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經濟增長中的人力資本結構與創新驅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從人力資本結構和創新的概念和運行機制入手,分析了在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結構與創新驅動體系的關系,提出了創新體系建設中人力資本結構優化的建議,為創新體系建設和經濟增長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經濟增長;人力資本結構;創新;驅動;分析
人力資本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已經得到了世界各國學者的認同,但是在此過程中,傳統的思維人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是技術和材料的創新,而忽視了在技術和材料創新到形成產業的過程中,人力資本所起到的決定作用。近年來,創新驅動體系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越發明顯,因此人力資本結構的優化和整體素質的提升就顯得尤為關鍵。
一、人力資本結構的概念與分類
(一)人力資本結構的概念人力資本系統是由各個要素組成的,每個要素之間有其特殊的作用關系,通過這個作用關系形成每種要素之間特殊的作用比例,這就構成了人力資本結構的不同類型,不同類型的人力資本結構決定了作用對象的效果和方式。根據各個要素的功能和屬性以及對于作用效果及機理可以將人力資本結構分為內結構和外結構。通過各個產業間的人力資本結構的構成比、組合情況,形成了不同的產業間特殊的空間配置結構。空間配置結構是指人力資本結構要素在空間上的配置結構,包括配置比例、組合情況等。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是空間配置結構中兩個最為重要的因素。集聚效應是人力資源和相應的要素當達到一定數量后,就會對其他要素和資源以及經濟活動產生強大的吸引力,產生聚集效應,從而形成規模經濟。擴散效應是指人力資源和其他相關要素在一定的地理空間上進行擴散性分布,來抵消聚集效應帶來的外部性,從而使得資源和要素能夠發揮其最大的作用,這樣有利于均衡的發展和開展經濟活動。不同的空間配置會產生不同的效應,例如在大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聚集效應尤為顯著;當在貧困地區或經濟處于相對蕭條的時期,擴散效應會表現得更為突出。
(二)人力資本結構的分類人力資本結構的分類方法可以有眾多的分類維度,主要是通過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來進行分類,在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中,還可以依據投資效能和主體進行進一步的細分。外部結構主要是通過產業配置和空間結構分為投資主體結構和投資效能。投資主體結構是指企業、個人、政府在投資中的所占的比例,其中個人投資主要指員工個人為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核心素質,來換取未來更多收益的行為,主要包括再教育、醫療等投資。企業投資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為了提高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對其員工和設備進行投資,主要包括員工的培訓、設備升級等;另一方面主要是企業對外投資,來獲取企業的收益。政府投資是滿足人力資本市場以及經濟宏觀調控所進行的投資,主要包括場地建設、補貼、環境保障、制度監督執行等,政府投資相較企業和個人投資,政府的投資具有長期性,規模一般都較大,但是企業和個人投資的綜合對于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投資效能就是人力資本投入后的經濟、社會效益的產出,不同的人力資本結構決定了不同的投資能效產出,投資能效產出一般包括教育資本、技術資本、健康資本。教育資本是指通過教育與培訓等方式提高人力資本的整體和個人素質,是其他類型人力資本的基礎和保障。技術資本是通過技術在培訓的方式對員工進行技術水平的提高,使之能夠適應發展,滿足企業發展和盈利的需求,技術資本的投資可以有效提升為企業的生產效率、管理水平和產品競爭力,是企業人力資本投資的最核心的,也是最終的目標。健康資本,是企業對其人力資本的健康進行投資,包括定期體檢、休假等,是企業人力資本結構的基本保障。
二、創新的概念及其內涵
創新是一個經濟學范疇的概念,從概念上講,有廣泛意義和特定意義的區分。廣義的創新表現為在不同的參與者和機構互相作用、融合,從而產生新的事物、想法等,它形成了一個網絡,每一個參與者都是這個網絡的節點,每一個節點都為創新提供了特定的空間,創新的產物主要表現在產品、行為、理念、思維、技術、材料等方面。而特定意義的創新是指通過新思想或者新技術、新材料到產品設計、生產、銷售、售后的一系列活動。特定意義的創新主要是指技術、材料和經營方式的創新,這些創新強調新產品的研發和新的營銷方式。歐美國家在給創新定義時,分為兩大類,一種成為漸進式的創新,是通過不斷地積累形成一種類似于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不斷地小幅度創新的基礎上,完成最終質變的創新;另一類是突破性的創新,常見的是某一項技術、材料取得創新,使得產品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快速的優化。
三、經濟增長中創新的必備要素、相應功能及其運行機制
(一)經濟增長中創新的要素與功能1.企業自身企業是創新系統中由創新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核心主體,技術是受外部因素決定的,這里的外部因素主要是人力資本來決定的,例如某科學家發明出新的材料和技術,或者企業某位技術骨干通過刻苦鉆研掌握突破技術,形成新的技術,或者受政治、軍事的影響而形成的新的技術,但是新的技術、材料研究出后,民用市場化就需要企業這個紐帶來完成。企業通過新的技術和材料看到了巨大的未來發展空間和利益獲取,通過這些驅動力來促使企業將創新轉化為生產力,從而實現利潤,推動經濟增長。2.各級政府組織政府在創新的過程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政府不直接參與創新的各項活動,但是政府是創新活動的規則制定者和保障者,它為創新活動制定相應的規范和準則,甚至上升到法律層面,同時他也是創新活動的保障者,保障創新活動形成體系和良性循環。此外,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也對創新活動起著主導作用,它可以通過產業扶持、資助、減免稅收、提供場地等方式進行鼓勵,從而保障創新活動的開展,所以政府的高效決定這創新系統的高效和高收益。3.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機構和人才中介企業高等院校是創新活動中必備的人力資本的基地和搖籃,高素質和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是高校的目標也是任務。科研機構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專業平臺,是創新活動賴以發展和生存的平臺,如果沒有科研機構為創新提供相應的科學保障,創新體系無從談起。其他中介機構是通過人才、技術的信息為橋梁,將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與需求者相對接,為產業創新系統中其他主體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為企業、高校、政府、個人搭建起一個信息交流平臺,促進系統內各主體要素的發展。
(二)產業創新系統運作機制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就是創新內各個要素相互所用形成的一系列規則和制度,使得創新系統順利運行。通過技術創新帶動產品創新最終實現,首先是企業通過對人力資本的培養和素質提升,實現基本技術創新,實現量變階段,然后通過對技術的獲取、加工、融合、消化、再利用等階段,對技術實現開發運用,投入到量產階段,實現質變過程。在這個階段里,新的技術和產品通過不同的商務形成將產品和技術整合成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的產業集群。
四、創新體系建設中人力資本結構優化的建議
(一)繼續加強技術資本與人才資本的投入,實現企業自主創新繼續加強對技術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投入,政府和企業要加大技術資本和人才資本的投入,抓住科研機構這一平臺,實現將創新成果通過企業人才的技術融合、再創新,形成可以投放市場的產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人才和產業人力資本是科學生產力的重要支柱,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量,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要元素,要形成以科技促進發展,以創新帶動經濟的良性循環。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專業的知識人才已經成了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智力資源日益成為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決定性要素,這些已經在二戰后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中得以驗證和實現。
(二)加強基礎研究,注重長期發展任何創新都不是空中樓閣,它是在前期大量的基礎研究的基礎上實現的突破,所以基礎研究是創新的保障,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人力資本結構水平的體現。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通過購買、引進等方法,來實現我國科學水平的提高,但是我國在基礎研究的投入遠低于發達國家。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于基礎研究的投入大大增加,近幾年,我國過去20年的基礎研究投資開始開花結果,真正讓我國實現了科技強國、科技興國的目標,更堅定了加強基礎研究的方向的正確性。
(三)重視健康資本積累,為其他人力資本提供保障健康是一切人力資源的保障,也是其他人力資本發揮作用的基礎,沒有健康,其他一切都沒有意義。所以要重視各類人才的健康問題,合理安排工作與休息,保證定期的健康體檢與休養,使其能夠投入最佳的狀態去完成工作,同時加強醫藥衛生體系建設,加大醫藥衛生體系的投入。
(四)促進教育體系改革,完善企業人才制度人力資本整體素質和水平的提升離不開一套科學完整的教育體系,在高等教育方面,通過對高等教育學生嚴格的素質教育,保證其能夠接受到完整體系的教育。目前,我國普通高校,從高考招生體系到教學質量都表現出參差不齊的狀況,導致高校學生之間甚至同校學生之間的水平差異化明顯。所以不應該只注重高等教育的數量,而忽視教育的質量。科研機構是我國創新體系的排頭兵和攻堅人員,企業和科研機構此外要注重人才的培養,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科研氛圍,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科學的創新人才激勵機制。綜上所述,人力資本結構和創新驅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而人力資本結構決定了創新驅動體系建設的效果和產出,因此優化人力資本結構,加大培養創新人才、科研人才,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為各類人才提供必要的保障,才能真正使得創新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參考文獻:
[1]李超.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時空效應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6.
[2]嚴全治,楊征.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基于河南省時間序列數據的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7):6-10.
[3]鄧美薇,張季風.技術創新對提升日本經濟增長質量的驅動作用研究:基于日本都道府縣動態面板數據的分析[J].現代日本經濟,2016,v.37;No.221(5):73-84.
[4]李靜,楠玉.人才為何流向公共部門:減速期經濟穩增長困境及人力資本錯配含義[J].財貿經濟,2019(2).
[5]嚴全治,楊征.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基于河南省時間序列數據的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7):6-10.
作者:趙創 蘇正 單位:鄭州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