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藥藥理學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物理概念 重要性
在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學生在分析具體的物理現象或解答物理習題時,常常會出現這樣活那樣的錯誤。究其原因,除了與學生缺少必要的練習和解題技巧等因素有關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學生還沒有準確地理解相關的物理概念及概念之間還沒有形成一定的體系,進而不能熟練地綜合運用相關的物理概念。因此,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物理概念并熟練地運用物理概念,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一條重要途徑。
物理概念是客觀事物的物理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征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當人們觀察到一些物理現象時,盡管現象的具體形式不盡相同,但是從這些現象的共同特征去考慮時,就能把這個特征從從具體的形式中提煉出來。而能夠反映一系列物理現象本質特征的抽象,就稱為一個物理概念。它是物理理論知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構成物理定律和定理的理論基礎。若學生對物理概念理解不透、混淆不清,就難以進行判斷、推理等抽象活動,更不能正確地應用定理、公式來解決實際問題。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我深刻的體會到,概念教學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如何讓學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進而掌握物理規律,是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故物理概念在物理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物理概念是物理學最重要的基礎
任何一門學科,如果沒有一些概念作為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
的出發點,就不可能揭示這門學科的內容,形成科學的體系于結構,也就失去了他的價值。
物理學內容大體可分為物理現象、事實、概念、規律和理論。其中物理概念
是物理規律和理論的基礎。因為物理規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制約的關系。例如:如果學生對力、質量、加速度這幾個概念不清楚,那就無法掌握和理解牛頓第二定律,更談不上能真確應用了。可以說,如果沒有一系列概念作為基礎,就無法形成物理學體系,例如:如果沒有電路、電流、電壓、電阻、磁感應強度、電磁感應等一系列概念,就無法形成電磁學體系,如果沒有光源、光線、實像、虛像等一系列概念,也就無法形成光學體系。所以,在物理學習中一定要掌握物理概念。
二、掌握好物理概念是學好物理的關鍵
實踐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礎知識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學的內容。目前普遍
學生感到物理難、物理難學,究其原因主要是對物理感念沒有搞懂,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注重讓學生多做練習題,而不注重讓學生形成真確的物理概念及感念體系。而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只注意背定義、記公式、做習題,而沒有對物理概念去理解和掌握,其導致的結果必然是把豐富的物理概念含義被形形的數學符號所淹沒。概念不清就會越學越難,何談知識的靈活運用呢?事實上,能否領會某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如力、功、能等物理概念,不僅直接影響著對某一章節的學習,而且還會影響對整個物理學的學習。所以,掌握好物理概念是學好物理的關鍵。
三、物理概念是培養能力、開發智力的重要途徑
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一個十分復雜的認識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在物理環境中通過觀察、試驗獲取必要的感性知識,或者用試驗對結論進行檢驗,要運用物理學方法,通過復雜的思維過程把新事物與自己認識結構中原有的概念聯系起來,通過同化或順應來認識和理解新事物。還往往要運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來表達概念。形成初步概念以后,還要從其他概念的比較、分析中,從新舊概念之間的聯系中,從有關的物理規律中,從反復應運概念去解釋現象或解答問題中,不斷加深對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所以,學生對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理解,是學好物理的方法、是培養思維能力、開發智力的重要途徑。
物理概念是物理學的基石,它在物理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讓學生掌握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學的關鍵,“如何使學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進而掌握物理規律并使他們的認知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發展,是中學物理教學的核心問題”。在教學中筆者發現通過“五步”教學法,學生能更深刻地掌握物理概念。以高中《物理》必修1中“加速度”這一重要物理概念為例,筆者將簡單介紹“五步”教學法在高中物理重要概念教學中的運用。
1 設計探究活動,豐富感性認識
“加速度”是高中物理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物理概念,對學生的物理學習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很多學生學不好高中物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對加速度的理解不透徹,可以說加速度是高中物理學習的分水嶺。學生難以理解加速度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缺乏生活體驗。為此,在組織加速度這一抽象而重要物理概念的教學時,首先應該設計探究活動以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探究活動可以是實驗探究,也可以是給學生提供背景素材的理論探究,也可以二者相結合。就加速度的教學而言,由于實驗探究很難設計出讓學生直觀感受到速度變化快慢的實驗,故而可以給學生提供視頻素材。利用視頻,使得抽象的物理問題具體化,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具體做法如下:給學生播放普通轎車啟動時經過10 s速度增加到30 m/s、賽車啟動時經過3 s速度增加到24 m/s、飛機以700 km/h速度飛行、運動員沖刺后減速,經過5 s速度由10 m/s變到零等視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物體運動的速度是變化的,而且速度變化的快慢不一樣,為后續提出和探究問題奠定基礎。
2 設計問題,探究概念
承接第一步視頻中的例子,教師可以拋出如下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
(1)上述例子中的轎車、賽車、飛機、運動員的速度有變化嗎?變化的大小是否一樣?
(2)單位時間內速度變化量相同嗎?速度變化的快慢一樣嗎?
為了幫助學生理順思路,快速準確地得出結論,可以讓學生完成以下的表1。
完成表格之后,讓學生分析表格,繼續回答如下問題:
(3)速度最大的是?速度變化最大的是?
(4)速度變化最快的是?如何比較速度變化的快慢?
通過討論分析,學生明確了飛機的速度最大,轎車的速度變化最大,賽車的速度變化最快。在如何比較速度變化快慢時,不少學生雖然獲得了正確答案,但并沒有建立正確的思考方法。為此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理解比較“快慢”的核心內涵,為后面定義加速度奠定基礎。讓學生繼續回答問題:
(5)變化的多少和變化的快慢一樣嗎?如何比較變化的快慢?
(6)如何比較速度變化的多少?
在這兩個問題的思考中,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往往會提出兩種方案:第一、比較相同時間內變化量的多少,變化量大的變化就快;第二、比較發生相同變化量所用的時間,時間短的變化快。對此,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一個問題――上述例子中的轎車和賽車,用時不同,變化量也不同,如何比較變化快慢呢?比較就要有相同的標準,所以可以用變化量與發生這一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來比較,即比較單位時間內變化量的多少,或者用時間與速度變化量的比值來比較,即比較單位變化量所用時間的長短,但是由于后者不符合我們的日常習慣,所以一般采用第一種比較方式。經過上述問題的思考、探究之后,教師立即提出變化率的概念。
3 類比生活情景,提出概念
幫助學生構建了變化率的概念之后,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變化率的例子,讓學生把生活中變化率的感性經驗通過類比遷移到速度變化率的理解中來。可以列舉嬰兒身高增長的例子,來輔助學生理解,以國家衛計委的男嬰身高標準中位數為例,男嬰出生時身高中位數為50.4 cm,1至4歲男嬰身高中位數如表2所示。
讓學生通過觀察表格得出“男嬰的身高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增加得越來越緩慢,變化率越來越小”的結論。
緊接著,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探究活動:往形狀分別為圓柱形、漏斗形的2個空瓶中勻速加水,如圖1所示,讓學生體驗水面高度隨時間增加的變化情況,并分別畫出加水時間和水面高度的大致圖像,以此進一步增加學生對變化率的理解。
學生理解了變化率之后,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速度變化的快慢就是速度的變化率,也即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我們就把速度的變化率叫做加速度,給出加速度的定義式,交待定義式中各個符號代表的物理量,并分析加速度的方向及物理意義。
4 對比辨析,理解概念
概念抽象而難理解,而且學生容易和相似的其他概念混淆,為此就加速度的學習而言,有必要把它與速度、速度的變化量作一個對比,讓學生明確這些量的區別與聯系,并和其他同學通過討論完成表3。
為使學生對加速度的理解更加深刻,可以在完成表格后,向學生拋出如下問題:
(1)速度大的物體加速度一定大嗎?加速度大的物體速度一定大嗎?
(2)加速度為零的物體其速度一定等于零嗎?
速度等于零的物體其加速度一定等于零嗎?
(3)速度變化量大的物體其加速度一定大嗎?
加速度大的物體其速度變化量一定大嗎?
(4)物體的速度與加速度方向一定相同嗎?
5 聯系生活,升華概念
物理從生活中來,也落腳于生活,學習物理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此,在重要概念的教學中,學習概念之后教師還需要聯系生活,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更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就加速度概念的教學而言,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如下兩個例題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1 計算下列物體的加速度:
(1)一輛汽車從車站出發做勻加速運動,經10 s速度達到108 km/h。
(2)沿光滑水平地面以10 m/s運動的小球,撞墻后以原速反彈,與墻壁接觸時間為0.2 s。
例2 近幾年,在國家宏觀政策調控下,我國房價上漲出現減緩趨勢。若將房價的“上漲”類比成“加速”,將房價的“下跌”類比成“減速”,據此,你認為“房價上漲出現減緩趨勢”可類比成( )
A.速度增加,加速度減小
B.速度增加,加速度增大
C.速度減小,加速度增大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許多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征的名詞概念,它們是抽象的,學生往往不易于理解。因此,在高中生物學“概念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說理”,“概念教學”中教師講解的有效性體現了教師自身的學科素養、思維品質的深度,而教師講解的能力將直接決定了教學的有效性。
1.課堂講授教學模式在理科教學中的作用
課堂講授教學模式是學生獲得知識最便捷、經濟、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任何新的、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和手段都沒有動搖它的基礎地位,足以證明它的實用性和有效性。新課程實施后,學生的課堂活動多了,留給教師講解時間少了,必然對教師的講解效力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講授法的形式很多,其中講解法在理科教學中廣泛應用。講解法是通過對教學內容分析進行科學論證,從而形成概念和揭示規律的講授方法。其主要特點是對一些規律性的知識,如概念、規律、原理等,進行嚴密的邏輯分析和科學判斷。講解法分為原理中心式(以概念、規律、原理、理論為中心的講解)和問題中心式(以解答問題為中心的講解)。
以往人們認為課堂講授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不及探究教學方法。但實踐證明:通過良好的教學設計,講授的課堂也能培養學生多種能力。通過教師精心創設的教學情境,以形象生動的講解和富有啟發性、邏輯性的教學,同樣可以增強學生的分析、歸納、推理和演繹的思維能力。
2.講解法在高中生物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
重要概念一般抽象程度較高,屬于上位概念,是生物學科的主干知識,它能夠有效地組織起大量的生物學事實和其他生物學概念。一個人只有深刻地理解概念,才能夠更好地運用概念和原理去解決實際問題。基于這樣的認識,概念教學不再是滿足于學生知道或記得某個專業詞匯,而是要幫助學生深層理解這些概念。
2.1“原理中心式”講解的教學案例
原理中心式講解是生物學教學中最為常用的講授方法,常運用于概念界定、原理演繹、思想分析等。
興奮產生的原理是高中生物學中公認的難點,許多教師由于自身對“神經電生理現象”存在疑惑,因此在教學時對于其中的原理并沒有深刻的剖析,或者僅是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學生們在解決具體問題時顯得捉襟見肘,難以應對,因為他們只有結論性的知識,缺乏過程與方法。
2.1.1“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的講解策略
筆者在處理“通過神經的調節”的教學時,以文本中滲透的科學研究的方法為主線,對教學內容進行結構化的處理,以“觀察生物的電現象——物理學方法證實神經纖維的電位的產生與變化——生物學知識解釋產生機理”來闡釋“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將生物膜結構中的“鈉-鉀離子泵”、“離子通道”的工作原理給學生們講解清晰。教學環節的設計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注意講解過程的邏輯性,希望學生在真正理解“興奮的產生和傳導”的同時,對自然科學方法和過程有真實的體會。
2.1.2“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的講解策略
興奮在神經元之間如何實現“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轉化?許多學生肯定會脫口而出“神經遞質”,但教材對于“神經遞質”的產生、作用機理并沒有明確的解析。筆者在處理此環節時,以“一種化學物質”要被確認為“神經遞質”必須符合的條件為主線展開講解:將“神經遞質”的產生、釋放、作用、實效以及失活等要素一一呈現。通過講解,學生明白“神經遞質”實現“信號”的轉化是通過“神經遞質”與“突觸后膜”上相關受體的結合,改變了受體的結構從而引發“突觸后神經元”的電位的改變。
2.2“問題中心式”講解的教學案例分析
問題中心式講解常用于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方法探究、答案求證的講解類型。這是以解答問題為中心的講解,其方法是引出問題——明確標準——選擇方法——解決問題——得出結果(總結、結論)。
細胞增殖是生長、發育、繁殖、遺傳的基礎,其中有絲分裂知識是學習減數分裂和遺傳基本規律的知識基礎。對于“細胞的增殖”,絕大多數教師在授課中以“動畫、圖解為載體,重點分析細胞分裂過程中各個時期細胞核的變化以及核內DNA、染色體的變化”;實際上很多學生連“染色單體、染色體”都分辨不清,更談不上理解“有絲分裂過程時,細胞如何保持遺傳物質的穩定”。
為此,筆者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重視滲透系統分析的方法,以模型構建的形式組織教學,本著“概念的形成要由學生的活動得出的理念”,運用“問題中心式講解”的教學策略,通過以下教學環節的教學,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
2.2.1反復觀看動物細胞有絲分裂的視頻,提出問題
教師播放真實細胞的有絲分裂視頻,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細胞的神奇魅力,體現生命精密合理的美感。同時說明細胞分裂是一個連續發展變化的過程,細胞分裂具有周期性,從而構建“細胞周期”的概念。在此過程中,學生會認真觀察細胞中有哪些結構表現出周期性變化的。
教師提出問題:“有絲分裂過程時,細胞如何保持遺傳物質的穩定?”這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細胞分裂過程中細胞核的變化的關注,使學生初步領會有絲分裂的實質“遺傳物質的復制、均分;保持親、子代細胞遺傳物質的穩定”。
2.2.2學生的建模活動,明確問題的本質
在模型構建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有絲分裂過程遺傳物質的均分是以染色體、染色單體之間的相互轉化來實現。
2.2.3利用多種教學資源,解決問題
在演示Flash課件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細胞核的變化,輔以實驗“觀察植物根尖有絲分裂”中各個時期的照片。學生在比較、觀察中知道: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特點、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異同點,最后自己嘗試構建“染色體、DNA、染色單體”在有絲分裂中的數學曲線。
問題中心式講解策略將教師的教學設計聚焦于學生的思維活動,對問題的解決過程體現學生對概念的深刻理解并加以正確的應用。以學生的觀察活動自主構建的知識要比教師直接講解的有效的多。因為任何的觀察都是以思維作為前提和引導的,也更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 全科醫學 基層衛生服務 中等中醫藥衛生學校
1 全科醫學、全科醫療和全科醫生的概念
全科醫學又稱全科/家庭醫學定義是:全科醫學是一個面向社區與家庭,整合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以及人文社會學科相關內容于一體的綜合性醫學專業學科,是一個臨床二級學科;其范圍涵蓋了各種年齡、性別、各個器官系統以及各類疾病。其主旨是強調以人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整體健康的維護與促進為方向的長期負責式照顧,并將個體與群體健康照顧融為一體。全科醫療是將全科醫學理論應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區照顧的一種基層醫療專業服務。而全科醫生則是對個人、家庭和社區提供優質、方便、經濟有效的、一體化的基層醫療保健服務,進行生命、健康與疾病的全過程、全方位負責式管理的醫生。
2 衛生改革、社區衛生服務賦予全科醫生的使命
為適應衛生改革的需要,在城市要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是社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黨政領導、社區參與、上級衛生機構指導下,以基層衛生機構為主體,全科醫師為骨干,合理使用社區資源和適宜技術,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需求為導向,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等為重點,以解決社區主要衛生問題、滿足基本衛生服務需求為目的,融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服務等為一體的,有效、經濟、方便、綜合、連續的基層衛生服務。中國政府承諾到2010年“居民可以在社區享受到疾病防治等衛生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醫療服務。”
3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制的建立也需要加快全科醫學的發展
2008年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中國政府承諾到2010年“使農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在農村大力發展以縣級醫院為核心、鄉鎮一級醫院為重點的農村基層醫療,全科醫生是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骨干力量。
4 基層醫療機構的人員素質
2005年在四川省全科醫師師資培訓班學習時四川省全科醫學培訓中心主任李曉淳教授給出的數據是:2003年全國衛生技術人員的學歷構成是博士0.2%,碩士0.9%,大學本科13.2%,大專26.7%,中專46.6%,高中及以下12.5%。中專及高中以下學歷人員集中在基層醫療機構,特別是在西部地區,如在我們當地,鄉鎮一級醫療機構衛生技術人員的初始學歷約70%為中專,約25%為高中及初中學歷,5%為大專學歷(其中絕大多數為成人大專和高職教育大專學歷),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無;農村個體診所衛生技術人員的初始學歷與此相似。在西部基層醫療機構的衛生技術人員低學歷狀態是一個現實問題,而在短時間改變的難度很大。因為在西部廣大農村地區基礎生活設施較差,基層醫療機構經費不足、衛生設備簡陋而且落后,加之勞動報酬低,致使很大部分有正規學歷且學歷較高的醫學院校畢業生不愿意到西部的基層醫療機構工作。如在四川省全省鄉鎮衛生院院長工作大會上,四川省彭山縣黃豐鎮衛生院院長羅會強說,農村鄉鎮衛生院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尷尬:一方面很少或沒有醫學院校畢業的高素質醫療人員,另一方面又因為窮鄉僻壤經常拖欠工資,正規院校畢業生不愿
來,來了也留不住。所以相當一部分鄉鎮衛生院患者少,收入少,制約了發展。今年我對在一家縣人民醫院實習的川北醫學院成人教育大專學生50人作問卷調查,了解他們畢業后的就業意向,是否愿意到農村基層衛生院工作?結果是:26位同學不愿意,20位同學可以選擇城市郊區的農村(以城市為中心車程距離在一小時內),4位同學表示愿意。多表示回到偏遠的農村不如在城市“打工”以求發展。這是現今西部地區的現實問題。在農村基層醫療機構需要大批合格的醫學生去充實我們的隊伍,在西部地區我們中等中醫藥衛生教育學校則應當承擔此責任。
5 在西部地區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的優勢
中等中醫藥衛生教育、中等衛生教育在上個世紀中期至末期,為我國的衛生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極大地充實了我國的基層醫療隊伍。在西部地區中等中醫藥衛生教育學校和中等衛生教育學校的學生絕大多數來自于當地農村,大多數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也愿意回到自己的家鄉,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出力。在我校,對近三屆中專和成人教育大專畢業生的就業意向問題進行問卷調查,綜合2001級、2002級、2003級畢業生的調查結果是:有意向回當地基層醫療機構工作的學生比例為中專中醫護理專業約50%,中專中醫醫療專業約65%,中專中西醫結合專業約60%;成人大專中西醫結合專業約45%,成人高級護理專業約40%(此數據來自于我校招生就業辦公室)。我們的優勢在于我們培養的合格畢業生,有近一半的學生愿意回到農村基層醫療衛生保健機構工作,事實上在西部的農村也正是他們在承擔初級衛生保健工作。
在中等中醫藥衛生教育中引入全科醫學理念是適應衛生改革的需要,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以實現自身的價值。
【關鍵詞】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病癥
中藥的藥理研究從20年代初,陳克恢開始麻黃研究[1]以來,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領域日益擴大,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學科體系,這就是中藥藥理學。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和應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獨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藥藥理學從中藥和藥理學脫胎而出,形成了獨特的學科體系。因此,有必要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進行整理、探索為進一步指導中藥藥理學發展、豐富實驗動物學的內容起作用。故本文較系統地論述了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分類、現狀和作用,探討了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發展趨勢。
1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指根據中醫藥基本理論,為進行中藥藥理研究而對人類疾病原型的某些特征進行模擬復制,創造出的具有人類病證表現的動物實驗對象及相關材料, 包括人類疾病動物模型、人類證候動物模型、人類病證動物模型三部分的內容,它既是實驗動物學的范疇,又是中藥藥理實驗方法學的核心。
2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分類及現狀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已研制出百余種證型,其造模方法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2.1 依據中西醫結合病因學說塑造動物模型:又稱為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2]、病因病理結合型模型[3]
這類模型的造模方法是既運用了中醫的發病學說, 又考慮了西醫的致病原理, 將現代醫學的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與中醫證候動物模型嫁接,建立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如高脂性疾病血瘀證動物模型、失血性貧血血虛證動物模型、感染性休克厥脫證動物模型等,把現代醫學的辨病論治與中醫學的辨證論治結合起來,中西匯通[4]。這方面的工作急待開展,以深化中藥藥理模型的研究,糾正證候動物模型難于深化、不好應用的不足。
2.2 采用西醫病因病理復制動物模型
又稱為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2]、病理型模型[3],其可分為自發性的和誘發性的。自發性疾病動物模型是指實驗動物未經任何有意識的人工處理,在自然情況下,發生染色體畸變、基因突變,并通過定向培育而保留下來的疾病模型,如無胸腺裸鼠、重癥肌無力小鼠、青光眼兔、高血壓大鼠、肥胖癥小鼠等;誘發性疾病動物模型是研究者通過使用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作用于動物,造成動物組織、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損害,出現某些人類疾病的功能、代謝或形態結構方面的改變。如發熱動物模型、四氧嘧啶糖尿病(消渴)動物模型、肥胖癥動物模型等,此類模型目前應用最為廣泛。
2.3 模擬中醫傳統病因建立動物模型
又稱為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2]、病因型模型[3],自20世紀60 年代鄺安堃建立第一個“陽虛”動物模型[5]以來,已用200 多種方法,復制建立了腎虛證、脾虛證、肺虛證、心虛證、血瘀證、血虛證、肝郁證、寒證、熱證、痹證、里實證、厥脫證、溫阻證、溫病等證候動物模型。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在動物身上復制的中醫藥證候,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獨具一格的有別于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方法。而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的研究還遠遠不能滿足中藥藥理學發展的需要,急待增加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3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作用
3.1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的基石
中藥藥理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對機體的作用和作用機理以及體內過程,從而闡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學科。它包括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3部分的內容,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在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的研究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3.2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實驗動物學發展的新領域
中醫以系統——綜合醫學模式為特征,堅持功能主義的原則和視角來研究人體。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生物學性的認識,將彌補現代以形態結構為原則進行研究的不足,建立新的指導標準體系,豐富實驗動物生理學,實驗動物醫學和比較醫學的內容。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制與增加,又將豐富實驗動物病理學和動物實驗技術的內容,對實驗動物疾病的病理過程和實驗操作,技術進行重新認識,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建立與深入研究,將成為實驗動物學發展的新領域。
3.3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醫藥現代化的突破口
中醫藥的學術發展相當緩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實驗研究體系,缺乏與現代自然科學的溝通與融合,忽視基礎理論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規范,指標體系和方法論,致使其理論研究對實踐缺乏推動作用,與世界醫學缺乏共同語言,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就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應用現代科學方法以實驗動物器官、組織、細胞為研究對象,建立的具有人類病證表現的實驗模型,彌補了中醫藥研究的不足,成為中醫藥理論與現代科學的中介部分。故中醫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與發展必將促進中醫藥的現代化。
3.4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的工具
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可用正常動物觀察藥物對生理狀態下各種生理、生化、形態等方面的影響,以判斷新藥的療效。但生理狀態與病理狀態有本質的區別,對藥物的反應常有質的不同。有些藥物對正常動物無藥效作用,而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則有治療作用,如清熱藥對發熱動物有降溫作用,而對正常動物體溫則無影響,因此僅用正常動物不能全面準確地評價新藥有效性,必須選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觀察新藥,對病理狀態的影響,才能更準確地評價其有效性。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的工具。
4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研究的發展趨勢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研究近年來其應用范圍日趨廣泛,今后將在中醫藥基礎研究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除新藥藥理研究之外,純基礎研究能更完美地體現動物模型的優勢和特點,反映中醫藥理論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因此,可望成為其主要發展方向,要實現這一點,必須在以下兩方面取得進展:
4.1 重建開放的中醫藥理論體系以融貫新知
中醫藥理論體系有明顯的超穩定性,使中醫藥基礎理論研究的許多成果在融入這一體系時遇到障礙。動物模型研究的許多發現,已從多個方面,如病、證概念,證、病關系,不同證候鑒別,同一證候內進一步分型,證候重新分類,治療反證的意義,中醫方劑、中藥的功用主治規律性等方面提出現有中醫藥理論體系難以容納的內容[8]。因此,很有必要以實證性方法重建開放的中醫藥理論體系。
4.2 相對獨立于臨床以充分完善自我
基礎研究有其自身內在的發展規律,必須相對地獨立于臨床進行發展才能真正完善中醫藥基礎科學,并更好地促進臨床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克恢. Schmidt T. Pharmacol Expt Therap[J]. 1924,24(5):B339.
[2]彭成.試論中藥藥理動物模型[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9,15(5):47-49.
[3]傅益群,呂健.動物模型與中醫證候關系釋義[J].中醫藥學刊,2004,22(9): 1665-1666.
[4]曾茂貴,鄭沁鈊.中藥藥理研究中證候動物模型的選擇和(下轉第267頁)(上接第228頁)應用[J].福建中醫藥, 2007,38(3):60-62.
[5]鄺安堃,吳裕欣,丁霆,等.某些助陽藥對于大劑量皮質激素所致耗竭現象的影響[J].中華內科雜志,1963,11(2):113.
[關鍵詞] 中藥藥理學;安神藥;教學思路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10(c)-0137-03
安神藥是醫藥類院校藥學專業《中藥藥理學》教材中的一個小章節。為了引起學生對這一章節內容的重視,授課時首先介紹安神藥主治病癥的調查現狀,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失眠帶來的危害以及學好這一章的重要性。安神藥涉及的領域較多,內容復雜,尤其是安神藥的作用及機制理論抽象,枯燥難懂。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在本章教學過程中必須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把抽象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1]。講述思路和具體內容如下:
1 課前導入
據中國睡眠研究會公布的最新睡眠調查結果,中國成年人失眠發生率為38.2%,高于國外發達國家的失眠發生率。而且失眠已經不是老年人的“專屬”,隨著工作節奏加快,壓力增大,導致越來越多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深陷“睡眠危機”。目前西醫治療失眠癥應用最多的是鎮靜催眠藥和抗焦慮藥,但大多只是延長淺睡期,并未真正改善睡眠質量,且易產生宿醉等副作用,長期使用易產生耐受性和依耐性等不良反應。而中醫藥防治失眠具有整體調節、治法多樣、療效肯定及副作用小的特點,因此學習安神藥這一章對于進一步提高中醫藥治療失眠臨床療效及開發中藥新藥具有重要意義。
2 概述部分
首先,闡述安神藥的概念、功效、分類及主治。中醫認為,失眠是指外邪擾動,或正虛失養,導致神不安舍,臨床以經常性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病證。《內經》提到“心主神明”,《靈柩·邪客》云:“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容也。”神是睡眠活動的主導,人之將寐,神必內斂;神不寧,則不能寐。因此,欲治失眠,需先安神,即使心神安定。凡以安神定志為主要作用,以治心神不安病證的藥物即為安神藥。根據安神藥的來源及作用,可將其分為養心安神、重鎮安神兩類。
然后,簡述現代醫學對主治病癥的認識[2],包括主治病癥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及治療。中醫認為心神不安癥可由多種病因引發,如心火亢盛、痰濁內阻、暴受驚恐、血虧陰虛、心氣不足、心腎不交及心虛膽怯以及飲食不節而胃中不和等因素,均可致心神不寧而不寐。現代醫學認為心神不安證常見于由外部因素如對睡眠環境的抵抗、各種應激事件所致的情感、認知、生理功能的紊亂以及精神、軀體疾病因素引起的多種睡眠障礙。常用鎮靜催眠藥、抗抑郁藥、褪黑素等進行治療。
接著,針對心神不安證的發病機制,介紹安神藥的主要研究思路與方法。安神藥的臨床適應證與中樞神經系統異常興奮有關,在睡眠障礙動物模型上,除了可選擇成熟的睡眠剝奪疾病模型,建立對應的中醫失眠病證結合動物模型,還要考慮建立鎮靜、抗驚厥、改善學習記憶力等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藥效評價及機制研究,讓研究結果能闡釋其“寧心安神”功效的科學內涵。
最后,重點介紹安神藥的主要藥理作用以及藥效物質基礎與作用機制。講述時要強調該類藥的共性,安神藥的安神養心、平肝潛陽之功效與其鎮靜催眠、抗驚厥、改善學習記憶、腦保護、提高免疫等藥理作用相關。對于藥效物質基礎與作用機制,其中重鎮安神類中藥的藥理作用多與無機元素的成分和含量關系密切,而養心安神類中藥的有效部位多為皂苷類、黃酮類及生物堿類等。
3 重點講解單味藥酸棗仁
首先介紹酸棗仁的采制來源并以《中國藥典》2010年版為準;然后歸納介紹其功效主治與主要藥理作用。通過作圖“酸棗仁功效主治與藥理作用圖”,讓學生更加清晰掌握該藥物的功效主治與藥理作用,見圖1;接著根據目前的研究進展,介紹藥效物質基礎與作用機制。以臨床應用的重要性排序,并介紹相應的活性部位或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機制[3]。通過作圖“酸棗仁有效部位群藥理作用整合效應機制示意圖”,清晰體現成分與靶點的關系,見圖2。最后簡要介紹藥代動力學、現代臨床應用以及不良反應。其中臨床應用要強調酸棗仁除了傳統用于心血虛不寐、驚悸,可治療神經衰弱失眠、心律失常,還可治療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等。不良反應包括動物實驗的毒性及臨床不良反應。對于單味藥遠志,可以讓學生對照學習酸棗仁的內容和思路,比較兩者的異同點。
4 經典復方介紹
根據臨床實踐經驗和文獻研究進展及筆者的前期研究成果,介紹以酸棗仁為君藥的經典名方酸棗仁湯。酸棗仁湯源于東漢醫家張仲景著《金匱要略》,具有養血安神、清熱除煩功效。主治肝血不足,虛熱內擾所致的虛煩不眠證。與功效主治相關的藥理作用主要有鎮靜催眠、抗焦慮、抗驚厥、抗抑郁、促進學習記憶、優化睡眠結構、腦保護等作用。酸棗仁湯主要含有黃酮、皂苷、多糖、揮發油類等成分。酸棗仁湯鎮靜催眠的物質基礎主要為皂苷、黃酮、脂肪油類等部位。酸棗仁湯抗焦慮作用的物質基礎主要是酸棗仁湯多糖和黃酮類部位。酸棗仁湯的組方原理主要從鎮靜催眠、抗焦慮作用方面進行研究。采用均勻設計法研究,發現全方中除了酸棗仁外其余四味藥物減少小鼠自發活動次數的作用強度依次為茯苓、知母、川芎、甘草。采用正交設計進行抗焦慮作用研究,發現含酸棗仁湯全部組分的配方及含多糖和黃酮類組分的配方均有一定抗焦慮作用。其抗焦慮作用機制與降低高架十字迷宮焦慮動物模型小鼠腦組織5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E)含量,升高腦組織神經肽β-內啡肽(β-EP)的含量,提高腦組織γ氨基丁酸A亞型受體(GABAA受體)mRNA表達有關[4]。
5 小結
在本章知識小結中,要學生結合安神藥的功效和臨床應用[5],重點理解和掌握安神藥的主要藥理作用,酸棗仁與功效主治相關的藥理作用、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并關注相關研究進展動態。對于安神藥的主要研究思路與方法,可與鎮靜催眠藥的現代研究方法作比較并得到思路啟發。在學習過程中注意比較酸棗仁、遠志、酸棗仁湯的藥理作用、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臨床應用上的異同點。學習的目的是通過學習安神藥的主要藥理作用以及常用中藥酸棗仁、遠志的藥理作用,明確安神藥的藥理研究現狀、主要研究思路與方法。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復習,作圖“安神藥章節知識小結圖”,見圖3。
最后,還可在安神藥的綜述文獻研究基礎上,結合筆者的研究室工作實踐,拓展介紹中藥安神制劑的研發[6]。安神中藥制劑的研制本身需要不斷發展,其發展思路為在中醫藥基本理論的指導下,從中醫藥安神的臨床優勢和特點出發,應用循證醫學、臨床流行病學及相關交叉學科的方法和技術,注重研究過程中質量標準、藥效評價、診療有效性及指標體系的建立和關鍵技術的規范性,建立一整套具有科學性、權威性的安神中藥制劑研制的操作規范,這對提高安神中藥制劑中醫臨床研究質量和水平以及促進整個中醫藥學的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春杰.藥理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探討[J].中國當代醫藥,2011, 33(18):134-135.
[2] 鄭虎占,鄭相敏.中藥合理應用——安神藥的合理應用[J].中國臨床醫生,2009,7(37):20-21.
[3] 張舜波,游秋云,吳麗麗.酸棗仁總皂苷對老年陰血虧虛型失眠證候模型大鼠腦組織Glu及GABA含量的影響[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9, 11(2):19-21.
[4] 游秋云,王平,孔明望,等.酸棗仁湯對老年失眠證候模型大鼠腦組織谷氨酸、γ-氨基丁酸及γ-氨基丁酸A受體表達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14):119-123.
[5] 賈玉梅,張鑫.安神藥配伍規律及臨床應用淺析[J].中醫學報,2011,9(26):1078-1082.
[基金項目] 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GH13494)
[作者簡介] 田杰(1969-),女,漢族,吉林省長春市人,副教授,醫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藥理學教學及科學研究。
摘要 以“藥學服務”為導向,對藥理學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設置,注意緊跟藥劑專業的崗位需求。教學設計力求突出藥學服務,提高藥理學知識的可利用度,使學生能掌握合理用藥知識和技能,同時也為藥理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和藥學服務人才培養目標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 藥學服務 藥劑專業 藥理學課程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b)-0000-00
藥學服務的概念是在1990年由美國學者提出并倡導的,其含義是藥師應用藥學專業知識向公眾(包括醫護人員、患者及其家屬)提供直接的、負責任的、與藥物治療有關的服務,以提高藥物治療的安全性、依從性、有效性和經濟性,實現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理想目標 [1]。其核心內容是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確保患者盡可能安全使用藥物,幫助患者理解藥物的用途用法。面對藥學服務的興起和社會需求,為了滿足藥物服務中對藥理學知識的需求,我們以“藥學服務”為導向,對藥劑專業藥理學課程教學進行改革,使學生能掌握合理用藥知識與技能,以適應未來工作崗位需要,同時也為藥理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和藥學服務人才培養目標提供借鑒與參考。
1.課程設置緊跟藥劑專業的崗位需求
教育部于2006年和2012年分別提出了“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2]和“強化實踐育人環節”[3],這反映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用人單位對從業者能力素質方面的期望。目前我校藥劑專業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是藥品零售企業和醫院藥房。鑒于畢業生就業方向的改變,藥劑專業帶頭人從學生畢業后工作的實用性方面考慮,對課程的設置重新進行調整,使學生學習的知識與其就業主渠道工作相適應,這利于提高我校畢業生未來崗位適應力和競爭力。這次課程調整也為藥理學課程教學改革帶來了契機。
1. 1 藥理學課程性質和任務
藥理學是研究藥物與機體相互作用及其規律和作用機制的一門學科,是以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等學科的理論為基礎,研究有關使用化學物質治療疾病時引起機體機能變化機制的學問,為指導臨床用藥提供理論基礎的橋梁學科[4]。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意在培養學生掌握藥理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用藥服務技能,為指導合理用藥、提高藥物療效、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1.2. 課程的設計理念和思路
醫療改革早已明確將積極推進醫藥分開,藥師的專業角色走入社會藥房,為患者提供購藥咨詢和指導等政策[5]。藥理學教學內容要突出藥學服務對藥理學知識和技能的需求,如增加OTC的介紹,常見病用藥須知,常見病的一些檢查常識等等。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情境模擬教學法、案例分析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配合多媒體、影像資料、藥品實物、給藥器械實物等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藥學服務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激發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藥理學知識解決藥學服務中所遇到的相關問題。
1.3. 以藥學服務能力為核心,構建藥理學教學內容
根據藥劑專業方向課程建設的基本要求和藥理學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課程組編寫了新版藥理學教學大綱。本課程總學時由原來90學時(理論60學時、動物實驗30學時)改為為90學時(理論74學時,藥學服務能力實訓16學時)。理論內容包括藥理學總論、神經系統用藥、內臟系統用藥、內分泌系統用藥及化學治療藥物,按照掌握、熟悉、了解三個層次進行編寫;實訓課內容主要包括處方知識、處方分析、案例用藥討論及藥物服務情境的呈現等,使學生掌握高效和有效的藥學服務技能。
2. 教學設計突出藥學服務,提高知識可利用度
傳統的藥理學教學是以藥物的作用、作用機制、臨床應用為重點,而新的教學重點調整為藥物相互作用、給藥方法、應用注意事項、不良反應及其防治措施,以提高學生指導病人用藥能力。
理論教學內容(1):藥理學基本知識。通過對藥動學、藥效學學習,要求學生了解藥物以何種方式起作用、怎樣服藥、服藥時間及次數;了解藥物在治療疾病過程中出現的所謂“藥物意外事件”(如不良反應、藥物相互作用和藥物使用中的錯誤)、不堅持用藥可導致的多種不良后果,了解藥物選擇的原則、低于治療劑量和藥物過量對人體的影響,使學生能在藥學服務方面發揮指導作用。
理論教學內容(2):臨床常用藥物知識。改進課程結構,將目前已經不適應形勢發展和社會需要的藥物略去不講或少講(如磺胺類藥、抗寄生蟲藥作用機制等),適當增加臨床常用藥物的商品名、給藥方法、用藥注意事項,常見疾病的病理機制、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案等臨床知識的教學內容,并加強常用藥、非處方藥和復方制劑的學習。要求學生能提供患者可以使用的藥物種類、名稱、臨床應用、藥物相互作用及使藥物發揮最好療效的用藥方法;解答患者有關藥物不良反應的問題,并能對患者用藥期間出現的緊急問題給予處理指導。
實訓教學內容:藥學服務實訓。在實訓課中進行典型藥學服務工作任務分析,進行學習情境設計,實施藥學服務任務驅動教學。要求學生利用藥理學相關知識模擬演練用藥咨詢服務,進行用藥指導;能對處方進行審核及進行不合理處方點評;能提供非處方藥物咨詢和其他健康監護建議,同時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通過對藥理學參考工具書、網絡的查閱和使用,使學生能了解藥物治療的療程、服藥方法、儲存藥物方法及疾病的基本信息等,為藥學服務進行知識儲備。通過觀看藥房視頻資料,使學生了解未來工作流程,熟悉工作環境。
3. 課程考核評價
3.1 考核項目及內容:采用平時成績、實訓考核、理論考核相結合的方式。
3.2.教學效果反饋
3.2.1學生成績:對照組為2010級46名學生進行傳統教學,試驗組為2011級44名學生進行藥學服務化教學模式[6]。考試結束后,統計兩組總評成績,結果是試驗組(平均分81.1)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成績(平均分71.35)。
3.2.2召開座談會,反饋教學效果:課程組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授課教師授課情況等方面進行學生、教師的反饋,并將反饋意見及時整理并總結。反饋結果認為:基于“藥學服務”過程為導向的《藥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有利于使學生將藥理學知識融入到藥學服務中去,具有實用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恰當的理論學習、實際案例的討論以及真實情形的呈現,有利于學生把學到的書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實訓課內容與未來的職業距離接觸更密切,對疾病、藥物的認識能力得到鞏固,有助于學生指導用藥能力的提高,利于將來在工作崗位上與患者的溝通。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由對照組的84.5%增加到試驗組的93.6%。
藥劑專業《藥理學》課程教學改革以“藥學服務”為宗旨, 以就業為導向,拉近了與行業的距離,利于培養學生藥學服務能力,提高學生藥學服務崗位的適應能力和社會競爭能力。但如何確保教學的效果和靈活性,如何在藥理學中將心理學、社會學知識融入到以病人為中心的藥學服務中去,仍然是應繼續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宋卉 吳爭鳴. 藥學服務技能與藥師崗前培訓教程[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9.4
[2]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2006:3)
[3]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2012:2-4.
[4] 朱依諄 殷明. 藥理學 (第七版)[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關鍵詞】中藥;“毒”或“無毒”;安全性;合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R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0-044-2
1客觀、公正地了解中藥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有相當一部分患者認為中藥是天然的,是絕對安全的,有病治病,無病防病,其實并非如此,中藥安全是相對的,比起西藥毒副作用小些,但不是絕對的,客觀公正認識中藥,辯證施治,合理運用,就能充分發揮中藥獨特的治療作用,反之,會引發種種藥物不良反應,甚至中毒。
在中藥學中,有關“毒”或“有毒”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所謂狹義的“毒”或“有毒”,即單指藥物對人體的傷害,屬“毒”字“惡而厚”的范疇。廣義的“毒”或“有毒”,具體有二:①藥物的總稱。即指凡藥均可謂之為“毒藥”。藥即“毒”,“毒”即藥。明代《類經》卷十二云:“毒藥者,總括藥餌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稱之為毒藥。”②藥物的偏性。中醫藥學認為,藥物之所以療疾,就在于它具有某種或某些特定的、有別于其他藥物的偏性,臨床醫生正是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調節臟腑功能,從而糾正陰陽之盛衰,調整氣血之紊亂,最終達到治療目的。正確認識、合理利用藥物的雙重性對指導臨床用藥非常重要。
2如何保障安全、合理用藥
內羅畢國際合理用藥專家研討會曾指出:“合理用藥要求:對癥開藥,供藥適時,價格低廉,配藥準確,以及劑量、用藥間隔和時間均正確無誤,藥品必須有效、質量合格、安全無害。”[2]
2.1安全性
安全性是合理用藥的首要條件,它不是藥物的毒副作用最小或者無不良反應這類絕對的概念,而是強調讓用藥者承受最小的治療風險獲得最大的治療效果,只追求治療效果而忽視中藥的安全性,背離“以人為本”、“健康大眾”的理念,那是不負責的表現。
2.2合理用藥
2.2.1正確“辯證”合理用藥
中醫治病的特點是“辯論施治”。即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辯別疾病的不同屬性及其變化規律,通過“四診”、“八綱”、“臟腑”等中醫綱領結合病因,分析歸納總結,作出科學診斷。辯證失準,寒熱錯投,功補倒置,導致不良反應的案例時有發生,如明為脾胃泄瀉,反而用大劑量黃連,致使溏泄加重。
2.2.2正確配伍,合理組方
在“理法方藥”指導下,中藥方劑應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則組方遣藥,避免“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病癥用藥禁忌”、“服藥飲食禁忌”等配伍出現;注意中藥湯劑的配伍,中成藥的組方,以及中西藥聯合應用等問題。用之得法,邪祛而病瘥,如:大黃與芒硝配伍能明顯地增強瀉下通便作用;香連丸與廣譜抗菌增效劑甲氧芐啶連用后其抗菌活性增強16倍[6]。用之違法,非但無功,而反為害,如朱砂與昆布等含碘藥物合用,會產生碘化汞,容易導致汞中毒;含鐵、鎂、鋁、鈣的中藥或中成藥與異煙肼聯用,生成螯合物而失效。
2.2.3劑量過大或療程過長
尤其是使用有毒中藥或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藥時,劑量過大或療程過長,極易引起藥物積蓄中毒、誘發種種不良反應,造成對人體新的傷害。如雷公藤及多苷片,長期服用可引起肝硬化腹水死亡;牛黃清心丸,朱砂安神丸等含砷化物而具有致突變和致癌作用,久服會引起汞中毒癥狀,嚴重時可因全身極度衰竭而死亡[5]。所以,臨床上應結合藥物特性,根據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適當選用中藥及制劑,確定適宜的劑量及療程,防止因藥物蓄積中毒造成對人體的傷害。
2.2.4中藥品種混亂
中藥品種繁多,至今已達12000余種,由于本草記載沿襲有誤、地區用語、使用習慣不同,類同品、代用品和民間用藥不斷出現,使得中藥的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現象普遍存在,如“白頭翁”有16種以上不同的植物來源,“王不留行”有12種同名異物[4],這其中有的同科屬,有的同科不同屬,有的不同科,結果其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療效也不盡相同,有的甚至沒有療效,有的有毒副作用。因此,臨床用藥時要使用藥品通用名稱、辨清藥物產地,規范炮制品質量,使用道地藥材療效會更好。
2.2.5用藥不當
中醫用藥講究辯證施治,切勿盲目選用單方、驗方、偏方或自擬方等治病,因大多數方藥組方不合理、藥物炮制失度、劑型失宜、用法不科學、療程過長等易造成藥物不良反應。另外,誤服、亂用、濫用等現象時常發生,如有人過量服用人參,可引發“人參濫用綜合癥”,輕則火熱上炎,口鼻出血,重則興奮狂躁,乃至死亡[3];另有人誤把香加皮當做王加皮使用,發生洋地黃樣蓄積中毒反應;還有人誤信馬錢子能避孕,取七粒搗碎服,遂致中毒死亡。《儒門事親》中即稱:“凡藥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謂之毒,甘草、苦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必有偏勝”。[1]
2.2.6慎重使用中藥注射劑
隨著中藥注射劑的出現,質疑聲也不斷響起。傳統中醫學者認為,中藥注射液已經背離了君臣佐使、辯證施治等傳統中醫治病原則;而現代醫學者認為,中藥注射劑的有效成分相當繁雜,一味藥含有幾種、十幾種,而用多味中藥做出的注射液其成分就更復雜了,很難分辨哪個是安全的、有效的,哪個是有毒的、過敏的,其很多成分尚未經過嚴格的藥理學、毒理學評價,將其直接注射到靜脈,很容易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
3結語
中藥的“毒“與”無毒”理論告訴我們,兩者是相對的,又是密切相關的,不能認為其一概無毒,也不能認為其個個有毒,只要我們客觀認識藥物這一偏性,正確辯證,合理施治,用法得當,臨床靈活變通,就能避害趨利,保障用藥安全合理,減少或避免各種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更好地造福于人類。
參考文獻
[1] 中國執業藥師協會組織編寫.全國執業藥師繼續教育教材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4.
[2] 陸麗珠主編.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6.
[3] 張廷主編.中藥學[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
[4] 徐國鈞主編.生藥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6.
1 藥物自身的毒性及用量不當
《神農本草經》根據藥物的有無毒性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為延年益壽藥,無毒;中品為防疾補虛藥,有毒無毒根據藥量而定;下品為治病預疾的藥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某些藥物若使用不當會中毒甚至死亡。《中國中藥雜志》曾報道過1例馬錢子治療椎間盤突出而致死亡的病例。患者前后三次口服含制馬錢子的中藥粉末,其中制馬錢子的含量分別為1 g、1.5 g、2 g,前兩次口服后未有任何不適癥狀,第三次口服后出現心慌、胸悶、抽搐、心率加快等癥狀,繼而心搏驟停,經搶救無效死亡。馬錢子主含生物堿,生品含士的寧[C21H22N2O2],約1.20%~2.20%,成人1次服士的寧5~10 mg即可發生中毒現象,30 mg可致死亡,而且其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十分接近。但在上例中,患者3次的用藥量已超出了中毒量。由此可見,在臨床應用時對某些有毒的中藥應嚴格控制劑量。
2 品種混用
中藥來源廣泛、品種繁多、成分復雜,而不同科屬的同名中藥在毒性上也有差異。20世紀末,比利時一家開業14多年的重要減肥中心因在藥方中使用了木通、防己,結果出現了急性腎衰竭的病例,在西歐引起了極大震動。國內一些學者也指出木通等藥材中含馬兜鈴酸,有導致急性腎衰并發展為終末期腎衰的危險,提出注意該藥的腎毒性。但實際上,這是木通的科屬不同造成的,關木通為馬兜鈴科植物,東北馬兜鈴酸亦稱木通甲素,是關木通的主要成分之一,實驗證明,人體靜脈給藥量>1 mg/kg可導致腎損害,長時間低劑量給藥可在體內蓄積[1]。而川木通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繡球藤的干燥藤莖,主要成分為繡球皂苷和糖苷等;木通來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屬植物的干燥藤莖,主含木通皂苷,有利尿作用,無腎毒性。
3 藥材未經炮制或炮制不當
未經炮制服用,也是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之一。如某患者因風濕性關節炎服草烏散,其中含未經炮制的生草烏2 g,出現肢麻、口唇紫紺、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而入院急救脫險。炮制不當以朱砂為例,其加工時需要水飛,即不斷加水研磨,才能得到紅色細粉的正品,而現在采用機械加工,使用球磨機研磨后,所得細粉發黑,說明已有游離汞產生,會起中毒反應。
4 配伍不當
中藥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中所列的藥物不能混合使用,否則會產生毒性或嚴重的不良反應,另外有些中西藥也有配伍不當的情況,導致藥效降低,甚至產生不良反應[2]。有資料表明,復方丹參注射液與0.9%氯化鈉溶液合用會使不溶性微粒明顯增多;雙黃連與氨芐青霉素混合后顏色變深。在臨床上中西藥配伍治療的情況日益增多,而中藥注射液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給藥方式,為臨床治療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5 用藥不當或時間過長
用藥方法、途徑不當,中藥煎服比較麻煩,醫生應向患者詳細介紹服藥方法,使患者明確,以免發生意外。如某患者,因關節疼痛服藥,其中有川烏、地龍、南星、生地等,因服藥后大量飲酒,約90 min后出現肢體強直、陣發性抽搐、牙關緊閉、口唇紫紺,搶救無效死亡。一般毒性中藥長時間煎煮可以降低毒性,如烏頭宜久煎。但也有例外,如山豆根煎煮時間越長,毒性越強。很多中藥服用時間過長,易出現依賴性和蓄積中毒。
6 過敏反應
一般情況下使用中藥較少發生過敏反應,但近年來也有相關的報道。臨床上急支糖漿的使用已有許多年,發生過敏反應的病例極其罕見,其致病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可能與患者為幼兒,而使用劑量偏高有關。因此建議生產廠家在說明書上對用藥劑量進行量化,明確標明成人和兒童用量,避免出現“兒童減”或“遵醫囑”等概念模糊的文字,保證臨床用藥的安全。
中藥材在保管過程中因措施不當、方法不當,導致藥材發霉、變質、生蟲,或者在藥材的生長加工過程中藥物殘留,重金屬含量增高等因素,也是對人體造成危害的原因。在調劑過程中,如工作人員責任心不強,稱量不準、配藥失誤也是發生毒性反應的因素。因此,醫務工作者必須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執行各項操作,防止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