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范文

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壤環境質量監測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范文

1月3日下午,《江蘇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正式,方案明確規定了江蘇土壤污染防治任務書和時間表。規定五年內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全覆蓋和污泥處置設施全覆蓋。

江蘇版土十條正式 明確土壤防治時間表

1月3日下午,《江蘇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土十條)在寧正式。省環保廳給出了江蘇土壤污染防治任務書和時間表:到20xx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

五年內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全覆蓋

土十條中指出,下一步將開展土壤污染調查,實現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統一規劃、整合優化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20xx年底前,完成土壤環境質量國控監測點位設置;20xx年底前,建立健全我省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所有縣(市、區)全覆蓋。

此外,20xx年底前,省環保廳、農委牽頭將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以耕地為重點,針對已有調查發現的超標點位區域進行詳查,進一步摸清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程度;在典型區域開展土壤與農產品協同調查。永久基本農田嚴格保護,嚴控新增土壤污染土十條中明確提出:排放重點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在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時,應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增加對土壤環境影響的評價內容,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體措施;各級環保部門要做好相關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管理工作。自20xx年起,有關地方人民政府要與轄區內重點行業企業簽訂土壤污染防治責任書,明確相關措施和責任,責任書向社會公開。省國土資源廳、農委牽頭牽頭,各地要將符合條件的優先保護類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嚴格保護,確保其面積不減少、土壤環境質量不下降,除法律規定的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確實無法避讓外,其他任何建設不得占用。

五年內實現污泥處置設施全覆蓋

據了解,生活垃圾對土壤污染的棘手問題在土十條中也有明確的規范。建立政府、社區、企業和居民協調機制,統籌建設建筑垃圾、餐廚廢棄物、農貿市場有機垃圾、園林綠化垃圾等末端處理設施及收運體系,通過分類投放收集、綜合循環利用,促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全面排查簡易垃圾填埋場,全面治理積存垃圾,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的,應立即采取管控措施。加快建設區域性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綜合利用或永久性處理處置設施,20xx年底前設區市全部建成污泥綜合利用或永久性處理處置設施,20xx年底前縣(市)實現污泥綜合利用或永久性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全覆蓋,污泥綜合利用、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100%,省住建廳牽頭,鼓勵污泥厭氧消化沼氣用于發電上網、汽車加氣或城市燃氣并網。

相關閱讀

江蘇省人民政府印發《江蘇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確加強土壤環境保護,不僅為未來30多年江蘇土壤改善規劃了時間表,也完成了國家對大氣、河道、土壤三面治理的藍圖。方案中提出了土方污染防治的工作目標,到20xx年,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

去年國務院印發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對全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戰略部署。本次江蘇省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對這十條細化為40項措施,也體現了我省對強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決心和信心。記者了解到,與省內水十條、氣十條注重談污染治理措施不同,江蘇土十條更加注重談管理體系建設。由于土壤污染防治的基礎薄弱、家底不明,更加強調全方位、立體式的夯實各項基礎工作,強基固本。主要工作內容有:土壤污染詳查、推進地方立法、完善標準體系、加強聯動監管、強化科技研發等。

開展土壤污染普查建立檢測網

記者了解到,去年開始環保、農業、國土資源等部門已經組織開展了土壤相關調查工作。《方案》種明確開展我省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的時間表。20xx年上半年制定我省詳查實施方案,并啟動詳查工作。針對我省有色金屬礦采選、有色金屬冶煉、石油開采、加工、以及農藥、鉛蓄電池、鋼鐵、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等重點行業的在產企業用地、尚未再開發利用的已關閉搬遷企業遺留地塊,從20xx年起開展詳查工作,20xx年底前掌握土壤污染狀況、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20xx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以耕地為重點,針對已有調查發現的超標點位區域進行詳查,進一步摸清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程度;在典型區域開展土壤與農產品協同調查。 另外《方案》中規劃20xx年底前,建立健全我省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所有縣(市、區)全覆蓋。

突出農用地和建設用地

《方案》種對農用地和建設用地作為重點,提出了明確要求。這兩個領域分別設計食品安全、居住環境安全、社會關注度較高,能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第四、五兩條:加強農用地安全利用,保障農業生產環境安全、實施建設用地準入管理,防范人居環境風險,兩個標題充分說明了我省土壤污染防治分類管理的思路。文件第(十二)、(十三)項提出要根據土壤污染狀況,分別采取相應管理措施,核心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對輕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實施安全利用措施,對重度污染耕地實施種植結構調整或退耕還林還草計劃。

第2篇: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范文

(新疆農墾科學院分析測試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摘要:本文通過環境監測手段,對新疆華輝凱德紅花藥用植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紅花種植基地土壤、大氣、水質等進行了監測和評價,為紅花的GAP基地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 :紅花;GAP基地;環境監測;評價

紅花為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國常用的中藥材。紅花中含有天然紅花黃色素和山奈素等成分,可以防止動脈粥狀硬化,對高血壓、中風、心力衰竭、心絞痛等癥有很好的療效。紅花還具有活血通經、去瘀止痛的功能,在我國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和藥用植物被廣為栽培。

新疆是我國紅花的主產區,名列全國之最,是新疆四大名貴藥材之一。新疆紅花種植主要分布在昌吉州(吉木薩爾縣、奇臺縣、木壘縣)、塔城(裕民縣、額敏縣)、伊犁(伊寧縣、霍城縣)等地,其中以吉木薩爾縣、裕民縣兩地種植面積最多。

按照《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試行)》(GAP)建立種植基地是提供安全、有效、穩定可控的中藥材的保證[1,2],而中藥材生產的環境質量評價是建立GAP基地的重要內容,一些藥材生產基地都開展了這一工作[3]。我們對新疆華輝凱德紅花藥用植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紅花種植基地環境質量進行了監測和評價,為紅花的GAP基地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土壤環境質量監測

1.1.1 采樣點布設

土壤監測以生產產地內相對污染和外部環境影響較大的地塊為重點,兼顧監測區域內主要土壤類型的原則,按照GB15618 - 1995《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和NY/T1054 - 2006《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調查、監測與評價導則》(以下簡稱導則)規定,由于該區周圍無工業污染源,根據土壤結構特點和該產地紅花分布情況確立4個土壤采樣點。

1.1.2 采樣方法

根據國家環境保護局的GB15618 - 1995《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和中國農業部的NY/T 391 - 2000《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中的有關規定,在確定的采樣點地塊內,蛇形布點,隨機采樣,多點混合,取樣深度為0 ~ 20 cm。采集的土壤充分混合均勻,用四分法取舍至1 kg左右,裝入土壤樣品袋。填寫好土壤采樣標簽及現場紀錄,及時送回實驗室,自然風干后處理測定。

1.1.3 監測項目

包括pH、汞、鎘、鉛、砷、鉻、銅、鋅、鎳、六六六、滴滴涕。分析方法見表1。

1.2 大氣環境質量監測

1.2.1 采樣點的布設

通過對新疆華輝凱德紅花藥用植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紅花GAP種植產地的實地考察,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在一六一團6連、一六一團7連、一六一團11連設3個大氣監測點。

1.2.2 監測項目

按照GB3095 - 1996《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的要求,確定監測項目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懸浮物、氟化物。采樣分析方法見表2。

1.2.3 監測時間與頻率

大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懸浮物的監測時間為2013年5月15 ~ 17日;氟化物監測時間為2013年05月17日14:00 ~ 15:00。

監測頻率:每日采樣3次,時間分別為:9:00 ~ 10:00、12:00 ~ 13:00、17:00 ~ 18:00,每次1 h,3個點同步進行監測。

1.3 水質環境監測

1.3.1 采樣點的布設

在現場調查和采樣過程中了解到,該產地除冬季有部分降雪外,夏天降雨較少。農田灌溉水主要以地表河水為主,水質監測以紅花生產產地內相對污染和外部環境影響較大的水源為重點,兼顧監測區域內主要灌溉水的流向等實際情況,在監測區域內設置1個灌溉水監測點。

1.3.2 監測項目及分析方法

灌溉水環境評價標準按NY/T391 - 2000《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要求進行。農田灌溉水的監測項目包括pH、汞、鎘、鉛、砷、鉻、氟化物等7項。分析方法見表3。

2 環境現狀評價

2.1 土壤

2.1.1 評價參數選擇

主要有汞、鎘、鉛、砷、鉻、銅、鋅、鎳、六六六和滴滴涕。

2.1.2 評價標準

土壤評價選擇GB15618 - 1995《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中“土壤環境質量二級標準值”作為評價標準。其標準值見表4。

2.1.3 評價原則

按照GB15618 - 1995《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中“土壤環境質量二級標準值”限量要求進行評價[4]。

2.2 大氣

2.2.1 評價參數

大氣環境現狀評價選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懸浮微粒、氟化物作為評價參數。

2.2.2 評價標準

大氣環境評價按GB3095 - 1996《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5 “各項污染物的濃度限值二級標準要求作為評價標準[5],標準值見表5。

2.2.3 評價原則

按照GB3095 - 1996《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各項污染物濃度限值”二級標準要求進行評價。

2.3 水質

2.3.1 評價參數

水環境現狀評價選擇氟化物、汞、砷、鎘、鉻、鉛等作為評價參數。

2.3.2 評價標準

灌溉水環境評價標準按NY/T391 - 2000《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技術條件》中4.2標準污染物限量作為評價標準,標準值見表6。

2.3.3 評價方法

水質環境評價采用以單項污染指數法評價為主,綜合污染指數法為輔。

單項污染指數:

Ii = Ci /Si (1)

(1)式中:Ii—污染物i 的分指數;Ci—污染物 i 的實測平均濃度;Si—污染物 i 的評價標準。

綜合污染指數:

(2)式中:P—綜合污染指數;Ii—平均分指數;Imax—最大分指數。

2.3.4 評價原則

根據《導則》的規定,將水質所檢項目分為2類:第1類:鉛、鎘、汞、砷、六價鉻;第2類:氟化物、pH、糞大腸菌群。第1類為嚴格控制的環境指標,如有1項Ii大于1時,則判樣品所代表的區域水質質量不合格;第2類為一般控制指標,如有1項或2項Ii大于1時,則須進行綜合污染指數評價,但綜合污染指數不得大于1,否則判樣品所代表的區域水質質量不符合生產要求。第1類和第2類的全部所檢項目的Ii均不大于1,則不繼續進行綜合污染指數評價,判定樣品所代表的區域水質質量合格。

3 監測結果與評價

3.1 土壤

監測結果見表7。

由檢測結果可以看出,各監測點土壤污染物均符合GB15618—1995《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中“土壤環境質量二級標準值”各指標限量的要求,滿足紅花GAP種植生產對土壤環境質量的要求。

3.2 大氣

監測結果見表8。

由檢測結果可以看出,所監測的各項污染物符合GB3095 - 1996《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各項污染物的濃度限值”二級標準中大氣環境質量指標限量的要求,所監測的各項污染物滿足紅花GAP種植生產對大氣環境質量的要求。

3.3 水質

監測結果見表9。

由表10評價結果可以看出,新疆華輝凱德紅花藥用植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紅花GAP種植產地農田灌溉水各項污染單項污染分指數小于1,符合NY/T391 - 2000《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技術條件》中4.2標準關于農田灌溉水質規定的各項污染物指標限量的要求,滿足紅花GAP種植對水質環境質量的要求。

4 小結與建議

4.1 小結

通過對新疆華輝凱德紅花藥用植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紅花GAP種植產地的大氣環境、土壤環境、灌溉用水現狀監測和評價可以看出,該紅花GAP種植產地地處傳統農業區,空氣清新,周圍無任何工業污染和廢水排放,生態環境質量良好,而且在紅花的種植過程中,采用了安全的種植技術和較嚴格的質量保證措施,較好的保護了原有的生態環境。依據《中藥材GAP認證檢查評定標準(試行)》及《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試行)》的要求,對該基地的環境質量現狀進行評價,該產地3項指數均不超標,其監測結果均符合GAP種植產地生產環境質量的要求,可以作為紅花GAP種植產地。

4.2 建議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機遇,必須進一步加強種植管理,提高產品質量。為了保持和維護基地現有的良好生態環境質量,特提出如下建議:(1)在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大對生產基地的技術指導,提高產量和質量;(2)進一步發揮當地農業的優勢,推廣高新技術,實現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保證紅花出自最佳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任德權,周榮權.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實施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12.

[2] 呂洪飛.綠色中藥材的栽培和環境質量評價[J].中國中藥雜志,1999,24(8):499.

[3] 毛春國,李春生.鐵皮石斛GAP種植基地的環境質量評價[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6.20(1):7-9.

第3篇: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范文

關鍵詞:化工企業;土壤;重金屬;污染;研究

中圖分類號:X8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2011802

1引言

工業企業的廢水、廢氣排放對周邊環境質量均有不同程度影響,但相較于人們感官比較強烈的空氣和水體污染,土壤環境狀況往往受關注程度不夠。重金屬由于在土壤中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因而會在土壤中不斷積累,影響土壤性質,甚至可以轉化為毒性更大的烷基化合物,被植物和其他生物吸收、富集,進而通過食物鏈在人、畜體內蓄積,直接影響植物、動物甚至人類健康[1]。同時,由于其污染狀況不易察覺,其危害效果潛伏期較長,發現時往往已經造成較大程度的危害。

重金屬物質作為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的重要物資原材料,其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從被開采、加工到作為原輔材料用于各種工業生產活動中,涉及眾多行業類別[2]。相應的,其以多種化合物形式伴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排放到外環境中,并經由大氣沉降和土壤吸附等過程進入到土壤環境中[3]。化工行業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其周邊土壤的重金屬污染情況,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該地區的總體污染水平。因此,以遼寧某地化工企業為具體研究對象,分析其周邊土壤中重金屬含量及其污染狀況,有助于對化工企業的重金屬排放及控制提供參考。

2研究方法

在遼寧某地選取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化工企業A及B,在每個企業周邊分別布設5~7個監測點位,采集0~20 cm表層土壤,進行樣品制備后,分析其中Cd、Hg、As、Pb、Cr等5項主要重金屬物質的含量。

2.1點位布設

在被選取企業周邊800 m范圍內,按照區域面積和周邊耕地等農用地分布情況,布設5~7個監測點位。為了剔除本地區土壤中重金屬本底值的影響,在企業主導上風向場界2000 m以外布設1個對照監測點位。

2.2采樣方法及樣品制備

點位布設完成后,在每個監測點位采集0~20 cm表層土壤,每份土壤樣品采樣量2 kg。樣品采集后,經過風干、粗磨、分樣、細磨等程序制備成干樣,以備消解等進一步處理及上機分析。

2.3樣品前處理及分析

土壤干樣制備完成后,需要根據分析重金屬成分不同,采用不同的前處理方法及分析方法。為了使獲得的分析數據具有更好的可靠性,5種重金屬物質的分析均采用現有國標方法。各項重金屬物質的前處理及分析方法見表1。

2.4評價方法

分別采用土壤單項污染指數法和綜合污染指數法對企業周邊的土壤重金儻廴咀純黿行分析,并按照《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1995)二級標準對其污染狀況進行評價。土壤綜合污染指數因其具有形式簡單、易懂、易學、易操作等特點,成為目前評價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優選方法。[4]各評價指標及標準見表2。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土壤單項污染指數=土壤污染物實測值污染物質量標準,

土壤綜合污染指數=(平均單項污染指數)2+(最大單項污染指數)22。

3分析及評價結果

分別對A企業及B企業周邊土壤中的Cd、Hg、As、Pb、Cr等5項主要重金屬含量狀況進行采樣分析,發現各項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含量有一定差異,含量均值范圍為0.09~85.1 mg/kg,跨度較大(表3)。其中Cd、Hg兩項重金屬含量較低,Pb、Cr兩項重金屬含量較高。各項重金屬含量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對照點,表明上述化工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周邊土壤環境質量均造成了一定影響。

分別對比分析A、B兩企業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A企業的Cd、Hg、As三項重金屬含量要明顯高于B企業;而B企業Pb、Cr兩項重金屬的含量均略高于A企業,但其對照點的土壤中的Pb、Cr含量要明顯高于A企業。

查看A、B兩企業的土地利用使用情況發現,B企業所在地原為污水灌溉區。馬祥愛等的研究表明,長期的污水灌溉會導致土壤中的Pb、Cr的含量有所增加[5]。盧桂蘭等的研究也表明,農業生產中的污水灌溉、化肥、農藥等不合理使用,也可顯著影響到土壤重金屬的存在形式和含量。[6]因此綜合B企業周邊土壤尤其是對照點土壤中Pb、Cr兩項重金屬含量顯著偏高的情況,以及原屬污水灌溉區的土地使用類型,推測B企業周邊土壤的重金屬污染狀況與其原土地利用類型有較大關系。

按照土壤綜合污染指數對各企業的重金屬污染情況進行計算,并參照《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1995)進行評價。結果表明,A企業周邊土壤環境質量狀況為輕度污染,其主要污染物為Cd;B企業周邊土壤環境質量狀況為清潔,雖然也有重金屬累積,但其污染狀況明顯要好于A企業。可見企業的污染物排放狀況對周邊土壤的污染貢獻,要高于其原始土地利用情形對其的影響,在對已受污染影響的土地進行修復再利用的同時,應該更加關注后續利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及排放。

2017年6月綠色科技第12期

邢樹威:遼寧某地化工企業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研究

環境與安全

4結論

對遼寧中部某地A、B兩個企業周邊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進行監測分析,結果表明:①化工類企業,其廢水、廢氣排放以及固體廢物等的堆積,經過長期積累,會對周邊土壤質量造成一定影響;②重金屬由于其難降解、轉化的特性,其累積效應明顯;②除企業本身的污染物質排放外,其所在地的原土地利用情況,對其土壤中重金屬物質的含量也有一定影響。

建議各級環保部門應加強對化工企業等重點排污單位的監管,督促企業合理、守法經營,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保證其廢水、廢氣穩定達標排放,固體廢物得到有效處理處置,并進一步開展企業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重點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情況進行監測,接受公眾和社會的監督。同時,由于污水灌溉對土壤的污染狀況[7],政府管理部門應更多關注原有污水灌溉區土地利用類型的變更及后續修復、使用,進一步降低土壤污染風險。

⒖嘉南祝

[1]

周建軍, 周桔, 馮仁國. 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及治理戰略[J].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4(3):315~320+350+272.

[2]鄭喜|,魯安懷,高翔,等. 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現狀與防治方法[J]. 土壤與環境,2002(11):79.

[3]寧西翠, 王藝樺. 重金屬對土壤污染以及修復[J]. 中國化工貿易,2011(11):108.

[4]郭笑笑, 劉叢強, 朱兆洲,等. 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方法[J]. 生態學雜志, 2011,30(5):889.

[5]馬祥愛,秦俊梅,馮兩蕊. 長期污水灌溉條件下土壤重金屬形態及生物活性的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2010(22):318~322.

[6]盧桂蘭, 韓梅, 李發生. 北京市通州污灌區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和蔬菜重金屬污染狀況研究[J]. 中國環境監測,2005,21(5):54~62.

[7]楊小波, 吳慶書. 城市生態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24~129.

Study on 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Chemical Enterprises Soil in Liaoning

Xing Shuwei

(Liaoning Provinc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Experiment Center, Shenyang 110161, China)

第4篇: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范文

關鍵詞: 油田 土壤環境保護 土壤質量調查 采樣布點

中圖分類號:TE3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黨的十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擺在突出地位。政府高度重視土壤環境保護工作,石油開采的特殊性質,決定了其生產過程長期與土壤環境發生直接關系,會對周邊區域土壤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和改變。

我國現階段開展的土壤環境的調查工作重點關注農業用地的土壤肥力、重金屬、殘留農藥等。對于城市工業用地土壤環境的調查方法和評價標準尚處于研究探索階段。但是,隨著新興城市建設和傳統城市不斷向外擴張,對油田工業用地產生擠壓,改變土地利用功能,改善原有工業用地的土壤環境、保護人體健康、提高土地的經濟利用價值的需求越來越大,本文將以油田工業用地環境為背景探討土壤環境調查工作中點位布設方法。

油田建設和運行對于土壤環境的影響分析

石油類污染物已被列入我國危險廢物名錄。石油被釋放到土壤后,其中,一部分在土壤中可以作為微生物生存的碳源而被降解,而另一部分不易被降解的組分在土壤中產生累積效應,破壞土壤結構,改變其物理化學性質,在向地下滲透過程中還沿地表擴散、侵蝕土層, 使之鹽堿化、瀝青化、板結化,并可能將有毒有害物質傳遞到土壤上種植的作物或深入地下水中,危害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

工作方法

資料收集

收集油田以及周邊地區的地形圖、交通圖、遙感影像圖、環境保護區功能區劃圖;油田單位的廠區平面圖;收集油田以及周邊地區土類、成土母質等土壤信息資料;收集油田以及周邊地區工作區域氣候資料(溫度、降水量和蒸發量)、水文資料等。

布點原則

一般油田場地的面積比較大,生產設施分布廣泛,布點方法比較復雜。應考慮的基本原則包括:均勻性和隨機性:代表性:野外工作可行原則:關注敏感區域

區域劃分

在分析油田的生產環節和產污特點以及油田區域的土壤類型和成土母質等的基礎上,進行初步的現場勘查可以將油田分為全局不點區、典型油井地塊、典型聯合站地塊、輸油管線區、環境敏感區。

全局布點區

全局布點的目的是了解整個油田區域的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而布設的控制性點位,為制作評價圖件提供全局的數據。

典型油井地塊

典型油井區域布點的目的是掌握油井附近土壤環境質量,了解油井在勘探開發、鉆井、閉井對于周圍土壤的影響。在現役油井和退役油井中,分別選擇1至2個具有代表性的油井地塊進行采樣。

輸油管線區

輸油管線擔負著將原油從采油井出送至聯合站以及成品原油外輸的重要任務,埋深一般在1至2米左右,在油田區域地下廣泛分布。輸油管道被打孔盜油以及腐蝕穿孔造成泄漏事故是輸油管線對于土壤污染的主要形式。管線所處的位置一般位于包氣帶區域,石油類污染物很容易會進入地下水并跟隨其運動擴散到其他地區的土壤中。

環境敏感區

依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規定,環境敏感區是指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保護地,以及對建設項目的某類污染因子或者生態影響因子特別敏感的區域,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草原、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在這些區域加密布設采樣點詳細調查該區域的土壤質量。

點位設置

全局布點區的點位設置

全局布點布設依據《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規范》的要求,調查比例尺選擇1:200 000或者1:100 000,調查的精度為每平方公里設置1至2個點,布點方法可以選擇隨機布點、分塊隨機布點和系統布點的方法如圖1,采集表層0至20cm深度的土壤。

圖1 全局布點方法

典型油井地塊的點位設置

油井周邊點位布設以油井為中心至少設置5個采樣點(圖2),1個本底監測點,布置在采油井地下水流向的上游100m位置,要求點位周圍500m范圍內沒有其他的采油井、固體廢物堆積場地及其他污染源;2個擴散監測點,分別設置在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兩側30m位置;2個污染監測點,依次布設在采油井地下水流向的下游方向30m和50m位置,每個點位采集縱向樣品3個,采樣深度0-20 cm、40-60 cm、100-120 cm。

圖2典型油井采樣點位布置圖

輸油管線地帶的點位設置

輸油管線地帶的土壤環境調查至少選擇1條有代表性的輸油主干線路進行重點調查。沿線分段布設多個采樣點,縱向分層采樣,采樣深度至少延伸至管線底部20cm,每個采樣點分別在0-20 cm、40-60 cm、100-120 cm和管線底部位置采集樣品,可以選擇在管線的連接處或者曾經出現過漏油事故地段,采樣時要注意對于輸油管線的保護。

環境敏感區的點位設置

在敏感區的土壤環境調查精度采用1:50 000的比例尺,每平方公里設置4個點左右,布點方法可以選用隨機、系統或分塊隨機的方法。每個點位采集縱向樣品3個,采樣深度0-20 cm、40-60 cm、100-120 cm。

結語

對油田場地進行土壤環境質量調查,科學合理的設計采樣布點方案是后續土壤質量分析、評價和污染修復等各項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直接關系到調查工作的質量。在依據傳統土壤環境調查規范的基礎上,點位布設方案應根據油田生產過程、污染特點和所處區域的環境特征對油田進行分區,重點考慮全局區域、典型油井地塊、輸油管線地帶以及環境敏感區,根據分區的環境特征和調查目標有針對性的選則點位設置方案。

參考文獻

[1]林年豐,李靜昌,鐘左 環境水文地質學 [M] 北京;地質出版社 1990

[2]吳邦燦,齊文啟 環境監測管理學[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4

[3]王業耀,趙曉軍,何立環 我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路線研究[J] 中國環境監測 2012,6: 116-120

[4]劉五星,駱永明,滕應,李振高,吳龍華 我國部分油田土壤及有你的石油污染初步研究[J] 土壤(Soils) 2007,39(2):247-251

第5篇: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范文

摘要 我國目前土壤形勢不容樂觀。呈現多源,復合、量大、面廣、持久、毒害等特征、對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構成重要威脅,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本文分析了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問題與挑戰,總結了發達國家治理土壤污染的經驗,并提出了深化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 土壤污染;污染防治;國際經驗

有土斯有民,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開發、利用、保護好土壤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根據2014年《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的數據,全國16%的土壤環境超標,其中,一些地方土壤污染嚴重,工礦業廢棄地和農業耕地土壤污染問題突出,重點區域類土地(重污染企業用地、工業廢棄地、工業園區、固體廢物集中處置地、采油區、采礦區、污水灌溉區和干線公路兩側)均有相當程度的污染,“毒土”“毒地”等事件在全國各地不斷出現,威脅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我國土壤環境污染預防、控制和修復,意義重大、刻不容緩。本文旨在分析國內土壤污染成因,借鑒國際經驗,探求國內土壤污染防治途徑。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快速增長,我國土壤環境也迅速惡化,污染呈現多源、復合、量大、面廣、持久、毒害六大特征,表現出由點到片,由城到鄉,由單一到復合等發展態勢。造成我國土壤環境惡化的原因和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土地資源稟賦低。我國土地資源具有絕對數量多、相對數量少且質量不高、環境壓力大等特點。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水平的43%,我國以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20%的人口。除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珠江中下游平原與漢江平原、成都平原外,耕地質量不高,無法耕種的中度、重度污染耕地有5000萬畝,全國集中連片耕地后備資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區,后備資源開發存在生態難題。

二是土地污染源多面廣量大。土壤是各類污染物的最終歸屬。我國30多年粗放的發展模式,使土地成為了一個“大垃圾箱”。工業“三廢”排放,使污染物通過多種途徑進入并積累于土壤。全國有11. 23萬座礦山,1.2萬座尾礦庫,每年60萬噸石油跑冒滴漏,固體廢物堆放占地面積達200多萬畝,有害廢水污灌污染耕地3250多萬畝,有害廢氣隨雨水沉降到土壤中。農業生產存在“農藥、化肥依賴癥”,化肥產量和使用量占世界1/3以上,非降解農膜殘留量達12萬噸. “白色污染”嚴重,導致土質下降,危害人體健康。

三是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不健全。我國尚無針對土壤污染的專門法。2015年實施的新《環境保護法》雖對土壤環境保護提出了明確要求,但仍缺乏細則。雖然不少地方專門出臺了土壤污染防治的規范性文件,但沒有形成有效的土壤污染綜合防治法律體系,約束力和系統性不夠。

四是土壤污染防治標準體系不完善。我國有60類共3246種土壤,不同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平均降雨量、地下水埋深等影響基準推導的重要參數具有較大的變異性。截至目前,我國已及正在修訂的土壤質量標準有60多個,在數量上比較少,管理也不明晰,分屬于10多個不同部門。此外,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1995)于1995年實施,2009年開始修訂,至今仍在修訂過程中,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標準等級全國采用統一的標準值,沒有區分土壤背景值的差異。此外,標準主要針對的是環境質量,從人體健康和生態風險的角度考慮不夠;主要針對農業用地,對工業、商業和居住用地考慮不夠。

五是土壤環境監測能力不足。我國土壤環境監測工作起步晚,技術落后,尚未形成全面的監測體系,部分地方能力有限,難以精準掌握各地區土壤污染的狀況。

六是土壤污染防治技術薄弱。由于污染土壤面積大,污染程度深淺不一,自然條件復雜多變,對土壤污染防治技術和工藝要求極高。國內市場上現有的修復技術往往手段單一,科技含量低且修復成本非常高,修復設備與藥劑大部分仍依賴進口。

七是土壤污染防治資金缺口大。國外的綠地建設中,土壤費占總投入的50%。我國“十二五”環境規劃中僅有300億元中央財政資金用于修復污染土壤,且主要是對城市投入,對農業生態環保投入不足,遠遠無法滿足土壤污染防治資金需求。

八是土壤管理體制不順。我國長期以來多部門分散治土,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的職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造成權利義務失衡和權力橫向分割的弊端。雖然2013年1月國務院出臺的《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中提出: “建立由環境保護部牽頭,國務院相關部門參加的部際協調機制,指導、協調和督促檢查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但僅靠部際協調機制難以解決多頭管理的問題,常常會因部門利益影響工作效率。

九是土壤保護意識淡薄。由于土壤污染更具隱蔽性、滯后性和難可逆性,是一種“看不見的污染”,公眾土壤污染防治自覺性和積極性不高,往往將土地利用的功利性和經濟性擺在第一位,忽略土地本身的生命支撐價值、生態價值、文化象征價值、歷史價值。大部分農村居民對環境污染表現淡漠,也缺乏依法維權意識,只要環境污染沒有直接影響到自身的生產生活,大多采取漠視的態度,增加了土壤環境保護的成本。國外土壤污染防治經驗

建立綜合防治的法律體系

西方國家普遍將土壤作為一個獨立的環境要素來進行立法保護,形成了從基本法到綜合性法律再到專項立法的三層法律體系,用以調整和規范各類生產、生活活動。

美國從危險廢物管理著手開展立法,頒布《土壤保護法》《資源保護回收法》《綜合環境反應、賠償和責任法》(“超級基金法”)和《小企業責任免除和棕地復興法案》(“棕色地塊法”)等法律法規,在建立土壤環境保護區、農田保護、土地管理政策、土地利用、污染場地修復等方面作出了具體規定,同時加強對水、化學品等污染的控制和立法。德國制定《聯邦土壤保護法》《區域規劃法案》《建設條例》等,對土壤污染清除和修復、土地開發、限制綠色地帶開發作出規定。日本通過《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止法》《土壤污染對策法》為農用地以及“城市型”土壤污染的治理提供了專門法律保障,而《大氣污染防治法》《二?英類物質特別對策法》《水質污濁防止法》《廢棄物處理法》《化學物質審查規制法》《肥料取締法》《礦山保安法》等外圍法則從不同途徑為土壤切斷了污染源。法國雖沒有專門性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但修改和完善現有的工業法、廢物法和民法,規定土壤污染者的相關責任,達到土壤污染防治目的。

強化土壤污染風險預防

發達國家將土壤環境風險評估貫穿土壤環境管理全過程,指導污染土壤的環境調查與監測,確定土壤污染風險是否可以接受、是否值得關注。英國認為預防土壤風險與修復污染土壤同等重要,建立了污染土壤暴露風險評估導則,率先提出污染地塊可持續修復管理框架。德國一方面重點排查了全國有污染嫌疑的土壤并進行了風險評估,另一方面制定方案并組織實施了重點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復。

完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當前發達國家普遍基于風險評估,劃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并制定土壤的環境質量標準。美國頒布旨在保護生態受體安全的《土壤生態篩選導則》以及保護人體健康的《土壤篩選導則》,此外還制定污染土壤初始修復目標值,許多州據此制訂各自的土壤質量標準。英國在考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以保護人體健康為原則制定土壤指標值。加拿大則以其保護生態土壤質量指導值和保護人體健康土壤質量指導值兩者中的最低值作為最終土壤質量指導值。荷蘭在《荷蘭土壤質量法令》中設立了土壤修復的目標值、干預值及部分污染物造成土壤嚴重污染的指示值。日本在制訂土壤環境標準時,特別設立浸出液標準。

全面準確開展土壤監測

西方國家普遍深入開展土壤調查,尤其是利用高光譜遙感與無線傳感器網絡等新技術進行土壤監測與評價,摸清底數,為開展土壤保護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歐盟實施土壤環境評價監測項目,設計歐盟范圍內可比的監測標準和指標體系,建立評價土壤現狀的資料參考中心,對國家級土壤監測數據進行有效統一管理。德國根據土地用途對全國土壤實施監測,了解土壤特性變化,以評估治理措施是否有效,共設立監測點800多個,并建立污染土壤數據庫進行動態管理。法國建立污染土地的數據庫,信息包含現存的污染地和已被修復的污染地。美國相關部門向用戶免費提供很多土壤基礎信息,例如分辨率低于30米的遙感資料,從而為新技術的應用創造有利條件。

分類治理的防治措施

根據土壤的不同功能,西方國家堅持區別對待,積極推動土壤污染分類整治和管理。美國防治土壤污染關注范圍從農業用地逐漸擴大到工業用地,通過一系列法律及修正案對“棕色地塊”進行有效治理。建立危害分級系統,根據地下水、地表水、大氣和土壤4種污染遷移途徑來評估場地的污染狀況,有針對性地治理。德國通過一套顏色指標體系明確土壤治理要求,分別用綠線、黃線和紅線表示應采取預防惡化、發出警告或必須清理的措施。日本和韓國在土壤污染調查、整治責任承擔、費用負擔、管制方式等具體制度中,對“農業型”土壤污染和“城鎮工礦型”土壤污染區別對待。俄羅斯在《關于安全使用化學殺蟲除莠劑和農業化學制品法》中針對農業生產施用農藥化肥等化學制劑的控制與監督管理做出詳細規定。

采用先進的治理技術

國外土壤修復主要采用兩大方法(原位及異位)和五類技術(工程措施、物理修復、化學/物化修復、農業生態修復和生物修復)。1982-2005年,美國超級基金一共進行了997個土壤修復項目,采用異位修復的項目約占53%,固化/穩定化及焚燒占異位修復項目的69%,土壤蒸汽抽提占原位修復項目的53%。歐洲各國因工業歷史和污染類型不同,污染場地特征不同,土壤修復技術也存在明顯差異,整體上采用原位及異位修復技術的比例相當。目前,綠色修復技術既可降低修復行動的環境足跡及經濟上的負面影響,又使修復行為的凈環境收益最大化,越來越受到重視。

“污染者付費”基礎上的市場運作

在政府提供專項治理資金的同時,激勵社會資本加大土壤治理投入。美國通過征收專業稅,建立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的土壤修復“超級基金”,由其兜底全國范圍內污染場地的修復。英國污染場地修復資金實行等級責任制:最初向土地排污的企業、個人或知情并容許排污發生的人為第一級;當前土地所有者、業主為第二級;土壤污染治理責任由第一級承擔,但無法找出原始污染者時由第二級承擔。日本采用“原因者負擔”和“受益者分擔”雙原則并設立專項基金治理污染土地。具體方式是:先對污染土地展開調查并制定治理方案,然后對該土地進行收購和治理,在治理完成后將土地賣給企業,最后按基金出資比例對獲利的5%進行分配。對于無主土地的治理,德國采取政府先墊錢修復,后調查確定最終誰付費的治理方式;而對歷史遺留的污染場地治理,政府給予補貼。

綜合防治土壤污染的建議

通過分析發達國家土壤環境保護、可持續管理和修復的成本可以發現,三項成本的基本比例為1:10:100。借鑒國際經驗,我國必須重視預防,并堅持防、控、治一體化,分類施策、分區防控,走市場化與專業化相結合的路子。

建立土壤污染防治聯合機制

土壤污染情況復雜,涉及部門多,治理和協調難度大,需進一步明確地方政府、中央部門的責任及中央相關部門的職責。環保部作為土壤污染防治牽頭部門,應加強綜合協調,完善法規標準,建立部門聯動機制;與農業部、國土資源部等成立“國家耕地面源和農村污染防治協調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工作可由農業部承擔;與工信部、住建部、國土資源部等成立“國家城鎮和工業用地污染防治協調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工作可由住建部、環保部共同承擔。協調跨區域水土協同治理,統籌土壤、重金屬和化學品、固廢、危廢污染防治工作。

建立健全法規和標準體系

盡快制定出臺“土壤污染防治法”及其配套規章制度,加快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修訂。修訂、完善與土壤污染相關的水、大氣、固體廢棄物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強化土地管理、城鄉規劃、環境功能區劃等關于土壤保護的內容,形成科學、合理、系統的土壤污染防治體系。嚴格法律責任,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對涉重金屬企業廢水、廢氣、廢渣等處理情況的監督檢查,規范危險廢物的收集、貯存、轉移、運輸和處理處置活動,嚴控農藥、化肥、農膜的亂用濫用問題,加大對造成污染后果行為的處罰力度。建立土壤污染責任終身追究機制,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加強源頭控制

堅持綠色化發展,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嚴格項目準人,關閉、淘汰和搬遷小冶煉、小化工等企業。健全排污許可制度,改造環保設施,嚴格控制排污量和濃度。打擊非法采礦,促進礦山集約化開采和廢水、廢渣集中排放和處理。劃定生態紅線,嚴格監管農田和重要農產品基地,嚴格控制污水灌溉,加強對農藥、化肥及其包裝物以及農膜的環境管理,提高農業補貼標準。實行保護性耕作和輪休耕作制度。完善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強化土壤環保考核指標。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黨政同責制,明確地方黨委及其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責任。

加強土壤監測

聯合多部門共同建立長效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機制,開放監測市場。制定統一的監測規范,構建土壤環境質量例行監測、預警監測、應急監測網絡,定期開展全國土壤環境污染狀況監測,建立全國土壤環境監測數據庫系統,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可靠數據。

實施分類防治

對工業、農業和住宅用地分類施策;劃定優先保護區域進行分區防控;按照受污染程度開展分級防治。啟動“土壤環境保護工程”,推進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完善“以獎促治”“以獎促保”政策。建立土壤修復技術默認清單制度。

加強科技支撐

搭建土壤環境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注重引進、吸收、消化適用于國情的國外先進技術。搭建土壤污染治理與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平臺,自主研發關鍵技術、設備。

健全資金投入機制

借鑒重慶污染土壤治理模式,加快以土地經營、批租為支撐的財稅、金融模式改革。繼續探索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污染責任險等經濟措施。對嚴重污染的耕地,要調整種植結構,劃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并進行生態補償;定點收購被污染糧食并補償費用。建立相關的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基金。對積極開展土壤污染保護和治理的地區,加大資金獎勵支持力度。發展土壤修復相關產業,鼓勵民間資本注入,開展PPP模式,推進第三方監測、治理。

加強土壤保護宣傳教育

提高企業和公眾土壤環境安全意識和土壤環境保護參與意識,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課堂宣傳土壤環境保護知識,并為一線生產者提供專業培訓。

國際合作和履約工作

第6篇: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范文

【關鍵詞】金屬硫化物;氧化;危害;生態環境

1.前言

鄢家村在2009年9月10日,鄢家村水庫及村中水塘水質突然變得清澈見底,魚蝦死光,“土壤中連蚯蚓都沒有(鄢家村村長語)。”從2009年9月到現在幾年的時間里,此一現象并未改變,鄢家村水庫及村中水塘周邊并無還在運行的廠礦企業,只在鄢家村水庫北邊有一廢棄多年的采石場,水庫水的來源主要來自采石場和水庫西側山上來水,這兩股水同時注入水庫。鄢家村的主要灌溉水源來自這個水庫,同時因為鄢家村地處水庫下游,地下飲用水源恐受影響。

多年來,鄢家村無法進行魚業養殖,村民的種養收入減少,村民的健康恐受到影響。

2.污染原因分析

鄢家村環境質量監測結果顯示,鄢家村環境污染主要是兩個方面,第一,地表水水環境污染,其次是土壤環境污染。水環境污染造成了土壤環境污染進一步惡化,因為鄢家村的主要灌溉水源來自受到水環境嚴重污染的水庫。

水庫水的來源主要來自采石場和水庫西側山上來水,這兩股水同時注入水庫。分析結果顯示,水環境污染主要的源頭是來自水庫東側采石場來水。

我們采集了采石場來水、水庫西側山上來水、村中水塘、村地下水等四個采樣點位的水質進行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水環境污染主要的源頭是來自水庫東側采石場來水。

同時我們發現水庫東側采石場來水的硫酸根離子很高,但是在水庫出水口、水庫東側采石場來水、村中水塘水質分析中硫化物均為末檢出。為了判明水庫東側采石場來水中的很高的硫酸根離子的來源和水質呈酸性(ph(無量綱):3.0)的原因,為此,我們采集了兩種礦石進行分析,一種是黃色礦石,另一種是黑色礦石。礦石樣品經風干磨碎,測定結果顯示:黃色礦石含微量的鐵、錳;黑色礦石含較高的錳、鐵,通過有效硫分析,有效硫為20%,因此,我們判斷,采石場為硫鐵礦區,因有效硫成份太低,不具開采價值。

因為,硫鐵礦在風化氧化過程中,s嚴重流失,s在風化產物中幾乎消失,在風化氧化過程中形成硫酸及硫酸鹽。s的大量流失表明風化氧化過程中酸釋量很高。

所以,水庫東側采石場來水的硫酸根離子很高,水質呈強酸性。

硫化物礦物在氧化過程中產生硫酸的過程為(以fes2為例):

① 3fes2+8o2fe3o4+6so2 ② 4fes2+11o22fe2o3+8so2 、2so2+o22so3、so3+h2oh2so4

為了了解礦山尾砂礦廢水對鄢家村土壤環境質量造成的污染狀況,我們采集了鄢家村三個監測點位的土壤樣品進行分析,分別是:背景值監測點位、鄢家村菜地(水庫灌溉區三個點位)、采石場(礦石風化粉末,三個點位)共7個土壤樣品。同時,我們采集了兩種礦石進行分析,一種是黃色礦石,另一種是黑色礦石。土樣及礦石樣品經風干磨碎,通過100目尼龍篩,分析樣品用hf-hno3-hclo4混合液,于聚四氟乙烯燒杯中消煮,然后用hcl溶解殘渣,待測液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定。

土壤環境質量ph(無量綱)、 陽離子交換量(cmol/kg)監測結果

于是我們發現了一條重金屬遷移的路徑:

礦石氧化酸化進入水體通過水體轉移菜地菜地富集 盡管當地村民經過多年在菜地種植樹木、培植草之后,通過植物修復,菜地的土壤環境已經大為改善(菜地土壤仍然為酸性土)。但是我們從重金屬遷移的路徑中以及當地村民對當時狀況的描述中得知,礦山尾砂礦廢水對土壤環境的影響。

因此,我們對鄢家村環境污染原因得出以下結論:

采石場部分礦石為硫鐵礦石,其主要成份為fes2,并含有錳原素,fes2通過化學反應可生產出硫酸。礦山開采使原本深埋在地下的金屬硫化物暴露在地表,與氧氣和水接觸后氧化,并在微生物存在的情況下加速氧化,硫化物礦物在氧化過程中產生硫酸,同時釋放大量的有害元素,如as、cd、cu、pb、fe、zn、mn等,使得采石場土壤嚴重酸化,隨著雨水季節一來臨,隨著雨水一同注入水庫,使得水庫的水ph、鐵、錳等因子超標。

硫化物的氧化是形成酸性礦山廢水的最主要原因,酸性礦山廢水長久嚴重危害礦區周圍的生態環境,甚至在礦山關閉多年之后危害仍然存在。

硫化物礦物在氧化過程

產生硫酸的過程為(以fes2為例):

①3fes2+8o2fe3o4+6so2

②4fes2+11o22fe2o3+8so2

2so2+o22so3

so3+h2oh2so4

其次,降水的淋溶作用,淋溶作用強的地區多雨。由於雨水在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已微含酸性,滲入土內,再和有機質或礦物質分解所產生之各種酸類混合以后,其酸性更強,於是可將土內之石灰質與其他可溶之鹽類溶解沖走,在雨水充足地方,淋溶作用常遺留下較具酸性而貧瘠之土壤,曰酸性土。

3.建議與對策

因為鄢家村山體礦石中存在硫鐵礦,因此應減少山林的亂開亂挖,防止土壤的裸露。

土壤環境治理:

(1)建議采用土壤修復技術中的植物修復技術,對采礦石山體部份裸露處進行植物修復。

(2)當地村民經過多年在菜地種植樹木、培植草之后,通過植物修復,菜地的土壤環境已經大為改善(菜地土壤仍然為酸性土)所以,對村中菜地仍以植物修復為主。

水環境治理:對采礦石山體部份裸露處進行植物修復末達到預期效果前,對水庫東側采石場來水進行引流分流,引流到別處進行處理達標后排放。同時,排干水庫現有水量,挖掘出水庫底泥。

參考文獻

[1]萬茉莉.硫化物礦山尾礦的微生物氧化產物及其環境效應.

第7篇: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范文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2017404

1引言

近年來,我國農村環境污染日趨嚴峻,且農村環境污染具有排放主體分散、隱蔽,排污隨機、不確定、不易監測等特征[1]。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已嚴重威脅到人民的身體健康,其環境質量的惡化已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為此,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環境保護部等部門《關于實行“以獎促治”加快解決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實施方案的通知》(〔2009〕11號),同年環境保護部印發了《全國農村環境監測工作指導意見》(環辦[2009]150號)。2014年環境保護部印發了《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工作方案》和《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技術方案》(環發〔2014〕125號)。截止目前,全國除港、澳、臺外的 31 個省(區、市)均已開展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工作。

為確保在農村環境質量監測中獲得準確、可靠、科學的監測數據,在監測前期就必須依據“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工作方案和技術方案”及相關技術規范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措施,進行全程序的質量控制,以期保證農村環境質量監測結果能夠真實反映農村地區環境質量現狀、變化趨勢及潛在的風險。本文在介紹河北省開展農村環境質量監測工作的基礎上,探討了農村環境質量監測中各環節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措施。

2河北省農村環境質量監測概況

2.1“以獎促治”村莊環境試點監測階段

河北省農村環境質量監測正式開展始于2009年的“以獎促治”村莊環境試點監測工作,該項工作一直持續到2013年,這五年期間,河北省每年在11個設區市內選取11~14個村莊作為“以獎促治”村莊環境監測試點。根據農村主要生產方式和主要污染來源,又將這些村莊劃分為生態型、現代種植型、養殖型、工礦企業型和其他型等4 個類型。

按照各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要點的相關要求,對試點村莊的河流水庫、地表飲用水源地、地下飲用水源地、環境空氣和土壤環境開展監測工作。自2009年開展典型“以獎促治”村莊環境質量工作以來,該省農村環境質量總體穩定,部分農村環境質量略有好轉。

2.2全面推進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階段

2014年,環境保護部印發了《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工作方案》和《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技術方案》(環發〔2014〕125號)。該方案明確了農村環境質量監測的范圍、對象以及具體的監測內容。河北省按照文件中的具體要求在全省11個設區市內的61個村莊開展了農村環境質量監測工作,監測對象是以縣域為基本單元,包括縣域監測和村莊監測 2 個層次。

在縣域監測層次上,以縣域全境為監測區域,優先選擇了已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監測評價與考核的縣域以及參加“以獎促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的村莊所在縣域。此次監測共選取20個縣域進行監測,其中已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監測評價與考核的縣域有6個;參加“以獎促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的村莊所在縣域有6個。該層次上主要開展了地表水水質和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監測,其中生態環境質量狀況主要通過遙感手段開展監測。

在村莊監測層次上:一種是靜態村莊,共11個,即每年都開展監測,用于村莊環境質量年際間比較;另一種是動態村莊,即地方根據需要每年新增的監測村莊,共50個。村莊類型,在統籌考慮經濟發展程度和環境污染程度的基礎上,選取人口數量相對較多、分布相對集中的代表性村莊共61個。其中生態型村莊16個,種植型村莊35個,養殖型村莊3個,旅游型村莊2個,其他類型村莊5個。從監測對象來看,具體包括環境空氣質量、地表水水質、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土壤環境質量和自然生態質量。盡管該省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工作開展近7年,但仍然存在著許多的問題,諸如監測能力不足、監測技術體系不完善、業務化運行缺乏必要性的保障、監測村莊數量不足及缺乏代表性等[2]。

3農村環境質量監測的質量要求

農村環境質量監測工作的開展從“說清農村污染源、環境質量狀況,掌握潛在的環境風險”出發。為保證監測數據結果符合相關技術標準或規范的要求,應對此項工作從技術方案的制定到技術報告編制等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提出相應的質量要求。必要時,編制現場工作手冊以及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方案,針對各環節制定相應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措施,以期保證農村環境監測工作的順利開展及數據質量,提交科學準確的技術報告。

4農村環境質量監測中的質量保證

4.1監測機構的資質

監測機構必須經國家認監委或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組織的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取得相應的資質認定證書,并在其能力范圍內開展監測活動。

4.2人員

所有從事監測活動的人員應具備與其承擔工作相適應的能力,接受業務技術培訓,并按照國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相關要求持證上崗,考核合格后取得上崗資格。持有上崗合格證的人員,方能從事相應的監測工作;未取得上崗合格證的人員,其工作應該在持證人員的監督和指導下完成工作,監測質量由持證人員負責。

4.3儀器設備

對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有影響的監測儀器設備(包括輔助測量設備),均應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進行檢定或校準,并在有效期內使用,必要時可在兩次檢定或校準間隔期內進行期間核查。對于已檢定、校準的儀器設備,在有效期內關鍵部件出現故障,經修復、更換后應重新檢定、校準合格后方能使用。監測分析儀器設備都應張貼表明其狀態的標識,在使用前應按照有關要求進行校準或檢查。

4.4試劑及材料

監測活動中所涉及的試劑及材料在投入使用前,應做符合性檢驗,并做好相應的記錄,檢驗合格后方能使用。

4.5分析方法

優先選擇國家和行業標準分析方法,也可選用國際標準方法,但應經過驗證,保證其檢出限、準確度和精密度達到相應方法性能要求;或者選用環保行業統一的分析方法,例如《土壤元素近代分析方法》等。監測分析選用的方法均應通過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并受控和現行有效。按照相關標準或技術規范要求,選擇的監測分析方法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

4.6環境設施條件

現場監測、樣品采集和用于樣品分析的實驗室,其設施和環境條件,應滿足實驗室和分析方法的相關技術要求,確保環境條件不會對監測結果及人員安全造成任何不利影響。

5農村環境質量監測中的質量控制

5.1技術方案的質量控制

技術方案的制定是項目實施全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是保證監測質量的前提,關系到最終技術報告是否能夠滿足預期目標,是否能夠真實反映農村環境質量狀況。

技術方案的制定,應根據《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工作方案》、《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技術方案》以及相關標準或技術規范文件的要求進行編寫,內容應全面、準確、科學。方案應包括任務來源、目的意義、監測范圍、村莊類型、各環境要素的監測指標、監測頻次、監測方法,有針對性的質量控制措施和指標要求、評價標準、數據管理以及組織實施等內容。如果樣品需委托其他實驗室進行測定時,應制定樣品分析質量控制方案,向被委托的實驗室提出樣品測定的質量控制要求。方案經本單位人員編制完成后,經單位審核后報上級主管部門審批實施。

5.2點位布設的質量控制

農村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應根據其監測目的和要求、監測對象及污染物性質以及所選縣域的環境特點和村莊的實際情況,按照各環境要素監測技術規范中的技術要求、質量控制等規定進行點位設置。監測點位的布設除具有科學性和代表性外,還應考慮實際采樣時的可行性和方便性。

點位確定后,應按對采樣點位逐一核查。對不滿足技術規定和監測目的要求的,應及時更換監測點位。

5.3采樣前準備工作的質量控制

明確現場監測項目負責人。收集現場資料且盡可能全面(包括監測區域周圍的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水系、土壤類型、區域氣候、氣象特征、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文特征、植被及生態系統情況等信息[3]);根據檢測項目和實施方案具體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儀器設備、采樣器具和樣品容器等,以及所需的材料或物品,例如樣品保存劑、吸收液、濾膜、GPS、地圖等。

所有準備完成后,應有專門人員對所帶物品進行清點核查,以保證能滿足樣品的采集工作要求。

5.4樣品采集的質量控制

樣品采集是項目監測過程中真正意義上實施的第一步。樣品采集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后續工作開展的質量以及技術報告的科學與準確與否。

5.4.1環境空氣采樣質量控制

《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技術方案》中明確指出環境空氣監測的質量控制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手工監測技術規范》中的技術要求執行。每次采樣前,應對采樣系統進行氣密性檢查;流量需校準且采樣時須穩定;使用氣袋或真空瓶采樣時用氣樣重復洗滌3次,采樣后應有防漏氣措施;顆粒物采樣前應確認采樣濾膜無針孔和破損,濾膜的毛面應向上,采集后,如不能立即稱重,應在3 ℃條件下冷藏保存;使用吸附采樣管采樣時,采樣前應做氣樣中污染物穿透試驗,以保證吸收效率或避免樣品損失。每批樣品采集過程中應保證采集10 %的現場平行樣或至少2個現場空白樣。

除上述要求外,實施過程中還應滿足各監測項目標準分析方法中規定的質控措施要求,例如《環境空氣 二氧化硫的測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482-2009)指出,采樣時吸收液的溫度控制在23~29 ℃,吸收效率為100 %。

5.4.2水質采樣質量控制

水質采樣的質量控制主要按照《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和《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中的相關要求執行。地表水采樣斷面應有明顯的標識物,必要時用GPS定位核實,采樣人員不得擅自改動采樣位置;采樣時應保證采樣點位置準確,注意避開油污,漂浮物、水草等,避免攪動底部沉積物;地下水采樣時應同時測地下水位,采樣前應將抽水管中存水放凈,泉水在涌口處出水水流的中心采樣。污水采樣時應調查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的相關情況。此外,還應根據各分析項目的具體要求實施采樣,例如:細菌類、油類應單獨定量采樣。根據待測污染物的性質,現場采集10 %-20 %的平行樣或全程序空白樣。地下水、地表水和污水采樣的容器應分開使用。

5.4.3土壤采樣質量控制

農村村莊周邊土壤采樣質量控制要按照《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和《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質量保證技術規定》中的相關規定執行。按照規范的采樣方法,選用合適的采樣工具,按相關技術要求進行采集、包裝和保存樣品,應避免在施用化肥、農藥后立即采樣,同時保證一次性獲得足夠重量的樣品,嚴防交叉污染;采集有代表性的樣品,農田土壤的采樣點要避開田埂、地頭及堆肥處等明顯缺乏代表性的地點,有垅的農田要在垅間采樣。在采樣前清除表層植被及其根系、礫石;測定金屬的土壤樣品采集時不能使用金屬工具和金屬容器,要用竹鏟、竹片采取樣品;每個分點等重量采集土樣,土樣混合縮分后每個樣品重量應滿足樣品制備要求。

5.5樣品保存、運輸與交接

現場采集的樣品選用符合要求的包裝或容器保存,需加入保存劑的按要求加入。采集的樣品包裝要完好,保證運輸途中不破損,樣品不受外界污染和交叉污染。樣品標簽應有足夠的信息量且正確、完整,其中土壤標簽應一式二份,一份在內,一份在外。

樣品運輸中的貯存環境條件應保證待測組分含量不受影響。交接時雙方要對數量、標簽、重量、樣品的冷藏溫度、采樣記錄或送樣單進行核對,確定無誤后分別在樣品流轉單上簽字。對編號不清、重量不足、盛樣容器破損、受沾污的樣品,樣品管理員應拒絕接受、指出問題,必要時重新采樣。

5.6樣品分析

農村環境質量監測的樣品分析應按照相關技術規范標準或河北省技術方案中規定的方法執行。

5.6.1空白試驗

每批樣品至少分析1~2個全程序空白樣和實驗室空白樣(含前處理),其檢測結果應低于方法檢出限[4]。

5.6.2準確度控制

通常采用有證標準物質分析或加標回收樣分析的方式來實現。對于有國家標準物質的項目可以直接使用質控樣品控制準確度,每批樣品至少分析1~2個標準物質(明碼或密碼)。

對于沒有國家標準物質的項目通常選用加標回收樣分析來進行準確度控制。加標回收試驗又分為空白加標或基體加標,建議首選基體加標回收試驗的方式進行,此分析結果的可信度更大。加標樣分析時應和實際樣品采用同樣的前處理方法進行處理、分析。每批樣品隨機抽取10 %樣品做加標回收試驗。

5.6.3精密度控制

通過測定平行樣品進行控制,每批進行不少于10 %的實驗室平行樣品分析,再加上10 %的現場平行樣分析,因此樣品分析過程中至少分析20 %的平行樣品(明碼平行+密碼平行)。平行樣結果的判定一般執行相關技術規范或各自方法標準中的規定限值,通常密碼平行樣的標準偏差可以適當比明碼平行樣的標準偏差略大一些。

5.6.4校準曲線的檢驗

應在每次分析樣品的同時,同步繪制校準曲線。若確有困難且校準曲線的斜率較為穩定的方法,至少應在分析樣品的同時,測定兩個適當濃度(高、低)及空白各2份,分別取均值,減去空白均值后,與校準曲線的相同濃度點校核,相對偏差須

5.6.5其他質控措施

上述質控措施多為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可以進行外部質量控制,包括實驗室間的能力比對或能力驗證,上級主管部門組織的質控考核。

5.7數據處理

分析測試結果應以規范的格式填寫,注意數據的有效位數應按相應規則進行處理,單位均采用國際制單位,現場平行或實驗室平行樣品分析結果取其平均值以及數據結果低于檢出限時,以未檢出或ND的形式上報,同時注明相應的檢出限值。所有數據結果均應進行三級審核后報出。

5.8技術報告

技術報告應按照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工作方案和技術方案的要求進行編寫,至少包含任務來源、目的意義、縣域和村莊社會、經濟、人口等基本狀況,年度監測開展情況、不同要素環境質量狀況及年際變化、原因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建議等內容。必要時,可附縣域/村莊布點圖片、現場采樣照片或相關工作圖、表加以說明情況。同時根據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方案及年度監測工作的開展落實情況,編制該年度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報告。技術報告須經本單位審核通過后提交至上級主管部門。

6結語

第8篇: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范文

關鍵詞:土壤理化性質;重金屬;相關關系;福建沿海地區農田

中圖分類號:X131.3;X53;S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3-3025-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and

Heavy Metal Content in Fujian Coastal Farmland

CHEN Sui-ling,LI Jin-wen,DENG Hong-mei

(School of Environment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heavy metal content of farmland soil in Fujian coastal area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heavy metal content of soil was studied with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pH of farmland soil in Fujian coastal area was 5.56.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was 30.20 g/kg on the genus level. Other soil nutrient content reached middle level.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b content in soil and soil total nitrogen content was found. The Hg content in soil and organic matter and cations exchange capacity in soil was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Othe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heavy metal content was correlated. Soil organic matter wa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content of heavy metal Hg in soils. Soil particle size can affect the content of heavy metal in soil.

Key words: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y of soil; heavy metal; correlation relation; Fujian coast farmland

土壤重金屬污染是世界性環境問題之一,它將導致土壤環境惡化,嚴重危害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人類生存環境,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自然情況下,土壤重金屬主要來源于母巖和殘落的生物物質,但隨著工農業生產活動迅猛發展,人為活動對土壤重金屬含量分布的影響呈現增長的趨勢[1]。大多數重金屬在土壤中相對穩定且難以遷出土體,有研究[2-5]表明,土壤物理化學性狀的改變尤其是土壤質地、pH、陽離子交換量、有機質等的改變可以影響土壤重金屬的含量,決定土壤的毒性,并直接影響和制約重金屬在土壤環境中的行為。福建沿海地區農田是福建省重要的糧食生產區,糧食產區的土壤環境與當地居民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調查發現福建沿海地區農田土壤、稻米、蔬菜重金屬污染超標嚴重[6-14]。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對福建沿海地區農田土壤理化性質與重金屬汞(Hg)、鎘(Cd)、鉛(Pb)含量關系進行分析,旨在進一步探明重金屬污染是否與該地區土壤的性質有關,以便當地有關部門有針對性地提出切實可行的土壤改良措施,減小土壤性質對重金屬的遷移轉化的影響,為土壤綜合治理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采樣點的布置與采樣方法

本研究從福建沿海地區的北部到南部選擇了10個區域作為監測單元進行布點采樣,涉及的行政區域有福鼎市、福安市、福州市、福清市、莆田市市轄區、仙游縣、泉州市、漳州市、云霄縣、詔安縣。10個行政區域分別代表了沿海地區10個不同的流域(圖1)。分別是沙埕港流域(福鼎市)、交溪流域(福安市)、閩江流域(福州市)、龍江流域(福清市)、蘆溪流域(莆田市)、木蘭溪流域(仙游縣)、晉江流域(泉州市)、九龍江流域(漳州市)、漳江流域(云霄縣)、東溪流域(詔安縣)。

此次土壤調查根據農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的要求,并結合各區域分布特點,確定樣品采集布點方法和采樣數量。本研究采集表層(耕作層)土壤進行分析,在表層土位置自下而上多點取樣,采樣深度0~20 cm,土壤量約2.5 kg,采集3~5個等量土樣并混合均勻后制成一個土壤樣品。采集土壤樣品195個。土壤樣品用四分法采用1~2 kg,做好樣品采集記錄并貼上標簽,用聚乙烯塑料袋盛裝,運回實驗室待處理。從195個土壤樣品中選取了40個有代表性樣品進行理化性質分析,包括福鼎市(2個),福安市(2個),福州市(11個),福清市(2個),莆田市的市轄區(2個)、仙游縣(7個),泉州市(5個),漳州市的龍海市(4個)、云霄縣(2個)、詔安縣(3個)。

1.2 樣品的處理與測定方法

土壤樣品的處理:在白色瓷盤內和塑料薄膜上,攤成約2 cm厚的薄層,用木棍間斷壓碎、翻動,使自然、均勻風干,在風干過程中剔除石塊、植物殘體等雜物,風干后,用瑪瑙研缽研磨,用四分法分取所需土壤量,使其全部通過20目(0.25 mm)尼龍篩,過篩后的土壤在聚乙烯薄膜上充分混勻后,再用四分法縮分至100 g左右,取適量過100目(0.15 mm)尼龍篩后盛裝在具塞玻璃試劑瓶中,用于土壤元素形態及全量分析。另一部分樣品過60目(0.30 mm)尼龍篩,用于土壤pH、陽離子交換量、土壤有機質、土壤全氮含量、總有機碳、鹽分、有效磷等理化性質分析,土壤樣品處理執行《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166-2004)》。

重金屬測定方法:汞(Hg)采用冷原子熒光光譜法(GB/T17136-1997)測定;鉛(Pb)、鎘(Cd)采用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GB/T17141-1997)測定。

理化指標分析方法:土壤理化性質采用LY/T1239-1999、LY/T1233-1999、LY/T1237-1999、LY/T 1225-1999中的方法測定。

數據處理采用SPSS18.0分析統計軟件。評價標準采用《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15]。土壤樣品分析由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完成。

2 結果與分析

2.1 福建沿海地區農田土壤的理化性質

2.1.1 土壤的機械組成 福建沿海地區整體農田土壤顏色以黃色、淺黃色、灰黃、暗黃色為主。土壤的粒徑主要分布在0.100~0.050 mm、0.020~0.002 mm和

2.1.2 土壤pH 福建沿海地區農田土壤樣品pH測定結果見表1。表1結果顯示,福建沿海地區農田土壤以酸性為主,平均pH 5.56。其中pH

2.1.3 土壤陽離子交換量 土壤陽離子交換量(CEC)的大小基本上代表了土壤可能保持的養分數量,可作為評價土壤保肥能力的指標。福建沿海地區CEC平均值為9.58 cmol/kg(表1)。總體來看,福建沿海地區土壤CEC不高,各區域之間變化較大,最大值15.80 cmol/kg,最小值4.81 cmol/kg。各地區CEC大小順序為漳州市、莆田市市轄區、福安市、福州市、福鼎市、福清市、詔安縣、云霄縣、泉州市、仙游縣,分別為12.88、11.80、10.52、10.21、10.02、9.64、8.48、7.90、7.75、6.35 cmol/kg。土壤CEC高于10 cmol/kg的樣品占40.0%,5~10 cmol/kg的樣品占52.5%,低于5 cmol/kg的樣品占7.5%。福建沿海地區土壤保肥能力為中上水平。

2.1.4 土壤有機質 土壤有機質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結構和化學性質,有利于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從而促使植物的生長和養分的吸收。土壤有機質也是植物所需各種礦物營養的重要來源,并能與各種微量元素形成絡合物,增加微量元素的有效性。 根據對土壤樣品分析,福建沿海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值為30.20 g/kg(表1)。根據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推薦的土壤肥力分級標準,有機質含量1級(大于40 g/kg)的地區為0;2級(30~40 g/kg)的地區有漳州市、詔安市、福鼎市、福安市、莆田市市轄區,含量分別為37.40、35.30、33.05、32.25、30.50 g/kg;3級(20~30 g/kg)的地區有泉州市、福州市,仙游縣、福清市、云霄縣,含量分別為29.20、28.20、27.00、26.20、22.00 g/kg;沒有低于20.00 g/kg的地區。結果顯示,福建沿海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屬于中上水平。這可能與福建沿海地區土壤成土母質的地球化學背景有關[17],同時調查區域主要是水稻種植區,部分區域與工業區交錯,墾殖前為生長繁茂的生物群落,墾殖后一直栽種水稻,土壤長時間處于還原狀態,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合理施肥及輪作制度能夠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2.1.5 土壤的全氮、有效磷、速效鉀 福建沿海地區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值為1.75 g/kg(表1),按分級標準為2級(1.5~2.0 g/kg);有效磷含量平均值為32.14 mg/kg,按分級標準為2級(20~40 mg/kg);速效鉀含量平均值為96.50 mg/kg,按分級標準為4級(50~100 mg/kg)。10個地區中全氮含量為1級(>2.0 g/kg)的2個、2級(1.5~2.0 g/kg)的5個、3級(1.0~1.5 g/kg)的3個;有效磷含量為1級(>40 mg/kg)的5個、2級(20~40 mg/kg)的5個;速效鉀含量為2級(150~200 mg/kg)的2個、3級(100~150 mg/kg)的3個、4級(50~100 mg/kg)的4個、5級(0~50 mg/kg)的1個。結果顯示,福建沿海地區土壤的養分在1級和2級的樣點比例較大,監測區域土壤的養分在中上水平。

2.2 重金屬Hg、Pb、Cd含量特征

福建沿海地區土壤重金屬Hg、Pb、Cd的統計描述量見表2。從表2可知,土壤重金屬Hg、Pb、Cd平均含量分別為0.44、64.69、0.22 mg/kg,平均值大小順序為Pb、Hg、Cd,平均值高于福建土壤背景值[18],根據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評價為Hg平均值超過二級標準限值,Pb、Cd平均值在二級標準限值內,Pb的含量與土壤環境質量二級標準限值比較偏低。其中,Hg含量符合一級標準的樣品有47個(占24.10%),符合二級標準的樣品有74個(占37.95%),超標的樣品有74個(占37.95%)。Pb含量符合一級標準的樣品有10個(占5.13%),符合二級標準的樣品有185個(占94.87%),且全部遠低于二級標準限值。Cd含量符合一級標準的樣品有137個(占70.26%),符合二級標準的樣品有40個(占20.51%),超標的樣品有18個(占9.23%)。調查還發現Hg超標樣品主要分布在漳州市(42個)、福州市(17個)、莆田市和福安市;Pb含量漳州市、福州市、泉州市和福安市比其他地區略高。Cd超標樣品主要分布在福州市和泉州市。重金屬含量超標樣品主要集中在漳州市、福州市和泉州市等中心城區附近,這些地區是福建省水稻種植和工業交錯區,也是該省新興的制造業基地,經濟發展迅速,工業活動頻繁。

2.3 Hg、Pb、Cd含量與土壤理化性質的關系

利用統計分析軟件對土壤樣品重金屬Cd、Hg、Pb含量與土壤理化性質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3。土壤中重金屬Hg與土壤陽離子交換量的相關系數為0.405,相關極顯著;與有機質、總有機碳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383、0.382,相關顯著;與土壤的有效磷、速效鉀、土壤pH相關不顯著。Pb與土壤全氮含量相關系數為0.348,相關顯著;與土壤其他理化性質相關不顯著。Cd與土壤理化性質相關不顯著。

2.4 土壤理化性質對重金屬含量的影響

2.4.1 重金屬Pb 土壤中Pb與土壤全氮含量相關顯著(表3),土壤中全氮含量可以預測重金屬元素的行為和含量[4]。土壤中的Pb、Cd之間存在極顯著的關系,土壤中Pb與Cd可能有同一個來源和途徑,存在同源關系,表現為協同作用。土壤中Pb與土壤其他理化參數沒有表現出明顯相關性,表明土壤中Pb受土壤的理化性質影響較小。

2.4.2 重金屬Hg 土壤中Hg與土壤有機質呈顯著相關(表3)。研究區域土壤有機質含量在中上水平。土壤有機質是影響土壤重金屬形態,特別是有機結合態重金屬的一個重要因素,這與實際相符,福建沿海地區土壤重金屬Hg賦存形態以有機結合態所占比例最大,為52.3%,土壤重金屬Hg賦存形態所占比例大小順序是有機結合態、殘渣態、碳酸鹽結合態、鐵錳氧化結合態、可交換態[9]。馮新斌等[19]認為土壤Hg的富集與土壤質地有關,黏土及有機質高的土壤易富集Hg,而貧瘠的沙土對Hg的積累能力很弱。研究[20,21]還認為,土壤有機質可以決定土壤中重金屬元素的有效性,降低重金屬的毒性。土壤有機質具有很強的吸附重金屬的能力,能強烈吸附土壤中Hg、Cu、Pb、Sn等離子。通過重金屬的吸附、絡合、離子交換等作用,可使土壤中某些重金屬沉積,并依靠與有機質的專性吸附和表面配位作用來影響土壤中重金屬元素的行為和移動性。研究區域土壤的陽離子交換量屬中上水平,土壤中Hg與土壤陽離子交換量呈極顯著相關,同時,土壤有機質與陽離子交換量之間也存在極顯著相關。土壤CEC越高,土壤顆粒的凈負電荷就越多,因此陽離子的吸附點也就越多,對重金屬元素的專性吸附也就越強,對重金屬元素的移動性和活動性的影響也增強。研究區域土壤重金屬Hg、土壤有機質與土壤陽離子交換量三者之間存在顯著或極顯著相關。表明土壤有機質含量是影響重金屬Hg含量的主要因子。

2.4.3 重金屬Cd 研究區域土壤屬強酸性土壤,土壤酸堿度直接影響生物對重金屬的吸收,而且土壤pH主要是通過影響重金屬化合物在土壤溶液中的溶解度來影響重金屬元素的行為。有研究[22,23]認為,不同類型土壤對Cd的吸收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水溶解出土壤中的Cd隨酸堿度發生變化,pH降低,Cd的溶出率增大,反之則溶出率降低。土壤pH的變化造成Cd的形態改變,從而使Cd的有效性發生變化。研究區域土壤中的Cd與土壤理化性質沒有表現出明顯相關性。表明土壤中的Cd受土壤理化性質影響較小,但由于研究區域土壤呈強酸性的特點,應注意重金屬Cd含量的監測。

2.5 福建沿海地區農田土壤顆粒與重金屬的關系

表4為福建沿海地區農田土壤顆粒與重金屬Cd、Hg、Pb含量的相關分析。由表4可知,土壤中的Cd與粒徑>2.000 mm的顆粒呈極顯著相關,即土壤顆粒越大Cd含量相對增加。土壤中的Pb與土壤粒徑相關不顯著。土壤中的Hg與粒徑0.002~0.020 mm、

3 小結

1)福建沿海地區農田土壤屬強酸性和酸性土壤,土壤有機質、陽離子交換量為中上水平,土壤其他養分為2~3級,也屬中上水平。

2)土壤重金屬含量與土壤部分理化性質有顯著或極顯著的相關性。土壤中Hg與土壤有機質、陽離子交換量相關顯著或極顯著;土壤中Pb與土壤全氮含量相關顯著;土壤有機質含量是影響重金屬Hg含量的主要因子;土壤顆粒的粗細也影響重金屬含量的變化。

3)研究區域重金屬Cd、Hg在土壤中的移動性及交互作用有待深入研究。為防止農業土壤中重金屬進一步升高和保證糧食安全,建議通過調節土壤性質進行控制治理,如改變耕作制度,調整作物品種,選擇能降低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化肥,或施用能夠固定重金屬的有機肥等,調節土壤水分、養分、土壤pH和土壤氧化還原狀態及氣溫、濕度等生態因子,實現對重金屬污染物環境介質的調控。

參考文獻:

[1] 曾得慧,姜鳳歧,范志平,等.生態系統健康與人類可持續發展[J].應用生態學報,1999,10(6):751-756.

[2] 李俊莉,宋華明.土壤理化性質對重金屬行為的影響分析[J].環境科學動態,2003(1):24-25.

[3] 柴世偉,溫琰茂,張云霓,等.廣州郊區農業土壤重金屬含量與理化性質的關系[J].農村生態環境,2004,20(2):55-58.

[4] 谷一凡,何 明,李進玲,等.上海奉賢區土壤理化性質與重金屬含量的關系[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2009,28(6):601-605,623.

[5] HOSSNER L,HONS F M. Soils restoration[A].STEWART B D.Advances in Soil Science[C]. New York:Spinger-Verlag,1992. 311-340.

[6] 賴德芳.漳州市耕地重金屬污染評價[J].土壤肥料,2005(6):15-19.

[7] 鄭海峰.福建省耕地重金屬污染狀況調查[J].福建農業科技,2003(6):14-16.

[8] 柯慶明,梁康逕,鄭履端,等.福建省水稻稻米重金屬污染的對應分析[J].應用生態學報,2005,16(10):1918-1923.

[9] 陳迪云,謝文彪,宋 剛,等.福建沿海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與潛在生態風險研究[J].土壤通報,2010,41(1):194-199.

[10] 陳迪云,謝文彪,楊軍華,等.福建沿海地區水稻重金屬含量特征[J].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6(6)67-71.

[11] 陳劍俠,姜能座,楊冬雪,等.福建省茶園土壤中重金屬的監測與評價[J].茶葉科學技術,2009(3):26-29.

[12] 許 靜,陳永快,鄒 暉.福建省不同區域土壤、蔬菜重金屬污染現狀分析[J].福建農業學報,2011,26(4):645-651.

[13] 陳迪云,謝文彪,宋 剛,等.福建沿海地區土壤――水稻重金屬轉移規律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9(4):61-65.

[14] 謝文彪,楊軍華,陳穗玲,等.福建沿海水稻Cd、Pb、Hg等重金屬含量變化規律[J].生態環境,2008,17(1):206-209.

[15] GB15618-1995,土壤環境質量標準[S].

[16] 周愛國,蔡鶴生.地質環境質量評價理論與應用[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17] 胡省英,冉偉彥,范宏瑞.土壤-作物系統中重金屬元素的地球化學行為[J].地質與勘探,2003,39(5):84-87.

[18]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土壤環境背景值[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0.

[19] 馮新斌,唐桂萍.土壤汞的地球化學行為及其污染的防治對策[J].地質地球化學,2002,30(4):75-79.

[20] COVELO E F,VEGA F,ANDRADE M L.Heavy metal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capacity of soils containing endogenous contaminants[J].Journal Hazard Mater,2007,143(1):419-430.

[21] 劉世梁,崔保山,溫敏霞,等.路域土壤重金屬空間變異的影響因子[J].環境科學學報,2008,28(21):253-260.

第9篇: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范文

關鍵詞:繁榮;農村經濟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9-0045-1

目前,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我國的農村經濟正處在加速發展時期。農村是我國城鎮體系中層次最低,數量最大的群體,處于城市之尾,起到對城市經濟的發展具有后備軍的作用。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不但擴大農產品市場的空間范圍,還提高農民相對和絕對的經濟收入水平。因此,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

1 加快農村經濟信息化建設

中國發展農村經濟很大一部分因素取決于信息化的建設,用信息技術加快農村的發展,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村,用信息技術推進現化農村經濟的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黨與政府首選手段。對外界經濟的不了解以至于農副產品對市場經濟的嚴重失調,由于農村里長時間的涉農市場信息阻塞,對于當地的農特產品都藏在深閨、無人知曉,從而嚴重影響當地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不但影響市場的平穩還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一定規模的影響,內蒙古反思“白菜滯銷事件”喀喇沁旗牛家營子鎮西山村村民地里上千萬斤大白菜出現滯銷。眾村民“望菜興嘆”,顯得無可奈何。西山村千萬斤大白菜滯銷,細算一下經濟賬不是個小數目:以最高的市場價格每斤三角計算,總價值是300萬元;以后來的一斤一角計算,價值也達100萬元;退一步說,以最低的一斤五分錢計算,也是50萬元……目前農村經濟正處于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一個焦點。加快農村經濟的信息化建設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中之重。

2 以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為發展農村經濟奠定基礎

發展農村經濟,首先遇到的是經濟的布局問題。根據區域地理環境優勢來布局。在大城市周邊農村,要按照市場經濟的所需和人口的合理分布,適當的給周邊地區的產品進行合理的布局。在政府的指導下,進行產業的合理布局,以達到經濟最好最快最穩的發展。水量比較充裕的地區應大力的發展水稻,魚等產品的發展,陽光比較充裕的地區加大水果的種植以利于區域經濟的合理布局,是市場的發展合理化。每個地區在分布上應弱化行業劃分的分散格局,強化經濟區域優勢,形成區域經濟中心。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于2003年下達的廣西農業重點科技項目(項目編號為200307),項目根據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結果,在采用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評價產地安全水平的基礎上,同時采用有機產品、綠色食品和有關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標準對產地安全區域進行劃分,針對不同標準確定農產品產地安全區域范圍和優先控制污染物、優先控制區域。項目監測產地面積1283.33萬畝,是計劃任務指標4.28倍;采集環境樣品3940個,是計劃任務指標的2.63倍;獲得檢測數據35159個,大大超過計劃要求1萬個以上的任務;項目區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012.4萬畝,是計劃任務指標的5.06倍;項目實施6年,累計新增總產值77.52億元,平均年新增產值12.92億元,是項目合同要求的4.3倍。

3 政策的支持是農村經濟有力發展的后備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国产精品第一区揄拍无码| 国产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男阳茎进女阳道动态图|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一二三四社区在线高清观看在线 | 外卖员被男顾客gay|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播放网站| 亚洲第一黄色网| 中文字幕理伦午夜福利片| jizzjizz之xxxx18|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爽爽视频 |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高清av| 日本一卡二卡≡卡四卡精品| 国产精品对白交换视频| 免费看男女做好爽好硬视频 | jiuma啊灬啊别停灬啊灬快点| 视频久re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变态口味重另类在线视频| 女人与公拘交酡全过程i|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免费人成在线视频观看| bl道具play珠串震珠强迫| 色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杨幂被c原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色司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视频国产视频|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高清| 韩国三级女电影完整版|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色午夜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www.激情小说| 男女性潮高清免费网站| 女人与禽牲交少妇| 催眠体验馆最新章节| 一个妈妈的女儿在线观看5| 精品国精品自拍自在线| 日本vs黑人hd| 国产无套护士丝袜在线观看|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