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和發展是新時代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落實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目前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在制度建立、資金投入、成果轉化等方面仍有許多問題和不足,主要研究了高校創新創業基金驅動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以徐州工程學院為例,通過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項目,建設一批具有凝聚力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提升科技創新團隊的實踐能力,提高創新創業活動參與率和促進成果轉化。
關鍵詞: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創新創業基金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黨的報告指出,新時代高等教育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高校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創新人才的重任,應加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素養培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業意識和團隊精神,以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和培養為核心,將創新創業教育落實到位。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和發展是新時代高等學校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路徑。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創新創業基金驅動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以徐州工程學院為例,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項目的開展,建設一批具有凝聚力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提升科技創新團隊的實踐能力,提高創新創業活動參與率和成果轉化。
1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研究概況
國內的專家和學者對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和發展作了許多的研究和探索。張浩等人提出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發展要強化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團隊要選好“領頭羊”,注重“梯度”建設,重視團隊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的團隊文化,依托高水平科研平臺,保障團隊高水平發展,堅持多元化考核與激勵機制,加大投入,完善管理體制機制[1]。李明智等人通過“4321”創新人才培養工程建設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搭建學校與企業協同創新的橋梁,充分利用現有基地的資源優勢,為廣大大學生提供科研實踐平臺,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高層次、復合型的創新人才,培養和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和水平[2]。黃技等人提出構建一種行之有效的科技創新團隊培育模式,就是要從核心課程改革出發,組建穩定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大學生科技團隊,確立“以人為本”的科技創新團隊人才模式,搭建多維度相結合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平臺,優化制度,逐步形成積極推動大學生科技團隊有序發展的制度體系[3]。
2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和發展現狀
隨著新時代、“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家發展對科技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日趨強烈,高校也逐漸意識到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素養的重要性,通過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和發展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以徐州工程學院為例,許多大學生在看重文化課等學習的同時,也注重自身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和科技創新創業團隊的建設。總體來看,科技創新團隊的數量和質量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也有一定的問題和不足。
2.1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缺乏主動性和可持續性
創新創業意識是大學生組建科技創新團隊的前提,大學生只有具備主動創新創業意識,才能激活創新創業的熱情,才能主動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當前還有相當一部分科技創新團隊是因為輔導員或任課教師的要求,為了參加某些科技競賽或者課題臨時組建的,并不是學生主動參與。由于缺乏主動性和強有力的指導,這種臨時科技創新團隊存在許多問題,如合作意識不強、配合度不高、執行力不足、缺少跨學科或專業的科技創新思維等,通常會隨著科技競賽或課題的結束而解散,缺乏持續性,很少能最終形成固定團隊,很難對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興趣起到幫助作用。
2.2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缺乏制度保障和激勵機制
國家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多種社會思潮影響著高校學生,其中功利性可認為是影響最大的社會思潮之一,受社會轉型期負面思潮的影響,學生整體呈現出浮躁性,許多學生聚焦的重心是獎學金和各種榮譽,很少能夠將創新創業素養的培育作為自己大學期間的必修課[4]。因此,一定的物質保障和資金支持是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良好的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可以促進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良好發展。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在創建初期,由于缺乏相應的制度約束和激勵機制,缺少過程指導,隨意性較大,中途解散的情況屢見不鮮。在申報科技創新課題或項目時,會出現“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由于缺乏過程管理和考核,導致學生的科技創新成果不理想,在某種程度上對科技創新團隊的熱情和積極性也是一種負面影響。
2.3科技創新團隊缺乏實踐
高校在注重大學生創新創業素養培育的同時,應加強與企業行業的合作,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共同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和平臺,在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同時,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積極向企業推薦優秀科技創新團隊,促成項目對接,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由于缺乏教師在專業知識、實踐能力等方面的指導,導致科技創新的成果不顯著。一些高質量的科技成果也因為缺乏資金、資源或渠道,缺少企業家的指導和企業的合作,不能及時轉化為生產力。
3高校創新創業基金驅動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
徐州工程學院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非常注重大學生創新創業素養培育以及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近年來,針對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和發展存在的不足,學校積極地進行了探索和嘗試。除了鼓勵和引領學生團隊踴躍參加國家級權威性的科技競賽外(如互聯網+大賽、挑戰杯競賽、創青春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和各類專業學科競賽),學校還聯合企業共同出資設立徐州工程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用于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和活動、資助大學生團隊建設和創業實踐。通過規范制度、開展活動、利用企業資源等措施建設一批優秀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
3.1實現科技創新團隊可持續性
學校制定了《徐州工程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管理辦法》《徐州工程學院創新創業實踐學分認定與管理辦法(試行)》《徐州工程學院大學生學科競賽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和激勵政策,為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和發展奠定政策基礎。學校還成立專門的基金管理辦公室,負責基金的管理和項目的運營。徐州工程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項目(簡稱“基金項目”)申報有一套科學完整的管理制度,剔除了“重立項,輕管理”的做法。申報基金項目的必須是創新團隊,且主持人不能是畢業班的學生。項目周期一般是1~2年,團隊在運行期間,可以根據團隊的需求和變化,更換成員,鼓勵“以老帶新”和加入跨學科或專業的成員。合理的規范制度和獎勵政策激勵老師和團隊成員投入到項目中,同時也意識到個人利益和團隊利益是密不可分的。學校還將遴選優秀的科技創新團隊參加更高級別的科技創新競賽或項目,增加科技創新團隊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3.2增強科技創新團隊凝聚力
組建成員之間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一個科技創新團隊就是一個大家庭,成員之間應該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協作,無論何時都要體現家庭的凝聚力。基金項目通過開設形式多樣的科技創新活動(如“徐州工程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項目訓練營”等)、沙龍和講座等,給每個團隊和每個成員都提供一個公平的施展自我才華的舞臺,對于表現優異的團隊,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和學分獎勵。在收獲果實的同時,也提升團隊創新創業素養、團隊攻關能力和團隊凝聚力,為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和發展創造良好的人文氛圍。
3.3提升科技創新團隊實踐能力
由于高校重視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多的教師加入到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和發展中,對團隊的成長提供了一定的指導和幫助。但大學生的科技實踐能力不強。學校深化“校企合作、產學融合、專業與創業結合”,形成校外實踐實訓基地,校企共同制定實訓實習方案,讓團隊深入企業學習和鍛煉。基金項目在立項答辯、過程指導和結項答辯等環節都會邀請政府和企業的參與,并爭取他們的支持和指導,促進項目對接和融資,提升科技創新團隊的實踐能力、孵化成功率和成果轉化率。
4總結
新時展需要科技創新人才,而高校承擔著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任,是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素養的基地。大學時期是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大學生創新創業素養的培育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和高校共同探索和發掘。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和發展是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素養的有效方法,是高校培養“雙創型”人才的重要途徑。通過探索與實踐,本文提出了高校創新創業基金驅動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團隊在做基金項目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身的科技創新意識和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凝聚力,提升科技創新團隊的實踐能力、孵化成功率和成果轉化率。
參考文獻:
[1]張浩,楊陽.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2018(34):22-23.
[2]李明智,隋江華,于洪亮,等.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8(7):51-52.
[3]黃技,嚴謹,王宇林.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大學生科技團隊建設研究——以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為例[J].船舶職業教育,2019,7(5):10-12.
[4]王立華,聶西文,王道巖,等.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9,6(1):28-30.
作者:趙保同 單位:徐州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