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物材料論文范文

生物材料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材料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物材料論文

第1篇:生物材料論文范文

1.1預算編制。1.1.1支出預算編制。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對于人員支出,應參照年度平均職工數量、社會保障以及薪資政策等編制計算。對于藥品與材料的支出參照總業務量、工作計劃等編制計算。對于其它經費支出應參照年度平均職工數量、平均支出標準、總業務量等編制計算,在這一過程中,應遵循借助收入評判支出、收入和支出平衡的原則。對于財政補貼基礎建設支出應參照相關文件和資料編制計算。1.1.2收入預算編制。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療收入在總收入中占據著重要的比重,因此,核算醫療收入的過程中,應全面考慮功能定位、服務范疇、社會經濟條件、人們看病需求、技術與服務水平等多種因素,系統考慮醫療服務價格政策,實時關注藥品作價政策??蓞⒄找酝T診業務量、住院業務量和增長率,科學預算本年各項收入,還可依據計劃門診數量、計劃人均收費水平,合理預算門診收入,依據計劃病床所用天數、計劃人均收費水平,科學預算計算收入。

1.2預算執行。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審批后的預算是評判核算工作效果的主要參考依據,也是履行基本醫療服務職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全面落實預算工作,制定針對性的措施增加收入,降低支出,增強預算束縛力,掌控預算實施情況,科學分析預算收入實施率以及支出執行率,加大對實施過程中的監控力度。在年終應科學分析預算實施情況,對比預算收支和實際收支,合理評判預算實施效果,提升預算管理水平。

2.資產負債管理

2.1凈資產管理。固定基金、專項基金、國家財政補貼剩余、事業基金以及沒有填補的虧損構成了凈資產,加強凈資產管理,全面協調安排,充分利用,有效提高資金利用率。

2.2資產管理。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等構成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資產,其中流動資產又包含貨幣資金、日常存貨、代收款額、預付款額等多項內容。日常存貨是指低值易耗品、藥品等,它是具體的事物,可為醫療衛生活動的開展提供物質保障,并在流動資產中的比重較大。2.2.1在日常存貨管理中,應堅持計劃采購、靈活周轉、供需結合、定額管理的原則,核實物資數量和金額,保證充足的儲備數量,避免不必要的閑置,充分利用庫存資產,減小庫存定額,縮減資金占用率,增加資金的使用效益。2.2.2加強待收款額、預付款額管理,構建科學的管理制度,嚴格控制待收款額,縮減收款時間,針對代收款額開展合理的賬齡分析,有效催收,降低壞賬損失程度。2.2.3特定設備、一般設備、建筑物和其余公共構成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固定資產。在新財務會計制度背景下,固定資產的單位價值有所提升,其定資產提升幅度較大。加強固定資產管理,科學分配固定資產,協同財務部門針對固定資產開展清查工作,切實保障固定資產的安全性和健全性,并科學分析固定資產使用,規避限制現象,最大限度地利用固定資產,實現固定資產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3.收支結余管理

3.1支出管理。醫療衛生服務活動支出、財政基礎設施建設補貼支出和其它構成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支出。在支出管理中,應堅持科學開支、認真核算的原則。在支出活動中應嚴格參照相應標準,加強成本管理意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肩負著衛生服務的重擔,其中衛生服務主要包含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在原有的財務會計制度中,并沒有進行明確的界定。在新財務會計制度中,要求針對這兩種服務進行相應核算,對于不屬于這兩種服務支出的,可將其列入到待攤支出行列中,再參照科學的標準將其分解到以上兩種服務支出的具體科目中,攤銷時遵循關聯性、經濟成本效益關聯以及重要性原則。

3.2收入管理。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收入主要包含醫療服務收入、財政補貼收入、上級部門資助收入和其它。在收入管理過程中,應堅持及時收繳、嚴格合算的原則。伴隨著基本藥物制度的不斷推進,基本藥物采用零差率銷售,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藥品收入,且動搖了藥品收入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的主要收入來源的地位,新財務會計制度,撤消了藥品收入一級具體科目,并將其列入到醫療收入中來核算。醫療衛生收入作為其收入來源的主要構成部分,應嚴格遵循國家物價政策開展醫療衛生服務活動,參照相關標準收取看病費用,并按時結算,堅持今日發生,今日入賬的原則。財政補貼包含基礎設施建設補貼、設備采購補貼、人力補貼、公共衛生服務補貼,在接受財政補貼時,確定補貼事項,清晰界定基本與項目支出補貼,并認真開展會計核算。

3.3收支結余管理。收支結余從字面上來理解便是日常支出與收入抵消后的剩余額項,主要包含日常業務結余以及政府補貼結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的結余應參照相關規定列入單位預算。在這一過程應注意,對于結余中規定某種用途的不對其進行結余,而沒有規定用途的部分在為正數時,參照國家相關規定用作事業和專項基金,若為負數,則應從事業基金中挪用進行補充,不再分配。

4.結語

第2篇:生物材料論文范文

據新華社電 全球著名金融信息提供商湯姆森-路透集團2日公布報告稱,中國科研人員目前每年發表的科研論文數量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這份名為《新科學地理———研究和合作在中國》的報告說,1998年,中國科研人員共發表了約2萬篇科研論文,到2008年,這一數字劇增至11.2萬篇;而同期美國科研人員的論文數量由26.5萬篇增至34萬篇。中國已將日本、英國、德國等國甩在身后。

這份報告的數據由湯姆森-路透集團根據全球1.05萬種科研期刊的數據匯總而成。報告分析說,中國科研人員的論文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學、化學和物理學領域,中國對創新型材料的專注可能將產生深遠影響。

報告說,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原子能、空間科學、高能物理、生物學、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等領域的水平已經達到或接近國際水平,另外,在農業科學、免疫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以及遺傳學等領域,中國也在快速發展。

第3篇:生物材料論文范文

1.1以WebofScience為數據源

以WebofScience作為數據源,進行檢索和篩選數據。論文以生物材料學科為例,分析科研人員及其團隊,為學校挖掘可引進的人才,也為學校人才引進提供評估參考材料。

1.2分析流程

(具體見圖1)論文采用h指數、R指數、AR指數作為衡量學者科研水平的3個量化指標。h指數不能區分h值相同但論文被引頻次相差懸殊的情況,缺乏一定的靈敏度和區分度,結合采用了R指數、AR指數,解決h指數存在的一些不足[9]。

2以生物材料為例的應用分析

2.1基礎數據檢索與清洗、篩選

選取檢索源:Webofscience的SCIE數據,因webofscience數據存在滯后,為保障期刊論文數據的完整性,選擇數據庫時間范圍為:2003-2012(10年),具體檢索時間:2014.3.10。論文采用了材料科學-生物材料作為案例進行檢索分析,假設某學校想引進生物材料方面的學者。選擇的期刊以JCR-Q1期刊為參考,選取了webofscience的“MATERIALSSCIENCE,BIOMATERIALS”類目的Q1期刊,共六種期刊。通過webofscience檢索出版物名稱=(″BIOMATERIALS″or″ACTABIOMATER″or″EURCELLSMATER″or″DENTMATER″or″MACROMOLBIOSCI″or″BIOFABRICATION″),時間跨度=2003-2012,檢索結果:13179條。篩選出:article、review兩種類型文獻12970篇。

2.2作者基礎排序分析

以webofscience的分析功能,選取排序前10位的發文作者,見表1列出了前10位作者及其發表的論文數量,論文中分別以A1、A2…標示各位作者。論文在此研究中,暫不考慮作者在論文中的貢獻度,即不區分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或是所處的其他合作位置。在webofscience中,作者名稱基本采用了姓氏加名的首字母,存在較為嚴重的同名作者問題。考慮作者的同名現象,對每位作者結合作者機構進行較為精確的分析。在webofscience中作者同名問題基本沒有得到解決,需要通過人工篩選才能達到精確。對上述10位學者對應的文獻進行逐篇查看,可以確定出該檢索集中,有3個作者姓名簡稱對應了多位學者,如對A3的70篇文獻中的前20篇進行逐篇查看,20篇論文屬于16位不同單位且姓名簡稱同為A3的學者。同樣發現A9和A10具有多位學者共同構成論文篇數,均被排除出前10的位置。通過逐篇查看,篩選出排名前7的學者。

2.37位學者h指數、R指數、AR指數分析

對篩選出的前7名學者,進行SCI論文檢索,檢索時間范圍為:2003-2012,檢索日期為2014.3.16,文獻類型為ARTICLE或REVIEW。因為涉及同名、作者曾在不同單位任職等現象,結合webofscience的“惟一作者集”等作者輔助檢索工具,進行篩選。2.4A7學者及其團隊的挖掘分析論文選用SATI文獻題錄信息統計分析工具[10]和UCI-NET社會網絡分析軟件[11]對A7的SCIE論文進行分析。通過分析挖掘與A7有更多直接合作關聯的學者,擬挖掘“他們”作為某學校生物材料方面的外聘人才。利用兩個軟件,構建了如圖3所示的A7的作者合作網路。從圖3可以發現A7的合作網絡錯綜復雜。利用k-核概念,研究網絡合作的凝聚子群。所謂k-核是指如果一個子圖中的全部點都至少與該子圖中的k個其他點鄰接,則稱這個子圖為k-核[11]。通過k-核,可以發現一些高合作、高凝聚的群體。對A7的社會網絡進行k-核分析,如圖4所示為A7文獻作者k-核分析的部分截圖。由圖4可見,在A7的392篇文獻的所有合作者中,可以進行8種分區,度數分別為2,3,4,5,6,7,8,9,即分別為2-核,3-核,……,9-核。9-核即是指A7和其他34位學者(圖4所示的作者編號P1、……、P84)共同組成各個作者之間至少有9個鄰接的子群,可能是學科團隊、或項目合作的團隊,其中可能存在一些具有知識引導的團隊帶頭人。計算A7合作網絡中學者們的在整體網絡中個體密度值,圖5為截取其中部分學者的個體密度值計算。從圖5可以得出這個整體網中各個個體(科研人員)的密度值、及其他指標值。A7的個體密度值最低,值為9.44,Broker和EgoBet值最高,分別為3791.00、2927.17,他這個作者群網絡中的知識引導人、合作引導人,其位置占據了結構洞位置,是作為“橋”位置者。結合圖5所示的9-核團隊,在這些學者中,P1的網絡規模最大(值為45.00),密度是19.90,Broker值是793,EgoBet值是326.90,僅次于A7,在其合作網絡中,占據結構洞位置,可作為引進人才或外聘的人選。P3密度值為27.92,Broker值為253,EgoBet值是98.46,在合作網中與他人有合作、也有一定的知識引導作用。從圖5也可以發現,學者P7的密度值最大,為100,Broker和Ego-Bet值均為0,在個體網中的中間性不強,不占據結構洞位置,可以猜測其為求學的學生或是某個項目的參與者。根據上述分析,P1和P3可作為外聘或引進的人選。對這兩位學者,同樣計算其2003-2012年期間的h指數、R指數、AR指數,通過和表3學者的各個指標進行比較、衡量。P1的各位指數都高于P3,且與表3中的7位學者的∑(h,R,AR)值進行排序,排列第4。

3結論與進一步思考

第4篇:生物材料論文范文

早期的研究中以植物內生菌為題報道的絕大部分都是非豆科植物根系內分離到的固氮根瘤菌Frankia屬細菌,宿主植物主要有四川榿木(Alnuscermastogyne)、木麻黃(Casuarinasp)、沙棘(Hippophaesp.)、赤場(Alnussp.)、楊梅(Myricasp.)和胡頹子(Elaeagnussp.)等。此外還有百合科(Liliaceae)百合(Liliumsp.)細胞中的內生菌研究。篇名中第一次出現內生細菌的原著論文是1996年中國農業大學劉云霞等關于水稻內生細菌巨大芽孢桿菌(Bacillusmegaterium)在水稻內分布的研究[5],以及吳加志等關于Enterobacter,Pseudomonas和Bacillus三屬植物內生細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潛力方面的研究[6]。受國外植物內生細菌研究的影響,作為植物病害的生防因子,我國棉花、水稻、馬鈴薯等作物的內生細菌首先受到了關注。我國首次正面研究內生真菌的是已故南京農業大學終身教授李揚漢關于麥田有毒雜草毒麥(Loliumtemulentum)中的內生真菌的觀察[4],此后我國內生真菌的研究沉寂了約10年。邱德有等關于紅豆杉內生真菌的先驅性研究開啟我國藥用植物內生真菌研究的火熱時代[3,7-9]。目前,關于藥物開發指向的植物內生微生物及其所產生理活性物質研究,在我國遍及以藥用植物和農用植物為主的數十科野生植物和農作物,連年產出百余篇原著論文和十余篇文獻綜述(圖1)。按現在的趨勢,我國年度發表植物內生真菌相關原著論文將很快會超過兩百,研究的熱潮有增無減,成為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中最活躍的領域。植物內生真菌的另一個重要內容——禾本科植物麥角類內生真菌的研究則到甘肅草原生態研究所南志標從新西蘭留學回來后才真正興起。南志標先生回國后在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人事部歸國留學人員科研啟動資金的資助下,利用執行聯合國糧食計劃署2817項目咨詢任務時從新疆阿勒泰地區采集到的野生植物樣品,首次檢測到我國產布頓大麥草(Hordeumbugdanii)中含有內生真菌,并指出了內生真菌的植株能促使宿主植物總生物量、干物質產量、根重以及分蘗數均有所增加。同時也發現,甘肅省的中華羊茅、紫羊茅和部分雀麥屬植物中不同程度的含有內生菌[10-11]。同時,在美國牧草種子公司的資助下,新疆草原研究所的李寶軍等利用新疆種質資源庫的11種牧草種子進行了內生真菌的檢測,發現醉馬草種子中含有內生真菌[12]。進入21世紀后,關于禾本科植物內生菌的研究有蘭州大學的南志標/李春杰課題組、南開大學的高玉葆/任安芝課題組以及南京農業大學的王志偉/紀燕玲課題組等開展持續性的研究。

2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的基本特點

首先應該指出,國際國內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最大的特點是其范圍之大、涉及微生物的種類之多樣、功能之繁雜、潛力之廣闊。據現行學術界通用的概念和范疇,只要是有機會在植物體內出現的微生物,幾乎無所不包含在植物內生微生物的范疇之內[13-15]。這個特征決定了植物內生微生物的研究領域是廣闊的,所涉及的學科除生物科學類各基礎學科外,還有農學和林學類各基礎學科、藥物化學、醫學、生物工程、食品保藏與加工等多方面的學科。因此,植物內生微生物的研究適合多領域共同協作,在視角和概念運用等方面出現多元化也是很自然的。第二,植物內生微生物基本功能是多層次的。最基本的層次是微生物本身的顯。這種功能以微生物的分離物為基礎、在人工培養時即得以表達,可通過人工培養以及人工發酵進行研究、挖掘和改良,我國這方面的研究報告最多[16-18]。第二層次是微生物和宿主植物形成共生體(Symbiota)所表現出來的功能。就像絕大多數產毒素的冷季型禾本科植物與其Epichloae類內生真菌的共生體那樣,這種毒素的生產和積累的功能不是植物或微生物單獨所具有的,或者單獨能達到的強度和高度,只有通過宿主植物和內生微生物形成共生體后才體現出來[19-21]。第三層次是內生微生物/宿主植物共生體在不同環境中所表達出來的不同功能或不同程度。上述產毒Epichloae類內生真菌和其宿主植物的共生體也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中都能生產和積累毒素,在某種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生產毒素(多),在另外的條件下則少生產或根本不生產毒素[19,22]。植物生長環境直接介入微生物和宿主植物共生體的生物學特性的表達。這一現象十分符合植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可能對利用植物內生微生物的生理活性物質進行生物制藥研究和開發的科研人員也會有積極的啟發。第三,植物內生微生物給人類帶來的影響不全是有益的,有時也會出現有害的一面。從文獻的描述來看,這一點在我國目前僅在少數研究中引起了注意。黑麥草內生真菌、葦狀羊茅內生真菌、瘋草內生真菌等該宿主植物帶來的毒素生產和積累則是最突出的例子。無論是產毒的禾本科植物內生真菌還是瘋草內生真菌,已經被人們發現的這些有害事例已經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損失[19,23]。另外,雖然沒有出現鵝觀草致毒的報道,但從其中的內生真菌中也檢測到了一些毒素生產基因(王志偉等,未發表)。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植物內生微生物給人類帶來有害影響也給以足夠的關注。同樣,我們固然可以期望植物內生微生物給宿主植物帶來或加強抗菌作用(Antagonism)、化感作用(Allelopathy)等抑制其它生物生長和發育的功能,在植物抗病、抑制雜草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但另一方面,這些作用是否會導致區域內生物多樣性的降低[24-25],產生新的生態問題?這些都需要今后去認真評價。第四,植物內生微生物的功能一部分可通過生物學/生物化學的特征表現出來,另有一部分功能必須通過生態學的方法才能加以研究和利用。新西蘭在飛機場及其周邊大規模種植產毒素Epichloae類內生真菌和其宿主植物共生體,以此驅避在機場聚集的鳥類(JohnCuradus,私人通信)。這是通過生態學的方法對植物內生微生物的功能加以利用的一個代表性事例。在我國,利用植物內生微生物進行植物病蟲害的生物防治也是這類事例中的典型[25-27]。在這些情況下,內生微生物和其宿主植物的共生體特征的穩定表達就十分重要。一般來說,植物內生微生物作為藥用微生物利用時,微生物本身相對重要一些,而作為農用資源或環境修復手段加以利用時,共生體的特征則往往更加重要。

3我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的發展和特點

進入21世紀,特別是近10年來,我國植物內生微生物的研究發展迅猛。據最保守統計,在我國發行雜志上由我國科研人員發表的植物內生微生物的論文(篇名中含有“內生菌”、“內生細菌”或“內生真菌”字樣的論文)在2008年以后每年都超過200篇,2013年論文總數已逼近300(圖1)??紤]篇名中沒有體現出來的論文以及在國外發表的論文,我國科研人員近年來發表的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的論文大約每年可達400篇以上。研究領域也全面開花,基本形成了4大板塊、24個分支的局面(表1)。至此,我國已形成了一支隊伍龐大、成果豐碩的科研力量,在國際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中占有十分顯要的地位。從整體趨勢來看,我國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的特點可概括為“四多四少”。資源探索多、分離培養多、活性檢測和生物功能研究多,基礎性前期工作多;方法研究少、涉及林木少、與宿主的關聯少、實際應用少。特別是以藥物開發為目的的資源探索性研究報告最多,以抗菌、抗腫瘤等指標為主的藥物開發指向的論文大量出現,形成了我國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中最耀眼的亮點[17,28-29]。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以生理活性檢測以及活性物質探索為主要范式(Paradigm)之一,思路清晰易懂、方法簡單、實施容易,是研究生訓練的好材料。關注我國植物內生微生物論文數量的上升時機,也不難發現其上升趨勢和研究生畢業數量的上升基本同步(圖1)。從論文數量整體來看,從20世紀末開始我國科研人員在本國的科學雜志上(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收錄部分,1979-2013年),植物內生微生物的研究有了飛速的發展。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中,我國關于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的突飛猛進,論文數量從2000年的14篇增加到2010年的257篇,翻了18.4倍(圖1);研究對象也從Frankia等非共生固氮根瘤菌為主、加上幾個關于紅豆杉內的紫杉醇生產菌以及冷季型禾本科植物中的麥角菌類真菌等零星報道,發展到包括草本、木本、單子葉、雙子葉以及蕨類等數十科近百屬植物中的微生物;研究方向也增加到包括醫藥、農業、環境、食品等多個領域(表1)。最近幾年來,植物內生微生物相關的論文數量繼續增加、研究范圍繼續擴大,形成了我國微生物學研究中發展最快、研究人員增長和人才積累最快、研究范圍擴大最快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顯示各種生理活性、具有潛在的藥物開發價值的植物內生真菌以及它們所生產的生理活性物質不斷出現,具有抗病蟲害活性的內生微生物菌株也大量積累,新的微生物物種被相繼提出,并不斷開發出重金屬抗性增強、難降解化合物的分解等新的應用功能。同時,通過參與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而得到基本科學訓練的年輕學者也大量進入社會,我國植物內生微生物的研究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我國植物微生物研究發展不平衡。在我國的期刊上發表的研究報告主要集中在醫藥方向和農業方向,尤其是以生物醫藥開發為目標的藥用植物內生微生物的論文數量尤為突出[17,28-29]。而在大尺度生態學中十分重要的天然林木以及草原野草中的內生微生物則報道相對較少[12,30-33]。在研究程度上也存在著“初步研究多、深入追究少”的特點。在生物活性和活性物質研究方面,分離和初步鑒定多、周密的分類鑒定少,活性菌株的初級篩選多、達到或接近可應用水平的篩選少,活性檢測和物質初步提純多、化合物純化與鑒定少,發展到后期應用的事例則寥寥無幾,有關生理活性物質生產的基因及其調控的研究則更少[17,29]。在生態學研究方面,也存在微生物的群落結構、生態分布、生活史研究、培養條件的優化等都比較少的傾向[33-36]。此外,微生物的分離技術、培養技術、微生物的消除技術、接種技術等開發還相對薄弱??紤]這些內生微生物的農業應用,能將植物內生微生物進行工具化的上述操作技術也有待于今后進一步開發。因此,我國的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的質量進一步提高、應用面繼續擴大、實用性大幅度增加的空間依然很大。

4我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的成

4.1醫藥指向的研究

1993年,Strobel等發表了關于紅豆杉內生真菌合成紫杉醇這一發現,在國際上形成了藥用植物內生微生物開發的范式。受此范式影響,我國醫藥指向的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以藥用植物為材料居多,尤以紅豆杉類植物、紅樹類植物、鬼臼類植物、石斛等蘭科植物以及銀杏等植物較為常見。紅豆杉屬(Taxus)植物主要有短葉紅豆杉(Taxusbrevifolia)、紅豆杉(T.wallachiana)、南方紅豆杉(T.chinensisvar.mairei)、云南紅豆杉(T.yunnanensis)、東北紅豆杉(T.suspidata)等,我國微生物學工作者從中分離得到了紫杉霉屬(Taxomyces)、鐮孢霉屬(Fusarium)、鏈格孢屬(Alternaria)、擬盤多毛孢屬(Pestalotiopsis)、曲霉屬(Aspergillus)等植物內生真菌和內生細菌。從這些微生物中又分別檢測到了抗腫瘤、抗氧化、抗動物病原物、抗病原媒介物、抑制特定酶活性等生物活性,分離到了生物堿類、苯丙素、萜類、醌類、脂類、酮類、酚類、有機酸類、甾體類等活性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其中關于紫杉醇生產的研究報告最多[17,28-29,37-38]。常用的紅樹類植物主要包括生長在包括港澳地區在內的華南沿海的紅海欖(Rhizophorastylosa)、秋茄(Kandeliacandel)、木欖(Bruguieragymnorrhiza)、桐花樹(Aegicerascorniculatum)、白骨壤(Auicenniamarina)、海漆(Excoecariaagallocha)等。我國微生物學工作者從中分離得到了鏈格孢屬(Alternaria)、曲霉屬(Aspergillus)、芽枝霉屬(Cladosporium)、鐮孢霉屬(Fusarium)、擬青霉屬(Paecelomyces)、擬盤多毛孢屬(Pestalotiopsis)、青霉(Penicillium)、莖點霉(Phoma)、葉點霉(Phyllosticta)、木霉(Trichoderma)、芽孢桿菌屬(Bacillus)等植物內生真菌和內生細菌[39-41]。從這些微生物中又分別檢測到了抗菌、抗腫瘤、抗氧化等活性,分離到了肽類、多糖類、尿囊素、異香豆素等活性化合物[37,40-42]。小柴科的桃兒七(Sinopodophyllumhexandrum)、八角蓮(Dysasmaversipellis)、南方山荷葉(Diphylleiasinensia)等鬼臼類(Podophylloideae)植物內生微生物中有些菌株能合成具有抗腫瘤活性的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銀杏(Ginkgobiloba)的內生微生物中有些具有明顯的抗氧化作用;夾竹桃科的長春花(Catharanthusroseus)的內生微生物中,鐮孢霉屬(Fusarium)真菌等有些能合成具有明顯的抗癌作用的長春新堿(Vincristine);天麻(Gastrodiaelata)、石斛類植物(Dendrobiumspp.)等蘭科(Orchidaceae)植物中的密環菌屬(Armillaria)、角擔菌屬(Ceratobasidium)、皮傘菌屬(Marasmius)、鐮孢霉屬(Fusarium)、絲核菌屬(Rhizoctonia)等內生真菌也生產多種生理活性物質,獲得了高度的關注[17,29,37]。關于藥用植物的內生微生物及其藥物指向的生理活性物質的研究在我國如火如荼,從各個角度總結出來的綜述也層出不窮[9,37,43-44],在此不一一贅述。但是王劍文,譚仁祥等提出的利用內生菌寡糖誘導黃花蒿(Artemisiaannua)發根(Hairyroot)合成青蒿素(Artemisinin)的研究提示了植物內生微生物利用的一個新方向[45],提示了植物內生微生物的作用并非一定要以微生物為主的思路,喚起我們對內生菌和宿主兩者的相互作用的關注,值得借鑒。

4.2涉農的植物內生微生物研究

第5篇:生物材料論文范文

根據學術論文的長短,又可以分為單篇學術論文、系列學術論文和學術專著三種。一般而言,超過4—5萬字的,可以稱為學術專著。當然,照我們現在的理解,學術專著的字數可能還要更多些。編撰學術專著比發表單篇論文更具學術價值。因此,在評定職稱時能夠獲得更多的加分和認可。詳情請參閱核心期刊中心。學術論文,學術通常是指專深而系統的學問,而論文則是指研究、討論問題的文章。因此,所謂學術論文就是在科學領域內表達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從這一意義上理解,學術論文一般也可以稱為科學論文。在理解學術論文的時候,我們還必須把握下面兩層含義:其一,學術論文的范圍限制在科學研究領域,非此領域的文章,不能算學術論文,如新聞報道、報告文李、散文和雜文等就不能算學術論文。其二,我們說學術論文限制在學術領域,但并非說,科學領域的所有的文章都是學術論文,而只有表達科學研究新成果的文章才是學術論文。照這樣理解,科幻和科普作品就應被排除于學術論文之外了。從上述兩點來看,我們可以說,科學論文的靈魂必須是科學研究的成果。科學領域通常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類,前者包括理、工專業,有物理、化學、生物、天文等學科;后者則包括文、史、哲、經等。我們美術教育屬于社會科學的范疇。

編著

一種著作方式,基本上屬于編寫,但有獨自見解的陳述,或補充有部分個人研究、發現的成果。凡無獨特見解陳述的書稿,不應判定為編著。(出自經濟日報出版社柳建明主編的《輿論學達辭典》727頁)著、編著、編都是著作權法確認的創作行為,但獨創性程度和創作結果不同。著的獨創性最高,產生的是絕對的原始作品;編的獨創性最低,產生的是演繹作品;編著則處于二者之間(編譯類似于編著,但獨創性略低于編著)。如果作者的作品不是基于任何已有作品產生的,作者的創作行為就可以視為著。一部著成的作品中可以有適量的引文,但必須指明出處和原作者。如果作者的作品中的引文已構成對已有作品的實質性使用,或者包含對已有作品的匯集或改寫成份,作者的創作行為應該視為編著。

教材

教材是由三個基本要素,即信息、符號、媒介構成,用于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思想的材料。教材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材指課堂上和課堂外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所有教學材料,比如,課本、練習冊、活動冊、故事書、補充練習、輔導資料、自學手冊、錄音帶、錄像帶、計算機光盤、復印材料、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節目、幻燈片、照片、卡片、教學實物等等。教師自己編寫或設計的材料也可稱之為教學材料。另外,計算機網絡上使用的學習材料也是教學材料。總之,廣義的教材不一定是裝訂成冊或正式出版的書本。凡是有利于學習者增長知識或發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稱之為教材狹義的教材就是教科書。教科書是一個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從目前來看,教科書除了學生用書以外,幾乎無一例外地配有教師用書,很多還配有練習冊、活動冊以及配套讀物、掛圖、卡片、音像帶等。

第6篇:生物材料論文范文

1、Google Scholar

Google推出的免費學術搜索引擎,可以幫助快速尋找學術資料,如專家評審文獻、論文、書籍、預印本、摘要以及技術報告。其免費的優勢對那些并不富?;驔]有相關學術圖書館資源的個人,意義重大。

2、SCIRUS

Scirus是目前互聯網上最全面、綜合性最強的科技文獻門戶網站之一,Scirus引擎的信息源主要是兩部分:網頁和期刊。Scirus覆蓋的學科范圍包括:農業與生物學,天文學,生物科學,化學與化工,計算機科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經濟、金融與管理科學,工程、能源與技術,環境科學,語言學,法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數學,醫學,神經系統科學,藥理學,物理學,心理學,社會與行為科學,社會學等。它以自身擁有的資源為主體,對網上具有科學價值的資源進行整合,集聚了帶有科學內容的網站及與科學相關的網頁上的科學論文、科技報告、會議論文、專業文獻、預印本等。其目的是力求在科學領域內做到對信息全面深入的收集,以統一的檢索模式面向用戶提供檢索服務。

3、Sciseek(科學探索網)

SciSeek專注于科學搜索引擎與目錄,還包括一些科學雜志以及其他的工具等。

4、Find Articles(論文搜索網)

論文搜索網提供多種頂極刊物的上百萬篇論文,涵蓋藝術與娛樂、汽車、商業與經融、計算機與技術、健康與健身、新聞與社會、科學教育、體育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大部分為免費全文資料,檢索操作簡單。

5. Intute

由英國高等教育資助理事會下的信息系統聯合委員會JISC和藝術與人文研究委員會AHRC開發建立,專注于教學、研究方面的網絡資源。所收錄的信息資源都是經過行業專家選擇和評審的,從而保證了其質量。目前數據庫信息已達120060條。Intute共設四大領域:科學與技術、藝術與人文、社會科學、健康與生命科學。各個領域下又包含諸多學科,以科學與技術類為例,覆蓋了天文、化學、物理、工程、計算、地理、數學、地球科學、環境以及交叉學科,信息達33806條。

6、Information Bridge

Information Bridge是由美國能源部DOE下屬的科學與技術信息辦公室OSTI開發維護的搜索工具,提供美國能源部1994年以來研究成果的全文文獻和目錄索引,涉及的學科領域包括物理、化學、材料、生物、環境科學、能源技術、工程、計算機與情報科學和可再生能源等。檢索功能有基本檢索和高級檢索兩種。

7、OAIster

OAIster是密歇根大學開發維護的一個優秀的開放存取搜索引擎,收集了來自536家學術機構的590萬篇文檔,包括開放使用期刊的文章、工作論文、討論文章、會議論文和學位論文??砂搓P鍵詞、題名、創作者、主題或資源類型進行檢索。檢索結果含資源描述和該資源鏈接。

8、Base-Search

BASE是德國比勒費爾德(Bielefeld)大學圖書館開發的一個多學科的學術搜索引擎,提供對全球異構學術資源的集成檢索服務。它整合了Bielefeld大學圖書館的圖書館目錄和大約160個開放資源(超過200萬個文檔)的數據。

9、Vascoda

Vascoda是一個交叉學科門戶網站的原型,它注重特定主題的聚合,集成了圖書館的收藏、文獻數據庫和附加的學術內容。

10、百度文檔搜索

Information百度文檔搜索可以查找以Word、PowerPoint、PDF等格式存在的研究報告、論文、課件等各類文件。它支持對Office文檔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Adobe PDF文檔、RTF文檔進行了全文搜索。搜索時,在檢索詞后面加一個“filetype:”來限定文檔類型?!癴iletype:”后面可以跟以下文件格式:DOC、XLS、PPT、PDF、RTF、ALL。其中,ALL表示搜索所有這些文件類型。在搜索結果頁面,點擊結果標題,可以直接下載該文檔,也可以點擊標題后的“html版”快速查看該文檔的網頁格式內容。

11、百度國學

百度國學目前能提供上起先秦、下至清末歷代文化典籍的檢索和閱讀。內容涉及經、史、子、集各部。

第7篇:生物材料論文范文

/

1 材料選取與情境設置

1.1 材料選取關注生產生活實際

統計2009~2013年高考福建理綜卷生物選考題的材料背景和情景來源,整理成表1。

選修模塊關注生產生活實際,重視學生對現代生物科技的理解。2009年~2013年高考福建省理綜卷生物選考題聯系生產生活,與生物科技進展密切相關。背景材料來源廣泛,涉及農業生產、醫療健康、畜牧養殖等方面,充分體現選考題材料聯系實際的特點。選考題以轉基因抗病香蕉、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產前基因診斷、癌癥基因治療、豬克隆技術為情境,在考查考生現代生物科技知識的同時,引導考生關注生物技術在實踐上的應用,提高其生物科學素養。

新課程高考背景材料不再單一地來源于中學教材上的內容,而是從大學教材、科技進展、科技論文等處獲取豐富的材料信息,呈現全新的試題背景。近五年來,高考福建省理綜卷生物選考題背景材料大都來自公開發表的生物科技論文。例如,2010年試題材料選自“紅細胞生成素(EPO)在中國倉鼠卵巢細胞(CHO)中穩定表達”;2012年試題材料選自“Let-7a表達質粒的構建及其對肺癌A549細胞k-Ras蛋白表達的抑制作用”;2013年試題材料選自“豬體細胞克隆胚胎體外發育過程中的凋亡規律”。以科技論文作為命題素材保證了試題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公平性,不僅體現高考能力立意,同時還提高了命題效率和命題質量。

1.2 情境設置圖文結合

如何使背景材料清晰表達且不失科學性,符合高考紙筆測試要求,是試題命制的一個關注點。2009年~2013年高考福建省生物選考題均以“文字+圖示”的方式呈現生物科技復雜的過程,所采用的圖示為技術路線圖或過程圖,充分反映出《現代生物科技專題》模塊工程技術的特色。選修模塊3所涉及的情境注重工程技術和操作流程,所需設備、材料較多,操作過程較為繁瑣,有時一項研究會涵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等工程領域,若單純以文字的形式呈現背景材料無疑會增加考生閱讀負擔,影響考生正常應試思維,降低考試信度。若試題將大量的有效信息蘊含于圖示中,可以保證提供充分、清晰明了的試題信息。

2 知識分布與能力要求

2009~2013高考福建理綜卷生物選考題重視考查考生將所學現代生物科技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現將2009~2013年選考題知識分布與能力要求整理成表2。

2.1 強調主干知識的考查

統計2009年~2013年選考題分值比例發現,近五年來,選考題關注考生對生物學核心概念的掌握,并且基因工程知識占選考題總分的60%,細胞工程占24%,胚胎工程占12%。高考試題表現為側重考查基因工程,兼顧考查細胞工程、胚胎工程的命題特征。

選修模塊3包含五大專題: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胚胎工程、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生態工程,近五年選考題只涉及到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和胚胎工程?;蚬こ?、細胞工程和胚胎工程是《現代生物科技專題》的基礎和重點,在現代生物科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進一步開展現代生物科技研究的前提。其中,構建表達載體、PCR擴增技術等知識在基因工程的考查中占了較大比例。構建表達載體和PCR技術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應用也相當廣泛,以這兩者為重點進行考查,反映出選考題強調主干知識考查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生物科技專題》中所介紹的生物科技有些需要在必修模塊知識的基礎上展開。因此,選考題的知識考查有時會涉及必修模塊內容。例如,2011年選考題對電泳帶譜圖的分析涉及必修模塊2的電泳知識。

2.2 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對高考生物提出了四種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能力、實驗與探究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傮w上看,近五年選考題注重考查理解能力、獲取信息能力,能力要求較為簡單,能力考查層級不高。但從縱向來看,選考題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例如,2012年選考題第(3)小題:“肺癌細胞增殖受到抑制,可能是由于細胞中 (RASmRNA/RAS蛋白)含量減少引起的”。該小題重點考查理解能力和獲取信息能力,需要考生在理解基因工程應用的基礎上,“能從課外材料中提取有效的生物學信息,解決生物學問題”,獲取信息能力層級較高。

再如,2013年選考題第(2)小題:“從基因組數據庫中查詢Bcl-2 mRNA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據這一序列設計合成 用于PCR擴增,PCR過程第一輪循環的模板是 ?!痹撔☆}重點考查理解能力,試題背景材料和題中所涉及基因工程知識的廣度、深度較往年均有所提高,要求考生能深入理解基因工程的具體原理及過程。

根據裘伯川等對理解能力在理科綜合能力中所處關系的研究發現,理解能力是構建理科綜合能力的核心,同時也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因素。分析近五年高考福建生物卷選考試題,不難發現每一道試題都涉及理解能力的應用。獲取信息能力是學生自主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選考題材料來源新穎多樣、信息呈現簡潔直觀有助于獲取信息能力的考查,試題重視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下,利用已有生物學知識發現、鑒別并運用獲得的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問題設計與難度控制

3.1 問題設計嚴謹、靈活

問題設計是高考命題的關鍵一環,基于能力立意的問題設計應有助于考生啟發思維,促進問題的解決。現從問題結構、問題表述和問題內容三方面,總結近五年高考福建生物卷選考題問題設計的特點:

① 選考題圍繞考查的知識內容,以填空題的形式將試題情境引伸出5個具體的小問題,每個問題分值均為2分。

② 選考題在保證客觀嚴謹的前提下,善于運用文字提示表述問題,體現問題設計的靈活性。例如,2011年選考題第(3)題:“據此判斷胎兒為 (正常/患者/攜帶者)”;2012年選考題第(2)題:“MstⅡ是一種 酶”。這類問題表述限定了作答方向,問題指向明確。③ 問題內容與背景材料、知識考查密切相關。選考題或圍繞新情境下的問題核心,延伸出多個知識點設計問題,考查考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或通過隱藏生物技術流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驟設計問題,考查考生獲取信息能力。

3.2 難度控制相對合理

第8篇:生物材料論文范文

生物醫學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理、工、醫相結合的交叉學科,崛起于20世紀60年代。現代生命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技術、醫學科學與技術等廣泛滲透、交叉、融合,形成了生物醫用材料、現代工程醫學、遠程醫療工程、智能醫用儀器系統、人工器官等諸多生物醫學工程技術新領域。BME碩士教育開創了集產學研為一體的工程技術中高級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BME在推動現代醫學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六年前國家發改委高科技產業司就明確提出:盡快培育、壯大我國生物醫學工程產業,使其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一、我國BME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現狀

我國BME人才培養主要依托于工科或醫科,存在培養方向多但培養人數少的問題,導致我國醫院及相關企事業單位的該領域從業人員大多沒有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背景。BME碩士學位教育的規模過小,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特別是融合醫、理、工等學科的復合型人才更是供不應求。據中華醫學會醫學工程學分會副主任呂忠生調查,目前全國大約有6萬家醫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員只占醫院總人數的10%,與國外30%的比例相差懸殊。作為醫學工程的最大產業,國內1萬多家醫療設備企業也急需該專業的高級技術人員[1]。我國BME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在2008年以前僅在理工院校中進行,每年招生不足百人,發展處于徘徊狀態。鑒于我國急需大量BME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以及提升在職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的需要,開展BME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已刻不容緩。

二、在醫學院校開展BME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探索和實踐

為使BME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有新的突破,國務院學位辦嘗試在醫學院校開展該項教育。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起步早、基礎好,特別是近年來從海內外引進了一批優質人才后,形成了一支醫、理、工相融合的師資隊伍,具備了較好開展BME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條件和能力。2008年我校成為開展該項教育的首所醫學院校,并力求在醫療器械與醫院信息管理、基因工程與基因藥物方向做出特色。

(一)依托醫學院校的優勢資源,分層次招生宣傳,吸引優質生源。近年來醫院得到了快速地發展,醫師的學位層次提升較快,而醫技人員的學位層次相對滯后,對該學位教育具有較大的需求。作為醫學院校,要善于發揮擁有諸多的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的優勢,分層次招生宣傳,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即先向醫院主管領導介紹BME碩士專業的學位特點;再請各醫院相關部門協助開展招生宣傳;同時向醫技科室寄送簡章并進行網絡招生宣傳;還可嘗試對相關企業開展定點招生宣傳。2008年我校首屆招收學生21人,招生人數列全國第二位,錄取考生的GCT成績百分位平均值81.17,列全國第四位,生源質量和數量較為理想。

(二)明確培養目標,創新教育體制,構建良好的BME碩士專業學位培養體系。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起草的《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標準》,明確規定BME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目標是理論基礎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并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2]。

1.創新運作機制,合理設置培養年限和培養方式。攻讀BME碩士專業學位的學生多為業務骨干,學習時間較緊張,故我校實行彈性學制3-5年,且課程學習采取周末上課,實踐學習結合其實際工作在其所在單位副導師指導下進行,使學生能結合工作并學有所用,以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充分利用醫學院校的特色資源,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課程結構關系到研究生的知識結構[3]。BME是運用工程技術的理論與方法解決醫學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其課程設置應在現代醫學理論和工程技術理論及相關學科的基礎上,科學合理的設置課程[4]。我校規定學生課程必須修滿35個學分,根據不同專業方向設置課程,其中醫學類約10個學分,工程類約10個學分,公共類約10學分,自然科學進展研討5學分。

3.建立雙導師制,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BME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實行正、副導師共同指導制(簡稱雙導師制)。正導師負責學生的課程學習、論文選題、中期考核、學位論文指導,并對學位論文的質量負責。副導師選聘學生所在單位的具有高級職稱的技術人員擔當,負責學生的工程技術實踐能力培養,論文選題,論文實踐部分的指導。兩位導師經常交流情況,互相配合,共同指導,保證其培養質量。實踐教學是該學位培養的重要環節,鼓勵其結合自己的本職工作進行。我校要求學生進行不少于一年的實踐計15學分,通過考核計5學分,共計20學分。

4.加強中期考核,嚴把論文質量關,保障培養質量。中期考核是在學生進入論文實施階段后,對其政治思想表現、課程學習和科研能力等方面進行的一次綜合考核和評定。其目的是評價學生入學以來的學習成效,及時發現和糾正其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督促其達到規定的學位要求;對少數不宜繼續學業者盡早做出妥善處理。我校在第四學期初對學生進行中期考核。學位論文是綜合衡量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應在導師的指導下,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或創造出一定的經濟或社會效益,并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具有先進性、實用性[5]。我校規定學位論文評閱實行校內學科專業組評閱和校外盲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實踐證明這種方式行之有效。

三、在醫學院校發展BME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建議和思考

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對BME碩士專業學位的認可度。BME碩士專業學位設立的時間不長,各醫院的領導和廣大醫技人員對該學位比較陌生,因此需要招生學校做好充分細致的招生宣傳,提高社會對該學位的認可度。當然,培養出優質BME碩士專業學位畢業生,才是提高社會認可度的關鍵。

第9篇:生物材料論文范文

關鍵詞: 專利授權 知識產權 負面影響

1.時機不當對專利授權帶來負面影響

科技成果一般采用驗收、報獎、登記制度及學術論文為評價方式,其中科技論文是由科技工作者對其創造研究進行理論分析和科學總結的智力成果,科技論文的數量及出版社等級用來評定科技人員的職稱,且作為考核科研機構的標準,科學技術人員做出其研究后,都希望成果盡早發表;而將科研成果申請專利是將成果以知識產權的法律形式保護起來。廣大科技人員有積極性的同時,往往忽略了一個問題:即將科研成果以知識產權的法律形式保護起來的時間。一般情況下在專利申請之前,該論文的發表對專利申請的審查會帶來負面影響,即與專利申請同一主題的論文,在申請日前一旦發表公開就會破壞專利申請的新穎性,導致因該專利技術失去了新穎性而不能取得專利權,即申請專利的公開使其成為公有技術,影響了以后的專利授權,從而丟失了本來能得到、應得到且想得到的成果。常忽略的另一個問題是:也有些科技人員不太清楚自己研究成果,只知道搶先一步,盡量做到及時、準確和完整,不知道申請專利,從而因“拱手奉獻”,與他人“共享”丟失了可以法律形式明確的,本來屬于自己的成果。

2.相關法律依據

根據《著作權實施條例》第2條規定,我國著作權所稱的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造成果。其獨創性不同于新穎性,同一思想內容的題材,由兩個作者同時完成,只要是各自獨立從事了智力勞動,兩部作品都可以受到法律保護。

《專利法》所稱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于實用的新技術方案?!秾@ā返?2條指出,授予專利權發明與實用新型應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其新穎性,是指申請日以前沒有同樣的發明或實用新型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在國內公開使用過或者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也沒有同樣的發明或實用新型由他人向專利局提出過申請并載在申請日以后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中。

通過上述有關法規可看出科技論文與專利均屬知識產權保護范疇,即權利人就同一項新成果即可獲得著作權保護,也可申請專利權保護,但對其后的專利申請有抵觸作用。然而,提請科技人員注意的是:雖然專利申請前對專利申請有負面影響,但申請專利并不影響申請后論文的在后發表,從專利新穎性的角度考慮,慎重選擇時間,確保的時間要在專利申請之后,即申請專利在先,在后才是權宜之計,因為這樣做專利的新穎性和創造性不受影響,也避免了實用新型(不實審)專利事后被無效的可能使科研成果得到著作權和專利權雙重保護。

3.案例分析

某科技人員不太清楚《專利法》有關規定,科技成果完成后,將其成果部分內容搶先發表,之后又就同一主題申請專利。結果其內容發表破壞了專利新穎性和創造性,險些未獲得權利權。專利號為ZL03111531.4的發明專利(名稱:大蒜素和大蒜油環糊精衍生物包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在發明專利審查階段,審查員提出審查意見:“對比文件1(該發明人(申請人)的論文)和對比文件2將“大蒜素和大蒜油環糊精衍生物包合物及其制備方法”等技術公開,認為蒜素和大蒜油環糊精是衍生物包合物中的一種,其區別僅在于本申請選擇羥丙基-β-環糊精是環糊精衍生物作為包合材料,這種區別是所屬技術領域中的一種公知常識,可在對比文件的基礎上結合公知常識獲得,其效果是可預料到的,結論是不具創造性。發明人(申請人)為了不喪失專利權利,只好縮小了權利的保護范圍。根據實施例中唯一沒有在論文中公開的優選方案對與權項作限定性修改形成新的權利要求,申請人在答辯中說:“一般環糊精衍生物對蒜素和大蒜油的包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為8g/mL,而羥丙基-β-環糊精衍生物作為包合物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能達到75g/mL。這一點對大蒜素和大蒜油液體制劑有至關重大的作用,本發明所述羥丙基-β-環糊精衍生物能夠帶來峰值,從現有技術中公開的寬范圍中,有目的地選出現有技術中未提到的窄范圍或個體的發明,能夠取得預料不到的技術效果,符合《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4.3節有關選擇發明思想,所以本發明具有創造性。”審查后申請人雖然取得了專利權,但保護范圍僅一個最佳方案上,即保護范圍很窄。

4.和專利申請應注意問題

4.1做好技術保密

技術秘密、科技論文作品和專利均屬于人類智力活動成果,屬知識產權保護內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98)修訂》》第二條定義: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其中的技術信息是指秘訣、工藝流程、設計圖紙、技術情報等科學方面的專有知識。

不論是還是專利申請都涉及保留技術秘密的問題。兩者均要公開進入公共領域,會被公眾所利用。因此,基于知識產權戰略和技術秘密兩方面的考慮,可在適當保留技術秘密前提下對其成果進行公開。當然要在其發表的論文具有獨創性或申請的專利能授權基礎上再進行戰略性取舍,這是廣大科技工作者應該重視的問題。

另外,從知識產權保護角度來說,不是任何研究成果都要且申請專利的,比如美國“可口可樂”配方的保密,至今已有100多年,如果申請專利或是,這一技術早以公之于眾了。

發明人對自己的新技術是選擇技術秘密或專利保護取決于各種因素,發明人可以綜合考慮以上各點,做出自己選擇。如果某種技術他人很難發現,作為技術秘密保護會帶來更多利益。

4.2選好論文及專利申請立題角度

如果論文急需發表,來不及申報專利,為避免上述案例問題發生,要保證論文內容不要和專利保護方案重疊。論文可重點對成果進行理論分析和取得的應用效果上進行科學總結,回避專利將要保護的結構和方法內容。只要論文立題角度和專利方案不發生重疊,可先,因其內容不影響在后專利申請新穎性,專利也會因符合專利法而授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焦| 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男女无遮挡高清性视频直播| 日韩中文字幕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福利网站|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乱码一区内射人妻无码| 搡女人真爽免费视频大全软件|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五月天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202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男人j桶女人j免费视频| 女人扒下裤让男人桶到爽| 凹凸导航第一福利| 一级毛片成人免费看a| 色偷偷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模| 日本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影院同性 | 爱情岛讨论坛线路亚洲高品质| 很黄很污的视频网站|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免费精品| 陈冰的视频ivk| 日本不卡在线观看免费v| 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久久久久性色AV毛片特级| 草莓在线观看视频| 无遮无挡非常色的视频免费 |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网| 五月婷婷在线免费观看| 最近2019在线观看| 国产无遮挡吃胸膜奶免费看|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菠萝蜜视频在线看| 怡红院AV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97久久综合精品久久久综合| 欧美日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