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系統理論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5-0130-02
一、人在情境中
20世紀初 marry richmond 和jane addams 在慈善組織會社和睦鄰組織運動中都推行“人在情境中”的理論范式。例如,marry richmond在1917年出版的《社會診斷》中提出“在情境中理解行為”,強調利用環境資源以促進案主的改變和提升(goldstein,1995;引自曾華源等,2002)。這一點奠定了社會工作從環境角度理解和干預個人以及個人行為的框架,檢視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提升個人適應環境的能力成為社會工作實務的主要目標和手段。之后心理暨社會學派的漢密爾頓提出了“人與環境”一詞,并用其來界定社會工作的特質。20世紀50年代的心理社會學派的托爾(towle)正式提出了“人在情境中”的概念(許莉婭等,2004)。隨著社會工作對于社會問題的關注不斷提升,“人在情境中”逐漸成為社會工作的主要實務原則。holis(1964)明確指出個案工作的核心觀點在于“人與他的情境”(person and his situation)。到了80年代,在對個案工作的概念界定中都廣泛提及人與情境視角,關注社會與個人的背景(goldstein,1996;p91;引自cornell,2006)。隨著精神分析和心理診斷治療日益受到人們的質疑和挑戰,社會工作于是將“人在情境中”這一概念納入到其定義之中。在1987年,美國社會工作人員協會等權威機構將社會工作界定為以“人在環境中”為基礎的知識和理論以及服務(northen,1995,p8;引自cornell,2006)。“人在情境中”成為社會工作理論和實務的核心。
“人在情境中”在英語中有兩種表達方式,一種是“person-in-situation”,另外一種是“person-in-environment”。
心理暨社會學派使用的就是 “person-in-situation”這一表達方式,強調情境為個人的“situation”。該學派的“人在情境中”指個人受到其生存環境內的諸多因素的影響,并且人的內心事實及所處的社會環境經常處于交互作用狀態,因此必須注重人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許莉婭等,2004:23)。“person-in-environment”由美國社會工作人員協會于1994年正式使用,“人在環境中”指用以描述案主的人際、環境、心理與身體健康狀況的知識系統,該系統兼顧了案主的問題和能力,強調問題不止來源于個體特質同時也存在于個人與環境的復雜性(karls&wanderl,1997;引自曾華源,2006)。
盡管“人在情境中”的表達方式不一,詞匯背后關于人與環境關系的假設也不相同,綜合而言,無論哪種表達方式都包含了三個層面:人的層面、環境的層面、人與環境關系層面。不同的理論對人的層面、環境層面以及人與環境的關系都有不同的看法。下面將根據這三個維度比較生態系統理論和增權理論。
二、生態系統理論與增權理論的比較
(一)人的層面
生態系統理論相信人的能力,認為個人是主動的有目標的,有能力為自己做最好的決定和選擇,實現自我的發展。人的發展能力包括人際關聯能力、勝任力等。人際關聯指個人擁有與他人建立關系的能力,這種能力始于親子間的依附關系的建立,并因此建構了個人在未來生命周期內所發展出來的各種互惠性的照顧關系。勝任力指通過個人與環境的互動而建立的個人掌控環境的能力,包括自我的效能感、建立人際關系、做決定的能力、獲取資源和支持的能力(鄭麗珍,2002:258)。
增強權能理論認為應將人視為有能力、有價值的人。每個人都不能缺少權能,個人的權能不是他人給予的,而是要通過社會互動不斷增加。個人需求不足或者出現問題無法實現自我,主要是因為人受到來自于環境本身的壓迫,而產生無力感、邊緣化、缺權化(鄭麗珍,2002),因而無法與環境進行交流,缺乏掌控自己生活空間行使決策權力的機會。增強權能取向的社會工作主要關注的對象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
在人性的層面上,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和增強權能理論都對人持積極的肯定態度,相信人的價值和能力。將個人的問題與環境的狀況聯系起來,避免對人問題籠統道
化的歸因。
(二)情境層面
生態系統理論借用生態學中的“棲息地”一詞來指代環境,棲息地指個人所在的文化脈絡中的物理以及社會環境。首先,環境是結構性的。環境系統化分為不同層次。其認為個人所在的系統層次是一個層層相扣的巢狀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微觀、中介、外在、宏觀系統(bronfenbrenner,1979;引自鄭麗珍,2002:260)。同時,生態系統也將時間納入到情境場域之中,主要指人的生命周期(life coerse)。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個人生命歷程隨著社會改變而改變,不僅包括家庭、學校、工作以及社區的改變,還包括社會思想、價值和觀念的改變(riley, 1997;引自germain&gitterman,1995)。時間維度又可以具體包括:個人時間、歷史時間以及社會時間(germain&gitterman,1995)。
增權理論的目標在于協助案主獲得掌控生活空間和發展的動力,以降低社會情境的壓迫。其所說的社會情境主要指社會經濟結構下形成的情境,包括主流意識信念、社會階級地位落差、社會權利不均、社會標簽和控制因素等(鄭麗珍,2002b;引自曾華源,2006)。處于弱勢或邊緣地位的人們無法有效地從主流的社會環境中獲取維持自身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社會主流環境排斥弱勢群體,他們的社會地位不斷地被邊緣化,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弱勢群體感到改變無望,產生無力感。
在情境層面上,生態系統理論對于情境的定義非常廣泛,基本上將個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納入到其中,建立了一個綜融性的系統體系。盡管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所包含的情境意義廣泛,但其更強調面向人的情境,人生活的環境呈現由近及遠的分層分布狀態。相比之下,增權理論則更強調社會制度性和結構性的環境,個人的自我實現無法實現其原因在于社會制度和機構的不公平,處于弱勢地位的人們受到制度的壓迫和鉗制,無法獲取成長和發展的社會資源和機會。
(三)人與環境關系層面
生態系統理論認為自身與其他理論的不同之處在于“生態思維(ecological thinking)”(germain & gitteman,1995),認為人在情境中是一個聯合的交流系統,人與環境互相影響,形成一種互惠性的關系(鄭麗珍,2002:257)。互惠性的關系體現在人與環境之間并不是單向的因果關系,而是雙向相互影響的。人的改變會影響環境,受到影響的環境同時也會反作用于個人。人作為環境的主體,個體問題在于個體能否適應環境,也取決于個體與環境間是否能維持良好的調和度。首先,個體依賴于環境。個人在不同的成長發展階段需要從其生活的環境之中獲取足夠的資源和支持。如果個人勝任能力不足,就將無法從環境中獲取資源以滿足其需求,從而導致個體的問題。其次,個人需要適應環境。個人為了持續地從系統中獲取資源以維系自身,需要與環境保持適度的關系,這一關系在社會生態系統中稱之為“調和程度(person-environment fit)”(german&
gitterman,1995)。人尊重環境,如果個體從環境中獲取資源超過了環境的能力,那么就會逐步造成環境各系統的污染。人類一旦無法從環境中獲取維系生存和發展的資源,生理、認知、情緒和社會發展功能都會受到影響,甚至出現解組或死亡(鄭麗珍,2002)。考慮到環境本身的結構可能也會對人產生的限制與障礙,即環境對于個體也產生反作用。
增權理論相信個體的問題不在于個體本身,而在于環境的壓迫和限制。環境中存在著直接和間接的權能障礙。直接權能障礙限制個體獲取物質資源,間接權能障礙指缺少維系社會均等的資源結構和社會價值,個體缺乏參與社會的機會,從而無法實現自我價值(鄭麗珍,2002)。缺乏權能將導致無力感,個人因而無法有效地與環境進行交流,長此以往,弱勢的個人將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中,他們在心理上會逐漸接受并內化主流環境對于他們的標簽,逐漸缺乏改變的動力,弱勢群體更加被邊緣化。
回到人與情境的關系層面上,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所展現的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互為主體關系,人在情境中表現為人與環境之間的互惠交流關系。人通過提升勝任能力與環境建立良好的關系,環境也會產生好的人際關系(曾華源,2006)。增權理論關注人與環境之間是循環關系(曾華源,2006)。其邏輯在于:社會結構的壓制導致微觀層次個人的無力心理狀態,這種狀態轉而影響個體的社會參與。個體想要改變自己的境遇,首先要通過意識的提
升,看到環境對于人的壓制,提升改變的能力,才能去改變社會結構。
三、生態系統理論與增權理論介入策略比較
對于界定問題的來源會影響社會工作處遇模式的方向和策略。根據上文的討論,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和增權理論對案主問題的成因持不同的觀點,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介入模式。
依據社會生態系統的觀點,在生命歷程中的事件會被界定為“問題”的,經常是發生在人與環境復雜的交流系統中所引起的落差或失衡,并進而產生壓力或危機的感受,稱之為“生活的問題”(german&gitterman,1980,1996;pardeck,1996;hartman,1983;引自鄭麗珍,2002:265)。具體而言,生活問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困難的生活轉型或創傷性實踐,指的是個人與家庭生活周期階段的交替和演變,包括生理和社會的變動,預期與非預期的,長期或突發的,這個會帶來個人地位和角色的改變;(2)環境壓力,個人從環境中獲得資源以增進自己的適應能力,但環境本身的結構也會阻礙個人的適應性發展,比如不平等的機會、難以應付和沒有回應的組織都會影響個人的生活;(3)功能失調的人際過程,包括剝奪、不協調的期望,不良的人際過程都會影響個人生活的結果和對環境的應對(payne,2005;引自何雪松,2007:91)。
基于此,生態系統理論提出了“生命模型”的社會工作實務模式。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干預的對象包括個人、家庭、次文化、社區等各個層次系統,綜合各種工作手法,通過多元和多面向的干預策略而增進個人適應能力或者加強或建立社會支持以達成個人與環境的調和度。具體的干預手段例如:增進適應性的技巧以降低個人源于壓力而產生的挫折感;增進個人的能力以去除環境障礙,增進個人的人格動力等。當然,生態系統理論看到了環境本身可能對個人造成影響與困擾,強調環境改變的重要性,但是生態系統理論將環境分層,環境改變的重點是個人生活所處的微觀與中觀層面,對于大的社會制度等宏觀情境的改變社會工作顯得有些無能為力。
增權理論認為個人的問題在于社會環境與結構,而不在于個人本身。個人受到環境的限制和壓迫以及長期的負向對待,因而缺乏權能與資源發展和實現自己。那么,增權理論的干預策略在于增強“權能”。“權能”,即權力與能力,指的是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空間與發展的各種有利動力,也指個人對自己受壓迫處境的意識提升。社工主要從三個層面上進行增權:(1)個人層次,使個人覺得他有能力去影響或解決問題;(2)人際層次,指幫助個人獲得和他人合作促成解決問題的經驗;(3)環境層次,改善社會制度或結構。
生態系統理論與增權理論的介入焦點都包括個人和環境,但是生態系統理論更強調個人的改變以適應環境,強調適應性仍說明了生態理論假設有一個基本的社會秩序,而壓制了激變社會變革的可能性(payne,1991;引自周玫琪等,1995)。增權理論試圖增強個人的權能以改變受到壓制的環境,相比之下更注重社會環境的改變。
生態系統理論與增權理論對于“人在情境中”的詮釋不同,但是兩者在社會工作實務中是融合的。生態系統理論在策略上同樣也強調增權。增權是生態系統理論生命模式的重要實務原則之一(for example, lee, 1994; simon, 1994; solomon, 1976, 1982;引自german&gitterman,1995)。增權策略適用于“生活模式”的各方面。例如,對于個體進行增權,提升個體的自尊、勝任力、人際關系能力等(german&gitterman,1995)。同樣,在增權理論取向的社會工作實務中,利用生態系統對于環境的結構化框架分析案主面臨的境遇,為增權提供了介入方向。
四、小結
生態系統理論和增權理論都強調“人在情境中”,關注個人和環境的關系。通過人的維度對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和增權理論進行比較,發現兩者對于“人在情境中”的理解和詮釋不盡相同。毋庸置疑,兩者都對“個人問題”和“公共議題”進行了區別化對待,看到了個人問題背后存在的環境因素,避免了對個體道德化的歸因。生態系統理論為社會工作提供了人與環境綜融性的分析框架,但是生態系統理論在實際的操作上有諸多的限制,強調對于案主適應環境,使個體仍然順從于主流的社會壓力與結構,忽略了案主的主動性。相反,增權理論彌補了生態系統理論,首先強調環境中的壓迫與限制,試圖由個體的自我成長匯集成大的社會改變和社會運
動(torre 1985,引自鄭麗珍,2002)。
通過對應性的比較分析,盡管生態系統理論與增權理論各自的假設與理念存在差異,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在社會工作實務中沒有哪一個理論是完美無缺的,這提醒我們必須以整合理論的視角看待人的問題與需求。
參考文獻:
[1]何雪松. 社會工作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佩恩.當代社會工作理論:批判的導論[m].周玫琪,等,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
[3]宋麗玉,曾華源, 施教裕, 鄭麗珍.社會工作理論——處境模式與案例分析[m].臺 北:臺灣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
[4]許莉婭 .個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曾華源,黃俐婷.心理暨社會派、生態系統觀點及增強權能觀點對“人在情境中“的詮釋比較[j].東吳大學學報,2006,6(14):63-89.
1.1企業生態系統的定義企業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企業員工之間及其與外部環境之間所構成的一種小型的復雜的生態系統。
1.2企業生態系統的組成成份企業中存在著各種角色,包括同事、為解決某一專業性的問題而組成的臨時團隊中的合作伙伴、不經常或者幾乎沒有接觸的陌生同事、公司中潛在的競爭對手、非正式組織中的朋友、因業務關系而結識的客戶等,員工與這些角色扮演者有著經常性的或者面對面的交流機會,并影響著員工的工作行為。
1.3企業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征
1.3.1成員的主要特征成員的特點:相互依賴性,員工須與其他成員聯系并發生感情、信息資源等的交換關系;主觀能動性,員工必須能積極主動的搜集、處理信息,并做出相應決策;智商性,員工是有智商的,有自我意識和創新的能力,能有意識地選擇適合于自己的環境,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不斷地改造環境。
1.3.2系統的主要特征系統的特點:相互適應性,各員工之間競爭與合作并存,共同享用各種資源;創新性,員工有主觀決策能力,能整合系統信息并依靠自己的能力結合以往經驗進行加工,最終以一種新的內容格式,創新新知識;共同進化的能力,企業中的員工可以有意識的促進企業生態系統的進化,為企業塑造有利于其健康穩定向前發展的生存環境;開放性,它不斷的與外界進行物質或者能量的交換從而維持自身的平衡。
2企業生態系統的模型構建
2.1企業生態系統中各成員之間的關系分析正確地認識和把握企業生態系統中各成員之間的關系是理解系統本質的關鍵,并為企業生態系統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下去打下堅實的基礎。
2.1.1各成員之間追求共同利益在“狼多肉少”的企業環境下,員工為了獲取晉升機會,利用所有能獲得的資源以及自身的能力和優勢與其他成員進行競爭。
2.1.2各成員之間存在互利共生關系在新經濟形勢下,員工意識到要與企業中其他成員共享命運,在注重自身生存發展的同時兼顧利益相關者群體和企業的整體利益,最終實現整個企業生態系統的共同發展。
2.2基于微觀系統的視角構建企業內部生態系統
2.2.1生態系統理論的微觀系統微觀系統是指個體直接面對面接觸和交往而組成的系統,是員工從事日常工作中所面對的最重要的系統,同時也是與員工接觸最多關系最為密切、對員工有最直接最頻繁影響的系統。
2.2.2企業生態系統模型的構建員工既是一個單獨的系統,也是其他系統的構成元素之一;系統內部的各個構成元素之間相互依存,一種元素發生變化必將引起其他元素發生相應的變化,甚至整個系統也會有所改變;系統若想維持內部的平衡與發展,必須保證其組成元素之間的相互協調、相互依存;系統的平衡依賴于各元素之間及各個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配合、相互協調,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員工的存留與發展就會受到威脅。布朗芬布倫納提出了著名的生態系統理論,但沒給出利用該理論指導社會工作實踐的具體方案,本文從自己理解的角度出發,類比布朗芬布倫納的社會生態系統結構圖,把企業內部生態系統中的子系統即微觀系統用結構圖宏觀的表示出來,如圖1所示。
2.3企業生態系統的競爭與合作機制企業生態系統從環境中汲取資源,通過傳遞并加工轉換,最終實現增值。不同員工組成的利益相關者群體的宏觀決策方向不同,所以形成了為不同目標而進行競爭與合作不同生態系統,企業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表現為不同層次的競爭與合作機制。
2.3.1企業生態系統內部員工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機制員工為了晉升,與其他成員競爭來獲得客戶、企業的支持,從而獲取更多的資源來實現自身的價值。如果企業瓦解,那么員工所賴以生存的環境也就不復存在了,員工就要考慮進入另外的系統中,所以,員工與系統之間要相互依存。員工在為生存而最大限度地爭奪資源的同時要維護其賴以生存的系統,引導其他員工積極參與企業生態系統的建設,避免惡性競爭行為,共同推動企業生態系統的建設,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2.3.2員工與所處企業環境之間的互動性員工在適應變化的企業環境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改變著企業環境,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向前發展。員工必須遵守企業中的各種規章制度,同時規章制度的變化又可能推動或者制約企業生態系統的發展,這是員工與企業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制約的互動關系的表現。
3案例分析
3.1IBM企業發展的概況上世紀30年代,很多企業開始引進企業社會工作,如通用電氣的社會工作屋、微軟公司的社會工作部,其中,IBM成為最早引入企業社會工作的企業之一,它擁有深厚的經驗。IBM員工心聲計劃是企業社會工作的一個成功實踐,它在企業中營造小型生態系統并通過與員工的持續溝通,傾聽員工心聲,向員工提供建議和咨詢等方式來幫助員工成長、改善組織氛圍,以此來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和忠誠感,推廣組織文化,最終提升組織績效,最終保證企業生態系統健康發展。
3.2IBM企業生態系統的發展思路IBM以滿足員工需求為導向,以建立員工之間的緊密合作為目標,使各員工分工協作、共享資源,不斷創新并推進軟件企業生態系統向前發展。
3.3實例分析從生態系統理論的微觀系統來分析IBM的員工心聲計劃:
3.3.1加強各子系統的穩定性IBM設立輔導員,實行內部導師制,通過促進員工的成長來增強員工對企業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抗逆力。該輔導員可能是自己的同事、部門領導等微觀系統中的成員,并通過輔導員解決思想困擾、工作績效、職業生涯、自我發展等方面的問題,為員工提供良師益友。各子系統穩定了,整個企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也相對增強了。
3.3.2促進各子系統之間的互動作為動態復雜的系統,其內部各子系統通過互動不斷推動著向前發展。公司層面設定持續的員工溝通機制,使員工工作得到可持續的閉環管理,其中最重要的溝通機制有:一對一溝通,輔導員主動與員工進行不定期的溝通、輔導和幫助,使員工感到被企業關注,增強其歸屬感;圓桌會談,高層管理者不定期與員工集體會唔,討論企業文化、價值觀、組織戰略等問題,同時回答他們的疑問;門戶開放,員工有權利直接訪問他們覺得可以幫助他們的高層管理者,而無需通過中間層傳遞,同時要求高層管理者要對員工的意見進行正式的回應。
3.3.3保持各子系統的開放性各子系統之間暢通無阻的互動需要建立在各子系統的開放下。該企業員工有權利直接訪問他們覺得可以幫助他們的高層管理者,而無需通過中間層一層層的傳遞,同時,高層管理者有責任和義務對員工的意見進行正式的回應。
3.3.4重視閉環管理,確保該計劃協調有序高效的運行下去IBM以績效考核的手段來推動員工心聲計劃,有明確的定量和定性的工作目標。例如:高層管理者一年至少要完成4次圓桌會談,輔導員每個月至少要完成4次以上的一對一溝通。這些工作過程同時在電子平臺得到跟蹤和反映,通過規章制度的約束來確保系統持續運行。
4結語
關鍵詞:特色農產品;集群品牌;企業品牌;互動機制;理論基礎
中圖分類號 F3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6-01-03
Literature Review of Basic Theory for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Cluster Brand and Corporate Brand in Industry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
Yang Hailong
(Research Center for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id-Size Company and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 North Anhui Province,Suzhou 234000,China;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uzhou University,Suzhou 23400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nduces four main theories for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cluster brand and corporate brand in industry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 That is theory of signaling,country of origin,ecosystem and other theory related with brand. A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brand theory and country of origin are more suitable for research domain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
Key words: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Cluster brand;Corporate brand;Interactive mechanism;Theoretical foundation
1 特色農產品集群品牌與企業品牌互動機制理論基礎梳理的重要意義
產業集群品牌作為中國學者所倡導一個原創性概念,學者吳傳清認為其是指特定區域產業集群發展所累積的產業知名度和美譽度,以地理名稱和產業名稱(或產品通用名)組合標示,是集群內部企業品牌精華的濃縮和提煉[1]。正如胡大立[2]等將其比作“樹根”與“樹葉”的關系一樣,這個界定清晰的揭示了集群品牌與企業品牌之間的緊密關系。然而,集群品牌在成為企業品牌“傘”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成為可能被“誅連”的“公地”,抑或是面臨“企業品牌認知趨同”的風險。這也是為什么學者牛永革和李蔚一方面指出企業品牌脫離地理因素的產品命名是無益的。另一方面又建議企業盡量避免“地名+產品名”的命名方式[3-4]。
集群品牌與企業品牌這種“相愛相殺”的對立統一關系在特色農產品領域表現的尤為明顯,因為,作為“大自然賦予的恩賜[5]”,區域優勢農業產業集群往往與地方特色資源緊密相連,并使其品牌以“地名+產品名”的形式廣泛存在[6]。然而,為了避免出現“一家造假,群體受罰”的“連坐”,集群品牌之下往往存在大量小規模生產的同質化產品(企業品牌),如陽澄湖大閘蟹旗下有至少1 000種品牌,嚴重浪費了資源[7]。在這種背景下,學者們紛紛從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對策建議。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學習型地域網絡”,還是“構建價值鏈體系”,都無法回避“特色農產品集群品牌與企業品牌的互動成長”才是這一網絡與價值鏈中最重要的“競合關系”,也是破解特色農產品集群品牌發展難題的關鍵命題之一。然而,既有的研究大多未能從理論層面對這種互動機制進行系統的論述[8],又更多是對二者關系的描述和判定,解析也較為寬泛。因此,本文通過對特色農產品集群品牌與企業品牌互動機制的理論基礎進行系統梳理與總結,為后續研究提供的理論基礎。
2 特色農產品集群品牌與企業品牌互動機制的理論基礎
2.1 原產地效應理論 原產地效應指品牌原產地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評價,進而影響購買傾向[9]。其作用機制表現為光環效應、首因效應、品牌效應和概括效應,其中光環效應與概括效應分別解釋了消費者在不熟悉產品或品牌與熟悉產品或品牌條件下的原產地形象的作用機制[10]。在此基礎上,學者進一步證明了地區形象對消費者產品評價產生影響,來自不同地區的產品的評價具有顯著差異[11]。與此同時,地區形象對消費者購買意向也有顯著影響,二者呈現正相關關系[12]。進一步而言,由于集群品牌具有鮮明空間區域色彩,因此基于光環效應,消費者對企業品牌所屬的集群品牌的刻板印象將會顯著影響其對企業品牌的評價與購買意向,與此相對應,基于概括效應,消費者對集群品牌內企業品牌的體驗也會影響其對集群品牌的認知。這一結論從消費者視角奠定了集群品牌與企業品牌互動影響的基礎。
2.2 信號理論 學者趙晶等[8]將品牌界定為一種信號,進而把集群品牌與企業品牌之間的互動視為2種信號間的交互作用。這種交互作用是以符號互動和信息系統作為理論支撐,通過解釋信息系統內的信號互動過程來建立研究模型。基于此,趙晶等[8]研究表明,集群品牌價值的削弱會損害企業品牌的競爭力,并進一步弱化集群品牌競爭力,從而陷入惡性循環,而集群品牌價值增加則會減少需求者的搜尋成本,從而有助于企業品牌價值的提升。
2.3 品牌相關理論 結點和聯結組成的信息網絡構成了人類的記憶,當網絡中某個結點的刺激強度達到一定水平時,能引發另一信息結點的激活,當這一網絡與特定品牌相連時就構成了品牌聯想的內容,記憶網絡中的一個特定品牌聯想群進而形成了其獨特的品牌形象[13]。因此,與特定區域相連的集群品牌必定在其聯想網絡中包含了區域或地理的內容。許基南和李建軍基于特色農產品的實證研究發現,區域形象是消費者對區域品牌形象認知價值最高的部分[14]。學者畢楠和孫麗輝的研究也表明集群品牌形象與消費者對集群內產品的感知質量呈現正相關關系[15]。由此,可以進一步推斷,區域及其優勢產業集群可以為企業品牌的某種特殊消費者感知進行背書,成為一種區域或產業品牌傘[16-17]。不僅如此,學者楊志文運用推斷理論強調了嵌入的企業品牌在形象上與集群品牌保持一致性的重要性[18]。反方向上,學者牛永革和李蔚把企業品牌當作地理品牌的子品牌,或延伸品牌,因此,企業品牌的相關營銷行為對母品牌的消費者記憶結構具有影響作用[4]。
2.4 品牌生態系統理論 產業集群包含了極其復雜的品牌關系,這種復雜的關系可以用生態系統來隱喻,因此,品牌生態系統理論應運而生[19]。國內學者王啟萬對集群品牌生態系統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認為包括企業品牌營銷在內的諸多因素驅動了集群品牌[20],集群品牌環境的生態化影響企業品牌生態管理,進而對品牌關系質量具有正向影響[21]。陸瑤和徐利新則在品牌生態系統的框架下對企業品牌與集群品牌的協同演化進行了探討[19]。
3 互動機制理論基礎的應用討論與未來展望
3.1 理論基礎的應用討論 首先,集群品牌與企業品牌的互動成長機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同的起始狀態(覆蓋型還是依托型)會帶來不同的研究結論,這一點在既有的研究中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信號理論和品牌生態系統理論則為這種不同起始條件的動態觀察提供了良好的微觀研究工具和宏觀協同演化視角。其次,原產地效應和品牌相關理論對特色農產品領域的互動機制研究更具特殊意義。由于地方特色農產品對區域特色資源的依賴性,這就決定了集群品牌與企業品牌都深深的打上了原產地的烙印。與此同時,特色農產品企業品牌與“地名+產品名”的集群品牌將在較長時間內以組合的形式出現在消費者的視野中[6],從而對各自的品牌形象和品牌資產產生深遠的影響。
3.2 未來展望 特色農產品的屬性決定了其對原產地的資源稟賦具有特殊的依賴性。因此無論是對集群品牌還是企業品牌來說,如何凸顯自己的原產地屬性就變得異常重要。品牌真實性給我們提供了除原產地效應以外的第二條思考路徑。學者徐偉等以老字號品牌為研究對象,界定了強調客體與原物完全對等的原真實,體現文化傳承與古老工藝的建構真實,以及通過情感的釋放而實現的自我真實[22]。品牌真實性的多維度構建為集群品牌與企業品牌在內涵上的統一提供了可行性,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索品牌真實性在特色農產品集群品牌與企業品牌互動機制中的影響效果。
4 結語
如前文所述,特色農產品的營銷傳播行為往往是集群品牌和企業品牌共同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學者牛永革和李蔚[4]將企業品牌界定為母品牌的延伸品牌的做法值得商榷。狹義的品牌延伸是指企業向市場推出與原產品類別不同的新產品,廣義的品牌延伸則是用已有品牌生產同類別,但在特征上存在不同的產品[23],然而,無論是地理品牌還是集群品牌與企業品牌的組合都是不同的品牌生產同類的產品,并不符合上述品牌延伸的界定。因此,特色農產品集群品牌與企業品牌組合出現在消費者視野中,從實質上屬于品牌聯合的范疇。無論是依托型還是覆蓋型,只要這種聯合符合邏輯上的契合,都將實現高知名度、高質量品牌向合作品牌的情感遷移。因而,互動機制從品牌聯合理論出發的契合度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吳傳清.產業集群品牌統計監測指標設計探討[J].管理世界,2009(11):174-175.
[2]胡大立,湛飛龍,吳群.企業品牌與區域品牌的互動[J].經濟管理,2006(5):44-48.
[3]牛永革,李蔚.低介入度狀態下的地理品牌和企業品牌――以山西老陳醋為例[J].經濟管理,2005(9):93-96.
[4]牛永革,李蔚.基于共享地理品牌形象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營銷科學學報,2006(2):78-94.
[5]黃蕾.區域產業集群品牌:我國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新視角[J].江西社會科學,2009(9):105-109.
[6]楊海龍,唐小飛,鄧琪.特色農產品企業品牌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3(3):205-210.
[7]張月莉,郝放.農業集群品牌營銷成功的關鍵影響因素分析―以黑龍江“寒地黑土”品牌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3(6):7-13.
[8]趙晶,郭斌,郭海.產業集群品牌與企業品牌的交互作用[J].中國軟科學,2012(3):149-161.
[9]王海忠,趙平.品牌原產地效應及其市場策略建議[J].中國工業經濟,2004(1):78-86.
[10]田圣炳.原產地形象作用機制:一個動態的綜合模型[J].經濟管理,2006(1):46-47.
[11]李東進,董俊青,周榮海.地區形象與消費者產品評價關系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7(2):60-66.
[12]李東進,武瑞娟,魏善斌.地區形象對消費者購買意向影響研究[J].管理評論,2010(7):67-75.
[13]吳新輝,袁登華.消費者品牌聯想的建立與測量[J].心理科學進展,2007(2):60-66.
[14]許基南,李建軍.基于消費者感知的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形象結構分析[J].當代財經,2010(7):71-678.
[15]畢楠,孫麗輝.基于產品感知質量的集群品牌影響效應實驗研究[J].管理評論,2009(5):52-60.
[16]朱輝煌,盧泰宏,吳水龍.企業品牌策略新命題:企業-區域-產業品牌傘[J].現代管理科學,2009(3):56-58.
[17]馬向陽,劉肖,焦杰.區域品牌建設新策略[J].軟科學,2014(1):26-30.
[18]楊志文.產業集群品牌對嵌入品牌的影響機制[J].財經論叢,2015(1):10-15.
[19]陸瑤,徐利新.個體嵌入品牌與產業集群品牌協同演化研究 [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7):72-77.
[20]王啟萬,朱虹,王興元.品牌生態系統框架下集群品牌驅動機制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5(1):132-138.
[21]王啟萬,王興元.產業集群品牌環境生態化對品牌關系質量驅動機制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8):91-95.
[22]徐偉,王平,王新新,等.老字號真實性的測量與影響研究[J].管理學報,2015(9):1286-1293.
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在理論分析層面從信息生態系統角度進行電子商務研究的理論及案例性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在實踐應用層面從事電子商務活動的企業在進行電子商務交易的過程中更加需要一個穩定、平衡的信息生態系統環境,以促進電子商務信息主體的信息平衡和共同進化。本文研究旨在理論層面可進一步深化信息生態理論在電子商務領域中的應用;在實踐層面可以為開展電子商務的企業提供新的理論和實踐分析視角,從而為幫助開展電子商務的企業提高其核心競爭力。
1.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
1.1 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的內涵
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涉及諸多信息主體和環境要素,信息主體如企業、消費者、中介機構、政府等,環境要素如信息技術、信息法律、信息社會等信息環境,所有的要素共同構成了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演進的信息生態系統。因此,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是指在電子商務活動中,信息主體之間以及信息主體與信息環境之間不斷進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循環而形成的統一系統。
企業所面臨的環境復雜多變,要求企業經營者不但要注重電子商務自身建設,更要適時的調整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的管理策略以適應環境的變化。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運行和管理的最終目標是尋求信息平衡及與社會協調發展的共同進化,即通過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內部和外部的自我調節及相互作用,避免信息生態的失調,并保護信息生態的平衡。在這個過程中,系統中各信息主體通過相互間的協同作用實現系統演進,進而推動整個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的進化。
1.2 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的特征
(1)整體性。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包含眾多不同種類、不同層次的要素,其中每一個信息要素都包含在一個更大的信息生態系統中,同時它又含有更小的信息生態系統,系統中任何一個信息要素所發生的變化,都將影響到整個系統的運行。
(2)動態性。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系統中種類繁多的信息主體之間既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同時又與外界環境不斷進行著信息的交換。另外,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的產生與發展也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動態演化過程。
(3)適應性。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存在著如何與環境相適應的問題。電子商務信息系統中的任何環境因素的變化,都會導致信息主體偏離原來的發展軌跡。為了與環境變化相適應,信息主體需要不斷的調整,也就是“優勝劣汰”的原則。隨著信息主體的調整與改進,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才會呈現階梯式的躍進,從而顯示出系統對環境的不斷適應性。
(4)協同性。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中的諸多要素,不能任意組合,其存在必須滿足特定的信息需求,只有這樣才能使信息循環正常進行。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各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功能互補,使信息循環正常進行,它們之間在協同互動中推動系統演化,從而獲得系統整體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2.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的構建
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由若干能夠滿足信息需求的特定關系的子系統構成。根據功能和要素的不同,可將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分為電子商務信息場、電子商務信息生態鏈和電子商務信息生態圈等不同的子系統。
2.1 電子商務信息場的構建
電子商務信息場的構建是電子商務信息生態鏈和電子商務信息生態圈構建的基礎。在電子商務活動中,信息存在的基本場所構成了電子商務信息場,各信息場之間通過信息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達到調節自身結構并適應其生態環境的目的。由于各電子商務信息場中的信息數量、信息質量和信息能量存在差別,所以要從信息生態平衡的角度,根據不同的信息生產者、信息傳遞者、信息消費者和信息分解者的特點,建立相應的各類電子商務信息的分布模式與采集機制。
2.2 電子商務信息生態鏈的構建信息
生態鏈是存在于特定電子商務信息生態中的,由多種要素構成的信息共享系統。該系統由主干鏈和支撐鏈構成,主干鏈由信息主體構成,支撐鏈由信息環境構成。在信息流的作用下,它們共同組成了電子商務信息生態鏈。
(1)主干鏈。在信息生態鏈中,往往包含著功能和需求不同的多種信息主體。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中的信息主體主要包括信息生產者、信息傳遞者、信息消費者和信息分解者,他們具有相互寄生、共生和轉化的特點。信息生產者是電子商務信息生態鏈的起點,是電子商務中提供信息的個人或組織,如電子商務的供應商、企業和商家;信息傳遞者是電子商務信息生態鏈的中間環節,是電子商務中傳輸信息的組織或信息通道,包括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物流公司、信用機構、網絡搜索引擎、金融支付機構等參與電子商務活動的第三方服務機構;信息消費者是電子商務信息生態鏈的終點,是電子商務中搜索和利用信息的個人或群體,如顧客和買家;信息分解者是電子商務中整理信息和剔除無用信息的個人或組織,如政府、科研機構、教育組織等。構成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的各信息主體,通過電子商務信息流有序地組織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關聯,進而構成了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的主干鏈。
(2)支撐鏈。電子商務信息生態支撐鏈主要是由構成系統的信息環境組成的鏈條,包括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的內部信息環境和外部信息環境。內部信息環境主要包括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文化等企業內部信息環境;外部信息環境包括經濟、社會、法律、信用、物流等環境信息。電子商務系統內外部環境信息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適應、相互協調,構成了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的支撐鏈。
2.3 電子商務信息生態圈的構建
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可包含多條縱橫交錯的信息生態鏈,同一信息主體在不同的信息生態鏈中,則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其中最核心的電子商務信息生態鏈是由電子商務企業、賣家和買家三個主體構成。
以此鏈為核心而形成的電子商務信息生態圈可分為四個層次,即核心層、擴展層、相關層和外部層,各層次分別由電子商務中涉及到的各類組織構成。第一層為核心層,是電子商務交易的主體,主要包括電子商務企業、買家和賣家;第二層為擴展層,為電子商務交易提供支撐服務,可促進電子商務交易的順利完成。主要包括與電子商務交易相關的金融支付機構、軟件服務商、物流公司、廣告公司、信用機構、搜索引擎等;第三層為相關層,是在特定條件下與相關的交易主體產生聯系。主要包括與電子商務交易相關的政府部門、教育、行業組織和科研機構等;第四層是外部層,可對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的運作及發展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主要包括經濟、法律、信用、社會、物流等大環境。電子商務信息生態圈具有實現電子商務信息流動和循環的功能。每個層次可視為一個小的信息生態系統,可以具有自己獨特的信息。建立共生的信息生態圈,提供高價值和高質量的信息服務系統是電子商務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生態圈是網絡信息服務及電子商務企業的必然選擇。
3.京東商城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構建案例分析
3.1 京東商城概況
京東商城是中國最大的綜合網絡零售商,是中國電子商務領域最受消費者歡迎和最具有影響力的電子商務網站之一。京東商城目前擁有遍及全國超過6000萬注冊用戶和近萬家供應商。其電子商務產品涉及家電、數碼通訊、電腦、家居百貨、服裝服飾、母嬰、圖書、食品、在線旅游等12大類數萬個品牌百萬種優質商品,日訂單處理量超過50萬單,網站日均PV超過1億。京東商城堅守100%品牌正品,杜絕“假、二、水”,全國聯保,機打發票,價格更實惠的承諾。京東商城自2004年初正式涉足電子商務領域以來,一直保持高速成長,連續七年增長率均超過200%。2012年第一季度,京東商城以50.1%的市場占有率,在中國自主經營式B2C網站中排名第一。經過八年的快速發展,京東商城與其用戶和合作伙伴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
3.2 京東商城電子商務信息場的構建
在京東商城的電子商務活動中,按照信息場的不同作用可分為信息生產者、信息傳遞者、信息消費者和信息分解者信息場四類。各信息場的信息數量和信息質量等信息特性各不相同。京東商城通過電子商務將信息主體的信息流有序地組織在一起。如京東幫(即信息傳遞者)匯集各類優質電子商務服務商為京東商城第三方入駐賣家(即信息生產者)提供個性化電子商務產品及服務,從而促進賣家經營活動的良性運行及更快發展。
京東商城作為電子商務基礎服務提供商,通過構建開放性平臺,打造出與合作伙伴共同成長的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并對網絡零售交易所需的相關支撐服務提供技術支持,比如支付、物流、軟件、保險等,即通過制定共同的交易規則、規范交易流程等手段為買賣雙方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和快捷的信息管理、互動交流平臺,實現了信息流的順暢流轉。
3.3 京東商城電子商務信息生態鏈的構建
(1)主干鏈。在京東商城信息生態系統中,信息生產者(賣家)、信息消費者(買家)、信息傳遞者(第三方服務機構)和信息分解者(政府、科研和教育機構),共同構成了京東商城電子商務信息生態鏈的主干鏈。
在京東商城信息生態系統中,信息生產者信息場提品質量、價格、生產量等信息,如供應商聯想集閉和愛普生(中國)有限公司授權京東公司在網上專賣店相關商品信息。信息消費者信息場提供具體用戶、消費特性、需求量等信息,如京東閉提供的商品閉購平臺,只要達到閉購最低限定人數即可成閉,使用戶以超低價格就可買到稱心如意的商品。信息傳遞者信息場提供物流、金融、網絡服務等信息,如京東商城在全國多所高校招募了“高校人”,為高校的教職丁及學生們主要提供貨到付款、送貨上門和售后服務等丁作。信息分解者信息場提供科研和政策等信息,如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數字服務中心作為政府管理部門和從事電子商務的企、事業單位及個人間的認證機構,于2012年1月11日授予京東商城為“中國互聯網電子商務誠信示范企業認證書”。不同類型的信息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從而實現信息的生產、傳遞、消費和分解活動。
(2)支撐鏈。京東商城的快速發展,取決于其完好的信用機制、穩定的經濟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健全的法律環境、必要的網絡基礎設施、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統、完善的線上結算體系、健康的信息文化和良好的技術環境等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環境。
2007年,京東商城獲得了來自今日資本千萬美元的融資;2008年底,今日資本、雄牛資本以及亞洲著名投資銀行家梁伯韜共計以2100萬美元聯合注資京東商城;2011年4月,京東商城獲得中國互聯網市場迄今為止單筆金額最大的融資一俄羅斯數字天空技術(DST)和老虎基金等共6家基金和社會知名人士共同為京東注資15億美元,這一系列融資為京東商城的高速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
在物流體系方面,京東商城依托多年打造的龐大物流體系,使消費者充分享受了“足不出戶,坐享其成”的便捷。它的物流配送模式包括自營配送和第三方物流配送(即第三方服務機構),在自營配送到達不了的區域內,將選擇第三方物流公司來完成貨物的配送任務。京東商城銷售聯盟是聯合廣大媒體合作伙伴幫助京東商城推廣商品、擴大品牌知名度的合作平臺。經京東商城許可的任何個人或公司加入京東商城銷售聯盟后,獲取相應廣告鏈接進行投放,當用戶完成有效購買行為時,聯盟成員即可獲取傭金。信用體系方面,京東商城合作的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相當于網上支付的第三方平臺,同時保護買賣雙方不被欺詐。2009年至今,京東商城陸續在天津、蘇州、杭州、南京、深圳、寧波、無錫、濟南、武漢、廈門等超過300座重點城市建立了城市配送站,為用戶提供物流配送、貨到付款、移動P0S刷卡、上門取換件等服務。
與京東商城合作的投資方(今日資本、雄牛資本和俄羅斯數字天空技術等)、京東幫運營服務商(北京京拍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樂天世紀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上海膜玉科貿有限公司和杭州百通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等)、第三方物流公司(江蘇京東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宅急送和中國郵政等)、銷售聯盟方(W0S0聯盟、博客和淘寶網店等媒體合作伙伴)、第三方支付公司(財富通、快錢、手機支付和匯付天下等),它們在信息鏈上存在生態協同關系。
3.4 京東商城電子商務信息生態圈的構建
京東商城電子商務信息生態圈由核心層、擴展層、相關層和外部層組成,核心層主要包括京東商城、買家和商家。京東商城商業模式的本質是通過百萬種自營商品和非自營商品,來滿足龐大的用戶需求庫,并以此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這個平臺的信息生態系統越完善,支持的買家、賣家就會越多,進而形成買賣雙方相互依賴的共生關系。擴展層主要包括供應商、投資方、京東幫運營服務商、第三方物流公司、銷售聯盟方、第三方支付公司,它們分別提供網絡交易相關的商品、營運資金、電子商務運營、物流、廣告、支付等服務。相關層主要包括與京東商城交易活動相關的政府部門、教育、行業組織和科研機構等,在特定的條件下各相關部門會發生一定聯系。外部層主要包括技術、政策、法律、經濟、信用、物流等大環境。外部層的技術條件、經濟形勢、政策法規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京東商城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的發展。京東商城電子商務信息生態圈具有自動調節的功能。進入生態圈內的企業信息種類越多,信息交互和信息循環就越快,信息生態系統的調節功能也就越強。然而這種圈內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信息太少或太多都會破壞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的完整和平衡,降低網絡的合作價值。當電子商務信息生態圈發展到成熟階段時,各類信息的比重、數量等趨于平衡,信息的流量與流向趨于穩定,即達到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平衡。
4.結語
關鍵詞:區域一體化;空間一體化;一體化理論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focus on the spac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theory of space structure, the complex system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is the spatial integration of the most important basic theory, these theories in response to globalization tendency to realize the city - region and to achieve its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regional integration; spatial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工業化在全球范圍的延伸和后工業化經濟組織的巨大變革,城鎮發展的區域化與區域發展的日益城市化,已成為城市――區域空間發展的主體趨勢。目前我國己出現若干個規模大小不等的城市群,其中比較成熟的區域主要包括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遼寧中南部地區、環渤海京津唐地區等。
區域一體化既是全球化趨勢的國家響應,也是自身戰略轉型的需要。由國家經濟向全球經濟的轉型,要求地方空間向流動空間轉化,要求行政型的空間結構體系向有序的經濟型、生態型空間結構體系轉變[1],促進空間結構的體系化,即空間一體化。空間一體化不是指空間連片,而是指存在有機聯系的空間體系。本文主要從空間的層面研究區域一體化,其理論基礎如下:
1 空間結構理論
空間結構理論始于20世紀30至40年代的德國,是在古典區位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總體的、動態的區位理論,是地理學和區域科學的重要理論。該理論主要關注區域空間內所有經濟客體形成的空間相互關系,這種相互關系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區域客體在空間上的相互位置關系、規模等級關系及空間功能關系等空間組織結構狀況;二是區域客體間的空間相互作用。任何一個區域或國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特點的空間結構。完善、協調、與區域自然基礎相適應的空間結構對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具重要意義。而區域內部群體中的城市彼此都存在著差異,差異是一體化的內在基礎。存在差異的一體化,是城市之間的相互作用從無序到有序,從無機到有機,從不完善到完善的合理方式。空間結構理論認為,區域空間結構在不斷發生演變、始終在進行重組,空間結構永遠不是靜態的[2]。有影響的空間結構演變理論主要包括佩魯的增長極理論、繆爾達爾的循環累積因果理論、廉姆遜的倒“U”型理論、弗里德曼的“核心-邊緣”理論、陸大道的“點-軸”漸進式擴散理論、梯度推移理論和網絡型城市理論等。相應的區域空間結構理論從微觀層面上的區位決策發展到關注宏觀層面上區域總體經濟結構與形態的模式研究。從注重抽象的純理論研究演變為從總體出發尋求各種經濟主體在空間中的最優組合與分異[3]。
2 復雜系統理論
城市系統是人類通過社會經濟活動在改造和適應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典型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是一個有組織的復雜系統。城市系統經歷著從中制約到協調,再由協調到制約的一系列演化過程,這是一個動態適應的過程[4],也是復雜系統演化的循環發展形式。城市系統與城市結構概念不同,城市系統強調的是城市之間和城市內部要素之間的動態作用,而城市結構則強調的是城市內部要素之間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兩者通過城市功能相互作用,即:當城市結構完全滿足于城市系統的必要功能時,便可認為城市系統在相對穩定的城市結構中處于一種均衡而有序的狀態;而當城市結構不能完全滿足于城市系統的功能要求時,城市系統中就會涌現改變城市功能的力量,城市結構走向無序直至新的有序結構的形成。城市的空間結構在演變的過程中也表現出諸多復雜系統的特征。復雜系統具有自適應性,城市問題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與此相關,因此在空間規劃時要應用城市系統的自適應性規律。自適應性規律體現在互動性、共生性和整合性等相關方面,因此一體化的空間發展戰略要考慮促進城鄉空間功能與環境的積極互動、主動調整城市系統的組織與結構使之躍遷至新的平衡狀態、及通過空間自覺調控與自然演進結合形成高效的空間利用和平衡發展。
3 景觀生態學理論
景觀生態學是地理學與生態學交叉的產物,它以認識景觀的格局與過程及揭示其相互關系為主要目的,既吸收了地理學中的空間分析方法,又繼承了生態學中的整體性思想,為城市規劃提供一種新的綜合性視角,也為人們了解景觀的生態效應,并通空間規劃、管理等手段有意識的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規劃工具。如果說城市是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那么城市景觀無疑是3個子系統相互作用結果的直接體現。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統整體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結構鑲嵌性原理、生態流與空間再分配原理、文化性原理、景觀演化的人類主導性原理及多重價值原理,其中過程、格局和尺度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一直是景觀生態學界研究的核心問題。格局和尺度是有強烈空間性質的概念,過程可以理解為是空間結構演化的過程。由于生態過程的復雜性和抽象性,很難定量直接地去研究生態過程的演變特征,往往是通過研究景觀格局變化來反映景觀生態過程。景觀結構即斑塊-廊道-基質的組合或空間結構是景觀功能流的主要決定因素[5],景觀生態系統空間結構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景觀空間形態分析、景觀空間關系分析和景觀空間構型分析[6, 7]。
結語
區域一體化是以空間為載體,涵蓋了城市及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因此空間一體化的發展策略應當從基礎設施一體化、港城一體化、產業一體化及生態一體化等方面展開。本文的理論研究對于不實現自身戰略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修穎. 區域空間結構重組: 理論基礎, 動力機制及其實現[J]. 經濟地理, 2003,23(004): 445-450.
[2]陳修穎. 區域空間結構重組理論初探[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03,19(002): 65-69.
[3]郭騰云, 徐勇, 馬國霞, 王志強. 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的回顧[J]. 地理科學進展, 2009,28(1): 111-118.
[4]譚躍進, 鄧宏鐘. 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及其應用研究[J]. 系統工程, 2001,19(005): 1-6.
[5]肖篤寧, 李秀珍. 當代景觀生態學的進展和展望[J]. 地理科學, 1997,17(004): 356-364.
[6]王仰麟, 趙一斌, 韓蕩. 景觀生態系統的空間結構: 概念, 指標與案例 [J]. 地球科學進展, 1999,14(3).
創業教育是指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和創業技能等基本素質,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從而能夠進行自主創業和自我發展。在國外,創業教育被稱之為繼文化教育、技能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教育護照”,與學術教育、職業教育一同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世紀60年代末,美國向創業型經濟轉型,創業教育模式應運而生。80年代是美國創業教育發展的重要階段,90年代開設創業課程的院校發展到1050所。90年代,美國創業學研究的領軍人物杰弗里•蒂蒙斯教授的著作《創業學》發展成為世界創業教育的框架和標準。截至2007年,美國實施了8種創業教育計劃,創業課程已超過5000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創業教育體系。近年來,我國也更加重視創業教育,提出了創業教育的理念,鼓勵大學生創業。數據顯示,2007年,美國大學生自主創業者占20%-30%,而我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者僅占0.26%,可見,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意識十分淡薄,創業能力十分低下。因此,高等職業教育領域在創業教育方面的探索還有待進一步深入。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學術界也十分關注高校創業教育研究,涌現了一批關于創業教育的論文和專著。這些研究成果分別從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闡述了創業教育的基本理論、剖析了大學生創業意向、分析了國外高校創業教育的經驗。然而,作為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重要陣地,高校近年來創業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高校創業教育研究與探索因此迫在眉睫。
二、創業教育理論基礎
創業教育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為創業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首先提出創造力開發論,認為開發人的創造力,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業能力的基本途徑。高職創業教育既要關注學生潛在創造力的培養,也要關注學生在創造過程中表現出的現實創造力。在學習過程中,高職學生通常可以表現出一般創造力,獲得一般水平的創造性作品。德國心理學家海特納將創造力分為:真創造力、類創造力、假創造力三種。高職教育開發這三種創造力都很重要。美國心理學家阿邁布麗還提出了創造力的結構理論,認為創造力主要由領域技能、創造技能和工作動機三大要素所構成。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等人對成就動機進行了歸因分析,以歸因理淪為指導,能夠培養學生的堅韌品質,這是學生創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格要素。人職匹配理論中最有影響的是“特質因素論”和“人格類型論”。美國職業心理學家威廉斯(E.G.Willianson)以帕森斯(F.Parsons)的職業指導三要素思想發展形成了特質因素理論(Trait-FactorTheory),該理論推動了人才測評在職業選拔與指導中的運用和發展。美國職業心理學家霍蘭德(Holland)提出了人格類型理論。由于不同學生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以及職業傾向性,高校創業教育應順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的需要,重視培養學生個體找尋與其自身人格類型重合的職業環境的能力。而學生技能形成理論認為,學生創業活動需要動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協同,動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形成要達到自動化的水平,必然經歷大量的訓練過程。
三、典型案例及分析
(一)創業典型案例
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2009—2012屆《畢業生就業與能力測評報告(Mycos大學生年度就業報告)》顯示,學生自主創業比例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不斷增強。優秀畢業生王輝以其創業事跡當選2012“感動江蘇”十大人物。王輝現任年銷售額100多萬元的常州橙果廣告公司總經理。5年前王輝從徐州來常州就讀。在校期間,他從發單員、酒店跑菜員等兼職工作起步逐漸走向自主創業。學校為他免費提供了設施齊備的工作室等各項支持。成功創業之后,他情系母校貧困生,從2009年到2012年,累計有6000多人次的貧困生獲得幫助。學院在創業設計類大賽連續數年獲得優異成績。2011年學院組織師生參加常州市教育局主辦的“金蝶杯”大學生創業設計與企業經營管理沙盤大賽學生獲得了兩個一等獎、一個三等獎的好成績。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門主辦的2012年“藍橋杯”全國軟件專業人才設計與創業大賽上,信息系學生榮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4位老師榮獲優秀指導教師稱號。輕工系以金誠塑業創業社為基礎成立了金誠塑料材料有限公司,經營成效良好。系部為公司的成立與運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多次召開會議,以畢業生成功創業的案例激發學生增強內部凝聚力,弘揚創業創新精神,將公司做大做強。優秀創業榜樣韓春生是管理系2006屆營銷專業畢業生。他畢業后就職于常州百興集團,從普通業務員到業務經理,再到自主創業。2010年,韓春生注冊成立南京百潤紡織品有限公司,年總銷售額突破一千萬元。2005模具班的學生李加貴一度成為常州大學城的“風云人物”,剛進大學他就開始創業。在校四年的創業經歷為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走出校園后他又站在了一個更大的舞臺。由于他的拼搏與創業精神,獲得了一千萬元的投資基金,并創立了一家屬于自己的公司。模具系2008成型331班學生馬艷東,他家境貧寒,為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學院多次為其頒發助學金。2012年2月應聘江蘇恒立高壓油缸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總部設備管理員,不到兩年的時間成為公司采購物流部主管。2014年4月,馬艷東作為院助學成才典型被上報省教育廳。常州科教城其它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創業的經典案例也不勝枚舉。據《常州晚報》2014年10月9日報道,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朱志獲得了“思科認證互聯網專家”證書。
(二)創業事跡的特征分析
大學生成功創業的事跡不斷涌現,這與學校重視創業教育與創業能力培養這一中心工作任務緊密相關。通過典型創業案例可以看出,這些大學生之所以能夠創業成功,首先是他們在校就讀期間接受了學校提供的創業教育,創業理念扎根于心,有強烈的創業愿望與動機;在創業的過程中,他們始終受到學校的關注與支持,創業指導部門不僅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還幫助他們合理選擇創業途徑,提供創業方法指導與精神支持。所以面對創業過程中的重重阻礙,他們能夠不斷堅持,走向成功。在他們創業有了一定起色之后,他們均不約而同地想到感恩母校,主動幫助母校學生,回饋社會。
四、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構建與策略
(一)高校創業生態系統
強化大學生創業意識,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是“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創業教育領域的重要工作內容。創業教育應建構包括學生主體、高職院校、社會政府、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生態系統(如圖一所示)。1979年,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提出生態系統理論。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是教育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生命體,由學校微環境和社會宏環境構成,對創業教育起制約和調控作用。社會宏環境包括政府、行業、企業等外部社會環境,為創業教育提供政策方針、財政撥款等有效支持。政府機構通過制定鼓勵創業的政策,形成公平的法律環境、市場競爭環境,為創業提供政策支持、資金支持和行政服務。學校微環境是創業教育的主陣地,是創業教育的具體實施者,高校學生是實施創業教育主體以及檢驗創業教育成果的主要對象。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構建必須以市場為驅動,把握政策,深化行業、企業、社會和學校之間的密切聯系,促進學生的自主創業。高職院校以地方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為支撐點,以培養學生的創業素質為宗旨,發展創業教育,培育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才能孕育創業人才。首要在于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完善創業教育體系,形成良好的創業教育生態系統。還要熟悉國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方針、政策,為學生創業提供高效率的政策咨詢服務,為學生創業提供及時的資金資助或策略支持。科學分析創業教育的現實問題,探索具有現代性、開放性、多元化的創業教育模式,建立公平、競爭、合作的創業環境,結合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營造崇尚創業、寬容失敗的校園創業文化氛圍,制定與實施一系列針對畢業生的創業指導服務計劃,構建創業教育的長效機制。
(二)創業教育策略
創業教育的核心是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而非簡單的技能傳授。為積極響應國家鼓勵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方針政策,加大學院就業創業教育力度,更好地探索產學研相結合教育模式,大力推動創業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業精神,學院將創業教育貫穿于高職教育的全過程,做到培訓規范化、實踐社會化、資助項目化、支撐基地化和教育網絡化,多層次、多途徑、全方位推進,不斷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首先,設置職能互補、利于創業教育的配套創業教育管理與培訓機構。學工處、教務處、市場部、就業指導中心等部門以就業創業為目標整合自身的職能、資源、渠道,建立專門的就業與創業指導中心統籌畢業生的信息咨詢、方法培訓、跟蹤指導等工作。其次,在課程設置中更加注重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課程設計的靈活性等要素,為學生的創業活動提供實效性的幫助。美國教育家杜威主張“做中學”,強調學生以自己的興趣、需要、能力、經驗為中介,通過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學院充分重視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這兩種典型課程對創業教育課程設置的指導意義。以學科課程讓學生系統掌握創業知識,為創業實踐做準備;以活動課程使學生獲得切身體驗,從而提高創業能力。第三,營造創業教育校園文化。通過營造以“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的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校園創業文化構建在校生創業理念,增強對于未來創業的心理準備與適應性,激發他們創業的熱情。學院在“十二五”期間創建了一個文化品牌———校友大講堂,內容包括校友的獨特奮斗經歷、校友的成長經驗、就業創業專題報告會等,旨在匯集校友精神資源,加強個性化指導,為在校生提供智力支持,幫助其勇敢地面對就業競爭現實,克服各種困難心理,鼓勵學生甘于吃苦,參加社會實踐。第四,從創業教育與實踐平臺建設、創業園與創業基地建設等層面構建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學校創業園與創業基地,或與外界的創業園與創業基地合作,多渠道、多層面、多維度地為學生提供創業鍛煉的環境。為推進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搭建創業項目的交流平臺,學院多次舉辦《創辦你的企業》(SYB)培訓班,指導學生把自己的創辦企業的構思變成現實。第五,科學設置創業教育的資助體系和豐富多彩的創業教育第二課堂的資助體系。設立創業基金,支持、引導學生從事初級的創業嘗試活動,資助學生參加各種創業相關的學習活動。學院以大學生創業類社團為基礎成立由教師、在校生、畢業生共同經營管理的創業公司,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第六,建設創業信息網,提供了多元信息資源。采集實用有效的信息資源,積極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務。
五、結語
1.靜態業務層面——資源能力固守
在靜態視角業務層面上進行作品開發的多數是那些較小的動漫制作單位,有限的運營資本及較單一的人力結構,使其僅能聚焦于某一動漫作品的某些初級制作(如造型設計、內容編排)。比如由個人興趣發起的漫畫工作室,工作人員的時間精力要投入到大量的繪畫制作工作當中。這類工作室往往會沿著兩個路徑發展。
2.動態業務層面——劇情線索發展
路徑之一是在動態視角業務層面上,追求劇情線索發展。開發主體強調對自身作品劇情內容、造型設計、場景設置等一系列作品元素進行編排和創新,以內容吸引觀眾從而延續所創作動漫形象的市場生命力和影響力。如日本動漫作品較多以漫畫連載的形式進行長期運作,而作品原創作者會將繪畫制作外包給其他人員,自己專心于整個動漫作品的劇情線索發展。事實上,任何文化作品的靈魂在于它的內容,好的劇本、精彩的劇情會讓動漫藝術形式更具文化魅力。這也是國內觀眾對日、美經典動漫影視作品給予好評的關鍵原因。
3.靜態公司層面——路徑依賴擴展
另一路徑是在靜態視角公司層面上,開發主體因從業慣性所強化的技術能力,而長期習慣于特定形式動漫作品的制作,開發團隊會依賴既有資源和能力進行公司層面的發展。如一些動漫公司長期運用Flas形式進行開發制作,Flash技術會成為公司擴展其他業務的首選技術方案。由于學習曲線和知識積累效應的存在,開發主體可能對于特定動漫藝術形式的制作方法、工藝技巧日漸熟練,帶來經驗的積累和學習成本的降低,從而發展成專業化的制作公司為顧客提供特定技術服務。兩種戰略發展路徑并不相互隔離,更多的時候是相互交織、彼此協同的,也即開發團隊同時完成作品的劇情創作和動漫技術制作。
4.動態公司層面——市場架構擴展
在動態視角公司層面上,早期刊發的漫畫圖書會逐步被開發成動畫連續劇、電影,甚至擴展到其他的產業領域(玩具、主題樂園、游戲等),各業務領域向客戶群體傳遞的是本質不同的客戶價值主張,開發具體業務的資源體系和業務流程截然不同,相匹配的盈利模式千差萬別。公司對各類業務的整合是建立在動漫資源跨行業領域整合利用的基礎之上,從而形成市場架構的延伸和擴展。國內動漫作品《喜羊羊與灰太郎》即沿著這一路徑,成為一部較成功的商業動漫作品。而產業巨頭迪斯尼將企業定位在娛樂業,動漫資源游走于各行業領域,給企業集團帶來了空前的市場機遇。可以看出,由單一作品構思向市場架構擴展的路徑選擇,是開發主體擴大作品影響范圍、獲取績效回報的關鍵戰略決策。這一戰略路徑選擇伴隨著主體對資源能力的深度開發、創造性團隊的自我成長、作品內容的系列延伸以及作品未來可能觸及的機會空間的拓展。正是開發主體的戰略選擇,逐步塑造著未來商業模式的構型,進而限定、擴展或重構商業模式所能給作品帶來的商業機會的規模和范圍。從這個角度來看,商業模式的設計、構建、調節和創新的動態過程,實際上是為企業既定戰略路徑選擇的實施過程擬定一種情境空間,從而為企業擴大創造價值和獲取價值的機會和空間。
二、開發主體在動漫商業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
1.動漫產業的商業生態系統視角及開發主體的角色
目前,國內學者較多從動漫產業層面與動漫營銷視角來分析國內外各類動漫作品商業化的成功或失敗經驗。雖然借鑒了諸多戰略管理、產業組織、制度經濟、營銷管理等學科的分析框架,從競爭力提升、產業結構優化、組織網絡、價值鏈等視角為動漫類企業提供了不少有實踐操作價值的見解。這些分析框架的既定前提、假設是企業所處產業領域的環境沒有出現快速轉變、企業間的交互關聯是靜態穩定的,但忽略了企業本身在資源能力和發展路徑上存在的異質性,同時也未預料到產業內潛在的整合和分離的動態趨勢。已有的分析工具和經驗更像是為企業提供一個多器械工具箱,而非解決企業特定問題的操作指南。這種整合和分離的動態趨勢給產業內各參與主體全新的沖擊,迫使其重新考慮自身的角色、與其他參與者之間的關系。這勢必帶來一個難以繞開的問題:在外部環境快速變化的情況下,動漫作品開發者如何定位自身的角色和職能才能有效地動態適應產業內的動蕩?根據Moore對商業生態系統的界定——既定空間和時間框架下企業間以及與外部環境之間通過物質、信息、價值和能量的循環流動產生競爭、依存等相互作用從而構成動態的、具備高度自組織、自適應和自調節能力的有機系統,動漫作品開發主體所處的產業環境更像是一個生態圈,他需要與許多利益相關方進行互動、協同發展才能實現作品的商業價值。揚西蒂和萊維恩基于企業在商業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位,將企業劃分為三種角色:網絡核心型、支配主宰型和利基縫隙型。
(1)動漫商業生態系統中的網絡核心型企業。
網絡核心型企業是知識經濟背景下價值生態網絡中的核心企業,以知識資本、人力資源和財務資源為運營的主要驅動力,通過構筑創意和編劇的創作平臺、作品的制作開發平臺、業務運營管理平臺、營銷傳播和推廣平臺、人力資源管理平臺等一系列的功能性載體,吸引生態系統內其他成員參與到同一價值網絡當中,在動態競合過程中,開放和互動地創造和提升產業生態價值。網絡核心型企業能夠協助系統中其他成員節約和降低成本,擴大作品的傳播范圍和規模,提升作品的價值空間,從而增強生態系統整體的盈利能力。美國的迪斯尼和日本的東映動畫正是網絡核心型企業的代表。
(2)動漫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支配主宰型企業。
生態系統中一些具有優勢資源(作品、品牌、渠道、制作條件等)的企業有機會成長為支配主宰型企業,或產業中一些參與方憑借其優勢在某些價值創造環節上存在較強話語權。支配主宰型企業借助其在生態系統的關鍵生態位,最大限度地攫取價值。如作品的原創團隊(劇情和形象開發)會對動畫制作方施加壓力,以獲取自己設想的動漫表現形式;電視頻道會對所播出動畫作品的選擇、時段安排,甚至后期版權費用支付有很強的談判優勢;電影電視播出的審片機構會對作品能否播出起到決定性影響。這些外部參與方所構筑的規則框架,往往形成產業約束或政策管制,可能迫使動漫作品開發主體被動接受對其不利的交易條件。
(3)動漫商業生態系統中的利基縫隙型企業。
大量利基縫隙型企業構成商業生態系統中的主體,以其特色的細分市場定位或突出的技能優勢創造價值。它們與網絡核心型企業和支配主宰型企業,以及它們彼此間,存在著廣泛的競合和依賴關系,呈現出獨特的自適應和進化特征。大量的動漫工作室、動漫創作成員都是縫隙型個體,其受限于創意、資金、技術等條件,難以躍升為網絡核心型或支配主宰型企業。商業生態系統視角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動態的分析平臺,系統中異質性企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基于前文所提出的動漫作品開發主體所處的戰略發展態勢,著力考察動漫影視作品開發主體在飾演不同角色、處于不同戰略發展態勢下,其構筑商業模式的主要特征與功能機制。
2.不同戰略發展態勢和角色下開發主體構筑商業模式的主要特征
對于商業模式的分析框架,在此借鑒學術界較公認的Johnson等人提出的理論模型——商業模式是由存在相互依存關系的客戶價值主張、關鍵資源、關鍵流程及盈利模式四種構件組成的,反映企業創造價值和獲取價值的功能性活動系統。基于該模型分析框架,對不同戰略發展態勢下,飾演不同角色的動漫作品開發主體所構筑的商業模式下的主要特征進行簡要梳理。
三、商業模式功能實現的核心機制——情境調節
1.不同角色主體選擇商業模式的功能側重
橫向看,動漫作品的開發主體積極探索和嘗試不同的商業模式,有利于促進其在產業內戰略行為的有序性、擴展經營視野和選擇合理的戰略舉措,通過在作品開發與企業成長的過程中動態調節自身的商業模式,以保持與經營環境的良性適配,從而幫助企業取得更加理想的回報。那么,不同角色主體選擇商業模式的功能側重則成為焦點。
(1)網絡核心型企業——網絡協同下的開放式功能性平臺。
網絡核心型企業尋求對優勢資源和能力在跨產業領域內的應用,為開發適合不同環境的客戶價值主張,需要對關鍵業務流程在公司層面上進行全新整合,并分別匹配以不同的盈利模式。在動漫商業生態系統中,網絡核心型企業往往呈現為多業務領域與多盈利模式交織的多商業模式綜合體,能夠吸引大量利基縫隙型企業依賴于它,有助于小型動漫工作室的作品在更大的功能平臺上實現價值。大量利基縫隙型企業在這一功能平臺上形成競合關系網,產生網絡協同效應。整體商業生態系統在實現價值潛能釋放的過程中,網絡核心型企業的戰略態勢會影響企業一系列行為決策,進而會影響這一網絡功能平臺的健康程度。如果網絡核心型企業固守既定資源能力框架,壟斷特定的資源(渠道、規則制定、政策準入等)以攫取超額利潤,這將會制約利基縫隙型企業的后續良性發展,而后者的戰略抉擇傾向于規則的逃避或突圍,突圍成功的企業有機會改變產業游戲規則。網絡核心型企業無論選擇何種路徑來發揮功能平臺優勢,其BM功能機制重心在于開放性地面向市場和創意源。如迪斯尼與東映動畫對小型團隊創作的作品提供專業技術和融資扶持。
(2)支配主宰型企業——基于資源能力優勢的價值攫取和盈利保障。
支配主宰型企業與網絡核心型相比,其自身的資源和能力差距較大,能夠支持單一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或作品創作,難以駕馭跨多行業領域的運營管理。因此,支配主宰型企業其商業模式的功能重心在于對既有規則、資源和能力的持續開發和維護,進而借助相關優勢增強自身在價值鏈上的議價能力并確立盈利保障機制。
(3)利基縫隙型企業——以技術和作品驅動客戶價值主張創新。
利基縫隙型企業在商業生態系統數量多,規模小,業務與技術較單一,定位于特定細分市場空間。除非企業創新出有市場應用潛力的動漫技術,或是構思出有精妙故事情節的作品——提出有吸引力的客戶價值主張,否則難以長期生存下去。因此,利基縫隙型動漫企業的商業模式功能側重于以技術或作品所驅動的客戶價值主張創新,突破產業規則制約,充分挖掘潛在市場機遇。
2.商業模式發揮功能的核心機制在于情境調節
通過上述分析,不同角色的開發主體在各種戰略發展態勢下有著不同的商業模式功能側重,可以看出各功能重心都傾向于對主體外部經濟環境施加特定影響,力圖塑造有利于企業的釋放技術或作品價值潛能、提升盈利預見和擴展市場機會的情境。從表1的縱向視角上看,商業模式對各種開發主體在特定戰略發展態勢下應當塑造不同的情境空間來實現的既定功能。
(1)處于資源能力固守態勢下的情境調節機制——規則壟斷或規則突圍。
處于資源能力固守局面的企業會構筑商業模式以進行規則壟斷或規則突圍。利基縫隙型企業迫于生存壓力,傾向于沿技術學習或作品開發步入后續戰略發展態勢,再進行特定范圍的規則突圍;支配主宰型企業雖能借助規則壟斷獲利,但其規則觸及面有限,會面臨其他企業規則突圍的挑戰;網絡核心型企業攫取價值鏈上的主要利益,為保護既得利益,它們傾向于對行業內已有規則體系的固守、壟斷和絕對話語權。
(2)處于路徑依賴擴展態勢下的情境調節機制——技術學習效應。
處于路徑依賴擴展態勢下的企業會聚焦于技術學習效應所帶來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其商業模式功能側重于技術情境的塑造。利基縫隙型企業通過技術學習向市場提供初始的動漫開發服務,形成經驗積累,不斷深化對技術的掌握,逐步通過技術學習實現成本降低和業務擴展;支配主宰型企業能夠掌握一定專業化的動漫開發技術,并在業界具備一定的技術優勢,憑借優勢實現動漫作品產能的提升和開發成本的降低,形成規模經濟;網絡核心型企業側重于技術在多領域的應用,以實現優勢技術的范圍經濟。
(3)處于劇情線索發展態勢下的情境調節機制——劇情結構組織。
處于劇情線索發展態勢下的企業會聚焦于作品的劇情內容創作,其商業模式功能側重于塑造有吸引力的劇情結構。利基縫隙型企業在創作過程中往往依賴原創作者獨自思考劇情線索的發展走向并進行動漫造型設計開發,舉步維艱,開發周期不確定,進而運營收益和風險不確定;支配主宰型企業在此態勢下會組織專業的創作團隊,以保證定期提供作品更新;網絡核心型企業則開放性地組織劇情結構,吸引外部創作人員并集成創作成果,綜合形成更富創造力的作品內容。
(4)處于市場架構擴展態勢下的情境調節機制——多商業模式嵌套和資源認同。
處于市場架構擴展態勢下的企業會積極尋求多業態之間的平衡,其商業模式功能側重于多業務模式和多盈利模式的動態一致性。利基縫隙型企業由于資源能力有限,一般難以駕馭多模式架構,存活并成長是其首要目標;支配主宰型企業一般沿價值鏈來遷移既有動漫資源進入其他業務領域,從而伴隨對相關業務領域的盈利模式的架構匹配和創新(比如進入游戲產品開發);網絡核心型企業能夠實現在跨度較大的多行業領域同時進軍,形成多重客戶價值主張及多種盈利模式交織的格局,其情境調節的側重,在于通過優化流程實現關鍵資源在多套商業模式間的動態均衡分布和認同。在此,將上述分析內容匯總于表2中,以清晰反映各種角色的動漫作品開發主體所開發商業模式的功能重心,以及在不同戰略發展態勢下商業模式發揮功能的四種情境調節機制。
四、結論和研究展望
關鍵詞:生態位理論;旅游生態位態勢理論;旅游生態位擴充; 西雙版納
中圖分類號:F5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4027103
1問題的提出
生態位理論(niche)是生態學中的重要理論之一,眾多學者并未對生態位理論有統一的概念認識,Grinnell(1917)最早定義空間生態位[1];之后的學者如Elton[2]、Gause[3]、Hutchinson[4]、Whittaker[5]、Oduml[6]、Leibold[7]、Pinak[8]等對生態位的概念進行了定義、擴展或再細分。國內關于生態位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王剛[9]、馬世俊[10]等人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多種生態位的概念。雖然生態位的概念沒有統一,但是其基本思想都是指基本生物單元在生態系統中與其他生物單元的相互關系。生態位理論被廣泛應用于種間關系,生物多樣性與穩定性種群變化等生態學領域。隨著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的提出,生態位的理論和方法逐漸滲透到城市景觀、旅游規劃以及企業管理等許多社會學科領域。
生態位在旅游中的應用最早是黃芳(2001)提出的[11],她認為某些生態學原理,如生態位原理可以為旅游領域提供獨特的視角和方法,解決旅游區域優化系統,促進旅游可持續發展。國內運用生態位理論研究旅游大致可分為:旅游資源生態位、旅游地生態位以及區域旅游生態位等研究。
在旅游資源生態位的研究中,李向明(2007)認為旅游資源在旅游系統中占據的位置和發生的功能及作用,體現了旅游資源的生態位寬度,其選擇策略主要包括生態位的拓展、調整、協調和優化四個方面,并以江西省為例分析了當地旅游資源的開發策略。李豐生等(2008)認為旅游資源生態位是在當地旅游資源開發的總體過程和所有旅游資源品相特征中的發展地位和作用,并指出旅游資源的整合主要有錯位開發、協同發展以及拓展策略。
在旅游地生態位研究中,鄒仁愛等(2005,2006)認為旅游地生態位是指旅游地在區域旅游系統中所具有的生存位置以及在旅游系統中發揮的作用,并探討了旅游在協調開發過程中的策略。孟德友(2006)等在理論基礎上分析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巴拉河鄉村旅游發展中生態位的重疊現象和發展策略。祁新華(2006)等對黃山、九華山、齊云山的生態位態勢進行定量分析。向延平(2007)以湖南鳳凰為案例分析點進行生態位態勢的定量分析。王剛等(2008)對珠三角地區的主題公園的生態位態勢進行對比研究。
在區域旅游生態位研究中,汪清蓉等(2008)提出區域旅游生態位的測量由4大維度和32項變量構成,并探討長三角地區區域旅游的競合模式。祁新華等(2004,2005)在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區域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措施等。
綜合國內外的研究文獻,目前國內基于生態位的旅游研究理論介紹較多,深入研究較少。引入生態學理論,有助于客觀有效地分析旅游生態位的特征和規律,更能通過定量分析而科學地提出可持續發展策略。
2旅游生態位理論
2.1旅游生態位
旅游生態位是指旅游地在區域旅游系統中所處的地位、發生的作用、體現的功能以及與周邊旅游地的相對關系。旅游生態位概念如同傳統生態位理論一樣,充分反映了研究單體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以及相互關系。相關學者研究旅游生態位理論包括旅游生態位適宜度理論、旅游生態位態勢理論、旅游生態位分離與重疊等理論,本研究就是運用旅游生態位態勢理論對云南省西雙版納的旅游生態位進行定量分析,并提出合理的發展策略。
2.2旅游生態位態勢理論
根據前人的研究理論,可以將旅游生態位分解為“態”和“勢”兩個基本屬性[12]。“態”是表示旅游地所處的狀態,是旅游地在區域旅游系統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和周邊旅游地相互作用的影響。在旅游統計數據里面可以用旅游地的旅游總收入或者旅游總人數、旅游資源評價等指標反映旅游地的狀“態”。“勢”是指旅游地在區域旅游系統中所產生的影響力或支配力,如生產力、經濟增長率等,在旅游統計中可以用旅游總收入變化量或者旅游總人數變化量、旅游增長率等變化量來表示旅游地生態位的“勢”。在分析旅游地生態位時,不僅要了解旅游地目前所處的狀況和發展情況(態),也要了解旅游地的旅游發展變化情況以及旅游地與周邊旅游地之間的競合關系和影響力(勢),這樣才能全面了解旅游地生態位的發展變化規律。
旅游生態位態勢計算模型為:
式中:i,j=1,2,3…,n;Ni為旅游地i的生態位;Si為旅游地i的態;Pi為旅游地i的勢;Sj為旅游地j的態;Pj為旅游地j的勢;Ai和Aj為量綱轉換系數。Sj+AjPj稱為絕對生態位[13]。計算結果在0~1之間,數值越大越接近1,說明該旅游地在區域旅游圈中影響力越大,占支配地位。數值越小,說明該旅游地在區域旅游圈中影響力越小,所處地位可忽略。
對于旅游地生態位定量分析來說,可以將旅游總收入或者接待游客總人數作為旅游生態位的“態”,將旅游總收入和接待總人數的變化量作為旅游生態位的“勢”,以一年為時間周期,則量綱轉換系數Ai和Aj為1。
2.3旅游生態位擴充理論
旅游地在長時間的發展下,旅游生態位的態和勢會發生變化,如果旅游地得到良性發展,旅游生態位的態和勢得到相應的增長,這就是旅游生態位的擴充。相反,若生態位的態和勢不增反減,我們就稱之為旅游生態位的壓縮。旅游生態位的擴充理論反映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情況,管理方可根據旅游生態位的發展情況適度調整發展策略,避免惡性的生態位重疊帶來的旅游生態位壓縮現象。
旅游生態位擴充模型可表示旅游生態位的擴充程度,其數學模型可表示為[14]:
式中:T為旅游地生態位擴充的程度和大小,P為旅游地生態位的勢,S為旅游地生態位的態。當T>0時,表示該旅游地生態位處于良性發展階段,在區域旅游系統中處于擴充狀態,影響力在逐漸增強。當T
2013年4月綠色科技第4期
陳 娟:基于旅游生態位理論的旅游競爭態勢研究地理與旅游
3西雙版納旅游生態位定量分析
3.1西雙版納概況
云南西雙版納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環境具體表現為多雨,高溫,濕潤,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雨林氣候均在西雙版納表現出來。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素有“熱帶植物王國”的美譽,境內現存大面積保存完好的熱帶雨林,生物資源極其豐富,具有科考研究價值。其中野象谷、望天樹、原始森林公園已是馳名中外的生態旅游景區。在該景區范圍內,游客可以體驗到地域特色強烈分明的植物景觀。近年來望天樹景區發展勢頭強勁,將熱帶雨林景觀、獵奇探險和科考集于一體。同時該地區是以傣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傣族園民風淳樸,民族特色濃郁。西雙版納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廣大游客。
3.2旅游生態位計算
本論文選擇西雙版納全年旅游總收入和接待游客總人數為指標,收集從2001~2011年每年旅游總收入和全年游客總量數據,運用上述理論模型,分別計算西雙版納旅游絕對收入生態位、接待總人數絕對生態位以及旅游生態位擴充率。
表1西雙版納地區2001~2011年游客量生態位測算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游客量/萬人247.01250.96247.38271.23269.99359.71503624.28732.03853.141012.65年平均游客變
化量/萬人-3.9500.1858.0735.74522.54042.66553.89660.62867.34876.564游客量絕對生
態位/萬人-254.91247.565279.303275.735382.250545.665678.176792.658920.4881089.214T-0.01570.00070.02980.02130.06270.08480.08630.08280.07890.0756注:根據西雙版納旅游局和統計局以及相關網站提供相關統計資料整理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從2001~2011年,除了2003年非典事件的影響,其他年份(2005年除外)游客量變化規律是在逐年上升,游客量的絕對生態位(2003與2005年除外)也在逐年增加,從游客量生態位擴充率可以看出,西雙版納發展速度極快,尤其是從2006年開始,游客量生態位擴充率居高不下。從表1中可以看出,2001年西雙版納接待游客總人數為247.01萬人,2011年全年接待游客總人數為1012.65萬人,翻了近5倍。游客量生態位擴充率T>0,說明西雙版納旅游發展存在明顯的旅游生態位擴充現象。
表2西雙版納地區2001~2011年旅游收入生態位測算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旅游總收入
/億元16.2715.9120.5024.7524.4027.2833.9641.1750.3480.33100.24年平均旅游收
入變化量/億元--0.3602.1152.8272.03252.2022.9483.5574.2597.1188.397旅游收入絕對
生態位/億元-15.55022.61527.57726.43329.48236.90844.72754.59987.448108.637T--0.02260.10320.11420.08330.08070.08680..8640.08460.08860.0838
由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從2001~2011年,2002年略微下降,旅游總收入總體而言逐年增長,旅游收入絕對生態位也大致逐年增加。從表2中可以看出,2001年西雙版納旅游總收入為16.27億元,2011年全年旅游總收入為100.24億元,翻了6倍多。旅游總收入生態位擴充率從2003年開始一直大于0,尤其是2005年以后,旅游總收入生態位擴充率值很高,說明西雙版納近年來的旅游發展存在明顯的旅游生態位擴充現象。
4結語
通過把生態位態勢理論和生態位擴充模型引用到西雙版納旅游分析中,客觀實在地反映了該地旅游的發展情況,為旅游地開發提供了新的分析視角,有利于后期對區域旅游資源開發、區域旅游發展戰略制定提供一個新的理論和分析視角。但是旅游生態位理論還處于未成熟的階段,有待學者們進一步深入地研究。而且,這種模型與研究方法是在理想狀態下的結論,在指導旅游地發展策略問題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只是一個初步探索,隨著旅游生態位理論的不斷完善,還可以嘗試其他計算模型進行對比分析研究更深入。
參考文獻:
[1]張光明,謝壽昌.生態位概念演變與展望[J] .生態學雜志,1997,16(6):46~51.
[2]Elton C.Animal ecology[M].London:Sidgwick and Jackon,1927:63~68.
[3]Gause G F.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M].Baltimore:Williams&Wilkins,1934:19~20.
[4]Hutchinson G E.Concluding remarks[J].Cold Spring Harbor Symp Quant Boil,1957,22:415~427.
[5]Whittaker R H,Levin S A,Root R B.Niche[J].Habitatand Ecotype Am Natl,1973,7(5).
[6]Odum E P.Basic ecology[M].New York:CBS College Publishing,1983.
[7]Leibold M A.The niche concept revisited:Mechanistic model sand community context[J].Ecology,1995,76(5):1371~1382.
[8]Pinakae R.Evolutionary ecology[M].6thed.San Francisco:Benjamin/Cummings Publ Com,2000.
[9]王剛,趙松嶺,張鵬云,等. 關于生態位定義的探討及生態位重疊計測公式改進的研究[J].生態學報,1984,4(2):119~126.
[10]馬世駿.現代生態學透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72~89.
[11]黃芳.優化旅游系統的生態學原理[J].生態經濟,2001(11):19~20.
[12]向延平. 基于生態位理論的旅游發展關系分析——以武陵源風景區為例[J].經濟地理,2009(6):1047~1050.
一、目的:為什么要提出教育技術生態觀
(一)當前教育技術生態觀研究概況——“有其事,無其名”
南國農先生曾說:“我國的電化教育是先有其事,后有其名,再有其學”[3]。這話一點都不假。在國內,筆者以中國知網為資源庫,以教育技術、生態為主題進行高級檢索,共檢索到188篇文獻,這些文獻有不乏博士碩士論文,也有期刊雜志論文,其中教育技術領域核心期刊《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遠程教育雜志》《現代教育技術》《開放教育研究》以及《中國遠程教育》和《外語電化教學》等主流期刊都有對教育技術生態觀的關注,這表明研究人員已經用教育技術生態觀來進行研究,正好印證了南先生所說的“先有其事”這一說法。但是,目前由于教育技術生態觀是一個很廣泛的話題,因而沒有個人能將其完整地闡述,故當前仍沒有到“后有其名,再有其學”這一層面。以往的研究提出教育技術生態觀,捅破了教育技術學生態視野的窗戶紙,也只是“后有其名”的一部分,還需要廣泛地去研究。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而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4]。生態學目前已經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生態學是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的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學科。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5]。將生態學理論運用到教育領域,解釋教育現象和解決教育問題于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即“教育生態學”。將網絡和生態學聯系在一起則始于美國商務部發表了一份《浮現中的數字經濟》的研究報告[6]。鑒于此,國內有學者提出了“互聯網生態(InternetEcology)[7]”的概念作為研究互聯網生態的指導。通過搜集并整理近幾年教育技術學的相關文獻可以發現,這些文章或多或少都以生態觀的視角審視教育技術的發展、資源的配置以及教育技術發展中的問題,卻沒有從全局理論的高度提出教育技術的生態觀,也沒有提出教育技術生態觀的意義和指導作用。例如,在《教育技術學的生態觀研究》里面,作者僅以生態觀的觀點來解釋了計算機在學校教育應用的問題[8],而沒有將生態觀納入教育技術學大范圍,即把教育技術學的各個要素考慮進去。在《信息化教育軟件資源的生態資源觀及其成熟度模型》《學習資源服務生態環境構建的研究》當中更多的是討論關于學習資源的生態觀的問題,提出了學習資源的設計和開發的模型;《教育技術學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探索》中作者重點論述了“生態哲學”的整體觀以及強調普遍聯系性為教育技術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論和思維[9],其重點是運用哲學方法論解決教育技術學可持續發展問題,同樣沒有深入探討教育技術生態觀的意義。然而,令人感到高興的是,目前已有文章或多或少都對教育技術生態化問題進行了一些探究,例如杜娟[10]等通過生態視野對基礎教育信息化評價模型進行構建,余勝泉[11]等通過生態觀的視野論述了區域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問題,梁麗娟[12]通過生態觀視野論述了信息技術與語言測試深度融合的問題等,這些案例無不表明,教育技術生態觀“后有其名”也在進一步完善之中。
(二)學科交叉在其他領域的發展
教育技術生態觀可以認為是一種學科的交叉,而學科交叉,往往會大范圍引發學科研究范圍的變革,促進該學科強有力的發展。例如,16世紀瑞士醫生把化學知識和醫學知識相結合,開創了醫療化學(現在稱醫藥化學)領域;17世紀笛卡爾將代數學和幾何學結合開創了解析幾何;18世紀里希特將數學與化學相結合,開創了化學計量學之先河;19世紀化學家們把物理與化學相結合,相繼產生了化學熱力學、電化學等學科。進入20世紀,特別是在互聯網以及信息技術影響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領域的交叉性學科如雨后春筍般崛起,這一時期相繼產生了如信息哲學、文藝美學、進化金融學、行政環境學、應用倫理學、綠色化學(環境友好型化學)、綠色會計學、網絡語言學、生物信息學等數種學科。社會科學、思維科學領域的大多數學科也有了長足的發展。2008年北京諾貝爾獎論壇上,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姚期智教授在《信息技術背后的科學》一文中指出:“常常當不同學科、不同理論相互交叉相互結合的時候,同時一種新技術達到可用達到成熟的時候,往往會出現理論上的突破和技術上的創新……一些重大的突破和創新需要學科的交叉結合”[13]。生態化思考為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考模式,需要我們不斷去努力、豐富和完善。
二、定位:什么是教育技術生態觀
(一)為什么是教育技術學和生態學的交叉
1.教育技術學與某一種自然科學有關系——系統論觀點的支持聯系和發展是哲學看待問題的基本途徑之一,事物是聯系的,因而其才可以構成系統。錢學森認為系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而且這個有機整體又是它從屬的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14]。若以此論之,教育技術學和生態學自然都屬于同一系統范圍內,它們都是學科領域范疇。依據聯系的觀點,教育技術學必然與自然科學的某些學科有共性或者聯系(至于是不是生態學還待定)。但事實表明,教育技術學處于教育學二級學科的位置且教育學已經有以生態學觀點來進行研究的范式,這種上位與下位的關系,是一種派生類屬關系,對于教育技術生態學的研究不言而喻,系統理論是教育技術生態觀的理論基礎。當然,系統理論的觀點僅為我們提供一種思考的空間與可能,教育技術學經過多元化的發展,不得不讓研究人員對各門學科產生帶來的沖擊進行深入的思考,教育技術學與生態學聯系與否的論證,還需要教育生態學等相關學科的支持。2.教育技術學與生態學有關系——教育生態學觀點的牽橋引線“生態學”一詞在教育研究中正式使用可能始于美國教育學者沃勒。1932年,他在著名的《教學社會學》一書中曾提出“課堂生態學”(EcologyofClassroom)[15]。我國的教育生態學最早在臺灣地區展開,20世紀70年代臺灣師范大學教育系開始嘗試進行教育生態學的研究;1975年,維新書局出版了方炳林《生態環境與教育》一書,被認為是我國研究教育生態學最早的著作;1988年,陳敏豪在《人類生態學——一種面向未來世界的文化》一書中專門寫了“教育與人類生態”一章,試圖從人類生態學的角度來思索、探討現代教育問題,開辟了教育生態學系統研究之先河[16]。當前,教育生態學已在我國形成相對穩定的學科。而縱觀人類科學,無外乎有三種:一是自然科學,二是社會科學,三是思維科學。教育技術學中的自主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協作學習等研究可以概括地說教育技術是在思維科學領域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教育技術是在思維科學和社會科學支撐下的研究。而系統論的觀點告訴我們,我們生活在一個大的系統當中,教育技術同樣處于該系統之中,并且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發展中孕育而出的新學科,既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知識構成了人類全部領域的知識,那么以此而論之,教育技術也就一定與自然科學領域某門學科有著重疊或相似的地方,即可以用某種自然科學的觀點解釋或闡述教育技術問題,如圖1所示。進一步說,教育技術學是教育學的二級學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生態學的觀點在教育中的研究促成了教育生態學的發展,既然有教育生態學,而教育技術學屬于教育學的分支學科,那么是不是具有教育技術生態學的觀點——教育技術生態觀?因此,教育技術生態觀是否存在當然是可以值得探討的問題。如圖2所示。圖1和圖2分別代表以下假設。假設1:人類的知識分為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和思維科學知識,教育技術作為一門學科,一定被包括在三種知識領域范圍內(黑色多邊形代表教育技術學(左)和教育生態學(右)),教育技術學一定與自然科學領域內某門學科有一定的聯系。假設2:教育學與生態學形成了交叉性學科——教育生態學,教育學可以與生態學相結合,而教育技術學是教育學下屬的二級分支學科,教育學內部各個學科與生態學的某些學科有聯系和關系。
(二)為什么是教育技術生態觀而不是教育技術生態學?
1.“學科”+“學科”=“二級學科”雖然研究人員并沒有對學科的結合產生這樣一種思考:兩個學科交叉所產生的新的學科必然屬于其中某一學科或屬于這兩個學科,即成為他們的二級學科或次一級的學科,不可能與其處于同一級,成為同一級的學科。但是事實表明,上述思考是正確的,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教育心理學、教育經濟學、教育政策學、教育生態學、教育技術學都屬于二級學科,都是教育學與某學科結合形成的二級(或次一級的)學科。自然科學領域中,生物化學、物理化學、熱力學、電磁學等學科也都屬于交叉學科,也屬于二級學科。因此,可以認為:學科與學科的結合,會產生屬于某一學科的二級學科(或次一級的學科)。2.為什么是教育技術生態觀而不是教育技術生態學?由于生態學(代碼0713)屬于一級學科,且在教育學當中已經有教育生態學也屬于二級學科,而教育技術學自身處于二級學科的位置,其與生態學所結合的學科必然不是二級學科,甚至不能成為一種學科來看待,只能認為是一種方式方法來看待,且某一門學問若能成為一門學科,必須具備該學科的研究對象、方法、研究范圍以及概念系統等內容,教育技術生態觀的研究顯然不能夠滿足這些要求,其目前不能成為一門學科來看待。因此,筆者只將其稱為教育技術生態觀或者教育技術生態化視野的思考方式。
(三)什么是教育技術生態觀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理的科學。民族生態學是生態學發展的最高級階段,中心問題是探討特定人群(以民族為單位)社會與自然環境統一體系的結構與功能、能量流、物質流、信息流的動態規律性。形成中的教育生態學內部的概念比較廣泛,國內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教育生態學研究的對象是教育與整體的生態學環境(社會的、精神的、自然的)之間的相互關系[17],一定社會的教育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及其演化規律[18],以及教育生態學研究的重心趨向于教育生態系統,教育的生態環境與教育效能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教育的個體生態與群體生態的關系[19]等認識,雖然教育生態學內部認識不一,但是基本認識與取向還是比較相同的,即教育生態學是運用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研究教育現象的科學。那么教育技術的生態觀,就是以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解釋教育技術現象,解決教育技術問題的觀點,把生態化因素滲透到關于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各個環節當中。換句話說,教育技術生態觀,即運用生態學觀點來解決教育技術問題,借鑒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原理解決教育技術的諸多問題。
三、意義:教育技術生態觀能解決什么問題
(一)教育技術的生態化思考,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技術學學科理論的發展,既豐富和完善了教育技術在自然學科領域中的理論,又為教育技術在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在自然科學不斷發展的情形下,科學實證主義屢屢沖擊思辨哲學的教育技術學研究,其學科地位一直不穩,甚至被認為是不科學的學科[20]。教育技術生態觀是在自然科學領域對教育技術學認識的補充。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構成了人類的全部科學,依據系統論的觀點,教育技術也一定處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所構成的領域里面。20世紀以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交叉學科得到巨大的發展充分證明,教育技術也應該深入吸取其他學科優勢來發展自己已是既定的事實。中國古代思想家、儒家文化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在《禮論》中說“兩者相持而長”[21],本意為荀子對“禮”的看法,但結合實際表明,不同學科相結合對學科自身也有一定的發展。我國著名教育技術專家李克東教授在《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一書中指出:系統科學理論(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是研究自然、社會以及思維領域內的普遍規律,因而它也適用于分析教育技術應用過程和教育信息傳播對象,我們可以利用它的基本原理解釋、說明某些現象,表述某些規律,使我們對某些現象的本質加以認識[22]。由此可見,教育技術的“自然科學觀”已經有所萌芽,自然科學領域的方法在教育技術的研究過程中已經有所涉足,因此提出教育技術生態觀是教育技術學科發展、學科研究開展的必然要求。
(二)教育技術的生態觀,從新的視角認識了教育技術,同時又為教育技術作為交叉性學科提供了開放性的觀點
從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的發展歷史角度看,引入教育技術的生態觀,賦予了教育技術新的視角,為解決某些教育技術難題提供新的視角,如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MOOCs對高等教育課堂、教育生態的影響等,教育技術生態觀的引入提供了一種開放性的觀點。如上所述,我們不妨簡稱之為教育技術的“自然科學觀”,教育技術生態觀僅為教育技術學在生態學上的延伸。與此同時,筆者也不禁產生這種思考——教育技術學可以從生態學的視角審視自我:其一,教育技術生態觀在切實用到解決教育技術問題時又會發生怎么樣的變化?其二,生態學的觀點既然可以解決教育技術學的某些問題,那么是否存在其他自然科學領域的知識來解決教育技術學的問題?如果存在,又會是什么?基于上述認識,可以這么說,即教育技術生態觀的引入,為教育技術學日后的發展提供了開放性的觀點。
(三)教育技術生態觀,賦予了教育技術對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動態性認識
教育技術生態觀賦予人們對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動態性認識,學習活動包括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而生態系統具有動態性和可持續的特點。生態系統的動態性可以用于解釋設計動態的學習資源,要求設計、開發、利用、管理、評價動態的、高利用率的學習資源而不是設計、開發、利用、管理、評價孤立的、靜止的、低重復率的資源。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學習過程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包括可持續和發展兩部分。布魯納認知結構理論以及對他對教材編排的思想充分證明了他把學習資源與學習過程當做動態性和可持續的特點來看待的。“每一次學習過程應該看似與原來一樣,卻在形式上已經螺旋上升”“看似與原來一樣”,即為可持續性;“螺旋上升”,即為發展(動態性的體現)。
(四)教育技術的生態觀,為教育教學以及學習提供理論上的指導
教育技術的生態觀應用于教育教學以及學習,產生了以教育技術生態觀為基本模式的思考方式,教育生態學所倡導的全面地思考、聯系地思考和公開地思考[23],不僅為教師教學提供了組織形式,同時也為學習者思考方式給予了一定的啟迪。例如,教師在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是否應該考慮到學習者的思維發展等;在當前網絡資源泛濫的互聯網時代,借用生態平衡的觀點是否可以解決當前發展中的一些問題等。再如,根據生態學的原理,在學習資源設計和開發等領域應該遵循自然資源在生態系統中循環的原理等,生態觀的引入,還為教育技術學中的技術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生態位的觀點認為,同一地區的不同物種可以占據環境中的不同生態位[24]。利用該觀點,我們對技術進行“物種”化考量,即在教育系統中,不同技術也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教學需求,這樣可以避免資源的盲目配置、浪費、短缺和地利用率等問題。生態學的諸多觀點都能為教育教學提供新的視角或觀點,我們可以采用類比的方式來解決現實的教育教學問題。
(五)教育技術生態觀對教育技術本身的影響
如上所述,教育技術生態觀的引入為教育技術學的發展提供了開放性的觀點,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技術生態觀對教育技術學的影響。就教育技術生態觀本身而言,教育技術生態觀是一個很宏觀的概念,圍繞教育技術生態觀又可以提出教學生態觀、教學設計生態觀、學習資源生態觀以及課程生態觀等諸多觀點。以生態學的角度來研究教育技術學,這種方式可能會滲透到教育技術學的各個研究領域以及研究方法、行為和范式中去。教育技術從創立起初,技術的不斷改變及其潛在范式的重大轉移就成為了教育技術領域的特點[25]。生態學觀點的進入對于教育技術來說也無異于新型技術入駐教育技術一樣。
(六)借鑒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策略,促進教育技術學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而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26],又因為“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改革的制高點”。這一層層遞進的關系證明,教育技術學的可持續發展會影響教育的改革進而通過教育影響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技術復歸生態學的角度來解決問題可以看作是一種循環,這種循環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統一為同一系統中,使其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達到了一種自然、社會化的系統。生態系統關于可持續發展的某些原理,可以借鑒過來以解釋教育技術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教育技術生態觀的重要意義。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