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物旅游資源的特點范文

生物旅游資源的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旅游資源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物旅游資源的特點

第1篇:生物旅游資源的特點范文

1、特點:觀賞性和體驗性,時限性和區域性,多樣性和綜合性,壟斷性和不可遷移性,永續性和不可再生性。

2、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前提,是旅游業的基礎。旅游資源主要包括自然風景旅游資源和人文景觀旅游資源。自然風景旅游資源包括高山、峽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灘、溫泉、野生動植物、氣候等,可歸納為地貌、水文、氣候、生物四大類。

3、人文景觀旅游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古跡、古建筑、民族風情、現代建設新成就、飲食、購物、文化藝術和體育娛樂等,可歸納為人文景物、文化傳統、民情風俗、體育娛樂四大類。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生物旅游資源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旅游資源;地區比較;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H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2)02-0090-06

區域旅游資源評價是因旅游資源開發的要求而發展起來的,最初是以定性描述為主,隨著旅游學界開始探索更科學的旅游評價方法,由定性描述逐漸轉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目前對旅游資源的評價大致可分為3類,即體驗性評價、技術性評價、綜合性評價。但是國內的研究往往限于旅游資源的評價過程,對評價結果缺乏細致、全面的分析。對一個省域的旅游資源進行全面梳理并進行多層次的比較和評價,國內外學者多從各地市旅游資源的數量(包括豐度和密度)、品質、組合狀況等方面入手,得出的結論是各地市間存在橫向差異,區域旅游資源綜合情況與該地區所在區位特征存在一致性。

本文嘗試采用定量的方法,按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以下簡稱“國標”),將陜西旅游資源劃分為主類一亞類一基本類型3個層次,分屬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動等8個主類、3個亞類、155個基本類型,選取陜西省11個地市共9972個旅游資源單體為基本對象進行地區分異的綜合研究。

一、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經陜西省旅游資源普查,截至2009年9月,陜西省旅游資源共有9 972個,自然類型654個,占6.6%,人文類型9 318個,占93.4%。在11個地市、區中,旅游資源單體最多的是西安市,共計2148個,其次是寶雞,擁有1240個;延安居第三,擁有1129個;最少的是楊凌區,共計86個,以上數據充分表明,陜西省是一個旅游資源大省,人文類型旅游單體占多數,空間分布廣泛。

本研究是對陜西省旅游資源地區差異的研究,首先通過對陜西省旅游資源普查中所獲得的各地市8大類旅游資源單體資料進行統計,采用旅游資源豐度和密度兩個儲存量指標對各地市旅游資源分區比較;在研究陜西省旅游資源組合狀況時采用概率論中的均方差系數表示配合指數以近似反映各地區內部的資源組合狀況;均方差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Xi表示各類旅游資源占全省的比重;X表示各項旅游資源占全省比重的平均值;N表示資源種類數;

在研究整體優勢度的分區時采用公式法,依據地區旅游資源的優劣與資源豐度(絕對個數)成正比,與資源組合指數成反比,這兩個指標組合起來,即可得到區域旅游資源的整體優勢度,計算公式為:

Pi=Wi/Ei (2)

其中:Wi為第i個地市的豐度;Ei為第i各地市的配合指數;Pi為第i個地市的整體優勢度。

二、陜西省旅游資源數量的空間分異

本文主要對地區旅游資源豐度和密度兩個儲量值進行比較,研究旅游資源數量的空間分異。地區旅游資源豐度是指一個地區擁有各類旅游資源的數量和旅游資源的總數,是反映旅游資源豐富程度的絕對量,是衡量旅游資源數量的最直接指標;旅游資源密度是一個相對豐度的概念,通常一個地區資源的密度可用兩種方式表示,一是該地區單位面積內資源的儲量,二是按一定區域范圍內人均擁有資源量。考慮旅游資源開發和吸引主要取決于一個地區的觀賞價值要素和規模幾率,故采用單位面積法計算地區旅游資源的密度,即密度一資源單體個數/所在區域的面積(萬平方公里)。

旅游業的發展和布局既要考慮到旅游資源的絕對量,也要考慮到相對量,才能正確估價旅游資源的潛力。旅游資源相對豐度實際上是為排除區域間地域面積相差懸殊的影響而設置的指標,具有區域間資源豐富程度的可比性;旅游資源的密度體現了一個地區資源的集中程度,密度大的地區,資源分布就相對集中。從旅游者旅游效益最大化原則出發,如果旅游目的地的資源密度高,活動內容豐富,就會降低旅游者的旅游消費成本。因而資源集中地區,通過合理的整體開發,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一般較大,較容易形成規模效應。為了在評價地區旅游資源過程中盡量客觀地反映其資源儲量,有必要對該地區旅游資源的豐度和密度進行綜合評價。

(一)陜西省旅游資源豐度的分區比較

資源與發展的關系實質上就是資源豐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地區旅游資源豐度的大小關系到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潛力和對旅游業發展的保證程度,影響著區域旅游業的發展規模和產業結構等諸多方面。通過對陜西省旅游資源普查中所獲得的各地市8大類旅游資源單體資料進行統計,得到各地市旅游資源豐度的分布情況(見表1),在表1的基礎上對某類旅游資源擁有量高于全省平均值的地區進行了歸類(見表2)。

從表1可以看出,按照區域旅游資源總豐度高低,陜西省11個地市占全省總量的排序依次為西安、寶雞、延安、渭南、榆林、安康、咸陽、漢中、商洛、銅川、楊凌。表明一個地區旅游資源的豐富程度與地域面積大小、自然環境多樣性、歷史文化豐富性有密切關系。陜西省各類旅游資源豐度較高的為西安、寶雞、延安,且各類旅游資源集中程度的彼此重疊度較高,說明陜西省旅游資源分布相當不平衡。

按照陜西省劃分的三大旅游區域情況分析,關中旅游區(西安、咸陽、寶雞、渭南,楊凌除外)資源豐度最高,占全省53.2%;陜北旅游區(銅川、延安、榆林)其次,占全省的24.9%;陜南旅游區(漢中、安康、商洛)占全省21.9%。

1.關中地區。關中旅游區各主類擁有的單體數量排序依次為:建筑設施類、遺址遺跡類、人文活動類、旅游商品類、地文景觀類、水域風光類、生物景觀類和特殊景象類。其中建筑設施類資源單體比重為40.9%,比全省平均值42.2%低1.3個百分點,遺址遺跡類資源單體的比重為32.3%,比全省平均值33.8%低1.5個百分點;人文活動類資源單體比重為16.2%,比全省平均值12.1%高4.1個百分點,其他主類的單體比重均與全省平均值相差不大。從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儲量豐度看,關中旅游區的人文旅游資源比重為93.4%,自然旅游資源比重為6.6 9/6,說明關中地區人文資源突出,這與

該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經濟地理區位是一致的,同時也反映了該地區較強的都市性特色。

2.陜南地區。陜南旅游區各主類擁有的單體數量排序依次為:建筑設施類、遺址遺跡類、地文景觀類、人文活動類、旅游商品類、生物景觀類、水域風光類、特殊景象類。該旅游區的遺址遺跡類資源單體比重為26.2%,比全省平均值33.8%低7.6個百分點;人文活動類資源單體比重為6.8%,比全省平均值12.1%低5.3個百分點;建筑設施類資源單體比重為49.4%,比全省平均值42.2%高7.2個百分點,其他主類的單體比重與全省平均值相差不大。從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儲量豐度來看,陜南旅游區人文旅游資源占明顯優勢,盡管自然類旅游資源單體比重超過全省平均值,這與該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長期處于全省邊緣地帶的地理區位相吻合,且該區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呈現出安康、漢中強而商洛弱的特點。3.陜北地區.陜北旅游區各主類擁有的單體數量排序依次為:遺址遺跡類、建筑設施類、人文活動類、旅游商品類、地文景觀類、生物景觀類、水域風光類、特殊景象類。該旅游區遺址遺跡類資源相當突出,單體比重(44.6%)比全省平均值高10.8個百分點;人文活動類的單體比重(8.0%)比全省平均值低4.1個百分點;建筑設施類資源單體比重(37.7%)比全省平均值低4.5個百分點;旅游商品類略高于全省,其他主類的單體比重均與全省平均值相差不大。從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儲量豐度來看,該地區的人文旅游資源依然很突出,自然景觀占小部分比重,該區旅游資源空間分布依然不平衡。

(二)陜西省旅游資源密度的分區比較

根據2003年陜西省旅游資源普查結果,計算得出陜西省各地市各類旅游資源分布密度和總密度,見表3。

從旅游資源在全省占比來看,密度比重高于豐度比重的地市只有楊凌和銅川。楊凌、銅川密度排序位次同比豐度分別上升10和5個位次,這與它們面積大小有關,楊凌是全省面積最小的地區,僅占全省面積的0.02%,銅川占全省面積的1.8%,楊凌的旅游資源“密度占比”較“豐度占比”高40.1個百分點,銅川旅游資源“密度占比”較“豐度占比”高近2.6個百分點,榆林旅游資源“密度占比”較“豐度占比”低9.0個百分點,延安旅游資源“密度占比”較“豐度占比”低9.0個百分點。旅游資源密度除了出現楊凌、榆林兩個峰谷外,其他地區則較平緩,說明全省各地市旅游資源分布的相對豐度總體較均衡,旅游業發展潛力較大。

從旅游資源的豐度和密度差別看,各地區主要旅游資源的豐度與密度的位次排序不一致。密度與豐度相比,位次上升最明顯的是楊凌、銅川、咸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些地市旅游資源絕對擁有量不大的缺陷。旅游資源豐度較大的除寶雞、延安、榆林因地域廣闊而旅游資源密度的位次明顯下降外,其他地市旅游資源豐度和密度的位次排序變化不大。

三、陜西省旅游資源組合狀況與整體優勢度的分區比較

(一)旅游資源組合狀況的分區比較

區域旅游資源條件及其開發價值,不僅取決于其豐度和密度大小,還取決于其組合狀況。為比較各地市資源組合的協調程度等因素,本文采用概率論中的均方差系數表示配合指數以近似反映各地區內部的資源組合狀況。因為方差是衡量隨機變量取值的分散程度的,為使一致性較好,實際運用時常計算隨機變量的平方根(稱“均方差”或“標準差”)。本文取各類資源占全省的比重值為隨機變量,取各項資源占全省比重的平均值為隨機變量的數學期望,計算不同地市各類資源比重的均方差,再除以全省比重的平均值得出各地區內各大類旅游資源在全省比重的均方差系數,用來表示配合指數。如組合指數低,說明一個地區旅游資源門類比較齊全、數量較多、差異明顯、旅游資源組合狀況較好,有利于區域內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反之,說明區域內旅游資源組合較差,配套能力弱。

根據公式(1),在表1數據統計結果的基礎上,將各字母所代表的數值代人,即可計算出各地市的配合指數,其結果如表4所示。

根據以往對旅游資源賦存差異的研究,配合指數在50以下說明各項資源配合較好,配合指數在50-80之間說明資源配合較不協調,配合指數在80以上說明資源配合很不協調。從表4可以看出,只有楊凌示范區的旅游資源配合指數在80以上,渭南、商洛、銅川配合指數雖都超過了50,但資源配合明顯不協調;咸陽、漢中、延安雖然指數超過了50但幅度不大,資源配合比較協調。配合指數在50以下且資源配合也較好的地市有西安、寶雞、安康、榆林。全省各地市旅游資源組合優勢的空間分布相對平衡,關中旅游區尤為突出。

(二)旅游資源整體優勢度的分區比較

1.陜西省各地市的區域差異。地區旅游資源的優劣與資源豐度(絕對個數)成正比,與資源組合指數成反比,這兩個指標組合起來即可得到區域旅游資源的整體優勢度,即整體優勢度為資源豐度與資源配合指數的比值。比值越大,說明豐度相對高而配合指數相對低,整體優勢度越好;反之整體優勢度越差。

根據公式(2),將各地市豐度和配合指數分別代入,即可計算出該地市的整體優勢度,其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可知,陜西省旅游資源的整體優勢度居前5位的地市依次為寶雞、西安、延安、榆林、安康,其排序與旅游資源總豐度的排序保持一致性,說明旅游資源豐度大的地市,旅游資源組合也處于良好狀態,西安、寶雞、延安、榆林4市尤為明顯。

2.陜兩省三大區域旅游資源總體差異比較。通過對陜西省11個地市旅游資源的數量(包括豐度和密度)、組合狀況、整體優勢度的綜合評價及各地市間的橫向比較,研究歸納出關中地區、陜北地區、陜南地區在資源豐度、資源密度、組合狀況、整體優勢及分布均衡狀態,見表6。

四、結語

第3篇:生物旅游資源的特點范文

一、旅游資源的類型與特點

1.旅游資源的類型

旅游資源是指能夠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并實施旅游行為的事物與因素,根據旅游資源的本質屬性,其可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具體如下表所示。

種類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形成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人類創造的文化事物和現象規模一般較大一般較小變化一般比較緩慢一般比較迅速分布野外較多居民地較多功能生態旅游、探險、運動、度假、健身等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閑娛樂、購物、會議等示例山體、水域、植被、野生動物群、氣象奇觀、天文奇觀、地貌、自然災害遺跡、自然保護區等歷史古跡、園林、工藝品、表演藝術、民俗、宗教禮儀、城鄉風貌、社會風情等2.旅游資源的主要特點

旅游資源由于各方面的差異,表現出多樣性、地域性等特征,具體如下表所示。

旅游資源的

主要特點含義多樣性①由于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形成了千差萬別的自然旅游景觀;②各地由于歷史、文化背景和民俗不同,以及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水平的差異,造成各地文化旅游景觀各不相同;③人們的旅游動機復雜多樣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旅游資源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色觀賞性和吸

引性自然、人文要素是否富有觀賞價值和吸引力,是旅游資源區別于其他資源的本質特點。觀賞性越強,吸引力越大,旅游資源的價值也就越高不可移動性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地理位置,一般都具有不可移動性重復使用性游客參觀游覽,帶走的只能是印象而非旅游資源本身可創造性人們的旅游興趣、旅游需求隨時間推移和社會發展會不斷發生變化,這使得人為創造新的旅游資源成為必要和可能二、旅游景觀的欣賞方法與地理成因

1.選擇觀賞位置

在不同的位置,由于距離、角度、俯仰的變化,造成了透視關系、縱深層次、視野范圍的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美感。

景觀類型觀賞位置的選擇景觀舉例高大雄偉的山峰遠眺、俯瞰廬山、黃山、泰山、武陵源群峰(湘西北)江、河、湖、海在位置較高的亭臺樓閣之上俯覽、遠望岳陽樓與洞庭湖、黃鶴樓與長江、滕王閣與贛江、大觀樓與滇池山中的峽谷、溶洞、一線天置身其中近觀美國西部科羅拉多大峽谷、長江三峽、桂林蘆笛巖溶洞湖沼、池塘多低臨水面建亭、榭、廊,水邊鋪小路,近觀、俯視濟南大明湖、北京昆明湖、南京莫愁湖、杭州西湖瀑布適當距離仰視貴州黃果樹瀑布、尼亞加拉瀑布山水有機組合的景觀乘船(筏)沿水路觀兩岸風景長江三峽、桂林漓江酷似某造型的地貌在特定的位置觀賞黃山石猴觀海、云南石林阿詩瑪、廣東肇慶七星巖2.把握觀賞時機

景觀類型景觀舉例及其最佳觀賞時機隨季節變化的自然景觀北方山水風景――夏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節雨水多、云霧多,氣象景觀豐富且有變化,兼收避暑之效);北國風光――冬季隨天氣變化的自然景觀泰山觀日出――凌晨;黃山觀日落――黃昏;海拔較高的名山――雨過天晴(即可觀云海,又可觀日出、日落)特定時間出現的自然景觀錢塘江大潮――農歷八月十八;青海湖觀鳥――五月份;海市蜃樓、峨眉山“佛光”、吉林霧凇――特定的氣象條件3.旅游景觀的地理成因

探究各種旅游景觀的地理成因,是近幾年高考命題的重要方向,從審美特征到欣賞方法,再到探究成因,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各種景觀的地理成因如下表所示。

景觀類型形成原因舉例自然景觀地質

地貌

景觀地質構造、巖性和地貌因素,是形成地質地貌景觀的重要原因斷塊隆升形成了雄偉的泰山、華山、廬山;構造斷陷形成了鄱陽湖、青海湖;火山活動形成了五大連池;在石灰巖分布區,流水溶蝕形成了溶洞、石林;在節理發育的砂礫巖分布區,形成奇峰突兀的丹霞山;長期風蝕作用形成了雅丹地貌,如新疆“魔鬼城”天氣

與氣

候景

觀風、云、雨、雪等天氣現象,本身就是自然景觀;氣候對地貌的雕塑、風景的形成、觀賞性植物的生長與演化,也有影響哈爾濱的冰雪、長春的霧凇、黃山的云海、風力侵蝕形成雅丹地貌、北京香山紅葉適合在秋季觀賞等水域

風光水文是旅游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的作用是許多旅游景觀形成的重要原因海洋、湖泊、河流、沼澤、泉、瀑布和冰川等都是重要的旅游景觀;水的溶蝕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河水的下切作用形成長江三峽;海洋的潮汐作用形成錢塘江大潮生物

景觀取決于氣候、水文、土壤和地形條件的綜合影響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特色生物景觀,都是富有生機的自然景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臥龍自然保護區、黃山松、青海湖“鳥島”、珍貴的古生物化石等)人文景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人文景觀的地域差異;各地不同的歷史文化、人口特征、生活習慣和政治經濟狀況,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人文旅游景觀我國西北地區氣候干燥,有利于壁畫的保存,而南方地區氣候潮濕,以雕刻造像為主;古都、風俗民情、宗教文化、各地生活習俗等,這些都是重要的人文旅游景觀三、旅游資源開發條件評價

項目內容開發條件評價資源

價值旅游資源的價值取決于資源質量(即自身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高低),還與資源的集群狀況、地域組合狀況有關資源質量高、集群狀況好、地域組合好的旅游資源游覽價值大,開發條件好;反之開發條件差地理位

置與交

通地理位置及交通通達性通過影響經濟距離和游客心理進而影響旅游資源的價值交通閉塞,進出不暢,開發條件差;反之開發條件好客源

市場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與客源市場的距離。旅游者出游受經濟距離(游客從出發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發地所用的時間和費用)的影響,與旅游地的經濟距離越長,旅游需求越低;旅游者的經濟收入越高,出游的經濟距離越長旅游資源的開發要考慮在其最優吸引半徑內的旅游消費市場,位于或者靠近經濟發達地區的旅游資源,其開發利用的價值大;反之開發利用的價值小基礎

設施旅游資源的開發既要考慮當地現有的接待能力,也要完善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地區接待能力強,開發條件好;反之開發條件差四、旅游規劃設計

1.旅游規劃的概念和類型

旅游規劃的概念:為滿足游客需求和促進旅游地的發展而確定旅游發展目標、配置旅游要素、選擇并制訂合適的未來行動計劃的過程。

旅游規劃的類型:旅游發展規劃和旅游區規劃。

2.旅游規劃的內容

(1)旅游開發條件評價:對規劃區域的區位、交通、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旅游資源、客源市場、旅游產業基礎、旅游競爭狀況、旅游容量等進行分析和評價。

(2)旅游發展目標定位與發展戰略規劃:明確旅游發展的目標和開發方向;明確旅游產業地位,旅游主題、功能,市場與產品定位;確定旅游發展的“三戰略”,即戰略思想、戰略重點和戰略措施。

(3)旅游空間布局與旅游產品規劃:進行旅游功能分區和土地利用規劃,合理布局旅游要素。

(4)旅游服務設施規劃:主要對衣、食、住、行、購、娛等進行規劃,具體如下圖所示。

(5)旅游實施與保障體系規劃:提出旅游區分期建設規劃方案和規劃實施的步驟、措施、方法,對旅游區開發建設的政策、制度、資金、環境、安全、人才、科技等保障系統作出規劃。

五、旅游及環境保護

1.旅游環境問題及其成因

合理的旅游開發和建設有保護自然和人文環境、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等作用,但旅游業的發展、旅游者的活動也可能產生多種旅游環境問題,具體如下表所示。

2.旅游環境保護

針對旅游開發中的環境問題,應采取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

旅游環境

保護策略具體措施實施主體法律法規健全旅游環境保護法規編制旅游開發規劃中的環境保護法規立法機關工程建設建設污染處理設施政府建設各種環境保護區旅游研究專家、政府禁止破壞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工程旅游開發商經營者旅游

項目評價評定旅游環境容量旅游開發商和經營者評價旅游開發對環境的影響旅游研究者旅游環保

教育倡導綠色旅游政府普及旅游環境保護教育教育專家六、旅游線路設計的原則

旅游線路設計必須考慮的基本因素有:旅游資源(旅游價值)、與旅游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旅游專用設施、旅游成本(費用、時間或距離)等。設計旅游線路時應遵循如下原則。

1.突出特色

旅游路線設計是組織管理者作出的一種導向性安排,應該突出所設計路線的主題。旅游線路所串聯的旅游區、景區或景點,既要各具特色,又要共同烘托同一個主題。只有特色鮮明的旅游線路,才是一條成功的旅游線路。

2.講究韻律

旅游活動要有節奏感、韻律感。組織旅游活動既要使旅游者始終保持一定的興奮度,又要做到有張有弛。

3.“冷熱”兼顧

不同季節,不同旅游者需要不同的旅游路線。設計旅游路線要從全局出發,做到“冷(不太知名、旅游者較少的景點)熱(著名、旅游者較多的景點)”兼顧。

4.發展創新

旅游路線設計可以體現創新精神,也可動態地反映旅游者的需求。旅游線路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根據需要不斷創新。

5.安全可靠

旅游路線設計,一方面要保證旅游者的生命財產安全,使旅游者游得開心,玩得放心,走得舒心;另一方面要遵守旅游區的安全保護規定,避開軍事、保密設施等。因此,旅游路線的選擇,首先要考慮旅游者出行的目的、經濟承受能力和閑暇時間;其次要根據各地區旅游景觀的特色和交通狀況、環境承載能力、地區接待能力,進行合理的選擇。

設計旅游線路時,要充分展現旅游地豐富多彩的旅游景觀,使游客在有限而集中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欣賞到不同的旅游景觀,感受到不同的旅游特色氛圍。但是,不能一味地堆砌和羅列某地的全部旅游景觀,而應做到既要景觀豐富,富于變化,又要突出重點,避免雷同。

【典例感悟】

例1(2012?四川文綜卷)下圖是我國亞熱帶某旅游名山景觀照片。該山山頂海拔3099米,屬山地針葉林帶。讀圖回答(1)~(2)題。

(1)形成圖中構造地貌的地質作用是

A.斷裂上升B.褶皺彎曲

C.冰川堆積D.風力侵蝕

(2)該山山頂能夠出現可供游客欣賞的景觀是

A.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B.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C.層層梯田疊交錯,猶如海上泛碧波

D.春蠶作繭桑園綠,睡起日斜聞竹雞

思路分析:此組題以景觀圖片為載體考查了地質構造和自然景觀。

(1)圖片為峨眉山景觀圖,圖中有明顯的斷層面,所以是斷裂上升。

(2)該山的山頂海拔為3099米,垂直溫差大,山頂氣溫低,夜間氣溫更低,所以早上能看到“雪滿山”;海拔高,晴天觀日出景觀較好;山頂海拔為3099米,屬山地針葉林帶,而桃樹是闊葉植被,所以A不對;梯田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區,所以C不對;D項所指在絲竹之鄉,該項不正確。因此選B。

答案:(1)A(2)B

例2(2012?浙江文綜卷)專家認為,欣賞旅游景觀,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完成(1)~(2)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這是宋朝詩人王禹謫居陜西時,描述山村風景的《村行》。

第4篇:生物旅游資源的特點范文

(一)自然風光優美

湘西旅游資源獨特秀美,境內奇峰獨立,山中有山,融秀美與雄奇為一體,這里巖溶地貌分布廣泛,石林,石峰拔地而起,如猛洞河、南華山、不二門、坐龍峽、紅石林等,光地下溶洞如鳳凰的奇良洞、龍山火巖鄉,就有地下溶洞200多座,我國著名畫家黃永玉游覽后曾繪畫作詩“龍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魅不可知”,對地下溶洞作出高度評價。

(二)自然資源豐富

湘西自治州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十分豐富。有維管束植物近4000種,經濟林、用材林、藥材林、果木林等樹種達100余種。僅喬木就有300多種,比整個歐洲的總數還多一倍,裸子植物占世界總量的一半左右。永順小溪有13公頃的原始次森林,林中保存有大量的古第三紀植物種類,是一座古生物基因庫。這些古老珍稀植物是湘西寶貴的旅游資源,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

(三)人文旅游資源得天獨厚

湘西地區不僅有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還有濃郁純樸的民族風情,都使湘西人文旅游資源異彩紛呈,內涵豐富,并與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相互輝映,賦予了湘西旅游發展的良好基礎和巨大的潛力。

1.湘西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湘西是獨具特色的土家族、苗族文化蘊底深厚的旅游區。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如苗族織錦、蠟染、民族服飾、金銀飾品等都是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的豐富遺產。

2.湘西歷史文物古跡,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古城,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城內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古跡。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芙蓉鎮”的有兩千余年歷史的王村古鎮。有千年古都老司城,及湘鄂川黔根據地舊址塔臥紀念館。

3.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土家族民居吊腳樓,土家族跳擺手舞的擺手堂、土家族婚嫁、土家族原始舞蹈毛谷斯舞、打鎦子、梯瑪神歌、咚咚喹、哭嫁歌等土家族音樂、民間傳說和故事、土家族的民族服飾、工藝織錦、刺繡、挑花、竹藤編織、石木雕刻等。瀘溪古老的盤瓠文化、目連戲、花垣苗族的儺文化、苗族工藝蠟染、扎染等,有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趕秋等節日文化,苗族風情濃郁古樸。

4.民族民俗風情:苗族村寨如國家級民俗文化景區吉首德夯苗族民俗村、鳳凰山江苗族民俗村、還有鳳凰的石板寨、勾良苗寨等。這些民族村寨體現了民族的居住、建筑風格,風俗、生活、服飾、飲食、禮儀等,是湘西最有優勢的人文旅游資源。

二、湘西州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構想

湘西旅游產業發展離不開自然、文化等旅游資源,如何有效的保護這些資源,并合理的開發旅游資源是我們應該大力研究的問題,主要要處理好以下關系:

(一)旅游資源保護與旅游業發展的關系

注意合理有序的開發旅游資源,以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的保護為中心,編制旅游開發的長期規劃。要注意科學合理地利用旅游資源,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從自然環境的特征入手,組織各部門結構人員做好旅游資源的全面調查,進行科學論證,制定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管理與保護的總體戰略規劃。

學習發達地區的自然資源保護方面的先進理念,切忌盲目開發與擴大規模。各旅游開發部門組織相關人員到國內外的旅游先進的開發地,學習自然資源保護的先進理念,多批次,全面的考察學習,不要僅僅停留在表面的環境保護的某一個細節,而應該注重其旅游開發與資源保護的整體關系層面。

成立旅游環境監測第三方機構,獨立于旅游開發部門和政府部門之外,這樣才不會受到旅游開發企業部門的利益驅動,才能夠保持旅游環境監測的客觀性、公正性,做到嚴格監督旅游資源開發的各個環境,建立健全快速的旅游信息網絡,一旦出現旅游環境監測問題,以四級標志給相應的部門反饋旅游環境告警信息,提供給旅游開發部門和政府部門決策,旅游環境監測機構有權利對反饋的結果給予考核,如果反饋不及時,不充分的,按照相應的地方旅游環境監測條例給予處罰。

(二)有效地利用市場經濟手段為了保證湘西州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應當首先充分理解和掌握市場經濟的內涵和湘西地區旅游產業特點。市場經濟這個概念是為不同社會制度服務的。它首先表現為國家可利用經濟的、政治的手段對經濟發展進行宏觀調控;其次,使市場競爭對價格、生產要素和資源配置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并且產權關系的界限特別明顯;再次,各國的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根據的湘西地區市場經濟的特點,制定出適合湘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因此,我們應當有效地利用市場經濟手段促進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實質上就是利用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合理確定環境和資源的價格,從影響成本和價格,引導經濟當事人進行行為選擇,促進對資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如何合理的利用環境和資源,那么資源環境和服務就會同其他要素一樣.在市場上受到同等對待,并因此確保丁要素配置的經濟有效性。在(中國21世紀議程)中,我國政府已明確提出:“將環境成本納入各項經濟分析和決策過程中,改變過去無償使用環境并將環境成本轉嫁給社會的作法,要“有效地利用經濟手段和其他面向市場的方法來促進可持續發展”。

(三)多渠道籌集旅游資源開發資金

旅游業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高創匯的產業。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依靠雄厚的經濟基礎。目前湘西地區是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發展旅游業的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是缺乏資金。為了解決資金不足,一是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爭取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項目資金和國債的支持。二是組建旅游股份公司,實行資本運營,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加快旅游企業上市的步伐,利用上市增強融資功能,把旅游業做大做強,使旅游業真正成為湘西名副其實的優勢支柱產業。三是從現有的旅游收入中提出一定的比例,建立旅游資源開發基金,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促使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采取可持續消費方式:消費問題是環境危機的核心

這是因為不可持續消費方式會引起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引起生物多樣性和自然景觀的玻壞。因此,要想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采取可持續消費方式。大量事實證明,中國不能重復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模式和消費模式,絕對不能以資源的高消耗、環境的重污染為代價。來換取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消費方式要有利于環境與資源保護,決不能搞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消費資源的高消費。

湘西州本屬于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地區之一。地區消費方式應堅持可持續方式,同時也應注意對到湘西旅游的旅游者傳播這種可持續消費方式的觀念。鼓勵旅游者注意環境保護和文化遺產保護,鼓勵健康的消費方式。

(五)提高旅游人才素質,加強旅游人才的培養

湘西要發展旅游業,人才是關鍵,要提高人才素質,必須培養大量的旅游人才。必須加入更多的旅游投入,建立旅游人才的培養基地,建立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層次、開放型的辦學模式。同時對現有旅游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進行強化培訓,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適應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提升旅游體驗的滿意度,提高湘西旅游產業的服務水平。

三、結語

旅游業是依托旅游地的旅游資源開發而進行的服務性產業,發展旅游業目的是促進旅游地經濟發展,提高旅游地居民生活福利水平。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核心,但旅游資源開發既要限制在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之內,為后代人保持和增加發展的機會,避免自然環境的破壞性開發和環境污染,又要滿足市場需求,實現整體效益最大化。分析旅游產業和旅游資源的各種關系,采用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實現旅游產業發展的最佳途徑,是湘西地區旅游資源開發戰略的必然要求。

【摘要】旅游業是依托旅游地的旅游資源開發而進行的服務性產業,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核心,文章分析了旅游產業和旅游資源的各種關系,提出采用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實現旅游產業發展的最佳途徑,是湘西地區旅游資源開發戰略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旅游資源

湘西自治州屬于亞熱帶山區,氣候溫和,雨量豐沛,生物資源和氣候資源垂直分布差異十分顯著,生態旅游資源多種多樣,有龐大的植物生態資源和動物資源,整個湘西州可以說是一個初開和尚待開發的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寶庫。

【參考文獻】

[1]張坤民.可持續發展理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

[2]楊桂華,鐘林生,明慶忠.生態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5篇:生物旅游資源的特點范文

隨著城市生活速度的加快城市人們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很多人開始喜歡上了享受農村旅游的過程,因此鄉村旅游的發展前景是非常不錯的,目前我國的鄉村旅游業正處于開始發展階段,進一步的發展需要科學的規劃和學習,本文將分析鄉村旅游資源的構成,鄉村旅游資源的特點以及開發的原則。

關鍵詞:

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研究;開發原則

鄉村旅游資源對于游客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其純凈安謐的環境,能夠使人們浮躁的心感受到稍許的平靜,濃郁的鄉土氣息能夠讓長期生活與高樓大廈中的人們充分接觸大自然緩解身心的壓力,而且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還可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對于城市中的人們和當地都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

1鄉村旅游資源的來源

1.1自然因素

鄉村旅游景觀的形成離不開自然環境這個基礎性因素,地址、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因素決定鄉村景觀的風貌,優美奇特的自然風貌更能夠吸引國內外游客的光臨。自然因素還影響著當地農作物類型、觀賞性高低、居民的生活方式等,直接影響著一個鄉村旅游資源的類型和開發難度。

1.2物質因素

在鄉村旅游資源中物質因素是人們可以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如當地的地形、森林、植被、山丘、房屋建筑、民族服飾等,物質基礎不同形成的農村景觀也不盡相同,如南方鄉村細膩柔美的景觀與粗獷的景觀一定是不同的,也會給人不一樣的感受。物質因素是鄉村旅游資源中最基本的部分,沒有物質因素就不會有旅游資源。

1.3非物質因素

在鄉村旅游資源中有一部分要素是人們不能直接觸碰或者直接觀察到的,而是只能感受到的,這部分內容就是非物質要素,雖然是人們觸碰不到的物質,但是卻對人們產生不小的影響,這種非物質因素主要包括風俗習慣、民族特色生活習慣、、思維模式等,這種文化內涵是鄉村旅游資源的靈魂所在,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2.鄉村旅游資源的獨特之處

2.1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鄉村旅游資源是經過長期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形成的,在鄉村人們不會使用現代化程度太高的機械去影響自然環境,只是通過比較傳統,從某種意義來說還有些原始的行為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這就使得鄉村的自然風貌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鄉村人民于自然的和諧相處成就了一方環境優美,有藍天白云新鮮空氣的樂土,讓人們真正感受到自然原有的樣子。在人魚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中,能夠讓久居城市的游客們感受無垠的藍天與自然形成的植被,這對于凈化人們的心靈,環節身心壓力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2.2鄉村旅游資源的豐富多樣

由于鄉村旅游資源是由自然要素,物質要素以及非物質要素構成的,因此無論是自然要素,還是物質要素,或是非物質要素都可以決定鄉村旅游資源的種類和特點。因為我國鄉村的自然要素豐富多樣,物質要素和非物質要素也是各不相同,所以我國的鄉村旅游資源是豐富多彩,種類繁多的。例如農業型的鄉村景觀就可以分為牧村,林區和漁村等多種類型,再加上當地自然風貌的不同和民俗文化的差異,就可以開發出不同的鄉村旅景點。

2.3時令性農村的景觀受

季節和時令的影響是非常強的,如春季一般都是播種,夏季很多農作物都會長得郁郁蔥蔥,冬天基本上只有溫室大棚內的植物才可以挨過寒冷的天氣,因此,如果在冬季游客想要看到秋季碩果累累的景觀是非常難的,這種受天氣季節影響太強使鄉村旅游資源的一個缺點,同時也是鄉村旅游資源的一個特色,因為可能只有對于稍縱即逝的景色人們會更加的珍惜。

3.開發鄉村旅游資源應該遵循的原則

3.1一邊開發一邊保護的原則

自然環境很容易受到人為的影響,尤其是當把鄉村景觀開發成為真正的旅游資源,在開發的過程中,會涉及到對環境進行加大的改造,這種對環境的大改應該是本著保護環境的原則進行的,如果對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之后使當地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那么這樣的鄉村旅游資源就失去了自然的魅力,如果對于環境的改動過大,鄉村旅游資源就會失去其原本的特色。

3.2系統規劃,整體開發的原則

雖然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是結合當地的實際壞境進行的,但是在開發之前應該進行系統性地規劃,使某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項目滿足區域整體旅游資源開發的總體布局,當鄉村旅游資源項目完成之后可以結合區域整體的旅游資源的規劃一起發展,使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既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又滿足區域旅游事業的整體規劃要求。

3.3當地居民參與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的原則

在開發鄉村旅游資源時,人是其主導作用的因素,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看法和意見,讓當地居民參與進來。當地居民對于當地的自然狀況和風土人情最為了解,對于一些禁止性的開發行為當地人民能夠及時指出,避免對當地環境造成傷害,也可以避免因文化差異與當地居民產生沖突,讓當地居民參與進來也可以解決一定的就業問題,使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項目能夠得到當地人民的支持,使鄉村旅游資源項目的開發進展更加順利。在鄉村旅游資源投入使用之后,也應該本著讓當地居民參與進來的原則,因為當地居民是最了解當地文化和環境的,可以使一些民俗風情原汁原味地呈現在游客們的面前,使鄉村旅游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引人入勝。

4.結語

在開發鄉村旅游資源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只有充分尊重自然才能夠得到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饋贈,如果在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不尊重自然,傷害自然環境,自然也會給予懲罰和反擊,因此,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既應該重視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應該重視自然環境和民俗環境的保護。

參考文獻:

[1]王玉玲,汪惠萍,桂凱等.“三農”資源的旅游開發研究———基于鄉村旅游產品視野[J].中國農學通報,2013,(11):208-212.

[2]張駿,方法林,盧鳳萍等.基于生態美學視角的鄉村自然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3):7967-7969.

第6篇:生物旅游資源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生態旅游資源評價;開發對策;十萬大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圖分類號:S788.2S75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3168(2011)03-0106-06

Tourist Resourc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al Strategy of Shiwanda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HI Cheng-yuan

(Guangxi Forestry Survey & Design Institute, Nanning 530011, China)

Abstract: Shiwanda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ith the total area of 5286.2km【sup】2【/sup】 includes Songbai Management Station, Dalongshan Management Station, Baishiya Management Station and Pinglongshan Management Station. Shiwandashan with rich tourism resources, exotic scenery of steep and a wide variety of plants is a wonderful treasure-house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a excellent scientific educational base.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on of GB/T18972-2003, there have been 31 and 35 locations evaluated as excellent grade and normal grade respectively. Thus the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lik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implementing stag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highlighting features, emphasizing science, standardized business travel, tourism resources to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also have been proposed.

Key words: eco-tourism resources evaluationdevelopmental strategyShiwanda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收稿日期:2011-04-18;修回日期:2011-05-06.

作者簡介:石程遠(1977-),男,工程師,廣西上林人.主要從事區域性林業發展規劃、林業工程項目咨詢、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及林業產業規劃等相關林業工作.

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為基礎的旅游,強調對觀賞對象的保護.生態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護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系統,參與者能夠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這種經歷具有原始性、獨特性的特點;它強調旅游規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圍之內,這樣既有利于游人的觀光質量,又不會對旅游區造成大的破壞.它可以讓旅游者親自參與其中,在實際體驗中領會生態旅游的奧秘,從而產生保護、可持續發展旅游資源的意愿.

十萬大山國家級保護區地處廣西防城港市境內,整個生態旅游區規劃范圍為十萬大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的部分區域,分為4個片區,即松柏管理站、大龍山管理站、白石牙管理站和平隆山管理站管轄范圍,總面積為5 286.8 hm【sup】2【/sup】,占保護區總面積的9.0%.生態旅游區充分利用保護區的知名度、豐富的動植物和旅游資源在其試驗區結合防城港市豐富的旅游資源開展生態旅游.

1自然概況

十萬大山國家級保護區總面積58 277.1 hm【sup】2【/sup】,東西最長處74.4 km.南北最寬處45.0 km.十萬大山屬于溝漏山系,山脈呈北東―南西走向,山脈地勢險峻,峰巒連綿,全長約100 km,寬約20~30 km;海拔1 000 m以上的山峰有82座,最高峰海拔1 462.2 m.生態旅游區范圍內最高峰為平隆山片區的七星嶺(972.0 m).

十萬大山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北亞熱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氣溫21.2℃,冬少嚴寒,夏無酷暑,夏季平均保持在22~25℃,氣候十分宜人.生態旅游區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全年溫暖濕潤,沒有暴冷暴熱的氣溫急劇變化,溫差小,濕度適宜.

十萬大山保護區有針葉林、闊葉林、竹林、灌叢、草叢等5個自然植被型組和用材林、經濟林、農作物等3種人工植被型組,分14個植被型,以森林植被為主,其中又以闊葉林為主,其次為針葉林.保護區內共有維管束植物219科912屬2 233種,其中蕨類植物30科76屬150種,裸子植物8科9屬16種,被子植物181科827屬2 067種.在被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154科648屬1 713種,單子葉植物27科179屬354種.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5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2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13種.

林區內陸棲脊椎動物共有396種,分別隸屬于4綱33目82科243屬,其中兩棲類29種,爬行類69種,鳥類217種及獸類81種.發現廣西鳥類新記錄種有3種.屬于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4種,屬于國家二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45種.本次開發的生態旅游區內動物分布較少.

2旅游資源評價

十萬大山生態旅游區分布范圍大, 包括5類16個基本類型共66個資源點(表1).生態旅游區共分4個片區:皇袍山片區、應天府片區、白石牙片區和平隆山片區.旅游資源類型以森林、溪谷、山峰等自然景觀為主,建筑設施以及人文活動等景觀較少.其中皇袍山片區以中山地貌、溝谷溪流、松闊混交林為主;應天府片區以低山地貌、馬尾松純林為主;白石牙片和應天府片區則以中山地貌景觀和天然植被景觀為主.

2.1定性評價

2.1.1旅游資源豐富

按照《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國家標準,十萬大山生態旅游區旅游資源在類型結構上包括5個主類16種基本類100余處(個),主要旅游資源單體60處(個).

表1 十萬大山生態旅游區旅游資源分類

Tab.1 Tourism resource classification of Shiwandashan

eco-tourism area

2.1.2旅游資源奇特險峻,千姿百態

旅游區內的萬蝶谷、奇石谷、銀河峪、白石峪、平隆大峽谷等溝谷險峻,峽谷景觀獨具魅力;河谷中溪澗縱橫,泉瀑處處,清潭眾多,河水清澈涼爽,水質優良,清澈明凈,晶瑩碧透,清洌甘甜,沁人心肺,是旅游區旅游資源的靈魂所在;河谷間河石眾多,形狀奇特,壯觀美觀,與溝谷、池潭、溪澗、森林相映成趣,是旅游區的一大景觀特色;溝谷間林木蔥蘢,終年碧綠蒼翠,林木間鳥雀歡悅,林相優美、潭瀑溪澗、古樹河石,是一處難得的大自然樂園.

2.1.3良好的生物資源寶庫和科普教育基地

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轄區內植物種類達2 233種以上,動物種類有700 多種,有動植物王國之稱,是我國南方沿海地區自然植被保存較好的自然保護區和重要的生物基因庫,具有很高的科普旅游價值,是開展科普教育的好地方.

2.2定量評價

2.2.1評價標準

采用《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8972-2003)對旅游區的旅游資源單體進行定量評價,從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附加值等3個方面進行.賦分標準見表2.

2.2.2旅游資源評價

評價結果見表3.

2.2.3綜合評價

區域內的旅游資源單體得分在30~44分的屬“一級旅游資源”,有5個,占現有資源單體總數的

表2 旅游資源評價賦分標準

Tab.2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ourism resources

表3 十萬大山生態旅游區旅游資源單體評價指標及結果

Tab.3 Evaluation index and results of tourism resources of Shiwandashan single eco-tourism zone

續表3

7.5%;在45~59分的屬“二級旅游資源”,有30個,占45.5%;在60~74分的屬“三級旅游資源”有27個,占40.9%;在75~89分的屬“四級旅游資源”,有4個,占6.1%.屬于“優良級旅游資源”即“三、四級旅游資源”的有31處,占47.0%,幾乎占一半,說明旅游資源等級和品位較高.

3生態旅游發展優勢與制約因素

3.1發展優勢

1)區位優勢

十萬大山鄰近南寧區域性國際交通樞紐,緊鄰大西南出海通道,與北部灣區域旅游資源存在差異性.以十萬大山為中心,北部有欽州至崇左高速公路(在建),東部有南寧至北海高速公路,南部有防城區至東興高速公路(規劃),西部有南寧至友誼關高速公路,形成了4條高速公路緊密環繞十萬大山的空間格局,旅游區位極其優越.通過開發,將上思縣、防城區、東興市、防城港市的旅游資源連線、連片、集群式地發展,對防城港市山地旅游資源整合和開發建設具有非常重大的推動作用.

2)政府重視旅游區的開發

十萬大山是《北部灣旅游發展規劃》的重點區和優先發展區之一.規劃明確提出:“構建十萬大山國際山地生態度假旅游區,將防城港十萬大山國際山地生態度假旅游區打造成為國際山地生態度假旅游目的地、國家5A 景區,以觀光游覽、山地休閑度假、商務會議、生態旅游、山地體育為主要發展方向”.地方政府十分重視對十萬大山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和建設,將其作為全市旅游開發的重點之一,全縣(區)旅游開發的重中之重.

3)市場依托條件良好

生態旅游區北鄰區域性國際城市、廣西兩大集散中心之一:南寧市,南鄰廣西三大國際旅游目的地之一:北部灣國際旅游目的地,可依托這2個支撐極,具有良好市場依托條件.

3.2制約因素

1)保護與開發的制約

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已顯示出巨大的作用,但受到開發利用與經濟需求的影響,在保護區邊緣地帶的生物資源正受到極大的威脅:森林的退化、現代農業的干擾已影響到一些物種的生存,周邊社區居民迫于經濟的壓力對動植物資源的過度利用、開發旅游業過高的期望值等都對自然保護區形成壓力.

2)周邊生態旅游區的制約

與大明山、貓兒山、大瑤山等區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比,十萬大山生態旅游區的資源壟斷性和獨特性不高,在旅游資源互為補充的同時,客源的競爭不可避免.

4旅游資源開發對策

4.1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精神,以北部灣經濟大發展為契機,加快十萬大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進程,從防城港市旅游發展現狀、旅游資源及環境特點以及目前旅游市場的走勢出發,在對環境、資源保護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生態旅游,通過有效開發和管理,進一步促進生態環境、旅游資源的有效保護、利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當地群眾收入.

在開發利用自然保護區旅游資源過程中,遵循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理念,以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為基礎,以森林生態景觀化、科普內容趣味化、基礎設施生態化、旅游項目休閑化為理念,高起點、高品位、高規格地發展生態教育和生態旅游產品,正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確保生態、經濟、環境、社會、文化多目標協調與和諧發展,將其建成環境優美、自然景觀特色鮮明,集生態教育、生態休閑、生態度假于一體、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旅游區.

4.2保護與發展并舉,階段實施,因地制宜

自然保護區發展旅游的目的是促進當地社區的發展,通過社區的發展更好地加強自然保護工作.自然保護區發展旅游業和保護資源環境之間存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關系,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做到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既要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與可修復能力,在規劃布局和項目篩選上為未來發展預留發展空間,以滿足產品的更新換代要求,又要充分考慮保護區和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統一規劃和加強控制管理,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階段實施.同時,要盡量利用現有地形地勢,少動土石方,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山體、土壤、水體、生物資源的損害.建筑構筑物的布局、造型、風格、體量、色彩、材料等力求與自然環境有機協調.

4.3保護為先,科學設計,合理規劃

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處理好開發和保護的關系. 生態旅游區在保證開發的同時使生態環境得以保護,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尋求科學合理的開發措施.①對旅游區進行全面地調查,確定開發的方向,合理、科學地測定旅游區的旅游容量,盡量減少人為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②對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布局,讓游客更多地體會自然之美;③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景區開發時要盡量保持資源的原始性和真實性,做到旅游與環境協調發展,景區建設與保護區相匹配.旅游服務設施應盡量安排在保護區試驗區或保護區外,避免將城市現代化建筑移植到旅游區.除安排必要的建筑設施外,其它設施應盡量避免.

4.4突出特色,強調科普

特色是旅游產品的靈魂.在旅游開發中應充分利用自然作為載體,發掘民族文化作為精神內涵,使旅游產品成為天人合一、共生和諧、獨具特色、無法替代的精品,以強勁的競爭力搶占市場.十萬大山生態旅游開發范圍內生態環境良好、動植物資源豐富、景觀優美,具原始特色和稀有性.旅游開發要強調環境保護、生態教育、科普宣傳和科學管理,通過開展生態旅游使旅游者親身領略十萬大山的神奇,享受大自然的恩澤,獲得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增強生態意識,促進環保事業的發展.

4.5社區協作,共同促進

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的目的是促進當地鄉村經濟的協同發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環境,減少社區群眾對保護區自然資源的消耗性依賴,從而達到有效保護的目的.目前,十萬大山保護區周邊涉及有幾個村屯,旅游開發必須同當地社區的發展相結合,堅持與社區共建的原則.要吸引社區參與旅游活動,鼓勵發展社區旅游,讓社區群眾通過參與旅游開發而真正受益,使村民與生態旅游區相互依存、共同促進.

4.6規范經營旅游,妥善處理關系

景點的開發建設必須按規劃方案進行.要綜合運用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法規手段對旅游區的旅游經營進行有效管理,依照國家有關的行業管理政策法規、標準及規定,制定具體措施,完善管理手段,定期重點整治,把旅游區的旅游開發與經營管理工作納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積極與周邊村委會聯系,建立旅游綜合協調小組,以便有效地指導、組織、協調解決好相互之間的利益關系和旅游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周邊社區調整經濟產業結構,發展與旅游相關的生態農業、特色旅游,促進旅游區及地方的經濟發展.

4.7拓寬投資渠道,制訂優惠政策

旅游區的旅游開發建設和環境保護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引入資金.一方面,要努力爭取各級政府和部門的資金扶持,將旅游區的開發建設納入地方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另一方面,要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進行招商引資,吸引外資進入旅游開發,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加強人、財、物、市場營銷、信息技術等各方面的科學管理,探索一條適合旅游區自身發展的經營管理模式.

4.8加強營銷宣傳,導入“CI”戰略

加強對外、對內宣傳,依托政府的主導,多渠道、多方式大力宣傳生態旅游區的區位優勢、資源特點、旅游產品特色, 以期以優良的形象、突出的特色、一流的品牌獲得最大的旅游市場,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CI(Corporate Identity)戰略是一種企業形象策劃、設計、傳播和管理的戰略,即形象戰略.旅游區應導入“CI”戰略,運用整體傳達系統,將經營理念、精神文化等傳達給企業關系者,以突出自己的獨特風格,使旅游者和社會公眾對企業產生深刻的認同感,從而達到營銷目的.其內容包括理念識別(MI)、行為識別(BI)、視覺識別(VI)3個方面.以此為依據,進行多方位、多渠道的宣傳促銷,突出旅游區的經營理念,展示和塑造鮮明的整體形象.

致謝: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廣西十萬大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辦公室提供了詳實可靠的相關資料,并給予熱情的幫助和誠懇的建議,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參考文獻:

[1]劉家明.生態旅游及其規劃的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學報, 1998 (3):104-108.

[2]張華齡.森林旅游中的幾個重要概念[J].貴州林業科技, 1998(4):50-52.

[3]蘭思仁.國家森林公園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4.

[4]林振華.淺析深層次旅游開發[J].林業調查規劃,2005,30(2): 58-61.

[5]廣西林業勘測設計院.廣西十萬大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 [Z].2010.

[6]楊桂華.生態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0.

第7篇:生物旅游資源的特點范文

福州生態旅游的發展依托于福州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本文將生態旅游定義為以自然環境為依托的一種旅游形式,是一種狹義范圍內的探討,因此在探討福州市生態旅游資源過程中,并未將人文類旅游資源納入進來。關于生態旅游的類型,早在1999生態環境旅游年就提出了主要包括觀鳥/野生動物旅游、自行車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險、保護環境、自然生態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險、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類專項產品共193項;經過多年的發展擴展和完善,我國生態旅游已從原生的自然景觀發展到半人工生態景觀,旅游對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護區、農村田園景觀等,生態旅游形式包括游覽、觀賞、科考、探險、狩獵、垂釣、田園采摘及生態農業主體活動等,呈現出多樣化的格局。結合現有研究文獻,將福州市生態旅游發展所依托的旅游資源類型概括為四類。

1.森林山岳類生態旅游資源。我國的生態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是生態旅游較為原始的一種開發方式。這類旅游資源往往具備多樣性的動植物資源,負氧離子含量高,自然環境優美,有利于陶冶情操,寄情山水,適宜于開展休憩、療養、科考、觀光、露營和戶外素質拓展等活動。福州市山岳森林類生態旅游資源情況見表1。

2.海濱濕地類生態旅游資源。福州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閩江和烏龍江穿城而過,與臺灣島隔海相望,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岸港口城市之一。全市海域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沿海多天然良港,像福清灣、羅源灣、興化灣等;砂質海灘長達560公里,如長樂下沙海灘、平潭龍王頭海灘等都有優質沙灘;福州東南的海壇島是福建省第一大島,島嶼風光獨具特色;另外,海洋生物種類繁多,僅魚類就達到500多種。福州市優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其優質的海濱沙灘、優美的島嶼風光和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福州市閩江口濕地自然保護區是福州市濕地生態旅游資源極具代表性的資源,是目前福建全省最大濕地,也是亞太地區候鳥遷徒途中重要的一處落腳站,具有紅樹林、濱海鹽沼、濱海沙生植被3個主要植被類型,擁有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54種,比如中華白海豚、中華鱘等,而且每年都有上千萬只的越冬候鳥飛臨此地棲息,是一處集濕地保護恢復、科研監測、宣傳教育、濕地觀光、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多功能濱海濕地公園。

3.溫泉地熱類生態旅游資源。溫泉是一種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溫高于環境年平均溫5℃,或華氏10℉以上,大多數溫泉中都含有豐富的化學物質,比如碳酸鈣、硫磺、鈣、鉀、氡、鈉等,泡溫泉不僅可使肌肉、關節松弛,消除疲勞,還可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人體新陳代謝,具有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憑借著有利的盆地地形及豐富的降水量,福州市溫泉資源具備了儲量豐富、水溫高、水質好、易開采等特點,成為了福州十大旅游名片之一。據有關部門調查,福州溫泉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市區以及永泰、閩候、閩清、連江等周邊縣市,共有20多個溫泉點40多個泉眼,無論是在城區享受SPA式溫泉,還是到周邊青山綠水環抱的溫泉景區泡溫泉,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來。據統計,2013年福州市溫泉旅游景區全年累計接待游客146.81萬人次,同比增長16.2%;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龍泉山莊、源脈溫泉、赤壁溫泉,分別為118.6%、47.8%、19.7%,占溫泉景區接待量的51.1%。現將福州市溫泉生態旅游資源統計如下(見表2),必須說明的是,福州市區的溫泉因開發充分、城市景觀居多且商業化氛圍濃厚,在資源統計時僅選取了幾家,并未全部納入。

4.休閑農業類生態旅游資源。休閑農業生態旅游是近年來較受歡迎的生態旅游的新形式,其充分利用生態農業資源,以農村獨特的田園風光、農事勞作及農村特有的風土人情為內容,便于旅游者認識、了解、享受和保護農業生態資源,開展觀光、勞作、民俗體驗等旅游活動,具有極強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不僅能普及自然農業知識,還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福州市休閑農業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最初以游客借宿農家的休閑形式為主,一些農戶創辦農民餐館,提供吃農家菜、住農家屋等簡單服務。20世紀9O年代開始出現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比如永泰大樟溪的千江月休閑農場等。截至2014年6月,福州市共有各類休閑農場143家,包括農、林、牧、漁、茶、園藝等多個項目,其中,3家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6家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15家市級休閑農業示范點,還有一個全國休閑農業示范縣———閩侯縣,福州市休閑農業生態旅游資源(市級及以上)一覽表見表3。福州休閑農業生態旅游活動涉及到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生態休閑、溫泉理療保健、民俗文化、娛樂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各方面,年游客近800萬人次,年營業收入16億元。

二、福州市生態旅游資源的特征分析

在對福州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統計過程中,福州生態旅游發展的特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生態旅游資源種類多樣,景觀齊全。福州市生態旅游資源的類型涵蓋了森林山岳類、海濱濕地類、溫泉地熱類、休閑農業類等多種類的旅游形式,另外,福州瀕臨東海,閩江口、羅源灣及海壇島的濱海海洋類資源也獨具特色。地貌類型多樣,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不乏珍稀動植物品種,濕地、溫泉、河湖、外海景觀豐富,各類景觀之間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為觀光、科教、度假、體驗等多種生態旅游活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基礎。

2.資源品質較高,但知名度低。在四類生態旅游資源中,森林覆蓋率高居全國第一、空氣質量位居全國前列,森林類生態旅游資源品質居全國前列,閩江口濕地公園憑借著優越的自然環境、豐富多樣的生物種類、眾多的稀有物種以及候鳥遷徙、珍稀瀕危鳥種的棲息地等多項要素在2013年“美麗中國•濕地行”活動中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濕地”;而福州溫泉品質居于全國前列,休閑農業依托了良好的自然及原始生態環境。四類生態旅游資源的品質極高,但是,由于開發不足和宣傳不力等因素的影響,福州的諸多生態旅游資源知名度卻很低,品牌效應缺失,在全國的影響力不足。

3.大多分布于郊區及周邊縣域,空間分布具有一定規律性。經過上文對福州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調查可知,福州生態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征為:集中分布在福州城區以外的各個縣域;市區范圍內生態旅游資源較少,且分布地點多位于市區及郊區的城鄉結合區域。這一特征是由福州的地理環境所決定的。福州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北部和西部為山地;南部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東部丘陵平原相間。這種地理環境使得福州市生態旅游資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西部北部和南部縣域地勢較高,自然景觀優美,環境宜人,因此森林類生態旅游資源和休閑農業類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市區及周邊相鄰的連江、閩侯位于福州盆地,其溫泉地熱資源豐富;而東部閩江入海口則因地勢較低且與東海相連,成為了優質的海濱與濕地資源區。

4.生態保護觀念不足,生態旅游形象不鮮明。福州市的生態旅游的游客多選擇中短途游,以福州市區居民為主,其次是周邊浙江、廣東、江西等省市的游客;客源結構以散客為主,生態旅游所涉及到的地區大多是市區周邊的原始鄉村和景觀優美的自然地區,使得福州市的生態旅游更加傾向于鄉村旅游和鄉村生態旅游,客源市場對生態旅游的認知也多為鄉村旅游和鄉村體驗游,因此,福州市的生態旅游形象模糊,定位不準確,從而帶來旅游過程中重體驗而輕保護、重旅游而輕生態的現象。

三、結語

第8篇:生物旅游資源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旅游資源;分類;評價;開發構想;花溪

花溪位于貴州高原中部、貴陽市南部,地處東經106°27′-106°52′,北緯26°11′-26°34′之間。北鄰貴陽市南明、烏當、小河3區;東接龍里縣;南與長順、惠水兩縣相鄰;西界清鎮市、平壩縣,總面積957.6平方公里。花溪風景名勝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面積350.5平方公里,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溶洞異石和峽谷景觀眾多。花溪風景區主要由3大部分景區組成:以花溪河為主線,在20公里長的河灘上沿岸分布有天河潭景區和十里河灘景區等,共包含20多個景觀;以明清建筑人文景觀為主的青巖古鎮景區;以高坡黔陶融自然景觀和民族風情 為一體的景區。

一、花溪旅游資源的分類

旅游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凡能對游客產生吸引力、可以為發展旅游業所開發利用,并能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構成吸引和滿足旅游者參觀游覽要求,并對旅游業產生經濟價值,包括已經開發和尚待開發的自然和歷史景觀。就其客體屬性來說,可以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前者主要指山水名勝、自然風光,如風景區、珍貴動植物的生息地、特殊的地質構造等。后者主要指歷史古跡、文化遺跡,以及文化藝術、民族習俗、城鄉建設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8972-2003《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的分類系統,對花溪風景名勝區的旅游資源進行分類。該旅游區旅游資源主要有7個主類,20個亞類,33個基本類型,詳見表1。

根據統計,花溪區旅游資源單體數共計83處,按照新國際標準的8主類;31亞類;155基本類型,花溪區涵蓋了新國標的7個主類,占87.5%、20個亞類,占64.52%、33個基本類型,占其21.29 %。從表1中可以看出花溪的旅游資源排列F建筑與設施第一位,H人文活動占第二位,而水域風光與生物景觀并列第三位,由此看出花溪的自然

資源和人文資源非常豐富。

二、花溪旅游資源的評價

(一)定性評價

1、優勢評價。(1)氣候優勢。花溪區地處云貴高原斜坡上,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明顯的高原氣候特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花溪區常年平均氣溫14.9℃,最冷月(1月)的平均氣溫4.70℃,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3.3℃,常年適合旅游,有高原避暑之都的美稱,為貴州旅游發展提供良好條件。(2)客源優勢。目前貴陽旅游業正在迅速的發展中,貴陽城市人口有100多萬,屬于一個區域性的旅游大都市,對于花溪的旅游發展,有著巨大的潛在客源市場。(3)政府政策優勢。根據國務院批準的《貴陽市城市總體規劃》,花溪區被確定為貴陽市的一個城市片區,發展定位是生態區、文化區、旅游區。花溪區政府提出了把花溪建設成為全國文明旅游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全國生態示范區、全國人居環境示范區的目標,把“旅游興區”作為發展戰略,力爭用3-5年的時間,基本建成觀光、休閑、度假、會議旅游大區。(4)資源和技術優勢。花溪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還存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和豐富的革命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生態文化頗具特色。貴州省大批科研院校坐落區內,這不僅利于花溪區旅游環境的優化、旅游文化的發展和旅游產品知名度的提高,而且,科研院校本身也可成為旅游體系的一部分。

2、劣勢分析。花溪地處西部內陸地區,基礎設施與經營設施比較落后,尤其是交通設施方面,一些景區如鎮山、高坡云頂草場、黔陶桐野書屋還沒有直達交通,可進入性差。旅游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旅游項目種類單一,特色不突出,普遍存在旅游項目雷同,參與性娛樂性少,民族性和地方性展示不夠。花溪是一個省級風景名勝區,目前其知名度僅在本省及周邊地區。其旅游的宣傳途徑太少,沒有一個完整的信息交流平臺。由于其開發不到位,游客即便來過,評價也較低,影響了旅游者的重游率,且有些景點開發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資源的破壞。缺乏規劃、管理、經營旅游專業人才,其旁邊高校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未能充分發揮作用,而且多重管理妨礙了旅游的保護與發展。對于旅游景區的經濟投入遠遠不夠。

(二)定量評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的評價體系,對花溪風景名勝區的旅游資源進行共有因子綜合評價賦分,詳見表2。

從表2中綜合評價賦分值結果70分可看出,花溪旅游資源屬于三級旅游資源,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游憩價值、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其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民族習俗活動較多。全年適合旅游期比較長。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旅游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三、花溪旅游資源的開發構想

(一)利用資源優勢,開發多種資源特色鮮明的旅游形式

花溪自然旅游資源與人文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應該根據自身資源優勢,開發多種旅游形式。如根據花溪豐富的歷史文化與民族文化,可以開展青巖古鎮歷史民俗游,鎮山布依村的民俗風情游。依托景區景點,發展休閑觀光型的鄉村旅游。依托花溪“大寨農業生態觀光園”,可以發展科教觀光型鄉村旅游。

(二)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景點內的交通問題是今后重點解決的對象,但不能以犧牲景點的整體環境為代價,因此應盡量避免現代化交通道路和設施大量泛濫于景點,而應選擇有個性化的、能與景觀和諧統一相得益彰的道路系統和設施。景點應配置食、住、行、購、娛的基本設施。

(三)加大宣傳力度,塑造花溪區旅游整體新形象:花溪高原明珠生態旅游區

要綜合運用互聯網、各級電視臺、報紙、雜志、公交車廣告、燈箱廣告等方式提升青巖古鎮、天河潭景區等景區的知名度。可以積極舉辦各種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節事活動,達到宣傳自己的目的。

(四)加快旅游人才培養,加強與地方高校的聯系

定期的加強對區內景區景點的旅游工作管理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增加業務知識,把旅游產品以完美的形象推向我們潛在的客源,重視導游培訓,讓其在游覽期間做更多的宣傳,講解花溪區旅游概況。通過與高校合作,積極發揮其旅游管理人員的才能。

(五)加強旅游資源的精品開發,開創自己的品牌

花溪區旅游資源數量眾多,如要將其不知名或尚未開發的景點將其一一開發,既不可能,也無必要。應該精品重點開發。比如說天河潭景區,基本上涵蓋了喀斯特所有景觀,開發的形式就有多樣化。還有像花溪河,少數民族風情等,雖不是很出名,卻是開發潛力較大的旅游資源,需要加強開發力度,擴大影響。在精益求精的開發下建立自己的旅游資源品牌,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滕建珍,蘇維詞.貴州省旅游資源特性及其開發[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5(2).

第9篇:生物旅游資源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洪湖濕地;生態旅游

中圖分類號:G 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1)01-0077-02

一、洪湖濕地生態旅游策劃的研究背景

ズ楹位于湖北省東南部,1996年洪湖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以洪湖圍堤為界地跨洪湖監利兩市縣,以洪湖為主要保護區域,總面積37088公頃,以水生和陸生生物及其生境共同組成的湖泊濕地生態系統、未受污染的淡水資源以及濕地生物多樣性為主要保護對象。2000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評審批準晉升為湖北省首家濕地類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其恢復和重建已被列入“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優先項目”和國際濕地公約局數據庫。

ジ檬地地處北亞熱帶,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生境復雜,在長江流域尤其是長江中下游河湖濕地中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為生態旅游的開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作為長江中游的重要濕地,是進行濕地、生物、生態、地理、水文、氣候等科學研究的理想基地

プ苤,洪湖濕地資源不但有很高的景觀視覺美學價值,而且蘊涵著極高的科學文化價值,具備了厚實的生態旅游資源基礎。

二、洪湖濕地生態旅游策劃研究的開發條件SWOT分析

2.1 優勢(Strengths)

(1)區位優勢

從宏觀地理位置來說,洪湖濕地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四湖流域的下游,是湖北省最大的湖泊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7088公頃。內陸腹地十分廣闊,客源市場龐大而穩定。

(2)生態環境優勢

ズ楹濕地生態系統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是名副其實的物種基因庫,而且它在維護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因此被譽為“長江流域的一顆明珠”,是“世界瀕危物種的主要棲息地之一”。已被列入《中國重要濕地名錄》和《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并被確定為優先發展項目,同時列入世界自然基金會長江流域重要生態規劃區。

(3)洪湖濕地旅游資源豐富多樣

ズ楹濕地是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之一,也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湖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內陸淡水湖泊濕地。該濕地自然風光優美,四季各有特色,是理想的水上旅游風景區。春天漁帆點點,綠草依依;夏天則荷藕叢叢,野花盛開;到了秋天,湖區蓮滿菱熟,品香蓮,嘗鮮菱,好一派水上漁家生活圖。冬季來時,更是吸引令人大批珍貴候鳥來此棲息、越冬,是觀鳥的絕好時間,每年吸引大批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游覽。

(4)歷史文脈久遠

ズ楹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作為革命老區,其在全國都具有較大的知名度,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引起多少人的遐思,附近的湘鄂西革命烈士紀念館已經成為人們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此外,該地區還保存有三國“赤壁之戰”火燒烏林的古戰場、瞿家灣的明清建筑一條街等古跡、古建筑,這些都對外來游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3.2.2劣勢(Weaknesses)

(1)旅游季節的限制

洪湖區域位于北亞熱帶中緯度南緣季風氣候區:冬季寒冷干燥,盛行東北季風;夏季炎熱多雨,多為東南季風或西南季風;控制春秋兩季兩種季風交替出現。而受季風的影響,77%的降水量集中在6、7、8三個月。由此,洪湖濕地的最佳旅游季節集中在5月至10月,旅游季節相對較短。

(2)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矛盾尖銳

洪湖濕地生態旅游資源是洪湖市最具影響力的資源依托之一,但是由于該區域處于國際重要濕地范圍,如何科學規劃旅游開發與濕地保護的關系成為洪湖濕地旅游發展的突出難題。

2.3 機遇(Opportunities)

(1)有利的國內外發展環境

ゴ郵瀾縲問評純矗開展濕地生態旅游符合當前所提倡的實現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主導思想,我國有許多濕地都被開辟為旅游目的地,而本文所提及的國內著名濕地無一例外的都開發了項目繁多的旅游項目,每年都有大批游人前往,濕地觀鳥等旅游項目在我國濕地也已經非常常見,市場范圍逐漸擴展,發展前景良好。

(2)政府高度重視

ナ地生態旅游由于其追求的是旅游經濟與濕地保護的協調發展,逐漸引起有關政府、國際組織和濕地周邊社區的關注。荊州以及洪湖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對洪湖濕地這塊寶貴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都很重視,紛紛提出不能閑置洪湖濕地這塊珍惜資源,要求在在搞好保護的大前提下,全面規劃,并依據規劃搞好綜合開發利用,而洪湖濕地現也已被列入荊州市近期重點開發的兩大旅游景區賣點之一,有關洪湖濕地開發與保護的項目也相繼上馬。另外,由于生態旅游注重當地社區居民的利益,遵循分配相對平等的原則,普遍受到洪湖當地社區人民的支持,濕地開展生態旅游深入人心。

(3)洪湖濕地生態旅游城開建

ニ孀鷗綾竟根世界氣候大會的召開,國際社會對于生態的關注達到前所未有的頂峰。為確保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安全和周邊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適應湖北省“兩圈一帶”(武漢城市圈、鄂西生態文化圈、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戰略,將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及洪湖環湖地區整合成為完整的新農村旅游區,并把該旅游區建設成為湖北省濱湖濕地生態休閑旅游度假的標志性旅游區迫在眉睫,因此“濕地生態旅游城”被提上湖北省、洪湖市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建成后,洪湖濕地生態旅游城將不僅成為一生態科學研究與環境教育基地,還將為市民再添一處觀光旅游、度假休閑、保健療養的好去處。

(4)濕地生態旅游迅速發展

近年來,由于資源枯竭、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等問題出現,生態旅游和濕地保護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普遍重視。生態旅游在世界各地迅速發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驗;這些無疑都為洪湖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提供了可借鑒經驗,也為洪湖濕地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經驗和知識支撐。

(5)節假日政策調整,短線旅游升溫

隨著2008年節假日制度的調整,中國的國內旅游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短線休閑游成為旅游業的主打產品。洪湖濕地位于荊州洪湖市境內,地處洪湖之濱、長江北岸,其必將成為眾多縣市短線游的最佳去處。

2.4 挑戰(Threats)

プ芴謇純矗洪湖濕地生態旅游的挑戰主要來自周邊其他濕地生態旅游區的競爭挑戰。目前,國內濕地旅游項目紛紛上馬,相類似的旅游開發項目層出不窮,一些起步較早的濕地生態旅游區其產品開發已經相對成熟,擁有了較高的市場知名度和相對穩定的客源市場。相對而言,洪湖濕地旅游開發起步較晚。作為旅游吸引物,其市場知名度較低,游客積聚功能尚未發揮。要實現“建成我國著名的濕地生態觀光和水鄉風情度假勝地以及湖北省濱湖濕地生態休閑旅游度假的標志性旅游區”的目標,洪湖濕地就必須應對來自已被列入《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眾多濕地的旅游競爭威脅。此外,臨近的石首市天鵝洲濕地和洞庭湖區濕地也必將分流一部分的客源。

三、洪湖濕地生態旅游策劃規劃

3.1 開發原則

3.1.1 嚴格保護,適度開發

ナ地生態旅游是在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開展的旅游活動,保護是其前提。對洪湖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濕地景觀的保護和修復是旅游開發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開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必須以生態學理論指導下,把“天人合一”的開發理念和資源的永續利用放在第一位,貫徹“全面保護、生態優先,突出重點,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方針。

3.1.2 科學規劃,試點先行

ド態旅游是集約型可持續旅游,是旅游業中的知識產業,其旅游對象是具有生態保護色彩的旅游資源,因此對其開發必須按生態學原則,把它轉化成高知識含量的生態旅游產品,而這個轉化過程的前提就是制定科學的規劃。規劃要體現生態旅游的保護性、生態性和知識性,要科學地確定旅游區的環境容量,合理分區,制定資源和環境保育規劃,并從試點開始,分步實施,取得經驗后再推開。

3.1.3 關注特色,突出重點

ヌ厴是旅游業的靈魂,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才有競爭力。濕地生態旅游的特色反映在它的生態性、知識性和科學性上。洪湖是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湖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內陸淡水湖泊濕地,因此開發時要突出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水鄉風情的特點,要緊緊圍繞珍稀資源“水杉、銀杏、中華鱘”以及特色資源“粗梗水蕨、野蓮、野菱、胭脂魚和花鰻鱺”做文章,規劃設計洪湖濕地的旅游活動和項目,把它建成特色鮮明的國內濕地生態觀光和水鄉風情度假勝地,最終使其成為我濕地生態保護的示范區。

3.1.4 居民參與,共同受益

サ鋇鼐用竦母叨炔斡朧鞘地生態旅游區別于傳統觀光旅游的一個重要特征。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生態旅游開發中,要鼓勵當地居民參與生態旅游的開發、經營、管理,讓他們親身感受發展生態旅游帶來的經濟利益,提高辦旅游的積極性,促進旅游與當地社會的協調發展。通過他們直接參與一些旅游活動,促使他們認識到生態環境的價值,從而自覺地保護生態旅游資源,保證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1.5 尊重自然,追求和諧

ナ地生態旅游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境,在生態旅游開發的過程中,要做到景點布局、景點與景區建設與保護區相匹配。洪湖景區的開發要保持資源的原始性和真實性,要與原有的自然背景相協調,避免將現代化的建筑物搬到保護區中,杜絕自然保護區的城市化。景區中除了必要的游道、觀景亭廊、生態廁所外,其他服務、娛樂設施都應放在景區外的旅游服務區,游道的建設盡量利用原有路徑,不破壞自然環境。

3.2 發展舉措

ズ楹濕地生態旅游資源豐富,但人口眾多,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加上洪湖濕地生態系統的脆弱性,人們在對濕地資源開發特別是對濕地農業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如圍湖造田、濫捕亂獵、工農業生活污染等,使濕地生態系統遭到了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降低,洪、澇災害頻繁,極大地的影響了濕地生態環境,破壞了生態平衡。因此,我們在進行洪濕地生態旅游的策劃研究時,應注意濕地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承載力,堅持保護性開發原則,有效保護濕地生態環境,實現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開發。

3.2.1 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濕地生態環境

ッ娑院槭地日趨惡化的生態環境,我們只有在協調好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上,珍惜濕地資源,保護濕地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持續協調發展。穩定洪湖濕地面積,特別是湖泊、沼澤等自然濕地生態景觀的面積,才能保證濕地生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要達到此目的,必須標本兼治。保護良好的濕地生態環境是保證濕地生態資源可持續利用、開展濕地生態旅游的前提基礎。

3.2.2 恢復重建,確保自然濕地生態系統面積

ケ3忠歡面積的自然濕地生態系統,是開發洪湖濕地生態旅游的前提,是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根本保證。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是根據生態學原理,人為地改變和消除限制生態系統發展的不利因子,盡快成功地恢復已退化的濕地生態系統,使其健康地發展。在有些地區則可建立濕地水禽保護區,發揮保護和抗洪滯洪雙重功能。

3.2.3 合理規劃,開展濕地生態旅游

ナ地生態旅游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洪湖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濕地綜合開發與保護規劃。必須對濕地旅游資源的生態敏感性、抗干擾性和濕地的生態環境質量、濕地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濕地旅游資源的環境容量及濕地面積的大小等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科學地制定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規劃,確定開發的目標和方向及開發利用規模,嚴禁對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保持濕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充分利用洪湖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展濕地生態旅游,通過生態旅游提高與恢復濕地自然環境質量,以獲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3.2.4 建立濕地生態旅游管理體系,促進湖區濕地生態旅游發展。

ズ楹濕地生態旅游業必須遵循旅游經濟規律和生態學規律,在開展生態旅游活動中一要提高開發層次,建立高水平的旅游服務體系和高素質的從業人員隊伍,并帶動生態旅游產品的生產;二要擴大國際旅游的比重,采取得力措施招徠盡可能多的境外游客,以此增加創匯并推動濕地生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三要加強與周圍景區的旅游聯系,共同組成高層次的內容豐富的生態旅游線路,比如洪湖―荊州古城景區就可與武陵源景區、三峽景區聯袂開發。

3.2.5 加強管理,實現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

ニ孀藕區經濟發展、濕地保護區建立、“洪湖岸邊是家鄉”濕地生態旅游城等工程實施,濕地的保護與開發出現了新的局面與矛盾。目前洪湖已建立了洪湖藍田生態旅游區,并準備建成“洪湖岸邊是家鄉”濕地生態旅游城,因此,其旅游區更應通過建立健全法規、政策和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執法檢查,對洪湖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全面的保護和管理。建立濕地生態系統研究網絡,以“3S”技術為基礎,加強濕地監測,編制濕地信息管理系統,促使旅游區系統不斷完善,有效地保護好濕地生態旅游資源。嚴禁盲目開發和破壞濕地,徹底改變只重視濕地生產功能而忽視其生態功能的傾向,合理地保護和開發濕地生態旅游資源,使濕地生態旅游資源得以可持續利用。

四、結束語

ズ楹濕地生態旅游開發與規劃應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在保證濕地可持續發展基礎上,積極進行旅游開發,將濕地旅游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探討旅游對洪湖濕地資源乃至整個洪湖濕地環境的影響,按照可持續發展公平原則,對當代人和后代人負起同樣的道德義務,使他們都能有享受洪湖濕地旅游的平等權利。

おげ慰嘉南祝

[1]任憲友,吳勝軍,魏顯虎.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探討―以洪湖濕地為例[J].當代經濟管理,2006(12):40-43.

[2]任憲友.洪湖濕地生態旅游開發研究[J]. 當代經濟管理,2010(12):271.

[3]徐青.體驗濕地生態休閑文化創意城鎮低碳旅游格局_洪湖濕地生態旅游城一期控制性詳細規劃解讀[J].小城鎮建設,2010(3):32-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在线视频精品| 亚州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18禁止看的免费污网站| 未满十八18禁止免费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尿口扒开图片免费| 夜夜添狠狠添高潮出水| 亚洲另类精品xxxx人妖|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六月丁香激情综合成人| 日本牲交大片无遮挡| 午夜dj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97免费人妻在线视频| 最近2019免费中文字幕视频三|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www五月婷婷|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h小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h版在线观看| 喝丰满女医生奶水电影|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蜜臀| 月夜直播在线看片www| 四虎影在线永久免费四虎地址8848aa| 99这里只精品热在线获取|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高清大全1| 国产chinese91在线| 91色视频在线| 日本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无码鲁大师| 欧美老少配xxxxx| 小雪与门卫老头全文阅读| 亚洲免费观看视频| 综合激情网五月| 国产精品区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www| 欧美人与动zozo| 午夜伦情电午夜伦情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