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建設下生態園林植物景觀營造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改善環境的重大戰略,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而生態園林植物造景是實現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基于此,通過總結農村園林植物造景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新農村園林景觀設計對策,探索農村景觀規劃,以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加快新農村結構轉型。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園林設計;植物造景
新時代背景下,對農村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目前,盡管我國在新農村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在鄉村景觀規劃方面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新農村建設內涵
新農村建設是國家面向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解決好“三農”問題,一直是推進城鄉經濟發展,加大現代農業體系建設,積極改善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包括加強新農村建設、推進新產業發展、發展現代農業等,其中,新農村建設指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合理規劃農村發展。發展現代農業包括生態農業示范園區、農業觀光園、農業生態科技園、科普教育等現代農業體系建設,目的是為了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以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
2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生態園林植物造景中存在的問題
2.1以往農村園林植物造景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受生產力水平制約,農村長期以來缺乏系統的景觀規劃,農村景觀發展緩慢。鄉村花園和鄉村風景是我國古代農業和鄉土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耕作和農村生活習慣賦予了農村園林景觀粗放的特征。現在的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代、機械化的生產方式可以在短時間內改造成千上萬年形成的傳統村莊。“人性化”理念得到了重視,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有了顯著提高。因此,景觀規劃核心問題是擴大綠色居住空間,使農村景觀逐步形成景觀范式,改善人們生活環境。
2.2現有農村園林植物造景中存在的問題
2.2.1園林景觀無序、劣質。20世紀80年代,我國大部分農村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階段,園林景觀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園林景觀建設中也暴露出無序、低品位、劣質、審美退化等問題。在新農村背景下,新建的村莊、花園由于缺乏治理,失去了自然感和獨特性。樹木、灌木、藤本植物得到了廣泛運用,而具有地域特色的綠色田野和山區森林被忽視,加上對鄉村園林景觀資源,如旅游園林景觀、有機綠色園林等開發不當或過度開發,導致農業園林景觀效果整體不佳。通過調研發現,在新農村建設前,大部分農村地區植物造景沒有進行具體的規劃,多為自生成形,有的地區存在人為破壞植被的情況;實施新農村建設后,在政策的引導下,植物景觀建設更趨于科學合理,逐漸向生態型發展(見表1)。2.2.2景觀設計整體規劃不合理。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村莊景觀設計整體水平不高,表現為:一是景觀形式單一,盲目照搬城市景觀風格設計,鄉村自然特征未能凸顯出來;建筑布局多采用整體布置方式,植物綠化層次不明顯;居住區布局不合理,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2.2.3無法滿足生產活動需求。農村景觀設計與城市景觀設計有所不同,鄉村景觀具有雙重功能,然而在實際農村園林景觀設計中,模仿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痕跡嚴重,忽略了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實際需求,導致農村園林景觀與實際生產之間契合度小,甚至脫節,因而無法發揮鄉村園林景觀的作用。2.2.4景觀持續性效果較差。近年來,農村在園林景觀設計和調控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取得了一定成效,建設了一批村容整潔、時代特色較為明顯的鄉村景觀。由于園林景觀后續養護管理不足,景觀效果持續性較差。
3新農村生態園林景觀設計對策
3.1農村的實際需求與自然特色相結合
農村景觀設計與城市景觀設計不同(見表2),農村景觀建筑布局形式沒有固有模式,主要依據地形布局,以滿足生活和生產實際需求。因此,農村生態園林景觀設計應結合農村生產情況,從飲食、住房、交通等方面考慮農民實際需求,考量景觀設計的實用性。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環境為農村景觀提供了自然材料,如河流、山體、丘陵等,可用來表現農村獨特的自然環境。
3.2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
農村生態園林景觀設計應符合未來農村發展趨勢,以改善生態環境帶動農村發展,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農業生態園林建設中。
4生態園林植物景觀營造
4.1生態園林景觀營造的意義
4.1.1改善農村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改善農村環境是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農業生態園林景觀側重環境生態性建設,可極大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提高環境質量。4.1.2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農村環境和城市環境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豐富了農民的日常生活,通過改善農村環境,可縮小城鄉之間的環境差距,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同時,農村園林建設是加快改善新農村環境景觀質量,促進城鄉景觀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工程,對于實現社會全面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提升人們生活品質、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4.2生態園林植物景觀營造的途徑
4.2.1合理配置植物。生態園林植物配置要合理選擇植物種類,避免植物品種、景觀效果單一,同時,控制植物種類,以免造成視覺效果雜亂。植物的選擇按照喬木、灌木、草本花卉、地被植物等進行合理選擇與配置。生態園林景觀營造,注意自然生長植物與人工栽植植物的融合,使自然景觀和人造景觀實現良好的融合。4.2.2體現植物地域性。生態園林既要起到綠化、美化環境的作用,又要凸顯地域文化特色。因此,植物景觀營造應多運用鄉土植物,美化環境的同時,提升居民對地域文化的認知。在生態園林植物配置過程中,可以選擇一定數量的本土植物,這樣可以通過植物群落整體的固碳能力,增強植物群落的生態適應性與穩定性,同時,也能為生態園林植物種質資源的保護起到積極作用。提高生態園林景觀中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在保證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使用本地基調樹種、草本植物、花卉等,使景觀更具生命力,更為生動。4.2.3體現植物的層次性。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層次性能夠使園林景觀更富有立體的效果。植物的錯落有致營造出景觀的立體空間效果,也體現出三維空間的整體協調性。在生態園林景觀營造中,注意植物景觀層次的構建,避免因植物景觀層次不明而導致視景呆板。園林景觀層次性表現在植物的錯落布置及整體植物景觀色彩的搭配,植物多樣性能夠體現園林植物景觀的層次感。因此,在植物種植過程中,應根據植物生物學特性的不同進行合理配置,使園林景觀呈現出層次變化的藝術美感。4.2.4保證物種多樣性。生態園林植物景觀營造要注意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形成穩定的植物群落結構,保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以鄉土樹種為主,同時,適當引進外來樹種,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使園林景觀生態系統更加多樣化,從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5結語
在新農村建設中,園林景觀設計是改善環境的重要內容。因此,不斷探索創新生態園林景觀應用形式,不僅對改善新農村景觀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能改善村容村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人們生產實際需求相結合,創新景觀營造方式,可有效推動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文敏.植物景觀設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2]溫漢平.淺述鄉村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2(17):128.
[3]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第三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4]翟昱凱.現代城市廣場人性化景觀設計體現[J].設計,2019(19):150-151.
[5]胡艷艷.淺談園林景觀設計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應用[J].陜西林業,2011(5):28.
作者:李國瑞 馮珍 徐姣 劉衛東 單位:陜西服裝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