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文化產業和高校互動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皖北地區音樂文化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獲得豐碩的發展成果。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皖北多家地方高校在理論、人才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并初步形成了互動發展機制,這對于雙方來說是雙贏的。下一步中,則要對現存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探索出更加完善的互動方式和路徑,推動雙方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皖北地區;音樂文化產業;地方高校;互動發展
1.音樂文化產業和地方高校互動關系
音樂文化產業是近年來新興起的朝陽產業,包含音樂演出業、音樂制造業、音樂培訓業等多種形式,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音樂藝術發展的必然產物。多種類型的音樂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獲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同時有力推動了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在快速發展背后,也存在著缺少相應的理論支持、理論和技能人才不足等存在一些瓶頸。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作為一個城市和地區的最高學府,不僅是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基地,而且除了教學與科研外,本身也具有服務地方文化發展的責任和義務。所以兩者之間的互動不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地方高校的教學目標、教學資源、社會實踐等多個方面的變革,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音樂類、藝術類專業就業難的問題。而地方高校則可以開展針對本地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研究,將理論成果及時應用于實踐中,并提供相應的人才支持。兩者都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獲益匪淺,都可以有效推動對方的發展。
2.皖北地區音樂文化產業和高校互動實例分析
2018年初,由各地文化部門和皖北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皖北音樂舞蹈類非遺專項展演在阜陽、宿州等地陸續上演,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本次展演活動以“傳統藝術,活力綻放”為主題,展現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贏得觀眾陣陣掌聲。進一步增強了廣大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從而更加珍惜并自覺地保護非遺。而且與以往演出不同的是,此次演出是采用眾籌方式開展的,自演出資訊后,在十天內就募集了二十萬元資金,并在節目編排上征求了眾籌者的意見,雙方共同打造出了一臺精彩的演出。早在2013年,以阜陽師范學院為主的皖北七市的多家高校,在與阜陽、亳州等地方政府簽訂聯合共建協議基礎之上,成立了皖北文化中心。中心成立以來,致力于皖北文化的研究和發展,先后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文化成果。以此次演出為例,近年來,皖北文化中心就如何推動皖北非遺產業化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一方面將一些非遺項目引入校園作為新的教學資源,讓師生成為新的傳承者;一方面鼓勵學生參與到各種校內外的非遺實踐活動中。此次演出中,就有半數以上的演員是皖北多所高校音樂院系的師生。而采用眾籌模式,則是網絡時代下非遺傳承和發展的新探索。在為皖北非遺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的同時,高校也是獲益匪淺的。一方面,高校本身就肩負著服務地方發展的責任;另一方面,各種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廣大師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了極大的鍛煉,為就業和個人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以看出,雙方積極互動的效果是十分明顯的,真正獲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協同發展效應。
3.皖北地區音樂文化產業和高校互動路徑
3.1深入實施教學改革
時代和社會也是在不斷進步和發展的,也不斷對音樂人才提出著新的要求。如當下音樂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就急需大量理論和實踐技能俱佳,且具有較強綜合素質的人才。所以高校也提出了以市場為導向,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新目標。具體到與音樂文化產業互動來說,還需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和完善。首先是培養目標。要根據地方院校的實際,明確應該培養何種類型的人才。對此音樂文化產業的人才需求正是一個新標準。即地方院校應該以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成為地方文化發展的主力軍,而不是對藝術和音樂類院校、師范類院校培養目標的照搬照抄。其次是教學內容。應主動將地方音樂文化內容引入到教學中,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模式的結合,讓學生對地方音樂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并掌握一種或多種表演技能,為學生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皖北地區的音樂類非遺資源是十分豐厚的,民歌、民間器樂、戲曲等無所不包,對此就可以引入到教學中,讓學生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主動學習演唱和演奏技能,便于他們就業時學有所長和學以致用。再次是培養模式。要專門拿出一學年的時間,依托校內外實訓基地,以委托培訓的方式,進行非遺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便于實現學生畢業和就業的無縫接軌。最后是教學實踐。學生實踐能力薄弱一直以來都是高校音樂教育的短板。作為音樂文化產業的相關企業來說,他們需要的是理論和實踐俱佳的人才,可以即來即用,而不是再專門拿出時間進行培養。所以應通過實踐類課程的豐富、實踐場地和設施的完善、實踐機會的提供等,及時補足這個短板。只有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才能真正為音樂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最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3.2加強政府和企業支持
雙方的互動,要建立起各自改革和完善的基礎上,面對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高校應對教學進行一系列改革。同樣,政府也要制定相應的法規和政策,充分發揮出引領作用。首先,政府要幫助高校成立科研開發中心,該中心的職能是以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為主要研究對象,及時將各種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實踐,同時該中心的工作要納入雙方的工作計劃,并可以按照政府和企業的需要進行專項研究,增強研究效果的實用性。其次,企業要為高校提供實踐基地。前文中提到,實踐能力薄弱,是當下高校音樂教學的短板所在,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個重要成因就是實踐條件的匱乏,包含實踐場地和設施、師資建設、實踐機會等。而這正是文化機構和企業的優勢。對此文化機構和企業應主動成為高校的校外實踐基地。學校可以定期安排師生來基地進行實訓,參與到各項實踐活動中去,同時也可以有效滿足對方的用人需要。比如近年來在各地興起的山水實景演出,就需要大量的演員,而音樂院系的師生正是最佳人選。既可以讓師生得到充分的實踐鍛煉,也解決了演出方演員數量不足的問題。最后,政府和企業要加強對高校,特別是互動機構的資金支持。特別是企業,通過一定的資金投入,可以使當下的一些困難得到有效解決,提升機構的科研能力,加快成果轉化速度,獲得高校的“定點服務”,使雙方的聯系更加緊密。雙方良好互動的生成,絕不能僅僅依靠一方,唯有雙方共同的努力,才能真正發揮出互動的價值和意義。
3.3雙方制定互動規劃
作為地方政府、文化企業和高校來說,既然明確了互動的價值和意義,就需要制定出專項發展規劃。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互動理念的明確。推動雙方的互動發展,對于兩者來說是一個雙贏的結果。兩者不是命令與聽從、強勢和弱勢的關系,而是緊密結合的一個整體。也只有雙方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始終心系對方,才能獲得良好的互動效應。其次是管理機構的構建。雙方的互動是一項長期的規劃和事業,因此必須要有一個管理機構,對各種事宜全權負責,統籌管理。對此可以從地方文化部門或企業、高校抽調人員,組成領導小組,并明確分工,成為雙方互動最堅實的保障。如皖北文化中心,在建立之初,就與阜陽、亳州、宿州等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門簽訂了聯合共建協議,與這些地區的政府和文化部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充分保證了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再次是互動形式的創新。從當下的實際情況來看,音樂院系師生參加地方音樂文化活動,是最要的互動形式。下一步中,還需對互動的形式進行創新。如高校的理論研究成果,應得到政府文化部門和企業的高度重視,并積極應用于實踐。又如讓高校師生參與到蓬勃發展的社區音樂活動、音樂教育中,得到充分的鍛煉等。再如雙方通力合作,共同打造新項目等。如前文中提到的皖北文化中心,在與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門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溝通后,將一臺精彩演出呈現在觀眾面前,正是兩者通力合作的結晶。所以說,雙方要在現有基礎上,制定出完善的互動發展規劃,并按照規劃扎實有效的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獲得更多的互動成果。最后是互動機制的生成。良好的機制可以保證各項互動活動和工作的順利開展。在學校層面,要成立常設機構,鼓勵教師進行音樂文化產業專項課題研究、支持學生參與各項實踐活動。而政府和企業則要充分發揮自身文化資源優勢,為高校相關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形成互動評價機制,通過互動工作考核辦法的制定,對互動工作進行全面、公正的評價,充分發揮出評價特有的診斷、導向和激勵作用。綜上所述,近年來,在經濟、文化整體大發展的背景下,音樂文化產業也初具規模。作為皖北地區的多家地方高校來說,在肩負服務地方文化發展責任,且自身存在就業難的情況下,應將此作為一個新的資源和契機,充分發揮自身的智力和人才優勢,積極融入到音樂文化產業發展中,而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門,在獲得相應支持的同時,也應該給于地方高校發展更多方面的幫助,兩者共同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這既是雙方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所在。
【參考文獻】
[1]初健.高校藝術教育與城市文化互動發展研究[J].藝術教育,2015(11).
[2]程紀香,關文濤.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高校校園文化互動發展的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04).
作者:宋延雷 單位:阜陽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