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活中的生物常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作為“傳道授業及解惑”的物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需要多補充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應用,給學生創設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和社會情境,讓學生感到學習物理有趣、有用,從而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
下面舉一些我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補充的相應知識的應用的例子談幾點想法。
1 在學習走進分子世界知識時,補充的“納米”技術的應用
納米是一個長度單位,1納米等于十億分之一米。近幾年的“納米”技術研究,“納米服裝”問世了,科技人員將納米大小的抗輻射物質摻入到纖維中。制成了可阻隔95%以上紫外線或電磁波輻射,而且不揮發、不溶水、無靜電,持久保持防輻射能力。
同時,科學家還利用納米技術將可降解的淀粉和不可降解的塑料通過特殊研制的設備粉碎至“納米級”后,進行物理結合。從而徹底地解決白色污染的危害。
居室環境日益講究環保,傳統的涂料耐洗刷性差,時間不長,墻壁就會變得斑駁陸離。現在有了加入納米技術的新型油漆,不但耐洗刷性提高了十多倍,而且有機揮發物極低,無毒無害無異味,有效解決了建筑密封性增強所帶來的有害氣體不能盡快排出的問題。
“納米”技術的應用才剛剛開始,隨著科技的發展“納米”技術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
2 在學習電磁波知識時補充的廚房里的電磁波的應用
普及眾多家庭的微波爐、電磁爐加熱均勻,熱效率高,安全衛生無污染。它們的加熱原理是利用電能轉化為電磁能,再將電磁能轉化為內能,都使分子高速運動的結果。響應社會的環保意識,而且最大限度地節約了廚房空間。
3 在學習液體壓強知識時,補充了連通器原理的應用
大家都知道水壺的壺嘴與壺肚構成連通器,水面總是相平的。同樣家中下水的地漏和衛生間的馬桶的排水管也是利用連通器的原理,從而避免管道中的臭氣彌漫到屋子中。
4 在學習溫度計的使用原理知識時,補充的熱脹冷縮原理的應用
一般的物質(少數幾種例外),都具有熱脹冷縮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質受熱或冷卻的時候,伸縮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凡需要經受較大溫度變化的東西,如果它們是用兩種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選擇材料的時候,就必須考慮它們的熱膨脹性質,兩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師在設計房屋和橋梁時,都廣泛采用鋼筋混凝土,就是因為鋼材和混凝土的膨脹程度幾乎完全一樣,盡管春夏秋冬的溫度不同,也不會產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鋼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堅固。
5 在學習不可見光紫外線知識時,補充的紫外線的應用
紫外線能快速的殺滅細菌,細菌中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白能吸收紫外線,引起DNA鏈斷裂,造成核酸和蛋白的交聯破裂,從而殺滅核酸的生物活性,致細菌死亡。
同時紫外線燈具有誘蟲的作用,大部分昆蟲的復眼對365m紫外線特別敏感,在晚上,點燃一只紫外線燈,對昆蟲來說猶如光明世界一樣。夏天的夜晚打開一盞紫外線燈,既擺脫了蚊蟲的叮咬,又告別蚊煙和殺蟲劑的危害。
再說,人體適當照射紫外線具有保健的作用,280~320nm的紫外線稱為保健紫外線。照射皮膚后,使皮膚內的7-脫氫麥角膽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3和D2,防止佝僂病和職業病(礦工等)。市場上已有保健型紫外線燈銷售。
6 在學習慣性知識時,補充的慣性原理的應用。
這是最近風靡市場的一種叫“兒童搖擺車”,這種車操作簡單,無需電池和傳動裝置,通過巧妙設計的曲線產生離心力驅動,借助人體運動的慣性,通過左右搖擺操縱輪,即可驅動該車前進或后退,直行、s型或扭8字運動。具有魔術般的動力,環保健康,安全美觀。
市場上還出現了一種百葉窗式慣性除塵器,它是由百葉窗式攔灰柵和旋風除塵器組成,其中的百葉窗式攔灰柵主要濃縮粉塵顆粒的作用,有圓錐形和“v”形兩種形式。百葉窗式慣性除塵器是利用氣流突然改變方向,使顆粒粉塵在慣性力作用下與氣體分離。當含塵氣體進入百葉窗式攔灰欄后,絕大部分氣體通過攔灰柵葉片間的縫隙進入管道,并排人大氣。這部分氣體因突然改變方向,而與顆粒粉塵分離,得到了凈化。顆粒粉塵由于慣性作用仍按原方向向前移動。繞過攔灰柵得到凈化的氣體一般占總氣體量的90%,另含有濃縮了顆粒粉塵的10%氣體進人粗粒去除室,依靠慣性作用去除,然后再進入旋風除塵器與去除細微的粉塵被處理的10%氣體可通過風機使其回到攔灰柵內,也可直接排入大氣。
7 在學習人的眼睛知識時,補充的視覺暫留的應用。
一根棒體通過在手中左右搖晃,就可在搖擺出的扇形軌跡面上顯示如此穩定的文字或圖像。這就是在聚會、賽事、演唱會等場合廣泛應用的一種叫“數碼搖搖棒”,它是基于人眼視覺暫留原理,運用電子技術研制而成的線陣LED運動成像的高科技產品。與電腦連接可以自行設計不同的畫面。
8 在學習蘇科物理講述電阻這一節“讀一讀”部分時,穿插發光二極管的應用。
非凡的光影效果為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成功奠定了基礎,被廣泛應用于演出的LED(發光二極管)在這里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創歷屆之最。無數顆LED將體育場打造成數字時代的多媒體空間。雖然整個開幕式時間很長,但蓄電瓶等科技攻關技術,解決了LED的能源難題。
開場的畫軸打開在一個巨大的LED屏幕上。屏幕長147米、寬22米,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個巨大平臺,構成歷屆開幕式面積最大的一個舞臺,上面鋪了4.4萬顆LD。uD制造的光影效果和表演密切結合,幻化出各種圖案,將觀眾引入夢幻般的世界中。高科技的LED地面經過反復測試,完全經得住演員踩踏、水浸等考驗。
升入空中的“夢幻五環”,也是由4.5萬顆LED在一張大網上描繪而成的。連演員身上的演出服也綴滿了一顆顆LED,隨著演員陣形變化,讓星空降臨人間、“鳥巢”幻影重現……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以上只是我在對學生進行課堂知識講解時,為學生補充的“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部分實例。
物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與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物理規律本身就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和抽象。
一、力學
曾經有一學生問我:老師,為什么我們平時用的塑料桶總是頂部大而底部小,為什么不制成一個圓柱體,這樣就可以裝更多的水,這是為什么呢?我問學生:你學習過液體的壓強公式,液體內部的壓強大小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成正比,同一液體內部壓強只與深度有關。桶的底部要受到液體對它向下的壓力,根據液體對底部壓力公式,當液體產生的壓強一定時(即液體的深度一定時),容器底部的受力面積越大,它受到液體產生的壓力也越大。如果把桶制成圓柱體,上下一樣大小,這樣桶的底部就會受到更大的壓力,桶很容易因受力太大而損壞。當解答完后,這名學生高興地笑著說:平時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東西,沒想到蘊含這么深的物理知識。
杠桿是初中物理中最難也是最重要的知識點。杠桿知識在生活中運用非常多。撬棒、釣魚竿、汽車的轉向盤,甚至是我們每天都要用到的筷子等等都是杠桿知識的具體應用。
二、聲學
聲音的有關知識在我們平時生活中運用的事例也非常多,我們每天聽到的聲音是因為物體的振動,然后通過空氣的傳播,引起耳膜的振動把信號傳遞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再把信號傳遞給大腦,大腦接收到這一信號后,人才聽到了聲音。
醫學上用到的B超、航海上用到的聲吶技術以及回聲定位等等,都運用到了聲學知識。
三、光學
近視眼、遠視眼佩戴的眼鏡,軍事和天文學用到的望遠鏡也是光學知識的運用。再如,彩虹的出現往往是在雨后天晴,因為這是光的折射現象。下雨后空中有大量的小雨珠,這相當于凸透鏡,當太陽光通過這些小水滴時發生色散,太陽光被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這就是彩虹的成因。人的眼睛就是光學器件中照相機的具體應用。物體通過眼睛的晶狀體折射后成像在眼睛的視網膜上,視覺神經把這一信號傳遞給大腦,大腦接收到這一信號后人才看到了物體。
四、電學
關鍵詞: 新課標 物理 課程資源 開發和利用
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課程資源有著廣泛的內涵和外延,它包括教材與學校、家庭、社會中所有可用的,有助于提高學生素質的人力、物力與自然資源[1]。因此,新課程中物理課程資源的開發不能局限在校內,不能局限于書本內,而更應關注日常生活中物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事實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識極為豐富,和學生的關系也極為密切,開發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課程資源將極具意義,極有價值。
一、家庭生活――隨處可見的物理知識應用
每個學生都有較多的時間在家庭生活中度過,家庭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各種活動形式及其生成的各種信息,充滿著無限生機的物理知識資源。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可巧妙地抓住學生參與家庭活動時的經驗、感受、見解、問題、困惑等難得的素材資源引入教學過程,這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為教師,只要找到切入點,在課堂上進行適當的點撥,就會在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中,使他們真正感受到學習物理的豐富意義。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房屋裝潢”,有的家庭恰好在前階段已裝潢好,有的可能正在裝潢,有的可能在規劃中。筆者在復習物理知識時,布置任務讓每一位學生做好家庭調查,要求學生結合家庭實際,借助于學過的物理知識談裝潢得失,代表各自的家庭在課堂上交流。正在裝潢的談實施方案,尚在規劃的談規劃方案。一石激起千層浪,小小的“家庭裝潢”引出了那么多的物理知識,是筆者所不曾預料到的,獲取的知識一生難忘,終身受用。現將主要情況整理如下:
1.空調
每個房間應保留好空調的位置,安置好相匹配的電源插座(立體式空調功率大約在3KW左右,分體式空調功率大約在1.5KW)。由于空氣對流的原因,分體掛壁式空調要懸掛在墻壁,一般安裝在離天花板20厘米左右的高度,絕不能為了美觀而把它裝在家具后面或里面。一位學生的家庭在裝潢設計時把空調預留在家具里面,在安裝空調時,技術人員告訴學生的家人,這樣布放空調將不能正常工作,因為空調所制造的冷氣(熱氣)不能很充分地在房間中形成對流,房間還沒有到達預設的溫度,而溫度傳感器上的溫度已到預設的溫度而停止工作。
2.測量
房屋裝潢之前,應對各房間、墻壁、窗戶進行實地面積的測量。一方面可以正確地購買所需的磁磚、地板、窗簾用料,另一方面可以檢驗開發商有沒有欺詐消費者,房屋面積有無缺失,裝潢單位有無多報面積。
3.熱水器
熱水器有太陽能熱水器、電熱水器、燃氣熱水器。不同樓層不同的房屋結構所選擇的熱水器也應不同。頂層的宜選用太陽能熱水器,優點是節能高效、經濟實用、安全可靠、無污染、壽命長、免維護。低樓層的可選用電熱水器或燃氣熱水器,因為太陽能熱水器需安裝采熱板,底層無地方安裝;如果安裝在頂層,則距離遠,效果不好,費用大,又不好管理。
4.開關
不同的區域所選用的開關是不同的,客廳中可選擇一般開關,也可用“夜間指示開關”,樓梯開關要選用“雙連”開關或“三連”開關。
5.洗水盆(如圖)
廚房、衛生間里的臟水會通過下水管流到排水管道。為不使臭味從排水管道逸出,在選購潔具的時候應選擇如圖C所示的潔具,不能選擇如圖A、B、D所示的潔具。因為在圖A、B潔具管道中不能留有水,臭味通過管道擴散上來;而在圖C、D潔具中,由于連通器的原理,用完水后仍有水留在管道中,能隔絕排水道中的臭味;但圖D的管道太長,導致積水太多,流水不暢,所以只能選擇圖C所示潔具。
不僅“房屋裝潢”可以物理教學所用,生活中許多的活動也都是寶貴的物理課程資源,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及時發現和挖掘。如在假期中,我們可以把握住這一時機,布置恰當的家庭作業,起到“鞏固舊知識,補充新知識,完善知識結構”的作用。
二、日常生活――與學生一起成長的課程資源
新課程的基本特點之一:從日常生活經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一系列活動都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它們充滿了情感,在進行教學時如果能把書本上的物理規范內容與生活中的實際事例掛上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得到充分的激發,學習物理的價值也能得到充分體現。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
例一:用自行車充當課程資源來解決很多的物理問題,直觀、有效,可以用來討論、解釋、應驗下列各個知識點:
例二:電茶壺是常見的生活用品,小小的電茶壺可衍出許許多多的物理知識,在不同的教學場景中我們都可以用到它。如:
1.電流的熱效應(電茶壺的原理);
2.家庭安全用電(電茶壺的三孔插頭);
3.液體的熱脹冷縮(燒開水時不能裝滿水);
4.對流現象(電茶壺燒開水時電熱絲裝在壺底);
5.連通器原理(電茶壺的壺身與壺嘴一樣高);
6.壓強(電茶壺的手柄做得較寬);
7.熱的良導體和不良導體(電茶壺的手柄用塑料做);
8.氣體溫度、壓強、體積三者之間的關系(電茶壺燒開水不同時期氣泡的大小變化);
9.汽化、液化(電茶壺燒開水沸騰時在不同季節看到的水汽情況不同);
10.聲音的發生(電茶壺燒開水時不同時期發出的聲音不同);[2]
11.大氣壓(電茶壺頂上開有一小孔);
……
例三:從簡單的勞動中也可省悟出物理原理的無限力量。下雨天,汽車車輪深陷在坑洼里,很難離開,司機運用杠桿原理,利用撬棒選定適當支點,可以輕松地抬起車輪,脫離困境。自行車慢車比賽,車手適當控制輪胎中的氣體量,增大輪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可以增加平穩,控制速度。
三、日常生活現象――最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課程資源
物理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物理新課程應當體現這兩者的結合,突出物理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機會,讓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的探究活動,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日常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物理現象為學生進行物理探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學習了《汽化、液化》,可以引導學生去探究:從冰箱中拿出物體時,物體表面有冒汽現象;學習了《蒸發、沸騰》,可以引導學生去探究:在鍋中燉蛋時,為什么鍋內水沸騰不斷,而碗中的蛋湯始終不沸騰;學習了《家庭電路》,可以引導學生去探究:家里的臺燈不亮的原因(A.小區停電了;B.保險絲熔斷了;C.插座壞了;D.臺燈的開關壞了;E.燈絲斷了;F.燈頭脫線了……)……
對于這些問題,許多學生可能留意過,但不知其所以然。只有通過深入探究,不斷實踐,才能透徹地理解其中的道理,更徹底地領悟到物理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日常生活中很多現象都可以讓學生去探究,關鍵是我們在新課標形勢下,應積極發揮教學的主動性,慧眼識“金”,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做好“新課標”下物理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資源開發利用工作。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生物醫學常識保健品知識
高中階段,生物學科的學習與日常生活之間具有很大的聯系,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高中生應該結合課堂所學的內容,借助網絡平臺輔助學習生物學科中的醫學常識,通過個人思維的拓展,培養對生物醫學學科的濃厚興趣。
一、高中生物學科概述
在高中階段,生物學是一門能夠與日常生活建立起諸多關系的重要自然科學,在整個高中階段所學習的生物學科中,大部分內容均是圍繞自然界中生物的本質及基本特征開展的生物界基礎知識教學,其中,也蘊含了大量的醫學常識,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更好、更深入的了解生物。具體而言,在高中生物中,存在較多與人體疾病、飲食營養以及健康保健等相關的醫學常識,在老師的悉心講解下,我們高中生應該通過自主學習,將生物與生活實際關聯起來,做到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將生物知識活學活用。另外,想要真正學好高中生物這門課程,還應該在日積月累的學習過程中勤思考、多觀察,充分應用互聯網輔助自身對于各個生物知識點的了解能夠更進一步,最終提升個人的知識綜合分析及應用能力。
二、高中生物學科中蘊含的醫學常識
1.高中生物學科中蘊含的保健品知識
在現代社會中,有關保健品的宣傳內容,無論是網絡上還是現實生活中,均存在較大的虛假、言過其實的現象。以核酸保健品的宣傳為例,在高中生物書中,明確指出核酸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其僅是一種生物大分子,在生物細胞分裂時能夠攜帶一定的遺傳信息,并且能夠劃分為兩種,分別是核糖核酸以及脫氧核糖核酸。進行更具深入的學習和了解能夠發現,核酸對人類身體各項生理功能的正常運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主要凸顯能夠攜帶遺傳基因方面。一方面,對于每個人來講,遺傳信息都是各不相同的,通過核酸所復制和傳遞出來的遺傳信息中,如果被其他外來核酸所侵入,人類體內的遺傳信息就會混亂,嚴重的可造成死亡。另一方面,核酸作為生物大分子在人類身體內存在時,由于核酸本身的分子量比較大,再加上細胞自我保護機制的存在,身體內其他正常生長運行的細胞根本無法將核酸這一生物大分子吸收。如果身體內正常細胞被核酸入侵,就會如同病毒侵入正常細胞一樣,導致細胞各項機能出現混亂現象,影響正常生存,在人體外表呈現的就是生病。通常情況下,人體細胞自身含有的核酸是無法直接從外部環境獲取的,而是經由細胞小分子在長時間成長下合成。具體而言,人類在攝入食物時,食物中的核酸會受到體內酶的作用分解為更利于細胞吸收的核苷及核苷酸,細胞吸收之后,還會將該部分吸收物質進行再次分解為堿基,用以合成人體需要的核苷酸。通過對此生物學原理的分析能夠發現,核酸類型保健品中的核酸并不能夠直接被人體吸收利用,那么廣告中宣傳的其能夠補充人體所需核酸的謠言自然被破。
2.高中生物學中蘊含的疾病知識
在多數不了解醫學常識人的認知中,糖尿病這一病癥主要是由于患者病者自身糖量攝取過多而導致的。在高中生物學科《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中指出,人類在長時間攝取糖量之后,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身體的肥胖,同時也會對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效率加快起到刺激作用,從而伴有一定幾率誘發糖尿病,但是,糖尿病的形成和病發,與糖量攝取之間的關聯并不大。在進行糖尿病發病機理的深入探究能夠發現,遺傳因素的存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病癥產生,如果人體內部本身不存在該種內因,即便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量攝取糖量,誘發糖尿病的幾率也非常小。而進行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時則發現,當病癥患者在患病期間適當攝入一些包括饅頭、米飯等食物在內的主食,能夠更好的降低糖量攝入,降低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的負擔,最終幫助糖尿病患者將血糖控制在相對平穩的狀態。
關鍵詞: 初中生物課堂 醫學知識 滲透
生物學這門學科對于剛進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基本上是一個空白,因為小學階段沒有開課生物學。所以在對初學者講授時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我認為培養學生生物學習興趣一個比較好的切入點就是學生所掌握和接觸的日常生活中的知識。比如:初中生都有過感冒的經歷,有的患過其他疾病,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初中階段生物學的學習目標主要是了解關于動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知識,人體結構及生理衛生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通過自己積累的生活經驗,初中學生對于多種疾病已經有一些初步的了解,甚至身邊就有親戚朋友患有某種疾病,而生物學知識在講解生理學方面的知識時對于相關的醫學知識的滲透就顯得很有必要。
一、初中生物課本中能夠滲透醫學知識的內容
人教版生物學教材七年級上冊中的第四章“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1],講述了病毒的種類、結構和生活,以及病毒與人類的關系。特別在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部分講述時,很自然地就和醫學知識聯系在一起了。七年級下冊,整冊書講述了生物圈中的人(第四單元),按照人體的幾大系統來編排的[2]。首先是人的由來,接著是人的營養、呼吸、物質的運輸、廢物的排除、生命活動的調節,最后是人類整體對生物圈的影響。除了最后一章外每一章都有與醫學知識相結合的內容。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第四章“分布廣泛的細菌”和第五章“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細菌和真菌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順勢聯系醫學知識講授[3]。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的第二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與遺傳病方面的醫學知識聯系自然流暢;第八單元中“傳染病和免疫”、“用藥和急救”和“了解自己,增進健康”三章內容就是講述醫學常識[4]。
二、生物學知識與醫學知識的結合
整個初中生物學教材中,能夠與醫學知識聯系的知識點有很多。例如,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章的第一節“流動的組織――血液”[2],此節內容若能夠很好地結合醫學知識進行講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首先從導入環節來看,課本的開始部分以醫學方面的知識為問題,作為本節的導入部分,也可以這樣引入:“生活中常出現意外事故,很多人因為一時失血過多離開了人世。如果能夠及時輸血,他們可能會恢復健康。可見,血液對人體非常重要。”一針見血又切合實際,同時涉及醫學知識“輸血”。正文講解過程中,課本的“資料分析”部分也是以醫學方面的知識展示,以“醫學檢驗科報告單”分析入手講解血液的成分、功能。三種血細胞的講授更能涉及較多的醫學知識。白細胞具有防御和保護、吞噬病菌的功能,它的數量多了可能就有炎癥;紅細胞具有運輸O2和部分CO2的功能,少了就會患貧血;血小板能夠止血和加速凝血,少了會出現異常出血,多了則會出現血栓。所以醫學上通過檢驗三種血細胞的多少為參考依據來診斷某些疾病。講解的過程可以提問同學們自己或身邊的親朋好友是否患過這些疾病,讓同學自己找出這些病的成因,從而加深印象。最后復習的時候也是以提問醫學知識的方式來進一步鞏固知識。
從本節課的內容來看,從頭到尾都滲透著醫學知識。而我們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患過這樣那樣的病,在課堂上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同時可以滲透一些醫學常識,從而和同學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樣的教學才生動、貼近生活。
三、生物課堂上滲透醫學知識的益處
首先,每個人都有關注自己健康,了解自身的愿望,尤其是患過疾病,感受過病痛折磨的人更想了解自身,更關注自己的健康。從這個角度來講,生物課堂上醫學知識的滲透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不需要老師強迫學生去學,而是學生自己想知道,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其次,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積極性。貼近學生了,學生自己關心了,也就有了積極性。初中學生成長到十幾歲,最普通的感冒都親身經歷過,知道被病痛折磨的痛苦。所以大家都希望自己身體健康,就要了解醫學方面的知識。這樣就將生物課堂變成學生渴望知道的有關保障自身健康的知識的一個渠道,從而就有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再次,醫學知識就像一座橋梁,將課本上的知識和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但凡在課堂上提到關于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尤其是親身經歷過的,同學就非常有興趣,很注意地聽老師的講解,因為他們想知道其中的緣由。有的同學下課后還追問老師,他家的某某得了什么病是咋回事,該注意些什么,等等。可見學生對醫學方面的知識還是很渴望知道的。那么我們為何不抓住學生的這個心理,以這種方式讓學生樂意、自愿地去接受課堂上的知識呢?
最后,可以增加學生在醫學方面的常識,對促進國民身體健康具有積極意義。課本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健康地生活》,專門講述一些醫學常識,傳染病和免疫,用藥和急救等內容。我們在平時的課堂中若能將學生在生活中涉及的醫學知識進行滲透,就能有效達到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生物學(七年級上冊)[M].人教版,P72-75.
[2]生物學(七年級下冊)[M].人教版,P59-64.
關鍵詞:生物化學;學習興趣;生活案例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7-0165-03
生物化學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體化學組成及其生命活動過程中的化學變化的一門學科,是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學、物理化學和生理學交叉而產生的一門邊緣學科,也是高等學校本科相關專業主要核心課程之一。從生物化學的定義可將其分為兩部分,即研究生物體內化學組成的靜態生物化學部分和研究生物體內化學過程的動態生物化學部分。生物化學課程素以“難、繁、雜”著稱,概念多,內容雜,特別是大分子結構抽象難懂,代謝途徑錯綜復雜。所以,學生普遍認為生物化學是一門較難掌握的基礎課程,學習過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乏味、無興趣,導致生物化學課程教學難度大,學習效果差[1-4]。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畏難情緒,改善教學效果,是生物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而生物化學又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許多與生物化學有關的話題甚至是公眾關注的焦點,教師如果能自如地將生物化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生物化學與日常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教與學的橋梁,學生學習興趣就會長久保持,并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提高思維能力,理論聯系實際,使得學生利用生物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就會不斷提高,從而增強學習生物化學的信心和動力。因此,本文將根據筆者近幾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生物化學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興趣。
一、緒論階段的針對性引導
緒論是《生物化學》第一次課的內容,是授課教師和學生相互第一印象形成的時機。因此課程緒論的精彩度,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程度。緒論包含了生物化學發展簡要歷程、含義、地位、作用及其學習方法等。緒論不僅需要對本課程的知識進行整理梳理,還應該盡量介紹與本課程相關的有趣的知識點、最新的研究進展[4]。大部分《生物化學》教材中緒論內容較為簡單,為提高學生興趣,可在緒論中加入生物化學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以及近年來與生物化學相關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化學獎獲獎的情況介紹。比如,1953年Watson(美)與Crick(英)提出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1962年共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72年Berg(美)在基因工程基礎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成果,1980年獲諾貝爾化學獎;這些都屬于生物化學發展史里程碑式的成就,推進了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迅猛發展。近年來的諾貝爾獎,比如2010年Edwards(英)因為在試管嬰兒方面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3年Rothman(美)、Schekman(美)和Südhof(德)因為發現了細胞囊泡運輸系統的運行與調節機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4年Betzig(美)、Hell(德)和Moerner(美)因超分辨率熒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當然,對于該部分的介紹,授課教師要做到每年及時更新講義。此外,還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生物化學領域著名的華裔或中國科學家的故事及成就,比如錢永健、王曉東、莊小威、饒毅、施一公等。教師通過對諾貝爾獎和著名華人科學家的介紹,讓學生了解生物化學的經典成就和最新研究進展,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緒論中,除了“高大上”的諾貝爾獎等的介紹,筆者認為引入“接地氣”的生活中的生物化學常識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可讓學生打開教材目錄,然后教師根據教材目錄對本課程的知識進行整理梳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識或認識誤區來進行預告課程所要學習的知識點。告訴學生通過這些課程內容的學習,可以了解生活中的生物化學常識,尤其是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以設下疑問的形式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鄭集編著的《普通生物化學》為例,可將糖類化學和糖代謝關聯起來,說明通過這兩章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什么是糖,不是所有碳水化合物都是糖,不是所有糖都是碳水化合物,不是所有糖都是甜的,不是所有甜的都是糖;日常生活中說的糖和生物化學的糖是否一樣,為什么糖吃多了容易長胖,吃無糖面包、無糖饅頭等會不會升高血糖等來問題來設疑。同樣地,將脂類化學和脂代謝關聯起來,通過這兩章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為什么駱駝在沙漠中長途跋涉可以多天不喝水,大骨湯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是否補鈣,糖和脂肪如何相互轉化以及脂肪肝形成的機理是什么等問題。接著是蛋白質化學與蛋白質的分解和氨基酸代謝,通過學習,我們可以了解燙發的生物化學原理是什么,重金屬中毒后喝牛奶是否能夠解毒,膠原蛋白真的能養顏美容嗎,高考“點滴班”學生高考前集體氨基酸輸液是否有必要等問題。通過對核酸化學與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謝的學習,可以回答下面問題:世界上第一個克隆羊是哪里完成的,它的基本原理和過程是什么?可以克隆一個器官嗎?可以布置學生在該章節上課前一個“作業”,觀看電影“逃出克隆島”。對于酶化學一章,可以設疑:為什么慢慢嚼米飯的時候會感覺到甜味?加酶洗衣粉與不加酶洗衣粉有什么不同作用?對于維生素化學,提出問題:大家知道夜盲癥、佝僂病、腳氣病等都是缺乏什么維生素導致的?哪些食物中都富含有哪些維生素呢?對于激素化學,可以提問:為什么說“狗急跳墻”,和生物化學的原理有何關系?侏儒癥、巨人癥、甲亢、大脖子病等都跟什么激素有關?通過提出這些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并適當簡單解釋一小部分,讓學生體會到生物化學是“很有用的”,不是只有復雜的分子結構式,通過大部分問題的懸疑,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章節知識點的生活化案例教學
生活中的生物化學案例,主要來源于現實生活和經典實驗案例,尤其是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牛奶事件、皮革老酸奶等)和生物化學重大技術突破(如克隆技術、試管嬰兒等),這些案例的積累在生物化學的講授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課程講授中,除了回答在緒論中所提出的一些生活中的生物化學常識或問題之外,一些生活中的生物化學案例的應用既能有助于知識點的記憶,又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上課注意力。舉例如下:
在講授糖類化學及其代謝的時候,可使用“無糖月餅”在每年中秋前后引發的糖尿病患者扎堆進醫院的案例,從而來說明糖的定義、分類以及淀粉等多糖的分解代謝等知識點,使得學生學習之后也能向身邊人群科普糖化學及其代謝常識,了解“無糖月餅”實際上只是“無蔗糖餡料”,而其他成分如淀粉、豆沙等碳水化合物經人體消化道淀粉酶等逐級水解得到葡萄糖等單糖后,將透過小腸粘膜吸收進入血液。而且,“無糖月餅”所含油脂并不少于普通月餅,熱量仍然較高。類似地,還有“無糖面包”等,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都應注意分辨并控制攝入量。
在脂類化學和脂代謝課堂中,可使用市面上大量存在的減肥產品“左旋肉堿”作為案例來講述脂類化學及其代謝的基本原理。脂肪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之后,左旋肉堿是脂肪酸進入線粒體進行進一步氧化分解的載體。如果沒有左旋肉堿,人體就無法燃燒脂肪,可見左旋肉堿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一些左旋肉堿保健品的廣告宣稱服用左旋肉堿可安全減肥,通過額外地補充大量的左旋肉堿可以促進體內脂肪的燃燒。實際上,身體健康的人的肝臟和腎臟都能將賴氨酸和甲硫氨酸合成足夠的左旋肉堿來滿足身體的需要。這兩種氨基酸在食物中很常見,所以左旋肉堿并不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目前尚無實驗表明額外地補充左旋肉堿可以促進脂肪的氧化分解。其實,這也可以通過左旋肉堿保健品的廣告聲稱“只有在運動量較大時,服用左旋肉堿才有助于減肥”,可以看出體重的減輕都是由于運動引起的,與服用左旋肉堿與否并無關系。
對于蛋白質化學與蛋白質的分解和氨基酸代謝,毫無疑問,“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是一個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通過這個案例,可以將目前蛋白質的國標測定方法“凱氏定氮法”的原理與三聚氰胺的含氮量聯系起來,幫助學生了解事件發生的根源。另外,通過“吊瓶班”的案例(即2012年湖北孝感一中高三某班同學在教室內一邊打吊瓶注射氨基酸補充能量,一邊學習備戰高考),來說明蛋白質的水解,氨基酸的吸收以及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等基本原理和過程。科普通過正常飲食,比如一天吃一兩個雞蛋或喝牛奶,攝入蛋白質,經過消化道水解就可以獲得足夠的氨基酸;同理地說明燕窩、鹿茸等高檔補品并不具備比雞蛋、瘦肉等普通食物具有更高的蛋白質營養價值。此外,還可以通過日常生活實例,如煮雞蛋、做豆腐等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蛋白質的理化性質。
在講授核酸化學與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謝的時候,遼寧鐵嶺“骨灰頂包門”可以作為一個案例來說明DNA測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在該事件中,死者還沒火化,家屬已拿到骨灰,且存在骨灰管理混亂的情況;因此,有人提出用骨灰做DNA鑒定。可提問學生骨灰是否可以進行DNA鑒定,對依據是什么進行討論,然后再引入DNA測序法的介紹,PCR技術以及鏈終止法等。此外,還可以將“珍奧核酸”補品的騙局風波以及為什么啤酒加海鮮更容易引發痛風等要用到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謝的講解中。
對于酶化學一章,可以通過喝酒和臉紅的關系作為生活案例來說明酶的分類、命名和作用。具體來講,酒精代謝首先經乙醇脫氫酶催化轉化為乙醛,進而在乙醛脫氫酶的幫助下轉化為乙酸。乙酸是體內較常見的代謝產物,能夠參與葡糖糖有氧代謝等多種體內常見代謝途徑,并最終轉換成水和二氧化碳。當乙醇脫氫酶缺乏時,攝入的乙醇只能靠肝臟里的P450慢慢轉化為乙醛再轉化成乙酸,然后進入三羧酸循環而被代謝,而由于P450代謝速度慢,因此主要靠體液來稀釋酒精,但當達到一定酒精濃度將造成酒精中毒危及生命;當乙醇被乙醇脫氫酶代謝為乙醛后,如果缺乏乙醛脫氫酶,將導致乙醛的過量堆積,由于乙醛能夠擴張毛細血管將導致臉紅;進一步將導致心跳加快、血管擴張、血壓下降,為了保證體內主要臟器的血液供應,就必須收縮毛細血管使血壓回升;當面部末稍血管中血流受阻,血量減少,臉就呈青色。當一個人同時富含高活性的這兩種酶時,酒精飲料就真正成為了“液體面包”。此外,還可以向學生介紹體檢時肝功能重要指標谷丙轉氨酶的意義,說明原理:谷丙轉氨酶在肝臟含量最多,當肝有病變時,引起肝細胞通透性增加,大量谷丙轉氨酶從肝細胞內釋放到血液,使血液中谷丙轉氨酶增高,其增高程度與肝細胞病變程度基本呈正相關,因此測定谷丙轉氨酶對多種肝病的診斷有參考價值。
筆者通過近年來的教學發現,通過引入生活中的生物化學案例,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非常集中,對相關知識非常感興趣,對生物化學教學效果的促進具有顯著性的積極作用。因此,有必要對生活中的生物化學經典案例進行不斷積累或編撰,以期在生物化學教學中得到不斷應用。
三、合理安排互動式課堂主題報告
除了教師的課堂講授,學生的課堂參與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之一。筆者近年來的生物化學教學均安排學生以三人左右為一組,以“生活中的生物化學”作為主題,積極做好演講材料,在講授完靜態生物化學之后依次上講臺以“專家”身份做報告,并接受大家質疑,時間約為15分鐘左右。筆者發現,該環節一直以來都是學生最期待和興奮的部分,尤其是安排在連續三節課的最后一節。學生積極查閱資料,制作ppt,練習演講,大家也踴躍提問參與,最后教師再進行點評總結相關的生物化學知識點。回顧近年來學生所選的主題,除了當時出現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比如“皮鞋很忙”、“健美豬”之外,關于“健身”、“減肥”、“化妝品”“美容”、“整容”等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生物化學主題幾乎是每年學生的熱門主題,通過這些專題報告和討論,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生物化學知識正確認識目前廣泛存在的一些誤區或分辨一些虛假廣告。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參與課堂,不僅鍛煉了學生查閱資料、制作ppt和演講的能力,還增加師生互動環節,從而改變教師一人在臺上唱獨角戲的乏味局面。同時,該形式還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授課教師的經驗積累。
四、興趣導向培養科學精神與邏輯思維
通過生活中的生物化學案例,除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還有很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邏輯思維,以科學的態度、思辨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種種。目前,網絡上的資訊五花八門,真假難辨,尤其是各種“養生知識”以及偽科學充斥網絡并且傳播廣泛。比如,網上廣泛傳播的各種謠言,比如“微波爐加熱導致蛋白質變性致癌”等;此外,學生在做報告時候就出現講解所謂“食物搭配禁忌”、“酸性體質與堿性體質”等內容。在這些案例中,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相關的生物化學知識,以科學思維去偽存真。比如在各種“食物搭配禁忌”幾乎都有一條“雞蛋與豆漿不能同食”,否則將導致營養流失;所宣稱原因有二:一是豆漿中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能夠抑制蛋白質的消化,降低營養價值;二是雞蛋中的粘性蛋白與豆漿中的胰蛋白酶結合,形成不被消化的物質,大大降低營養價值。而實際上,豆漿和雞蛋同食不存在營養損失的問題,豆漿里確實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但并不只是針對雞蛋里的蛋白質,加之一般豆漿和雞蛋都是煮熟的,加熱已經破壞它的活性。在這類流言中,要引導學生多問為什么,機理是什么,是否與生物化學基本原理相符,這對于學生科學精神與邏輯思維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
五、結語
生活中的生物化學案例因其內容的生活化,對學生興趣的激發效果不是其他案例所能比擬的。引入這些案例,讓學生參與課堂尋找生活中的生物化學原理,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邏輯思維,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興趣,改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有積極的意義,對生物化學經典案例的不斷積累或編撰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當然,生物化學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生活中的生物化學案例在課堂中的應用僅是眾多教學方法中的一種,在運用這種教學方法時,教師也不能一味求新、求異、求有趣,更應圍繞生物化學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等進行創造性地運用,才能更好地上好生物化學。
參考文獻:
[1]盧美貞,楊振平.化工類生物化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28):201-203.
[2]涂碩,黃春洪,揭克敏.提高本科醫學生物化學教學質量的策略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3,(3):71-72.
一、積累常識
到了高三復習,甚至到高二時,我們就應該回頭看看初中學習過的生物,因為生物是一門需要記憶很多東西的學科,而很多同學初中時學習得不是很認真,幾年過去了,對學習過的東西也都忘記得差不多了。同時高中生物教材和設置的練習題也都默認大家還記得初中的生物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化。因此對于大部分同學而言,因為許多初中學習過的常識性的東西經常在題目中出現,而自己又沒有注意去復習積累,到高三后期生物常識這方面的問題還都沒有很好的掌握。所以,我建議大家平時一定要做有心人,除了認真復習初中課本知識外,還要將習題中出現的自己還未能掌握的常識隨時隨地進行積累,甚至反復記憶。打好生物學科基礎就要像學習“文科”一樣老老實實地背。當然在背誦積累的時候也要掌握技巧。
二、巧妙記憶
在理科中生物是記憶量最大的一門學科,因此我們必須下功夫進行記憶。如何記憶呢?我想根據生物學科的知識特點,同學們可以采用以下兩種記憶方法。
1.輻射記憶法
這種記憶方法就是以一個重要知識點為核心,通過思維的發散,和其他與之有關的知識盡可能多地建立起聯系。這種方法既可以用于章節知識的總結或復習,也可用于將分散在各章節中的相關知識聯系在一起。例如,以細胞為核心,可衍射出細胞的概念、細胞的發現、細胞的學說、細胞的種類、細胞的成分、細胞的結構、細胞的功能、細胞的分裂等知識。
2.比較記憶法
在生物學習中,有很多名詞很相近,很容易混淆。對于這樣的知識,我們可采用比較記憶法。即將有關的名詞單列出來,然后從范圍、內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進行比較,存同求異,找出不同點。這樣反差鮮明,容易記憶。例如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等等。
三、加強實驗
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高考實驗題就是力圖通過筆試的形式考查學生的實驗能力,同時通過一些簡單的實驗設計來鑒別考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高考要求中,生物學的任何一個實驗都包含著一定的實驗思想和方法,這些思想和方法被廣泛地應用于生物科學的研究當中,能否將學到的實驗思想和方法遷移到新的實驗情景中或相關的生物探究實驗中,是高考對考生實驗能力考查的具體體現。因此,在實驗復習時,首先一定要吃透教材上的實驗,理解記憶其實驗原理、目的、材料、操作、方法、步驟、注意事項、數據采集與分析的方法、得出結論的依據等。生物高考中還要求考生能夠設計簡單的生物學實驗,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能夠對實驗結果進行解釋和分析,也包括判斷實驗結果和推導實驗結論等內容;能夠設計實驗方案。所以,在總復習備考階段的實驗復習中,考生的解題能力和答題能力也要進行一定的訓練。
四、聯系實際
生物學的理論知識與自然、生產、生活都有較密切的關系,這種密切的關系在理綜高考試卷中體現得非常明顯,即高考生物試題就是以現實生活中的有關理論和實際問題進行立意命題的,力求比較真實和全面地模擬現實。 因此建議大家在復習中一定要多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遇到的、了解到的各類問題,例如善于從各種媒體中獲取生命科學發展中的重大熱點問題,如生態和環境熱點、生命科學前沿熱點、工農業生產、人類健康熱點等問題,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編碼信息、遷移信息的能力。這樣既扎實掌握了生物學知識,也提高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字:新課改;高中生物,生活化
G633.91
前言:生物這一門學科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具有牽涉范圍較廣泛,且內容復雜的特點,加上在高考中占據的數額較小,所以不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對于生物的教學,老師通常都是言簡意賅,若遇到實驗性的問題,老師都不會帶領學生去室外做實驗,一般都是利用書本進行簡單講解。而學生的學習狀態一般都是死記硬背。綜上所述,生物都沒有受到學生和老師的共同關注。所以,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與理念,結合新課改的全新理念,對生物的學習進行一次至上而下的改革,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徹底了解生物這門學科以及學到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習態度。
一、高中生物與生活的關系
高中生物中的課本知識通常都是來源于生活,但其教育的目的與意義卻高于生活。所以,生物的學習是很有必要的。而高中的生物課本的編制,大多數都揭示了生命的本質以及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與問題。所以,生物對于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難題和現象都是非常有益處的。眾多的生物學家都是從生活中的現象入手進行深入思考與研究,從而建立了全面的生物系統網。所以,對于生物的學習,學生必須從生活中入手,讓生活與學習相互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老師也應該從生活中入手,將書本上枯燥的知識轉變為現實生活中生動有趣的知識。
二、高中生物生活化優化教學策略
1.設計生活化的課程導入,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其中,老師的“領”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對于教授生物這門課程,要求老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方式,利用新課改提出的教育方式。將課堂交給學生,設計有趣而豐富的課堂內容,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改變傳統“滿堂灌”的教育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高中生物課本中的知識都是可以賦予生命與精彩導入的。以高中生物課本中《細胞中的元素和無機化合物》為例。在講這一章節之前,作為老師的教師必須提前備課,將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與要講授的課程充分聯系起來。教師在上課時,會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生活中常見的兩個廣告:1,黃金搭檔,花一樣錢補五樣。2,葡萄糖酸鋅口服液,藍瓶的,好喝的。接著教師會詢問學生問題:“你認為,第一條廣告中的五樣分別指的是那五樣,而第二條廣告中所包含的金屬離子是什么?”這個問題可以進行分組教學,便于相互談論問題。最終以小組的形式回答教師的問題。當學生給出答案后,教師會再次進行講解,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積極回答與發言。并且還能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明白這一章節的內容。
2.課堂教學情境生活化,激發高中生的生物學習興趣
傳統的生物課堂具有死板、枯燥等缺點。隨著新課改的推進,生物課堂的整體氛圍也必須有所調整。因為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培養愛思考的學習習慣。還能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一些難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會選擇一些當下的時政熱點和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作為課堂的引入材料。鼓勵學生利用現有的知識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以講解蛋白質的相關知識這一章節為例,生物老師在講解之前要進行充分地備課,準備一些富含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食品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己現有的知識去分析哪些食品中的蛋白質居多。接著繼續提問,生活中有哪些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在食品中添加氨基酸的作用是什么?人體缺乏蛋白質的表現是什么?通過創建生活中的場景,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關于蛋白質的相關知識,更能幫助學生樹立食品安全的意識。再比如:講解“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這一章節時,教師會提問學生,為什么日常生活中,在涼拌黃瓜時將食鹽和味精等調料放入后,過幾分鐘后盤子中會出現水呢?選擇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作為講解的引入材料,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在生活中思考的習慣。
3.教學內容結合生活現象,不嚶嘔學生的生物素養
在傳統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高中的生物老師在教學中都只是注重理論上的訓練,以及應試的技巧,從而忽視了同學們的真實感受,沒有考慮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所以使得整個高中生物課堂枯燥無味,出現學生上課昏昏欲睡的現象。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生物老師也要對自己的授課方式進行不斷的改革,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以及情況調整授課的方式,當下應試能力的要求就是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如果老師在教授學生知識時,理論與實際相脫節,這樣學生的知識接收量是大打折扣的。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知識點的時候,必須由淺入深、由易如難,對學生進行耐心的引導,在知識點開始前,老師可以講一些和知識點相關的實例,以此來增強同學們對學習的興趣。比如教師在講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這一章節時會舉出在農業應用中的許多實例:在種植大棚時,農民都會選擇使用藍色的大棚塑料,因為藍色的塑料會充分增強光照。加上大棚內會使用電燈,所以每到夜間的時候,會增加光照的延長時間,有利于促進光合作用,以此來增加蔬菜的產量。通過這樣的生活實例會讓同學們充分融入到教學的氛圍中去,讓學生對此案例進行提問。這樣教師在講這節課的時候就會非常順利,學生對這門課的熱情自然就會提高了。所以,只要生物老師能夠合理地運用生活中的真實案例進行輔助教學。這樣,教學的效果一定會有明顯的提升。
三、結語
現如今的教育現狀是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并存,單一的傳統教學觀念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實施新的生活化教學方式。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事物都要通過生活的原型來進行闡述。綜上所述,生活化方式的教學,其初衷是以生活的原型來發現生物的問題,并且對此問題加以分析和解決,讓學生能夠充分地去觀察世界、用心體驗生活、且用生物的知識去理解生活的問題,但這并不能代表“生物要退回到生活”中去。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G63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6―0120―01
課堂教學中,提問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方法。從提問的效率上說,可以分為高效的提問、有效的提問和無效的提問三個層次。有效的提問能使課堂氣氛活躍,能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能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怎樣來減少問題的無效性,做到有效的提問呢?
一、巧設疑問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成功的導入是高效課堂的基本條件,如何采取適宜的課堂導入形式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設立新穎的問題供學生討論或者思考。為了保證課堂的活力,教師可以從新奇的角度引出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如,教學“遺傳信息的攜帶者”這一部分內容時,要求學生了解到核酸的種類、分布、功能,以及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方法。由于這一時期的學生尚未對生物中的事物形成概念,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為了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教師可以結合懸疑電影或者電視劇中的探案方法,如通過嫌疑犯的指紋或者頭發等內容進行DNA比對,進而順藤摸瓜,找到最終的犯人。教師在播放視頻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斷案技巧的依據是什么,如何能夠通過指紋或者頭發來查案,人體中的這些組成部分有哪些特點等,并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搜尋。實踐證明,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細微場景進行提問,不僅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探索興趣。
二、分層次提出問題,加深學生的思考
從心理學角度上看,從思考問題再到解決問題的這個過程中存在一個思維軌跡,即“解答距”,同時,這個思維軌跡還會根據問題解決時間的長短分成四個級別,一是微解答距,二是短解答距,三是長解答距,四是新解答距。教師在問題的設問上增加技巧性,即根據課文內容設置難度等級不同的問題,一層一層地深入,逐漸加深學生的思考程度,讓學生理解到更深層次的生物知識。
如,教學“細胞的增殖”這一部分內容時,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植物細胞在有絲分裂的各個時期中的形態,請學生結合課文圖像,總結出不同形態和細胞不同分裂時期的特點,并思考如何利用相應的模具制作分裂圖像。期間教師可以請學生自由分組,通過團隊合作完成圖像制作。接著,教師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提出難度加深的問題,即請學生總結和比較出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在有絲分裂過程中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并自制相應的表格進行對比。最后,教師通過引導和指示,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構成一定的知識框架以后,布置相應的練習,讓學生獨立思考課后問題,進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理解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三、結合實際生活經驗,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新課標提出,教師要聯系生活經驗,將學生所接觸到的事物轉化為學習中的知識參照點,同時,也鼓勵學生將親身經歷的事情,即抽象的事物轉變為學習模型,并逐漸學會理解和應用。而對于高中生物課程的學習而言,教師也可以將生活中的常識或者例子融入到教學活動中,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增強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