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清明節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思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清明在中國,是一個很奇特的日子
春節體驗的是年味,中秋盼望的是團圓,清明能讓你我感悟的又是什么?難道僅僅就是祭祖掃墓?如今的墓區,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尤其是清明節當天,人山人海,磕個頭,還真不知道是對著誰的。當你吞吸著冥紙冥幣燃起的煙霧,看著掃墓大軍你推我搡地擠車趕路,哪里還能靜下心來祭祖掃墓?
其實,清明在中國,是一個很奇特的日子:它既是節氣,自此天氣轉暖,預示著春天的到來;同時,它又是節日,是一個緬懷已故親朋好友的節日。
依我看來,我們的老祖宗比我們更會過清明,他們把清明過得還真有滋有味:除祭祖掃墓外,他們還有踏青、蕩秋千、放風箏、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在紀念逝者的同時,似乎更愿意去憧憬未來,更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說過去,看現在,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今天的清明節,我們究竟應該做些什么?
清明,是個抒感的節日
祭祖掃墓,由來已久,戰國時,掃墓之風就十分盛行,到了唐代,唐玄宗下詔定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千年的習俗,自然不可能輕易廢去。“”期間,不講人性,別說是掃墓,連墳都給扒了;改革開放,撥亂反正,如今,國家定清明為法定節假日,正是順應了民意。
但清明掃墓,畢竟是一種形式,如實行了海葬,你還怎么掃墓?所以,我們在文明掃墓與錯峰掃墓的前提下,也許更應注重借這種現代祭祀的形式來表示對已故之人的尊敬與懷念,來梳理整個家族的歷史,來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從而讓這種形式穿越陰陽兩界,搭起一座逝者與生者心靈交流的橋梁。
記得中央電視臺的《藝術人生》欄目,在去年的四月初,播出了一檔“清明”特別節目,收藏家馬未都、歷史學家葛劍雄、主持人倪萍等都來了,其中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的講話,至今還記憶猶新。
記得葛劍雄教授說:“我們民族原來生活在并不太廣闊的地方,大都是從中原遷到各地,遷到海外,在遷移的過程中,我們的民族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在哪里,沒有忘記先人走過的足跡。這種傳承,對大多數人來說,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一代一代口耳相傳的記憶,這種記憶的節日傳承,最重要的就是清明,因為我們的古人相信他們的先人是永遠和他們在一起,先人的靈魂永遠會關懷著他們的后人,所以,選擇一個春光明媚或細雨霏霏的時節,跟他們的先人交流。祭掃不僅僅是對親人表達孝心、愛心、感恩之心,更重要的是跟先人進行心靈的交流。”
“每當清明我都會想起逝去的親人,思念最多的是我的老師譚其驤先生,因為他改變了我的人生。先生主編中國歷史地圖花費了三十年,1982年又開始主編國家歷史地圖集。他一直跟我說,我恐怕時間不夠了,也許來不及完成,但你們一定要完成。1991年在我最后一次跟他交談時,他告訴我,人死了不要留下什么東西,所以我死了以后,就把我的骨灰和夫人的骨灰一起撒到海里。同時他又說:我沒有多少積蓄,我準備了兩萬塊錢,你看怎么辦。我向他建議設立一個基金,他非常高興。就在那一次交談以后,他又發病了,再沒有恢復說話……我還清楚地記得,1992年除夕的晚上,我到他的病房,他看見我,微笑了一下,已經不能說話了,只是緊緊地抓住我的手,我們就這樣坐著,也不知過了多少時間,一旁的錄音機里一遍又一遍播放著他愛聽的昆曲……先生他沒有墳墓,但是他的生命已經融入自然,骨灰已經跟自然融為一體。”
這種回憶,已經脫離了簡單的感傷,更多的是情感的寄托。也許對更多人來說,懷念親人的時候,似乎都是些小事,想不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即使如此,我相信回憶的過程,會觸及我們的靈魂,成就我們的性格,并思考著如何為離去的親人而好好地活著。
清明,又是個擁抱人地的節日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脫去厚厚的冬裝,穿上輕便的春服,正是出游的大好時光,踏青便成了中國人過清明的一項重要內容,更是生活在鋼筋混凝土世界里的城里人向往已久的快樂之事,所以,清明,又是個擁抱大地的節日。
不得不佩服我們祖先創立了清明這一節日,讓你在感悟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氣勃勃的同時,去緬懷已故的親人,在希望中回顧消失,而不是在凄涼中依戀過去。
正因清明外出踏青旅游有祭祀先人之意,所以,與其毫無目的地漫游,不如帶著“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的好奇與疑問,帶著已故親人“回去看看”的叮囑,去祖先們曾經居住、生息和創業的地方,來個尋根旅游。
我們這一代中老年人,人生的曲折太多,我們曾經經歷過“有鄉不能回”,“有情不能說”的“劃清界限的年代”。我父親14歲來上海當學徒,直到“”中去世,由于種種原因,從來沒有回過老家。有時我在想,如果我不能把自己家族的根脈傳承好,家史就會在我們手中中斷,因為我們的下一代大都是獨生子女,我不告訴他,還有誰會告訴他?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去年,我終于根據父親中寫的檢查發現了蛛絲馬跡,尋根來到了老家。那天,村委會里濟濟一堂,各方親屬竟然有幾十人!在他們身上,我似乎發現了父親的輪廓,在他們的話語中,我聽到了父親的鄉音,尤其在故鄉的小飯店里,我又品嘗到兒時家中菜肴的味道。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能夠利用到倡議書的場合越來越多,倡議書作為一種公開提議性的專用書信,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規范。那么,怎么去寫倡議書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關于一些文明祭奠倡議書,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文明祭奠倡議書1四月份即將到了,清明節將至,在清明節這一天,我們都要去掃墓,通過掃墓,緬懷我們的親人。
小學文明祭奠倡議書:
清明節即將來臨,它是我國傳統節日,已列入國家法定假日。是進行祭奠活動的高峰期,人們將以各種方式緬懷英烈、祭奠逝者、祭掃靈墓、悼念先人、寄托哀思,表達懷念之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然而,以往每到清明等祭祀時節,燒紙焚香祭奠之風愈演愈烈,大街小巷路口、江堤、野外墓地、紙制冥品花樣繁多,火光沖天,煙霧彌漫。這種不文明、不衛生、不健康的祭掃方式,不僅影響了社會風氣,又嚴重污染環境,還容易引發火險,給社會公共安全帶來隱患。為了進一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道德素質,深化文明創建內涵,營造白山良好形象,倡導文明新風尚,我們向廣大市民發出如下倡議:
一、倡導科學祭祀,摒棄愚昧的祭奠方式。要自覺開展文明祭奠,_______員、共青團員、機關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爭做文明之風的倡導者和傳播者,帶頭踐行榮辱觀,崇尚科學,倡導文明祭奠,用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身邊的居民。
二、倡導環保祭祀,摒棄污染的祭奠方式。要大力維護優美整潔的城鄉環境,樹立文明意識、科學意識、公德意識,把傳統的祭奠習俗用環保、時尚、自然的方式進行表達,做到不污染環境、不影響他人生活等。
三、倡導節儉祭祀,摒棄浪費的祭奠方式。做到不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相互攀比。以節儉方式寄托哀思。
四、倡導文明祭祀,摒棄庸俗的祭奠方式。大力提倡鮮花祭奠、植樹祭奠、網上祭奠、公祭悼念等多樣式、現代式祭掃活動。將祭拜逝者的傳統習俗用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式進行表達。
五、倡導安全祭祀,摒棄不安全的祭奠方式。要嚴格遵守有關防火規定,不違規用火。做到不在山頭、林地、公墓內燒紙焚香、燃放鞭炮,杜絕各種不安全隱患的發生。一旦出現火險,要立即撥打119報警電話。
文明祭奠倡議書2清明節是我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民族傳統節日。受陳舊習俗的影響,一些人在清明節仍采用燒紙錢、燃香燭、放鞭炮等方式進行祭掃活動。這種祭奠方式,既嚴重污染環境,又可能引發森林火災。為有效遏止森林火災的發生,保護好我們共同的綠色家園,現向全市群眾提出如下倡議:
一、轉變觀念,樹立文明祭奠新風,通過鮮花和熟食以及清掃墓碑、頌讀祭文等方式寄托哀思,樹立文明、安全、公德意識,突出生態、環保、低碳理念,在祭奠過程中不帶火源上山,不焚燒紙錢香燭,不燃放煙花爆竹,不燃放孔明燈。
二、保護森林資源,遏制森林火災,維護生態安全,是我們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義務。人人都應關心支持森林防火工作,堅決與危害森林資源安全行為作斗爭,切實保護森林資源安全。
三、開展火災隱患大清除活動。要及時對墳墓周圍的枯枝落葉、灌木雜草進行一次全面清理,以消除火災隱患。
四、一旦發生森林火災,嚴禁獨自一人撲火,要立即報告當地村組負責人或撥打報警電話“12119”。嚴禁組織老弱病殘和孕婦、兒童、中小學生上山撲火。造成森林火災,要依法承擔經濟賠償和追究法律責任。
希望全市群眾積極行動起來,投身到當前的森林防火工作中來,為建設美麗騰沖做出自已應有的貢獻!
20__年3月28日
騰沖市森林防火指揮部
文明祭奠倡議書3小學文明祭奠倡議書:
一、文明祭掃,過一個倡導新風的清明節。自覺開展文明祭奠活動,抵制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祭祀方式。
二、紅色祭掃,過一個傳承美德的清明節。積極倡導紅色祭掃,廣泛開展緬懷紀念先烈、圓夢中華等活動。
三、平安祭掃,過一個平安有序的清明節。維護公共安全是我們廣大市民的共同義務,清明節期間我們倡導文明出行、綠色出行,主動遵守交通規則,聽從指揮,為維護安全有序的交通秩序盡一份力量。
四、綠色祭掃,過一個生態環保的清明節。
五、以身作則,帶動全社會開展文明祭祀。
文明祭奠倡議書41、詩朗誦《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同學們,知道我朗誦的詩歌里是什么節嗎?
2、對,清明節。
同學們知道清明節嗎?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
3、馬上就是清明節了,這是我國人民悼念逝者、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
現在我
宣布《文明祭祀,和諧清明》主題班會正式開始。
4、清明祭祀公眾的形式多種多樣,同學們你們都知道有哪些形式呢?
5、是呀,祭祀的形式有很多,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發生在其中的'一個小故事吧!去年清明節期間在南灣實驗林場賢山林區的護林員翟新朋講述了的一個事例:那天風大,一對老年夫妻在山坡上祭祀時引發了火災,老兩口趕緊滅火,但由于風大,火勢起來太快,眼看著火勢起來但他們卻無能為力,情急中,老太太暈倒在了現場。
發現火情后的森林消防隊員迅速趕到,從上午9時一直忙到下
午,才將大火撲滅。“那天一是風大,二是那個山坡較陡,下邊的火剛剛撲滅,上邊的火又向下蔓延,給滅火造成了很大的困難。”農民1000多畝的林地被焚燒殆盡。
6、許多不文明、不健康的祭奠方式依然存在,在墓地燃香放炮,可能造成火災,大量焚燒冥錢,紙灰煙霧,極易污染環境;借祭祖掃墓之名,搞封建迷信,荒唐地給死者送紙扎的“豪宅”、“轎車”、“家電”等,直接造成物質浪費,這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格格不入??
7、同學們,你們說這樣的祭祀形式好么?是呀,祭祀是我們寄托哀思的一種表達方式,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也是教育后人不忘祖先,從先輩們身上汲取無窮的精神和力量的有效形式,有利于后人們建設文明、健康、和諧的現代社會和生活。
從這個意義上講,過清明節,應該摒棄陋習,倡導科學、文明的祭祀方式,讓清明節更文明。那我們應該采取更加節儉和環保的方式來祭奠逝者。那么你們都知道有哪些文明的祭祀方式呢?
8、對于文明祭祀,政府發出了這樣的號召(倡議書)
9、開展文明祭祀,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社會新風尚是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創建我們九江這座文明城市的重要內容。
所以,在春風拂煦的清明時節,讓我們行動起來,樹立文明祭祀新風,為構建大氣秀美的新九江,從我做起,從家庭做起,從點滴做起,革除鄙俗陋習,倡導移風易俗,歡度一個文明、平安、祥和的清明節。我這里有幾種種文明祭祀的方式現在提供給大家看看(1.音樂祭祀:可播放逝者生前最喜愛的歌曲,表達對故人的緬懷之情。2.鮮花祭祀:可采用、百合花以及逝者生前最喜愛的鮮花祭掃。3.社區公祭:選派專職
禮儀師進駐社區,由社區組織轄區居民敬放過逝親屬遺像,敬放水果、果品、氣球等,逝者家屬宣讀祭文,公祭群眾敬獻鮮花,進行緬懷。4.植樹祭祀:以植樹的方式祭奠故人。5.簽名祭祀:組織群眾集體簽名,表達追思祭祖之情。
6.網上祭祀:通過互聯網表達對已故親人的哀思。
7.放飛思念:組織居民開展放飛白氣球、放飛思念的活動。8.家庭追思會:將逝者生前的照片、錄像資料制作成光盤,組織家庭成員觀看,進行往生回憶。9.洗墓祭祀:家屬可將逝者墓碑進行清洗,以表達思念之情。)
10、通過今天的班會能談談你對文明祭祀的看法么?
逝者已逝,緬懷先人的意義在于從先人那里獲取精神力量,讓活著的人活得更好。因此,破除陋習,文明祭掃,應成為我們每一個公民的自覺行動。作為一名小學生,希望我們小手拉大手,向家長們宣傳文明祭掃的新形式。真誠希望今年的清明掃墓祭祀,人們都能從保護環境、保障公共場所安全出發,用文明清新的方式表達對先人的緬懷之情,使清明節真正成為清新文明之節為爭創文明城市新九江盡一分則,出一份力。
文明祭奠倡議書51、清明時節寄哀思,花香裊裊故人知。
燒紙舊習莫仿效,文明上墳好風氣。
2、上墳燒紙慎用火,別因祭祖遭橫禍。
3、講文明,樹新風,文明祭奠!
4、清明時節寄親人,默哀三分告亡靈。
5、清明祭先祖不忘前人澤被,慎火護山林常使后人蒙蔭。
6、清明祭奠做文明人,只送鮮花紙不焚。
7、煙火污染環境,鮮花環保芬芳。
8、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祭祖只獻鮮花禮,不焚香火文明人。
9、文明祭祀,防火保林!
10、我邀天弓發雪箭,千丈白綾祭亡魂。
12、清明時節雨紛紛,網上行人欲斷魂。
博客片語寄相思,逝者已斯生者思。
13、平安清明,安全第一。
15、鮮花祭故人,春雨現哀思。
16、清明祭奠先人,不忘環保消防。
17、清明時節淚花飛,祭奠香爐煙雨忙。
手捧禮花獻英雄,焚燒斷魂燃靈堂。
18、上墳不燒紙,獻花表哀思。
文明搞祭祀,無火過清明。
19、清明時節寄哀思,鮮花一朵告天知。
20、清明時節,細雨紛紛,祭奠先人,骨肉情深;
鮮花一朵,告慰親人,改變陋習,祖先歡欣。
21、鮮花祭故人,思念之意存于心。
莫把紙來焚,環保健康文明人。
22、關愛生命,文明祭祖。
23、紙焚寄思深,空林欲斷魂。
24、燒香燒紙皆陋習,文明祭祀應牢記。
25、情系家祖熊似火,此火非彼火;心念林木深似海,此海非彼海!
26、物燥風大,上墳莫燒紙;懷親念友,獻花寄哀思!
27、紙火危險,祭祀在心!
28、清明時節祭祖墳,鮮花百綾告天靈。
憂心之時莫玩火,注意環保與文明。
29、先人墳前怎放無情煙火,我等思親清明聽風聽雨。
30、清明拜祭你先人,青山園里綠茵菌。
勸君愛惜祖先地,莫留星火把它焚。
31、留得青山埋宗骨,慎用火燭祭先人。
32、祭祖宗多懷念做孝子,愛子孫保環境好老子。
33、上墳不燒紙
植樹寄哀思。
34、清明上墳莫燒紙,栽花種樹祭故人。
35、追憶親人,寄托哀思!文明祭祀,平安清明!
古代:清明節的原始內容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然而傳統的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借活動以鍛煉身體。
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征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踏青娛樂,是清明節出城郊游的一種風習。清明節期,春暖花開,最適于郊游,這是踏青習俗形成的客觀原因,清明又是去郊外掃墓的日子,因此形成掃墓兼踏青的節俗。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了清明時節宋代京都人民踏青遠足的熱鬧場景。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前人們最愛玩的游戲。風箏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植樹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樹木吐綠的大好時節,故有“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之說。
清明植樹的民俗源于喪葬習俗。早在西周時期,封建統治者便開始在墳頭栽種樹木,是統治者顯示地位的一種標志;春秋時期,民間在墳頭植樹作為祖墳的一種標志。到漢高祖劉邦時,才將植樹與清明節關聯起來。劉邦做了皇帝之后回鄉祭祖,在父母的墳墓前種植松柏做標志,這天正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劉邦便將清明定為祭祖節。此后每逢清明,他都要在故里舉行盛大的祭祖、植樹活動。后來人們便將清明祭祖與植樹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民俗。
插柳
清明插柳的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一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二是許多人認為在清明時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三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蕩秋千
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民間多愛在清明踏青時節,在郊外用竹子架成一種臨時性的“竹筍秋千”,舞蕩嬉戲。因為清明節處處蕩秋千,也有人把它叫做“秋千節”。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這些活動使清明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心酸悲傷,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人們可以借掃墓的機會踏青、郊游、聚會以增進親情。可以說,人們在清明節不僅祭祀故土祖墓,還寄托著祈福子孫、期盼家族吉祥興旺的美好愿望。
現代:我們這樣過清明
2008年,在大家的期待之中,國家將清明納入法定節日的范疇,我們很欣喜這些傳統的節日回歸到更多人的目光里,一些應時而生的新理念也不斷賦予著清明節更加豐富的內涵和形式。
鮮花祭祀趨于主流
近年來,具有簡單、節儉、環保、肅穆莊嚴的鮮花祭祀正在為越來越多的民眾所接受。以鮮花寄哀思,清香淡雅的鮮花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情感,成為掃墓人的新選擇,已經成為未來祭祀中一種明顯的趨勢。
清明獻花花種
白色的花表示哀悼,選擇白、白百合、馬蹄蓮等比較合適,白玫瑰、梔子花或素色的花象征著惋惜和懷念,也有人偏愛蓬萊松、唐菖蒲、排草等樸素、堅韌的植物。黃色的花也能表示哀挽,黃的使用最為普遍。
也可以根據過世者的年齡和喜好選擇花卉種類,如康乃馨、勿忘我、黃玫瑰、紅玫瑰、天堂鳥等。古稀年長者仙逝可適當增加紅色、粉色鮮花的比例,這些溫暖的顏色更能體現后輩思念之情。如無特殊情況,最好不要用帶有濃郁香氣和鮮艷顏色的花,以免給人不尊重逝者的印象。
網上祭祀成新寵
網上祭祀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全新的祭祀方式。隨著清明節的臨近,一些專司祭祀的網站提供點燭、上香、祭酒、獻歌、留言、虛擬網上掃墓等網上祭奠服務,而在留言區,生者表露的那份牽念也格外讓人唏噓。很多人表示這樣的祭奠很私密、很自我,可以無拘無束地和親人說話,覺得親人能聽到自己的話。互聯網以其超越時空的特性彌補了這種缺憾,讓工作繁忙的人也有機會、有空間表達自己的悼念之情,契合了現代人的心理需求。
天堂沒有地震
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我們不會忘記那個悲痛的時刻。大地撕裂、家園被毀、親人陰陽兩隔,一些數字曾讓我們痛哭失聲。
如果我們不能淡忘悲傷,那么就讓它化作行動的力量,懂得堅強。讓我們以懷念的心態,以重建與新生的姿態,來祭奠我們的同胞。我們祝愿那些在災難中失去生命的同胞在天國安息……
賞花游走俏清明小長假市場
外出游玩已成為很多人清明小長假的首選,告別電視和電腦盡情享受田園風光,處處油菜花盛開,夾雜著桃花的粉嫩,借著掃墓的名義,與美景近距離接觸,用心去感受濃妝淡抹的怡人風情,簡直是讓沉悶了一個冬天的眼睛忽然一亮。
喜歡攝影的朋友可以零距離與油菜花桃花接觸;熱戀的人可以漫步在油菜花的田埂上,或騎上自行車在油菜花迷宮里嘗試一次田園愛情派對。如果是新娘,披著婚紗在花田中迷路是一種極致的浪漫。
踏青賞花防三毒
一防花毒:杜鵑花、含羞草、夾竹桃、水仙花、一品紅、馬蹄蓮等含有有毒物質;五色梅、洋繡球、天竺葵等可引起人體過敏。踏青賞花“動眼不動手”,更不可隨意將花草放入口中嚼食。
二防蜂毒:踏青時不抹香水、發膠和其他芳香的化妝品,以免招惹蜂;攜帶的甜食和含糖飲料要密封好;若不小心遭受蜂蜇,應立即拔出毒刺,然后用清水沖洗傷口并前往醫院治療。
三防病毒:每年初夏5月―6月份流行性出血熱病毒的發病率高,流行區域多在山間田野接壤的地方。但是近年來疫區有所擴大,流行季節也提前到春季,因而對春游踏青的人們構成威脅。
隨風箏尋找初春中的清明
料峭的寒意中,冰凍的土地在春風的吹拂下漸漸疏松起來,樹木在風的摩挲下漸漸泛出了綠色。如果覺得賞花太過熱烈,那就跟著春風去放風箏吧,體會不一樣的春天。
伴著明媚的春光踏青放風箏,既可以舒展筋骨,也可以盡情呼吸新鮮空氣,吐故納新,改善血液循環。看風箏飛過青山,飛過流水,在若即若離中享受那份自在。大人和孩子一起放風箏還可以增進感情,為生活增添樂趣。而且放風箏還可以促使睫狀肌放松、休息,是很好的眼球調節運動。
遠離危險地帶
1.遠離江河湖泊。放風箏需仰頭并移動,地面情況極少受到關注,靠近江河湖泊極易造成失足落水的情況。
2.遠離高壓電線。斷線的風箏落在高壓線上容易造成高壓線線路斷路,特別是下雨天,極易造成高壓線對地面上的人直接放電。
3.遠離機場跑道。機場凈空保護區是飛機在機場起降的必經之道,高度稍微高一點的物體都將會影響到飛機的起飛和降落。
旅行社:小長假帶來的商機
隨著人們傳統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將過節的方式定格在旅游上,在沉寂了一個沉悶的冬天之后,站在剛剛解凍的大地上呼吸新鮮的空氣仿佛才是這一年的開始。而這個不被旅游行業所看好的假期,也似乎比往年多了一絲春天的氣息。而作為旅游行業的主打,旅行社應該怎樣把握這個潛在的商機呢?
建議一:以短途生態游做主打
清明旅游產品以踏青、賞花等短途線路為主,各地都于近日推出了不同花種的賞花節,游客可根據自己的喜好與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目的地。而清明游可主推一些有紀念意義的地方進行祭祀活動,祭祀結束后可進行周邊游。
推薦線路:
賞花游可選擇婺源賞油菜花、昆明賞櫻花、從化賞玫瑰、洛陽賞牡丹。祭祀游可選擇綿山、五臺山、洪洞大槐樹、黃帝陵、汾陽杏花村等。
建議二:3天―5天國內及出境新線路待發
目前已有不少中老年人與利用帶薪休假的上班族咨詢國內甚至國外行程在五天以上的線路產品。旅行社也可特別設計一系列三天游的“應節線路”,可以看看山水,泡泡溫泉。針對可多請1天―2天假的人士,就可以享受高品質的“黃金游”。
推薦線路:
張家界三日游、騰沖溫泉游、麗江三天自由行、西雙版納三日游、港澳三日游、日本富士山賞櫻花四日游、韓國濟州島四日游等。
建議三:假期出游不漲價
清明游最大的賣點是不會漲價而且春色好。而旅行社為了引導市民出游可推出特價線路。而自駕車通過旅行社預訂酒店和景點門票也可有優惠。對老年人可實行優惠的政策,以促使更多的老年人選擇祭祀出游。為刺激市民出游的興致,可提前采購以保證價格穩定。
清明節:假如給我三天假期
依依 杭州 24歲 建筑行業
很傳統的清明節安排,必不可少的當然是祭祖和掃墓,這個具體由長輩安排,我跟著做就好了,這大概需要一天的時間。之后的安排就看具體的天氣狀況了,天氣適宜出行的話可能約幾個好友去周邊省市游玩。剛好還有朋友是清明節過生日,一起的時間不多,會以休閑為主,能在一天內打個來回更好,這樣還有時間跟家人去西湖邊曬曬太陽透透氣。春暖花開,賞山賞水賞游人,還可以放風箏,好久沒放風箏了。去摘野菜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可以做清明圓子,還是很小的時候做過的,很懷念,不過野外有蛇,嗯,能看到蛇也不錯。最后,如果下雨的話……那就只能宅在家里,玩玩游戲看看電視睡睡懶覺了,或者研究研究菜式,打掃打掃衛生。
蔣巍巍 上海 23歲 外貿職員
方案一:掃墓+休息
清明時節掃墓是不可缺少的,每年的清明節都是這樣。現在節日人流不斷壯大,大多數人家都選擇清明前后,去給家人掃墓或去革命烈士陵園。但是我覺得選擇清明當天更有意義。清明節的三天假期,第一天去掃墓,接下來的兩天就自己休息。
方案二:短途旅游
節假日往往是旅游旺季,很多人都在這個難得的假日選擇來個短途旅游放松自己。約上同學一起去江浙一帶泡泡溫泉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對剛踏入社會的我們來說工作不比學校,壓力一下子大了,有空就和同學小聚一下,交流一下心得,泡泡溫泉放松自己,我覺得會引起很大的共鳴。
方案三:自助燒烤
三五成群結伴去森林公園燒烤計劃了好久,只不過時間的不配合總是讓這個計劃在變化,這次的假期是個不錯的機會。森林公園有個燒烤區,可以到那邊租場地租燒烤工具,很方便也很愜意,主要和朋友在一起有的吃又熱鬧。
陳偉 紹興 27歲 公司職員
我希望能在第一天將祭祀完成。我媽經常抱怨說小輩都不懂祭祀的風俗規矩,若干年后等他們老去,這些活動又該何去何從?
清明也是這一大家子聚會的好時機,各家各戶的兒女也都長大成人娶親生子,幾戶人家聚在一起隊伍非常龐大。年長的在一起東家長西家短地嘮嗑,年輕一輩聊著時政股市,孫輩繞膝玩耍,如此熱鬧的場景,一年難得幾回。
清明正值踏青時機,難得的休假豈能在家虛渡?山青水綠花紅,去鄉間小路走上一趟,游山戲水,豈不樂哉?現在的農家樂開展的非常不錯,釣魚、植樹、種花、挖筍、采摘新鮮蔬菜,只要你肯出力,很多平時做不到的活都能讓你找著干!清晨在農家清脆的鳥鳴聲中緩緩醒來,喝完農家熬的鍋巴粥,站在窗邊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氣,平日在城市里可是享用不到這樣的心曠神怡!三天清明假期,一天祭祖、二天游玩,時間安排可能會有些緊,但過得豐富而充實。
鄭君 江蘇常州 22歲 會計
好像大家還沒有習慣這樣一個假期,在傳統觀念里清明節仍然是一個以祭拜已故親人為主的日子,在祭拜祖先的同時我會想著家里的父母和親人。因為平時工作比較忙可能顧及不到這些,所以我最希望趁這個小假期好好陪父母話話家常,多跟他們說說我現在的生活狀況,我覺得父母要的不是我大富大貴,而是平安幸福。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一定要善待身邊的親人,好好盡一番孝心。既然是假期,清明節時的天氣應該不錯,是一個踏青的好日子,與親人和伙伴在風和日麗的日子去郊外呼吸新鮮空氣,放松自己的心情的同時和大家增進感情未嘗不可。清明節其實不是單一的,我希望與家人一起在嚴肅過后也獲得身心的愉快。
麥雯 鄭州 26歲 學校老師
我是真的很想回老家去祭祀的,我已經有好幾個月沒有去看我親愛的爺爺了,可是學校只有一天的假,我只能選擇在家休息。
如果可以有三天假的話,我想第一時間回家去給爺爺掃墓,陪奶奶和爸爸媽媽在一起說說話,也許會說一天一夜,每次回家的時候我們都是這樣說話的。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想帶爸爸媽媽一起去玩一玩,我最希望的方式是爬山,吹吹初春的風,看看紅的花綠的草,站在山頂的那一刻我也許會哭,因為我一定會對爺爺說我很想他,說他離開我們兩年多來我經常會夢到他。然后我希望可以請奶奶和爸爸媽媽吃頓飯,這樣的機會平時也不會很多。如果還有時間我還是想在家休息,假期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個很奢侈的東西。如果那個時候槐花會開的話還可以吃到媽媽蒸的槐花飯,不過那幾乎已經是童年的記憶了。
陳君連 太原 26歲 文字記者
古人在這個時候會去踏春,小時候在老家,每年的清明要去上墳祭祀,然后去蕩秋千、吃面人,后來到了外地就沒有過清明的習慣了,去年國人有了第一個清明假期,因為個人原因沒有怎么安排。
對于我們北方人來說冬天好像有點長,憋了一個冬天,在春暖花開之際出去散心是很值得期盼的愿望,但是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可能安排短途游,因為本身愛好攝影,所以更愿意去一些有花有草的地方,帶上準老婆出去自拍外景婚紗,因為今年計劃結婚,所以今年的旅游計劃會安排得多一點。個人認為,有相當一部分人出去旅游,在有意義的地方拍照留念,之前總以為是給朋友看的,其實時過境遷之后才意識到照片是給自己看的,一張張都是回憶。所以我準備送老婆一本自己做的雜志,希望在人生的重要時期能留下美好的回憶。我覺得這樣比花錢讓別人拍更有意義吧。
后記:讓傳統與旅游發展和諧地存在
在選擇采訪對象的時候,我很刻意地選擇了一群很年輕的孩子,很巧的是,他們都是清一色的80后。
從采訪結果上看,他們都沒有忘記這個在很多人看來被這些年輕一代拋諸腦后甚至不知其起源的傳統節日,甚至很多人告訴我,祭祀是一定要去做的一件事,因為他們自己很小的時候幾乎都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貫穿了整個童年,祖輩對于他們的意義不言而喻。而現在經過他們的親身體驗才懂得了這個節日帶給自己的意義。
然而他們對于一些民間傳統習俗也幾乎都是了解的,基本上每個人都提到了踏青的傳統習俗。在山青水秀的環境下懷抱一束鮮花思念親人好像更能彰顯自己的個性,而選擇與家庭一起出游不但家庭關系得到很好的維系,在傳統習慣的培養上似乎也簡單了許多。以這樣的方式繼續發展下去,帶給社會的不僅僅是傳統觀念的延續,對于旅游業及相關產業的帶動也可見一斑。
清明小長假僅僅實行第二年的時間,我們就欣喜地看到人們的傳統觀念在慢慢地發生著改變,而旅游市場在第一年的歷練之下也已經更加成熟,無論從旅游產品、旅游線路還是景區的準備上說,都與游客的心理越來越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