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藏品管理的流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博物館的主要活動是藏品的保護管理、科學研究、陳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務。其中藏品的保護管理是博物館工作的基礎,也是博物館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來源。藏品來源的信息資料應該盡量詳細。
2.移交入館。填寫文物移交清單,附詳細的背景資料,清單只要記載這些文物的不可變特征即可。
3.館內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驟:
(1)分類。根據博物館現行采用的分類方法進行分類。(2)定名鑒定。根據每件文物的具體情況和現行定名方法給文物定名,對文物進行鑒定并填寫鑒定意見表。(3)技術處理及實測。進行必要的技術處理,如除塵除垢、防銹、薰蒸、簡易修復等。同時對文物進行實測,記錄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殘情況等。(4)記錄圖像資料。可采用拍照、攝像、繪圖等。(5)填制入庫憑證。前階段工作所取得的資料應充分進入入庫憑證中成為其若干要素。(6)數據處理。在建立了計算機管理系統的博物館,應將前階段工作的資料錄入數據庫進行處理,自動生成總登記賬、分類賬、卡片、文字、圖像檔案及各種報表;未建該系統的應將這些資料之一份提供建立總登記賬和有關藏品檔案。
4.入庫。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關人員一起進行核查清點,正式辦理入庫手續。
5.庫內整理。編制藏品分類賬和卡片、整理資料建立藏品檔案、設計制作藏品包裝、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編制修復年度計劃、收集與藏品有關的信息、對藏品進行研究等,同時應即時將有關信息交計算機中心錄入藏品管理數據庫,以便處理、保存。
有規矩則成方圓,對事物只要依據一定規則辦理都會提高效率,變難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動態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點
過去我國藏品管理相對簡單,在一般的狀況下,藏品僅會存在于庫房和展廳兩個空間,少有變動,因此只需為每件藏品建立相應的檔、賬、卡,并做好相關的保護和保管即可。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價值觀念的巨大改變,各博物館利用館藏文物頻繁組織對外展覽、臨時展覽,編輯有關展覽、藏品的出版物,舉辦各類知識講座等等,藏品進出庫房成為常態。處在移動狀態下的藏品,遭到損壞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動態化管理于是就成為博物館管理中重要的一環。
1.必須制定一個嚴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這個制度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審批手續、藏品提用憑證的填寫要求、發現問題后的應對辦法等。這些細碎但卻具有實效的條例是藏品在進出庫房的動態過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確藏品在博物館中只有一個進出關口。所有相關事宜都應集中在保管部門由專人辦理。
3.嚴格辦理、填寫相關的藏品進出庫房憑證,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稱、總登記號、完殘情況等,相關領導和經手的工作人員要分別簽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應的藏品進出庫房憑證。
4.各種進出憑證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進出藏品都有賬可查,有理可據。
5.藏品進出庫房是為了使用,做好動態藏品的年終統計,可以準確反映出各類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傳教育、科學研究中發揮的作用,進而有計劃、有目的地運用藏品為社會文化事業服務。
通過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個比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體系,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動態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數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衡量博物館的主要標志變成以宜教服務和對社會的影響來衡量。藏品的數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館這些功用大大增強。
1.藏品數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數據化管理系統。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把館藏文物的文字資料、圖形、圖像資料、音頻、視頻資料等信息,系統、準確、多角度地進行存儲備份,提供準確高效的查詢、修改、統計、復制、輸出等功能。同時也是博物館實現辦公自動化、管理現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員高素質建設的重要步驟,是博物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
2.數字化管理系統中植入藏品出入庫管理模塊。內容應包括核對藏品出庫時的審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現狀、數量和存放架位;記錄藏品的出庫時間、理由和去向;藏品歸庫時的現狀、數量等。有了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員很輕松地從電腦中檢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館藏文物除展出、保養外,一般無須提取文物本身,減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數,降低損壞的風險。
3.數字化管理系統提高了博物館科技含量,促進了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借助計算機強大的統計功能,可在數秒之內完成過去整個部門幾天才能完成的查詢統計、資料的修改補充工作。使得學術研究能夠更加深入、更為方便。藏品展覽可以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甚至虛擬環境技術結合起來,使展場變得豐富多彩、開放生動。
4.以館藏文物數字化管理為基礎,可以將博物館的自動化控制防盜、防火等安全報警系統連接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體系。可以將博物館的信息資源連接到Internet網上,建成數字博物館。藏品實現數字化管理不僅能更好地滿足博物館藏品實物庫房管理的需要,還可以為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盡的資源。
博物館發揮著保護和展示文化與自然遺產,開展社會教育,提供休閑娛樂的功能,現已成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從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動態化和數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勢下推動整個博物館事業的大發展。才能把我國每一座博物館都建設成為宣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課堂,都建設成為展示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及其前進的方向的堅強陣地。
參考文獻:
[1]《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總則,第三條.
[3]陶潔,李春曉.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論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5]魯寧,周勁思.動態藏品管理工作芻議.中國文物報,2005.
[6]莊文靜.博物館藏品的信息資源建設的思考.中國文物信息網,2004-8-13.
“只有皮,沒有瓤。”中國臺灣的文化界狂人李敖曾在文章中這樣評價故宮。紫禁城的百年云煙是戲文里的宮闈之戰,還是宮墻柳,抑或是國寶展,華麗而喧囂的影像片斷烙在每個人的心里,卻難以連成一幅完整的歷史長卷。
故宮之大,故宮之深。要了解,很難。
就連在這里工作了30多年的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中心主任胡錘也感慨道:“在故宮呆得越久,就越覺到故宮像一本書,越看越厚,怎么也看不完。”
不僅是故宮,常年來,中國的博物館往往給人一副高高在上的說教面孔。只可遠觀,不可褻玩。館藏的稀世珍寶,永遠是在玻璃展臺中,我們要了解只能依靠導游的講解,和“文物的身份證”――手抄卡。
而如今,再到故宮博物院,你可以先到其網站上,確定游覽路線,了解展覽活動,觀看文物圖片;進入故宮,能通過導覽觸摸屏;觀看展覽,能從三重熒幕上一飽眼福。
近20年來,文博行業在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演進下,發生了從內部管理到外部展覽,從內容到形式的全面改變,緩慢地從神壇走下,面向為公眾服務,有皮且有瓤。
清點文物磨性子
翻開發黃的紙面,墨跡斑斑,隱約看到“景泰藍小瓶”幾個字,歪歪扭扭,再往下,有劃過改寫的痕跡。這就是在手抄年代,博物館藏品管理的卡片。
在過去,這些卡片是博物館寶貴的資源,它們是藏品的身份證,是研究、展覽的尋找線索。博物館的功能有三:收藏、保存、展示。藏品是博物館的血液,藏品管理則是博物館開展業務活動的基石。如何開展這項工作,在信息化還未廣泛應用的年代,這一切只能用人工解決。
“十幾年前,全國博物館基本上都是手工管理,建立紙質的文物賬,并制作相應的文物卡片,放在庫房里,需要研究,陳列時再一輪一輪地查找。”胡錘感慨。
截至上世紀80年代,故宮博物院收藏了近150萬件文物,手抄的賬本達到100多本,已在冊文物賬目120多萬條,由博物院文物管理處保管的文物總賬涉及到文物編號、文物名稱、來源等基本信息。如此海量的信息,只能由各個專業部處及各個業務科組負責制作文物卡片,記錄內容包含時代、作者、尺寸以及收藏方位等更為詳盡的信息。
若要查找文物,猶如海底撈針。一沓一沓的卡片與賬本擱置在房間的柜子中,打開柜門,要從何下手,苦了工作人員。當然,文物管理部門絞盡腦汁想辦法。譬如按照文物號、年代、收藏方位等內容分別排序,各建一套卡片。
“賬目的人工記錄以及反復謄抄造成的人為失誤不計其數,總賬上的記錄往往與文物卡片上的數據不對應。一旦卡片用完沒有插回至原位,下次找起來更加費力。”在胡錘的記憶中,庫房的所有工作人員都必須加入到抄寫大軍中,分配來的大學生,往往都從抄卡片開始,叫做磨性子。
家底終于盤點清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中國的博物館揭開了技術進化的序幕。藏品管理的信息化首當其沖。在這個時期,上海博物館首闖藏品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領域,推開信息技術應用的大門。之后,中國博物館更是進入信息化建設的快車道,有條件的博物館相繼開始了各自的信息化建設。
“文物管理系統建設過程是博物館核心工作從手工管理到信息管理的一個變化過程。” 故宮博物院的信息化建設,始于藏品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而藏品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經驗也推動了故宮博物院各個相關信息系統建設工作。
1992年,計算機應用的熱潮正席卷華夏大地,故宮攝影室也開始琢磨應用計算機技術來管理多年積存下來的影像資料,以此提升文物影像資料的檢索工作能力。
由此,在中科院軟件研究所的幫助下,基于386計算機的單機版文物影像目錄管理系統應運而生。這個現在看起來很簡陋的單機管理系統,卻是故宮信息化建設邁出的第一步,并在當時,改變了文物攝影工作大量重復拍攝、高成本低效率的作業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1998年,故宮博物院在原攝影室的基礎上組建了資料信息中心,中心成立的第一件工作就是開始文物管理系統的建設工作,第一步即是將紙質的文物賬全部數字化。據胡錘介紹,采用中科院軟件所項目小組特別開發的雙機錄入自動查異比對的數據采集系統,經過4個多月的努力終于將所有賬務數據導入了新建的文物管理系統。
對于保管著價值連城的精美國寶的博物館而言,文物清理與盤查的工作始終是最重要的基礎工作。故宮博物院自建國以來,先后進行過三次大規模的文物清點工作,前兩次由于政治運動的干擾,缺少數字工作平臺的支持,工作效率很低,始終沒有做到善始善終。因此,通過文物信息系統開展的文物盤查工作可以說是故宮文物第一次真正做到了精確的清理。
“在解決了賬務問題的基礎上,第二步是利用信息技術流程控制的特點來規范原來通過手工實現的文物流通程序,杜絕差錯。”胡錘表示。
2005年,故宮博物院完成了基于流程控制和開放鏈接技術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平臺。通過不斷地梳理,將已經建成的文物數據庫又重新規劃,進行全面升級。各項文物管理數據根據不同應用分開建庫,分別建立支持文物管理工作中不同應用領域的應用控制子系統,徹底實現了文物管理、文物應用的信息化。
文物活起來
藏品管理從手工過渡到信息技術的應用,故宮博物院花費了10年的光景。而整個文博行業則走過了近20年。從本世紀開始,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中心的信息化建設工作開始向博物館的各個基礎業務部門滲透,從以藏品信息管理為內核的圓心開始,向行政管理、文化展示、數據資源利用以及科研、出版、教育等各個方面進行滲透,成為博物館整體管理水平提升的助推器。
“藏品管理系統的信息化是博物館信息化工作全面鋪開的前提。”南京博物院張小朋曾這樣告訴記者,在核心數據庫建立之上,根據博物館的各項實際業務工作,逐漸搭建起相應的管理信息系統,形成一張信息網。博物館的所有工作就全部納入到信息化管理的軌道上來了。
如今,要看文物展前,公眾能先到網上轉一圈,瀏覽到藏品信息與藏品影像。首都博物館的網站率先打破舊習,將網站劃分為“體驗、鑒賞、研究、服務”四大板塊,公眾只需點擊兩次,就能查到想要的信息。
這種門戶式的網站設計使首博網站成為了“最不像博物館的網站”,卻得到了公眾的歡迎,向著“身邊的博物館”的理念越靠越近。
發生改變的不只是參觀形式,如今進入博物館工作的新人都已經具備大本或研究生的學歷,一進博物院就能夠學以致用,進入文物研究和展陳的工作之中,而不必如當年那樣一進單位先抄幾年卡片。文物選展子系統也已經開通,對文物的選用更加便捷。
“若要舉辦清代文物的繪畫展,在文物系統下能將琴棋書畫等各門各類的文物全部查找詳盡,并且系統可實時調出相應的影像,拓寬了編寫展陳大綱的視野。”胡錘告訴記者,“我們正在建設的基于影像的文物研究系統,更可以將高清晰的文物影像與相關的文物研究資料結合起來,更加方便文物工作者的研究工作。由信息系統帶來的這些變化,使文物也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草根”計算機博物館
澳大利亞人Max Brunet從一家數字設備公司退休后,利用10年的時間收集他感興趣的電腦設備,最終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性質計算機博物館。
這家博物館實際上就是他的家,從地下室到兩層高的小樓擺滿了各個時期的計算機產品,這些巨大數量的藏品涵蓋了整個計算機發展史。其中,包括1920年的Julius Totalisator機型。第一臺UNIX電腦PDP-7,經典的DEC PDP-9,原裝IBM PC機,蘋果公司的Lisa,MITs的Altair 8800機型,無數種打孔卡,以及超過6000部計算機相關圖書。
信息中心曾被邊緣化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中國的博物館就揭開了技術進化的序幕。上海博物館開展了藏品管理信息系統的研制和應用,基于Basic程序,利用串口對錄像機控制,進行圖像存儲和檢索,南京博物院在該時期也開始了藏品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博物館開始了工程技術的進化,網絡技術的應用是該時期的代表。博物館建立起局域網,通過局域網與廣域網、互聯網連接。同時,樓宇自控、安防系統、通信與網絡系統、結構化綜合布線系統等紛紛應用到博物館之中。此外,針對面向博物館公眾服務和展覽的多媒體技術也開始廣泛應用。
至此,文博業步入了廣泛的信息化建設階段,主要集中于京滬一條線上,如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故宮博物院等。該時期的博物館信息中心更像技術維護部,在博物館建設過程中,信息中心起到的作用是對將要建成的博物館的內部信息化應用進行設計和構建,當這個建設過程完成后,信息中心在博物館的地位就慢慢地邊緣化了,逐步成為了計算機的維護中心。
從本世紀初開始,中國博物館進入了形式與內容建設并重的時期,技術應用在多個方面展開,如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自控技術等等,一大批新穎的高科技技術爭先恐后進入博物館建設中,包括了對內容的建設、對建筑物本身控制的建設、對公眾服務和展示系統的建設。而信息中心的業務開始向博物館各個基礎業務部門滲透,由此信息中心開始轉變為博物館內部的基礎業務部門。
關鍵詞:博物館;數字資產管理系統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09)33-9132-03
Digital Assets Management System in Museum
SHEN Xiao-feng, WAN Jian, WANG Qing
(Data Center of Suzhou Museum, Suzhou 215001,China)
Abstract: Digital Asset Management initially as a "mass data storage" system has been proposed. It describes process of the electronic data management. The museums are concerned, the increasingly large number of heritage photographs, the work of pictures, film and television resources. Need to rationalize the digital asset management system to facilitate electronic document storage, organization, modification and re-use.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digital asset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technical points, the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museum; digital assets management system
以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應用,為人類文化/自然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機。各種數字技術手段正逐漸在博物館這一傳統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博物館的主要功能―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和展示之中一直隱藏著一對矛盾,即博物館藏品保護和藏品利用之間的矛盾。從博物館藏品保護的角度來看,應該取消一切可能對藏品造成損害的利用;而藏品的利用,無論是研究、傳播還是展示,對藏品本身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如何解決博物館功能之中的這種矛盾,已成為困擾博物館工作者的難題之一。博物館數字化技術的出現將為這一困難提供新的解決方法。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又出現了,數量日益劇增的文物照片、工作圖片,視頻資源,使得管理、利用這些資源顯的具有局限性,需要合理的數字資產管理系統,以方便電子文件的儲存、組織、修改和再利用[1-2]。
蘇州博物館信息中心在實踐中發現,目前蘇博對于各類數字媒體的操作模式,無論是對于文物,還是重大活動等這些媒體資源的存儲、訪問與管理,仍舊以手工進行的,尚未實現數字化的登錄與信息化、個性化管理,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錯,并難以檢索和統計。而且,各種類別的圖片、視頻資源越積越多,分散的刻錄在光盤上,安放在不同的地方,這樣一來不僅使用起來非常麻煩,也沒有發揮資源本身的效益,更加不會為某些特殊的研究人員提供各種數字媒體的針對性訪問服務。而這些,就需要建立一個符合蘇博各部門工作特點,并能夠滿足對于全館的數字媒體資料進行綜合管理要求的“數字資產管理系統”。
數字資產管理系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平臺,它是不同類館藏與非館藏數字媒體的客觀反映。系統主要目標為包括數字博物館資源建設中的各類數字媒體的信息收集與錄入、組織與管理、審核與、檢索與統計并且加入相當程度的個性化設置及工具等方面的內容,用于構建數字博物館開發環境。由于數字媒體庫主要通過各個部門之間的局域網,按不同的權限對全館的數字媒體進行錄入與訪問。所以,一般情況下不允許隨意錄入、更改或查閱。因此,數字資產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獨立于現有的藏品管理系統。
蘇州博物館建立計算機數字資產管理系統,不僅實現了博物館藏品管理工具與手段的升級換代,而且引發了博物館數字資產管理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模式的深刻變革。
1 數字資產管理系統的定義
數字資產管理系統(DAMS)是一系列軟件,它提供了一個開放平臺,支持對多媒體數據的采集、創建、管理、存儲、歸檔、檢索、傳輸和顯示,其中包括圖像、視頻、聲音、文本和電影剪輯等。這些基礎軟件是內容創作(例如,生成數字內容的應用程序)的積木塊或軟總線,也是資產管理(例如,對數字資產存檔、瀏覽或查詢的應用系統)以及數字傳輸和顯示的基本構件[3]。
從本質上說,一個數字資產管理系統必須支持所有的數字資產,包括圖像、視頻、電影、聲音和文本等。在數字資產管理系統基礎之上創建的應用程序必須能適應不同的格式和各種分辨率。平臺必須支持格式轉換、多種分辨率資產的創建,以及能夠從邏輯上把同一資產的所有格式和分辨率組織在一起[4-5]。
2 數字資產管理系統的技術要點
程序利用PHP、MYSQL技術通過數據庫服務器與數據庫進行實時的互聯。考慮到數字資產管理系統相對獨立,安全密級要求較高,且登錄、管理及檢索的權限不同,應用系統目前由蘇州博物館自己使用,因此設計系統采用B/S結構。系統開發主要使用PHP、JAVAScript、HTML等語言和技術,開發工具采用Zend Studio等。
2.1 PHP技術
PHP是一個嵌套的縮寫名稱,是英文超級文本預處理語言(PHP:Hypertext Preprocessor)的縮寫。PHP是一種HTML內嵌式的語言,是一種在服務器端執行的嵌入HTML文檔的腳本語言。用PHP做出的動態頁面與其他的編程語言相比,PHP是將程序嵌入到HTML文檔中去執行,執行效率比完全生成HTML標記的CGI要高許多;與同樣是嵌入HTML文檔的腳本語言java script相比,PHP在服務器端執行,充分利用了服務器的性能;PHP執行引擎還會將用戶經常訪問的PHP程序駐留在內存中,其他用戶再一次訪問這個程序時就不需要重新編譯程序了,只要直接執行內存中的代碼就可以了,這也是PHP高效率的體現之一。
2.2 MYSQL技術
MySQL是一個小型關系型數據庫管理系統。目前被廣泛地應用在Internet上的中小型網站中。由于其體積小、速度快、總體擁有成本低,尤其是開放源碼這一特點,許多中小型網站選擇了MySQL作為網站數據庫。它使用C和C++編寫,并使用了多種編譯器進行測試,保證源代碼的可移植性;支持多線程,充分利用CPU資源;優化的SQL查詢算法,有效地提高查詢速度;提供用于管理、檢查、優化數據庫操作的管理工具;可以處理擁有上千萬條記錄的大型數據庫。本系統正是考慮到它的這些特點,選擇其為系統的數據庫。
2.3 B/S模式
B/S(Browser/Server)即為瀏覽器/服務器模式。B/S模式最大特點是:用戶可以通過WWW瀏覽器去訪問Internet上的文本、數據、圖像、動畫、視頻點播和聲音信息,這些信息都是由許許多多的Web服務器產生的,而每一個Web服務器又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與數據庫服務器連接,大量的數據實際存放在數據庫服務器中。客戶端除了WWW瀏覽器,一般無須任何用戶程序,只需從Web服務器上下載程序到本地來執行,在下載過程中若遇到與數據庫有關的指令,由Web服務器交給數據庫服務器來解釋執行,并返回給Web服務器,Web服務器又返回給用戶。蘇州博物館數字資產管理系統就是利用了這樣的一種模式,使每個客戶端通過瀏覽器對系統進行訪問。
3 數字資產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3.1 系統概述和目標
為了蘇州博物館自身對數字媒體操作的業務需要,針對博物館各部門的工作特色,開發一套適合蘇州博物館使用的數字資產管理系統。系統采用國際先進并代表主流發展方向的技術,建立高水平的系統環境,訂制開放式、可伸縮、可擴展的數字資產庫體系和元數據組織方案,開發專業的數字資產管理系統。系統的先進性要體現在對文博數字媒體資源的描述、擴充、采集、管理、、展示等方面。借鑒國內外先進系統的經驗,采用先進成熟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安全管理技術和大型數據庫技術,保證系統長期穩定、可靠地運行。
蘇州博物館數字資產管理系統的建設目標是使數字媒體的存儲、查詢、調用流程變成無帶、無紙化的綜合網絡,因而對網絡的整體性能要求較高;系統的響應時間也是最關鍵的,它取決于數字資產管理系統的服務器性能、系統數據庫的并發處理能力以及內部局域網的帶寬和當時的流量。具體響應時間待系統安裝調試完畢以后,根據具體測試的結果進行評估和補充。
3.2 系統模型
系統模型如圖1所示。
3.3 系統流程
博物館數字資產管理系統需要具有符合一般博物館工作程序的工作流程控制,同時為了保證編目等重要信息的安全,工作流程的設計要具有可靠性和安全性。在系統庫中的記錄,只有在用戶擁有了相關權限的前提下,才能進行上傳和修改。以下用圖示的方式描述主要的幾個流程:
4.4 主要功能
數字資產管理系統,將對有關有價值的數字資產信息,包括描述數字資產基本情況的編目信息等,根據不同的類別,可以靈活建立一個個不同標引字段的數字資產數據庫表,完成數字資產的基本結構。對于各種圖片類、視頻類、音頻類數字資產由拍攝者提供并完成對數字資產的采集、處理、掃描和標引后,錄入、、修改和維護等工作,在這之后,可以給專業人員提供高效的字段檢索,克服目前數字資產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共享的弊端。同時提供基于這些功能的面向流程的管理,賦予不同角色不同的權限,并且對某些用戶開發其個性化的檢索功能,解決目前傳統數字資源更正、補充的權限不明確、資源操作難以跟蹤記錄的問題。
蘇州博物館數字資產管理系統功能結構如圖3所示。
5 結束結
隨著文博事業的蓬勃發展,計算機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文博事業中的考古、保管、陳列等各個方面,在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方面都會逐漸加深擴大,也必然會對文博工作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數字資產管理的系統化、規范化是各部門在實際工作中提出的新的需求,蘇州博物館在充分了解了系統的需求后,自主研發了這套管理平臺,并在全館范圍內設定了適用權限,實現了對數字資產的科學性、安全性管理,為業務部門及行政部門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總之,從數字資產管理系統的連續性和階段性而言,我們既要有效地利用系統軟件,同時也要考慮到系統的不斷充實和完備,這樣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需要,使數字資產的管理工作達到最佳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紅京.淺談博物館數據采集與信息管理[J].中國博物館,2006,1.
[2] 曾智德.博物館的圖片資料與數字化[J].中國博物館,2005,4.
[3] 張恩元.利用媒體資產管理提升信息管理水平[J].現代電視技術, 2004,11 .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保護;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G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2-0000-01
0 引言
文物是社會進步的歷史見證,對歷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使用價值,是類社會在社會發展各個階段智慧的結晶,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博物館如何做好文物保護工作,是我們共同關注的話題。雖然博物館在對文物的保護中做出了卓越貢獻,但其中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在現代博物館在對文物保護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改進與創新,進而開辟文物保護、管理的新途徑。
1 汶上縣博物館文物保護現狀
汶上縣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豐厚,各種文化交相輝映,勤勞善良智慧的古中都人民繼承發揚了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運河文化和始祖文化。燦爛奪目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物資源,我縣境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中都博物館館藏文物2000余件,其中一級文物15件,二級文物17件,三級文物66件,98件珍貴文物均建立了數字檔案,數字化管理,目前,中都博物館數字化建設配合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進度名列全市前茅。
盡管文物保護技術相對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汶上縣文物館藏工作環境卻存在很大的問題,比如管理規范制度、人為污染、大氣污染等。文物保存環境質量標準大多是根據國外的館藏文獻或者國外所設定的數據而制定的。國內沒有專門的科研機構對文物保存環境質量進行數據實驗,這可能造成引進的文物保存環境質量標準不適合我國的文物保存環境檢測標準。文物保護的管理工作者對文物保護工作也不夠重視,使得文物受到些許的人為污染。這都表現出我國館藏工作者在文物保存工作上缺乏科學、嚴謹的態度。
在對文物進行有效控制和預防中,文物保護工作者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除了博物館室內裝飾和文物包裝材料,還有其他因素,如設施設備不齊全,未建立完善的館藏文物保護制度,缺乏文物環境科研人員和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等問題。從以上反映的情況看,我縣館藏文物保護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 博物館文物保護的重要性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用其聰明才智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留下了豐富多彩不可再生、不能代替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瑰寶。而博物館是文物標本的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特殊性,怎樣把科學的管理方法運用到文物保管工作中,更是一門新的學問。藏品管理在博物館事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其工作的指導思想、組織機構、人員素質、管理制度和設備設施也不斷變化。文物藏品是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前提,是博物館一切業務活動的基礎。文物的利用是其存在的最終意義。
隨著歷史的發展,尤其是文博事業的不斷發展,博物館怎樣用科學的方法管理、保護好這些文物,利用館藏文物開展宣傳教育和科學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文物具有廣泛的研究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更是我國寶貴的科學文化財富,因此,對文物進行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 汶上縣中都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分析
隨著社會信息化發展的加快,信息化的應用于各行各業之中,經濟的迅速發展,在博物館建設維修的過程中,大量的使用了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文物保護。如監控系統的使用,增強了保護的力度,節約了人力資源成本,然而高科技的使用在增加保護力度的同時,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我縣博物館文物保護存在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科學技術的使用忽略人的力量。博物館安全保護體系的建設包括:人防、技防、物防三個方面,在整個體系中,起主導作用的還是人防,無論科技多么先進,離不開人的控制,只有將“三防”進行有效結合,才能起到安全防控的作用。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高科技的大量使用,忽略人的因素,達到不防控保護效果。
(2)注重整體保護工作,忽略局部安全。博物館的保護工作不僅是在整體上加強防火、防盜以及防破壞的管理,還要加強局部保護管理,由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博物館的安全工作不能忽視,需要在博物館管理工作中,加強安全責任教育,保持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杜絕因工作馬虎大意、缺乏責任心而造成文物的損壞。
(3)保護工作中對人的重要作用的忽視。在博物館的保護工作中,人為因素起著主導作用,通常博物館在使用高科技防預技術之后,忽略人的重要作用,忽視對人的管理,使得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責任不明確,空崗、缺崗現象嚴重,一旦博物館信息防預系統出現問題,文物就會出現脫離保護現象,一旦出現問題,損失不可估量。
4 探討改善我縣博物館文物保護現狀的相關有效措施及建議
4.1 規范博物館的基本操作流程,加強管理意識
針對我縣博物館的特點及現狀,制定一套規范的基本操作流程,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文物的保護管理是博物館工作的基礎,也是博物館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有:藏品來源、移交入館、館內清理、入庫、庫內整理。在館內,通過規范這一基本操作流程,使得館內工作人員充分認識到文物管理保護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還應對工作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建立獎懲機制,雙管齊下,加強其管理意識。
4.2 加強博物館管理隊伍的建設
由于目前博物館管理人員配置不合理現狀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文物保護工作的正常開展,因此,需要對博物館管理人員進行重新配置,并且加強對文物修復、鑒定、保護等管理方面技術人才的培養工作,從而有效提高文物保護水平。另外,管理人員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水平,從而有效提高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水平,同時,還需要加強管理隊伍的建設,積極引入先進管理、技術人才;積極指導本館管理人員前往其他博物館參觀學習,從而對本館文物保護工作現狀進行有效改善。
4.3 引入先進計算機設備,使管理工作數字化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計算機的應用日益廣泛。因此引入先進計算機設備,使管理工作數字化,充分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是改善文物管理的重要途徑。
文物的數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文物信息的數據化管理體系。利用計算機的各種多媒體技術,把館藏文物的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資料信息,準確、系統、多角度地進行存儲備份,提供準確高效的查詢、修改、統計、復制、輸出等功能。同時,這也是博物館實現自動化辦公、現代化管理、高效率工作、建設高素質工作人員的重要舉措,是博物館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必然選擇和重要途徑。數字化管理體系可以提高博物館的科技含量,進一步促進文物保護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通過對館藏文物的數字化管理,并在此基礎上,將博物館的防火、防盜等自動化控制安全報警系統連接起來,合成一套較為完整的控制管理體系。此外,還可以將博物館的信息資源上傳到互聯網,建立一個網絡數字博物館,以增強博物館的管理手段。
5 結語
總而言之,博物館不僅是各類文物和標本的收藏機構,也是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更是我國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收藏著我國幾千年文明沉淀下來的文物,通過對這些文物的展覽,可以讓人們認識到我國深厚的文化知識,傳播我國的歷史文化,讓更多的人對歷史文物產生一種尊重與敬仰之情。因此,博物館文物的保護的有效途徑值得我們探究與深思。
參考文獻
[1] 鄭麗娜.試談文博系統的文物安全工作[J].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4).
[2] 周耀林.我國珍貴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工作的推進[J].檔案管理.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