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教集團平臺下的校企合作推進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職教集團是推進校企深度合作、共同發展的重要平臺。但由于其非法人治理結構、利益分配失衡等因素影響,導致出現了集團運行機制不暢、校企協同發展效果不明顯等問題。本文提出新時代背景下針對職教集團發展中的困境,搭建協同發展的平臺,健全集團管理機制、利益分配機制、人才共育機制和資源共享機制,以解決職教集團發展中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校企合作;機制
在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有效整合資源,實現集團化辦學成為鮮明的辦學特征。《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2020年初步建成300個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雖然職教集團化辦學得到了各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的大力支持,但在實際操作中,校企雙方還遠沒有達到科學的、深層次的相互合作,集團內部組織關系松散,企業主體作用不凸顯,與設想的雙方共贏還有很大的差距。本文重點研究在國家新的職業教育政策背景下,職教集團如何健全內部管理機制、校企利益分配機制、人才共育機制和資源共享機制,構建起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推進集團成員的深度合作和協同發展。
一、職教集團參與主體的屬性功能和利益取向
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是職教集團化辦學的突出特征。其成員通常包括政府、學校、行業和企業等多個主體,業務內容涵蓋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協同創新及產業經營等多個領域。多元性、跨界性、服務性、系統性是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基本屬性。集團各參與主體社會屬性和作用不同,體現出不同的利益取向。
(一)政府是政策支撐者和集團運行指導者政府是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倡導者、推動者和監管者。《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爭取政府支持,發揮政府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政策保障和監督管理作用。”近年來,各級政府相關部門不斷完善職教集團相關政策,如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減免財稅等政策,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職教集團化資源整合與效能提升,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
(二)職業院校是職教集團運行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目前來看,多數職教集團為職業院校主導型。職業院校牽頭組建職建集團,有責任將職業教育和經濟資源進行跨界耦合,但必然突出集團的教育屬性。一是通過規模化發展,提升辦學聲譽,增加生源;二是整合各職業院校和企業資源,深化校企合作,加強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三是獲取市場信息反饋,提升人才的適用性、實用性,增強就業匹配度,實現招生、培養、就業三個方面辦學水平的提升;四是校際之間在專業設置、教學資源、實習實訓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
(三)企業行業是職教集團運行的主要參與者和受益者企業參與職教集團,主要利益包括:引進高素質技術型人才、提升職工技能水平,以及獲得職業院校的科研合作與轉化輻射。然而職業院校所能提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與企業高質量發展所需要的技術革新和升級往往存在較大差距。
二、職教集團校企合作困境
(一)校企利益共享不平衡,成本分擔和補償機制缺乏上述可見,職教集團各成員單位利益訴求不同,難以實現某一成員的利益絕對化。人才培養雖是集團各成員共同利益訴求,但并非所有成員唯一和首位目的。實際情況,往往是職業院校為實現校企合作,最大化共享學校教學資源,而企業僅提出人才培養整體目標,很少為職業院校提供教育教學資源,這就構成了利益共享最大的不均衡。對于企業來講,政府的“權威性”、院校的“教育性”要優先于其“經濟性”,其人才收益也往往具有不穩定性,政府多年來大力鼓勵支持其參與校企合作,但并沒有具有實質約束力的規定起到實際作用。從投入成本來講,職業院校辦學經費由國家財政來保障,校企合作基本不存在經費不足的問題,但企業的情況則不同。企業屬于典型的市場經濟組織,只有保障資源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率,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所以促進校企合作,不能忽略企業參與的成本風險和收益動機,這客觀上要求集團建立起育人成本分擔和補償機制,以減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成本壓力。
(二)集團運行機制不健全,校企責權利不清從職教集團運行機制看,其雖經相關部門批準成立,但多為董事會或理事會的非獨立法人治理結構,而各成員單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且并不因加入職教集團而改變其法人地位,因此集團無法以法的形式界定成員單位的責、權、利,也難以統籌調配各成員單位的人、財、物等資源,致使校企合作難以深入。這種松散型聯盟無法建立穩定牢固的契約保障和法律保障,難以約束獨立法人的個體。實際情況是,各成員單位多依附于牽頭單位,而責權利也多集中于牽頭單位一身,集團發展缺乏根本的動力,無法真正良性運行。
(三)集團資源耦合性差,共享不對稱職教集團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信息資源、文化資源、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是職教集團建立和良性運行的目的之一。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優勢,是促進校企融合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然而由于集團成員單位對資源共享的重視不夠、缺乏雙向流動機制、配置優化不到位及管理體制不健全等原因,未能將資源進行耦合共享,資源共享往往流于形式,造成資源的浪費。此外,由于多數職教集團的主要領導為主導單位領導擔任,導致集團過多關注主導單位的利益。其他成員單位往往主觀上認為自己并非核心利益相關者,缺乏推動共建共享資源的積極性。各主體單位利益不對等,資源共享就陷入了不對稱的泥淖中。
(四)集團結構松散,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廣度校企合作水平大致可分三個層次:一是低層次的項目式合作。即校企雙方圍繞某一個或幾個具體項目展開,一旦項目完成,即終止合作關系。二是中層次的戰術性合作。即雙方就某重大事項開展的一系列協同行動,如課程共建、職工培訓、人才交流等長期聯動。三是高層次的戰略合作。即雙方基于資源互補而結成長期戰略合作關系,是關系最穩固、成效最為顯著的合作層次。梳理近年來我國職教集團校企合作實踐,校企合作多處于第一或第二層次,普遍存在深度和廣度不足的問題。如,很多集團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企業為滿足畢業生實習需求而提供部分短期工作崗位,學校為滿足企業用人需求而組建訂單班的淺層次合作上。校企雙方既缺乏必要的資源共建共享與人才流動,也未能建立起人才共育機制,校企合作的成效自然難以彰顯。
三、職教集團平臺下校企合作推進策略
(一)規范政策和法規體系,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機制1.規范和完善集團建設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確立職教集團的合法地位各級政府應進一步落實好國家關于推進職教集團化辦學的文件精神,出臺具體細化、可操作的配套性管理條例,賦予職教集團法人地位,建立健全準入制度,規范各參與主體的責、權、利,完善集團運作的制度章程。職教集團具備法人身份,明確了各成員在資源共享、成本共擔、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職責和權利,其章程才能約束和規范各成員單位。2.協同構建組織架構,形成職責與權利共生局面除具備法人身份外,集團還應不斷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建立多元共治、民主決策的治理體系,以及監督管理制度和評價激勵機制。目前多數職教集團實行的是理事會制度,組織架構為理事長、副理事長、常務理事和理事。職教集團可借鑒現代股份制公司管理模式,通過部分或全部轉股份制等形式,實現職業教育資源重組。只有成員單位出資后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集團成員,并依據出資比例劃分責權利,這樣就可以形成各成員協同共生的組織架構。
(二)構建共生利益鏈,完善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機制如前文所述,職教集團各成員利益訴求有不同,但并不存在根本性沖突,而是可以形成互補融通的共生利益鏈。首先,集團要完善成員投資與利益分配的相關規定,統籌各方利益分配點,為成員單位謀求利益增值,形成職責共擔、以勞取酬、協同發展的利益分配運行機制。其次,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產業能力,鼓勵企業靈活參與職教集團建設。如校企共同研發橫向項目、教學引入實際生產案例等。以市場促進校企聯合,通過項目帶動人才培養,以院校和企業合資或者合同的形式,開展技術攻堅、產品研發等,集團內外實現面向市場化的運作經營。
(三)專業協商共建,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機制實施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根本宗旨就是實現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保障。一是促進專業協商共建。可組建由行業技術專家、學校資深教授、科研人員等構成的專業建設委員會,校企共同制訂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實訓條件建設標準等相關標準,探索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二是促進人才共管共育。著力推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實施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承擔教育教學任務的雙導師制度,校企分別設立兼職教師崗位和學徒指導崗位,積極探索三天在企業、兩天在學校的“3+2”培養模式,建立起校企聯合培養、一體化育人的長效機制。
(四)搭建互動交流平臺,完善校企資源共享機制職教集團內應成立專門機構,以組織和協調各成員間日常交流與合作,實現就業信息、在線教學資源共建共享、中高職銜接及各種信息資源的共享,搭建起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一體化資源共享平臺,促進各方資源的聚合與高效應用。集團應重點加強“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為一體的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既服務于職業院校培養高質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同時也可用于企業員工素質提升與崗位技能培養培訓,還可用于新技術的創新與實驗。共建共享實訓基地,能夠提升資源的應用效率,并且可降低和分散單一主體投入過高而收益不確定的風險。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還可通過共建兼職教師庫和師資培訓基地,共享人力資源;通過建設教學資源庫網站,校企共同開發出版教材,共享教學資源;通過學校畢業生信息與企業用人需求對接,實現信息資源協同發展;通過共同研究課題項目,研發先進技術并共享,實現校企合作協同發展的目的。如此,在外部政策的保障支撐下,在集團內部完善的制度管理和機制運行下,校企雙方通過組織協同、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技術協同,最終實現校企的共建共享、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若干意見[EB/OL].(2019-09-18)[2015-05-18].
[2]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國政府網,2019-02-19.
[3]李紅艷,蔣漪漣,張麗敏.“多元主體、多方聯動、多措并舉”職教集團化辦學運行機制研究[J].價值工程,2019(32):99-101.
[4]付向陽,李贊忠.基于職教集團視角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以內蒙古化工職教集團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0):66-70.
[5]楊振.基于利益協調的職教集團化辦學運行機制研究[J].大視野,2019(5):39-43.
[6]王貴紅,張健.協同——共生視角下職教集團發展的路徑重塑[J].職業技術教育,2019(30):44-47.
[7]孟慶海.職教集團框架下校企資源共享機制建設的路徑[J].遼寧高職學報,2019(11):15-17+37.
[8]萬的,胡煒駿.新時代職教集團化辦學校企合作的典型問題與解決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9(23):18-25.
[9]孫瑩.職教集團背景下校企深度協同發展路徑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9(18):185.
作者:毛志新 單位:河北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