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略談銀行會計的課程教學方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各高等院校,不同的專業開設同一門課程的情況并不少見,于是時常就會出現某位授課教師面對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群體,開展同一門課程的教學活動這一現象。《銀行會計》就是如此。它既是會計課,所以在財務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中就可見其名目,而它所反映和監督的業務主體又是中央銀行、商業銀行這一類金融機構,故而銀行金融專業也將這門課程納入了本專業的課程體系。
同一門課程,受眾是不同專業的學生,能通用相同的教學設計去開展教學活動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學生的專業不一樣,在學習這門課之前所具備的知識素養就不一樣。就《銀行會計》而言,有些知識點會計專業學生一聽就懂,因為這在他們前面學過的專業基礎課程中已經較為深入系統地學過一遍甚至兩遍,但對沒有同樣深厚的會計學素養的金融專業學生來說,卻可能要通過較長時間的學習和訓練才能消化它;而在另外一些知識點上,情況又可能正好相反。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同一門課程的目標也不會一樣,將來走出校門,就業的崗位和崗位職責要求都不會一樣。會計專業的學生大多數是打算為將來步入某個企事業單位承擔會計出納等工作做好知識上和技能上的準備,金融類專業學生則有的考慮通過學習《銀行會計》弄清銀行等金融機構業務是由哪些環節組成的,以便將來在進入金融機構柜臺等一線崗位之后,在了解整個業務流程的基礎上,能更加嫻熟自信地做好本崗工作,也有的學生志在投資領域發揮專長,由于銀行在投資市場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們希望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掌握看懂并且能夠獨立分析銀行財務報告等資料的重要能力。這些學生對同一門課程的學習需求確實是有極大的區別。通過對兩類專業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分析,我們在兩類專業開設《銀行會計》課程時就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而應當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
一、會計專業《銀行會計》課程教學設計
通過分析,考慮會計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將該專業該課程的教學重點分為以下兩類。
第一類重點是賬務處理程序的操作、存貸款業務和支付結算業務的核算以及會計決算。這幾項會計理論和實務知識,學生們在之前學過的《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企業會計》、《會計實務》等課程中都有所接觸,具備一定的基礎,這些工作也是承擔銀行會計職責所必須著重掌握的,所以應當進一步加以強化。教師應根據學生所具備的基礎以及銀行會計自身的特點設計開展這一強化學習的過程。
比如,在賬務處理程序部分的教學當中,銀行的會計憑證與企業會計憑證就有很大區別,賬簿當中的分類賬簿應予以特別注意,沒學過銀行業務的會計專業學生可能需要先補充學習一些相關預備知識才能順利掌握。再比如,存款、貸款和票據貼現業務這些知識學生們都曾經學過,但卻是站在接受銀行服務的企業角度來學習這些知識的,對于站在銀行角度如何看待這些業務卻不甚了解,譬如存款賬戶對銀行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尤其是在支付結算業務中所發揮的作用就是企業會計所不諳曉的,這一點要向學生進行提醒、強調。在支付結算業務當中,則要在重溫學生已經學過的一些較為分散的支付結算工具和支付結算方式等知識后,要將其系統化、專業化,以便學生在銀行就職后能夠迅速適應職業要求。即便學生將來在非金融機構工作,對支付結算了解得越是深刻,對他們的本職工作就會越有幫助。會計決算是每一名會計都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將銀行會計決算作為教學重點,既是由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所決定的,也是讓會計專業學生對不熟悉的銀行業務加深理解,厘清銀行會計與工商企業會計異同點的有效途徑。
第二類重點是聯行往來、金融機構往來和中央銀行業務。這類重點內容的共同點是這些知識在之前的專業基礎課中涉及較少,會計專業的學生對這些內容不甚了解,但這些內容正是各類企事業單位得以通過商業銀行經辦存、貸、匯等日常業務尤其是支付結算業務的原理所在。了解和掌握這些內容,對于學生將來在各類不同性質的機構從事財務工作都會有較大裨益。即使學生對之很不熟悉,也應當規劃一定課時,著重解析闡明。當然在講解的時候,應當突出商業銀行服務企事業單位這一職能,以此為中心,方能輕重舍求得當,取得務實的效果。
在會計專業《銀行會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設計方面應強調理論與實訓學習并重,讓學生多多接觸動手環節,以深化學習印象,提升學習興趣,優化學習效果。讓學生在實訓教學中輪流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整個工作流程,既減少學習的枯燥感,又將理論融入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和積極性,使教學節奏明快有序。
二、金融專業《銀行會計》課程教學設計
金融專業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目標都與會計專業截然不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應多加注意,教學重點、教學方法等各方面的選擇都須與該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緊密結合。
第一類教學重點應是存款業務、貸款和票據貼現業務、支付結算業務、外匯業務、聯行往來、金融機構往來和中央銀行業務。金融專業的學生學習這門課的目的不是為了去當會計,他們進入銀行等金融機構工作,都是先從基層一線做起。銀行工作責任重大,因而分工細致,程序嚴密,這樣的工作條件,容易造成任職人員除諳熟本崗職責以外,對其他部門、其他環節的工作不甚了了。求知欲強的大學生對了解各種業務流程的整個來龍去脈比較感興趣,認為這對于高效履行自身崗位職責會起到很大助益。教師應該通過教學,讓學生對銀行的重點基層業務有一個較為全面、具體、準確的認識和把握。這也是在銀行金融專業開設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之一。這些業務內容有的在以往的專業基礎課中已經學過,可以通過核算過程使其串聯起來,令條理明晰;有的雖然沒有學過,但向掌握了一定貨幣金融學基礎的學生先講信用支付業務的內容,再講會計核算知識,便能引導學生領會理解。
第二類重點是對外投資、所有者權益、收入、成本、費用和利潤。這部分內容對會計專業學生不構成難點,但對于會計學基礎較為薄弱的金融專業的學生而言,學習起來還是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這部分內容無論是對于工商企業經營管理還是銀行金融企業經營管理而言,都至關重要,基層工作人員在獲得晉升機會進入管理層之后,就能體會到這部分知識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師還是應強調學生必須認真掌握。
第三類重點是會計報表的制作和分析。在金融機構尤其是投資部門工作的人士都將銀行金融機構的會計報表視為重要的資料不斷地予以關注和分析,因此,教師有必要向金融專業學生知會該報表的重要價值,帶領學生制作并分析解讀銀行會計報表。一般說來,學習這部分內容應當是將會計報表的制作放在前面,報表分析放在后面,但是,結合金融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嘗試先引領學生進入報表分析環節。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小組,要求各組獨立研究報表并提交分析報告,然后在組與組之間展開交流切磋,還可以組織學生對網上張貼的分析報告進行評析,增長見識。在提升學生對銀行報表資料的重視和興趣之后,再將學生帶入會計報表的制作環節。完成這項學習任務對金融專業學生而言誠非易事,如果按部就班進行教學活動,可能會事倍功半,效用難以令人滿意,但如果能運用“知之不如樂之,樂之不如好之”的教育心理學原理去重新組織教學活動的順序,則可能會取得意外的效果。
作者:賈群 單位:武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