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統計學特性范文

統計學特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統計學特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統計學特性

第1篇:統計學特性范文

【摘要】 【目的】 體外培養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皮損部位角質形成細胞(KC),觀察其細胞學特性。 【方法】 原代培養SLE皮損和正常皮膚的角質形成細胞,倒置顯微鏡觀察細胞的形態特點,免疫熒光法進行角蛋白檢測并計算細胞純度;兩步消化法純化細胞;CCK-8(cell counting Kit-8)評價細胞的增殖情況,繪制生長曲線。流式細胞儀觀察細胞的生長周期和凋亡情況。【結果】 使用K-SFM(serum-free keratinocyte medium)無血清培養基能成功體外培養SLE皮損的角質形成細胞,呈鋪路石樣。結合人工純化,能達到 > 95%的純度;與正常對照相比,SLE皮損角質形成細胞進入指數生長期較遲(7 d vs. 4 d),但進入后增長迅速,S期比例為: (40.68 ± 1.81)% vs. (34.43 ± 1.24)%(P < 0.05);凋亡率高:(6.08 ± 0.72)% vs. (4.32 ± 0.44)%(P < 0.05)。【結論】 SLE皮損角質形成細胞培養難度大,細胞的生物學行為存在異常,可能為SLE發病的獨立、始發因素,其致病機制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 SLE; 角質形成細胞; CCK-8; 凋亡; 細胞周期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yt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keratinocytes (KC) from les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patients in vitro. 【Methods】 KC from lesions of SLE patients and healthy people (control group) were cultured in vitro and identified by detecting Pan cytokeratin with immunofluorescence. Features of the keratinocytes were analyzed with invert microscope. Two-step digestion when passaging was used to purify cell line. CCK-8 was used to assay growth kinetics of the keratinocytes and come up with a growing curve after continuous analysis for two weeks. Cell circle and apoptosis were observed by flow cytometry. 【Results】 KC was cultured in vitro successfully. Concerning passage 2, over 95% of the cells from primary culture were positive for cytokeratin. Comparing with KC from healthy people, KC from SLE lesions needed more time (7 d vs. 4 d) to reach exponential growth phase (EGP), but grew faster in EGP. Both cell count at S phase and apoptosis rate of KC from SLE lesions elevated, when comparing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Keratinocytes from lesions of SLE patients are abnormal cytologically. It might be a vital cause of skin lesion of SLE, and a priming of SLE.

皮膚損害具有特征性而常見。據統計,55% ~ 85% SLE患者出現皮膚損害[1],這種損害出現得早[2],往往在系統損害發生之前就出現,故為狼瘡早期診斷的重要線索。SLE可出現多種皮損,主要為紅斑,包括常見的碟形紅斑、播散性紅斑,肢端紅斑等,發病機制尚未明朗,相關研究少。對狼瘡皮損發病機制的認識有助于進一步解析狼瘡的發病機理,為狼瘡的診斷及治療提供依據和參考。本課題組之前通過蛋白組研究發現[3]:SLE皮損角質形成細胞表達多種異常蛋白,推測與狼瘡的發病相關。紅斑狼瘡皮膚損害究竟是繼發癥狀還是始發、獨立的致病因素,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本實驗通過原代培養系統性紅斑狼瘡皮損的角質形成細胞,觀察其細胞學特性,發現SLE患者皮損角質形成細胞的生物學行為存在異常,可能為狼瘡皮疹發生的重要原因,也可能與狼瘡的發病密切相關。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1.1.1 標 本

10例SLE皮損標本取自我科門診或住院患者,均為確診SLE的女性患者(系統性紅斑狼瘡1982年診斷標準),且具有皮膚損害(紅斑),平均年齡28.3(S = 5.1)歲,標本均取自背部,狼瘡帶試驗(lupus band test,LBT)陽性;10例正常表皮標本取自我院門診手術室,為接受手術治療的脂肪瘤或粉瘤女性患者,平均年齡27.4(S = 5.5)歲,標本也均取自背部,表皮健康。患者知情并同意。

1.1.2 主要設備

美國Shellab CO2培養箱;日本Nikon 熒光倒置顯微鏡;流式細胞儀(FACScan,BD Biosciences); Labsystems Dragon酶標儀(Wellscan MK 3)。

1.1.3 試 劑

Dispase(分散酶)、K-SFM(serum-free keratinocyte medium)購自美國GIBCO公司;鼠抗人角蛋白一抗(mouse anti-Pan cytokeratin)及熒光二抗購自武漢博士德公司;CCK-8(cell counting kit-8)購自日本同仁公司;凋亡檢測試劑盒購自奧地利Bender Medsystems公司。

1.2 方 法

1.2.1 角質形成細胞的原代培養

標本去除皮下組織后剪成8 mm × 3 mm大小,稀釋5倍的雙抗PBS(含青霉素/鏈霉素,500 U/mL)浸泡1 h后,PBS清洗3次。加入1.6 U/mL dispase中4 ℃消化過夜。第2天剝離表皮置于2.5 g/L胰蛋白酶 + 0.2 g/L EDTA(1:1)中消化10 min,含100 mL/L FBS(fetal bovine serum,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基終止消化,反復吹打后過篩,得角質形成細胞懸液,低速離心(1 000 × g, 5 min),K-SFM重懸后,按1 × 105/mL濃度接種6孔板,置于37 ℃、5% CO2培養箱中進行培養。

1.2.2 細胞傳代及純化

細胞培養至 > 70%融合時予傳代,先用2.5 g/L胰蛋白酶預消化6 min,在成纖維細胞、老化的角質形成細胞(貼壁能力差)被消化而浮起,具活力的角質形成細胞(貼壁能力強)收縮、變圓,但尚未浮起時,吸走消化液,以去除成纖維細胞及老化的角質形成細胞;然后再用2.5 g/L胰蛋白酶 + 0.2 g/L EDTA(1 ∶ 1) 混合液消化3 min, > 90% 角質形成細胞浮起時,含血清(FBS 100 mL/L)完全DMEM培養基終止消化。經PBS洗滌后,K-SFM重懸,調整細胞懸液濃度,接種、傳代。

1.2.3 角質形成細胞的鑒定及純度計算

胰酶消化第一代原代細胞接種于48孔板,于指數生長期進行免疫熒光檢測:40 g/L多聚甲醛溶液固定細胞后,10 mL/L的triton處理5 min,30 mL/L BSA(bovine serum albumin,牛血清白蛋白) 37 ℃封閉半小時后加抗人角蛋白一抗(mouse anti-Pan cytokeratin),4 ℃過夜,PBS洗3次,二抗孵育1 h,DAPI染色5 min后,熒光顯微鏡下觀察、計數。純度評價:隨機取5個互不重疊的高倍視野(200 ×),分別于綠色和藍色熒光下,計算(胞漿)免疫熒光陽性細胞數和總的細胞數(細胞核數),并根據結果計算陽性細胞占總細胞數的比例。

1.2.4 生長曲線

第二代角質形成細胞以5 × 103/孔接種于96 孔板,每孔加CCK-8 10 μL,37 ℃孵育3 h后,酶標儀檢測D (450 nm)。每48 h檢測一次,連續14 d于同一時間點進行觀察,每組設4個復孔。

1.2.5 細胞周期及凋亡

使用流式細胞儀分析第二代指數生長期角質形成細胞的細胞周期和凋亡情況。首先按2.5 × 104/cm2密度接種6孔板,培養至第7天時(70%融合)消化細胞,制備成濃度為1 × 106/mL單細胞懸液,70%凍乙醇 -20 ℃過夜,第2天PI(碘化丙啶)染色后,流式細胞儀進行DNA含量測定,細胞周期分析。凋亡檢測則用binding buffer制成2 × 105/mL濃度細胞懸液,采用FITC標記的AnnexinV(鈣磷脂結合蛋白Ⅴ)和PI雙染后上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每組平衡實驗3次。

1.2.6 統計學分析

實驗數據以x ± s表示,使用SPSS 16.0進行統計分析,兩組數據間比較采用t檢驗,P < 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角質形成細胞的原代培養

原代培養約第24小時可見圓形或橢圓形角質形成細胞貼壁,同時可見少量蜘蛛狀或樹根狀細胞(圖1)。48 h小集落形成。集落逐漸增大,向外擴增、延伸,并互相融合,最終可連接成片,呈典型的“鋪路石”狀(圖2)。達70%融合時,進行傳代培養。傳代后,細胞生長加快。

2.2 角質形成細胞的鑒定和純度計算

角質形成細胞胞漿顯示亮綠色熒光(圖 3)。熒光顯微鏡下計數并進行純度計算,SLE皮損角質形成細胞和正常對照組的陽性率分別為:(96.8 ± 1.9)% vs.(97.5 ± 1.27)%(t = -1.04,P > 0.05)。

2.3 生長曲線

對比SLE皮損角質形成細胞和正常對照組角質形成細胞的生長曲線(圖 4),SLE皮損角質形成細胞進入指數生長期慢(7 d vs. 4 d),但進入指數增長期后,其增殖能力較正常皮膚角質形成細胞強,生長迅速(曲線斜率大)。

2.4 細胞周期及凋亡分析

與正常皮膚角質形成細胞相比,SLE皮損角質形成細胞 S 期細胞比例為:(40.68 ± 1.81)% vs. (34.43 ± 1.24)% (t = 9.005,P < 0.01)(圖5A,B);同時,指數生長期凋亡率為:(6.08 ± 0.72)% vs.(4.32 ± 0.44)%(t = 6.606,P < 0.01)(圖6A,B)。

3 討 論

作為系統性紅斑狼瘡最常見的損害之一,皮膚損害因出現早,且與病情密切相關[4],在狼瘡的診斷及治療中有著重要的意義。皮損的狀況可以直接反映狼瘡的活動情況,為判斷病情,也為療效的觀察提供了重要的臨床線索。在狼瘡皮損發病機制的研究方面,過去集中在免疫復合物的沉積[5-6],及其繼發的血管病變。本科室先前研究發現:皮損內沉積的DNA抗原與循環免疫復合物中的抗原并不完全相同[7],提示皮膚組織的異常可能為引發紅斑狼瘡的獨立因素,是狼瘡引起皮膚損害,還是皮膚改變誘發了狼瘡?值得深入研究。我們利用蛋白組技術對系統性狼瘡皮損角質形成細胞的蛋白質進行全面分析發現[3]:與正常相比較,紅斑狼瘡患者皮損角質形成細胞中存在多種異常蛋白,提示紅斑狼瘡皮損角質形成細胞存在異常,可能為狼瘡皮損乃至狼瘡發病的重要因素。為進一步了解系統性紅斑狼瘡皮損角質形成細胞的異常情況,掌握其生物學特性,本研究通過體外培養系統性紅斑狼瘡皮損部位的角質形成細胞,觀察其細胞學特性,并與正常皮膚來源的角質形成細胞進行比較。

因為標本量少(一般從病理取材的過程中取得),且本身處于病態(基底細胞液化),所以SLE皮損角質形成細胞原代培養難度大,適當增加標本量,取低年齡段患者( < 30歲)及盡量縮短胰酶的消化時間有助于提高成功率。使用dispase可以很好地分離真表皮(推薦4 ℃消化過夜),得到純度較高的角質形成細胞,傳代過程中,通過不含EDTA的胰酶預消化,去除樹根狀細胞和老化的角質形成細胞,實現對角質形成細胞的人工純化,并且可以減少消化對細胞的損傷,提高傳代后的貼壁率。實驗通過對角蛋白的熒光染色、計數,證實第二代角質形成細胞純度 > 95%,SLE組和正常對照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通過CCK-8觀察角質形成細胞的增殖情況并繪制生長曲線我們發現:相同條件下,SLE皮損的角質形成細胞較正常角質形成細胞進入指數生長期慢(7 d vs. 4 d),但一旦進入指數生長期,其增殖速度較正常角質形成細胞快。細胞周期分析也支持這一結果,檢測指數生長期中角質形成細胞的細胞周期發現:SLE皮損角質形成細胞處于S期細胞比例高,提示增長、分裂較正常角質形成細胞快。凋亡分析發現,與正常角質形成細胞相比,SLE皮損角質形成細胞凋亡率高,這可能與快速增殖有關[8]。結合先前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假設:SLE皮損角質形成細胞進入指數生長期后,處于異常的高增長與高凋亡狀態,其凋亡所產生的細胞碎片、成分(含有多種異常蛋白)成為自身抗原,經過抗原提呈系統的處理、提呈,激活機體的免疫系統,引起自身免疫的發生。進入指數生長期緩慢可能與繼發的炎癥攻擊和損傷有關。因此,角質形成細胞的異常生物學行為可能是SLE發病(或SLE皮損發病)的原發、始動因素,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本實驗從細胞學的角度研究了SLE皮損角質形成細胞體外培養的基本生物學特性,為進一步研究狼瘡皮損乃至狼瘡的發病提供一些基礎的信息,為下一步研究作鋪墊。

參考文獻

曾凡欽,許德清. 紅斑狼瘡 [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253.

Vilar MJ, Bezerra EL, Sato EI. Skin is the most frequently damaged system in recent-onse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a tropical region [J]. Clin Rheumatol, 2005, 24(4): 377-380.

Fang S, Zeng F, Guo Q. Comparative proteomics analysis of cytokeratin and involucrin expression in lesions from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Shanghai), 2008, 40(12): 989-995.

Zecevic RD, Vojvodic D, Ristic B, et al. Skin lesions: an indicator of disease activity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Lupus, 2001, 10(5): 364-367.

Nishimura H, Strominger JL. Involvement of a tissue-specific autoantibody in skin disorders of murin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 [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6, 103(9): 3292-3297.

Alahlafi AM, Wordsworth P, Lakasing L, et al. The basement membrane zone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mmunofluorescence studies in the skin, kidney and amniochorion [J]. Lupus, 2004, 13(8): 594-600.

第2篇:統計學特性范文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兒童英語

引言

小學生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期,生理和心理都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盡管他們有很強的模仿能力,但也存在許多不利的客觀因素。布魯納說:“在發展的每個階段,兒童都有他自己的觀察世界和解釋世界的獨特方式。給任何特定年齡的兒童教某門學科,其任務就按照這個年齡兒童觀察事物的方式去闡述那門學科的結構。”可見,在對兒童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心理因素對其學習行為及學習效果的影響,才能幫助孩子在不利的外界條件下,又快又好地掌握相關知識。正所謂: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

兒童心理特征及其對兒童學習行為的影響

處于兒童時期的小學生,往往在心理上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但又存在很大依賴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僅消極地去適應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低估他們思維發展的內在潛力。那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是怎么樣的呢?

1.可塑性強。

小學生大多生理和心理都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許多傳統的語言和文化還未在他們身上形成根深蒂固的影響,外語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也還未完全養成。教師應抓住兒童這一特征,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適當地讓孩子接觸不同的文化,讓孩子真正融入到英語學習中去。

例如:在進行英語語音教學的時候,教師就應充分抓住小學生的可塑性,為學生提供標準的英語語音語調,讓學生在反復聽和說的基礎上習得或學得英語語音語調,為以后的學習奠定更好的基礎。

思想負擔輕,模仿能力強。

成年英語學習者,往往由于“面子思想”嚴重,膽怯、害羞,不敢或不愿積極參與一些學習活動。而兒童則不然。他們受到這些心理因素的影響遠遠小于成人。只要教師適當引導,他們大多都敢于開口,積極參與活動。

最近在網絡上走紅的一位叫Tan的廣州6歲小男孩,就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在高科技的互動課件的帶領下,對英語產生了極大興趣,進而模仿,練習,并最后獲得成功的。

因此,教師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營造良好、愉快的學習氛圍,對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至關重要。

思想單純,記憶力強。

小學生情感因素簡單,學習很大程度上依靠直覺和體驗。在英語學習中,這樣的心理特征也使他們在記憶能力方面非常地強。教師在課堂上設計一系列有效的記憶游戲,往往會對小學生英語學習,尤其詞匯記憶,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What’s missing、打保齡球、Bingo、炸彈等,都是很適合用來復習、記憶單詞的游戲。

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

當然,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也有對英語學習不利的方面。其中一個就是自我控制能力較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研究發現,7-10歲的兒童,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大約在20分鐘左右;10-12歲的兒童,注意力大約能集中25分鐘;12歲以上,大約能集中注意力30分鐘。然而小學課堂的時間,大多是40分鐘。如何保證40分鐘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讓兒童保持注意力,成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額關鍵所在。

教師在進行小學英語教學時,應充分考慮到小學生這一特點,變換課堂節奏,抓住學生注意力。教學環節的設置,應在充分考慮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的基礎上進行。每個環節控制在10-20分鐘之間,并注意動靜結合。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

邏輯思維能力較差,不善自我總結。

小學生年齡小,邏輯思維能力差,缺乏“反思能力”,因此很難將零散的知識總結成一系列的語言知識庫。針對這一特征,教師在教學時不僅應注意細節,還應定期進行知識整理,讓兒童學習的知識系統化、整體化。

定期設計進行復習課,溫故而知新,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之一。

結語

鑒于小學生所有的這些心理特征,包括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對小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采取相應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發揮有利的心理因素的作用,克服不利因素帶來的影響,滿足兒童對英語學習的心理需要,從而培養小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效率。(作者單位:成都師范學院學)

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課題“立足四川學前教育現狀,構建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全實踐’人才培養模式”(課題10SA160)研究成果。

四川教育學院教改項目——《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實踐課程體系研究,項目成果。



參考文獻:

[1] 《兒童發展心理學》劉金花主編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7.6

[2]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鄭雪主編 暨南大學出版社 2001.7

[3] 彭聃齡.語言心理學[M].1991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 顧偉林.心理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英語周報,2003,(37).

[5] 林紅.教育心理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6月

[6] 郭紅莉.淺談當前小學英語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新思路

第3篇:統計學特性范文

【關鍵詞】協同學習;個性化學習;學習者特征;學習者行為;學習系統

【中圖分類號】G40-57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09―0086―03

引言

學習理論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促成了協同學習理論和技術的出現。文獻[1]針對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學習(CSCL) 與個體學習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個性化協同學習環境(ICLE)的概念。個性化實際上是針對協同學習過程中,往往存在為了滿足協同目標的達成而犧牲個體目標的問題而提出的,個性化技術是目前信息檢索和信息系統集成的研究熱點。協同學習以系統協同思想和知識管理為基礎,適應知識與技術的發展, 對傳統學習理論進行了拓展。[2]

一 協同學習系統工作模式

協同學習技術是為了解決在異構分布式環境下存在大量重復開發的學習系統可移植性和可擴展性差的問題而產生的集成化技術,協同學習技術以知識可視化技術、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學習技術、智能技術和模式識別技術為支撐。 從單個系統的功能來看,不能滿足學習者學習需求,更不能很好地體現協同學習的優勢。顯而易見,多個學習系統協同為學習者提供服務是解決目前系統健壯性和可移植性問題的首選方案。但是,多個系統協同工作帶來的問題也很多,例如:來源于多個系統的學習者特征信息如何規約和抽取,并形成統一的學習者模型庫;多個系統之間如何達成有效的通信機制;如何根據學習者行為的動態變化,維護和更新用戶模式庫并動態集成學習資源;如何建立統一的學習資源視圖,使學習者通過學習資源門戶輕松進入協同學習系統,并在系統智能導航下完成學習,以獲得成就動機等等。面對諸多需要解決的理論和技術層面的問題,本文認為實現協同學習個性化的關鍵在于建立在學習者特征和行為的信息融合基礎之上的學習者模型構建和重用。我們可以把協同學習系統理解為:在系統協同思想指導下的一種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系統。該系統并不開發學習資源和功能化模塊,而是在底層異構分布式學習系統的基礎上,設計和開發一個統一資源視圖為基礎的學習門戶,學習者或學習者群(群體學習者)進入學習門戶后,通過統一資源視圖調用分布式學習資源,其實質是多源學習系統協作工作為學習者學習提供服務,并在個性化技術支持下完成個體學習目標,下圖表示獨立學習者或群體學習者通過協同學習系統學習的過程。

1 協同學習門戶:完成學習者注冊、認知需求發送、學習資源表示和學習效果呈現等功能。

2 協同化中間件:包括分布式學習系統的集成、各系統學習資源調度和包裝、學習資源統一視圖等重要構件。其中,分布式系統的異構帶來的通信障礙是解決學習系統集成的關鍵問題;如何將分布在各獨立學習系統中的知識進行標識和重構則是學習資源調度層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在統一資源視圖層,學習者通過學習門戶的交互式操作,即可選擇不同的學習模塊,完成學習目標。

如圖1所示的學習過程克服了CSCL中個體學習目標和協同學習目標沖突的問題,同時降低了系統開發成本、使多個獨立學習系統的資源和功能可重用,大大降低了學習系統開發的成本,提高了系統協同工作的能力。

二 面向學習者特征――行為數據融合的協同學習系統個性化方法

1 數據融合(Data Fution)及其方法

(1) 數據融合及其層次

數據融合是一個多級、多層面的數據處理過程,主要完成對來自多個信息源的數據進行自動監測、關聯、相關、估計及組合等處理。[3]數據融合的研究起源于19世紀70年代聲納信息融合的研究,后來在軍事領域得到廣泛深入的研究,并在各發達國家的軍事系統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隨著研究與應用的增加,其研究與應用早已擴展到各個領域之中,如交通管制、醫療診斷、機器人導航、安全控制等領域。[4]數據融合按信息抽象程度可分為3個從低到高的層次,主要有數據級融合、特征級融合和決策級融合。

(2) 數據融合的方法

數據融合是一種數據綜合和處理技術,是許多傳統學科和新技術的繼承和應用,如通信、模式識別、不確定性理論、信號處理、估計理論、最優化技術、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和神經網絡等。數據融合方法主要分為3大類。

直接對數據源操作。如加權平均、神經元網絡等。

利用對像的統計特性和概率模型進行操作。如卡爾曼濾波、貝葉斯估計、多貝葉斯估計、統計決策理論等。

基于規則推理的方法。 如模糊推理、證據推理、產生式規則等。

2 面向學習者特征-行為數據融合的協同學習系統個性化方法

協同學習技術的關鍵在于解決系統和模型的互操作問題,其中web服務技術很好地解決了異構系統的透明訪問問題,模型互操作是目前的亟需解決的問題。大多數研究采取的方法是利用本體技術,對已有系統學習者模型進行規約和融合,形成學習者模型庫并重用學習者模型,從而實現協同學習的個性化。[2,5]本文采用數據融合技術來解決模型互操作的問題,相對而言,數據融合技術的仿生特性更符合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對信息進行內化和順應的過程。本文中將學習者特征規定為學習者風格,這類數據可有學習者在進入系統時注冊信息中抽取;學習者行為則是對學習者學習過程的跟蹤和記錄,在電子商務領域,已存在大量對用戶行為的研究。[6-8]文獻[9]采用C/S架構實現了課件學習過程的跟蹤,用來實現對參加遠程學習的用戶進行過程性評價。其中客戶端軟件是一個能夠播放光盤、網絡課件, 能夠對學員光盤、網絡課件學習的過程進行記錄跟蹤并能將學習記錄與服務器同步的IE內核瀏覽器,服務器端接收并存儲客戶端上傳的有效的學習過程跟蹤記錄, 并將學習記錄與客戶端和LMS遠程教育平臺同步。服務器端采用了MIF(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互操作框架)規范。本文在其基礎上擴展了學習者特征信息的融合,并將其用來形成學習者模型庫,從而實現多個學習系統用戶模型的重用,學習行為與學習特征數據融合中間件框架如圖2所示:

從現有分布式學習系統和個性化學習門戶兩個方向收集學習者特征數據和行為數據,通過學習者特征庫和學習者行為庫的數據融合形成用戶模型庫,用戶模型庫可更新和重用。

融合數據需同步到各分布式學習系統,用來向學習者提供個性化服務。

三 面向學習者特征-行為信息融合的協同學習系統框架

學習者特征和行為數據融合的目的是形成能被重用的學習者模型,從而使分布式學習系統更好地為學習者提供協同化的個性化服務。本文提出的協同化中間件和數據融合中間件中各單元的數據接口和通信機制由于篇幅所限,將另文詳述。本文最后提出一個面向學習者特征-行為信息融合的協同學習系統框架,該框架將協同化中間件和數據融合中間件結合起來,將分布式系統系統工作技術與個性化技術結合起來,用以完成協同學習個性化的教育理念。框架如圖3所示。

從圖3可以看出:

第一,學習者可以從個性化協同學習門戶或者分布式學習系統完成學習;個性化協同學習門戶類似一個聯邦體的Agent;

第二,學習者若通過個性化學習門戶完成學習,則首先向統一資源視圖提出服務請求,然后由統一資源視圖向學習系統包裝層發送資源需求信息,學習系統包裝層則向分布式學習系統搜索相關學習資源,并將其標記、地址等信息一并發送至學習資源調度層,學習資源調度曾則發送相關信息到統一資源視圖層,學習者則通過門戶訪問到這些來自分布式學習系統的學習資源,并完成與這些學習資源的交互及其他學習者的交互。這里的統一資源視圖與SOA架構中的服務注冊中心的功能相似;

第三,學習者在注冊、學習過程的各種信息通過數據融合中間件的抽取、處理、同步,使該系統能夠更好地體現個性化學習,學習者模型的重用及其更新,是該系統開發的關鍵和難點;

第四,該系統的特點是將協同學習技術及個性化技術結合起來,同是系統本身并不參與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學習內容的建設,這些資源和功能均在底層的分布式系統之中。

參考文獻

[1] 祝智庭等.協同學習-面向知識時代的學習技術系統框架[J].中國電化教育,2006,(4):5-9.

[2] 劉均等.個性化協同學習環境本體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3,(2):184-187.

[3] 熊凌,張凱.數據融合及其應用[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 2005,(6):145-147.

[4] 劉云生,彭建平.信息融合的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 2005,(3):181-183.

[5] 王真星等.基于本體的協同知識交流模型[J].計算機工程, 2007,(1):1-3.

[6] 傅關友,朱征宇.個性化服務中基于行為分析的用戶興趣建模[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05,(12):76-78.

[7] 胡亞慧等.關于提取Web 用戶瀏覽行為特征的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6,(9):3416-3418.

第4篇:統計學特性范文

關鍵詞:運動模糊; 散焦模糊;頻域特性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18-0178-02

The Analysis of Frequency Domain Properties of Blurred Image Based on Optical System

XIE Qing

(Guangx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Laboratory of Image Processing and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System, Wuzhou University,Wuzhou 543002,China)

Abstract: The restoration of blurred image is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Motion blur and defocus blur are the most common two types of blurred images based on the optical system. Compares frequency do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wo kinds of blurred image through examples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kinds of frequency domain feature, lay the foundation of better restoration of the blurred images through extracting geometric features from frequency domain to automatically identify the blurred type.

Key words: motion blur; defocus blur; spectrum property

用數碼相機在真實場景中拍攝的圖像經常會出現模糊現象,造成圖像降質。很多原因都可能造成圖像模糊,如攝像設備和對象在曝光瞬間存在相對運動形成的運動模糊[1]和拍攝時成像光學系統沒有正焦造成的散焦模糊[2]。

圖像復原研究既是數字圖像處理領域的研究熱點,也是一個研究難點,眾多學者對運動模糊和散焦模糊這兩種最常見的基于光學系統的模糊圖像復原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洪景新、陳栩在勻速運動模糊圖像復原的過程中引入了圖像稀疏表示的思想[3];趙志剛、陳瑩瑩等在單幅運動模糊圖像的復原中使用了邊緣先驗模型和小波分析方法[4];張怡卓、蘇耀文等人對逆濾波法、維納濾波法和約束最小二乘方濾波等傳統運動模糊圖像復原方法進行了對比研究,得出約束最小二乘方濾波方法最優的結論[5];文獻[6]研究了傳統的散焦模糊圖像的復原方法,分析了圓盤散焦模型和高斯散焦模型這兩種常見的散焦模型,并提出了基于清晰度評價函數的圖像還原方法。

由于不同類型的模糊圖像在頻域會顯示出不同的特性,因此,分析不同類型模糊圖像頻域特性的差異及形成原因,從而研究針對性的模糊圖像復原算法很有必要。

1 不同類型模糊圖像頻譜圖對比

由于造成運動模糊和散焦模糊的原因不同,因此,這兩種模糊圖像的頻域特性也存在差異。如圖所示,圖1是運動模糊圖像,圖2是散焦模糊圖像,人眼很難僅僅通過觀察圖像來區分出兩種不同的模糊類型。但是如圖3、圖4所示,兩幅圖像具有不同的頻域特性,運動模糊頻譜圖呈現條狀,其與水平方向的夾角跟模糊方向有關。散焦模糊圖像的頻譜圖成中心向外發散的圓形。由此證明,利用模糊圖像頻域特性的差異可以較容易地識別出模糊圖像的類型。圖5、圖6是對頻譜圖進行了二值化、平滑濾波、腐蝕等數學形態學處理后的結果,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不同模糊圖像頻域特性的差異。

4 處理結果

由于不同類型模糊圖像的頻域特性存在差異,可以通過對圖像的頻譜圖進行必要的處理后從中提取出主要的幾何特征,并作為依據自動識別出模糊圖像的模糊類型,從而在圖像復原時采用更有效的復原方法。

2 不同類型模糊圖像頻域特性差異原因分析

運動模糊是由于曝光時間內相機和拍攝對象之間的相對位移造成的。如圖7所示,假設相機固定,拍攝目標在相機曝光時間內沿水平方向移動了3個像素,則曝光前拍攝目標上的點1通過光學系統后成像于A1點,而在接下來的時刻,隨著目標和相機之間的相對運動,點2、3、4相繼成像于A12、A123、A1234點,因此曝光結束后,最終的像點實際上是由1、2、3、4四個目標點的成像疊加形成的,因此就造成了模糊。如果曝光時間較長,在這段時間疊加起來的點會越多,反映到頻譜圖中就形成了長條狀,并且條狀的寬度以及與水平方向的角度跟模糊程度及模糊方向有關。

圖7 運動模糊原理示意圖

散焦模糊圖像是由于光學系統對焦不準形成的,其光學原理圖如圖8所示,當對焦準確時,物平面上的一個點A成像為一個清晰點A′,而當焦點在被攝點之前或之后,即對焦不準時就會形成模糊的光斑,即圖中B和C。由于目前大部分光學系統中都采用圓形或正多邊形的光圈,因此散焦模糊圖像的頻譜圖中形成一個近似于圓形的區域。

圖8 散焦模糊原理示意圖

3 結論

圖像降質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如何恢復出模糊圖像的真實面目一直是數字圖像處理領域的研究熱點。本文通過實例對比了運動模糊和散焦模糊這兩種最常見的模糊圖像的頻域特性,并分析了造成頻域特性差異的原因。從頻譜圖中提取幾何特征實現模糊圖像類型的自動識別,從而采用針對性的復原方法,必將取得更好的復原效果。此外,用數碼相機在真實環境中拍攝的圖像,情況往往比較復雜,如文獻[2]和文獻[7]中提到的,由于場景中目標物比較多,出現一些目標清晰一些目標模糊的局部模糊圖像,或者是運動模糊與散焦模糊混合的模糊圖像,如何對這些復雜的模糊圖像更好的實施復原,是本文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廖宇,郭黎.一種運動模糊圖像的模糊參數估計方法[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4,36(10): 5,2002-2008.

[2] 劉子偉,許廷發,趙鵬.運動和離焦耦合的模糊圖像參數辨識方法[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4,34(3):327-330.

[3] 洪景新,陳栩.基于l1正則化的勻速運動模糊圖像復原[J].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53(1):26-30.

[4] 趙志剛,陳瑩瑩,趙毅,等,基于邊緣先驗模型的運動去模糊[J].計算機科學,2015,42(5):305-308.

[5] 張怡卓,蘇耀文,李超,等,運動模糊圖像的經典復原方法分析[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5,31(1):57-59.

第5篇:統計學特性范文

【關鍵詞】 安全;事故,交通;健康知識,態度,實踐;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9 B 84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3-0232-03

我國近年來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持續保持在7%以上,機動車擁有量高速增長,道路交通事故(Road Traffic Accident, RTA,下稱交通事故)亦呈不斷上升的趨勢[1],交通事故也日益成為影響中學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部分地區甚至已成為導致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2-3]。有研究報告,中小學生年交通傷害發生率高達10.05%,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呈上升趨勢[4]。本研究以橫斷面研究方法描述中學生交通安全知識、態度和行為特征,為預防控制中學生交通事故提供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整群抽取濟南市區7所中學(4所初中,3所高中)在校學生8 920名為研究對象。共回收問卷8 861份,其中有效問卷8 524份,有效應答率為95.6%。男生4 128名,平均年齡(15.6±1.8)歲;女生4 396名,平均年齡(15.6±1.8)歲。

1.2 方法 采用自填式問卷調查方法,調查員在班主任的陪同下進入班級,介紹研究目的和意義,并發放交通安全知信行問卷。學生填寫完畢(20~30 min)后,由調查員當場回收。

交通安全知信行問卷中有關知識部分由32個問題組成,分為一般安全知識、步行安全知識、騎車安全知識和乘車安全知識等4個方面。4個方面的得分為對應題目得分的總和,滿分分別為20,11,12,11分,總分為54分。各項交通安全知識的合格率以平均得分減1個標準差(x-s)為合格。

1.3 資料整理與統計分析 數據資料采用EpiData 3.0軟件錄入,應用SPSS 10.0軟件包進行資料的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交通安全知識 男、女生各項交通安全知識平均得分都在75%以上,除步行安全知識外,其他各項平均得分女生均高于男生,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92,4.60,7.52,4.97,P值均<0.01),見圖1(由于各項安全知識的滿分不一致,故圖中所示得分為實際平均分轉換為百分制后的得分)。除步行安全知識以外,女生各項交通安全知識合格率均高于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46,31.67,64.00,33.33,P值均<0.01),見圖2。

按性別分層后,同性別不同年級學生各項交通安全知識合格率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男=49.64,24.34,12.68,16.12,30.14,χ2女=49.18,30.94,13.32,26.27,34.46,P值均<0.05)。除騎車安全知識以及男生乘車安全知識以外,其他各項交通安全知識合格率均隨年級升高呈上升趨勢,經趨勢χ2檢驗顯示,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男=8.28,13.25,4.49,χ2女=17.51,4.34,4.66,9.95,P值均<0.05)。

2.2 交通安全相關態度 90%的學生認為交通安全教育對預防交通事故非常重要,女生比例高于男生;70%的學生認為交通安全教育是減少交通違章最有效的措施,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認為交通事故的原因在于中學生自身的比例女生高于男生;對中學生責任事故原因認識上,更多的女生認為原因在于不遵守交通規則。見表1。

按性別分層比較,不同年級男生對交通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年級越低,認為交通安全教育很重要的比例越高,經趨勢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5,P=0.020);不同年級女生對交通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17,P 0.006),盡管年級越低認為交通安全教育很重要的比例越高,但經趨勢χ2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04,P 0.152)。隨著年級升高,男、女生認為交通事故原因在于中學生自身的比例下降,而認為原因在于駕車或騎車的對方以及交通管理者及其他的比例上升,經趨勢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5.42,14.20,P值均<0.05)。隨著年級的升高,男、女生認為中學生責任事故原因在于中學生不懂交通規則的比例降低,而歸因于不遵守交通規則的比例增高,經趨勢χ2檢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29.44,25.35,P值均<0.05)。 br>

2.3 交通行為 10.8%的學生每周違反交通規則次數在5次以上,男生高于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3.83,P=0.000),見表2。

男生各種交通違章行為的比例均高于女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男、女生排在前3位的違章行為均為騎自行車帶人、闖紅燈、邊騎車邊聽耳機。見表3。

按性別分層后,除“騎自行車雙手離把”女生不同年級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其他各項交通違章行為年級之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且隨著年級的增高,男、女生各種交通違章行為經常發生的比例呈上升趨勢,經趨勢χ2檢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調查還發現,有28.2%的男生承認騎過摩托車,女生為7.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7.24,P=0.000);11.3%的男生駕駛過機動車,女生為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71.60,P=0.000)。

3 討論

中學生各項交通安全知識平均得分在75%以上,說明總體上中學生對交通安全知識各方面有較好的了解。但不同性別和年級的學生交通安全知識的掌握情況有所不同,女生優于男生,高年級學生優于低年級學生。上述結果和李延紅等[5]研究結果相似。兒童青少年隨著年級/年齡的增加,認知能力提高,接觸到的知識和信息更趨豐富,交通安全知識隨年級/年齡增高的現象符合其認知發展規律。性別之間的差異可能為:女生認為交通安全教育很重要的比例較高,因而對交通安全教育更加重視,平時會更注意交通安全相關知識和信息;女孩家長在交通安全教育和監護方面更加重視和積極[6]。上述結果提示,在交通安全教育中,應對低年級中學生以及男生有所側重。

對待交通安全態度上,多數學生的態度比較積極、正確,性別、年級分布特點表現為女生和低年級學生更重視交通安全教育,更傾向認為交通事故原因在于中學生自身,認為責任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不遵守交通規則,說明女生交通安全態度優于男生,低年級優于高年級學生。李延紅等[5]曾報道,中小學生交通意外傷害信念女生優于男生,年齡分布呈現中間高、兩頭低的情況,即10~歲和12~歲年齡組較好,7~歲和15~歲年齡組較差,其中15~歲年齡組最差。

研究發現,10%~20%的中學生不遵守交通規則[7],女生交通行為表現優于男生,低年級學生交通正確行為明顯高于高年級學生,且隨著年齡組增高,交通錯誤行為呈上升趨勢[5]。本研究中,約80%的學生每周違反交通規則的次數在2次以下,說明多數學生很少違反交通規則。男生各種交通違章行為經常發生的比例也明顯高于女生,且隨著年級的增高,男、女生各種交通違章行為經常發生的比例均呈上升趨勢。關于年級和交通危險行為之間的關系,也有研究認為,青少年各項騎車危險行為基本隨年級升高而降低[8],可能與研究對象中的高年級學生為大學生,而和其他青少年相比,大學生的文化等素質更高,因而交通行為更規范有關。男、女生經常發生的前3位交通違章行為依次為騎自行車帶人、闖紅燈、邊騎車邊聽耳機。

上述中學生交通安全知信行的研究結果揭示出一種矛盾的現象,即中學生隨著年級的增高、交通安全知識提高的同時,交通行為以及交通安全相關態度卻向相反方向發展,變得更差和更消極。上述知識、態度和行為隨性別和年級變化特征,可能與男、女生理心理特點以及隨年齡增高自我意識增強、性格更趨向叛逆有關。國外相關研究發現,兒童道路安全知識的提高不會必然引起行為的改善[9],教師和家長必須區分清楚兒童道路安全知識和行為的關系,不要理所當然地認為懂得多的孩子就一定更安全。

此外,調查還發現,有相當數量的男生騎過摩托車,甚至有11.3%的男生駕駛過機動車。有數據表明,全國機動車保有量和私人汽車保有量均呈上升趨勢,其中私人轎車數量增長率最高,已占全國汽車總量的20.20%[1]。這意味著汽車將大量涌入家庭,更多的中學生有機會嘗試駕駛機動車,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中學生駕駛機動車引發的事故可能會快速增加。

(致謝:感謝濟南市教育局及有關中學師生在研究中提供的無私幫助!)

4 參考文獻

[1] 王正國,尹志勇,肖凱.我國2002~2003年的道路交通事故.中華創傷雜志,2004,20(11):641-644.

[2] 韓曉軍,朱靜,蔣庭魁,等.浙江省1995~1998年0~14歲兒童意外傷害死亡分析.疾病監測,1999,14(11):428-429.

[3] 張佩斌,陳榮華,鄧靜云,等.江蘇省1994~1995年0~14歲兒童意外死亡前瞻性調查.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98,19(5):290-293.

[4] 王旭霞,何庚聲,郝愛華, 等.甘肅省中小學生道路交通傷害流行病學分析.疾病監測,2004,19(9):353-355.

[5] 李延紅,盧偉,周順福,等.上海市中小學生交通安全意識的現況調查.環境與職業醫學,2002,19(3):155-159.

[6] ZEEDYK MS, KELLY L. Behavioural observations of adult-child pairs at pedestrian crossings. Accid Anal Prev, 2003,35(5):771-776.

[7] 郭亞文,徐大麟,周祖華,等.上海市靜安區中學生健康相關行為監測結果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6,27(4):334-336.

[8] 陳天嬌,季成葉,星一,等.中國青少年騎車相關健康危險行為現狀.中國學校衛生,2007,28(1):24-25.

第6篇:統計學特性范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成長的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變,現階段每一個學段的學生心理特征和幾年前的學生差異很大,所以教師不能用原來的眼光看學生,這就需要我們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更深層次地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我們也知道,不同學段的學生心理特征存在很大的差異,而同年級的學生心理特征又有很多共同點,如果我們能找到這些差異性和共性,然后抓住教育契機有針對性地采取科學的教育的方式,不但可以預防每個年級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中,而且可以利用每個階段學生積極的心理去有效地喚醒和拓展學生的內在潛能,使學生實現質變的突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筆者通過對高中三個不同學段學生的調查、訪談及咨詢,再根據多年的管理經驗得出以下結論。

一、學生特點

高一是學生從少年走向青年的過渡期,也是從初中進入高中以適應為主的一年。高二是承上啟下的一年,是學生發展的分水嶺。高三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和個性的成熟的時期。

二、學生積極心理及教育契機

(一)高一學生

1.積極心理。由于剛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學生都想給教師和其他同學一個最佳的印象。因此,他們總是盡力展現自己的優點,表現得很規矩。大部分學生在新的階段改變的決心也很大,一開始意志力很堅強。

2.教育契機。教師可以多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鼓勵,建立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展示自己優點的時間長久持續;讓每一個學生明確校規校紀、班規班紀,嚴格要求,最難管理的事情,在開學時是最容易解決的。

(二)高二學生

1.積極心理。學生在文理分班后,心理漸漸穩定,自己追求的目標已經越來越清晰,學習的目的性更強。有些學生適應快、學得好、進步大,他們積極、自信的心理不斷得到強化,學習興趣上升,科學的學習方法也漸漸形成。

2.教育契機。教師可以這些進步較大的學生作為榜樣來引導,同時借助理想教育讓他們有更高的目標,并使他們不斷從學習中得到成功的心理體驗,使他們學習自覺性進一步增強。

(三)高三學生

1.積極心理。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調解能力進一步增強,這使高三學生做事的盲目性減少,計劃性增強。學生已步入成人階段,責任感逐步增強,更加關注自身的發展,考慮升學擇業和人生理想問題。因此學生的學習的動力非常強,學習上的覺悟和投入以及知識結構的完整、大量的習題使學生勤于思考、善于質疑,并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時期的學生精力充沛,富于想象,情感豐富,易被復雜、新奇事物吸引;勇于表現自己,好嘗試,追求高遠目標。

2.教育契機。教師可以分層次教學,和學生多進行朋友式的交流,并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和他們一起制訂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共同約定認真完成。

三、學生消極心理及預防性教育

(一)高一學生

1.消極心理。高一學生面對新的環境有陌生感和孤獨感,并且隨著學科知識難度和深度的加大,很多學生在學習上出現不適應現象,學習壓力過大,甚至出現焦慮;有些學生成績沒有以前好,或從班干部變成了普通學生身份,自身無法接受這種心理落差;一些學生經歷了緊張的升學考試后,會產生“歇一歇”的思想,會把自己的課余時間過多地分配在娛樂上。

2.預防性教育。我們就可以召開各種形式的主題班會,如“才藝展示”“團體游戲”“學習方法的介紹”“我是最棒的”“面對挫折”等,來預防這些問題的發生,從而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學習生活,加強人際交往教育,使學生能樹立正確的友誼觀。更為重要的是,這可以加強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性格教育,優化學生的個性品質。

(二)高二學生

1.消極心理。高二階段學生的新鮮感和熱情似乎已經淡去,既沒有高一時的雄心壯志,也沒有面臨高考的緊迫感,容易出現動蕩和茫然。有的學生則出現倦怠、厭學、焦慮。尤其是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在一年學習中(尤其是在考試中)屢遭挫折,對學習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也漸漸固化,漸漸出現興趣轉移、偏科等傾向,完全放棄了取得好成績的愿望,“破罐子破摔”。高二學生已經熟悉了學校的管理措施,容易出現思想和紀律的自由散漫,而且學生異往過密的現象開始增多。

2.預防性教育。教師可以強化自我意識輔導和耐挫折能力教育,使學生的人格更趨完善,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正確的愛情觀,形成社會責任感。

(三)高三學生

1.消極心理。由于高三學生的社會閱歷的局限以及辯證思維能力的有待發展,他們在看問題時往往比較主觀、片面,容易走極端。有些學生基礎較差,雖想好好學,但努力一段時間發現自己很難跟上,于是開始放棄。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在總復習過程還會出現“高原”現象。同時學生的課業負擔很重,面臨升學抉擇的挑戰,再加上家長的過高期望和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高三學生會感到更加迷茫和煩亂,從而情緒波動較大,容易精神不振,郁悶生氣和焦慮煩躁。

2.預防性教育。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升學觀和擇業觀,正確對待高考,掌握科學合理的系統復習和應試技巧,使學生形成較強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

第7篇:統計學特性范文

一、兒童有關“集合”核心經驗學習與發展的特點

已有研究表明,學前兒童集合概念的發展一般可以被描述為四個漸進的階段。

1.籠統模糊的知覺階段

大約3歲之前,兒童對集合的感知是籠統模糊的,往往沒有明顯的集合界限,即在感知集合中的元素時尚不能精確判斷其數量,對集合的范圍和界限沒有形成意識,例如,如果有人在一堆物體中拿走其中一個,他們往往不會有知覺。

2.感知有限集合的階段

3歲以后,兒童通常能逐漸在集合的界限之內感知集合的整體。在這個時期,兒童往往會關注集合中排在第一個和最后一個的物體,而對排列在中間的物體則較少關注,如讓兒童在畫有5個盤子的卡片上對應擺放蘋果時,他們往往不會遺漏第一和第五個盤子,可能會疏漏處于中間位置的盤子。同時,兒童在分放物體的時候,往往習慣于用右手放右邊的物體,用左手放左邊的物體。同樣,對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來說,相比直線式排列的集合數圖,他們更容易將空間封閉排列的集合數圖作為一個集合來感知。

兒童集合概念的發展由籠統模糊的知覺階段到感知有限集合的階段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通常出現在3歲左右,但并不是說每個兒童都會經歷這樣一個變化過程。

3.感知集合元素數量的階段

4歲兒童已能關注到集合中元素的數量問題,這是兒童對集合數量從不精確的感知到精確數數的一個跨越。此時,兒童已能通過點數等方式較正確地數出集合中元素的數量。此外,兒童還能對一個集合中的元素與另一個集合中的元素進行比較,一一對應的能力也在這個階段得到了發展。

4.感知集合包含關系的階段

一般說來,兩個集合之間存在著包含關系或相等關系。兒童對于包含關系的理解往往要晚于相等關系。集合間的包含關系是關于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涉及對類包含觀念的理解。相對而言,小年齡幼兒對全集和子集之間的類包含關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如桌子上擺放著一盆花,有4朵白花、2朵紅花,如果問一個4歲左右的兒童“花多還是白花多”,他很有可能會回答是白花多,因為在兒童的頭腦中尚不具備對花與白花之間的類包含關系的抽象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對類包含關系的理解能力也在逐步發展。4歲左右的兒童還不能理解全集和子集的包含關系,5歲兒童能初步理解,但準確率不高,5歲以后,兒童對類包含關系的理解能力會逐步發展與提高。

二、兒童有關“分類”核心經驗學習與發展的特點

學前兒童分類能力的發展一般來說會經歷如下三個階段。

1.能根據事物表面的、具體的和簡單的特征進行分類

一開始,幼兒會傾向于按照事物的具體特性進行分類,如把具有同樣顏色或形狀的物體放在一起,而不是把具有共同性質的物體歸為一類。例如,幼兒會傾向于把蘋果和皮球放在一起,而不是把蘋果和香蕉放在一塊,原因是蘋果和皮球都是圓的。在知覺特征和概念特征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對于幼兒來說,知覺特征往往會成為占優勢的分類標準。

2.能根據事物內部特征對事物進行抽象概括,但脫離不了具體的情景或功用

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分類經驗的積累,4歲以后幼兒一般能根據事物內部特征來進行分類。例如,有幼兒會把“飛機”和“火車”放在一起,顯然他們是從兩者的作用去分類的,當然也可能會有幼兒把“飛機”和“鳥”放在一起,因為“它們都有翅膀,都會飛”。在此,成人要特別注意不要簡單地認為只有符合成人標準的分類才是對的。幼兒往往會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分類,分類的依據也會不斷改變,因為幼兒分類標準的確定往往受其認知經驗和生活經驗的影響。例如,幼兒常常會把蜘蛛和蜘蛛網歸為一類,而不會把蜘蛛和小甲蟲歸為一類,這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兒童就是按照這種功能關系將有關事物聯系在一起的。在功能關系和概念關系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功能關系往往會成為幼兒采用的占優勢地位的分類標準。

3.開始根據本質屬性對事物進行分類,能夠抽象出事物的多種屬性或特征

幼兒對分類多樣性的理解需要經歷一個過程,雖然幼兒也能根據較上位的標準進行分類,但是他們對一個物體可以同時屬于多個類別的理解較困難,如嬰兒的手套既可以歸為嬰兒裝也可以歸為冬裝。對事物多種屬性或特征的理解水平往往要隨著幼兒分類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思維抽象性水平的不斷提升才能慢慢得到提高。

三、支持兒童獲得“集合與分類”核心經驗的策略

幼兒集合與分類能力的學習與發展,需要教師積極有效的支持。

1.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機會,引導幼兒發現事物的共同特征,培養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

生活中有各種機會可以作為幼兒學習集合與分類的契機。在設計有關集合方面的數學活動時,教師應當聯系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以具體問題或情景為背景開展活動,而不是進行概念教學。例如,可利用“鞋子對對碰”“木偶在誰那兒”“抓魚”“猜猜我是誰”等活動組織幼兒開展有關集合與分類的學習。首先,這類活動的材料需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其次,這類活動要分別聚焦于集合與分類核心經驗的某個要點,但不必像集體教學活動那般結構化、系統化,要允許幼兒通過重復游戲慢慢體悟、逐漸提升。

總之,教師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合適機會讓幼兒開展有關集合與分類的學習:可以是隨機性事件,可以是教師預設的活動,可以是幼兒自發的游戲活動,等等。

2.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特點開展適宜的集合與分類教學活動

一般來說,小班幼兒可要求他們按事物的外部特征或量的差異進行分類,因為這些特征比較容易被觀察到,并且小班幼兒通常對事物特征的辨認先于歸納概括,因此,教師可以讓小班幼兒先開展匹配活動,然后再進行分類活動。在設計活動方案時,教師應注意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聯系。例如,在“熊來了”的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請一名幼兒扮演大黑熊,當“大黑熊”走進森林時,教師發出指令,所有幼兒趕快回到各自的“家”,“女孩子(或戴帽子、穿皮鞋、扎辮子、戴眼鏡的小朋友)請躲到紅家”,“男孩子(或不戴帽子、穿運動鞋、不扎辮子、不戴眼鏡的小朋友)躲到黃家”……最后,教師啟發幼兒分別觀察同一個家里的人都有哪些共同特征,可以提示幼兒仔細觀察性別、衣著、飾品等外在特征。通過游戲活動,幼兒初步感知到,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對象可以形成一個集合。又如,集體活動“搶椅子”將一一對應的方法巧妙地結合在游戲情景中,幼兒可直觀而具體地感受一一對應的方法,并借此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或一樣多。

比較是數學學習中最常用到的方法之一。對學前兒童而言,感知集合及其元素、學習分類、分析兩個集合之間元素的一一對應及其關系都需要有比較的過程,因此,在設計有關集合與分類的數學活動時,可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學習比較的方法。

當然,除了游戲,操作也有助于小班幼兒感知和學習集合與分類。教師應盡可能為小班幼兒提供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并在活動中遵循以幼兒參與體驗和操作為先,以教師歸納和提升為后的原則。

對中大班幼兒來說,分類活動的重點可以放在“按照幾種特征來分類”“按照事物內在的、物理的特性來分類”以及“感知集合間的包含或相等關系乃至兩個集合間的交集、并集”等方面,隨著幼兒經驗的積累,也可以嘗試引導幼兒學習同時按兩種標準分類,如要幼兒找出既是紅色又是木制的紐扣。例如,在集體教學活動“動物分家家”中,教師提供幼兒熟悉的各種動物(有陸生的、水生的、兩棲的,還有鳥類等)卡片,幫助幼兒通過區分動物特征歸類為不同類的動物命名感受不同類動物的共同特征感受交集動物等步步深入的活動,感受和理解交集的概念。

感知集合間的包含或相等關系以及兩個集合間的交集、并集等概念對幼兒更好地理解集合概念以及學習數的組成和加減運算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幼兒理解集合間的抽象關系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中,重點是幫助幼兒感知,而不是直接講解概念。無論是游戲還是操作,教師都可通過設疑或小結的方法幫助幼兒將感性經驗上升為理性知識,這方面需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加以設計。

3.提供可從多維度感知的操作材料,以引導幼兒的分類學習

首先,教師可提供便于幼兒多維度感知的操作材料。例如,教師提供(也可和幼兒一起收集)大小、形狀、顏色、材質、圖案均不同的紐扣,啟發幼兒思考討論:這些紐扣中哪些是相同的,把它們挑出來。教師可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比較,幫助幼兒找出共同點,引導幼兒正確分類。一般說來,可供多維度感知的材料需根據幼兒的實際能力有梯度地提供,小班幼兒適宜提供可從一個維度感知的材料,以后隨著幼兒能力的提高,再酌情提供可從兩個(或以上)維度感知的材料。

第8篇:統計學特性范文

(聲明:本站文章僅給需要的醫務工作者提供交流學習參考。翰林醫學免費提供。部分資源由工作人員網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發現有哪部分資料侵害了您的版權,請速與我們后臺工作人員聯系,我們將即時刪除。客服qq:88970242.后臺工作qq:928333977)

【摘要】  目的:研究腦囊蟲病神經系統影像學表現和腦脊液特異igg4陽性強度的相關性。方法:對42例腦囊蟲病的病人行腦脊液igg4定性檢測和神經影像學檢查。結果:42例病人中,igg4強陽性6例(14.3%),陽性14例(33.3%),弱陽性12例(28.5%),陰性10例(23.8%)。腦囊蟲神經影像學表現的不同時期病人的腦脊液igg4陽性強度檢測顯示活蟲期、變性死亡早期、變性死亡后期和鈣化期等四期相互間的igg4陽性強度有顯著的差異(p<0.01)。結論:腦囊蟲病患者腦脊液特異igg4和神經系統影像學表現存在著相關的聯系。

【關鍵詞】  igg4 腦囊蟲病 神經影像學 腦脊液

本實驗將對明確診斷的42例腦囊蟲病病人,根據腦囊蟲的病程發展來評估神經影像學和csf中igg4之間的關系。

臨床資料

2007年2月~2009年6月腦囊蟲病病人42例,男25例,女17例,發病年齡10~66歲,平均28歲。腦實質型33例,腦室型5例,腦池蛛網膜下腔型4例。

影像學資料:神經影像學檢查主要是ct和mri,分為活蟲期、變性死亡早期、變性死亡后期和鈣化期。42例病人入院后均行ct和mri檢查,其中腦實質型33例,腦室型5例,腦池蛛網膜下腔型4例。在腦實質型中表現為輕型者是5例,中型者24例,重型者4例。42例患者中有腦積水者5例,囊蟲性腦炎者7例。

igg4檢測:入院后通過腰椎穿刺收集csf 5ml,置-20℃冰箱保存。42例患者均使用elisa法測定csf中囊蟲特異性igg4。特異性igg4測定依據試紙條是否出現特異的黃色條帶及強、弱程度來分為強陽性、陽性、弱陽性和陰性四個等級。

統計學方法:所得數據應用spss11.5統計學軟件處理。神經影像學的分期和特異性igg4的關系使用卡方檢驗。

結 果

42例中igg4強陽性6例(14.3%),陽性14例(33.3%),弱陽性12例(28.5%),陰性10例(23.8%)。腦囊蟲影像學分期和特異性igg4的關系見表1。經統計學處理,x2=17.484,p=0.035。表明腦腦囊蟲影像學不同時期患者csf特異性igg4陽性強度存在差異(p<0.05)。見表1。表1 腦囊蟲影像學分期與csf特異性igg4的關系

討 論

當前臨床治療上能夠準確反映囊尾蚴在病人腦組織內寄生的數量、生存的狀態和病理改變的方法主要是神經影像學檢查。machado[1]等研究認為腦囊蟲病csf特異性igg抗體主要產生于鞘膜內,當血腦屏障功能障礙后,可以有少量來自于外周血液。當腦囊蟲感染后可引起血清及csf特異性igg4升高[2],這已得到公認,但是在腦囊蟲的不同發育階段,csf特異性igg4的變化與神經影像學處于何種關系,目前研究甚少。本研究對各期腦囊蟲患者csf特異igg4的變化強度和神經影像學表現之間的相關性進行研究,從而反映腦組織內囊蟲的感染狀態。從表中可以看出csf中igg4的陽性強度在活蟲期的陽性強度和陽性率均高于其他各期。多發型患者腦組織內囊尾蚴寄生數量多, csf特異igg4陽性率及陽性者比例均高;本研究中輕型感染者igg4陽性強度低,有的呈陰性反應,這組患者在ct或mri上多表現為單發小囊型,可以刺激機體,產生免疫產物比較少。此類患者可以結合神經影像學的表現來綜合評價其治療效果。目前,igg4升高的最低腦囊蟲負荷數尚無研究。在混雜期,活動性囊尾蚴在患者腦內持續存在,可以刺激機體產生特異igg4,但陽性強度相對較低(因其與腦內存活的囊尾蚴負荷有關);患者腦內囊尾蚴在鈣化期被殺死、鈣化,特異的igg4快速的降低消失,igg4檢出陽性強度低或表現為陰性。從以上研究表明,從活蟲期到鈣化期腦內的囊尾蚴受到體內免疫系統殺傷和抗囊藥物的治療后,經過退化、變性、死亡、吸收或鈣化等的一系列病理變化過程,同樣csf異igg4亦呈現由強陽性到陰性的變化過程。因此,csf特異性igg4測定可對腦囊蟲治療效果做出客觀的判斷[3]。

目前神經影像學檢查(ct和mri)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上被認為是確定腦囊蟲病的金標準[4]。所以說目前腦囊蟲病的診斷及治療亦多采用抗囊治療后行mri檢查來評估療效。但是由于腦囊蟲病復雜的病理過程,并且與其他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鑒別十分困難,而且這種評價費時較長和治療費用較高,從而影響了腦囊蟲病治療后及時而有效的評價。通過檢測csf特異igg4陽性者,絕大多數腦內有存活的囊尾蚴,且陽性強度與囊尾蚴在腦組織內寄生的數量,存活、崩解、死亡、鈣化等病理變化相一致。

【參考文獻】

   1 machado lr,livramento ja,vaz aj,et al.igg intrathecal synthesis and specific antibody index in patients with neurocysticercosis[j].arq neuropsiquiatr,2002,60:395-399.

2 吳觀陵.人體寄生蟲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23-524.

3 garcia hh,evans ca,nash te et al.current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treatment of neurocysticercosis[j].clin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review,2002,15:747-756.

第9篇:統計學特性范文

關鍵詞:黃瓜;嫁接方式; 成活率;生物學特性

雙根嫁接也稱雙砧木嫁接,是利用兩個砧木根系促進黃瓜生長的一種高效嫁接技術。雙根嫁接采用白籽南瓜和黑子南瓜兩種砧木,前期白籽南瓜根系長勢快,中期黑籽南瓜根系長勢快,后期雙根長勢都很旺盛,在強大根系的支撐下,黃瓜長勢強壯,抗病性、抗逆力等性狀明顯提高[1],產量比單砧木增產53.7%以上[2],效果非常明顯。本試驗旨在探討不同的嫁接方式對黃瓜雙根嫁接苗的成活率、生物學性狀的影響及植株抗病性差異,為黃瓜雙根嫁接栽培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和方法

1.1供試品種

接穗品種津優35號、津優36號黃瓜(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提供),砧木品種黑籽南瓜、白籽南瓜。

1.2接穗與砧木播種、嫁接

津優35號、36號黃瓜分別于2008年10月7日和8日播種,白籽南瓜和黑籽南瓜分別于10月7日、10月10日播種。嫁接在10月16日至18日進行。嫁接采用靠接+靠接、頂插接+靠接、劈接+靠接、頂插接+劈接4種方法。

1.3嫁接苗管理

嫁接苗栽入直徑10 cm的營養缽中,并澆足底水。用雙層黑色薄膜(不見光,利于嫁接口愈合)小拱棚覆蓋,1周后白天揭膜通風至嫁接苗移栽。

1.4嫁接苗成活率及生物學性狀調查

11月3日,對嫁接苗成活率及其生物學性狀進行調查。因嫁接苗數量較少,成活率調查采用總體樣本調查法。從各種嫁接苗中隨機抽取10株樣本,調查其株高、株幅、真葉數等生物學性狀。

1.5黃瓜植株發病狀況調查

在黃瓜植株開花結瓜盛期(2009年1月20日),采用隨機取樣法調查黃瓜枯萎病發病率。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嫁接方式對嫁接苗成活率的影響

不同的嫁接方式對雙根嫁接苗成活率的影響見表1。可以看出,相同黃瓜接穗(津優35號)、相同砧木(黑籽南瓜+白籽南瓜)采用靠接+靠接、頂插接+靠接、劈接+靠接、頂插接+劈接4種嫁接方式進行雙根嫁接,其嫁接苗成活率相差懸殊較大,其中靠接+靠接方式成活率較高,為91.00 %;頂插+劈接方式成活率較低,為73.66 %。不同接穗(津優36號、津優38號)、相同砧木(黑籽南瓜+白籽南瓜)采用靠接+靠接法嫁接,嫁接苗成活率分別為90.66 %和91.33 %,均高于其他嫁接方式。說明靠接+靠接法是提高雙根嫁接苗成活率的最有效的嫁接方式。

2.2不同嫁接方式對嫁接苗生物學性狀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的嫁接方式對嫁接苗的株高、株幅、真葉數等生物學性狀有一定影響。相同接穗(津優35號)、相同砧木(黑籽南瓜+白籽南瓜)采用不同的雙根嫁接方式進行嫁接,平均株高、平均真葉數、平均株幅均以靠接+靠接苗最大,而且遠大于其他嫁接方式;以頂接+劈接表現最差。以津優38號黃瓜為接穗,其嫁接苗的平均株高、平均株幅、平均真葉數均大于以津優35號黃瓜為接穗的嫁接苗,這與同期播種的津優38號黃瓜長勢強有一定的關系。

2.3不同嫁接方式對黃瓜植株抗病性的影響

由于多年連作,枯萎病、霜霉病猖獗成為制約黃瓜塑料大棚生產的主要因子。由表3可以看出,經雙根嫁接后,黃瓜植株枯萎病發病率明顯下降,控制在0~5.0%范圍之內,但依黃瓜接穗品種及嫁接方式的不同,發病率略有差異。單根嫁接后,黃瓜植株枯萎病發病率也有所下降,但低于雙根嫁接苗。而未經嫁接的津優36號黃瓜(對照1)、津有38號黃瓜(對照2)植株,枯萎病發生較嫁接苗高,病株率分別達到21.0 %、23.0 %。

3討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無論是嫁接苗的成活率還是生物學性狀,均以靠接+靠接法最好,這可能是由于靠接苗接穗帶根,增加了根系對土壤中水分、養分的吸收面積,利于嫁接傷口愈合的緣故。靠接易操作,接后易管理,成活率也高,但靠接后易產生不定根。黃瓜一旦扎下不定根,它會逐步代替南瓜根的功能。南瓜根看起來粗壯,但實際上已逐漸失去作用,這樣就失去嫁接的意義了[3]。因此,靠接+靠接法一般需要進行后期1~2次的斷根處理。

按照靠接+靠接、頂插接+靠接、劈接+靠接、頂插接+劈接4種嫁接方法的技術規程要求,不同的嫁接方法對接穗和砧木播種時間的先后有不同要求(例如,靠接法要求接穗先于砧木播種3~5 d)[4]。本試驗由于條件所限,各種嫁接方法所采用的接穗和砧木均在同一時間播種,故對嫁接苗的成活率及其生物學性狀的影響會造成一定的差異。

雙根嫁接黃瓜與未嫁接黃瓜(對照)枯萎病發病率結果對比表明,采用雙根嫁接技術顯著提高了植株對枯萎病等病害的抗性。

參考文獻:

[1] 孫志強,白玉玲.嫁接黃瓜的生理基礎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1996(1):26-28.

[2] 齊艷花.大興區越冬茬雙根嫁接黃瓜增產效果顯著[j].蔬菜,2009(2):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丶国产丶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色一乱一伦一图一区二区精品| 亚裔玉videoshd和黑人| 欧美猛少妇色xxxxx| 国产精品第9页|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 很污很黄的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三级在线| 成人在线第一页| 国产原创中文字幕| 久久伊人色综合| jizz日本黄色| 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夫妇交换性3中文字幕| 国产一精品一aⅴ一免费| 久久99国产精品|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高潮流水|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韩国无遮挡吃奶床戏|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久| 国内揄拍高清国内精品对白| 亚洲欧美激情在线| fc2ppv在线播放| 永久免费看bbb| 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冬日恋歌国语版20集中文版| yellow中文字幕网| 美女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精品视频| 国产无遮挡无码视频免费软件| 亚洲欧美日韩小说| 四虎a456tncom| 日本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97国产在线公开免费观看| 欧美18videos极品massage|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 一本久久伊人热热精品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