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0 前言
生物多樣性本身對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資源消耗性經濟的發展,資源總量嚴重下降,許多生物瀕臨滅絕,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而與此同時,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自身的生存環境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這樣的基礎上,研究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在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應用,能夠有效保證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水平實現根本性的提升,促進我國的發展。
1 當前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發展現狀
城市作為當前人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場所,其本身在進行人工建筑規劃的同時,又融合了許多自然因素,從而保證城市整體生存環境上的平衡性。但是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為了適應大規模的工業生產需要,在城市中建設了許多大規模的工廠,由于其本身沒有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所以在處理工業廢料、廢水的過程中并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的凈化,被污染的土地和水源給生物的發展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危害,許多生物因此失去賴以生存的環境,以致許多生物被滅絕。另一方面,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不斷向外延伸,利用土地資源進行公路以及房屋建設,土地資源出現了較為嚴重的下降,基于此,生物本身的棲息地就會逐漸減少,城市建設中留給生物生存和繁衍的空間越來越小,許多生物無法在城市整體的生態系統中找到屬于自身的定位,逐漸消亡。隨著生物的逐漸減少,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城市本身的發展,給城市帶來非常消極的影響。
但是,經過有效的調查,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人們雖然對城市生物多樣性有著一定的認識,并采取了一定的保護措施,然而從認識的整體上而言,對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并未做到健全和完善,保護的整體水平未能達到一定的標準。在這樣的過程中,應采取科學化的措施,促使其對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實現全面性的認識,促使其自主進行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
2 進行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作用
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生物多樣性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對城市的環境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當前我國處于發展建設的重要階段,在這樣的階段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實現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夠有效緩解當前不斷惡化的環境,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并且通過對其進行保護,保證城市生態平衡,為城市的健康高效發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另外,在城市園林綠化過程中,實現對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能夠保證當前生存區域的平衡性發展,并且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城市園林綠化本身的科學性,通過實現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能夠有效提升我國城市建設水平,推動城市的發展。
3 城市園林綠化過程中對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科學性應用
3.1 在園林綠化過程中,注重物種多樣性
在城市園林綠化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應該注重物種的多樣性,在工作過程中,對不同物種在當前區域中的各種情況進行綜合全面性的分析和研究, 從而保證其引種和繁育工作的成功,為物種多樣性的實現奠定基礎。多樣的物種構成對城市中的園林綠地有可持續發展潛力,而單調的物種構成使園林系統相對脆弱,一旦發生不可抗的災害或者病蟲害,就可能失去原有的功能,如美國白蛾這種災害性的病蟲害。
另外對各種不同種類的物種進行有效的利用,并且通過對鄉土性物種的科學性馴化,促使其生物多樣性上發揮重要的作用。采用不同種類的鄉土植物有機組合搭配,不僅起到了綠化、美化作用,還能改善當地生態環境,較好地反映該城市所在地域的植被特征,使城市形成鮮明的個性特征。通過采取有效的辦法增加園林綠化中的種類,從而實現植物上的多樣性,利用植物,吸引不同的動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實現對其的均勻性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此同時,增加城市園林綠化建設過程中的科學性,并有效保證其整體的生態平衡性,保證其實現長效永續性發展。
3.2 在城鄉交錯區域進行園林綠化
在城市的發展建設過程中,提升城市園林綠化的水平,增強其功能,首先必須保證各個綠化帶之間的相互聯系性,在城市園林綠化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證其各個區域綠化帶上的聯系性,有利于各個不同種類的物種進行遷移,從而實現對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第二,在城鄉交錯的地帶,同時也是城市和鄉村重要的分界線,在城鄉交錯地帶進行生態工程建設,能夠保證其實現各種動物之間的遷移活動不會受到限制,從而保證城市生物多樣性,一定程度上為我國城市實現健康高效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未來綠化趨勢是多樣性、群落性、生態性和功能性的,鄉土樹種將更受重視,園林綠化的發展,需要景觀的多樣性和物種的多樣性。
4 結語
總之,城市生物多樣性對生態平衡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針對當前人們對生物多樣性的片面性認識采取有效的措施,從而促使人們進行自主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并且在園林綠化過程中,運用生物多樣性保證園林建設過程中的科學性,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園林建設水平,并且為城市整體性的生態系統平衡奠定重要的基礎,最終提升城市整體的大環境的目的,有效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 周福波. 城市園林綠化中的生物多樣性研究[J]. 綠色科技. 2015(5)
[2] 陳曉菲. 基于生物多樣性的海綿城市景觀途徑探討[J]. 生態經濟. 2015(10)
[3] 邱玲,陳泓,高天. 融合生物多樣性與景觀認知評價的城市綠地規劃與管理之研究綜述[J].中國園林. 2016(1)
[4] 沈清基. 土地利用規劃與生物多樣性——《針對英格蘭東南部地區規劃和發展部門的生物多樣性指南》評介[J]. 城市規劃匯刊. 2004(2)
[5] 張軍,董彩麗,王崇,李治陽. 生物滯留設施研究進展[J]. 環境工程. 2016(07)
[6] 張翔,王雪松. 臺灣地區EEWH綠建筑評價系統“生物多樣性”評價指標演進研究[J]. 建筑與文化. 2015(3)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 生態茶園 技術措施
中圖分類號:Q146,S1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1)005-073-02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保障。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持續利用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生物多樣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生態文明和環境質量的重要標志。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持續地為經濟發展提供自然資源,為社會進步創造有利條件;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僅可以服務于當代社會和當地民眾,而且能夠惠及子孫、造福人類。今天,生物多樣性保護正日益成為全球環境保護的熱點問題之一,“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生物圈”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認識而深入人心。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物種約占世界總數的10%。我國還擁有包括溫帶,寒溫帶,亞熱帶,高山,丘陵,湖泊,森林,海洋等眾多的生態類型,孕育了各種生態類型中的大量物種,使得生態系統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都居世界的前列。但是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也面臨的各種威脅,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國的生物多樣性過去遭受到的破壞和當前面臨的威脅都是嚴重的,生物多樣性盡管豐富多彩,但在許多方面是殘破不全的。我國生物多樣性退化嚴重,大自然調節氣候、空氣和水源的能力大幅下降:自然災害對人類的沖擊越來越多。特別是今年南方持續干旱、北方的雪災、四川的泥石流、高溫天氣等自然災害給我國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近代人口猛增。人均自然資源的數量持續下降,尤其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使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加上對生物資源掠奪式開發,已使我國受嚴重威脅的生物物種占了整個區系成分的15-20%,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生態環境的日益退化和生物多樣性的嚴重損失,引起各級政府逐步對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保護。1994年我國制定并頒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為落實《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相關規定,進一步加強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有效應對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環境保護部會同20多個部門和單位編制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提出了我國未來2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總體目標、戰略任務和優先行動。
在這樣大的國際、國內背境下,形成一個共識保護我們的地球,倡導綠色低碳生活。云南省提出綠色強省的目標,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云南的一張名片,保護好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是責任,也是實現云南自身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滇西北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和最獨特的地區之一。為保護滇西北的生物多樣性,2008年2月云南《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麗江宣言》。2010年5月26日,云南省在保山市騰沖縣召開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席會議第二次會議,《2010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云南行動騰沖綱領》,宣稱要將云南打造成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最好的地區。
普洱作為鑲嵌在西南大地的一顆綠海明珠,以盛產普洱茶而聞名。如何把普洱茶這張名片做大、做好、做強,提升普洱茶的品質,必須從源頭做起,從茶園做起,以綠色、生態、有機的標準建設生態茶園,打造好普洱茶原料生產的“第一車間”。保護茶園生物多樣性建設生態茶園任重而道遠,是普洱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1. 建設生態茶園恢復茶園生物多樣性是科技創新的重大舉措
普洱市是云南省財政相對貧困的老、少、邊、窮地區,茶葉作為傳統的支柱產業,過去幾十年受單一種植的影響,掠奪式開墾,毀林開荒:盲目追求高產,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種植模式單一,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致使茶葉產品質下降,農殘增高,降低普洱茶飲品的安全性,致使茶葉出口受阻。特別是2007年的經融風暴,使普洱茶價格從峰值跌落峰谷,整個普洱茶產業損失慘重,處于市場低迷的狀態。
如何走出困境?經過考查、調研國內外生態茶園建設的成功經驗,科學的謀劃,普洱市提出強勢推進傳統茶產業,以綠色、生態、有機的標準建設生態茶園,把茶園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和生態茶園建設作為茶產業發展的重心,用組建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組織的方式作為保證,從今年起力爭用五年時間把全市136萬畝現代茶園改造成生態茶園。使普洱茶提質,讓人們品飲健康安全的普洱茶。
2. 科學全面的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建設生態茶園的關系
2.1 生物多樣性的基本概念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物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它包括數以百萬計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遺傳基因及其變異性,以及它們與環境形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地理景觀。它們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們的未知潛力為人類的生存發展顯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由于全球人口的增長和人類的活動引起生物資源不合理利用及環境變化,生物多樣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遭受破壞,許多物種已經或正在逐漸從地球上消失,這一問題已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和保護已成為當前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指一定范圍內多種多樣活的有機體(動物、植物、微生物)有規律地結合所構成穩定的生態綜合體。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和他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它們與其生存環境形成的復合生態系統的多樣化及其變異性。一般認為生物多樣性包含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4個層次。生物多樣性的四個層次之間的的物質能量交換和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協同的作用關系構成了維持地球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平衡與穩定的防御體系,即“地球的免疫系統”。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保障。
2.2 生物多樣性價值
(1)科學研究價值:通過對四個層次的多樣性研究了解地球歷史的演變過程,生命系統的起源、演化發展與環境的協同進化關系,是生命科學和地球科學的核心研究價值所在。
(2)經濟利用價值:在物種多樣性層次上,作為人的必要生存與發展的最基本的資料。
(3)潛在基因價值:作為基因資源,主要是在遺傳多樣性層次上。
(4)生態服務價值:作為一種生態資源,主要是建立在物種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層次上,在維護生態系統平衡與穩定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生態服務功能。
(5)美學和文化價值:作為旅游資源為人類提供康體、休閑、審美價值,主要是在景觀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
樣性和文化多樣性多個層次上。
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國家戰略資源的核心組成部分,其最大的價值在于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了適應全球環境變化的各種機會,誰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誰就擁有未來發展更多的選擇權。
2.3 保護恢復茶園生物多樣性是建設生態茶園的重要內容
生態茶園建設以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基因等包括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設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發展道路。在人類發展的歷程中如果不注意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將會對地球和人類本身帶來災難性的后果。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生態茶園建設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生態茶園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份。通過在茶園內種植不少于六個品種的高大喬木、中間種植茶樹、地表種植綠肥或有根瘤菌的植物以保水保肥的立體種植措施,建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茶園。
3. 建設生態茶園的技術措施
實施生態栽培,保持茶園生物多樣性;采用高大喬木―茶樹一綠肥立體復合的模式建設生態茶園,根據所處地塊的生態環境因地制益,對茶園的山、水、園、林、路等整體規劃,合理布局。盡量保護茶園有的樹林、植被,使茶園通過種植不少于六個品種的高大喬木,遮蔭達30%;中間種植茶樹:地表種植綠肥或有根瘤菌的植物以保水保肥,對幼齡茶園還可以短養長。建成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態茶園。
實施生態防治,控制茶葉農藥殘留;化學農藥的長期大量使用,不僅污染了環境,而且造了茶葉農藥的殘留。在病蟲害防治上采取利用植物的抗性;利用害蟲的天敵:利用昆蟲生長調節劑和種間信息物質等進行立體綜合生物防治。
科學施肥,促進生態茶園實現可持續發展。根據茶樹對營養物質需求,在生態茶園施肥應根據有機肥特性、茶樹生長的規律、土壤性質合理的施肥。
4. 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補償機制
全球都有一個普遍現象和共同的規律,就是生態環境的破壞、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總是與貧困地區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如何在發展貧困地區經濟的同時對生物多樣性進行有效保護成為世界性的難題。建設生態茶園會給茶農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但是暫時的,我們要以人為本積極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補償試點,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生態補償機制。使保護生物多樣有強大的資金支持,充分調動茶農的積極性自覺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證生態茶園建設順利完成,達到項目預期的目的。
5. 生物多樣性的科學宣傳
(1)提高全民的生態意識,使人們認識人與生物的互相作用、互相影響,懂得搶救生物多樣性就是拯救人類本身的道理,這是中國生物多樣性管理與保護的關鍵問題之一。只有抓好科普宣傳教育才能使生物多樣性的損失保持在最小程度和使生物資源達到合理管理的近期目標,也才能實現幫助人們采用持續的、合理的方法對生物資源進行利用和管理,實現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長遠目標。
(2)應把自然保護包括生物多樣性的科普宣傳當作一項重要的科研項目來支持,茶農是生物多樣性與持續利用的直接參與者,制作通俗易懂的宣傳資料,通電視、電影、網絡等形式,深入到邊遠地區針對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各種人群中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它們與自然資源的相互關系等進行深入淺出的生動的宣傳,以收到預期的效果。
(3)越是生物多樣性富集的地方越貧困,也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其破壞程度越高。而這些地方的科普宣傳尤其重要,要加強宣傳。再由于經濟不發達和勞動者的素質還不高,造成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濫用和破壞了自然資源。但是,近幾十年來,所造成的各種生態、環境和資源等的嚴重問題,有不少與各級管理者、決策者缺乏生態知識、保護意識而決策上的失誤有關。所以,對于科普宣傳的對象,除了要重視公眾,更要重視對各級管理者、決策者的科普宣傳,雖然他們的人數少,但是能量大。
參考文獻:
[1]《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
[2]霍海洲,淺談我國生物多樣性破壞的原因[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0年12期.
[3]楊宇明,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DB],云南教育網,2009-4-14.
[4]佚名,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其研究現狀[DB],豆丁網,2009-2-21.
[5]蔣高明,生物多樣性受危害的原因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R],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關鍵詞】城市綠地 生物多樣性 生態系統
一、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城市綠地也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城市綠地,指面積較小、設施較少或沒有設施的綠化地段。廣義的城市綠地,指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各種綠地。一般來說包括六大類型:公共綠地,即各種公園、游憩林蔭帶;居住區綠地;交通綠地;附屬綠地;生產防護綠地;位于市內或城郊的風景區綠地,即風景游覽區、休養區、療養區等。
1995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給出了生物多樣性一個較為簡單的定義: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和她們組成的系統的總體多樣性和變異性。按照生命組建層次分為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
二、城市綠地多樣性建設中人的認識誤區
(一)生物多樣性高不一定表示生態系統最穩定。
在城市建設中,我們注意到很多的設計都很重視增加綠地植物的多樣性,盡可能栽種多種植物期望獲得穩定的生態功能。而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物種多樣性并不一定代表生態系統穩定,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靠構成生態系統的各個成分之間以及它們與生存環境之間形成的復雜關系來維持的,更主要的是要有相互協調的關系。比如,我們只引進種類繁多的植物,而不適當放生一些鳥類,那么這些植物很可能被病蟲害所毀。
(二)生物多樣性高不一定表示生態系統最高效。
除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我們還應該注意生態系統的高效性,很多人認為生物多樣性就表示生態系統最高效,其實不然,生態系統的高效性,主要取決于物種能否發揮其最大的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如一些城市的商業區、住宅區綠化很好,但是在工礦區綠化極低,或者一些吸附灰塵能力極強的植物,如大葉黃楊等植物種在了住宅區,在工礦區只是種植一些松柏樹等,這些植物沒有處在能發揮最大作用的地方,這樣的生態系統當然不是最高效的生態系統。
(三)生物多樣性高也可能意味著生境破碎化。
生物多樣性高也可能意味著生境的破碎化,這種破碎化可以分成顯性破碎化和隱性破碎化兩個方面:一、顯性破碎化。我們很多城市綠化面積很大,但是在實地觀察中我們發現,城市中的綠地被人工建筑不斷擠占和分割,沒有連接性,單個的空間很小。二、隱性破碎化。這是在顯性破碎化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深層次的生境破碎化。在顯性破碎化的條件下,綠地被分割成許多小塊,許多動、植物需要的生存環境遭到隔離,即雖然整個城市范圍內的綠地面積很大,但對于某種特定的生物來說,它能夠生活的綠地相對面積很少或處于被其他地類和植被類型隔離的狀態,使它的棲息環境和遷移通道受到破壞。
(四)引種熱情高,忽視本土優良樹種。
增加生物多樣性的主要途徑是大量引進外地園林植物,這是最基本的措施,也是最容易的途徑。但是從效果來看,“外來客”并不一定能適合本地的氣候條件,有些引進的樹種雖然在人們的管理下可以活著,但是并不繁榮,已經失去了作為綠地的生態功能,這與城市綠地多樣性建設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更有甚者,盲目引進外來物種可能會造成外來物種入侵。
三、提高人們對城市生物多樣性認識的措施
(一)加強公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
公民是城市綠地的使用者,也可以說是綠地的消費者,加強公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公民在日常行為中,會減少對綠地的破壞,其次,公民會自覺參與到對綠地的保護中來。方式可包括:發行相關知識手冊;編制有關百科知識叢書,也可以通過網絡、社區及公共場所的宣傳櫥窗、新聞欄等宣傳。
(二)鼓勵公民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建設上來。
保護和建設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在于公民的支持,公民每天都在使用綠地,鼓勵公民參與到保護和建設綠地的工作上來,不僅可以對綠地實施更好的保護,同時可以集思廣益,對綠地進行更好的優化和改良,并提高公眾對政府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相關政策的落實。公眾參與的內容主要包括:為城市的綠地規化制定提供建議;對城市園林綠化的建設進行監督;鼓勵公民參加綠地建設的志愿者活動等。
(三)在栽種和管理方面多加研究。
城市綠地生長受到高強度的人為因素干擾,受人為的控制和影響較大,如城市混凝土地面不透水而造成的土壤干旱,“熱島”效應、城市污染等等,因此,城市綠地多樣性植物在栽種和管理上相對復雜,在栽種上選擇適宜植物生長的環境和土壤,推廣人工介質為基礎的種植土。在管理上一定要重視,不能重栽輕養,在管理上加強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對植物的生長速度、生長狀態一定要時時觀察,這樣就做到了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同時也可以了解到該種植物的生長特性、該種植物是否符合本地氣候等,記錄下來,為以后提供參考。
當前,在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對建設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的工作可與我國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互相促進,一方面,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的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教育與行動可以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對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促進作用。提高公民在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建設方面的認識,凸顯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理念,不僅有利于城市環境的美化,更有利于科學發展觀的貫徹實施以及和諧社會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于元飛,于仲華.城市綠化中的生物多樣性[J].工程技術.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城市園林綠化;城市生態
城市園林綠化是提高環境質量的重要途徑,是展示一個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窗口,是人們文化素養和道德風尚的體現。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認識的不斷提高,綠化在城市建設的作用愈來愈引起普遍的關注,而且特別強調保留天然森林和自然景觀,大力營造片林,并強調鄉土樹種選擇及其合理配置;在天然森林已不存在的地方,模擬原來的天然森林進行恢復和重建。
1. 城市園林綠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重草坪輕喬木
由于受草坪熱的影響,綠化時人們多采用大面積草坪。不少單位只重視草坪,輕視喬木,忽略綠化層次美,造成綠量不足,消音、濾塵、防風效果很低,遮蔭、降溫效果差,使人們夏季漫步時無處納涼,所以在規劃設計時應注意喬灌草的合理搭配。
1.2 重綠化輕美化
園林綠化既要體現生態效益,又要具有韻味美、內容美、形式美、色彩美,同時還要突出個性和特色。但不少單位只注重了做了綠化,忽略美化效果,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在植物選擇上只注重綠色植物的選擇,而忽視了開花植物的搭配,造成一年四季均無花開;二是規劃不科學,或照搬照抄,或雜亂無章,沒有突出一個主題。
1.3 重平面綠化輕垂直綠化
平面綠化是面廣、量大的平地綠化,垂直綠化是指與地面相垂直進行自下而上的綠化,包括屋頂、花架、墻壁等的綠化,它是利用較小土地而獲得較大綠化面積的有效方法,而且還能豐富綠化層次和形式[1]。
1.4 重常綠輕落葉
園林綠化中植物的配置要盡量使用品種不同的植物有機結合起來,達到一年四季樹常綠、花常開,給人帶來不同的美景。但不少人卻因為落葉類花木冬季要落葉而忽略它,在選擇植物材料時只局限于常綠植物的范圍內,導致許多落葉花木如芙蓉、紫荊、梅花等無用武之地。
1.5 重種植輕管理
不少單位對綠化工作重視不夠,綠化只是為了應付上級組織的檢查或者驗收,或趕時髦。植物栽后就忽略了管理,造成成活率低,樹形雜亂,雜草叢生,病蟲害發生嚴重,苗木生長衰弱,綠化效果差[1]。
2. 城市園林綠化中對生物多樣性的誤解
做好生物多樣性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特別要重視生態系統和景觀尺度上的多樣性。目前,在實施城市綠化植物多樣性的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和不合理做法,許多研究集中在統計物種的變化,并把它與瀕危物種的保護等同起來,而在城市又常常把它與物種豐富度等同起來,這對于城市綠化建設和城市生物多樣性的運用是錯誤的。
2.1 生物多樣性不等同于物種豐富度
在城市生物多樣性的運用中存在一種傾向,就是特別重視物種的多樣性。許多城市都把城市綠化植物中使用了多少種植物作為一個重要的生態環境建設指標,傾向于統計城市綠化植物種類增加了多少。當然,不能否定這些植物種類的增加為城市綠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營造了豐富的景觀效果,但如果把城市綠化建設的核心都放在植物種類上就是錯誤的。因為物種豐富度僅僅是生物多樣性的一個指標,它還包括物種的優勢度和均勻度,這兩點是十分主要的。
2.2 物種多樣性高不一定表示生態系統最穩定
我們在城市綠化建設中,綠化植物配置是經常做的一項工作。許多設計都很重視增加植物的多樣性,進行盡可能多的搭配,達到豐富多彩的景觀效果,也期望獲得穩定高效的生態功能。而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高效性是靠構成生態系統的各個成分之間以及它們與生存環境之間形成的相互協調關系來維持的,物種多樣性只是一個方面。物種的多樣性不一定導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趙惠勛,1990;何芳良,1998)。人工搭配的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是不相同的兩個概念。人工植物搭配最大的弱點就是它的不穩定性,因此這種植被類型生物多樣性的高低并不能說明其穩定性大小和生態功能的強弱。
2.3 重視植物的物種多樣性,而輕視了動物的多樣性
運用生物多樣性與提高城市綠地的生態功能并不矛盾,城市園林綠化好了自然會促進城市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F在有些在城市園林綠化的建設過程中,僅僅傾向于運用了多少種植物,增加了多少個配置模式,建設出來的植物種類比其所處的地帶性植被的組成類型要多得多,忽略了對當地動物的多樣性,忽視了提高城市生態系統整體生態功能這個核心問題。因此,城市綠化建設的主體應該是以鄉土樹種為主而形成的植被類型。
2.4 生物多樣性高不是人為拼湊的
在城市園林綠化中,人工植被的比重大。許多城市通過引種豐富了城市園林綠化的植物種類,也建設了許多組合模式,使物種的豐富度顯著提高了,但許多植物和配置模式的保持都必須靠人力來實現,有時死亡率很大,因此會花費很大的人力和財力。生物多樣性應該主要通過生態系統的內部調節來維持,而人為拼湊出來的較高城市生物多樣性與保護和增加城市生物多樣性是有差別的。
3. 城市園林綠化過程中生物多樣性的運用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包含三個層次的含意: (1) 遺傳多樣性,即指所有遺傳信息的總和,它包含在動植物和微生物個體的基因內; (2) 物種多樣性,即生命機體的變化和多樣化; (3)生態系統多樣性,即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內生態過程的多樣化[2~4 ] 。
3.1 以生物多樣性滿足城市園林綠化功能對物種的需求
所謂城市綠化,是以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理論為指導,以人工植物群落為主體,以藝術手法構成的一個具有凈化、調節和美化環境的生態體系,因此綠化種植中首先要考慮功能的需要[5]。在城郊過渡帶,特別是在特大城市和風沙侵害嚴重的城市周圍,應建立較大的防護隔離地帶;在高速公路或城市交通干道兩旁,宜種植灌、喬復合結構的降噪林;在重工業區應多種植針葉樹以及白樺、橡樹和洋槐等,吸煙滯塵,凈化空氣;在居民區應以圓柏、法國梧桐為主,以殺菌抑菌,有利于人類健康,雪松還有消滅蒼蠅、白蛉子、蟑螂等能力,為居民生活排除困擾[6]。
3.2 以生物多樣性維護城市園林綠化成果
城市園林綠化中應把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穩定性作為核心問題予以關注,應注重依附于植物的動物在維護綠地系統穩定性中發揮的作用。面對病蟲害,若噴灑農藥,會導致環境污染及害蟲的再猖獗。從生態學觀點來講,利用生物鏈調控才是治本之法。況且動物對植物群落還能起到傳授花粉的作用,大量鳥糞與昆蟲殘體還是哺育植物的優質肥料。據統計,1只灰喜鵲一年能吃15000 條害蟲,可保護1~2畝樹木免遭蟲害; 1只杜鵑一個夏天能消滅31500條松毛蟲,可控制40 畝楊樹不被蟲蛀。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城市綠地多樣性保護,構建合理植物群落,為鳥類和昆蟲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7]。
3.3 以生物多樣性構建優良群落
城市園林綠化中要注重群落垂直結構,即成層性,成層現象是群落中各種群間,以及種群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它不僅能緩解植物之間爭奪空氣、水分、陽光和礦物質的矛盾,而且確保了植物對單位空間資源的最佳利用,提高了同化功能的效率和強度。因此,在城市園林綠化中可以建立“草坪―灌木―喬木”三位一體的立體化結構[8],既可提高物種豐富度,又可提高資源利用率。另外,我們不可忽視樓頂、陽臺、外墻壁,窗沿及橋墩等城市綠化的“特殊空間”。
在平面上,主要特征就是鑲嵌性,這是由于土壤、地形、水分、 陽光等環境因子的不均勻性而造成的,布局要因地制宜,因此在城市園林綠化中應遵循島嶼生物地理學原理,應用“基底―廊道―斑塊”理論[9],在各生境島以及與城外自然環境之間修建“廊道”,減少城市生物遷移、生存和分布的阻力,以形成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給生物提供最大的生存空間,偏于系統的穩定。
3.4 以生物多樣性提供適宜環境綠化樹種
我們首先應重視鄉土樹種的種植,鄉土樹種適應當地自然條件,抗病蟲,抗逆境脅迫能力強,而且低成本,易管理,易繁殖。多用鄉土樹種,還可以體現本土特色,使生物群落更趨穩定。面對物種單一現象,城市可結合當地土壤、溫度和水分等生態因子,開展園林植物引種工作,這是彌補城市綠化物種單調,豐富城市物種多樣性的重要手段。
3.5 合理規劃城市生態環境系統
現在城市的概念不僅僅局限于一個狹小的商業區域,城市園林綠化的建設要從整個區域的角度著手,把城市的建成區、近郊區和遠郊區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規劃,擴大對城市園林綠地的全面規劃和合理布局,著力保護和發展自然、近自然林模式,提高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
4. 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要求我們在城市規劃、建設及管理方面必須通過充實、調整、重建城市生物多樣性,使城市生態系統協調發展,才能建成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型城市。城市生物多樣性運用是整個自然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予以重視。城市生態園林為保護與發展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有利條件和新的機會。生物多樣性不僅是衡量城市園林綠化完善與否的一個指標,而且也是整個城市環境質量好壞的一個標準。我們應該抓住機遇,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如何在城市園林建設中體現保護與發展生物多樣性的宗旨,如何將生態園林與生物多樣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生物多樣性大國,尤其又處在城市化進程加劇的當代,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雅娟,趙桂芬,劉緒軍,等.城市園林綠化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防護林科技,2003,54(1):54-55.
[2] McNeely J A, Miller K R et al. Conserving the world’s biological diversity.Gland,Switzerland,1990
[3] Soule M E. Conservation:tactics for a constant crisis. Science,1991,253:744-750
[4] NA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 Conserving biodiversity:a research agenda for development agencies.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2
[5]吳慧,周青.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城市環境綠化[J].生物學教學,2006,31(3):2-3
[6]王清淮.城市綠化功能及樹種選擇[J].城市問題,2001,(6):67-69
[7]王民中.淺談城市綠化,益鳥保護與招引[J].綠化與生活,1994, (6):21-22
[8]趙桂英.立體種植與水土保持[J].云南環境科學.2001,20(1):49-50
關鍵詞:高速公路;綠化;生物多樣性;景觀
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時間里,我國交通事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高速公路建設速度更是令人咋舌,所取工作成就世界矚目。截至今年,我國高速公路歷程已超過5萬公里,位于世界第二位。但是就我國高速公路事業進行分析,公路數量和規模十分可觀,但是綠化問題還較為突出,嚴重制約了我國高速公路事業的發展,甚至阻礙了我國經濟的進步。因此,在這里我們有必要對高速公路綠化生物多樣性進行探究,為日后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理論參考。
一、生物多樣性概述
所謂的生物多樣性主要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在生態化系統中構成的多樣化發展程度,是由植物、動物以及微生物在環境中構成的差異性體系。在目前的生物多樣化研究中,主要包含了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景觀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等。但是在共奏中,因為人類對自然的干擾和影響,使得整個生態系統發生了變化甚至退步,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僅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而且引發嚴重的生態危機。因此,生物多樣性可謂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最為寶貴的財富,它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目前的工作中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生態平衡已經迫在眉睫,是我們工作中最為關心的問題。
目前,生物多樣化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高速公路事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因此在高速公路綠化建設中,我們必須要從生物多樣化出發,做好生物多樣性的應用,從而保證高速公路運行質量和效益。
二、生物多樣性在高速公路綠化工作中的應用
1、高速公路綠化景觀中的應用
1.1.生物多樣性是高速公路綠化的基礎
在傳統的高速公路施工建設中,因為人為、技術以及材料的因素,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和生態失衡問題。隨著環境問題的不斷加劇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日益落實,傳統的這種高速公路施工方法越來越無法滿足人們節能、高質的生活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對這些功能加以修復和處理。在目前高速公路施工中,綠化施工主要在原來被破壞的植被和生態系統上進行保護和恢復的方法,要求在施工中不僅要能建設出科學的景觀效果,而且能產生一定的生態效益。要想達到這種建設目的,在工程施工建設中做好生物多樣性分析不容忽視,是實現綠化生態效益的基礎,也是提高公路建設質量的關鍵。
1.2可以維持公路綠化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
生物多樣性在整個自然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礎。在生態領域,各種物種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支配和相互促進的關系,通過這些物種的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一個穩定、科學的生態環境,這也符合了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發展要求,更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基于這種條件,在目前高速公路綠化設計中,我們需要加強人工造林體系建設,這樣才能夠整整意義上維持一個相對穩定和平衡的發展狀態,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2 生物多樣性在高速公路綠化中存在的問題
2.1盲目引進外來樹種,造成不良后果
在過去的高速公路建設中,由于綠化經驗不足和工作人員素質低的影響,多數高速公路綠化建設中都采用了已經成功的案例,并且對這些設計方法和流程未加研究和思考,這使得在綠化設計中出現了嚴重的影響。主要是因為植物習性的不同使得一些外來植物受到地理因素、氣候因素和環境問題的影響不僅無法達到良好的生長目的,甚至是出現死亡現象,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損失。另外,由于大量外來植物的乳清,使得生物多樣性受到一定的影響,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外來植物如果攜帶有病菌,直接會產生大面積植物病癥的出現,由于缺乏自然天敵,這些病害一經出現,都有可能給當地植物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2.2唯美至上。物種搭配不合理,生態效益差
在做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時只追求表面的視覺效果,強調了美學,而忽視了生態學和生態配置的理念。在建造高速公路人工植被時,從審美角度考慮過多,從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角度考慮的少。因此,造成部分高速公路綠化植物品種單一,不講究植物搭配,不能構成植物群落,無法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從而造成生態效益較差的現狀。
3 保護高速公路綠化生物多樣性途徑
3.1 合理設計
合理進行公路綠化體系的設計布局,通過綠化點、線、面相結合,建立高速公路綠化的生態網絡體系。在高速公路綠化設計和建設當中,應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作為重要原則,將各部位的綠化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通盤考慮,整體設計。
3.2特色性建設
每一條高速公路及高速公路的每個部位的環境條件都是不相同的,高速公路綠化有著很高的異域性,加強綠化特色性建設是增加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的有效途徑之一。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帶性的物種資源,有節制地引進外域特色物種,構筑具有地域性植被特征的生物多樣性格局。在保護、推廣優良鄉土樹種的基礎上,合理引進外來樹種對高速公路進行綠化,充分體現當地應具備的生物多樣性,以利完善的生態系統的形成.
4保護高速公路綠化生物多樣性
隨著人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在高速公路綠化設計中也應得到相應的重視。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高效性是靠構成生態系統的各個成分之間以及它們與生存環境形成的相互協調的關系來維持的。而要形成一個穩定完善的生態系統體系,生物多樣性在其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在高速公路綠化建設中,要以生態平衡和穩定為科學指導思想,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適地適樹,喬、灌、草合理配置,注重近自然生態環境的營造,創造出一個有地方特色的能發揮最大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的綠色生物防護體系。
三、結束語
因此,在對高速公路綠化生物多樣性的利用上,要對外來種可能造成的入侵保持高度警惕,防患于未然,對已經引進的物種要嚴格篩選、馴化和管理,避免出現不良后果?!?/p>
參考文獻
[1] 覃勇榮. 大學校園園林綠化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4)
[2] 潘秀蓉. 城市園林建設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和意義[J]. 上海農業科技. 2006(01)
[3] 沈存明,俞韶秋,甄曉云,陶磅,余正才. 羅村口至富寧高速公路綜合生物防護體系構建思路探討[J]. 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 2006(07)
1 衡水湖濕地屬性
按照國際濕地公約的濕地分類[1],衡水湖濕地主要為湖泊濕地、沼澤濕地、水體沼澤化濕地、鹽沼濕地、河流濕地和渠道濕地等。其中湖泊濕地、沼澤濕地是濕地的主體,類型與面積占據主要地位。其他類型濕地居次要地位。此外,還有少量人工濕地如溝渠、養魚池等。各種類型濕地關系十分密切,它們相互依存,共同構成衡水湖濕地生態系統。任一類型濕地的退化都將對衡水湖濕地的生態與環境功能產生巨大的影響[2-4]。
1.1 生物多樣性保護層次
衡水湖具有非常重要的濕地生態服務功能,是北溫帶野生動植物聚集地和候鳥南北遷徙不同路線的交匯處,這里有植物370種,鳥類286種,魚類26種,昆蟲194種,兩棲爬行類17種,哺乳類17種,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
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的完整性與保護珍稀動植物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許多物種雖然未被列入國內外各種動植物保護名錄,但其或為重點保護珍稀鳥類提供棲息地和繁殖地,或直接(間接)為這些珍稀鳥類提供食物,共同構成適宜的鳥類生境。所以保護這些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珍稀鳥類的保護也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也就是保護濕地這一天然物種基因庫,以利于我們子孫后代對物種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人類生存和生活也都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潛在的意義[5]。
1.2 濕地保護類型
濕地是位于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環境下,生長著很多濕地的特征植物。濕地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因此濕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濕地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腎”的美名。根據《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GB/T 14529-93),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自然生態系統類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6]。從生態系統特征上看屬于以華北內陸淡水濕地生態系統為主的平原復合濕地生態系統。
2 濕地生物多樣性功能評價方法
生物多樣性的3個主要層次是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這是組建生物多樣性的3個基本層次?;蚨鄻有源砩锓N群之內和種群之間的遺傳結構的變異。每一個物種包括由若干個體組成的若干種群。各個種群由于突變、自然選擇或其他原因,往往在遺傳上不同。因此,某些種群具有在另一些種群中沒有的基因突變,或者在一個種群中很稀少的等位基因可能在另一個種群中出現很多。在同一個種群之內也有基因多樣性,在一個種群中某些個體常常具有基因突變。生態系統多樣性既存在于生態系統之間,也存在于一個生態系統之內??傊锓N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最直觀的體現,是生物多樣性概念的中心?;蚨鄻有允巧锒鄻有缘膬仍谛问?,一個物種就是一個獨特的基因庫,可以說每一個物種就是基因多樣性的載體;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外在形式,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最有效的形式是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7-9]。
作為水陸相兼的生態系統,濕地的獨特生境使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與水生動物植物資源,對于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濕地生物多樣性是所有濕地生物種種內遺傳變異和它們生存環境的總稱,包括所有不同種類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擁有的基因和它們與環境所組成的生態系統[12]。
物種多樣性是群落生物組成結構的重要指標,它不僅可以反映群落組織化水平,而且可以通過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間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
在濕地生態系統評價方法的基礎上,結合生物多樣性的理論和實踐,將物種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作為一級指標,下設二級、三級亞指標,建立可操作性較強的濕地生物多樣性評價指標體系[13],見表1。
人類威脅程度分值
對資源保護部構成威脅5保護區與未開發生境毗鄰5
資源的有效保護受到一定的威脅3保護區周邊尚有未開發生境3
資源的有效保護受到較大的威脅1保護區被已開發的區域環繞1
北方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生物多樣,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生活來源。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形成了游牧的生活方式,千百年來形成了豐富而獨特的草原文化。
科學研究表明,在過去的5.4億年間,地球上共發生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其中發生在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造成了超過9070的海洋生物物種消失和大量陸地生物滅亡。支離破碎的生態環境,荒蕪的精神家園,數不盡的社會矛盾……當今世界已經走在毀滅的邊緣!人們不禁要問: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什么時候到來?
150多年前,一位印第安酋長說過這么一句話:“地球不屬于人類,而人類屬于地球。”在人類出現之前,經過漫長的生物演化,地球上的生物已經是極為豐富、蓬勃發展。人類誕生于這樣一個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并且以其他生物的豐富作為誕生的基礎。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數以百萬計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它們與生存環境形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是生命系統的基本特征。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具有巨大的實用和公益價值。生物源的實用價值是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人類從多樣的野生和馴化的生物源組分中,得到了生存、發展所需的食品、藥物、生產資料以及精神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遠遠超過其直接價值的,是人們通常忽略了的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和潛在價值。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主要與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有關,主要表現在固定太陽能、調節氣候、調節水文學過程、防止水土流失、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貯存營養元素并促進養分循環和維持進化過程等方面。歸納起來,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價值在于為人類提供適應當地和全球變化的機會。生物多樣性的未知潛力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
人類文化多樣性也可以認為是生物多樣性的一部分,表現在語言、、社會結構等人類社會特征的多樣性上。正如遺傳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一樣,人類文化(如游牧生活和移動耕作)的一些特征表現出人們在特殊環境下生存的策略,有助于人們適應不斷變化的外界條件。
自然層面的生物多樣性和人文層面的文化多樣性二者之間究竟有什么關聯呢?早在生物科學發展的初期,達爾文的《進化論》里就肯定了“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從較低級的動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動物”。達爾文強調“物競天擇”,同時也強調“文化是利用自然的手段”。達爾文關于人類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的觀點恰恰和中國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謀而合。然而“文化是利用自然的手段”的觀點,卻顯現出“天人對立”的世界觀。也正是這種將生物多樣性的直接使用價值和間接生態服務價值分離的價值觀,使人類無情、無度地蠶食地球生命系統,引發地球生態危機,從而引發人類自己的生存危機!
生物多樣性受到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威脅,生存問題考驗著地球上相互依存的所有物種!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科學家和社會學家都在思考生物與人的新平衡,都在探求和尋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辦法和途徑。在影響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諸多因素中,“文化”這一關鍵因素的作用日益凸顯!
不可否認,文化多樣性的發展建立在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人類的文化價值觀、社會經濟、科學技術、資源管理、政策法規和倫理道德等,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密不可分。人類從早期采集野生植物、狩獵野生動物開始,到建立原始農業、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工業、信息社會,衣、食、住、行、治病、娛樂、體育運動,都離不開動物和植物。不同區域的原住民和居民形成與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相應的各不相同的文化,特定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對相應區域人的生存生活以及習俗傳統有直接的影響。
自然界的動植物為人類語言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不管哪個人種或民族,動植物的名稱都是相當重要的語言組成成分。全世界已知35萬種高等植物,每種語言都有35萬個以上的植物名稱。自然界的動植物不僅豐富了人類語言的內容,而且是人類認識、學習和利用自然求生存和發展的最好的老師。比如納西人祖先傳下來的經驗就告訴當地人:“開白花的植物富含營養可以吃,開綠花的植物有毒不能碰,開紅花的植物可以做藥治病”。這就是納西人認識、學習自然的知識。后來,這些知識經發展就成了對食物、毒物和藥物的識別和認知。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認識和利用植物的知識的不同,就是生物多樣性認知在不同文化上的差異。
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民俗活動都是用動植物作為某種文化標記和象征。如端午節,家家戶戶要在門上懸掛一束新鮮的菖蒲和艾蒿,意為驅邪避惡,保佑平安。西雙版納的傣族人,在傣歷新年食用的用新鮮芭蕉葉包住蒸熟的糯米餅,其中摻和有不可缺少“糯索花”(云南石梓樹的花)。這種樹在西雙版納有野生也有被栽在村寨里和房前屋后,也就成了傣族人的文化象征植物。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也息息相關,相輔相成。北方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形成了游牧的生活方式:熱帶森林地區的民族,依靠采集狩獵等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維持生活需要;海島民族依靠漁獵和少量島嶼農業生產進行維持生計……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體現出的是各種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的文化形式。
【關鍵詞】森林經營;林業發展;作用
在可持續發展觀念提出以后,林業的指導思想由“木材永續利用”發展到“森林可持續經營”。林業的核心問題由永續利用變成森林經營。森林經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目的是培育健康的、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跨度是森林生命周期的全過程;原則是模擬自然生長發育過程;重點是森林經營計劃的作用。森林經營是林業發展的重點工作,在提高森林質量、維護森林生物多樣性、增加森林碳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有效提高森林質量
長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植樹造林,人工林面積大幅增加,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沒有足夠重視中幼林撫育等森林經營工作,出現“重采輕育、重造輕撫、重量輕質”的現象,導致森林質量低下、森林火災及病蟲害頻發,嚴重影響森林生態效能的發揮,甚至導致生態環境嚴重惡化。
森林長期缺乏撫育經營,生長不良,單位面積蓄積量低。有資料表明,生態環境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森林質量的降低。
2.維護森林生物多樣性
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和地球生態系統持續發展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森林生物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森林質量的重要指標,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會促進生態系統功能的優化,而正確的森林經營與森林生物多樣性存在密切關系。以往的森林經營措施對生物多樣性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破壞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營造人工林,不利于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的保護;二是以營造速生豐產型的人工純林為主,缺乏對森林物種多樣性的保護;三是經營目的性強,形成單一物種組成的森林景觀,造成生物遺傳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的減退。就撫育經營而言,不同的間伐強度或間伐方式對生物多樣性均有影響??茖W合理的運用森林經營措施,既是維護森林多樣性的手段,也是現代林業建設的需求。
3.增加森林碳匯效能
碳匯林業是現代林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固碳釋氧,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貯存下來,國際上稱之為“碳匯”。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對穩定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長1立方米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83噸。我國現有1.05億公頃中幼齡林,其中近5000萬公頃急需開展撫育經營,因此,加大對現有森林的撫育經營力度,全面提高森林質量,才是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森林碳匯的根本途徑。
4.如何開展森林經營
4.1運用近自然林業的森林經營理念
近自然森林經營理念是1898年由德國林學家Gayer提出的。近自然經營理念是基于利用森林的自然動力,旨在不破壞森林生態系統固有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選擇科學合理的森林經營方式,按照森林本身的適應性,結合氣候、土壤等環境因子而進行經營活動,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森林經營過程中,近自然理念強調以現有林為基礎,根據林木生境,按照森林演化規律,采取恰到好處的經營方式,既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樣性和系統穩定性,又有利于合理保護和利用森林資源。
4.2培育森林的基本方法
根據森林資源現狀,可以補充目的樹種,即補植補造,可以清除干擾木,即各種類型的采伐。不能把森林經營簡單地理解為撫育采伐,森林經營原則是模擬自然過程,森林的自然過程是連續覆蓋的過程,最后由頂級樹種和伴生樹種形成穩定群落。我們就要模擬這個過程,培育目的樹、保留伴生樹、清除干擾木和病腐木,把更多的自然資源用于目的樹種的培育,增強森林活力和健康。
4.3采取不同的森林經營措施
森林的多樣性決定經營措施的多樣性。根據各類森林的生長發育規律,確定正確的森林經營措施,既需要實踐經驗也需要理論知識。什么時候栽什么樹,什么時候采什么樹、采多少,要有一個長期計劃,這是森林經營方案的重要內容和具體工作。
今年生物多樣性國際日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我們這個變化萬千的生命保險”。這提醒我們,生物多樣性發揮著中心作用,它支持著可持續發展,保護著社會免受突發事件之害,例如缺少用水、傳染病爆發、氣候反常、及作物和牲畜遺傳基因的脆弱等。近幾十年來,發展和技術進步改善了上許多人的生活條件,使人類大家庭的一些最貧窮者擺脫了赤貧。但同樣在這幾十年中,難以持續的生產和消費形式,減少了我們這個星球上生命的生物多樣性,而且比歷史上任何時候減少得都多,威脅著生態系統維持人類努力爭取到的經濟進展的能力。版權所有
最近發表的“千年生態系統評估”綜合報告表示,地球上幾乎所有生態系統都被人的活動所改變。例如:
25%的商業捕撈的海洋魚類過量捕撈,致使許多漁場關閉,造成重大社會政治后果;
陸地覆蓋的變化,尤其是熱帶毀林和荒漠化現象,減少了地方降雨,造成了荒漠化和用水短缺;
因為濕地、森林和紅樹林被轉作它用,生態系統緩解象印度洋最近發生的海嘯這樣的氣候反常事件所造成的影響的能力已受到削弱。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