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語文教師語言素質的提升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了提升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使語文課堂更加高效,文章針對小學語文教師語言素質的提升提出了以下策略,包括加強語言修養(yǎng),說好普通話;講文明語言,樹立好教師的自我形象;在教育教學中注意語言的正確運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語言素質
一、加強語言修養(yǎng),說好普通話
教師的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語言,教師如果沒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就不可能培養(yǎng)出發(fā)音標準、語言流暢的學生。教師一定要加強語言修養(yǎng)、說好普通話,并且把說好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作為自己教學素質的一項要求。
(一)廣泛涉獵,博采厚積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通過閱讀可以積累知識、開拓胸襟、拓展思路、發(fā)展思維、感悟理想信念、感悟理性與真情。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學習,不僅要掌握本專業(yè)、本學科的基礎知識,還要通過大量閱讀,開闊視野、豐富思想,讓自己在教育教學中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做到有話可說,內容充實。
(二)加強訓練,發(fā)展思維
在教育教學內容表達前,教師要先設計一個基本的思路。教師只有對問題進行深思熟慮后,才可能在課堂上做到聲情并茂、張弛有序。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zhèn)湔n,加強訓練發(fā)展思維,科學設計教學程序,做到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契合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并層層深入。
(三)幽默詼諧,妙語連珠
教師要樹立和強化幽默意識,善于博覽群書、潛心閱讀,積累幽默的格言、警句;善于在生活中學習、發(fā)現(xiàn)、積累生活中的幽默素材,增加儲備。同時,教師要在積累中思考,領悟幽默的內涵與本質,掌握創(chuàng)造幽默的途徑,并通過反復地練習,提升幽默智慧。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jù)實際靈活地設計幽默情節(jié),生動地介紹、描述、評論課文內容,機敏地穿插使用幽默的格言、警句、故事等,利用幽默資源創(chuàng)建和諧課堂。
二、講文明語言,樹立好教師的自我形象
目前,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態(tài)度粗暴,缺乏耐心,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不良現(xiàn)象就怒氣沖天,甚至當眾用粗俗、蠻橫的語言諷刺、挖苦學生。這樣既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產生了不良影響,同時有損于教師的形象。語言是教師形象的一個體現(xiàn),對于教師來說,其言談舉止對學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文明語言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文明禮貌行為習慣的基礎,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必須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在美好的語言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教師只有在工作中語言文明、禮貌待人,用美好語言的力量去鼓舞學生奮發(fā)向上,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才能顯得崇高、清晰。
三、在教育教學中注意語言的正確運用
一個教師除了能說好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注意語言的文明外,在教育教學中更要注意語言的正確運用。因為教學語言是書面語向口頭語轉化的結果,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首先要做到精練、通俗。教師把所授知識的主要內容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傳授給學生。其次,教師要做到語言生動,富有哲理性、趣味性。課堂上富有哲理和趣味的幽默語言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部分小學生由于年幼,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不感興趣[2]。但他們思維活躍,面對未知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可以用一些生動幽默、哲理性強、趣味性高的語言去激發(fā)學生興趣,鼓勵學生學習,使其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增長知識。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能夠用妙趣橫生的語言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其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樂趣,必然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學語言的首要前提是動情,然后有趣[3]。趣味性的語言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4]。另外,課堂教學中的語言最根本的還是教師的提問。教師的提問要講究科學性、整體性;要準確、清楚,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總而言之,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合理運用自己的語言,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優(yōu)化課堂數(shù)學,減輕教師的授課負擔,達到教育教學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代國會.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72):67.
[2]范芳.淺談語文教學在中學審美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72):63.
[3]李紅英.激興趣創(chuàng)條件教方法愛閱讀[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84):91.
[4]方義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方法[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51):289-290.
作者:丁興芳 單位:甘肅省甘谷縣謝家灣鄉(xiāng)丁家溝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