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邊境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邊境城市濕地公園景觀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在推動兩國貿易往來、人文交流、旅游開發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對于改善兩國邊境生態系統,促進水域環境發展,帶動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要意義。以孟連(勐阿)邊境經濟合作區濕地公園為例,對邊境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邊境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
邊境城市濕地公園景觀建設是推動兩國貿易往來、區域經濟合作、人文交流、旅游開發的重要合作項目,對于改善兩國邊境生態系統,促進水域環境發展,帶動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做好濕地公園景觀建設既是兩國經濟合作的典范,又是修復邊境生態功能的要求。
1孟連(勐阿)邊境經濟合作區濕地公園概況
孟連(勐阿)邊境經濟合作區濕地公園位于中國云南省普洱市孟連縣中緬邊境勐阿邊合區內南卡江以北,勐阿國際東側,總面積約8.58hm2,年均氣溫在13.2~23.4℃,年平均降水量1563mm,素有“綠海明珠”“天然氧吧”之美譽。地形東南高,西北低,最高海拔2603m,在拉夫大黑山的昂朗山頂;最低處海拔500m,在勐阿小鎮南馬河與南卡江交匯處,屬明顯的立體垂直氣候。依山傍水,田園風光抒情而浪漫,景觀集山、水、林、泉、花、草為一體[1],濕地生態多姿多彩,與緬甸佤邦邦康市僅一江之隔、一橋相連,形成“兩國一城”交輝相映的景象。
2孟連(勐阿)邊境經濟合作區濕地公園現狀
2.1污染嚴重
雖然孟連(勐阿)邊境經濟合作區濕地公園具有明顯的發展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但是存在著較多污染源。首先,濕地公園景觀項目用地臨近國門,周邊主要為商業用地,老國門片區因廢品收購場所集中,固體廢棄物無序堆放,生活、餐飲污水亂流,部分河段水岸垃圾較多。其次,濕地公園作為邊境經濟合作的窗口,外來務工人員和旅游人員加劇了濕地公園的污染,如排放生活垃圾、亂排污水等,而且對于外來人員管理困難,因此垃圾治理也就成了管理難題。
2.2濕地公園水系循環較差
一方面濕地公園區域范圍內水域現狀為魚塘,水循環緩慢,生態功能不突出并從西側匯入南卡江。如果不治理魚塘,就會失去生態循環功能,從而污染濕地公園以及區域內的水域。另一方面水系周邊生態環境有輕微受損,局部問題較為突出,河兩岸植物雜亂缺乏景觀性,周邊植被主要為橡膠林,景觀性較差。
2.3基礎設施薄弱
濕地公園周邊路網雜亂,159縣道為主要交通干道并直接通往國門,其余支路小路較多。道路缺乏系統性綠化,景觀較差。沒有社會停車場,不利于游客和市民的生活出行,而且濕地公園地處交通要道,容易引發交通阻塞現象。
3孟連(勐阿)邊境經濟合作區濕地公園景觀設計規劃
3.1總體規劃
濕地公園結合周邊地塊功能以生態自然為設計主旨,以運動休閑、民族融合為主題,以民族元素地方特色為基調。結合地形和現狀水體,將多個節點融入其中,將園區打造成一個集民族文化、科普展示、休閑娛樂、運動健身、親子活動等功能于一體的特色民族風情園。
3.2規劃結構
構建“一心兩環三區”的結構。一心:民俗體驗綜合中心;兩環:內環以生態功能為主導的濕地景觀環,外環以人行通道為主的游覽環線,串聯湖體周邊的三大功能分區。綜合服務區作為公園游客服務中心,配套部分商業。同時也是中緬文化交流中心,也是公園內社會活動最為集中的一塊區域,以主體建筑為核心,作為展示民族特色商品及舉辦民族活動的主要場所。活力健身區:與體育公園相呼應。作為全民健身公共空間用地,開敞空間提供更多互動可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休閑娛樂區:結合現狀橡膠林,將此區域打造成休閑游憩濱水帶,可在樹林草地,觀景平臺停留享受寧靜。其中布置兒童游樂區、營業性質的咖啡廳等。濕地觀光區:通過自然濕地與人工濕地相結合的方式,完善此區域內水體的自凈功能。并以濕地觀光為主題,結合科教娛樂科普濕地凈化過程。在其中布置濕地凈化系統展示平臺,通過游船碼頭的布置增加游玩和觀賞性[2]。
3.3道路交通道路系統:
圍繞濕地水面布置一條主要人行環線。為保證園區內主體建筑的消防需求,只在主題建筑周邊及南側鄰水區域規劃一條寬為4~6m的主要通道,必要時可通消防車。而地塊北側、西側、東側臨近市政道路,保證了周邊區域消防功能,因此不再考慮消防車道。停車場設置:由于地塊北側的用地面積及周邊環境限制,不考慮停車設施,在地塊南側布置一個地上停車場,共可停放24輛車,以滿足游客及周邊設施停放車輛使用。
3.4步行系統
整個步行系統分為健身步道和景觀游憩步道。健身步道與入口廣場、開敞空間、休閑平臺等相結合,構成短暫停留空間;綠化種植景觀區與景觀步道、游憩小道相結合構成多個集中游憩空間。人行出入口:結合周邊重要節點布置人行主入口,以人步行疲憊距離適當布置人行次入口。
3.5分區規劃
3.5.1室外健身區。該片區與東側的體育公園相呼應,將其作為全民健身公共空間的補充和延伸區域,也是規劃地塊內的運動主題片區。規劃以“生命+運動+生機=健康”的理念,營造安靜舒適的休閑健身空間,為周邊居民和運動健身人員提供不同需求的空間。整個區域以幾何分割的手法劃分空間,規劃結合周邊用地性質和地形高差,通過幾何空間的曲折變換,使空間更具多變性和延伸性,為平凡的空間提供更多可能性。將區域劃分成3個小的主題空間:休閑健身空間、慢跑空間、觀光空間。
3.5.2休閑娛樂區。該節點主要以景觀的生態性和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講述了人與自然的交流、人與人的交流以及人與環境的交流。景觀空間打造具有開放性與親水性;講究可游性、可賞性和可參與性。運用自然環境的過渡方法,打造一種濱水的自然風光。
3.5.3綜合服務區。該區主要以傣族信奉的小乘佛教的菩提花為設計源泉,結合主要人行入口,打造具有民族風情特色、民族融合的傣族特色風情園,將區域分成動與靜2個區。動,將人的社交、游玩、娛樂融合一體,豐富社交內容。靜,制造一種脫離城市喧囂,感受自然的低語,是適合全年齡段聚集的核心場所。
3.6水系與植物治理保護
3.6.1水質保障。此濕地處理系統具有緩沖容量大、生態效果好、工藝簡單、投資省、運行費用低等特點。濕地內主要種植凈化能力強、生命力旺盛的水生植物,并結合生物濾池的高效過濾,對入湖段河水中的COD、總磷、氨氮以及其他污染物質進行吸收和降解,提升濕地公園水域質量。濕地凈化系統處理工藝流程:河水→沉砂池→石灰石濾池→沉水植物塘→溪流濕地→垂直流濕地→表流濕地→生態復氧塘。
3.6.2植物種植規劃。植物種植規劃不僅能夠改善濕地公園景觀景色,增加水域兩岸植物多樣性,而且能夠促進濕地公園生態的保護和循環,吸引更多的鳥類繁衍生息,增加了景觀的觀賞性。
3.6.3熱帶林蔭空間。此空間以橡膠為主,輔以椰子樹和紅色景觀植物,打造特有的熱帶林蔭休閑空間。主要植物有喬木:橡膠樹、椰子樹、散尾葵、鳳凰木、蒲桃、烏桕、盆架子、小葉榕、紅花羊蹄甲、落羽杉、魚尾葵、黃檀;灌木:海芋、蘇鐵、紅色梅、軟枝黃蟬、黃葉假連翹、海桐、枸骨冬青、小葉女貞;地被:南天竹、毛地黃、腎蕨、麥冬、八角金盤、葉子花[3]。3.6.4濱水庭蔭空間。此空間以喬木為主,配合色葉灌木打造濱水庭蔭空間。主要植物有喬木:藍花楹、水杉、菩提樹、桫欏、小葉榕、落羽杉、棕櫚;灌木:紅花檵木、龜背竹、小葉女貞、春羽。
3.6.5濕地景觀空間。此空間主要以濕地為載體,營造濕地景觀的同時種養植物調蓄水體。植物以水生和濕生植物為主,輔以必要陸生植物。考慮營造區域的規模空間尺寸選擇種植相應植物,分清主次、錯落有致、形成良好的景觀效果。主要水生植物:睡蓮、風車草、唐菖蒲、花葉蘆竹、旱傘草、美人蕉、蘆葦、狐尾藻、大薸、菱角、香蒲。3.6.6照明設計。開敞空間節點運用射燈、庭院燈布置的方式體現建筑、孤植樹等景點主要關系,提高視覺聚焦力。帶狀線性空間運用庭院燈強調導向作用,增添幽靜感。草坪燈作為駁岸草坪照明主要光源,為了映襯水岸景觀美感,LED燈捕捉自然景觀的表現點,注意生態美學設計,表現生態的自然美。對小品、雕塑、山石等起到點景作用。
4結語
綜上所述,做好孟連(勐阿)邊境經濟合作區濕地公園景觀設計,首先要加強綜合治理:包括商業物流管制、交通道路基礎設施建設,減少城市生活垃圾、固體廢棄垃圾污染。其次要加強濕地公園水系治理,保護和恢復生態植被,充分發揮濕地公園內部生態循環系統,在規劃治理的基礎上實現植被、魚類、野生動物、鳥群、水下浮游生物的循環生存,彰顯濕地生態效應。最后要加強濕地公園景觀旅游管理,時刻監測公園環境,保護濕地公園景觀設計成果,打造邊境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濕地公園景觀。
參考文獻:
[1]閔凡.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8.
[2]周婷,牛安逸,馬姣嬌,等.國家濕地公園時空格局特征[J].自然資源學報,2019,34(01):26-39.
[3]黃宇.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改建項目的建設規劃方向初探———以南寧市相思湖濕地公園植物景觀提升工程為例[J].林業科技情報,2018,50(04):110-113.
作者:李平 周正堃 單位: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