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口腔黏膜病學教學中自媒體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互聯網高速發展,其便捷性及內容的豐富性、多樣性,為高等教育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如何充分發揮自媒體的優勢,更好地為高校教育教學服務,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網絡信息的迅猛發展,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教學引起了學者們的重視。口腔黏膜病學是口腔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反映口腔局部黏膜組織和全身綜合狀況的學科,其病種繁多,病因復雜,診斷困難,且因臨床治療急緩期用藥有差異等因素導致口腔黏膜病的診治十分棘手。福建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口腔黏膜病學教研室近年來在口腔黏膜病學課程教學中積極應用自媒體等現代信息平臺,促進了課程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本文將針對自媒體在口腔黏膜病學教學中的應用做一論述。
一、口腔黏膜病學教學現狀
在傳統的口腔黏膜病學教學中,教師按照教材安排的順序,依章節內容有序進行講解,如此教學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系統、全面教學。但是,我國口腔醫學本科教育中存在口腔黏膜病學專業課教學時間較短等問題,難以實現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教學的有效銜接,由此造成學生缺乏深入學習口腔黏膜病學的興趣和動力[1]。此外,相對于口腔修復學、口腔正畸學和牙體牙髓病學等學科專業,口腔黏膜病學屬于“弱勢”學科。不少學生僅將口腔黏膜病學作為一門必須通過的考試科目而學習,并沒有認真學習該學科專業知識。這給口腔黏膜病的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帶來極大的挑戰。
二、自媒體給口腔黏膜病學教學帶來的機遇
(一)自媒體促進口腔黏膜病學學科的發展由于我國口腔醫學專業人才較為缺乏,口腔黏膜病學專科醫師缺乏程度更甚,民眾接觸專業的口腔黏膜病知識的宣教機會極其有限。在自媒體出現之前,廣大民眾獲取口腔黏膜病學知識的途徑局限于醫務人員宣教,以及電視、報紙和雜志等傳統媒介的宣傳、介紹等,但是電視、報紙、雜志等媒介由于其攜帶不便、受眾有限等原因,影響了其傳播效果。以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因攜帶方便,加之我國手機普及率和微信等自媒體使用率極高,促使其傳播效率和宣傳效果遠高于傳統媒體。眾多國內知名口腔專科醫院均開通了微信公眾號,積極宣傳包括口腔黏膜病在內的各類口腔醫學科普知識,促進了民眾口腔保健意識的提高,加深了民眾對口腔黏膜病等口腔疾病的了解,為口腔黏膜病學的學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口腔黏膜病學學科的發展也將吸引學生更加注重對專業知識的學習。
(二)自媒體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研究顯示,在口腔黏膜病學教學中,病例導入式教學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但是由于學業重、課時緊,理論教學中,教師無法對每一種疾病都進行深入剖析,現有的理論課學時數往往僅夠對基本理論知識的講解。而自媒體則可借助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手段,將臨床病例編輯制作后用于學生復習或課前預習。通過臨床真實病例讓學生對相關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又不占用課堂時間。例如我院編輯制作的“福州57歲阿姨十年歷經4次手術,只因當年口腔潰瘍未注意”微信宣傳頁,閱讀量高達8萬余人次。該案例詳細敘述了患者口腔癌的診療過程,對口腔潰瘍的發生、發展、治療、預后等進行圖文并茂的敘述,不僅讓廣大民眾對口腔癌、口腔潰瘍有更深入的了解,對輔助口腔醫學生學習口腔黏膜潰瘍類疾病也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自媒體促進了師生互動教學在自媒體普及使用之前,學生課后請教教師給予相應指導的途徑包括當面指導、電話指導、短信/郵件指導等方式。由于口腔黏膜病學教師多為臨床醫師,課后業余自由時間較少,因此課后當面指導學生的時間有限。電話、短信/郵件的指導方式在溝通、交流方面并不方便,且每次指導的學生數有限,因此也不十分普及。微信群、QQ群等自媒體平臺則可將相關學生與教師組建群組,便于集體討論、集體圖片和文檔等相關信息。尤其是跨越了時空的限制,教師在家即可對學生進行指導,極大地方便了師生的課后教學互動。建立平等互助的溝通是教學的重要基礎,在此基礎上構建學生主動參與式教學模式,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部分群體失聲現象,形成開放知識交流社區,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3]。
三、自媒體給口腔黏膜病學教學提出新的挑戰
自媒體具有信息自由、隨意的特點,部分用戶缺乏自媒體素養,偏離社會責任與規范,公布未經嚴格、審慎審核的內容,即與事實不符或編造的信息,甚至是謠言。應對自媒體平臺進行分層結構管理,以官方平臺為旗幟,部門分類平臺為主體,個體平臺為補充形式,主導健康正能量輿論。面對不實的自媒體消息,一方面,政府網絡監管部門應加強監督與管理,對不實信息應進行必要的清理,對相關用戶進行必要的教育、警告、懲處。另一方面,作為專業人士發現不實消息后,應主動舉報,促進政府的監督與管理。網絡平臺賦予了每一位自媒體人監督人的角色,對自媒體平臺消息實行監管,大大增強了參與者的積極性。作為口腔黏膜病學教育者與醫療工作者,在學生轉發()不實的相關信息時,應及時、主動予以澄清、勸解,幫助學生認清事實。本教研室在應用自媒體平臺的教學活動中,特意將不實的自媒體消息在學習、討論群里,鼓勵學生“打假”“找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此被充分調動,主動查找自媒體信息中的虛假內容與偽科學知識,既保證了學生不被虛假信息蒙騙,又促進了學生在“打假”“找錯”過程中復習、鞏固相關學科專業知識,在此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進行科普宣傳的責任感,培養了科普生力軍。
四、在口腔黏膜病學教學中應用自媒體的優化策略
(一)延伸性教學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輔以自媒體教學,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傳統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后自媒體教學,既融合了課堂黏膜病教學的嚴謹與自媒體病歷教學的靈活,提高了醫學生對口腔黏膜病學學科的興趣,也促進了高校醫學生自學能力的提升。同時還可以營造輕松開放的交流環境,加強醫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溝通能力。
(二)臨床病例收集者角色自媒體信息量大、信息獲取渠道廣,基于對這些大數據的把握,針對口腔黏膜病學抽象化、復雜化等臨床特點,調動每一位醫學生的主動性、探索性,提高教學效果。
(三)規范信息傳播秩序自媒體的社會性,需要每位自媒體人遵守職業道德,不盲從、不偏聽,多思考、多實踐,從實事求是的角度獲取有價值的口腔黏膜知識,既要讓自媒體教學升溫,又要規范口腔黏膜病教學途徑。
五、結語
自媒體在口腔黏膜病教學中的應用仍處于探索階段,溝通便捷的自媒體平臺為醫學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同時也提出了挑戰。作為醫學教育工作者既要以開放的心態積極迎接并充分應用新的科技手段為教育教學服務,又要敏銳發覺其中的弊端,揚長避短,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為核心,促進口腔黏膜病學專業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智.口腔黏膜病的診斷技巧[J].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志(電子版),2016,10(5):364.
[2]杜格非,李成章,尚姝環,等.病例導入式教學法在口腔黏膜病學實習中的應用[J].口腔醫學研究,2011,27(4):352-4.
[3]陳曉鵬,王祉玉,冉夢瑩.自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河南教育,2018,(7):82-84.
作者:林琪 馬忠雄 謝云德 林昱 單位: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黏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