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攤促銷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消費者在那里購買產品,那里就是突圍的地方
9月的夜晚秋高氣爽,馬良卻無暇顧及這難得的時光,他在思索,作為一個地方品牌,經過近五年的發展,怎么會成為現在的窘況,而這種情況給如何改觀呢?馬良很清楚,對于這樣的小企業來說,最主要的是生存,生存的根本就是銷售量,至于品牌建設,那要靠積累。那么,目前如何提升銷量成為最緊迫的問題。
提升銷量就要有合適的渠道,那什么樣的渠道才是合適的呢?馬良做過多年的銷售總監,他很清楚一般的渠道對于目前的天源來講,是不可行的。如KA類對于本地品牌,并且是保質期較短的天源來說,先不說上架費這些,在大品牌蒙牛、伊利、光明等的強勢促銷下,就沒法競爭,而批發商,又看不上這樣的小品牌。因為天源實力有限,品牌在市場上不溫不火,再這樣下去,只有死路一條。因此,馬良輸理思路,對消費品的分銷渠道進行了分析:
在這四種類型的渠道中,只有零級渠道和一級渠道離消費者更近,這意味著消費者購買會更方便,廠家的利潤會有更多的保障,而二級渠道和三級渠道由于流通過程長,更適用于保質期較長的產品,并且各個銷售層級都要有適當的利潤保證,要不然,渠道的控制就會出現問題。
那么,天源目前的情況,只適用于零級渠道和一級渠道,但那些才是天源的零級渠道和一級渠道呢?馬良清楚,無論什么渠道,其目的主要還是快速回籠資金,滿足消費者方便購買。那么,要弄清楚兩個問題,一個是消費者到什么地方去購買這種保質期短的奶制品?另一個是什么地方更方便消費者購買?
另一個問題就是要明確誰是購買者?對于一個家庭來說,購買日用消費品,特別是與生活有關的人是誰?毫無疑問,大部分是家庭主婦,那么他們經常去什么地方呢?
馬良多年的快銷品經驗告訴自己,在銷售一個低價值產品的時候,有這么一種現象,人流量決定著整體的銷售量,只有人流量大的地方銷售的可能性才大。菜市場,社區的便利店。那么菜市場又分為固定的和不固定的,固定的主要是全市的幾個大的零售和批發市場,不固定的就很多了,全市有幾十個這樣的地點,如何利用這些地方呢?
經過這么一分析,馬良的心中逐漸有了輪廓,消費者只要能買到產品的地方,就是自己的銷售終端,把這些地方整合起來,不就成為渠道中的“第三條路”了嗎?雖說這些不是主流的渠道,但要能夠利用起來,對于牛奶這種低價值產品(針對天源奶業,蒙牛現在不是出了特侖蘇超高檔奶品嗎),普及的面越廣銷售機會越大,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如果當天銷售不完怎么處理?特別是保鮮奶,本身對溫度、存放時間等要求都很高。如何避免這種事情發生,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還有從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分析,消費者購買這種產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購買大品牌的,圖的是放心;一種是購買只要質量能夠保證的,圖的是便宜。這兩種人群的階層和收入成正比,一般好單位,國家公務員之類的人群會更注重品牌,而一般的工人、一般的其他普通工作者,年齡稍大的人,比如退休的阿姨,他們會選擇更加實惠的產品,這與他們本身的經歷有很大關系。苦日子過慣了,還會精打細算。既然是這樣,在保質期內可以把產品銷售給他們。每天可以搞一個“優惠時光”。但這個活動要做到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不能大力宣揚,但也不能悶不做聲,讓目標消費者不知道。
通過對消費者的分析,一個渠道突圍計劃慢慢清晰起來。
突圍前的非主流渠道設想
第二天,馬良把自己的想法對總經理丁林做了匯報。他說:“目前的情況是主流渠道我們不是不能進,而是成本較高,我們最迫切的就是把產品能夠源源不斷的銷售出去,積累實力,以圖東山再起。”
丁總點頭稱是。并迫不及待的問:“那我們從那里入手呢?”
“菜市場!”馬良說。這只是第一步,我會根據市場反應情況再做調整。同時,馬良把自己的渠道突圍思路向丁總進行了闡述(如下圖)。
“這五種渠道類型要逐步的開發,循序漸進”,馬良一邊畫圖表一邊解釋。菜市場是第一考慮,主要是這里與消費者的生活太接近,都是日常必須用的,衣食住行,與生活的關聯度高,我們產品的價位較低,并且以天源“新產品新氣象”進行宣傳,迎合消費者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產生銷售,用我們產品的品質培養一批忠實消費者。
而早市和夜市主要是考慮增加我們產品銷售的時間長度,抓住在早晚市上出現的消費者,擴大產品知名度,增進銷量,特別是夜市中的小吃夜市,對于我們評估新產品的口感、質量、價格都有意義(當時已經開發一個果肉酸奶)。
對于社區主要是想覆蓋更多的小型終端,增加銷售機會,方便消費者隨時隨地的購買。
專賣店的建設是我們最后的一步,也是我們提升產品形象的最佳載體,雖然我們經過5年的發展,但以往消費者對我們的產品印象并不鮮明,專賣店的建設要達到一種效果就是我們是一個快速成長的企業,現在以一種嶄新的形象出現,意味著我們要生產更好的產品。
馬良一口氣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丁總不住點頭,認為這種以自己直營開拓市場的思路十分正確,把本來給經銷商的利潤一分為二,一部分讓利于消費者,一部分給企業自己,再從中提出一部分給銷售人員,以增強他們的積極性。
最后,馬良總結道。以這五種終端為主體開發,開拓出一種非傳統渠道,利用“民間“的力量(小終端,甚至可以稱為地攤的地方),增加銷量,突出重圍。
市場推進,不走尋常路
時間過的很快,9月已經接近月底,馬良和他的銷售團隊經過充分的準備,開始了市場推進。
馬良把公司的銷售人員分成6組,每組4人,每組成員都有詳細分工,一個去聯系場地,一個負責產品的銷售登記(倉庫領貨、銷售記錄、退貨、結帳),一個負責銷售輔助工具的運輸、擺放等,另一個協助做銷售。當然,一般情況下都是每人身兼幾項工作,即要現場銷售也要幫助擺放桌椅等。
由于目的很明確,就是銷售產品,看那組賣的多,賣的多就獎勵的多,所以大家都積極性很高,在市場推進過程中,效果明顯。
1、菜市場顯身手
菜市場的銷售高峰主要集中在三個時段,早上7點左右、中午11:30左右、晚上6點左右。在這個自己創造的終端上,每個銷售小組會提前一天進行售點的“偵察”,也就是踩點,看在那個地方進行銷售,會有那些困難,需要給那些人提前做好工作等。在這一切做好之后,每天的早上他們會及時趕到,把促銷臺支好,把宣傳的易拉寶放整齊,把牛奶擺放整齊,接著就是現場銷售,發放宣傳單,采用叫賣的方式進行,因為是菜市場,環境嘈雜,要有聲音才行。這種方式雖然原始,但效果明顯。每一個小組每天段平均都能銷售900多元。
2、早市創新
早市包括幾種類型,如學校周邊,居民小區,交通要道等地方。這些地方有一個特點,趕著上班的人多,象學校的周邊學生匆匆忙忙上學的多,這些潛在消費者都知道營養的重要,所以,一袋牛奶一片面包成為最快最經濟實惠的早餐組合。因此,把冷牛奶熱一下,用保溫箱進行銷售成為了一種創新。同時,與糕點坊合作,一份牛奶,一塊面包,共2元。這樣既方便了消費者,也增加了銷量。
3、夜市競賽
夜市的銷售是一種一對一的推銷,主要是公司的新產品果肉酸奶,這個產品相對來講,是一個高端產品,每杯3元,但口感好,營養高。為了測試產品的市場反應,就采取了在夜市上進行銷售。這是一種挑戰,為了快速鍛煉大家的現場銷售能力,馬良決定開展夜市銷售競賽,把公司的銷售人員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自己選擇銷售地點,每一周進行評比,銷量最好的組別獎勵300元。同時,制定銷售目標,達到目標的也進行獎勵。夜市競賽的開展,增強了每一個銷售小組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由于口感好,進而形成了口碑效應,為這個新品的上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社區服務點
社區的推廣是以社區某個服務點為中心的,馬良讓銷售小組循環組織活動,通過在小區的宣傳與推廣,不但建立了與零售店良好的關系,而且也建立了一批忠誠客戶。
在社區推廣中,可以起到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消費者現場購買,產生銷售;二是滿足消費者的方便需求,現場預定牛奶;三是宣傳作用,可以向消費者推薦附近的零售店,在活動結束后,消費者知道在那里能夠買到。
5、專賣店建設
專賣店的建設作為渠道突圍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其選址,成本,銷售半徑等都在重點考慮范圍之內。最初的專賣店是由公司自己直接控制的,但公司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如何更快的發展,只有采用加盟的方式才能夠快速發展,同時,品牌的影響力也會進一步增強。
在市場推進的過程中,馬良采取量力而為,循序漸進的方法,一步步把已經逐漸沒落的天源牛奶推向成功。在渠道建設的過程中,馬良采取了外圍突破的方法,沒有渠道,就自己創造,在創造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渠道模式。
渠道突圍后的思考
對于中小企業來講,如何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站住腳步,成為區域的強勢品牌,并能夠持續發展,這并不是很難的事情,關鍵是有沒有創新的思維與實踐,打破常規才是發展的硬道理,在渠道上,非正規渠道正在成為一種趨勢。比如有女性的洗液不在日化線賣了,進了美容院;保健品不在藥店賣了,進了星級酒店;牙膏不在KA銷售了,進了藥店等等,這些產品通過渠道的創新,都達到了一定程度的銷量提升,其實質內涵卻是企業的實力在增大,有了進一步塑造品牌的可能。渠道是產品變成資金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只有通過合適的渠道,中小企業才能夠快速的發展。
天源通過4個月的運做,知名度已經比之前高了很多,并且這些渠道的選擇,也使目標消費者購買牛奶過程中成了一種習慣。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做銷量才是自己的命根子,因為只有銷量才能夠讓他們生存下去,沒有了銷量,其他的一切都是空中樓閣。回歸營銷的本質,才能夠看清楚企業自身的不足。對于大部分地方品牌來說,要成就事業,就要把自己的大本營鞏固好,站穩了腳,才能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