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經濟轉型滯后的成因與發展選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村經濟社會轉型滯后問題已成為中國發展的癥結所在,制約著中國經濟的整體性發展轉型。城鄉一體化過程中農村在人口、經濟、教育、文化、治理機制等環節出現了脫節現象,影響著農村現代化進程。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有發展戰略的選擇、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發展模式滯后等,而“三農”問題本身的復雜性更增加了治理的難度。基于此,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應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積極布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解決人口失衡問題,加強教育與文化建設,完善社會治理體系,以盡快實現農業與農村現代化。
[關鍵詞]農村;城市;人口;教育;治理
一、引言
中共報告中再次強調了“三農”問題的重要性,“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將原有的“農業現代化”重新界定為“農村農業現代化”,增強了“三農”問題發展的全面性、精準性。“三農”問題是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多層次的綜合性問題,眾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三農”問題進行了分析,趙忠升(2012)認為,農民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如何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權益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性措施;韓俊(2013)認為,“三農”問題已處于瓶頸期,為進一步推動發展需要給予農民更多的土地轉讓權、收益權等,并且積極建立農村金融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更好地實現城市化進程;薛蒙林(2013)從內外雙重視角對“三農”問題進行了審視,認為內部需要從農民問題和土地問題入手進行困境突破,外部需要中央加強農業、工業、服務業關系調整。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關系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加強農業同第二、三產業的融合,盡快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是完善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
二、農村經濟社會轉型全面滯后的現實情況
(一)結構性人口失衡
相比于農村地區,城市第二、三產業的興起與發展吸引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空心化成為農村發展的一大癥結。2011年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①,并不斷增加,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7929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182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8973萬人,減少1373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57.35%②。農村流入城市的人口中,絕大多數為青年勞動力,出于經濟利益和生活方式的追求,青年人有更強的意愿到城市奮斗。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農村15~64歲的人口數量為52501萬人③,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農村15~64歲的人口數量為46912萬人,在農村流向城市的人群中青年人占到了75.93%的比重④。這種狀況使得農村人口在年齡、性別等結構上出現了失衡,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勞動力缺失直接制約著農村現代化建設。
(二)經濟模式過時
農業是第一產業,但現階段農業總體生產率不高;第二產業發展較緩慢,缺乏有效的資金與技術支撐;第三產業發展動力不足。農業大國并不代表著農業強國,中國長期盛行的小農經濟依然存在,特別是這種傳統的經營觀念使得農業生產要素投入受到限制,產生了效率低、能力弱的狀況,制約著中國農業整體效益,不利于提升農民生產積極性。這與農村勞動力外流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農業經濟效益低下使得青年勞動力轉向城市,留守老人和兒童很難繼續經營土地,致使農村土地限制和資源浪費,進一步加重了農村經濟發展負擔。
(三)文化教育脫節
農村留守兒童表現出學習成績差、學習興趣弱等問題,特別是心理健康問題極大地影響著留守兒童的正常成長與發育,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并進行教育,以后很有可能發展為對社會整體造成不良影響的嚴重問題。在文化方面,農村是承載自然、樸實傳統文化的精神原點,獨特的鄉村文化是維系人與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在促進農村向城市轉型的過程中,也對傳統優良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一方面,人口流失使得傳統工藝繼承受到破壞,風俗、節慶、手藝的傳承人缺失,造成了中國傳統文化被遺忘和丟失。另一方面,功利主義盛行下的淳樸鄉情被異化,對物質、金錢的追求大大地破壞了親情、溫情關系,人們的價值導向出現偏差。
(四)治理機制偏差
農村地區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村的經濟發展、醫療衛生、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利益訴求得不到有效滿足。城鄉一體化的快速發展雖然提升了我國總體發展質量,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農村社會治理難度,城市迅速發展與農村滯后衰落的對比使得傳統的農村生活模式受到了沖擊。比如土地征用和拆遷的利益矛盾問題、由環境問題引發的群眾性事件問題、村委會發展動力不足問題等等,影響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提升,既減少了對優質人才的吸引能力,又增大了勞動力流動的推動力,最終使得農業現代化發展受到重重限制。
三、農村“落伍”問題緣起分析
(一)國家發展戰略重心調整,鄉村發展相對滯后
工業化戰略對于各國來說是基礎性戰略,但這也就意味著資源配置、發展排序傾向于城市與工業,農業、農村、農民往往成為工業化發展的支撐者,甚至成為附庸者或者附屬者,以犧牲農村和農民利益來換取工業和城市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城鄉雖有差距但總體來說矛盾并不突出。中國共產黨為了保障人民的利益積極進行社會資源整合,通過等一系列措施解放了農村勞動力。隨后中國共產黨對各種社會資源進行了戰略性配置,比如“一化三改”“四個現代化”等,設定社會主義工業化強國的目標,并為之奮斗。工業化強國建設需要充足的資本與資源,戰爭的打擊和原有經濟的落后使得基礎設施極為不足,工業資本難以維持正常生產,出于現實困境中央政府不得已做出“統購統銷”的決定,將農民、農村、農業物資積累用于工業生產。雖然近年來,中央一直注重城鄉關系調整,但工業反哺農業的成效依然沒有明顯凸現,資金、資源往農村方向流動顯著不足。
(二)市場化負性影響
20世紀80年代可以說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小高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增加了農村發展活力,鄉鎮企業的發展又為農村經濟提供了強動力,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資金和資源的流動方向開始發生轉變,城市地區、第二和第三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空間,能夠為投資者帶來更多的利益和機會,因此大量資本撤出農村,轉向城市。農產品屬于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彈性較小,但是由于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對農產品的需求量雖然沒有變化,但農產品支出的比重在逐漸降低,這就使得農業發展的動力不足,即便是農產品價格升高,農民的收益也不會獲得大幅度的增加。
(三)傳統模式轉變滯后
科學技術是現代生產的標志性因素,中國所強調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轉型就是旨在加強以科技為支撐是現代產業體系發展。農業現代化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和發展目標,它要求農業生產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但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與上述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農業以傳統耕作模式為主。一方面精耕細作,勞動力投入較大;另一方面整合意識弱,科學技術投入較少,規模化經營很難形成,這就使得農業現代化發展面對著諸多困境。有些地區積極實施了農業發展創新,從農業生產規模和效益兩方面進行加強與完善,出現了生態農業、品牌農業等產業鏈,但距離真正的、全面的農業現代化還存在著很大距離。
(四)農村自身問題的復雜性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國家戰略選擇的歷史性結果,但農村發展滯后與其自身的復雜性同樣具有密切聯系。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可以分別理解為從事行業、居住地域和行業主體,且三者之間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很難進行明確的區分,正是這種三位一體的復雜關系使得“三農”問題的解決難上加難。多地政府一直在遵照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實施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相應的成績,但根本性的矛盾、癥結、發展問題所在依然沒有解決,這就使得由“三農”問題引發的潛伏性危機隨時可能爆發,如果不能有效治理則會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四、鄉村振興戰略路徑構建
(一)發展特色農業,完成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能夠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活力,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充分的就業崗位和獲利機會,從而有效擴展農村發展空間。具體來說,第一,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產品適銷不對路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之一,面對供求錯位、供過于求的現象,地方政府應根據全國市場情況對農產品結構進行調整,提升農產品供給的有效性,避免資源浪費,同時提升農民生產積極性。第二,加強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的有機融合。農村發展多元化,一方面要鞏固根基,即提升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則要為農村、農民提供更多的服務型保障。比如加快農村綠色產業發展,將農業技術與生態技術、農村發展與生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根據地區實際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有機農業等發展模式,構建現代化的農業產業結構,為農村發展提供相應經濟基礎。第三,加快新興產業開發與發展。農業雖然屬于傳統產業,但其發展空間廣闊,可以借助多種途徑、多種手段將農業以一種全新的形式進行展現,帶動新的消費熱點,促進農業進一步發展。在“互聯網+”時代,農業可以通過與電商、人工智能等相結合,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形成智能農業、電商農業等,推動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加強對資金、資源的有效吸引。藍城農莊小鎮成為特色小鎮與現代農業結合成功的典型案例,該小鎮構建了以“農莊”為主體的農業發展模式,各家農莊占地20畝左右,屬于中式庭院模式,前庭、后院、菜園,再到大片農田和果林的“庭院園田”四級體系使得藍城農莊小鎮發展獨具特色。農莊種植了一些基本農作物,并且配置了怡人的環境設施,比如景觀小院、蔬菜花園、迷宮和廊架、玻璃暖房等等。這種概念式農莊既能夠促進農村產業升級,更代表著一種“從城市回歸鄉村”的生活趨勢,提升人們幸福感,從而使得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相結合,有利于促進美好農村建設。
(二)加強鄉鎮特色化建設,穩定與吸引人口有序回流
人是農村發展的主體,鄉村振興不能依靠留守的兒童和老人,更需要大量的固定年青勞動力。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加強城鄉一體化建設,促進農村城鎮化轉變,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城鄉人口結構失衡問題,也就是要在縮小城鄉差距的同時保持城鄉人口平衡,為農村、農業發展提供必要勞動力。一方面,農村要保留和吸引勞動力,現行的戶籍制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使得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為此,相關部門應加快實施戶籍制度改革,保障農民在城市落戶后的權利、空間,也能夠推動城鎮人口到鄉村。為此,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地區和農村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地方政府應加強農村道路、水利、電力、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建設,保障與城鄉相等的生活條件,既能夠為農村經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也有利于吸引人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發展公平、平等的表現,各級地方政府應加強財政投入,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改善農村生活水平,提升農村吸引力。另一方面,加強新型農民培訓。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農民現代化,因此提升農民受教育水平、農業知識、經驗管理意識、市場觀念等成為促進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關鍵所在。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創新,也需要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積累,為此,將原有農民培養成為現代新型農民是提升農村勞動力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河南惱里鎮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首先,該鎮形成和發展了綠色觀光農業,積極促進優質生態示范園的建設,使得農民在觀念上和技術上實現了飛速發展。其次,該鎮民營經濟異軍突起,形成了以起重機為核心的特色產業,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四大工業集中區,吸引了大量農民就業,實現了傳統農民向技術農民的轉型,促進了該鎮經濟的迅速發展。此外,政府要積極進行政策激勵,通過政策引導將高質量人才,比如醫生、教師等專業性人才引入到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為農民轉型提供良好榜樣,以解決城鄉人口失衡問題。
(三)重新審視農村集中辦學方針,強化教育與文化建設
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強對農村地區兒童的義務教育和中等教育,保障每一名農村兒童都有學上。黨的明確提出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這一點可以說在農村地區是更為適用的,鄉村學校不能夠隨意撤銷,而要為孩子提供充分的教育資源。農村還可發展職業教育,引入專業性技術人才對農民進行農產品種植、管理、營銷培訓,有序提升農業經濟績效。國家對農村地區的教育資金和科研基金投入對于農村教育發展來說是必需的,要保障資源和資金的農村流向,為農村發展提供活力和動力。在文化方面,傳統的鄉村氣息既是中國悠久文化的傳承也是農村區別于城市的重要標志。這并不是對現代文化的一種排斥,而是要在保留鄉村文化醇厚、樸實的人際關系基礎上逐漸與現代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鄉村風情的獨特文化。相關部門應加強對鄉村文化的挖掘、開發,積極發展鄉村旅游產業,使其成為一種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農村旅游產業應堅持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向外界宣傳本土文化風情與特點,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從而對資源和資金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實現農村地區經濟與文化的共同發展。以鄭州市鞏義市竹林鎮為例,該小鎮是具有中原特色的古鎮,屬于中國特色小鎮,兼具游古鎮、逛美食街、看民俗表演等活動。“深山藏古鎮”的人文韻味吸引了人們的關注,在建筑物和傳統藝術展示等方面都將農村傳統文化與現代相結合,增強了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四)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維穩作用,完善社會治理體系
自治是指以村民自治制度為主體的農村居民對社會體系自我管理、自我治理、自我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和村委會應該起到整合與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優勢,使得農民成為農村發展的主體,使得農民真正確立發展的意識,形成自我治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從而形成農村發展的不竭動力。法治是指通過法律手段形成完善的農村社會治理機制,一方面,立法部門、執法部門、司法部門要建立與完善農村法律體系,同時加大懲處力度,降低農村犯罪概率;另一方面,要對廣大農村居民實施法治宣傳與教育,保障其遵法、守法,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政治與社會環境。農村社會治理體系構建與完善還需德治的作用,通過德道提升農村治理體系。農村地區“熟人社會”程度更高,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可對這一點進行利用,通過有德行、有聲望的農民建立良好的道德規范體系與法治體系形成互補,充分發揮其模范和引領作用,使農村形成良好的精神風氣,有利于高質量農民隊伍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五)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質量
農村的公平公正與社會穩定與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著密切關系,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既是農村治理有效性的重要部分,又是維護農村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方式,能夠使其體驗到改革成果的獲得感。電力、水利、鐵路、醫療等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又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為此,各地方政府要加強基礎設施的財政資金投入,加快公共服務的農村轉向,從而使得城鄉基礎設施差異逐漸減小。以醫療基礎設施為例,地方政府要以農民需求為導向,完善基層衛生醫療體系,進行定期健康檢查,從而滿足農民對健康生活的需求,改善農村生活水平,提升其生活質量。
(六)重塑城鄉關系,堅持城鄉融合發展
城鄉二元結構體系可以說是造成農村落伍的直接原因,人力、物力和財力更多流向了城市,這就使得農村發展資源有限和稀缺。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對城鄉關系進行戰略性調整,由“城鄉統籌”轉變為“城鄉融合”,更多地以城市發展帶動農村發展。融合相對于統籌更加注重城鄉之間的有機結合與相互促進,將城鄉視為有機整體,而全面繁榮和共同發展則是實現融合的關鍵途徑。城市的吸引力強于農村,傳統統籌不能夠從根本上轉變人口和資源的流向,農村依然處于弱勢地位。各級政府應按照黨的精神積極進行城鄉關系重構,促進二者之間資源的平等對流。以土地資源為例,地方政府要加強農村土地集體經營改革,加強農村對城市資本的吸引力,推動農村與城市資本高效對接,釋放農村與城市雙向能力,形成農村與城市共存的新局面。
(七)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構建美麗農村
美麗中國包括城市美麗,更包括農村美麗。就生態環境來說,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處于同一命運共同體內,需要從整體的視角進行審視和建設。因此,環保部門要加強城市與農村環境治理的有效結合,一方面避免城市化工污染流入農村地區,另一方面要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減少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污染。農民是農村環境治理的主體和主要參加者,因此應著重提升農民的環保意識,增強農業系統自身的修復性,比如退耕還林、還濕地等等,從而實現建設與美麗并行。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構建美麗農村的直接體現就是特色生態古鎮的建設,比如中山市森林小鎮堅持了“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保持原有村莊環境的前提下堅持綠色發展,利用了山、湖、島、溪、塘等豐富的生態濕地景觀建造了燈都生態濕地公園,將人文價值和風俗習慣相結合,將生態環境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為美麗農村構建創設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注釋:①新華社.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②央視網.國家統計局:2016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7.35%③《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載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01年第14頁。④國家統計局.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數據匯總
[參考文獻]
[1]白增博,孫慶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研究——基于日本“六次產業化”經驗[J].改革與戰略,2017(12):134-138.
[2]韓俊.中國“三農”問題的癥結與政策展望[J].中國農村經濟,2013(1):4-7.
[3]賀雪峰,印子.“小農經濟”與農業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兼評農業現代化激進主義[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5(2):45-65.
[4]吳愛高.新發展理念下我國生態三農系統的構建及實踐路徑[J].改革與戰略,2017(11):119-122.
[5]薛蒙林.剖析“三農”問題的內外部邏輯——“三農”問題的實質及解決之道[J].農村經濟,2013(1)104-108.
[6]趙忠升.“三農”問題的核心:農民的權益與能力[J].農業經濟問題,2012(11):59-66.
作者:馬香品 肖飛 單位:1.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 2.西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