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危機的主要表現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林權改革;文化選擇;生態危機
林權改革是國家在新世紀作出的一個重大決定,林權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產權明晰放活經營、流轉規范的林權制度,激發廣大林農和各種社會力量投身林業建設的積極性,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林權改革從2008年開始在全國實施,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正在逐步顯露出來,因此從生態人類學的角度研究文化選擇和生態危機的關系的文章還不是很多。
文化選擇是個運用很廣泛的概念,我國的學者也進行了不少的論述,根據尹紹亭老師的觀點,文化選擇是指人類在不同文化的規約下,能夠建構起穩態延續的民族生境,生活在民族生境中的生物物種會在文化的干預下積累其變異,誘導新品種或新物種的定型。文化選擇既要服務于人類社會的需要,又不能過分地偏離自然選擇。
生態危機事實上是生態失衡的后果,根據羅康隆老師的觀點,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共存于生物圈內,人類盡管比任何生物都有智能,能主動控制周圍的環境,滿足自身的需要,但是他最終還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員,和其他任何生物一樣,只能扮演一個角色,都是自然生態系統立體符合網式結構的一個結合點。因此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十分微小的變動都會影響人類的生活,都會對人類社會構成威脅,這種變動即是生態失衡。如果生態失衡無法恢復,就會對人類社會造成損失,那么就發展為了人類社會所稱的生態危機。
文化和生態危機的關系原理如下:因為文化體系自身存在雙重性,他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寄生不可能保持在一個恒定的水平上,他會無意識的與生態系統發生偏離,其結果就是生態危機。面對生態危機,人類的文化就起到了在生態失衡和生態安全之間調控的作用。即人類的文化能縮小或控制這種偏離,或者切斷偏離擴大的渠道,實現人類社會生態安全,從而為人類社會贏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對于文化選擇和生態危機的關系問題,尹紹亭老師論述的也很到位。他說從人類的良好愿望出發,肯定會希望在文化選擇的過程中,社會性需要和自然性需要相互耦合。然而,這僅,是人類心目中的理想,文化選擇的實際運行往往會偏離這種理想。當其強化對人類社會的服務時,必然會放松,甚至擱置對自然背景的依賴,有意無意地損害所處的自然生態系統,當文化選擇專注于與自然背景的兼容時,又肯定會損害人類社會的內聚能力,難以應對來自外部社會的挑戰。這就導致文化選擇一直是在兩個服務對象之間擺動,不斷地探尋新的平衡點。文化選擇的過程,總是表現為圍繞平衡點的左右搖擺。文化選擇的對象也在這種擺動中按照人類的需要而付出或存或亡的代價。而且這樣的代價不僅屬于人類社會,還會波及到相關的自然生態系統。這是文化選擇復雜性的又一種表現,同時也是導致生態隱患的根源。
以云南某山村為例,這個村莊本來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彝族傣族村莊,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096.52畝(其中:田385.26畝,地2,711.26畝),人均耕地6.96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19,305.94畝,植被主要以針葉林針葉闊葉混交林為主,樹種多樣分布廣,野生菌等林下資源豐富。其中經濟林果地34.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8畝,主要種植芒果等經濟林果;草地18.00畝;荒山荒地480.00畝,其他面積280.00畝。
可以看出該村林地面積廣闊,在這樣的土地利用類型下,該村沿襲了傳承千年的與之相適應的文化類型,普遍存在山神崇拜和森林崇拜等文化適應現象,這種文化又很好的維護了他們的生境,所以千百年來該村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從2008年,該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進行了林權改革,村民在政府的說服和利益驅使下,至傳承千年的森林文化于不顧,把該村的大部分林地出租給了一家林業公司,該林業公司把林地的原有林木全部伐倒種上了桉樹,桉樹是一種外來物種,生長迅速,是很好的經濟樹種。可是僅僅過了不到五年的時間,該村就出現了干旱等各種生態問題,政府始料未及,村民們也逐步認識到了當初選擇的錯誤,甚至出現了村民因此聚集請愿的事件。
由此可見,在林權改革的過程中,文化選擇和生態危機息息相關,文化選擇不當會造成生態危機現象,同時生態危機又迫使當地人從新進行文化選擇,正如尹紹亭老師所說,文化選擇在人們的社會性需求和自然界的需求之間來回擺動,不斷的尋求新的平衡點。因此,這就要求當地人在文化選擇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自然界的需求,做出正確的文化選擇,防止出現難以挽回的損失,同時也要求各地政府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實際各地的情況,引導當地群眾做出正確的文化選擇。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資本主義 生態危機 異化 經濟擴張性 經濟全球化 解決
中圖分類號:N941 文獻標識碼:A
一、全球目前的生態環境現狀
根據IPCC的報告,地球表面每十年溫度上升0.3℃,這是由于大氣中溫室氣體大量增加造成的。 全球變暖、臭氧層空洞、海平面上升,嚴重威脅到了人類和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環境。面對一系列日益嚴峻的全球性生態問題,尋找一條化解人與自然矛盾的途徑就成為了當務之急。黨的十中提出,要建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全面發展的“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提出“美麗中國”的口號,就是要求從環境上建設一個生態美的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但是全球性的生態危機不是只靠我國的一己之力就能化解,而應全球各國一起聯手,共同保護環境。但尊重生態規律與發展資本主義在本質上是矛盾的,導致全球性的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無法醫治的頑癥。因此,我們應該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異化的生產和消費、資本主義的本質和其領導下的經濟全球化來尋找生態危機的根源以及其解決途徑。
二、資本主義是導致全球性生態危機的根源
(一)資本主義異化的生產和消費是導致生態危機的直接原因。
所謂異化消費“是指人們為補償自己的那種單調乏味的、非創造性的且常常是報酬不足的勞動而致力于獲得商品的一種現象” 。西方消費主義宣揚“把消費數量和種類日益增長的物品和服務視為至高無上的生活目的的價值觀念或文化態度” ,把消費與滿足、幸福等同起來,只用消費數量來衡量自己幸福尺度的一種狀態,人們通過金錢獲得物品,而獲得物品的目的往往滿足于占有要保存的物品,而不是滿足于占有要使用的物品。 這徹底使人變成了物的奴仆,淪為了虛假需要的奴隸。
當代資本主義為了暫時緩解其根本矛盾,往往通過鼓勵消費、刺激消費、拉動消費,以及煽動超前消費,甚至炫耀性消費等政策措施來使人們過度消費,從而推動資本主義生產更加放肆地對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對環境進行無所顧忌的破壞。在資本主義中,整個西方世界占世界人口的20%,卻要消耗世界能源和物質材料的80%,人均消耗能源和物質材料分別為發展中國家的35倍和50倍 。
異化消費支持著異化生產,使資本積累和再循環得以繼續進行。異化消費和虛假需要會使資源產生巨大的浪費,使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生態平衡被破壞,從而導致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
(二)資本主義本質是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
雖然當代資本主義與早期資本主義相比已發生了很多變化,但其本質卻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是一種積累制度,資本主義的最終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潤。這種積累一直靠不斷剝奪全球自然環境資源而得以維持,要進行永無休止地積累,就必須不斷加大原材料與能源的生產量,隨之就會出現巨大的浪費,這也說明了資本主義對自然持一種敵對態度,將自然看作是掠奪并獲取利潤的對象,從而必然導致自然的破壞和生態危機的產生。
本來因生產而造成的環境污染的治理費用應當計入生產成本,但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這一資本主義本質的驅使,資本家在每次投資時,總是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收回投資并且會獲得長久的利潤回報,所以使得沒有資本家愿意犧牲自己企業的利潤來保護環境。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資本家就必須不斷擴大再生產及其規模,這就是資本主義的經濟擴張性。資本主義的觸手從一個地方伸向世界各地,資本主義生產是“以無限價值擴張為目的的,它絲毫不考慮這種擴張所帶來的政治的、經濟的、地理的或生態的后果?!?,所以說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就是全球環境的破壞史。
(三)資本主義領導的經濟全球化是生態危機的現實原因。
在資本的驅動下,為了追求利益,資本主義將自己的貿易范圍擴張到于世界各地。而保護環境與經濟全球化的要求相反。保護環境,是要求過度發展的國家節制消費,要求窮國以消滅貧窮為目標去使用資源,但是,資本主義領導的經濟全球化卻要求,過度發展的國家必須更多的消費,因為它們對于窮國而言是關鍵的市場;相反,窮國必須要減少公共開支,保持低工資并開放本國經濟,吸引外國投資。這樣勢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資本主義為了降低成本,促成生產場所集中,造成了城鄉之間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二元不平衡發展。不平衡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工業資本在所有權及控制力方面集中化和集結性趨勢與空間上的集中化趨勢之間存在著一種歷史性的關聯” ,在資本主義領導的經濟全球化中,二元對立結構的“不平衡發展不僅是工業生產、商業、人口等因素在發達地區的集中,而且也是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業和原材料的集中榨取,這同時也會使這些欠發達地區的人與自然之間的‘基本新陳代謝’遭到破壞” 。這一破壞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源方面。表現在資源的耗盡衰竭;第二,匯方面。表現在自然界對污染物和廢棄物的吸收。
在二元對立結構不平衡發展的條件下,全球性生態危機對欠發達地區帶來對土地、土壤、植物等的大量毀壞的危害和環境的污染要比發達地區嚴重得多,并且還導致欠發達地區出現人口過剩、貧困積聚進而加速它自然條件的惡化。
全球化會在資源配置的基礎上出現全球的區域化分工。資源消耗基地、生產基地和消費基地這些集中化的社會分工給也會給環境帶來新的壓力。比如,很多生產基地建立在離發達國家很遠的欠發達地區,那它們所進口的每一件基本商品在使用之前都要消耗掉數加侖的燃料,這意味著每件商品的背后都承載了大量的環境成本。
生態帝國主義是生態危機的直接元兇。所謂生態帝國主義是在當代全球化的條件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將生態危機轉嫁給發展中國家,并對這些國家進行生態掠奪,即生態殖民。在全球化過程中,有些發達國家通過WTO機制和全球投資、跨國公司等渠道,直接向發展中國家出口洋垃圾和傾倒廢物,而發展中國家無法有效防止污染轉嫁。
三、解決全球化生態危機的途徑
第一,倡導生態理性,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充斥著的貪圖享樂、缺乏責任感的思潮,以及從“夠了就行”(enough is enough)到“越多越好”(the more the better)的思想變化,這是造成消費異化和虛假需要的根源,要消除異化消費,必須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樹立以更少的生態消耗來過更好的生活這一生態理性原則。同時,全世界的國家一定要聯合起來,推動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的國際合作,樹立一種新的安全觀――共同安全或集體安全,維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第二,超越資本主義,建立生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資本主義是全球性生態危機的始作俑者。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可持續性決定了我們要沿著社會主義方向改造社會生產關系,建立一個以維護生態為基礎,又能充分保障現代人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的公正合理的社會制度,不僅要以現代人的需要為中心,還要為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為目標?!斑@種社會的支配力量不是追逐利潤而是滿足人民的真正需要和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
第三,在全球化背景下,欠發達地區要優化本地區產業結構和進出口結構。作為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地區,要轉變觀念,從單向度的以經濟利益為首位的發展方式,向以社會利益和生態利益為基礎的方向轉變;由“單一資本結構向以生態資本為基礎的,由生態資本、物質資本、社會資本組成的復合資本結構轉變” 。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我們要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沿著十報告中提出的生態建設要求,把我國建設成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共同繁榮的國家,為解決全球性生態危機、建設世界的綠色家園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齊魯工業大學文法學院2012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化研究)
注釋:
Schlesinger W H. Biogeochemistry: An analysis of global change[M] .New York: Academic, 1997. ed. 2.
本?阿格爾:《西方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第494頁。
艾倫?杜寧:《多少算夠――消費社會和地球的未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會》,中國文藝出版公司,1988年,第134頁。
衛建林:《全球化與第三世界》第二卷,清華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541頁。
哈維:《后現代化的條件》,波力第出版社, 1990,第180頁。
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生態學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304- 305頁。
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生態學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第309頁。
關鍵詞:生態危機 根源 倫理 生態文明
生態危機是指地球生態系統的循環、平衡、穩定由于人類的長期的干擾行為使其受到破壞,進而走向崩潰毀滅的危機,從而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現象。它的主要表現為物種迅速滅絕,全球溫室效應,臭氧層漏洞等等。生態危機的表征、根源和后果都是復雜的,它不同于環境危機只表現在幾個區域里,而是遍布了整個生物圈和整個人類的生存環境。它的全球性使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為之苦惱和焦慮,如何使人類走出這個困境,首先,我們得深刻剖析導致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然后找出合理的出路,努力構建生態文明,使人和自然得到和諧的發展。
一、生態危機的原因分析
1、生態危機的直接原因
(1)對資源的盲目開采和低效率利用導致資源危機
由于工業的發展,人類對資源的開采和利用已經到了窮兇極惡的地步,資源危機已經成了不可忽視的問題。以我國為例,我國本身就是一個資源短缺型國家,再加上技術水平低,以及采取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資源的消耗又大大的高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因此資源短缺問題在我國就顯的十分突出。
(2)人類對環境的污染導致環境危機
提到環境污染,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想到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廢渣,這三廢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其污染力相當強,它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和水污染已經嚴重的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
(3)人口的增長已經使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不堪其負
近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帶動醫療衛生技術的飛速發展,世界人口出現了“爆炸式膨脹”。人口的膨脹給生態系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一方面,人口膨脹造成了資源消耗的增加,另一方面,為了換取更多的生存空間,人們不得不破壞更多地森林、草原,從而造成綠地的減少,導致了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減少、物種滅絕加劇。
2、生態危機的深層根源
(1)把科學做為征服自然的工具
從培根時代開始,科學逐漸成為人們征服自然的謀劃工具。人類通過科學,認識、操作和支配地球上的自然物為其服務。結果產生了相互抵觸的結局:一方面,利用科學,人們改造自然帶來了工業文明,推動了經濟迅速發展;另一方面,這種工業文明又排斥人類與大自然相親相近的情感。這是由于“我們科學的最大傳統,一般地說,還沒有肯定與生命在感覺、情感、道德上的交融,以致于現代科學仍然是以無感情的姿態為基礎的,從生命素材的感情的包圍中分離出來”。也可以說塑造現代世界的科學還沒有得到價值的意識的引導,因而也沒有創造有利于人類與生命間交融的工具。
(2)自然價值被簡單化和標準化
所謂自然價值,是指自然物所具有的滿足人和社會需要的屬性和功能。它表現人與環境關系中環境屬性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它包括,資源價值、美學價值、生態價值和科學價值。它們都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而人類卻按照是否對人有用的標準,衡量所有事物,只要是對經濟發展有利的任何自然界的東西,都被認為是有價值的,否則便只是廢物。這樣便造成了自然界資源和價值的極大浪費和破壞。今天的生態危機,一個重要根源就在于對自然生態系統豐富價值的簡單化追求,一切為了經濟價值,忽視了自然當中蘊含的豐富的價值,結果,這種簡單的經濟發展遭到了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制約。
(3)“人類中心主義觀”的誤導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西方近代以來的主流哲學與文化,確實是人類中心主義的。特別是啟蒙運動以來的主流傳統,主張人是自然界的主宰,居于自然界的中心地位,一切價值都是由人決定的,是為人的利益而產生和存在的。“我思故我在”、“本質先于存在”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哲學表述;人與自然界的分離與對立,則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基本前提。人類中心主義將人視為自然界的主宰,具有無與倫比的優越性,而把自然界視為僵死的、無生命的存在,成為人的統治對象;它確立了人作為認識主體和價值主體的地位,否定了自然界的內在價值;它賦予了人以控制、掠奪自然界的無上權力,而否定了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生存權利。人類中心主義是“現代性”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導致生態危機不斷加重的原因之一。
二、創新思維,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
要走出生態危機的困擾,只做表面功夫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人們從思維和價值觀上做徹底的改變。
1、構建生態文明需要處理好的幾種關系
首先是環境保護與生態改善的關系,在這一點上,人們很容易陷入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不知道如何更好的改善生態,認為只要保護好環境就可以了,殊不知這樣卻忽視了生態系統對環境的制約,治標不治本,結果導致環境治理成本不斷增大,環境問題愈發嚴重。另一種傾向是重視生態改善,但忽視生態改善的最終目標仍然是為了人類的福祉??梢钥闯?,這兩種傾向都與我國強調既以人為本,又要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宗旨不相符。其次是工業化進程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生態危機的出現與工業化進程有著絕大的關系,要改善生態環境,必須摒除工業化,這樣的觀念不僅對生態環境沒有多大改善,而且只會影響人類的發展。所我們要讓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同步前進。再次是人的發展與生態文明的關系,社會的發展就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生態危機的出現,使人們開始懷疑這樣的發展會不會是人類的自我毀滅發展,于是就有人排斥用現在工業化造出來的物質,甚至還有人提出回到原始社會的生活狀態,這樣做無疑是不現實的,因為我們所提倡的生態文明并不限制人的真實福利發展,它更要考慮人的新需要和新發展機會等。
2、加強環境倫理道德建設,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改變人們傳統的生態價值觀,加強環境倫理道德建設,建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要將傳統倫理道德的視野擴展到自然界,通過對傳統倫理道德的補充和升華,建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當前,我們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培育一種全新的生態倫理,我們在認同自然界自身存在其內在價值的同時,必須承認代際價值的存在;增強公民的生態道德意識,全面正確地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使科學認識自然、友善對待自然成為人們工作、學習、生活中的一種理念;更新公民的生態道德觀念,讓每一個公民明白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和諧與共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想狀態和境界,要熱愛自然、保護自然、改善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消除人類凡生態行為的背后的深層次意識根源,最終實現生態危機的標本兼治。
參考文獻
[1] [美]I?K?奧斯汀.美是環境倫理學的基礎[M],《自然科學的哲學問題》.1988一期.
[2] 劉湘容.生態倫理學[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69頁.
[3] [英]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157頁.
[4] 《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55頁.
[5] [英]培根.《新工具》第一部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箴言三.
[6] [加]萊斯.自然的控制[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第30頁.
關鍵詞:異化消費 生態學 生態危機
進入到20世紀,人類生存的地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土壤、大氣、水、整個生態圈發生了與20世紀之前不同的景象,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不再是以往和諧的狀態,這種極巨的變化使人類的視角從生產領域轉到了環境領域,人類開始意識到自己從事的工業生產活動給賴以生存的家園帶來了不堪的重擔,20世紀后半葉,在北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有些研究者運用的立場方法和理論來研究生態危機,其中加拿大學者本阿格爾(以下簡稱阿格爾)就是這子時期生態學研究代表之一,他提出的“異化消費理論”理論,是其生態學的核心內容。他認為“異化消費是導致資本主義危機的直接根源?!碑惢M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產物,生態破壞與其有直接的聯系,研究阿格爾的異化消費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異化消費理論提出的思想淵源
生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而消費能夠促進生產,消費與生產是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自人類社會進八到工業時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建立,生產力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呈現出極度繁榮的景象,消費形式日漸多樣化,伴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是大量的消費活動,而這些消費形式并不全是由于生產而帶動的消費需求,其中有很大部分的消費是過激的虛假的消費。阿格爾明確給異化消費下了定義:“異化消費是指人們為補償自己那種單調乏味的、非創造性的且常常是報酬不足的勞動而致力于獲得商品的種現象?!憋@然,出現了消費者購買商品不是出于自身正真的需求的現象,他們的消費不僅是為了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更多的是為了滿足不斷膨脹的虛榮心。所謂這樣的消費是種被迫的、虛假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被傳播媒介誘導而形成人的畸形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風氣從而引起的種異化消費的現象。而這種異化了的消費觀從長遠來看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產生定的弊端,給生態環境帶來前所未有的破壞。
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是建立在科學技術革命基礎之上的,而科學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增強了人類對自然的征服欲望,工業化進程不斷加速,就需要源源不斷的原料供給,大量原生態動植物就成為了工業化進程中的犧牲品。“資本主義的發展往往雁過拔毛、竭澤而漁甚至殺雞取卵,征服自然和掠奪資源的手段可謂無所不用其極。”資本家為了獲取更多利潤不顧利用任何手段,從大自然中獲取原材料。從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中可以看出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過來也會促進生產的發展,這種異化的消費方式本身就是種畸形的消費,最終帶來的是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惡化,經濟全球化使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魔抓在世界范圍內延伸,生態失衡問題隨之也蔓延到了世界各個角落。在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下,資本家在獲取剩余價值后進行的擴大再生產會導致生產過剩,生產和消費產生了矛盾。在資本主義消費領域里,消費是他們衡量幸福感的標尺,消費越多就代表幸福度越高,這樣就會導致消費極度膨脹,生產和消費超出了自然承受的范圍,產生系列的生態問題。阿格爾曾說:“歷史的變化已使原本關于只屬于工業資本主義生產領域的危機理論失去效用。今天,危機的趨勢已轉移到消費領域,即生態危機取代了經濟危機。”它認為資本主義的危機從生產領域轉移到了生態領域,這種異化消費的現象不僅在資本主義國家盛行,包括在現代的社會主義國家中,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的影響下,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供人們消費的商品種類越來越多,這樣使得人們的消費越來越多樣化,同樣也會由于市場經濟的弊端而產生的一些列消費過剩問題。萊易斯認為,根據瘋狂的消費活動來確定人的幸福,這是當代人的異化特征。市場經濟結構的弱點造成了人們不得不通過過度消費來滿足自己的幸福的環境,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工業生產,“勞動中缺乏自我表達的自由和意圖,就會使人逐漸變得越來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費行為。”這些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的生產方式是阿格爾異化消費理論提出的最根本依據。
二、化消費異理論的核心內容
(一)異化消費是導致現代社會生態危機的根源
阿格爾認為異化消費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面臨的最主要的異化現象,異化消費是造成社會矛盾的總根源。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許多人把消費數量的多少作為幸福程度的衡量標志,卻忽視了自己實際消費需求。盲目的追求“虛假”消費來滿足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和信任的欲望,這樣就會產生種生產消費領域內的惡性循環,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他認為對消費實行操控和調節會延長資本主義的壽命。具體表現在“第子,操縱消費可維持相對較高的利潤率,抑制資本主義過多生產多余商品的趨勢,第二,操縱消費可以使人們無需直接參與生產過程的管理就能滿足自己?!逼鋵崱奥斆鳌钡馁Y本家正是通過不斷的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欲望來使消費者本身得到滿足,從而也就隱蔽了那些因為得不到滿足而對現行社會制度產生不滿的人,這種虛假的消費
時滿足了消費者,因而他們就不會主動起來進行動亂,因此,“消費異化成為資本主義使人們與現實制度“子體化”更有效控制的新手段。”資本家這種新的控制手段是隱形的不知不覺的。對于這種異化現象,阿格爾認為這種行為在真正的人類自由面前是無用的、淺顯的、暫時的,根本不能從本質上解決矛盾。要改變這種異化的狀態就是使其不在異化,這樣就需要人們縮減其消費需求,縮減為工業生產提供源源不斷的生產資料,因為生態再無力支撐資本主義控制下的無限生產和無限消費了,要削減對工業原料的開采,那首先要做的就是減少自己的消費需求,減少對廣播媒介宣傳的依賴,重新思考在生產活動中追求自身解放的價值。
(二)異化消費在客觀上扭曲人的本性,阻礙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異化消費不僅加快了生態危機的進程,同時也違背了人真正的消費需求,資本主義社會強調物質的占有,卻忽視了人真正的生存自由。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但是人的需求不僅只限于追求物質的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才是更高層次的需求,而精神的需求不是單靠物質的消費就能夠滿足的,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異化消費這種消費產生的人的自由是虛假的是空虛的。人類界的消費行為是有區別與動物界的,動物的消費只是能滿足自身生存需要就足夠了,而我們人類的消費是種生產性的消費,這種生產性的消費模式是無窮盡的,生產無極限,那么消費欲望就無止境。異化了的消費正是這種無極限的生產所帶來的結果,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越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結果就會導致消費的畸形,那么人們就被束縛在物質利益上,對物質消費追求的重視而忽視了人在精神上的真正解放,這種暫時的、膚淺的滿足,不但不是人類正真自由解放的體現,反而它還會阻礙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的進程。對物質消費的過度強調會忽視精神文化的自由發展,因而,異化消費在很大程度上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起著種阻礙作用,應當摒棄這種消費觀念。
三、阿格爾異化消費理論的普世價值
(一)對阿格爾異化消費理論的評析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阿格爾能夠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首先運用的理論觀點對資本主義矛盾進行分析,并按照學說中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觀點,安排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同時,他立足于當代生態危機現狀,把社會主義與生態危機結合起來,為后人研究生態學提供了一種新的視閾。再者他把生態危機解決的方案寄托在社會主義制度上,提倡建立社會主義生態方式,作為一個資本主義社會意識形態內的學者能夠意識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來的嚴重后果,而提出變革社會制度堅持真理,這點是難能可貴的。他能夠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異化消費是導致生態危機的原因,這也是他本人的一個探索性的發現,值得我們去肯定。阿格爾認為異化消費是生態危機的最深層根源,對于他的這種絕對性的認識其實偏離了馬克思唯物史觀的中心點,異化消費是導致生態危機的主要原因,是加劇生態惡化的一個催化劑,但不能說異化消費是導致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生產決定著消費,消費對生產生產生能動作用。阿格爾回避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來揭示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反而則更注重從社會改良的層面上出發,從人的需求結構上來分析,在對人的解放過程中,他只說消除在消費領域中的異化行為,并沒有像馬克思主張的組織工人起來革命資產階級統治,阿格爾提出的異化消費理論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異化消費現狀的一種不滿的態度,它的這種提法也只能算的上是種社會運動思潮,這種“在階級對立和資產階級國家暴力機關存在的前提下,單靠新社會運動本身而奢談社會主義變革職能是個美好的愿望?!彼麑τ诋惢M的現象采取的改革措施是,減緩科技發展的步伐,減少科學技術在各領域的運用,使消費合理化,從而緩解生態危機。但是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不可能靠減緩技術革命前進的步伐來抑制消費解決生態危機,這種方法只能使生態危機陷入烏托邦的狀態。
(二)異化消費理論對當今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啟示
(1)異化消費要轉變為理性消費,推動我國綠色經濟模式的建立
阿格爾的生態學學說中對異化消費理論的分析得出異化消費是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隨著時代的發展,異化消費對生態危機的影響作用不但沒有減輕反而越來越嚴重了,如果不深度的研究異化消費與異化生產之間的關系,就會導致對資本主義消費實質的誤解。所以,系統的研究阿格爾的異化消費理論有助于我們深度認識資本主義社會消費鏈條上的弊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供個借鑒。面對西方資本主義異化消費模式,我國要加強經濟制度管理建設。放緩經濟發展的步伐來治理生態問題,這是不現實的。一味的強調用消費來提高生產水平也是不可取的。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要走一條綠色經濟發展道路,倡導“適度消費“深度消費”“綠色消費”,“所謂的適度消費就是量入為出,量力而行的消費,所謂的深度消費就是物盡其用,變廢為寶的消費?!鞭饤壻Y本主義國家的異化消費模式,建設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消費模式是我國建設生態文明提出的課題,我們站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高度,在促進經濟發展合理化的條件下,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同時也應該重視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只有人在自己生活的空間里達到自由發展和生存的狀態了,那么整個社會才會有個安定和諧的環境。
關鍵詞:高職生 生態道德 認同教育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7-118-03
高職學生是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因此,在社會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應把生態倫理道德納入道德教育之中,并且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使學生深化生態認知,內化價值認同并踐行生態道德。本文旨在構建知行結合的生態道德認同教育模式。
一、生態危機是生態道德的危機
生態危機是人與自然的對立所致。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深刻地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說,他的欲望的對象是作為不依賴于他的對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這些對象是他的需要的對象;是表現和確證他的本質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對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P167)。在這里馬克思非常深刻地指出了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人,人的生命都是在自然中產生、受制于自然,要尊重自然規律;另一方面,人又是社會的人,人具有改造自然的主觀能動性。當人們能正確認識并處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時人與自然是和諧的,而當人夸大其主觀能動性時,人容易處于與自然對立的地位。
用唯物史觀追述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歷史演變,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原始社會的依附崇拜,那時的自然是自然的自然,人和自然是自然的統一。到了農業文明時期人類對自然是一種利用和改造的關系,人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但能力受限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還在環境自身的恢復、自凈、包容能力之內,人與自然是和諧的。工業文明時期,人類運用科學技術加大了對自然征服改造的力度,當人們把自然當作可以無窮索取的原料庫和無限容納廢棄物的垃圾箱時,人與自然的這種對立或者說人對自然的敵對的結局只能是生態危機。
生態道德的不理性是產生危機的首要原因。生態危機是人發揮了社會人的主觀能動性,忘卻了人是自然人的被動受限制性所致。當人類因進化,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強時,人類就被勝利的成果即豐厚的物質財富沖昏頭腦,真的把自身當成是可以主宰整個世界萬物之靈,可以滿足自身無限的欲望而不受自然的任何限制,科技手段的無所不能更助長了人類自身的驕傲和狂妄。人類在驕傲自大的心態下從一己私利和膨脹的物欲出發為所欲為,當人類不合理的實踐活動超出生態的自我恢復能力,非規范的污染排放突破環境的自我凈化閾值,超常規的資源利用阻塞資源的自我循環路徑,導致生態系統結構紊亂,環境有序功能下降,資源利用難以為繼,從而才有了這威脅到人類的可持續生存與發展的生態危機??梢姡鷳B危機是人的生態文化的危機,是人這一倫理道德主體沒有承認自然的價值和遵循自然的規律破壞環境所致。這種文化危機的核心是人的生態倫理道德的失當或者說缺失,是人們進行生產生活行為的價值取向時價值觀出了問題所致。
生態文明建設實質上是生態道德的完善過程。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它也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可持續性發展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建設是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通過人的自覺自律,采取的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完整、平衡、良性循環的種種行為和措施。要創建生態文明不僅要依靠科技與法治,還得倡導完善監管體制和建立長效機制,但最為關鍵的是人們生態道德的提升,這是一切生態文明建設措施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當人們真正認識到人與自然不存在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諧共處、共同促進的關系,生態文明建設才有了思想基礎和主觀愿望。也只有當人們真正內化了生態倫理道德,并用生態道德作為其生產、生活行為的價值取向的倫理規范,才能使科技及法律手段導向有利于環保的成效,才能促進人們自覺自愿、并富有成效地去創建生態文明的社會。
關鍵詞:林清玄散文;生態意識;分析
林清玄是臺灣當代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多篇文章編入了大陸、臺灣,甚至新加坡的中文課本中,尤其是他的“菩提系列”和“身心安頓”系列散文都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臺灣最暢銷的圖書,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歡。在25年的創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頓》《煩惱平息》在臺灣創下150版的熱賣記錄,《打開心靈的門窗》一書創下高達5億元臺幣的熱賣記錄。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兩三本以上新書。門類涉及散文、報告文學、文化評論、小說、散文詩等。他的“菩提系列”散文以文筆清新自然,平易而感人著稱,給現代人以心靈的撫慰。本文擬從當時社會存在的生態危機入手,表達了作者強調生態意識的原因,由此追求淡雅的生態意識,并探求其散文中平和的生活狀態。
一、現實的生態危機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臺灣正處于工業化革命時期,從農業到工業的轉變過程中,人們為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環境問題,導致了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污水橫流、水土流失、森林破壞、河水污染,使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生活空間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從小生活在恬靜無染鄉間的林清玄,像所有忠實的環保者一樣,通過散文抒發了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現實的憂慮,所以他的“菩提系列”散文中有很多對現實災難的描寫。比如《清歡》中描寫的油煙爆起,衛生堪憂的啤酒屋,不見天日的卡拉OK,人們以污濁放逸的生活為歡樂等等,表現了人們生活空間的混亂不堪。
現實社會的生態危機除了生活空間的雜亂污濁,還表現在人們內心精神信仰的缺失和價值觀的錯位導致的人們精神上的生態危機。比如在《金片子》中,作者描寫了一個用黃金制作名片的商人形象,由于精神世界匱乏,貧窮的精神層面跟不上物質的暴漲,導致了這些暴富的商人一味把金錢作為衡量自己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于是想到用黃金名片來炫耀自己的價值,但是在作者看來,黃金名片的價值并不會增加自己的價值。所以金錢至上的錯誤觀念導致了人們精神上的空洞。此外,金錢社會造成了一種物質生態的危機,也讓人們的精神生活變得越來越空洞,無論是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林清玄都用起平淡的表達手法為讀者一一呈現,這也恰恰是林清玄散文中的精神追求。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中描寫的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上的生態危機,都是對當下社會的真實反映,這也恰恰反映出作者對淡雅生態的訴求。
二、淡雅的生態訴求
面對著生態危機的社會現實,林清玄更渴望純美的生態環境,所以更強烈的追求生態審美,把更多的感情投入到山水之間。由于受佛教的影響,他的“菩提系列”散文蘊含更多的是“雅致恬淡”的韻味。比如《一只毛蟲的圓滿》中,所有人都覺得毛蟲丑,見了它都會惡心尖叫,但作者只是淡淡的告訴讀者,正是這最丑的毛蟲將來會變成最美的蝴蝶,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種丑也是一種美。作者通過這個簡單的事例,告訴大家:淡然面對一切,優雅從容生活。
相對于有生命的物體,林清玄描寫更多的是無生命之物,尤其是對花的描寫,比如:蘭花、梅花、茶花、蓮花等等,當然描寫更多的是蓮花,其中以此命名的就多達六篇,比如:《靈山上的那朵蓮花》、《水晶石與白蓮花》、《清凈之蓮》等,他之所以喜歡蓮花,是因為蓮花是佛教的花,象征著純潔,他希望自己像蓮花那樣清凈、淡雅,這也恰恰印證了他散文中淡雅的生態訴求。
除了像蘭花、蓮花、梅花等本身就蘊含著淡雅、高潔外,林清玄對其他花的描寫也透著淡雅的氣息。比如在《愿做自由花》中,當作者看到大片金黃的青菜花時,就像進入了金色的夢里,自由自在的生長在大地上,成為最耀眼的風景。就是這普通的青菜花,在作者筆下就那么的超凡脫俗,不與時令花爭寵,自由自在的生長,反而增添了青菜花淡雅之氣。林清玄將自己對于人生的感悟編織成文章,并用理性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揭示了這個浮躁社會的不看,告誡我們,只有以簡單的生活作為目標,才能夠在這個金錢社會中無愧于心的生活。
三、簡和的生活狀態
林清玄散文中體現的淡雅的生態訴求,反映到生活中必然是簡和的生活狀態。作者受佛教思想的影響,所以更加提倡簡單樸素的生活觀念。突出表現在“口舌之欲”上面,用自己的話說,有時候生活清淡的自己都吃@了,每天的早上大多煮一些粥,放些青菜,然后配著腐乳和豆腐吃,而且他把青菜米粥看作瓔珞粥,把腐乳和豆腐比作黃玉和白玉,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生活的簡單樸素。
在生活中追求簡單,從心態上更多的體現在平和寬容。因為他認為我們所處的世界本身就是不圓滿的,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要把心態放平和。在《拈花菩提》自序中,他提到有次抽到一個下下簽,由此悟出當我們遇到困難,如果一味抱怨、消極,就會使情況越來越糟,索性不如放平心態,坦然面對。
林清玄正是將自己的人生體驗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并用理性的闡述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使讀者在享受閱讀的同時獲得哲理般的感悟。
參考文獻:
[1]劉小兵.于“一花一世界”中感悟人生歡愉――讀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歡》[J].勞動保障世界.2016(13).
[2]汪蘇娥,王曉飛.“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解讀林清玄《有生命力的所在》[J].寫作.2005(03).
論文關鍵詞 馬克思 生產力 自然生產力 社會生產力 生態危機 當代價值
從傳統農耕文明發展到現代工業文明以來,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通過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不斷向自然界索取物質生存資料,人類在以往的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取得節節勝利。不過人類在陶醉于征服自然的過程,同時也遭到大自然的報復,人與自然沖突加劇,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因此,在“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今天,我們具有重新審視馬克思的生產力思想尤其是自然生產力思想的必要性。馬克思自然生產力思想中蘊含豐富的生態思想,在全球性生態危機背景下,重新挖掘馬克思自然生產力中的生態意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對馬克思生產力概念傳統理解上的缺陷
長期以來,我國理論界對生產力概念的闡釋,主要是沿襲蘇聯教科書的觀點,把生產力定義為“人類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種能力”,這一片面的觀點在理論界長期占統治地位,并長期指導我們的實踐,使我們長期以來盲目追求經濟發展,從而導致環境問題日趨嚴重。這一傳統定義,從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整體形態來看,具有明顯的理論缺陷:
首先,傳統觀點傾向于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過分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對立,忽視人與自然的統一。實際上,馬克思恩格斯都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馬克思認為: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睋Q言之,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靠自然界生存。對此,恩格斯也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痹隈R克思看來,人類生產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節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這說明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實質上體現了社會生產與自然生產的辯證統一。但傳統生產力定義看不到人們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能力,這種理解顯然不全面。
其次,傳統觀點割裂了社會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的辯證關系。它只強調生產力的社會性,卻忽視了自然生產力在社會生產力發展中的價值和作用。事實上,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是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體。馬克思指出,“人在生產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樣發揮作用,包括自然界的自然力和人自身的自然力。因為,勞動的生產率是和自然條件聯系在一起的”。換言之,自然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的依賴基礎和物質前提,同時馬克思也指出:“在農業中(采礦業中也一樣),問題不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率,而且還有由勞動的自然條件決定的勞動的自然生產率”。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自然生產力的發展。但傳統定義明顯割裂了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的辯證關系,忽視自然生產力的作用和價值,這是對生產力理論最大的誤解。
另一方面表現為社會生產力制約自然生產力。主要體現三個方面:首先是社會生產力影響自然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自然生產力如果離開了人類實踐活動的參與,無論它怎么強大,它也只不過是天然物而已,終究不具備轉化現實生產力的條件。其次是自然生產力的存在狀況受社會生產力制約。人類生產實踐活動對自然界的生存環境具有正負作用,直接影響自然再生產過程,因而,人的社會生產力愈是充分的發展,自然再生產就愈受巨大影響。尤其是高科技和機器大生產的應用,自然生產力的發展會受到前所未有的影響。
三、馬克思自然生產力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蘊含于馬克思自然生產力思想中,在理論上為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提供了指導
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滲透于馬克思自然生產力思想之中,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的內涵。自然生產力思想體現了自然史和社會史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分割的兩個發展過程,自然生產力概念的提出,在生產力向度上表明自然進化與社會發展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機制上具有一致性和統一性,深化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溝通了自然史與社會史的發展過程。
人們逐步認識到,人類對待自然和對待自身是同等重要的過程。人們認識自然越是深刻,表明人類愈能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警示我們:人類只有尊重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才能合理地、高效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自然生產力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物質生產要素,但自然生產力在數量上不是絕對無限的,而人類活動對自然生產力的滿足卻是絕對無限的,這種資源的有限和需求的無限之間矛盾要求人類一方面要思考如何開發利用更多的自然生產力,另一方面更要思考如何充分地、合理地利用、改造自然生產力。因此,要處理好有限與無限的矛盾,人類必須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只有這樣,人類與自然才能共生、和諧發展。
關鍵詞:生態視角 生態書寫 生態思索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益嚴峻的全球性生態危機引起了作家們的廣泛關注,由此生態文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生態文學家蕾切爾?卡森1962年的經典之作《寂靜的春天》猶如寂靜中的一聲吶喊,開啟了生態文學繁榮的時代,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在全球掀起了一場思想和文學的革命,使生態主義觀念深入人心,激發了全球作家大規模創作生態文學的熱情。雖然這部偉大的作品發表已時隔近半個世紀,但是再次閱讀并賞析該作品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獨特全新的生態視角
在這部作品中,卡森摒棄了傳統文學的人類中心主義視角,創新性地運用生態整體主義的獨特全新視角來闡釋自然與人的關系,強調自然對于平衡生態系統的重要意義。體現人類中心主義的傳統文學往往把人類的利益作為價值原點和道德評價的依據,將人作為價值判斷的主體,“把人以外的自然物僅僅當做工具、途徑、手段、符號、對應物等等來抒發、表現、比喻、對應、暗示、象征人的內心世界和人格特征”①。這種人類中心主義使傳統文學忽視了對自然界其他生物生存與命運的關注與尊重。卡森在作品中所運用的生態整體主義是指在考察自然與人的關系時,不把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中心、不把人類的利益作為價值判斷的終極尺度,而是把生態系統和諧、穩定和持續地自然存在作為思想、態度和行為的判斷標準。生態整體主義超越了以人類利益為根本尺度的人類中心主義,超越了以人類個體的尊嚴、權利、自由和發展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義和自由主義,顛覆了長期以來被人類普遍認同的一些基本的價值觀。生態整體主義并不是蔑視人類或者反人類,恰恰相反,生態災難的惡果和生態危機的現實使生態文學家卡森認識到,只有把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作為根本前提和最高價值,人類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消除生態危機;而凡是有利于生態系統整體利益的,最終也一定有利于人類的長遠利益或根本利益。
卡森在作品中著重描述了化學殺蟲劑通過地表水、地下河和土壤嚴重威脅植物、鳥類、魚類和人類生存的過程,將視線平等地關注每一種生命體的生存,而不僅僅只是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所以當卡森發現許多美麗的生命正在消失時便痛心疾首地強調:“他已寫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壞大自然的記錄,這種破壞不僅僅直接危害了人們所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與人類共享大自然的其他生命?!雹跒榱吮Wo大自然中的生命,卡森甚至提出,在允許這些化學藥物使用之前,有必要對它們在土壤、水、野生生物和人類自己身上的效果進行調查。
《寂靜的春天》顛覆了傳統文學的人類中心主義,沒有純功利地、純工具化地對待自然,而是關注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命運,將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和人類平等地放在生態系統之中,從生態系統平衡與協調的角度來分析化學殺蟲劑的使用帶來的危害,表達了重要的生態整體主義觀:生物圈中的一切存在物都擁有生存和繁榮的平等權利,它們之間并不存在絕對的界限,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
優美與形象的生態書寫
在《寂靜的春天》中卡森很少使用科學專業術語,而是用優美與形象的書寫方式,將瑣碎沉悶的科學調查材料轉變成對生態世界栩栩如生的描述。優美與形象的書寫主要體現在對大自然和生命毫不吝嗇的贊美、故事情節嵌入和象征手法的運用,這種書寫使文本既優美又容易理解,增添文本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自然美景的描寫。如開篇第一段“春天,繁花像白色的云朵點綴在綠色的原野上;秋天,透過松林的屏風,橡樹、楓樹和白樺閃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輝,狐貍在小山上叫著,小鹿靜悄悄地穿過了籠罩著秋天晨霧的原野”,如仙境般的描寫將讀者帶入曾經的農莊美好記憶,并產生對過去生活的留戀,對比現在“寂靜”的境況使讀者心中形成巨大的反差,從而在情感上加重了對“死神的特效藥”的反感和厭惡。
對美麗生命的細節描寫。如描寫米拉米奇河中的鮭魚,“這些小魚有著用小棒和鮮艷紅色斑點裝飾著的燦爛外衣,它們搜尋著、貪婪地吃著在溪水中的各種各樣的奇怪小蟲”③,突現出了鮭魚鮮活的生命力和可愛之處。在描寫那些人們喜愛的鳥兒時,“被噴藥殺害的鳴禽中有一些鳥兒使所有看到的人們都迷戀不舍:黑白鳥、金翅雀、木蘭鳥和五月蓬鳥,在五月的森林中啼聲回蕩的烘鳥,翅膀上閃著火焰般色彩的黑焦鳥、栗色鳥、加拿大鳥和黑喉綠鳥”④,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各種鳥兒的美麗與活潑,有力地譴責了化學藥品使用者,從而激發讀者對使用化學藥品的憤怒與抗議。
故事情節的嵌入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如在第八章中通過一個家庭婦女的來信講述了給榆樹噴藥導致鳥兒大批死亡的悲慘命運。在第九章中用米拉米奇鮭魚生死命運的故事來講述在河流噴藥對水生物的巨大傷害。在第十章中用美國消滅吉卜賽蛾的故事講述了輕率使用大規模噴藥所造成的巨大危害。這一系列的故事增加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并使作品中的描述更加真實可信。
象征性文學語言的運用也非常普遍。如書名“寂靜的春天”中,“春天”象征著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寂靜”則象征著大量與人類共生的生物的消亡。在第二章中“我們急需結束這些偽善的保證和包在令人厭惡的事實外面的糖外衣”,其中“糖外衣”象征著對眼前物質利益的追求。在第六章中將植物比喻為“綠色斗篷”。在第十六章中用“崩潰聲隆隆”來形象地表現昆蟲對化學藥物抗藥性的不斷增強。
厚重深邃的生態思索
當人類仍沉浸在“征服自然”的妄自尊大和盲目樂觀中時,卡森出于一名科學家的良知認識到無節制地濫用化學藥品將會給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帶來滅頂之災,并對此進行理性的思考和系統的闡述,體現了她的憂患意識和遠見卓識。
系統闡述顯性與隱性生態危機??ㄉJ為,地表水、地下海、土壤、植物、鳥類、魚類、人類是生態系統中七個彼此相互關聯的關鍵要素,任何一個要素遭遇破壞都將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失衡?;瘜W藥品正是通過這七個要素組成的環鏈來殺死地球上的生命體,從而給生態系統帶來深重的災難。“在過去的四分之一世紀里……在人對環境的所有襲擊中最令人震驚的是空氣、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了危險的甚至致命物質的污染。在當前這種環境的普遍污染中,在改變大自然及其生命本性的過程中,化學藥品起著有害的作用,它們至少可以與放射性危害相提并論。”⑤作品首先將化學藥品形容為“殺生劑”,這些沒有選擇性的化學藥品使樹葉披上一層致命的薄膜,并長期滯留在土壤里,殺死每一種昆蟲。化學藥品除了直接殺死生物外,還有可能合成其他不易被察覺的有害物質來破壞生態平衡,被撒向農田、森林和菜園里的化學藥品也長期地存在于土壤里,在空氣和太陽光的作用下結合成為新的形式,這種新物質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殺傷植物、家畜和那些飲用井水的人。另外,伴隨著化學藥品抗藥性的作用將催生更多的難以控制的災難,昆蟲正在發生應變以抵抗化學藥物,“我們使用化學物質的大舉進攻正在削弱環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蟲發展的天然防線”,這樣化學藥品之戰永遠也不會取勝。
揭示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ㄉJ為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在于人類征服和統治自然的欲望。卡森認為“控制自然”這個詞是一個妄自尊大的想象產物,是生物學和哲學還處于低級幼稚階段的產物,是對生命的異常能力的輕視,是人類無知的表現,這種科學認識的蒙昧將讓人類付出慘重的代價。武裝應用昆蟲學的最現代化、最可怕的化學武器在被用來對付昆蟲之余,已轉過來威脅著我們整個大地。
倡導生態責任??ㄉ谧髌分惺紫葟娬{自然獨立于人類的內在價值,抨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觀念,“我們必須與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們的地球”。其次,通過對自然的深層思考,卡森表達了對人類精神生態的關注。一味的殺伐掠奪、征服自然加劇人的物化,使人的道德感與同情心、歷史感與使命感喪失殆盡,嚴重妨礙了人的精神成長與人格完善。
解決生態問題的思想與科學方法??ㄉ岢鼋鉀Q生態危機的思想方法是尊重生命。非人類的生命與人類的生命同樣重要,具有存在的價值。利用殺蟲劑這樣的武器來消滅昆蟲足以證明我們知識缺乏,能力不足??ㄉ€提出了技術上的解決方法,就是有效利用生物技術,這些生物技術對昆蟲進行控制是基于對活的有機體及其所依賴的整個生命世界結構的理解?!吧锟刂啤本褪侨祟惤鉀Q生態危機的良方。
注 釋:
①王諾:《歐美生態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8頁。
②③④⑤蕾切爾?卡森[美]著,呂瑞蘭、李長生譯:《寂靜的春天》,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頁,第112頁,第95頁,第5頁。
參考文獻:
1.朱先明:《從〈寂靜的春天〉看蕾切爾?卡森的生態思想》,《外國文學》,2006(3)。
2.劉宇寧:《論〈寂靜的春天〉中的深層生態學思想》,《宜賓學院學報》,2007(2)。
3.張雙田:《從敘事學聚焦理論看〈老人與?!档纳鷳B觀》,《名作欣賞》,2008(12)。
4.蘇屹峰:《從〈寂靜的春天〉看卡森的文藝生態理念》,《寧波大學學報》,2006(5)。
關鍵詞 全球化 資本 生態危機 環境治理
中圖分類號:D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812(2009)04-0004-10
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國際聯系不斷加強,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發展的趨勢。全球化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發展和向全球推進的過程,它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諸多領域。在全球化、區域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環境問題已經與國際政治、外交、經濟、貿易、人權、國家和國家安全等廣泛地交織在一起,成為世界問題復合體。
一、全球化根源于資本的擴張,資本的擴張必然導致生態危機
面對全球化的發展態勢,人們不得不承認,全球化是以現代西方文化為底色的全球化。20世紀的歷史和今日的全球資本主義證明:資本主義尚未耗盡自己發展生產力的潛能,它在部分吸取馬克思的批評之后,不斷地調整著生產關系,從而繼續釋放物質生產力。馬克思之后的西方資本主義出現了許多新情況。例如,在各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社會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的逐漸改善;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工人階級不再絕對貧困化了,他們的勞動條件也日趨改善。但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沒有改變,它的本質就是無止境地追求利潤,無止境地追求資本的增殖,也就是無止境地追求經濟增長。
1、資本的擴張極大地推動了全球化的進程
資本是全球化的助推劑,市場經濟是全球化的體制基礎,二者的捆綁上市使全球化更具趨利性,在各種利益的驅使下,生態危機日趨加重。
無論是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還是世界歷史的開拓,資本起了軸心作用。當今的全球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資本推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認為,世界市場產生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資本的擴張本性。為了追求利益,在資本的驅動下,世界貿易逐步發展起來。正如馬克思所說:“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
為什么資產階級要“到處落戶”、開拓世界市場呢?馬克思認為,這主要是由資本的本性決定的,資本開創世界歷史的沖動完全是出于最大限度攫取剩余價值的貪婪本性。因為,“流通時間表現為勞動生產率的限制=必要勞動時間的增加硎余勞動時間的減少=剩余價值的減少=資本價值自行增值過程的障礙或限制。因此,資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毀交往即交換的一切地方限制,奪得整個地球作為它的市場,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時間去消滅空間,就是說,把商品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個地方所花費的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資本越發展,從而資本借以流通的市場,構成資本空間流通道路的市場越擴大,資本同時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間上更加擴大市場,力求用時間去更多地消滅空間。”所以,對外貿易、世界市場對于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來說并不是無足輕重、可有可無,而是至關重要的。離開了對外貿易與世界市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根本無法生存,更談不上發展。
馬克思認為,“一般來說,世界市場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和生活條件。”資本是產生剩余價值的價值,它只有靠不斷地占有剩余價值才能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資本天生所具有的對剩余勞動的追求本性,使資本不斷處于擴張狀態,從而使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和流通也不斷處于擴大的運動之中。隨著資本的發展,國內市場變得越來越小,以致成為資本發展的障礙。要實現剩余價值,資本家必然要突破國內市場走向世界市場。因此,馬克思指出:“資本一方面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的趨勢,同樣,它也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交換地點的補充趨勢;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推廣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或與資本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當資本“奔走于世界各地”的時候,卻不自覺地成為推動全球化的強大力量。
2、資本的擴張隱含著深刻的生態危機
當今世界范圍內出現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全球變暖,土地資源枯竭,沙漠化不斷擴大,溫室效應加快,臭氧層減少,酸雨像洪水猛獸般吞噬大片的樹木和良田,水資源日趨緊張,許多物種瀕臨滅絕……地球上適宜人類生存的空間日益縮小,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條件日益惡化。而生態危機實質上是人的危機,其直接原因是由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盲目性和資本的全球性擴張。
資本主義從一開始就與大規模環境破壞相聯系,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就是全球環境破壞的歷史。在全球化之前,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是在國內造成的危害。20世紀末,“全球化”這個概念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應運而生。全球化的發起者和直接推動者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全球化為發達國家提供了廣闊的經濟活動空間,發達國家更是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經濟全球化意味著全球市場一體化,市場一體化離不開資源和產品在世界范圍內的自由貿易競爭與壟斷,在壟斷中造成了國際間的不平等和不公平,這種不平等和不公平集中表現是:在流通領域一資本流向各地,利潤流向發達國家;在生產領域――企業遍地開花。污染留給發展中國家。
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公開宣稱:資本主義是建立在貪欲的基礎上的。近現代世界史已經證明,資本主義在對富強的追求的同時,造就了一個角力競技世界,一個無止境的追逐財富和權力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一方面是民族國家之間爭奪經濟利益和政治霸權的戰爭,另一方面則是榨取地球以創造財富的戰爭。如大衛?梭羅所言:人類不僅彼此之間進行戰爭,他們也對自然界進行戰爭。正因為如此,現代人類生活在雙重戰爭(人與人之間的戰爭和人與自然之間的戰爭)的陰影之中。不同國家所貯存的核武器總量已足以毀滅好幾個地球,只要人類的物質欲望和權力欲望仍在膨脹,核戰爭的陰影就揮之不去。即便人類有足夠的理智,保證不打大規模的核戰爭,在資本主義世界中我們也擺脫不了另一種戰爭的毀滅性危險,即在貪欲的支配下,人類會不顧一切地發展經濟,即不顧一切地榨取地球,讓地球交出更多的乳汁,從而使人類在生態危機中愈陷愈深??梢?,今日之經濟全球化將隱含著深刻的生態危機。
3、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生態危機
馬克思早就指出,通過殖民統治而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必然是不平等的。然而,在全球化時代,資本不斷擴張的同時仍然隱含著自由貿易后面的世界性剝削與壓迫,即強國對弱國的統治與剝削。馬克思把這種不平等的體系看做是兩極的對立,即世界城市與世界農村的對立,認為資產階級“正像它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與西方?!彪S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這種對立逐漸固定化,整個地球變為一個“中心”與“”即宗主國與附屬國構成的體系,從而導致了城鄉之間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二元不平衡發展,這種
不平衡發展形成了二元對立結構,進一步造成了人類和自然界之間的新陳代謝斷裂,引發了全球性生態危機。
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把當今世界經濟分為三個結構位置――中心的、邊緣的和半邊緣的。在國際勞動分工中三方面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中心民族國家有高效率的資本組織結構和較高的工資水平,他們通過軍事、政治和貿易權力從附屬的邊緣國家獲取經濟利潤。邊緣國家屬于原材料產地,有低效率的資本組織結構和較低的工資水平。半邊緣國家在中心與邊緣國家之間起著緩沖作用,然而半邊緣國家通過對邊緣國家的開發而最終被中心國家所開發。因此,在當今全球化的過程中,資本主義不僅包括資本所有者占有勞動者的剩余價值,而且還包括中心國家占有整個世界經濟的剩余價值。既然邊緣國家在世界體系分工中是原材料產地,那么,在環境問題中必然處于“被污染”、“被破壞”的境地,因而造成環境發展的不平衡性??梢?,當前全球生態危機的原因是在二元對立結構的不平衡發展過程中,發達國家和地區進行全球資本積累,耗盡了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自然資源,污染了全球環境。
4、全球化使“生態帝國主義”得到進一步的擴展
所謂“生態帝國主義”是用以描述當達資本主義國家將生態危機轉嫁給發展中國家,對這些國家進行“生態掠奪”的行徑。而經濟全球化在生態危機轉嫁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主要方式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利用產業結構調整機會,將資源型經濟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全球化導致跨越國界的全球性產業結構的分工與重組。按照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重組企業的動力源泉是在生產成本可以外化的條件還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獲得廉價勞動力和資源,發達國家通過國際經濟合作、國際投資或跨國公司經營的途徑,將一些高耗能、高物耗、高污染、勞動密集型的夕陽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直接掠奪那里的土地、勞動力、自然資源、潔凈的空氣和干凈的水源,從而實現環境污染轉移。
二是依靠雄厚的資本,侵吞發展中國家資源。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生態環境,依靠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科學技術,通過不合理的經濟秩序,利用發展中國家急于發展的心理,使其廉價出售本國的自然資源,將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轉移到其它國家,以此保護本國的生態環境,直接威脅著發展中國家的生態安全。
三是直接出口公害,制造“污染轉嫁”。發達國家的“高產出、高消資”模式,除了消耗大量的生態資源外,還產生數億噸的垃圾及危險廢物。在全球化過程中,有些發達國家通過、vTO機制和全球投資、跨國公司等渠道,直接向發展中國家出口“洋垃圾”和傾倒廢物。而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標準、環境政策、環境法律都沒有發達國家嚴格,這使發展中國家無法有效防止污染轉嫁和新一輪更加隱蔽的生態侵略,無疑加劇了生態安全危機。
四是利用綠色貿易壁壘,保護本國環境,轉嫁污染。所謂綠色貿易壁壘,是環境問題全球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新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發達國家打著綠色保護主義的旗號,以環境保護和公平貿易的名義,設置綠色貿易壁壘,實際上是對發展中國家的限制。它干涉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不顧不同國家之間的經濟技術水平的差距,以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出口損害環境為由,實施限制或制裁,使發展中國家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他們從中漁利。這種歧視性措施既嚴重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又保護了自己的生態環境和安全。
總之,全球化使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實施污染轉嫁的機會增多,可能產生新一輪的生態侵略。發達國家這種做法起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一是保證了自己國家的環境,二是得到了物美價廉的商品,三是獲得了高額的利潤。如此“好事”何樂而不為呢!因此,生態認為,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生態掠奪是一種新的“生態犯罪”,是資本主義唯利是圖、不計后果的本性在新形勢下的反映。
二、全球化改變著世界,也為全球環境治理創造了有利條件
生態平衡對于經濟發展是條件,也是需要。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經濟不可能持續發展。日益加劇的全球性生態環境嚴重惡化,使人類面臨著未來如何繼續生存下去的問題。這樣一種局面使人類加強環境合作、共同對付這些問題的需求上升。全球化是重大的社會變革,它不僅僅是一個全球性資本擴張、生態危機的運動過程,而且也是一個人類文明的全球l生過程。從這個意義上看,全球化是人類生存方式的改變,也是人類文明的新轉機。人類今天面臨的生態危機必將被生態文明所代替。全球化對生態環境的正面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l、全球化喚起了人們的生態意識
全球觀念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結果,同時也是全球化深入的一個前提。完成生態革命首先必須轉變生態思想。經濟全球化必然伴隨著觀念文化的全球化和信息流動的全球化,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有助于全球觀念的形成,反過來,全球化及全球觀念又促進了人們的環境意識和生態意識。隨著世界性的經濟利益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不同民族國家各具特色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間的交往也在同時進行和展開,全球化也為生態文明開辟了道路。
事實上,全球化使一些新型生態價值觀念不斷形成。西方一些有社會責任感的科學家很早就開始思考環境問題,如有人提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經濟是生態系統的子系統;要在地球的生態與資源的極限內生活;增長不等于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的未來是共同的;人類對資源的開發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威脅了人類自身的生存……這些思想和觀念在全球化的推動下傳播到全世界并取得了廣泛的認同。
尤為突出的是,全球化也把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循環經濟”發展思路廣泛地推廣到各國社會發展的決策中,越來越成為全球性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戰略。在我國,在科學發展觀的框架下,黨和國家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發展戰略,提出了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戰略思想,并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黨的十七大又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寫入黨的文獻,揭開了人類開展生態革命與創建生態文明的序幕,標志著用可持續發展戰略迎接生態文明時代的來臨,反映了人類正在進行生態革命并告別工業文明時代的步伐正在加快。在這些觀念和發展戰略的影響下,人們的生態意識、環保觀念普遍增強,逐步樹立起生態文明觀。生態文明觀的誕生,是人類文化戰略的轉變;是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轉變;是人類的生活方式、消費觀念的轉變。
第一,樹立了人與自然同存共榮,人天合一的自然觀。生態文明觀認為,人不是自然的主人和征服者,而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萬物之一員,自然之一分子。人類對自然的利用與改造,必須以保證整體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為前提。人類干預,改造自然及其運動過程,必須以不破壞自然界物質循環和能量有序流動為限度。人類不能只是開發自然、利用自然、索取自然,而且還要保護自然、補償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與自然和諧相處,走與自然同存共榮的發展道路。
第二,樹立了社會、經濟、自然相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生態文明觀認為,人類要徹
底改變自然資源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和環境可以無限容納污染的舊觀念,摒棄長期以來國民經濟增長不計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的做法,摒棄把GNP作為發展的唯一指標的做法,用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指標來衡量社會的發展,從而把資源節約、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人口數量的控制與素質的提高都包括在發展概念之中,以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樹立了選擇健康、適度消費的生活觀。生態文明觀認為,盲目地高消費并不利于人的身體健康,而且浪費資源,污染環境。每個人的消費都直接或者間接地消耗各種能源、原材料和水資源,同時產生各種排放物和廢棄物。因此,現代文明應當提倡“夠用為好”的觀念,人類應改變過去那種高消費、高享受的消費觀念與生活方式,提倡勤儉節約,反對揮霍浪費,選擇健康、適度的消費行為,提倡綠色生活,以利于人類自身的健康發展與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第四,樹立了“綠色”生活觀。生態文明觀認為,人類要想健康地生活,就應該樹立“綠色”觀念,踐行“綠色”生活,推行“綠色”運動。全球化使環保運動、綠色運動不斷向廣度和深度擴展,人們提出了“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綠色政治”等思想。生態文明的浪潮極大地沖擊著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越來越多的人喊出了“還我陽光”、“還我藍天”、“還我清水”的強音。在加強污染治理、重視環境保護、實行清潔生產的過程中,生態社區、生態村莊、生態城市、綠色住宅、生態包裝等不僅是一些嶄新的口號,而且日益成為人們的行動。既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利用自然條件和人工手段來創造一個有利于人們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同時又要控制對自然資源的使用,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回報間的平衡。
2、全球化使國際環境合作成為必要
生態問題具有連動性,就像巴西的蝴蝶會引起德克薩斯州的龍卷風一樣,南極冰川的融化會影響全球生物的生長與發展,中國西部的沙塵暴直接刮到日本和韓國。伴隨著國際貿易的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日趨成熟,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也在以一種人類難以控制的方式迅速在全球蔓延。
全球化把世界各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產生出一種新的安全觀―一“共同安全”或“集體安全”。在全球環境的壓力下,國際社會各個層面從專家、環保人士到普通民眾,從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到非政府組織以及公司企業都在不同程度上開始關注我們的地球,關注生態環境問題,不同國家在保護環境問題上達成一些共識,這是環境問題有望解決的前提條件。
國際統一大市場的形成,給各國的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新的問題,只有加強國際環境合作才能夠解決。因為環境惡化的后果不會因為一道疆界而產生分隔,最終地球上的人類將共同面對。在全球化時代,解決全球環境問題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共同需要。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為了不被全球化的浪潮拋棄,它們必須也正在全力以赴地發展經濟;然而目前,這些國家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已嚴重妨礙了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發達國家來說,為了治理公民關心的具有“全球性”的環境問題,離不開發展中國家的配合;同時,為了不使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影響到本國的安全和發展,也為使這些國家保持一定的支付能力、擴大發達國家對其的出口,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就越來越加以關注。因此,解決當今的環境問題,更迫切地需要全球范圍的合作。
3、全球化使國際環境合作成為可能
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的國際合作,對世界經濟持續發展有強大的推動作用,全球化強化了國際間相對互惠的合作關系,使全球環境治理從可能變為現實。
第一,隨著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為國際環境合作的實現提供了政治、經濟基礎。全球化使“經濟――社會―-生態”構成了一個復合系統。冷戰結束后,原國家都轉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中國也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經濟利益聯系越來越緊密。為了共同的生存和經濟利益,各國對生態環境方面的國際合作積極性大大提高。同時,經濟全球化使世界范圍內的技術交流和資金流動更多,使各國的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能力提高更快,資金上也得到更多的支持,有利于按國際規則解決跨國生態問題,開展大規模的生態建設。
第二,全球化為解決環境問題搭建了政治平臺和組織機構。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人們對環境問題認識的加深,國際社會的各種組織和相應的法律應運而生,從而為全球治理創造了條件。環境問題還催生了一些全球化組織,近幾十年間,非政府的環境保護行動大量出現,而與環境問題相關的非政府組織已經數以萬計。如聯合國設立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可持續發展委員會(csD)等專門機構和組織,聯合國開發署、聯合國工業發展署、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也在各自職責范圍內推動了環境合作,聯合國還專門設立全球環境基金用于幫助發展中國家參與保護全球環境。一些國家就區域共同關心的環境問題建立區域合作機制,促進全球和區域環境合作。如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歐盟、東盟、非洲聯盟等區域性組織。他們的存在及活動推動了真正的全球性環境運動。
第三,世界市場的擴大和全球統一的游戲規則的制定,為國際環境合作提供了法律平臺。世界市場的擴大使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市場配置成為可能,可以使自然資源得到高效地、更合理地利用,客觀上促進全球環境合作;而全球統一的游戲規則的制定,則成為各國提高環境意識的外在力量,并且為國際環境合作提供了法律平臺。在聯合國環境署等機構和組織的推動下,各國達成了為數眾多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環境公約,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生物安全議定書》、《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關于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藥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濕地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公約》、《關于保護野生生物資源的合作協議》等。這些公約都有各自核心議題,履約進程和相關遵約、違約機制,公約通過召開締約方會議審議履約進展,促進了核心領域問題的解決。
第四,全球化推動了國際環境合作行動。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際環境合作從政府間合作、國際組織與各國政府合作、非政府環境組織與國際組織合作、跨國公司與駐在國政府合作、區域環境合作都有了很大發展,并推動著國際環境保護機制的形成。包括:召開全球峰會,各國和國際組織共同制定國際環境宣言和行動計劃,明確全球環境保護的方向;舉行多邊環境談判,制定相關的國際公約、協定,就一般原則和制度性機制達成一致,再通過議定書為締約方規定具體的權利和義務,推動共同關注的問題的解決;建立全球環境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全球環境問題,履行國際公約;建立全球環境監測系統,并由相關的機構進行全球環境評估,為國際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制定環境管理標準(Is014000系列)和生態環保標志,引導公司企業和公眾在生產和消費時考慮環境因素……這一切,使全球環境保護正在向制度化方向發展。
第五。全球化為科學技術的推廣普及奠定了基礎,而科技的發展是解決生態危機的有力途徑。有人認為,生態環境的破壞、世界性的環境污染是科學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生態危機是“技術圈”對“生物圈”的沖擊,新的科學技術會毀壞地球,危及人類生存。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但至少是不全面的。近代以來,對環境破壞的罪魁禍首應該是機器工業生產,而武裝工業化的正是科學技術。同時,農藥、化工產品等對環境的危害,直接原因就是科學技術。但解鈴還須系鈴人??茖W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解決當今的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要靠科學技術。當今的全球化,也有兩面性,它一方面創造了環境問題的惡化和擴大化,另一方面又推動了生產的技術改進,促進了節能減排,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等。人們相信,科技的負面效應從來沒有超過它的正面影響,而且在負效果出現之時,技術的潛力就會被用來減少或消除這種負面影響。所以,我們有理由將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寄希望于科學技術。從現實來看,目前已有相當多的科學技術成果被人類用來控制和解決全球問題,英國泰晤士河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的恢復,足以顯示出人類依靠科學技術治理環境污染,控制這一全球性問題光明燦爛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