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情況匯報范文

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情況匯報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情況匯報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情況匯報

第1篇: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情況匯報范文

根據通知要求,現將我縣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情況匯報如下,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基本情況

1、省級“千村美麗”示范村情況。2014年-2016年,省上確定我縣*村為全省“千村美麗”示范村。

2、省級“萬村整潔”試點村情況。2014年,省上確定我縣*村等10個村為省級“萬村整潔”試點村;2015年,省上確定我縣*村等10個村為省級“萬村整潔”試點村。2016年,省上確定我縣*6個村為省級“萬村整潔”試點村。

3、市、縣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按照沿路沿線和發展鄉村旅游的要求,2014—2015年,我縣確定*村8個村為縣級美麗鄉村示范村。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健全組織,強化領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加大扶持、指導和規范工作力度,成立了由縣政府縣長任組長、縣上四大班子分管領導任副組長、17個職能部門為成員的新農村暨美麗鄉村建設領導小組;根據美麗鄉村建設有關工程項目要求,明確了各成員單位的工作職責;有關鄉鎮、村也成立了領導小組,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工作網絡,已初步建立起“政府指導,村級主導,全民參與”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機制;層層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實行“領導包點、干部駐點”工作制度,聯點掛項、包村包戶,績效管理,全方位開展各項服務工作,為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同時,適時召開全縣新農村建設現場推進會,通過觀摩學習,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督查推進,確保了各項任務的落實。

(二)明晰思路,科學規劃。一是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總體要求,結合縣情,通過多次調查研究和會議討論,組織相關部門充分論證后,確定了美麗鄉村“555”推進計劃,即加強“五大整治”: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莊道路、亂堆亂放、河道溝壩;強化“五大提升”:提升設施配套、飲水安全、農房風貌、綠化美化、鄉風文明;推進“五大建設”:規劃建設、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社會保障、基層組織,不斷提高全縣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做到點、線、面相結合,實現以點連線,以線擴面,穩步推進。二是按照規劃先行的原則,依托民族文化、自然資源等優勢,聘請有資質的專業編制單位對各美麗鄉村示范村規劃進行先期設計。規劃包括村莊布局規劃、村莊整治規劃和村民住房設計。規劃編制重點突出規劃的前瞻性、特色性和實用性,廣泛聽取基層和農牧民群眾的意見,提高規劃的科學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環境優美、設施配套”的要求,細化區域內生產、生活、服務的生態功能定位,明確垃圾、污水、改廁、綠化、亮化等各類項目建設的時間與要求。同時,注重規劃的權威性,嚴格按規劃辦事,將規劃落到實處。

(三)完善機制,開拓創新。確定目標任務,明確工作措施,靠實工作職責,完善了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相關部門結合工作實際各司其職配合抓的工作機制,并實行縣級領導包示范村、建設部門包規劃編制、綜合部門包項目爭取實施、鄉村兩級包群眾發動的“四包”責任制。二是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環境衛生管理長效機制。鄉村制定了農牧村環境衛生管理制度和農牧村環境綜合整治考核制度,確保美麗鄉村示范村面貌達到村道硬化、村莊綠化、環境凈化、村莊亮化、村貌美化的“五化”標準,一般村達到村道硬化、村莊綠化、環境凈化的“三化標準”。同時,完善垃圾收集網絡體系,建造垃圾箱(池)、集中掩埋點,與農牧戶簽訂門前“包掃、包集、包整潔”的三包責任制,達到村莊整齊整潔效果。三是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建設“美麗鄉村”農牧民群眾是主體,全民參與是關鍵,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農牧民群眾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向村民發放倡議書,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號召村民主動參與到庭院整治工作中來,積極開展評選文明示范戶等活動,對整改積極的,經驗收達標合格,采取相應獎勵措施,全面提升村莊品味,使居民生活與自然環境相協調。

(四)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立足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插花型”貧困片區扶持范圍和全省扶貧攻堅交通先行示范縣的優勢,堅持在資金整合、工作結合和力量耦合上做文章,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一是組織召開領導小組會議,按照相關單位的責任分工,各司其職,加強聯動,整合項目,合力推進,確保各部門當年安排的涉農資金,優先考慮示范村,做到新農村建設有序推進。2014-2015年,共籌措資金1.84億對各示范村及環境整潔村進行建設,其中,省市補助300萬元,縣財政專列610萬元,部門整合17521萬元,發動群眾籌工籌勞400多萬元,發揮了政府投資的杠桿作用,實現了項目資金效益最大化。二是把美麗鄉村建設與扶貧和“雙聯”行動深度融合,充分發揮疊加效應,既高標準完成了各項工作,又高質量推進了新農村建設。

(五)項目帶動,夯實基礎。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亂,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有效整合游牧民集中定居、扶貧開發、危房改造、“一事一議”財政獎補以及農業、民宗、水務、畜牧、交通、環林等項目資金,采取“各級財政投一些、整合項目靠一些、社會捐助幫一些、金融部門貸一些、群眾自己籌一些”多條腿走路的辦法,以產業培育、設施建設、環境建設、和諧創建、機制創新為重點,有序推進全縣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2014-2015年,在美麗鄉村示范村和定居點新增集中規模養殖示范小區12個,新建暖棚2106座22萬平方米以上,扶持細毛羊舍飼養殖大戶40戶以上;新建農牧民住宅1900套,并對部分鄉鎮農牧民住房進行民族特色風格改造、集中供暖、供水、污水處理改造和垃圾處理場建設,鋪設供暖管道5處3.3公里,架設農電線路3處3.7公里,全縣牧民集中定居率已達到70%以上;對集中定居的農牧民實行社區服務和網格化管理,在已形成規模的農牧民住宅小區,配套便民服務中心5個,新建改建文化體育廣場5個,修建集村委會辦公、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衛生室為一體的辦公場所3個;共購置小區垃圾桶140個、垃圾清運車1輛,新建垃圾處理池3處,改廁80座,清理“三堆”2.6萬方;完成種植綠化苗木8.25萬株、風景苗木5.62萬株,種植草坪21380平方米,綠化面積達到91%,全縣美麗鄉村建設形成了“以點連線、以線擴面,點線面結合、全面推進”的良好態勢。

    三、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盡管我縣在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由于人居分散,農牧村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綜合生產能力不高,農牧村集體經濟薄弱、部分群眾思想觀念陳舊等原因,導致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底子薄,基礎差,資源共享不夠;二是由于實際建設投入缺口大,導致美麗鄉村建設后期管理和維護上常常顯得有心無力。三是部分群眾思想觀念陳舊,對美麗鄉村建設的認識不夠,參與熱情不高,個別建設工作有所滯后。

第2篇: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情況匯報范文

 

自治縣人大常委會:

XX街道知逢5日,逢0日趕圩傳統歷史悠久,老的街道市場也發揮了它們應有的歷史義務,但在2013年8月份的一場暴雨,導致溫平街道市場棚架結構的交易場地全毀性的倒塌,從而影響了溫平市場正常貿易已數年,群眾要求修復已迫在眉睫,經多次到該地調研,認為修復有很大的可行性,現將情況匯報如下:

一、概況背景:水源鎮溫平村位水源鎮南大門,距金城江區(市政府所在地)有12公里,距自治縣有15公里,省道S309線貫穿境內,交通便利,全村人口近5000人,村委所在地有村委小學、當日、街道、下舊、下平等屯隊,附近居民有3500多人。由于區位優勢,所處地理位置既是水源的門戶和窗口,又是人流物流、車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之地,附近的隔壁村屯也到溫平村進行貿易,流動人口眾多,每次圩日達0.7萬人/次。特別近年以來,受到各級人民政府的厚愛,把城鄉農貿市場的建設列入議事日程,經多方籌集資金,為民營造良好的貿易環境。去年溫平村已翻新修建了一座圩亭1200多平方米,是近年來投資力度、基建面積最大的一年。對方便群眾購銷活動,擴大商品流通,促進生產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成為了水源鎮主要商品交易的集散地之一,主要經營的范圍包括:農副土特產品、服裝、日用百貨、五金家店、建材、餐飲等滿足當地群眾日常需求。

二、當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一是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商品生產的發展,農村市場調節范圍進一步擴大,剛建成的農貿市場場地仍遠遠不能滿足集圩貿易發展的步伐,加上市場地面未進行硬化,群眾交易也不方便,每逢圩日,趕圩的群眾就地擺賣、露天交易,日曬雨淋,市場擁擠,秩序稍為混亂,影響了購銷活動;二是露天交易與宜居鄉村規劃不符,溫平歷史傳統市場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其中街道兩邊居民已建成樓房作為經營門面外,還剩有3600多平方米,除去去年已修建1200平方米,還剩下2400平方米的露天市場還沒有搭棚、硬化,每次圩日交易過后,有是遺留的垃圾、產品沒有得到及時的收集和整理,導致環境衛生不合要求,造成不同程度的群眾怨言,對“美麗、宜居鄉村”活動造成了負面影響等;三是由于第二期市場工程未能修復,群眾擺賣攤點場所不足,從而被擠到省道S309線兩旁擺攤經營,叫賣叫買,加上交易時間較長,致使道路交通有時擁堵,給交通通行形成壓力,留下了安全隱患。

三、建設項目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一是溫平農貿市場從物流的環境看南靠金城江區,附近水源鎮的有三才、三美、溫平、含香及東江鎮的長排、齊美、龍友等數個村屯,而且都是大的村屯,村民眾多,涉及人口達3萬人,溫平村街道作為中心點,這里交通便利,商業氛圍濃厚;二是又是歷史集圩年久傳統之地,有一定的商品流通底蘊,對周邊村屯經濟發展起到輻射力強、面廣,有利于周邊區域農副產品流通體系的建立、完善與正常運行,是擴大修建第二期農貿市場的理想場所;三是規范市場運行機制,群眾自行到市場指定點進行交易,科學布局空間,既緩解省道兩旁的交通擁擠安全,又方便群眾的自由貿易、遮風擋雨,一舉多得;由此可見,充分利用這一區位、交通和環境優勢,建設一個有一定的人數基礎、有一定集圩規模,對保障鄉村人民生活供給,對環境衛生、開展“宜居鄉村”活動提供良好條件,對進一步發展農業產業化、發展大市場、搞活大流通和促進我鎮溫平村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必要性。

四、項目建設方案:該項目建設地址位于溫平村老街道,第一期市場工程西側,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新建彩鋼大棚1個1200平方米,棚下地面填方、平整、硬化2400平方米(含第一期市場地面),排水渠道長350米,共需資金40萬元,資金的來源申請上級資金40萬元,建設年限為2018年10月至2018年12月底,建成后立即投入使用,建設工期2個月。

五、經濟效益分析:該項目建成后,一是結合實際,可以由溫平村委進行市場管理服務,對市場攤點以租賃模式進行經營,對衛生、消防、治安等進行有償服務進行管理,從而對市場的管理更加深入,更加透明,同時也加大村集體的經濟收入;二是市場的建成可提供攤位數達100個,新增從業人員150人,解決300多人的就業問題,帶動周邊1000多戶的群眾、100多戶貧困戶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年交易額達2000萬元以上,使鄉村經濟狀況持續健康的發展。

 

附:工程預算表、項目工程簡易圖

 

 

 

建議人:

 

 

 

 

2018年9月5日

 

 

 

 

 

溫平村市場第二期工程投資預算表

 

內容

名稱

規格

數量

單價(元)

金額(萬元)

一.鋁合金鋼棚架

柱管

150(mm)

40

375元/根

1.5

棚架管1

40

136

140元/根

1.9

棚架管2

30

160

62.5元/根

1.0

鋁合金

1.2M×2.4M

420張

205元/張

8.61

棚架方通

40×60

330根

51.5元/根

1.7

人工費

6人

30天

300元/天

5.4

其它

0.39

小計

20.5

二.地面硬化

地面平整費

4天

2500元/天

1

沙石

500方

100元/方

5

水泥

108噸

460元/噸

4.97

硬化人工費

2400方

10元/方

2.4

其它

0.33

小計

12.7

三.排水溝

 

三面光排水渠道

0.50×0.50

360

80

2.88

四.豬肉攤水泥架

包工包料

1.2M×60M

2

2

五.

其他(稅費)

2

合計

第3篇: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情況匯報范文

鄉村振興,文化為魂,鄉村文化振興為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標”的實現提供著文化支撐。近年來,在區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區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推進基層文化陣地建設,著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在落實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和不足,現將情況匯報如下:

一、我區鄉村文化振興工作取得的進展

(一)努力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一是建成區級“兩館”。爭取并投入2000萬元對X圖書館、文化館分別進行改造裝修、購置設施設備,公開招聘文化系統輔助人員24名。同時,按照圖書館總分館制要求,在市局、市圖書館的大力支持下,建設了X鎮、X鄉等4家鄉鎮圖書分館,在X社區、X社區等5家社區設立圖書服務點,配備借還閱覽設備,開通網絡化、數字化文獻資源服務,實現總館、分館和服務點之間“館際互借、通借通還”。二是公共文化陣地提檔升級。通過新建、改建、資源整合等方式加大鄉鎮、村(社區)文化陣地建設。X鎮、X鄉等7個文化站獨立建站、功能齊全,免費向群眾開放;X鎮文化站正在建設中。支持幫助X鎮文化站就近與社區文化陣地共建共享。全區106個村(社區)已有98個按照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九個一”建設要求進行功能和服務的改造,其余8個村(社區)因高鐵建設拆遷等原因正在新建。通過爭取項目資金或自籌資金的形式向基層配發電腦、桌椅,建成標準化鄉鎮、村(社區)電子閱覽室60個。全區鞏固完善農村數字衛星農書屋104個、農村固定電影放映室12個。每年為鄉鎮、村(社區)圖書閱覽室配發價值10萬元的圖書、光盤。三是完善信息資源設施設備。不斷加大農村信息共享工程覆蓋范圍,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寬帶網絡全覆蓋,無線WiFi網絡服務逐步完善,信息化條件明顯改善。新建小區網絡入戶實現全覆蓋,有線電視入戶率逐年提升。投入48萬元為900戶遠郊住戶辦理了“戶戶通”,并協調市廣電網絡公司做好轄區廣播電視普及維護,群眾在家上網、看電視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四是加強文藝人才隊伍建設。每年舉辦4期200人的文化專兼職人員或文藝愛好者技能培訓班,并選派1—2名文化管理人才到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學習,提升整體隊伍素質水平、增強業務能力。截至目前,共培育發展378支業余群眾文藝團隊,其中星級群眾文藝團隊17支,擁有剪紙、刺繡、唱歌、跳舞、編創等技能的文藝人才50多人。組建完善包含1339名志愿者的文化志愿服務隊伍,作為文藝人才后備庫。基本健立了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人員穩定、一專多能、門類齊全的高素質文藝人才隊伍。

(二)加大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力度。一是文化惠民活動廣泛開展。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每周免費開放時間不低于42小時,經常性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或文藝技能培訓。年均舉辦“X”廣場演出20場;開展“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演出60場;指導基層組織文藝演出、比賽、全民閱讀等活動300多場。每年聯合X京劇院、市文化藝術團及X星級民間文藝團隊在村(社區)、中小學校或慈善機構開展文化服務和文藝演出活動100多場。聯系市轄電影公司到我區放映電影年均1000多場。全區實現了一村一月放映1場電影、全年觀看3場以上文藝或戲劇演出的目標。二是組織文化志愿服務活動。連續3年持續招募注冊文化志愿者1300余人。累計發展星級群眾文藝團隊17支,其中五星級團隊3支、四星級團隊6支、三星級8支。每年開展文化宣傳、文藝培訓、作品創作、慰問演出、文化扶貧等志愿服務活動150多次。文化志愿者典型帶動影響力不斷擴大,志愿氛圍日漸濃厚。三是豐富文化產品供給。挖掘鄉土專家、草根明星,培養草根團隊,定期組織業務培訓和編創指導活動,不斷生產貼近X區情、群眾生活的作品。發展9支擁有固定活動場所、成員穩定、具備創作和演出能力的注冊法人文藝團隊,并通過政府購買文化服務的方式給予扶持。整合區級部門資源策劃實施“文明相伴X”文藝作品創作“賽事”,形成了《X》《X》等原創歌曲、書畫、舞蹈、曲藝、攝影、微電影等作品1200多個。四是推進文化旅游互融共促。結合鄉村休閑旅游活動,為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傳統戲劇、美術、技藝、醫藥和民風民俗等搭建平臺,開展宣傳推廣活動。通過“特色旅游商品評選”活動挖掘推出刺繡、燙刻、剪紙、串珠等一批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年均舉辦“桃花節”“旅游嘉年華”“葡萄節”等旅游節會活動8場,旅游搭臺、文化唱戲、產品叫座,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推介效果。

二、存在的問題

(一)在公共文化方面。一是硬件設施重“建”不重“管”。一些鄉鎮的村級農家書屋存在被擠占甚至廢棄的現象,書屋內圖書種類不齊、更新緩慢,體育器材損壞后無人維修;二是服務供給“曲高和寡”。以“送文化下鄉”為例,鄉村電影放映已不再受村民追捧,部分文藝演出、講座的內容不對群眾“口味”,且缺乏受村民歡迎的原創性、群眾性、地方性的文藝作品;三是傳統文化明顯衰落。傳統節慶和風俗在我區農村的氛圍與影響力正在逐步減弱,不少區域性非遺項目得不到及時挖掘與整理,很多非遺項目后繼無人。

(二)在保障投入方面。一是對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部分基層組織和干部將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看成“軟指標”而非“硬任務”,工作主動性不高;二是財政和社會資本投入不足。目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主要依靠中央等各級財政投入,我區多數鎮文化站、村文化中心的日常運行經費捉襟見肘。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空白;三是人才支撐保障不夠。鄉鎮文化站和村級文化中心文化專干隊伍存在兼職借用情況,工作力量不足、精力不夠。農村嚴重的“空心化”,讓鄉村缺少文化活動創作者和參與者。

(三)在文化與產業融合方面。一是農旅融合發展不足。政府對鄉村文化產業還缺少專門政策與規劃,現有政策散見于三產融合、鄉村旅游、鄉村振興等相關文件,農業、文化、旅游產業在區級層面還是分行業規劃、分部門管理,部門之間很難做到“結合”。二是特色農產品與文化元素結合不夠。文化元素對鄉村各產業滲透、對企業的支撐都不足。農村傳統手工藝品、土特產的創意、設計、工藝、品牌水平都很初級,鄉村旅游對鄉土文化內涵挖掘不到位,發展業態單一,對消費者吸引力不夠。

三、對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建議

(一)完善政策保障措施。一是健全目標考核機制。提高各級單位對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重視程度,把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目標任務細化、量化,并將工作成效作為年終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二是健全財政投入機制。將鎮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和農家書屋的運維經費、鄉鎮文化站活動經費、工作經費一并納入各級財政經常性預算,每年為農村地區非遺項目認定保護、鄉土特色文化挖掘和文化品牌打造計劃專項經費。同時通過鄉村自籌、單位幫扶、社會募捐等方式吸納民間資金參與;三是加強經費整合管理。整合鄉鎮的文化、衛生、教育、農業、黨建、綜治、體育等方面的宣傳文化經費,形成統一的宣傳文化經費管理和使用機制,做到文化資金專戶、專賬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水平。

(二)創新運行管理思路。一是加強設施配套建設。對現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設備使用效益進行評估,整合添置基層宣傳文化、科學教育等基礎設施,著力抓好鎮村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文化廣場、家風家訓館、村史館等文化陣地建設與優化;二是增強“文化下鄉”精準度。豐富鄉村文化活動內容,建立圖書室互通、電子資源共享的區、鎮、村三級文化服務資源共享機制。開展類似“你選書,我買單”、城鄉文化社團的結對幫扶、非遺傳承項目扶持等活動,征求滿足鄉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實現文化下鄉精準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仙踪林| 杨晨晨白丝mm131| 国产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色|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污视频网站免费|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一级特黄录像免费播放肥| 漂亮人妻洗澡被公强|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 jlzzjlzz亚洲乱熟无码| 欧美军人男男同videos可播放| 古代np多夫h肉辣文|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直播| 天天摸一摸视频寡妇| 亚洲同性男gay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狼|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直播| 99久久99视频| 成人伊人青草久久综合网破解版| 五月婷婷六月天|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不卡短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99ri精品国产亚洲|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激情内射婷内射蜜桃|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午夜dj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非洲人zoxxxx另类| 太粗太深了用力点视频| 久久91这里精品国产2020| 波多野结衣免费在线| 国产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下载| 婷婷丁香五月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 暖暖在线日本免费中文|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 粉色视频在线播放| 四虎地址8848最新章节| 男女一边桶一边摸一边脱视频免费| 天天av天天av天天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