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外國文學下文本細讀與影視鑒賞有機融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應該立足于文本,對文本進行細致研讀,并結合對這些名著改編成的影視作品的鑒賞,通過比較、類比、聯想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和提升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一、文本細讀的內涵和意義
關于文本細讀,國內外有不少學者曾經有過探討。鮑昌主編的《文學藝術新術語詞典》中對“文本細讀”是這樣定義的:“美國‘新批評’派的文學主張之一。細讀(closereading)指細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評家注解每一個詞的含義,發現詞句之間的精微聯系,包括詞語的選擇和搭配、隱呈程度不等的意象的組織等等。只有經過這樣細致的分析,才能見出一部作品的總體,從而確定其藝術價值。”[1]通俗來說,文本細讀就是對文學作品原著在文字上進行認真細致地閱讀和琢磨,認真地領會作品文字中所蘊含的思想文化意義,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進而從審美的角度感悟作品的藝術精髓的一種閱讀方式。如果說閱讀方式包括了普通的不求甚解的閱讀和細嚼慢咽的精讀兩種,文本細讀指的就是對文本進行字斟句酌的精讀,通過品讀作品文字傳遞出來的思想和藝術信息來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文本細讀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它提倡以文本為基礎,避免了以往傳統授課中側重于講授文學史發展脈絡、文學思潮、文學流派而對文本重視不夠的教學形式。文本細讀可以說是提高外國文學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和提升學生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著名的學者劉亞丁也指出:“我國大學的外國文學教學走入了極大的誤區,多數教師在課堂上講思潮,講流派,或者脫離文本講研究方法,就是不涉及具體文本閱讀體驗,學術刊物發表外國文學方面的論文的導向也與此相若。”“文本閱讀的教學方法在外國文學教學未受到重視,其后果是比較嚴重的”。[2]外國文學是大學中文系的一門專業課,也是一門必修課,涉及到的國家范圍廣,內容豐富,作家作品星羅棋布。課程開設的目的就是要求學生通過對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和賞析,了解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歷史,把握外國文學史發展的脈絡,以及各階段出現的文學思潮和文學流派,進而學會對外國文學現象、作家、作品進行鑒賞和評述。外國文學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廣泛。要學好外國文學,就要求讀者對外國文學作品的文化背景要有所把握,包括社會政治背景、宗教文化背景、心理學背景等影響外國文學的種種因素。而要把握這些背景,就要從作品閱讀入手。就以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長篇小說《紅與黑》為例,如果不認真地閱讀原著,不了解于連的身世、他的理想和抱負、他和德瑞那市長夫人、和侯爵小姐的戀愛,就很難對人物性格復雜性以及性格形成、發展的過程有深刻的領會,也很難理解那個時代法國嚴酷的社會現實和變幻的時代風云。閱讀文本,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復雜的社會政治背景,例如波旁王朝復辟、拿破侖被推翻、大貴族和大資產階級掌權、教會勢力的猖獗、平民青年受到壓制等等,也體會到像于連這樣的有為青年,由于出身低下,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卻無法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即壯志難酬,內心充滿苦悶與彷徨的心情。同時,我們可以從作品中德瑞那夫人對于連的愛情中既有情愛,也有母愛,但是迫于宗教的壓力,她在享受著愛情的甜蜜時又有一種負罪感。這些情節方面的信息,都要通過對文本的認真細致地閱讀才能捕捉到。特別是作家運用獨特的心理描法來揭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需要讀者認真地閱讀、反復地揣摩,才能品味得到作品的思想精髓和藝術的魅力。當然,在有限的課時內,不可能對所有的經典都要求細讀,而是要有所選擇。一般選擇每個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而且影響巨大的作家的代表作,同時也兼顧選擇那些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著深遠影響的著作,特別是要選取那些具有很大的解讀空間,能夠激發讀者極大的興趣和好奇心的經典名作。例如:荷馬兩大史詩、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司湯達的《紅與黑》、巴爾扎克的《高老頭》、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等等。這些作品都蘊涵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具有嫻熟的藝術技巧,代表了某一國家某一個階段的文學創作的成就,而且都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經典名作。教師在布置學生細讀這些經典名著時,可以分幾個步驟進行:第一步,是粗讀,談談自己對作品的總體印象,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問題;第二步,針對自己的疑問和問題,查閱相關資料,與老師和同學探討切磋,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第三步,再次回到作品,尋找那些對自己問題解答有益的片段進行再次閱讀,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答案。對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可以記錄下來,留待今后再慢慢探討。以《哈姆萊特》為例,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對《哈姆萊特》的細讀,對哈姆萊特形象看法的多角度探討,既是對人物形象的再創造,也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與創新精神的訓練和培養的過程。我們可以遵循以下步驟進行:布置學生先初步閱讀作品,理清作品的情節,把握作品中的一些關鍵性情節,例如:父王之死、叔父篡位、母后改嫁、“活著還是死去”(也有翻譯成“生存還是毀滅”)經典獨白、誤殺老大臣、“戲中戲”等。就情節內容,讓學生提出一些疑問,如果學生提不出來,教師可以啟發或者自己提出一些問題供學生思考,例如:1.哈姆萊特是否曾經快樂過?你從文本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得出來?2.為什么悲劇一開始哈姆萊特就陷入憂郁之中?造成哈姆萊特憂郁的原因有哪些?3.從“活著還是死去”這段獨白中,你看得出哈姆萊特對社會、對人生都有哪些探索和迷惘?4.從哈姆萊特與母親、叔父、奧菲利亞、霍拉旭、羅森格蘭茲、吉爾登斯吞這些人的交往中,你能看得出他對親情、愛情、友誼是持一種什么態度?……經過學生的初步閱讀,了解作品的基本情節,并提出自己的疑問,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接下來讓學生帶著這些疑問,再次閱讀作品,教師可以提示他們尋找作品問世以來對哈姆萊特形象有過精辟評論的一些觀點和看法作為參考,例如:本瓊生、拜倫、屠格涅夫、叔本華等對哈姆萊特形象的看法和評論,現當代一些評論家的觀點,等等。引導學生認識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不同身份的作家、評論者眼里的哈姆萊特形象。其實,讀者、評論家在不同的時代,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從不同的層面,都可以得出不同的哈姆萊特形象。從作品中的具體情節層面來看,哈姆萊特對母親的怨恨、詛咒中可以看出他的“戀母情結”;從他對奧菲利亞的冷言冷語中,看出他對女性和對愛情的失望,是一個“男權主義者”;從他對人生、對社會的懷疑和揭露,看得出他的“虛無主義者”的性格。從整部作品層面來看,悲劇從頭到尾都是在寫哈姆萊特復仇的故事,哈姆萊特無疑是一個“復仇者”。從莎士比亞創作的文藝復興時期這一社會歷史背景來看,劇中的哈姆萊特具有先進的人文主義思想,對人類、對人生、對愛情、對友誼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并為之奮斗過,也有人文主義思想的局限,例如對宗教的篤信,行動的猶豫不決,等等,看得出他是一個充滿時代特色的“人文主義者”。如果把哈姆萊特放到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來看,他所探討的人性的善與惡、愛情的忠貞與背叛等問題,一直到現在都還是普遍存在的狀態,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哈姆萊特無疑是“人類迷惘的探索者”。這樣,通過對文本的細讀,層層剖析,既完成對哈姆萊特形象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認識,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也得到了鍛煉與提升。文本是文學作品的載體,是文學的根本,它承載了作家對社會對人生的感悟。如果離開文本去談作家和文學思潮,那就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對文本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才能深刻地了解作家,才能充分挖掘作品的思想和藝術的魅力,把握各個時期的文學思潮和文學流派。
二、經典影視作品的植入與鑒賞
隨著影視藝術的興起和發展,外國文學的不少名著已經改編成電影或者電視作品。這些影視作品,利用燈光、音樂、色彩、對話、場景、蒙太奇手法,等等,充分地調動觀眾視聽感覺器官,把人物愛恨情仇、悲歡離合呈獻給讀者,而且都具有直接、形象、生動、活潑的特點。電影是一種銀幕藝術,它把文本轉換成了光、聲、影、畫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帶給了讀者很多感官上的愉悅。“電影的出現把世界名著傳播給了更多不同文化階層的人,用一種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傳播文化和精神。一部好的影視作品能夠更加深刻地演繹名著,使名著重新散發新的魅力”。[3]電影對文學名著的改編,使得文學名著更加容易被人們認識和接受,使文學名著從高雅的文學藝術殿堂走向了平民大眾。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豐富的影視資源,為外國文學教學提供直觀又形象的資料,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在現代的信息化大數據背景下,新媒體的發展方興未艾,文學與影視、動漫、游戲的結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以前教師授課,往往是一張嘴巴、一支粉筆就可以掌控整個課堂的教學活動,而一些經典名著的情節,很多時候要靠老師向學生以講故事的方式來傳授。現在授課,往往要運用到多媒體手段來教學,傳統的教學方式要與幻燈片、動漫、音樂、電影、電視相結合才能完成完整的課堂教學活動。如今,由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課的老一套的教學方法早已經一去不復返,新的信息化授課方式,例如多媒體、網絡化、慕課、微課已經進入課堂,而且深受學生的歡迎,教學氛圍更活躍,教學效果更顯著。在這種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更需要教師借助豐富的影視資源,讓學生通過影視作品間接地認識外國文學名著“文本”。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播放動畫片《奧林匹斯星傳》來幫助學生認識古希臘神話;通過播放電影《特洛伊》來認識荷馬史詩《伊利亞特》,通過播放《奧林匹斯星傳•奧德修的冒險》來了解荷馬史詩《奧德修紀》的故事情節。其他的名著改編的電影也不少,例如《哈姆萊特》《巴黎圣母院》《德伯家的苔絲》《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有多種版本的電影。教師可以選取那些公認為優秀的電影版本,挑選一些精彩的、最能突出作品亮點的片段在課堂上放給學生看。這些電影雖然是直觀形象化的,但它并沒有限制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求知欲、好奇心、想象力正是一個人創新和創造的動力和源泉。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討論題目、影評小論文等形式,圍繞電影中所體現的主題、思想內容、情節片段、人物形象、藝術上的特點,結合現實社會,讓學生展開討論,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挖掘他們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以電影《巴黎圣母院》為例,該電影1956年由法國和意大利合拍、讓•德拉努瓦導演、吉娜•勞洛勃麗吉達主演,電影基本上忠于原著,成功地塑造了愛斯梅拉達、加西莫多、克洛德等人物形象,而且也把雨果的“美丑對照”的浪漫主義創作原則充分地體現出來。學生觀看這部電影,也可以參照對文本的認識來理解電影中的人物,在原著文本的基礎上對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欣賞這部電影的同時,學生要調動很多的人生體驗、閱讀經驗來理解這部作品。欣賞的過程,是一種對人物認識的再創造過程,也是一種創新思維的開啟和發散的過程。在電影中,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不僅外表美艷驚人,心靈也是那樣的完美無瑕;敲鐘人加西莫多外表丑陋到極點,心靈也美到極高境界;副主教克洛德卻是從外表到心靈很骯臟,靈肉俱臭;宮廷衛隊長菲比斯是個紈绔子弟,外表風度翩翩,內心卻空虛放蕩。真善美、假丑惡,孰是孰非,學生會調動自己的所有人生體驗去把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聯系現實來觀看這部電影。例如:1.電影中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原型嗎?即使有,這些人是否具有普遍性?2.愛斯梅拉達、加西莫多兩個人物形象給了我們哪些正能量?雨果在這兩個人物形象的身上寄托了哪些美好的理想?3.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愛情、困難、挫折?……通過這樣的影視鑒賞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探索、思考、聯想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使學生可以深入地認識和把握文學名著的思想和藝術的精髓。
三、文本細讀與名著鑒賞的對接與結合
外國文學名著也不例外,同樣凝聚了各國作家的智慧和創造力,是高校外國文學教學的重要內容。然而在現代社會,“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五花八門的視聽享受,浮躁而急于求成的沖動,使得很多學生對文本閱讀的積極性不高,外國文學的課堂教學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很多教師根據學生對電影的熱愛而采取了影視教學的方式。這對于傳統的文學講授來說是一種有益的補充,但是我們決不可簡單的照搬電影作品。甚至以電影鑒賞替代文本細讀。我們既不能單純地采取細讀文本的方式而否認影視鑒賞教學的作用,也不能只是依靠影視鑒賞的方式來代替文本的細讀,否則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和提升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反而會遏制其求索創新的精神。最合適的方法就是既要重視文本細讀,也要適當地使用影視鑒賞的方式作為教學的補助手段,兩者相結合,相互對接,相輔相成,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對接的最好方式就是文本細讀和影視鑒賞相結合,通過比較、類比、聯想等方式,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還是以《巴黎圣母院》為例。電影《巴黎圣母院》雖然是在雨果原著的基礎上改編的,而且也沒有違背原作的基本精神,人物性格特征與原著文本基本一致,電影從思想、人物、藝術上基本體現了雨果原著的浪漫主義色彩。但是,由于受到時間的限制,以及出于情節集中統一的需要,電影省略了一些與主人公有關的情節和人物,電影的結局與小說也不一致。小說中有一個關鍵人物居第爾,她是愛斯梅拉達的生母,由于女兒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吉普賽人偷走而下落不明,她萬念俱灰,躲在圣母院廣場一間陰暗的小房子里隱居起來,每當聽到愛斯梅拉達的歌聲以及眾人的喝彩聲,她總是狠狠地咒罵“可惡的埃及女人”“該死的埃及女人”。小說的結尾,克洛德把愛斯梅拉達從圣母院中誘騙出來,拉到絞刑架下對她威逼利誘,而她毫不就范、寧死不屈。克洛德只好把他交給居第爾,自己去找警察來抓走愛斯梅拉達。居第爾在摸到愛斯梅拉達胸口的一只繡花鞋時,才知道她整天詛咒的埃及女郎竟然是她的親生女兒,她拼盡全力想保護女兒,最后女兒還是被士兵抓走,居第爾抱住女兒不放,被劊子手摔死在青石板上,愛斯梅拉達最終被送上絞刑架。雨果出于人道主義的激情,通過愛斯梅拉達母女的遭遇,譴責了封建黑暗勢力對下層民眾的摧殘和迫害,表達了作家自己對下層民眾的悲慘境況的極大同情。而電影《巴黎圣母院》卻是寫巴黎流浪漢去攻打圣母院,想救出愛斯梅拉達,最終他們打開了大門把愛斯梅拉達救出來,不幸的是愛斯梅拉達被守候在外面的國王派來的軍隊亂箭射傷,最終被送上絞刑架絞死。很顯然,電影的這一處理卻使得其批判力量沒有小說的強。在上課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以對照的方式來對比電影和文本的情節有何不同,并探討其原因,同時可以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這部電影的導演,你將如何處理愛斯梅拉達的結局?說說你的理由。另外,電影中的克洛德形象沒有像小說中的克洛德那么豐滿。小說中的克洛德,從看到愛斯梅拉達第一眼后就不顧一切瘋狂地愛上了她,由于愛斯梅拉達千方百計地拒絕并愛上宮廷衛隊長菲比斯,這令他鉆心地痛苦,對愛斯梅拉達,他愛恨交加,他愛愛斯梅拉達的純潔善良、美麗大方,但是又恨她無情拒絕了自己的愛情。他跟蹤愛斯梅拉達,派加西莫多劫持,劫持不成又誣陷她對衛隊長菲比斯行兇,糾集法庭、軍隊、教會勢力陷害她。但是他內心也是很矛盾的,他也不希望愛斯梅拉達馬上死,在這一點上,電影和小說的表現手法各有千秋,但都有異曲同工之妙。電影多從行為上來表現克洛德對愛斯梅拉達的所謂的“愛”以及欲罷還休的矛盾心情。小說里更多的是借助人物的心理活動來體現他對愛斯梅拉達那份既愛又恨、又妒忌那種復雜的心情,運用了很多的“內心獨白”。在這一點上,可以讓學生對照文本的有關部分進行細致閱讀,然后和電影有關情節進行比較,并說說電影和文本各自描寫的好處在哪里?同時也讓他們思考,如果你是導演,你會如何處理愛斯梅拉達最終的結局?這樣,通過文本細讀和電影鑒賞的對比,既落實到了文本,又使學生對作品人物和作家雨果有了更深入地認識,學生的各種創新想法也得到了很好地發掘和提升。文本細讀和影視鑒賞各有其優劣,兩者應該結合在一起。借助電影鑒賞只是一種教學的手段,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要學生學會欣賞電影,而是要回到文本上來。電影的改編也是從原著的文本開始,從電影來認識名著只是一個輔助的手段,我們不能盲從電影,也不能以電影欣賞來代替文本的閱讀。所以我們要教會學生首先要立足于文本,從文本來認識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魅力。同時,外國文學的教學也應該將文本細讀和電影欣賞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發掘、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鮑昌主編.文學藝術新術語詞典[K].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316.
[2]劉亞丁.外國文學教學文本閱讀范式之一[J].世界文學評論,2006(5):246-250.
[3]吳燕.《巴黎圣母院》所折射出的雨果內心世界[J].環球縱橫,2015(7):146.
作者:劉麗瓊 單位: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