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科技創新與就業競爭力提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科技創新不僅是國家素質教育的要求之一,還能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針對當前大學生在就業時面臨的困難與問題,以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情況為例,探討通過科技創新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有效策略和途徑。
關鍵詞:科技創新;就業;就業競爭力
在國家號召全民創新創業的時代背景下,科技創新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而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最具備科技創新創業的活力和潛力。如何培養其創新創業能力,充分整合資源,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是當今高校重點關注的問題。中國目前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和結構性失衡并存[1]。面對挑戰和巨大的就業壓力,應牢牢把握新時期經濟增長和就業之間的關系特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增加就業、創造高質量就業及推動大眾創業方面的重要作用,以科技創新提升就業競爭力[2]。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面對企業經營體制不斷改革和政府機構工作模式逐步精簡的現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轉變的沖擊,大學生就業壓力劇增[3]。2020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將達874萬人,與去年相比增加40萬人,再創近10年應屆畢業生就業人數新高。就業形勢雖然嚴峻,但用人單位卻紛紛表示高校畢業生無法滿足人才需要。就高校而言,應該結合用人單位的具體需求,制定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新型方案,發揮科技創新的“新”優勢,實現高質量就業,推動大眾創業的新浪潮。
一、大學生就業時面臨的問題
(一)實際工作經驗缺失通過對百度百聘、智聯招聘官網提供的針對本科畢業生的招聘資料進行分析,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用人單位在招聘啟事上都會添加上一句“有工作經驗者優先”,而一般不要求有工作經驗的職位,需要的人才學歷大多是大專以上。用人 單位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要求,主要原因是很多用人單位認為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存在實踐經驗缺乏、不能學以致用的問題。對于“有工作經驗者優先”這個要求,經抽樣電話問詢得知,這個工作經驗可以指真正從實際工作中獲取的經驗,也可以是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參加科研、競賽等一系列科技創新活動所獲取的經驗。
(二)交際能力缺失除工作經驗欠缺造成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不強以外,交際能力差也成為了大學生就業時的一個短板。針對此問題,課題組采用調查問卷法,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信息工程學院2018197—198班同學發放問卷59份,收回有效問卷55份,回收率93%,符合統計要求。按照交際能力相關問題由強到弱統計問卷結果,分數對應由低到高。問卷統計結果見表1。從表1看出,在回收的55份有效問卷中,得分在0—10分之間的有27人,占調查總人數的49%。這部分大學生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能順暢地與人交流。得分在11—18分之間的有22人,占調查總人數的40%。這部分同學與他人交流時存在一定的障礙,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得分在19—25分之間的有6人,占總人數的11%。這些同學與人交往時存在嚴重障礙,甚至有一定的自閉傾向。從以上分析可知,該班人際交往能力存在一定問題甚至有嚴重困難的學生約有51%,整體的人際交往能力較差。研究發現,人際交往困難的同學,普遍存在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很少參與社團活動,幾乎沒有與他人協同工作的經歷,甚至有一些學生秉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古訓,不善言談,表達和溝通能力差。
(三)自制能力缺失大學生經歷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一系列的應試教育后進入大學校園,通常以通過考試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經過與部分用人單位的HR進行溝通交流,我們發現,大學生就業后最容易出現下面兩種情況:一種是好意氣用事,在工作崗位中,遇到自己認為不公平的事情或者危害個人利益的事情,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對社會進行排斥和反抗,甚至會撂挑子、辭職;另一種是自理能力差,懼怕困難,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決而是如何逃避。
二、科技創新能力與就業競爭力之間的關系
科技創新對就業影響的相關研究可追溯到古典經濟學家Ricardo的機器替代勞動理論。他認為,物化的技術進步在毀滅舊工作的同時也創造了新工作,即形成了“就業補償”[4]。我國學者也對此類問題進行了研究。一系列研究數據表明,科技創新與就業不是簡單的正向或反向關系,兩者間的關系取決于補償機制的完善程度[4]。研究表明,對就業競爭力而言,科技創新與就業競爭力存在著正向關系,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原因:
(一)科技創新能夠增加大學生的實踐經驗,從而替代欠缺的“工作經驗”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是指他們能夠沖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利用課堂所學的專業知識,結合社會發展需要而進行一系列科學和技術方面創新活動的能力。大學生在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理解并運用課堂知識,擴大知識面,提升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為例,近年來,學校一直在加大科技創新能力訓練的力度,為學生增加了創新創業課程,創建了創客空間、創業園、學生工作室,并配備了創業指導教師。學校的大力支持和院系的積極推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科技創新的興趣,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到創新團隊中,更多的學生通過參加個人賽事或者團隊賽事獲得技能的提高,學生在就業面試時充滿自信,即便面對無比苛刻的面試官,這些經歷過科技創新訓練的學生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獲獎和參加項目的證明來展示自己已有的實踐能力,從而解決了實際工作經驗欠缺的問題。
(二)科技創新能夠提升大學生協同工作、人際交往的能力高等院校承擔著大量的交叉學科、不同專業方向的科研任務,師生在研究的過程中構成了新的“學群”[5]。在完成這樣的科研任務時,一般需要多個專業的大學生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綜合的科研團隊。在這個團隊中,成員不僅有效地發散創新思維、拓寬學習思路和提升個人能力,還學會與團隊的其他成員團結合作,協同完成各項研究任務。在研究過程中,他們要分享查閱的文獻,共同完成實驗方案設計、進行結果分析等,協同工作的能力在就業前已經得到大幅的提升,與之相應,人際交往能力也必然獲得較大的提高。以華北水利水電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為例,該學院每年通過學生投票方式在畢業生中評選出“信工之星”10人左右。通過對歷屆“信工之星”入選者的個人經歷進行研究發現,80%的學生具有參加科技創新團隊的經歷,這樣的經歷對該生與他人交流溝通能力的提升很有幫助。
(三)科技創新能夠培養大學生克服困難、自我約束的能力大學生在從事科技創新活動時,特別是面對一些較為新穎或者技術比較先進的發明、科研項目時,難免會遇到很多困難,可能需要使用新方法、新技術來解決,可能嘗試多次方能成功,甚至有時根本看不到成功的希望[6]。因此,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可以逐步培養學生敢于接受挑戰、勇于嘗試、堅持不懈的優良品質。此外,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不單純是學生團體的行為,還是有指導教師帶領的團隊活動,指導教師不僅能夠指導學生完成科技創新,還能指導學生樹立長遠目標,實現自我規劃,從而增強學生自我約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通過科技創新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策略與途徑
(一)完善科技創新隊伍的主體和核心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活動的基本單位應該是團隊,團隊的主體人物是學生,而團隊的核心則是指導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在選聘指導教師時,要重點選聘政治思想過硬、業務精湛、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指導教師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指導團隊。他們需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和個人特長,按照學生情況劃分團隊或小組,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研究計劃,幫助和指導學生選擇研究課題、收集信息資料、撰寫科研論文等。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鼓勵,帶領學生共同解決難題,增加學生自信,使學生在科研活動中,不僅提升自我能力,還能品嘗到成功的樂趣。
(二)加強管理隊伍的建設在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時,良好的條件和完善的管理機制尤為必要。首先,成立專門管理機構以完善管理機制。管理機構可以分為學校—學院、學?!獙W生兩種類型。以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為例,該校于2016年成立創新創業學院,為學校直屬機構,負責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組織規劃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由創新創業學院帶領各二級學院完成相應的創新創業管理工作,同時配合教務處、財務處、學生處、團委等部門。每個二級學院任命一名創新創業就業指導主任,直接負責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組織管理工作。這樣,把創新創業與就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舉措,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每年多次的主任外出參觀、培訓、調研等活動,也更好地提升了他們的科技創新意識和業務管理水平。
(三)完善科技創新管理制度為了更好地服務學生,提高學生科技創新的積極性,高校應該在實驗場地、實驗設施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對于學生科研成果的認定、專利的申請、設備的配置方面提供經費保障。此外,對獲獎的學生及指導教師應及時給予獎勵,激勵學生再接再厲。支持及獎勵應具有連續性和長久性。為此,高校應制定并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諸如科技創新實驗室管理制度、科技創新活動與競賽管理辦法、科技創新獎勵辦法等,從制度和管理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及指導教師科技創新的熱情,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以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為例,學校每年組織專家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審,對評選出的優秀作品的創作人員及單位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從而在學院中營造了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
(四)建設科技創新及學術交流服務型平臺為了釋放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思想,培養他們的科技創新能力,充分提升其就業競爭力,豐富多彩的學術與科技交流尤為必要。高??啥ㄆ谘垇碜詫W校、企業的專家學者與學生分享前沿科技。此外,國內普遍開展諸如“中國創翼”青年創業創新大賽、中國科技創業計劃大賽、“東升杯”大學生創業大賽、全球社會企業創業大賽、“匯新杯”新興科技+互聯網創新大賽等科技創新類賽事,高??梢砸劳羞@些賽事,組織自己本校的選拔賽,或者與其他高校聯合組織聯誼賽,形成一個以賽促學、科技創新的良性平臺。以華北水利水電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為例,該學院近兩年狠抓科技創新,每年組織兩次校級賽事,多次組織學生參加省內外各級賽事,獲獎數量逐年增加,就業率也隨之提升。
四、結語
本課題研究的對象僅為大四畢業生,而已經就業的學生在就業單位的表現、薪酬等數據無法獲取,對就業后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持續性良性影響尚未進行深入的研究。此外,科技創新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率是否存在正向效應,本研究沒有涉及。本研究通過深入剖析大學生在就業競爭力方面的缺失和不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推動科技創新過程中,如何以制度激勵及約束創新團隊,以管理提升科技創新水平,以交流強化科技創新氛圍,本研究給出了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在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同時,保證科技創新活動的時效性和長期性,研究成果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姚裕群,國福麗.論經濟發展和高教發展中的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J].第一資源,2008(3):102-117.
[2]丁明磊,陳寶明,周密.以科技創新開啟就業“新空間”的思路與對策[J].中國科技論壇,2016(6):18-23.
[3]吳高波.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難的思考與對策[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00-108.
[4]宋德軍.科技創新對就業的影響效應:基于總量和結構的視角[J].技術經濟,2012(6):34-42.
[5]肖德武.協同創新視角下的學會建設[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1-17.
[6]董濤,賀慧.中國專利質量報告:實用新型與外觀設計專利制度實施情況研究[J].科技與法律,2015(2):220-305.
作者:吳文紅 侯夢凡 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