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避免供求錯位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制約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矛盾很多,但供求錯位的矛盾長期存在,尤為突出。分別從緊跟市場新增和改造專業,加大教育教學的軟硬件投入和“重軟技能”并重培養的人才供給層面;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編制與論證,加大與企業聯合培養職業技能人才力度和頂崗實習實訓中注重技能訓練的人才需求層面;家長需轉變觀念、客觀對待孩子的人生期望,學生需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正確的擇業觀的教育受眾層面,探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問題,破解技能人才供求錯位難題。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供求錯位;重軟技能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發展中存在的矛盾依然突出,尤其是供求錯位問題。如何化解,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更好發展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人才供給層面
解決高職人才供需矛盾的理想做法就是: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就培養什么樣的人,包括專業和人才素質等。人們經常回顧企業辦技校的時代,當時很好的解決了企業所需技術人才的培養。但如今,科技進步,技術迭代式發展,社會對技術人才需要已不像過去一成不變了。作為人才供給層面的教育主管部門和高職院校應從以下入手。(1)緊跟市場新增和改造專業。當時被熱炒的國內首所也是唯一一所開設龍蝦專業的學校———潛江龍蝦學院,后“考慮到社會影響”更名為飲食文化學院,開設餐飲管理、烹調工藝與營養(小龍蝦烹飪方向)、市場營銷(小龍蝦產業方向),首批小龍蝦方向的準畢業生被預訂一空,平均月薪過萬元,一度登上熱搜榜,成為網紅專業;此外,對小龍蝦產業和潛江經濟發展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時至今日,對發展“地攤經濟”也起到有效的支撐作用。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應給予新辦專業一定的容忍度,畢竟新生事物誕生是需要實踐檢驗的。各高等職業院校可以依據自身優勢,結合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需要,緊扣市場開設新專業,或對原專業進行改造升級,從供給源頭保障社會對職業技能才人的供給,做到“適銷對路”。(2)加大教育教學的軟硬件投入。高職院校的人才產品是不是走俏、搶手,除了辦學方向和開設專業符合人才市場的需求外,更重要的是人才產品的質量。“金杯銀杯不如老百信的口碑”,檢驗人才產品質量最終還是靠用人單位使用后的“口碑”。“職教20條”對高職院校現有教師參加培訓規定,每年至少1個月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打造一支高職院校真正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可見,提高高職教育質量,需要加大師資培訓和引進力度。此外,高職院校花重金建設專業實訓室,可能一屆學生使用后就落后市場了,因經費等原因不能升級改造,在這樣的條件下培養出來的人才產品市場前景可想而知。因此,高職院校需緊跟企業和行業發展更新實踐教學的軟硬件設施,或依據未來技術發展需求提前自主研制開發教學實驗儀器設備,著眼未來,培養市場所需要的人才產品。(3)“重軟技能”并重培養。在跟用人單位對接中發現,當前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單單看重學歷、專業、技能、資格證書、工作經驗等這些“硬技能”;同時也越來越重視溝通表達、學習創新、協調合作、社會責任感等所反映的與人相處能力、交際能力和做人能力等“軟技能”。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往往只重視“硬技能”的培養,而輕視或忽視“軟技能”的培養;然而,“軟技能”培養、提升卻很難。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要做到“硬技能”和“軟技能”兩手抓,培養學生職業意識、社會責任感、溝通協作能力,提升人文和心理素質的同時,強化專業和實踐技能的培養。
2人才需求層面
企業“招工難”“人才流失嚴重”……反映我國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沒能很好滿足需求端的訴求。因為人才需求端沒有或很少參與人才供給端運營過程,導致人才供給與需求嚴重脫節,社會需求的沒有培養或培養偏少,社會不太需要的卻培養偏多。為了避免出現這種供求錯位,就需要人才需求端參與供給端的人才培養全過程。(1)加大與企業聯合培養職業技能人才力度。“職教20條”明確提出,企業是職業教育的“重要辦學主體”。我國實施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但參與的企業不多,合作的力度不大,職業教育中企業作為重要辦學主體作用發揮不夠,高職教育依然存在培養與需求的脫節現象。江漢藝術職業學院飲食文化學院也就是熱搜的“小龍蝦學院”,實際是湖北省江漢藝術職業學院與企業合辦的一個二級學院,學校因有蝦店的參股投資,當地著名蝦店的行政總廚任教、學生去合作蝦店業余兼職和實習成為常態化,招生簡章才有膽識明確寫著包分配,且會扶持創業,培養的“小龍蝦專業”人才市場上才會走俏、搶手。(2)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編制與論證。我國人才市場目前是需求市場,用人單位越來越“挑剔”。讓用人單位滿意就需要用人單位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參與度越高,培養出的人才針對性就越強。高職院校在專業新設及改造、人才培養方案編制、課程內容及教學方式安排等都需要廣泛聽取用人單位意見,主動尋求企業幫助和支持。(3)頂崗實習實訓中注重技能訓練。高職院校畢業生放棄就業或改變專業崗位,受頂崗實習實訓影響較大。有些專業的頂崗實習往往與行業旺季應企業用工高峰需求來安排,過度迎合企業,讓頂崗實習學生從事繁重、超長的簡單勞動,技能訓練很少涉獵,嚴重挫傷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增加對專業崗位的排斥。如每年“雙十一”“雙十二”等購物狂歡節中,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專業學生進入電商頂崗實習實訓時,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在貨物的揀選、包裝、商品驗收等崗位從事簡單勞動,待遇也嚴重偏低,非常不利于未來學生就業的專業取向。頂崗實習實訓應嚴格按人才培養要求,與企業有效對接,安排企業技能指導教師,“師傅帶徒弟”方式,手把手教,既培養專業實踐技能,又能率先垂范培養職業素養,確保培養的高職技能人才“出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3教育受眾層面
“寧愿到星巴克端盤子,不愿到職校學本事”“寧做工資兩三千的白領,不做工資五六千的藍領”……這些職業教育偏見,使教育受眾群體擁擠到普通高等教育,哪怕承擔很高的培養費用,也不愿意選擇職業院校。國家層面出臺舉措,打通高職生的學歷深造、人才選拔、各類待遇障礙和制約,高職生不再被歧視外,教育受眾層自身也還需要堅信,選擇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是正確的、明智的。(1)家長需轉變觀念、客觀對待孩子的人生期望。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望子成龍(鳳)”是眾多家長對孩子的人生期望,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讓自己的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家長的心情大家都能理解,但中國的較多家長都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自己孩子的興趣與專長。家長在替孩子選擇時較少或沒有考慮孩子的意見,讓孩子承載了父輩或爺輩的期望。高等職業教育也許適合中國很多孩子,但在家長的干預下,卻很少有主動選擇。家長應該客觀對待孩子未來成長期望,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家長和孩子一起能主動選擇接受職業教育。(2)學生需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正確的擇業觀。現在青年一代成長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即使是農村的孩子,家長也極力為他們創造更好的條件,苦自己也不愿意苦孩子。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普遍不能吃苦,不甘于寂寞,不能接受和父輩一樣只做一個普通的工人;反而愿意做輕松、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即使是家長希望孩子選擇職業院校,能學到一技之長,但事實往往事與愿違,孩子到職業院校以后,受學校、專業、未來職業等心里落差的影響,對學校、專業和學生的熱情度普遍偏低,被動式學習,應付式考試成常態。筆者曾連續跟蹤調查3屆所在專業學生入學到畢業的情況,雖然都是第一志愿報考錄取,往往不是自己的真實志愿,家長、高考分數等強迫、約束的結果,報考、錄取人數逐年走低。進校后對專業的熱愛度不高,對專業知識、技能學習缺乏興趣,畢業主動就業積極性也不大。這就需要學校、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培養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職業觀;能吃苦耐勞,靠雙手不靠父母立足;學本領技術,成就一番事業。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EB/OL].
[2]何世松,賈穎蓮.新時代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的綜合改革路勁———從產業需求側反觀教育供給側[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04).
[3]徐建華,李季.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9,(13).
作者:黃世秀 單位: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