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導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可持續 社區 公共空間 設計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6-01-01
一、何謂社區、公共空間
(一)社區
“社區”一詞源于拉丁語,原意是親密的關系和共同的東西。英文community一詞含有公社、團體、社會、公眾,以及共同體、共同性等多種含義。
(二)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public space)的概念在社會學層面被界定為社會內部業已存在著的一些具有某種公共性且以特定空間相對固定下來的社會關聯形式和人際交往結構方式。社區公共空間是社區或社區群中,在建筑實體之間存在著的開放空間體,是社區居民進行公共交往,舉行各種活動的開放性場所,其存在的目的是為廣大公眾服務。
(三)可持續社區公共空間
“可持續社區公共空間”是指在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健康、綜合平衡發展的人文地理區位,是其地域意義和實際社會功能的公共領域能夠長久保持活力的社區公共區域。
二、當下社區公共空間現狀
全球信息和經濟活動的密集及快速發展,我國的社區公共空間規劃和設計工作也面臨著飛速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已經被人們普遍接受,而社區公共空間的活力持續和健康發展則尚在探索之中。
(一) 圍墻中的內向社區公共空間
社區公共空間營造,在當下的樓盤設計中被設計師們天真的想象成限定出來。當然這個與中國的“圍墻文化”歷史相關,但凡是公共空間,上至皇家園林,下至農家院落,處處皆有圍墻。使得空間變成根據所有權劃分出的斑塊、孤島,也使得社區公共空間喪失了一定的公共性。而當下高層建筑圍合之中的中心花園,則更成為了圍城之中的封閉區域。
(二) 節約適用型社區公共空間
低端的樓盤產品,開發商嚴格控制產品成本,為追求利益,忽略社區中公共空間的人的使用感受。無論從規劃布局、建筑朝向、景觀植物綠化、硬質元素、配套小品、施工等等均粗制濫造、生搬硬套,導致公共空間的效果和感受不佳。
(三) 風情化社區公共空間
快速的城市化,設計的粗制濫造,對異域風情的頂禮膜拜,使得城市景觀被大量、快速地制造、復制。英式、法式、巴厘島、地中海、加州、嶺南、泰式、新中式等風情社區遍地開花。
(四) 缺乏保障的社區公共空間
一方面缺乏對人性化的關照,另一方面缺乏基本的生態性;缺乏公共空間以及公共資源配置的保障體制。利益的驅使下,社區居民的權益變得越來越微乎其微,社區公共空間也一而再而三地縮減,無法保障。
三、北京當代Moma和廣州光大花園E區公共空間分析
本文從社區公共空間現狀出發,結合對北京當代MOMA和廣州光大花園等幾個樓盤的公共空間的實地調研,展開對社區公共空間設計和可持續發展的思考,旨在通過分析找到真正的社區公共空間設計和發展的方向。
(一) 北京當代Moma公共空間
設計師Steven Holl提出建立一個開放的、“城市中的城市”式社區方案,嘗試一種有社會意識的公共空間設計、步行社區的氛圍和可持續性社區策略。
社區的使用者大多是白領及高薪階層,在實際使用中,居民們仍然生活在圍墻的包圍之內;非小區居民不被允許進入當代Moma社區,社區中心的公共空間,則被物業租賃給香港公司來作為電影院來經營管理;整個場地北側的景觀區域也沒有成為公共空間和社會服務設施。原本設計師構想,這是一個充滿著高新技術、可持續,并考慮公共功能和經營的項目,居民在整個設計和決定過程中,對公共空間的可達性并無發言權、決定權。最終選擇性開放的社區空間和獨特建筑語言未像設計師想象的那樣具有包容性,成為積極的社區公共空間案例。
(二) 廣州光大花園E區公共空間
廣州光大花園E區景觀項目是一個大型房地產景觀項目,四周是多棟33層超高層住宅。此處社區公共空間設計極易陷入堆砌的、平視套路之中。在這個項目中,設計師試圖用創造力和想象力,融合地域性與生態性,營造一個豐富親和的社區公共空間。
抽取萌生于嶺南大地的圖案――榕根,交織成若干榕橋步道,并立足于周邊高樓視角,用大地藝術的景觀語言來形成場所感,描摹土地自有的肌理和節奏,而非慣常微觀視角的園林小品語言。中庭與若干帶狀廣場強調了人的參與,以空間來生長出社區文化。
為保證最大植物量,在項目早期調整了部分車位來留出榕樹種植位。讓植根土地深處的榕樹蔓延在空間的空隙。榕橋周圍大量密集的鄉土水生植物也構建了涼爽的微氣候系統。蔥蘢翳閉的植物既構成了嶺南空間意向,又提供了舒適的蔭涼環境。
四、社區公共空間設計和發展的方向
(一)延展社區公共空間的視野角度
社區公共空間不僅僅是放置公共活動的容器。社區公共空間本身應是與環境結合緊密的空間藝術品,應致力改善都市生活的質量。當代社區公共空間發展應已突破“空間”的概念,強調公共環境、公共藝術、城市文化的介入,注重社區公共空間背后的文化屬性,而不僅僅是空間營造和美化。
(二)注重社區公共空間的“公共意識”
社區公共空間不僅僅是環境問題,公共性亦是重點。它是公眾參與程度很高的區域,牽涉到空間意義、社會價值、都市更新、產業經濟等諸多問題。公共空間特性取決于公眾的參與度,需要需要不斷審視社區公共空間與城市文化、城市空間關系,著眼于提升公民的權利。
(三)注重社區公共空間的“環境意識”
注重社區公共空間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意識。以有活力的社區空間的介入改變公眾的價值觀,和以空間為媒介建構或反省人與環境的關系。
(四)注重社區公共空間的“地域性”
社區公共空間需要對城市和區域學習、聆聽和解讀,在不同國家或不同地域表現出不同的特質。對地域特點、歷史文脈、大眾文化、城市及社區的文化精神給予了更多關注。強烈的社區歸屬感是建設社區公共空間的關鍵,公共交往空間營造是城市社區整體營造的核心工作。需提高居住者對社區的認同、強化社區意識,實現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五)建立可行的公共空間運作機制
需要確立社區公共空間的決定權。建立基金管理機構,相關領域的咨詢機構,和合法的民主的監督制度。
(六)注重社區公共空間的“社會性”
社區公共空間經過宏大尺度和堆砌發展階段,在中國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需要逐漸放棄盲目對華麗和奢華社區公共空間的追求。需要開始在設計上考量城市學、社會學更多層次的意義。其研究的意義已經超越了設計本身。
五、結 語
本文探討全球化這種無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和驟然開放的格局下的社區公共空間設計和可持續發展所面臨巨大的問題和機遇。對北京當代MOMA和廣州光大花園等幾個樓盤的公共空間進行實地調研、分析研究的基礎之上,進行反思。
社區公共空間其實并不是被設計師所設計出來的,它是與居民的“公共參與”密切相關的。一個好的社區公共空間的活力帶給空間的生命不僅僅是對空間進行高科技、新技術的應用,而是更高意義上的地域意義和實際社會功能的公共領域活力健康持續的營造和人文關懷。在中國這個設計師進行設計實踐的最為豐饒的區域,希冀設計師們創新力的爆發。
參考文獻:
[1] 建設部. 外交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住區發展報告.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年.
[2] 克萊爾?庫珀?馬庫斯,卡羅琳?弗朗西斯. 俞孔堅,孫鵬,王志芳,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年.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 開放空間 安全規劃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ity public open space square, park, waterfront space of the existing unsafe factors we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safety planning theory to the to the design of the public open space.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ecurity planning design method, and strive to eliminate from the source of urban public space not safety factor.
Keywords: urban public space of open space security plan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廣場、公園及濱水公共空間等可以美化城市環境,提高城市生活品質,提升周邊土地價值,同時也是市民社會交往的重要載體。當前我國城市設計者在進行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時,大都只考慮功能要求和美學原則,而忽視公共空間的安全性。而城市的這些公共空間卻時常存在著碰撞,擦傷,溺水等意外事故,甚至常常同犯罪問題聯系在一起。因而將安全規劃理念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中來,迫切的需要得到我國城市規劃人員以及管理者的重視。
公共開放空間現狀安全問題分析
1.1規劃設計不合理
由于設計時欠缺對公共空間安全性的考慮,常常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步行空間由于出入口及相應交通設施設置不當,易與城市交通產生較大的交叉,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另外,景觀區域由于單一道路設計的不合理,也常造成擁擠、踩踏事故。水景元素引入公共空間本來是令公共空間更具吸引力,愈加充滿活力,但如果水景深度設計不當,防護措施設置不周,就可能引起溺水事故。造景植被的選擇也是同樣的,如果沒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設計,游客就有可能被植物刺傷、刮傷,或者被植物遺落的果實砸傷,甚至誤食有毒果實。除此之外,空間與建筑高低差距太大或無序,使空間界定感不強或凌亂,也會給游客帶來排斥感和恐懼感。
1.2設施安全隱患
人們在公共空間除了享受設計師為其營造的空間之外,也會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因此公共設施的安全就變得十分重要。設施隱患成為城市公共空間安全問題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光面鋪裝在雨雪天氣非常容易使居民摔倒;易攀爬的雕塑上缺乏防護設施,易發生兒童墜落、摔傷事故,有時游人會被雕塑尖銳部位刮傷,甚至被不穩定、易損的雕塑砸傷;地形有高差處踏步設置沒有考慮防滑措施,雨天易滑倒;水景元素設計時電線漏電,造成觸電事故;排污系統排水溝設置不當、設施不全,造成游人跌落排水溝事件等等。
1.3管理維護不足
在公共空間中由于管理維護不足導致出現安全隱患的情況也很常見,如污水沒有及時排除,造成游人跌倒;下水井蓋丟失,或者下陷,造成游人絆倒,跌落;公共設施損壞沒有及時維修造成的游人受傷;在具有安全隱患的位置沒有明顯的警示標志等等。
1.4犯罪防控
公共空間是為市民創造娛樂休閑活動的場所,一旦設計不當就會滋生出犯罪。在我們的公共空間中常存在以下狀況會埋下犯罪隱患:景觀死角的形成;景觀視線軸不夠通透;冬季公共空間活動不景氣、空間冷清;公共空間夜晚無充足的照明等。
2.安全規劃策略分析
2.1完善設計方案
設計階段完善方案,減少公共空間的安全隱患。當廣場被車行道路圍合,或有車行道路與之相鄰時,應避免穿越車流可能造成事故的發生,廣場周圍應限制車輛交通,當無法避免時,步行流線應嚴格執行人車分流的原則。
人流密度大的公共空間,宜設計成多方位的人流分散通道、或者,減少人流的交叉,避免造成擁擠、踩踏事故的發生。
在引入水景時,根據深度不同宜設置相應的防護措施;戲水區域注意防滑處理,如選用防滑的鋪裝材料等;水景邊緣或駁岸設計避免造型新奇獨特或存在尖銳棱角而引起摔倒、落水、擦傷、碰撞類事故。
植物的選擇不僅要考慮美觀,更要從安全角度出發。植物種植盡量不要選用帶刺或尖銳枝葉或容易引起過敏的種類。另外選擇植被時,不宜選擇易招致病蟲害的植物,防止病蟲傷害觀賞者,并且不宜布置易落漿果的植物,防止砸傷游客。
為獲得舒適、宜人的、能滿足人心理需求的空間,空間的圍合宜符合人的視域規律,按照最佳視域要求確定空間的組織。圍合空間的建筑群高低差距不易過大,色彩避免“消極、抑郁”,并具備可識別的空間標志物,并能形成空間的標志性特色。
2.2保證設施安全
公共空間設施的安全直接決定了人們在公共空間的活動的安全,因此必須保證公共空間設施能夠滿足人們正常安全的使用。
設施的安全,首先必須注重兒童活動空間的設施。兒童活動設施要具備相應的防護設施,避免兒童攀爬可能造成的墜落、摔傷類事故。兒童用設施不應出現棱角等尖銳凸出部分,造成擦傷、碰撞類事故。
當地形出現高差需要設置踏步時,踏步考慮雨雪季防滑問題,材料應選用強度大、質地粗糙、透水性好、易于施工、維護的砌塊類材料。踏步的尺寸設計應參照建筑類標準, 防止踢面過高造成人誤判而出現絆倒、碰撞類事故。踏面的尺寸應適當增大,防止因快速運動造成的踏空、滑倒。踏步踢面高度應保持統一,距離長的坡道,一定距離內,踏步的變化應有提示。踏步材料出現損壞、破裂等問題時,應及時進行維護修理。
排水溝不宜選用明溝排水,以免造成兒童老人的跌倒等危險。下水井蓋應該選擇具有一定公共空間特色的井蓋,并且具有絕對的安全系數,既保證井蓋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又添加了公共空間的豐富性。
2.3犯罪行為的規避
為了避免在公共空間的犯罪行為發生,在設計時盡量減少公園與周邊街道分隔的圍墻、籬笆、灌木及地形變化,保證公共空間的視線開敞。組織公共空間內部交通時,盡可能設計出顯性的視線軸和暢通的交通方式以實現視線的通達性和交通的通暢性,同時園內還應提供多種出入口與可選擇的多條路線,以緩解單一出入的危險,還可以減少犯罪者藏匿的機會,并可以增加受害人逃脫的可能性。另外整個區域要提供清晰的標識系統,幫助空間使用者清楚明確地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將要去的區域,使得整個區域處于一個被控制的狀態,對于公園的邊遠地區,盡可能地設計新穎的景致和醒目的入口。公共空間的管理者,為了避免公共空間由于使用者稀少造成自然監視不足,要盡可能舉辦有組織的活動吸引人氣,還要保證夜間要有充足的照明系統,提高維護水平,提供安全巡邏和報警途徑。
結語:城市公共空間安全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不僅需要規劃設計人員的有意識的判斷,同時也需要政府、社區及居民的廣泛參與,使城市的公共空間真正成為市民趨向的積極的室外空間。
參考文獻:
[1]陳維信.環境設施設計方案[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
[2]夏祖華,黃偉康.城市空間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2.
[3]王鵬.城市公共空間的系統化建設[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口袋公園;城市開放空間;規劃設計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he urban centers of the building density,needs of building some small public spaces of people become extremely urgent.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vest-pocket parks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analysis the characters of vest-pocket park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layout of vest-pocket parks.Finally,this paper gives a summa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est-pocket park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vest-pocket parks ; urban open space ; layout
中圖分類號: TU-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6)-05-40(5)
引言
現代都市人生活在鋼筋混凝土叢林中,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倍增,因此渴望親近自然,逃離喧囂,而城市公園正是緩解繁忙擁擠的都市生活對人造成不良影響的重要場所。只是普遍存在的城市公園專注于大型、綜合性,服務于全市人民,結合可達性、出行方式等考慮,它更加適合作為休息日的活動場所。真正能夠對日常生活作出貢獻的公園系統,必須是觸手可及、隨處可見的,這就是口袋公園的優勢所在,它微小、便捷、貼近生活,可以成為城市公園的良好補充。
1 口袋公園的現狀概述
1.1 口袋公園的興起
口袋公園的概念是由風景園林師羅伯特?宰恩(Robert Zion,1921-2000)的布潤聯合公司(Zion & Breen Associates)于1963年在紐約公司協會組織的展覽會上提出的“為紐約服務的新公園”的提議,它的原型是建立散布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區的呈斑塊狀分布的小公園(Midtown),或稱口袋公園系統(Vest-pocket Park)。它是為了解決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區緊張的休息環境誕生的便捷和觸手可及的綠地。在調查時發現,街頭綠地特別是高容積率的城市中心城區的綠地建設往往更重視裝飾形象,輕功能的使用,常常看到不少街旁綠地被不可踐踏的草坪、地被和灌木裝飾成形狀各異的模紋,尤其是重大節日的時候。無可否認,這種做法從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綠地率,但是這樣也是使綠地變成了可遠觀而不可親近的裝飾品,從而使它失去了他的使用功能[1]。直至1967 年5 月23 日, 美國紐約53 號大街的佩雷(Parlay Park) 公園正式開園, 這一新形式的城市公共空間的問世, 標志著口袋公園的正式誕生。
1.2 口袋公園的含義
口袋公園是將Vest-pocket Park直接翻譯過來的說法,不同的學者對它有不同的定義,下面是經過查閱資料對它不同含義的總結。
張文英教授在《口袋公園――躲避城市喧囂的綠洲》一文中如此定義口袋公園:口袋公園,是一種規模很小的城市開放空間,它們常呈斑塊狀散落或隱藏在城市結構[2]。
口袋公園也可以稱為袖珍公園或迷你公園。口袋公園實質上是一種小型城市公共開放空間(Open Space),具有提供人們都市生活中公共休閑、娛樂的場所,起到平衡城市發展,調節土地使用密度,美化環境,凈化污染等作用。
克萊爾?庫伯?馬庫斯的《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一書中提到了小型公園和袖珍公園,作者認為小型公園的概念是相對的,小型公園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公園周圍的任何因素都會決定公園的用途、使用者的類型、使用時間和活動內容。公園只有位于潛在使用者密集的地點,它才能服務于大量的使用者,這些地點包括高密度居住區附近、活動中心、商店以及交通樞紐。
1.3 口袋公園在國內外發展狀況
1.3.1 國外發展現狀
國外的口袋公園開始發展較早,在中國的口袋公園發展較為落后的情況下,了解國外發展歷史和現狀對于我國的口袋公園建設也很有意義。
美國是口袋公園最早發展起來的地方,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針對當時費城面臨的城市空心化、城市中心被廢棄的嚴峻狀況,賓西法尼亞大學風景園林系的師生在麥克哈格教授的帶領下,調查了費城廢棄的場地和后院,開始實施“鄰里共有”的計劃,為市民和低收入的家庭創造由社區擁有、使用和管理的花園、休憩處和活動場地[3]。許多口袋公園是社區為了在都市中增加更多的開放空間,利用閑置地或停車場而建的。在1961~1967年間,共建立了60 多個口袋公園,面積從800-8000 m2不等,以關注兒童和老年人的使用為主,彌補城市有限的公共設施,常由色彩鮮艷的攀登架、籃球架、花卉和蔬菜園組成。
英國的口袋公園計劃,目的是改善城市綠色空間,提出“ 鄉村在門外”(Countryside in the Doorstep)的概念,這些公園面積在0.04~35 hm2之間。任何可以利用的空間都可以成為口袋公園――所有項目既得到政府也得到公眾的支持。相比而言,其概念更為廣泛,或大或小,或在城市或在鄉村,它們幫助保護和保存當地野生動物、遺產和景觀資源,具有眾多的社會或環境價值。
日本大量的公園綠地在二次大戰中被摧毀,二戰后,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日本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小公園為主體,按規模、服務半徑配置的現代都市公園體系。為了緩解城市中的環境污染、為都市人提供可以呼吸到清新空氣的綠色空間,日本政府規定在高層建筑的腳下必須按照行政指令修建袖珍公園作為都市人的室外公共空間。這些公園在人們“貼身”的生活圈內,設置任何人都可以方便使用的“休閑設施”。而這種“設施”并不一定是構筑物,它也許是草地、空場、河灘或洼地,把休閑內容有機地組合于綠地內,將吸氧與運動結合在一起[4]。
1.3.2 國內現狀
目前我國口袋公園的規劃與建設,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在我國現行的城市綠地分類規范中,最小的公園類型是服務半徑為0.3~0.5 km2的小區游園。這類小型公園綠地的規劃設計中場地意識淡薄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缺乏“提供足夠舒適的活動場地”來滿足人們游憩行為這一景觀設計的基本目標。場地設計和設施配置往往不能滿足周邊使用者的休閑游憩需求。隨著城市密度的增大、工作方式的變化、精神壓力的加劇,我國的城市居民將越來越需要這種可以天天享受、伸手可及的小型公園綠地來進行放松和休閑。
2 口袋公園的特點
2.1 占地面積小
口袋公園是規模很小的城市開放空間,常常只占幾百平方米的空間,如以美國的幾個有名的口袋公園為例,佩雷公園(Paley Park)占地只有390 m2(見圖1);綠畝公園(Greenacre Park)占地面積為590.8 m2 (見圖2);而位于曼哈頓西側的高線公園(High Line Park)全長也只有1.6 km(見圖3)。在這樣充滿綠色的小空間內,人們會有一種親切感和安全感。
2.2 分布隨機
口袋公園的選址靈活,隨意性高,分布趨向于離散型,不受過多的因素限制。它的建設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邊角廢地,見縫插綠,一個地區的幾個口袋公園的建設也可以經過精心規劃,體現整體性[5]。口袋公園的應用范圍廣,服務面積大,受益人口多。
2.3 功能較簡單
口袋公園的功能簡單主要是指其使用功能較大型公園來說較為簡單,因為口袋公園主要承擔使用者日常簡單而短暫的休息功能,再者其場地有限,設計上依據其所處地理位置不同更有針對性,如適合兒童游玩的游戲場地和人們飯后散步的場地等。
2.4 使用頻率高
據資料顯示,粗略估算,紐約中央公園每1平方米的面積每年接待游客4人;而位于美國的小面積的佩雷公園每年每平方米接待的游客量為128人,比面積是它的8000多倍的中央公園高得多,原因是相比中央公園而言,佩雷公園更容易到達,對于工作日需要短暫休憩的人們體現的功能性更強[6]。
3 口袋公園規劃設計
3.1 口袋公園的基址選擇
可以說口袋公園是城市中的一片綠洲,給鋼筋水泥森林的城市帶來一抹清新,也可以使疲勞的城市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得到片刻的安寧。所以,筆者認為口袋公園與組團綠地,校區小游園等小型綠地還是有區別的。筆者對國內外口袋公園的優秀案例進行了對比分析,認為口袋公園更適合建立在以下幾種地方:
1)商業區。商業區寸土寸金,在這里建立小型的口袋公園作為城市綠色開放空間,可以緩解這里的工作者的工作壓力,也可以作為大家的一個休閑交流平臺。
2)城鄉結合區。城鄉結合區往往是多數城市低收入階層聚集的地方,比如農村到城市打工的人、剛畢業收入低的蟻族以及長期在此居住的低收入居民等。這些地區往往人口多且人口結構復雜,人們對環境要求不高,這里的環境綠化率與綠化覆蓋率也極低[7]。在這里利用邊角廢地建設口袋公園,可以提高城市綠地率,改善城市整體環境,為這里低收入的人們提供一處釋放生活壓力的休閑場所,加大城市公園的可達性。
3) 老城區。城市老城區的特點是擁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可能還存在一些需要保護的古建筑、街道等。這些地方不能大拆大建,但是有時候由于多年習俗流傳下來,老城區的環境也存在一些臟、亂、差的情況[8]。口袋公園的小巧、實用在這些地方比大型公園能發揮更好的作用。
3.2 關于口袋公園在街區中的常見位置分析
口袋公園的分布具有隨機性,在克萊爾?庫珀?馬庫斯和卡羅琳?弗朗西斯的著作《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的第三章中,作者將袖珍公園與街區的關系總結為以下三種[9]:見作者自繪圖(34頁)
3.3 關于口袋公園的設計元素
目前,關于口袋公園的理論研究很少,也沒有固定的設計模式和標準。不過,筆者在總結國內外口袋公園的優秀案例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出一般口袋公園中存在的設計元素有以下幾種類型:
1)植被綠化。花草樹木是一個公園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創造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環境必備的元素。植物的種類需要更具場地的大小、基址以及使用人群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選擇。
2)休憩設施。主要是指凳子、亭子等為人們提供休息的設施。口袋公園一般為人們提供的是短暫停留和休憩的功能,所以休息設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設計師在設計時還需注意休息設施的尺寸和材料設計,注意人性化設計。
3)兒童游樂設施。兒童也是口袋公園的主要使用人群之一,他們對公園和這類區域的向往甚至比大人還要強烈。因此,可以更具場地的大小決定是不是要在園中設立一些沙坑之類的兒童游樂設施。
4)識別性強的標志物。指的是雕塑、壁畫、浮雕等標志物。此類標志物可以用來對該口袋公園甚至該地區進行標志作用。
4 實例分析――鄭州市蓮湖濕地口袋公園
4.1 口袋濕地的含義
口袋濕地是美國雨水最佳管理措施范式之一。它以占地面積小,應用靈活,可以在城市密集區各種地理條件下因地制宜建設的優點,利用植物、微生物與水資源,人為模擬自然濕地的生態圈結構,發揮著減少和凈化城市污染,調節局部小氣候和維持生態平衡的功能。
4.2 項目概況
項目位于鄭州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的蓮湖街西側,里面有南北兩個人工湖。人工湖南部面積約為1.4萬m2,分為南北兩部分,一條450米的河道將其連接,河道寬4~8米。蓮湖口袋濕地位于蓮湖公園北半部,面積2300m2(見圖4)。
4.3 項目原理
該項目通過魚、水、草這個食物鏈,使這方濕地形成一個自我循環互動的“微環境”。
4.4 項目規劃
這個項目是中國與UNDP合作的水資源管理方案子項目,也是UNDP在全球實施的第一個“城市口袋濕地項目”。水源利用的是鄭州市太古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提供的能達到景觀用水的中水,目的是利用一系列的人工措施,造一個能夠實現自身良好循環的生態小環境。
該項目主要分為兩個區,包括寬4-8米的河道區和近1萬平方米的湖面區兩部分。河道區由填料床和水生動植物組成,水在填料層里水平滲流,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的生物膜來繼續處理水體中的污染物質,采用濕生或挺水景觀植物作為濕地植物;而湖面區取蓮湖公園的立意,以蓮花為主景,局部湖岸種植千屈菜、香蒲、水蔥、菖蒲、水燭、茭白等挺水植物,形成自然湖濱帶生態景觀。蓮花、香蒲等挺水植物,伊樂藻、輪葉黑藻等沉水植物,草魚、花鰱等濾食性魚類,螺獅、河蚌等底棲動物共同構成水生食物鏈,實現良性循環,同時滿足休閑、觀賞、垂釣的功能。
4.5 項目意義
鄭州市蓮湖公園雖然面積相比很多其他公園來說比較小,但是它旨在構建一個完整的城市濕地生態系統、高效濕地水處理系統,來實現當地景觀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在實現它的生態價值的同時,蓮湖公園還為附近的居民提供了一個茶余飯后休閑散步的好去處(見圖5),充分體現了口袋公園的特點,發揮了口袋公園的作用。
5 口袋公園的重要性及研究意義
現在城市綠地建設多是為了使更多普通人能夠接觸到綠地,強調綠地對于普通人的可達性(accessible),但是現實是多數綠地建設都是開發商和政府具有目的性的產物,綠地的建設會提高綠地周圍的房價,普通人會因為綠地周圍房價的提高而對該地區望而卻步,這樣其實綠地原本的可達性依然沒有實現,能夠接觸到這種綠地的還是社會少數經濟條件好的人[10]。而口袋公園的建設基本不需要考慮購地建設的問題,所需投入的資金較少,離人們較近,更能實現公園的可達性,發揮它的使用功能。
此外,口袋公園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口袋公園的植物群落可以發揮其生態功能,對于城市空氣、噪音等污染的緩解發揮一定作用[11];口袋公園一般位于道路的交叉口處或者城區的方便居民出入的地方,良好的景觀設計可以提高該區域和城市的形象,體現其景觀功能;口袋公園的建設有利于人們工作生活之余進行更好的休閑和交流,有利于人們身心和社會秩序的健康發展,體現了其社會功能。
概括來說,口袋公園對城市化建設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幾點:1)可以適應高密度城市中心區土地資源稀缺的現狀;2)形成綠色斑塊狀城市公園系統;3)加強政府和社區鄰里之間的聯系;4)支持綠色開放空間的環保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5)支持城市衰敗區域的再生和重建。
6 總結及展望
口袋公園是現代社會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精神生活要求提高的產物,也是繁忙都市中的一個庇護所一個戶外的“家”,為人們提供一個觸手可及的休憩放松的場所。口袋公園的選地就是基于城市結構中無處不見的甚至可以算是邊角廢地的地方, 某種意義上說是場地的利用和再生, 是舊城改建的重要手段。它在緩解城市中心區過度擁擠的狀況的同時, 對舊城改造中解決中心區衰退問題, 對恢復和再生城市中心區的活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口袋公園的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美學上的,更多的而是它小小的能量所帶來的社會上經濟上、文化上、哲學上甚至政治上的意義,它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場所,人與城市,自然與城市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彭h.口袋公園設計初探[D].無錫:江南大學,2009.
[2]張文英.口袋公園――躲避城市喧囂的綠洲[J].中國園林,2007,23,(4):47-53
[3]柯鑫.寒地城市口袋公園人性化設計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1.
[4]吳必虎,董莉娜等.公共游憩空間分類與屬性研究[J].中國園林,2003(5):48-50
[5]王進.城市口袋公園規劃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9.
[6]賴秋紅.淺析美國袖珍公園典型代表-佩雷公園[J].廣東園林,2011(3):40-43
[7]阿爾伯特?J?拉特利奇.大眾行為與公園設計[M].王求是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8]巖下肇.藤本信義,楊利銘.袖珍公園――一個“憩”與“用”的場所[J].新建筑.1991(4):61-62.
[9]克萊爾?庫拍?馬庫斯,卡羅琳?弗朗西斯.人性場所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 (第二版)[M]. 俞孔堅,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關鍵詞:公共空間公共與私密混合使用與密度 環境設計
Public space -- the function dimension of city landscape
Xiongsheng
(Hunan City university Art and Art design department ,Hunan Yiyang413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cerns the city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function dimension -- public space,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city landscape and how to play a role, as well as the landscape designers how to create the" better" landscape place and other issues, and from public and private junction, mixed with densit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are described.
Key words: Public spacepublic and privateMixed use and density environment design
關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功能維度――公共空間,它不單應該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說,可以讓人們把空間、個人生活以及更大的世界有力地聯系起來)、“民主的”(保護使用群體的權利,對所有使用人群是可通達的,以及提供使用活動的自由),而且應該是“共鳴的”――也就是被設計與管理成服務于使用者的需求。
公共與私密的交界
成功的場所能夠使得活動得到支持與促進,所以在設計城市景觀空間時應該清醒的認識到人們會如何使用它們。成熟的城市景觀設計者一般都基于其第一手的經驗發展出了詳盡的有關城市景觀空間以及空間與環境的知識。如Bcon宣稱只有通過“無盡的行走”,設計者才能把對城市的真實體驗“吸收進他們的生命”。很多其他城市公共領域的使用最好的評論都是建立在第一手觀察的基礎之上的,諸如William H. Whyte的《城市小空間的社會生活》、Jane Jacobs的《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等論著。
公共空間的邊界提供了公共領域和私密領域之間的交界面。交界面不但要能夠實現交互又要保護私密性,在城市行為――開發過程中所表達出來的一切積極效應都應該基于此點。公共空間的設計和使用可以依據“中心”和“邊界”得到有效的考慮。Alexander等認為,一個沒有中心的公共空間極有可能一直停留在冷清狀態。他們建議,在穿過一個城市景觀內部路徑之間,選擇性安排某些東西立于公共空間的中央:一個噴泉、一個雕塑、一個小舞臺,甚至于就是一棵樹。
私密性是一個復雜的概念,一般有定義為“選擇性地控制接近(個人或群體)”和“選擇性地控制交往(特別是與不喜歡的)”。考慮到個人的性格、生活狀態等,對“私密性”與相互交往的需要再不同人之間是千變萬化的,并且跨越不同的文化和社會。在很多東方文化重,對私密性的考慮往往成為了城市景觀區域中得結構性元素。
對于一個成功的城市景觀場所來說,公共與私密形成的邊界無疑成為了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一個公共廣場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邊界接近自然,人群更多地被邊界吸引而不是逗留在開敞的地方。應該把邊界看作一個重要的所在、一個場所、一個“溶積”的領域,而不是把邊界處理成一條線或是一個沒有厚度的交界面。
混合使用與密度開發
足夠的人群和活動密度常常被認為是有活力的先決條件,也是創造與維持可行的混合使用的先決條件。混合使用設計如果所有潛在的“混合用途的元素”都位于開發區的邊界上,那么城市功能分區了得到的城市中心作用就被破壞了。通過不同用途復雜的相互交織以及模糊不同用途之間的區別來形成更加活潑與可持續的相鄰關系,是形成有利的城市景觀空間的重要條件之一。
混合使用會通過城市行為作用自發形成,但是恰當地供給有活力的城市景觀與開發手段會在長時間內提升混合出現的可能性。在現存的區域重創造混合用途常常涉及到把城市景觀公共空間引入居住區域、商業區域,或者引導城市景觀與城郊景觀相結合等。這對設計而言,無疑是挑戰。城市景觀設計者如何取得混合用途的協和作用與好處,避免不同功能區域之間的劣勢影響,亟待解決。
密度開發帶來了一系列的好處,其中包括社會的、經濟的、交通的和環境的。密度開發鼓勵良性的互動和多樣性,增進社區服務的活力和利用,提升開發的經濟活力并為城市基礎設施提供經濟驅動力。同時,也能支持城市公共交通,減少對小汽車行駛與停泊的需求,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產生更少的污染,對公共空間的維持提供財政幫助與支持。
但密度開發的同時,不容忽略的問題在于極有可能產生環境質量較低的后果。因而好的城市環境設計必須把握密度開發的一個準繩和度量,盡可能實現密度開發下的高品質的城市公共空間。
3.環境設計
城市景觀環境設計的一個本質部分就是要在公共空間中提供一個舒適的空間條件:如果空間不舒適,環境不友好,就可能不會被利用,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日照程度、陰影、溫濕度、雨雪、風以及噪聲影響著我們體驗和使用城市景觀。很多設計手法可以使得環境條件更容易被接受,這包括了空間的配置,利用建筑、墻、樹木、天棚、拱廊等提供陰影與遮蔽。城市景觀中的環境條件隨季節、發生的活動而變化。
在城市景觀環境設計中,微氣候常常容易被忽略。除了在非常大的地點或重要項目之外,設計者們可能對總體宏觀氣候無能為力,對于在宏觀尺度上影響氣候的一些特征上,他們常常也只能起到非常有限的作用。這些特征包括周圍的自然條件、地形地貌,比如影響風的山丘、低谷等。不過,設計在調節微氣候的作用使空間更加怡人方面有重要的影響。在這個尺度上有關因素概括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被提議的開發項目的結構,以及它對周邊城市環境的影響和聯系和對地塊邊界的其他影響。還包括車道和人行道的位置,樹木和其他植被、地面構筑物等。其次,也基地環境如主入口和其他起內外部空間轉換的開口位置等也起到重要作用。最后,還包括風環境、日照環境、地形場地環境、噪聲和污染等因素。這些微氣候,都對城市景觀環境設計產生著影響。
4.結語
本文討論了城市景觀設計的功能維度――公共空間,加強連它作為一個設計過程的觀念。正如傳統意義上所說的,“堅固”、“實用”、“美觀”和“經濟”也必須同時滿足。在任何設計過程中都存在狹隘地排列一個特殊維度的危險――美學的、功能的、技術的或者是經濟的――和一個把該特殊維度從它的語境和對更大得整體貢獻中孤立出來的危險。而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公共空間,正是為此提供創造性的解決方法和產生增值效應。
參考文獻:
[1]揚?蓋爾[丹麥]著.何人可譯.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2][ 美] 克萊爾∀ 庫珀∀馬庫斯, 卡羅琳∀弗朗西斯. 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 第二版) [M ] . 俞孔堅, 譯.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 10.
[3]高鑫,熊圣.對話城市――以亳州文化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為例[J].福建建筑,2011(3): 7-8
[4]蔡永潔著.城市廣場[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5]張成考. 基于生態學理論的生態工業園系統模型研究[J]. 工業技術經濟,2006,25(3) :84 87
關鍵詞:老城區;公共空間;景觀風貌更新;有機更新;傳統風貌保護文獻標識碼:A
1項目簡介
玉溪市華寧縣位于北緯23°59′~24°34′、東經102°49′~103°09′之間,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縣域內有漢、彝、苗、回、哈尼等21個民族約23萬人,建筑主要以云南傳統民居“一顆印”為主,有文字可證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戰國時期。太平街片區在元代時被稱作甸尾城,為當時平定戰亂有功的么些蠻統治,史稱寧部。到明清兩朝,實行流官與土官并治制度,是華寧一道獨特的歷史奇觀。文章以華寧縣城市更新規劃設計項目(2016年政府采購項目)中太平街片區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由城市快速建設引起的景觀風貌物質化問題和由社會經濟發展導致的景觀風貌變化的非物質化問題的研究,制定了公共空間平面設置與布局和公共空間活力的塑造和老城區公共空間的更新措施及技術方案,為類似項目及老城區有機更新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2現狀調研分析方法
2.1歸納總結法根據文獻、理論進行歸納研究,對現有理論的歸納總結是本課題研究的基礎和出發點。本文參考相關國內外公共空間景觀風貌塑造的研究文獻和資料并對其進行理論分析及研究從而找到問題研究的切入點。2.2調查研究法實地走訪調研:通過系統、全面的調查研究,掌握豐富的資料;訪問當地居民:通過與居民的溝通交流,了解太平街片區的歷史沿革和他們的基本需求,以設計出滿足功能需求的公共建筑。2.3問卷調查法以所在區域內配套設施、環境衛生、公共服務設施、開敞及綠化空間、住房質量及滿意度為主要切入點對實地調研地居民進行問卷抽樣調查。
3老城區景觀風貌問題研究
經過對調研收集資料進行分類整理研究后發現華寧縣城太平街老城片區中由城市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所引發的矛盾和問題分為兩類:(1)城市建設的物質化的問題和矛盾;(2)社會發展的非物質化的問題和矛盾。
3.1城市建設的物質化的問題和矛盾3.1.1傳統風貌整體感逐漸散失。傳統舊城區街邊建筑物的風格及新舊程度基本是統一的,但由于城市的發展新建筑逐漸代替了舊建筑導致臨街建筑參差不齊,傳統的歷史風貌遭到破壞。既喪失了原有的街道特色,又不能形成新的現代化街道,大部分公共建筑采用現代建筑風格,與原來老城傳統景觀風貌格格不入。3.1.2內部公共空間逐步消失。在舊城區中當地居民為達到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見縫插針的建造新房屋(主要以磚混結構為主),這使得太平街片區公共開敞空間逐漸減少,老城區生態環境質量、居民住宅建筑質量和生活質量下降,區域內綠化面積減少、市民交往活動場所日益消亡、街道氛圍逐漸變差。3.1.3區域內各空間功能定位模糊,街道活性喪失。由于文化層面活性目標不明確,導致物質層面的活性也隨之喪失,街區環境的各種實體元素(包括建筑立面、裝飾、綠化、小品、鋪裝、座椅等)不能與街道文化層面活性的目標相吻合。3.1.4公共開放空間可達性較差。因無統一規劃,居民私自加建、擴建房屋后導致部分公共空間與周邊的建筑交通聯系發生變化,由于沒有建成綠色空間的廊道,公共空間被建筑包圍,阻礙了綠化景觀與街道的聯通,使居民的可達性降低。且原有的步行街道和供人休閑的活動場所逐漸消失,減少了鄰里之間的交往從而導致公共開敞空間缺少活力。3.1.5功能單一,人性化不足,舒適性較差。老城區長期得不到更新改造,公共空間逐漸被侵占,人性化場地逐漸減少,加上城市化的發展,傳統的城市文化氛圍被忽視,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且老城區內的標示性雕塑、綠化設計等規劃不到位,無法保證和滿足老人、兒童等非工作人員的日常休憩及人身安全需要。
3.2社會發展的非物質化的問題和矛盾3.2.1社會發展帶來的問題和矛盾。在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出現了人口數量、年齡占比、性別比例等結構變化,傳統居住模式和鄰里交往模式被城市化改變,新的社區人文環境模式和傳統文化氛圍很難再被建立起來,由此導致的街區氛圍衰敗,原有街區穩定性消失。3.2.2當地傳統文化習俗傳承的問題和矛盾。傳統民俗民風的形成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它是一個地區有別于其他地區的顯著特征,也是當地居民重要的精神財富。民俗民風的聚成和發展需要一定的社會空間載體,而這些空間載體也是通過一定時間的歷史累積發展而形成的。舊城區如盲目無序的加建、擴建將對這些空間載體和氛圍產生無法恢復的破壞,最終導致傳統民風、民俗不能在城市中延續和發展。3.2.3社會經濟發展與傳統文化協調發展的問題和矛盾。保護發展與新產業發展之間的矛盾:城市老城區和傳統街區可以為旅游等服務業帶來收益,但僅僅將老城區和傳統街區作為一種旅游資源來開發利用將得不償失,這樣其實是錯誤理解了保護與發展的概念,并且在實際操作中也會產生不恰當的做法。
4老城區公共空間的更新措施
4.1公共空間平面設置與布局在城市更新之前要統籌考慮開放空間的布局,其應以人的需要為前提,從城市空間布局結構、城市產業發展、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出發,著重考慮當地居民生活需求以動態的眼光結合一定時期來綜合考慮。4.1.1增加公共開放空間數量和面積。結合當地景觀與地貌,對公共開放空間的數量和面積進行增加。為當地居民及游客提供多樣的休閑機會。4.1.2優化公共空間結構與布局,均衡發展。大量建設城市公園、廣場,確保城市開放空間平等地呈現給所有居民,與綠地連接成完整的系統,以發揮開放空間最大效用,從而為大眾服務,提高城市滿意度與幸福感。4.1.3提高公共空間可達性,完善步行系統。為了提高開放空間的可達性,要解決建筑與景觀的對立關系,將兩者相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空間布局,再結合地形、地貌進行綠化設計,以完善各個公共空間的步行系統,提高公共空間的可達性,將開放空間融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
4.2公共空間活力的塑造4.2.1營造適于步行的空間。提高空間舒適性:在公共步行空間中栽種樹冠較大的喬木、建筑外立面做騎樓,為使用者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創造涼爽環境,同時沖破了居家單門獨戶的束縛,變成顧客的共享空間,并體現相互尊重的現代意識。營造安全的空間環境:在老城區的邊界處設置隔離緩沖帶,限制機動車、電動車和自行車在內部隨意穿行,同時在公共空間使用的高峰時段禁止公共交通車輛通行;不栽植帶刺、有毒的植物,城市家具、燈具、垃圾箱等容易對人造成傷害的帶棱角或鉤刺的部件進行安全設計;鋪地采用防滑和亞光型地磚,避免雨天滑倒,晴天眩光,同時對場地高差處以緩坡設計為主。4.2.2空間功能多樣性。合理布置商業和服務設施:商業設施以售貨亭和攤點為主,為當地居民提供日常所需的生活物品如百貨、醫藥、服裝小吃等,為外來游客提供旅游性商鋪,如當地手工藝品、當地土特產、紀念品和傳統小吃等,不同類型的商業布置于街道兩側保證街道的活力同時結合設置行人休憩設施,為當地居民及外地游客提供人性化的空間場所,同時定期對公共空間中的服務設施進行檢修和保養以確保各種設施良好運行。4.2.3設計尺度宜人的空間環境。根據公共空間周邊建筑體量、道路寬度及形式等,制定適宜的街道寬度/建筑高度(D/H)比值;創造富有文化氛圍的空間環境:把當地傳統習俗、典故、歷史名人、地方節慶活動等地域性文化元素融入到公共空間設計和當地居民日常生活中,通過環境體驗向居民及游客傳遞當地獨有的歷史文化氛圍,增強公共空間人文關懷,使公共空間變為人民喜聞樂見和向往的空間。
5結語
華寧太平街片區舊城區的居民因長期居住于此,對現有住房、周邊環境等有歸屬感和認同感,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及城市化建設,當地居民也希望擁有更好的、符合現代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居住環境,如住房面積、所在區域景觀環境質量、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空間,通過對該城區進行科學嚴謹的調查,結合其城市建設及景觀風貌問題進而提出有效的技術解決方案,可以為今后類似城鎮舊城區更新提供參考和依據。
參考文獻:
[1]李保華.舊城區街區空間改造方法分析[D].鄭州大學,2007.
[2]李旖旎.舊城區街道景觀改造設計——以長沙市三一大道和長沙大道街道景觀提質改造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2014.
[3]徐國良,甘萌雨.歷史街區內部開放空間建設研究——以福州市三坊七巷為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6(3).
[4]克萊爾?庫珀?馬庫斯,卡羅琳?弗朗西斯,俞孔堅,孫鵬,王志芳.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5]蔡軍,張健,玄峰.現代大空間公共建筑與傳統文化表達[J].建筑師,2006,(4).
1.1城市設計的涵義
《中國大百科全書》給城市設計(Urbandesign)下的定義是:“城市設計是對城市形體環境所進行的設計。一般指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為近期開發地段的建設項目進行的詳細規劃和具體設計。城市設計的任務是為人們各種活動創造出有一定空間形式的物質環境,內容包括各種建筑、市政設施、園林綠化等方面,必須綜合體現社會、經濟、城市功能、審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稱為綜合環境設計。”城市設計是介于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之間的一種設計。相對于城市規劃的抽象性和數據化,城市設計更具有具體性和圖形化,但是它又不等同于具體的建筑設計,它的研究范疇僅局限于城市形體環境的層面。城市設計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城市景觀和城市整體形象的藝術水平,創造和諧宜人的生活與工作環境。
1.2城市設計的具體內容
城市設計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城市總體空間設計;城市典型要素空間設計(中心廣場,商業街道,居住區,濱水區等);舊城保護與更新空間設計;城市交通設計;城市環境保護設計;城市生態防護圈設計;城市景觀設計;城市地下空間設計;城市環境設施與建筑小品設計等。
2現代城市設計的基本特征
1)創作性是城市設計的重要特征。城市設計要實現具體的三維形態框架的建構,它必然是一個創作過程的產物。城市設計的創作過程是設計者邏輯思維、形象思維與創作靈感交織,而形象思維則是城市設計的主要思維。城市設計的創作需要有城市設計的基本技巧,精通城市職能、形體及三維空間關系的處理。2)強調以人為本。即以具體的活生生的人為根本出發點,滿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與生理行為為依據,關注城市空間設計的場所感、歸屬感,追求舒適和有人情味的空間環境。3)以城市意象為依據。城市設計中強調對城市歷史、地理、文化背景進行分析,對其提供有生命力的城市機理延續;要求分析城市的地形、地貌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城市地理位置的優劣勢,與周圍交通系統的聯系。城市意象空間正是人對以上各類客觀因素的綜合反映。4)綜合應用多學科知識。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建筑學、風景建
筑學密切關聯,而且還涉及社會學、經濟學、生態學、環境心理學、法學和城市管理學等學科。城市設計是這些相關學科在城市物質環境設置、使用和體驗這一結合點上的綜合體現。借助多學科知識,城市設計追求空間形式上的統一與完美,綜合效益上的最佳與優化,社會生活上的和諧與協調。5)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只有空間而沒有時間的環境是沒有活力的。現代城市設計在使環境美達到具體化與視覺化的設計中,除了使用傳統的三維環境視覺理論外,還在大范圍內把人的時間運動與空間環境視為統一系統,將時間和空間概念從建筑范疇運用到城市環境設計中。
3城市設計的原則
1)表現的原則。即城市設計要反映城市的本質和內涵,要強化城市區別其他城市的地方特色,要形成有個性特色的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景觀,使它們成為城市的典型識別標記。2)相互協調的原則。即城市和自然之間、城市各部分之間、城市建筑群之間要相互協調。另外,要協調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保證生態效益的充分發揮;協調保護與建設、景觀與生態、投入與產出的多重關系。3)有機秩序的原則。這是“宇宙結構的真正原則”,生物是這樣,城市也是這樣。城市設計要為城市社區建立一種有機的秩序,包括物質秩序和社會秩序;城市設計必須在城市規劃指導下進行設計,要嚴格執行城市規劃法規。
4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區別和聯系
4.1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區別
1)追求效益不同。城市設計主要追求環境效益。城市規劃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者的平衡發展。
2)出發點和關注點不同。城市設計強調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以人的生理和心理行為為依據,關注具體的城市生活與工作環境。而城市規劃是以物質環境為出發點,作為城市建設管理的依據而制定的硬性控制指標,關注是城市整體的協調發展,它較少涉及與人的感性和活動相關的環境場所問題。可以說關注人還是關注物是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分水嶺。
3)形態維度不同。城市設計是城市三維空間的環境設計(如建筑群體空間布局、開放空間和環境設計、建筑小品空間布置和設計等)。而城市規劃是城市二維空間的總體安排(如用地規劃、道路兩側平面安排等)。因此二者表現出不同的形態維度。
4)工作屬性不同。城市設計工作屬性屬于藝術創作,強調環境人文因素,容納歷史積淀,鋪墊地區文化,表現時代精神,并結合人的感知經驗建立起具有整體結構性特征、易于識別的城市意象和氛圍(如城市意象、室外空間、街墻界面、整體材質色彩等)。而城市規劃工作屬于技術經濟規劃,以城市建設法規為指導,注重各類技術經濟因素(例如交通容量、功能分區、用地開發強度、建筑高度、密度、容積率等數據)。
5)工作成果不同。城市設計工作成果圖文并茂,圖紙、文本、導則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實施操作彈性,并附有具有三維直觀效果的表現圖紙。城市規劃工作成果偏重文字性的法律條款、政策、方案,圖紙是次要的。
6)參與人員不同。城市設計主要由建筑師和城市設計專家承擔。城市規劃是各種專家(如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規劃學家、地理學家等)共同合作的結果。
4.2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聯系
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緊密結合、密不可分。城市設計的三維空間景觀的塑造與城市規劃的平面布局是一種互為條件、相互制約的關系。城市規劃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網結構、市政設施等諸方面的同時,必然包含了對城市空間特征塑造的思考,沒有“純二維”的規劃,而且規劃的思想觀念和意圖也必須最終反映在城市三維空間中才能得以實現。
城市設計和城市規劃所要研究的對象都是人們所處的城市,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它們都以創造一種良好的、有序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目的,都要綜合協調各項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項用地,組織好交通和安排好各類工程設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會發展,考慮城市的歷史文脈等。可見,它們之間交叉、重疊的領域涵蓋了城市建設系統各個方面,兩者統一于一個完整的規劃過程之中。規劃的平面布局圖,也是城市設計進行城市三維空間環境塑造的基礎依據和前提。另一方面,對城市空間的塑造與安排,又可反饋回來對平面布局進行完善、補充和調整,從而使兩者都趨于更加合理化。
5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區別和聯系
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是整體環境與個體形象的關系。兩者在設計的規模、尺度和層次上是不同的。城市設計主要解決的是城市的面和線問題,它屬于城市整體環境設計。建筑設計主要解決的是城市的點的問題(單體、群體建筑在城市都是一個點),它屬于城市個體元素設計。建筑設計雖然也要考慮環境效果,但一個良好的城市形態環境更多地取決于城市設計的效果而不是建筑設計的效果。城市設計以多重委托人和整個城市人民作為服務對象,更多反映公眾利益和意志。建筑設計一般以單個委托人作為服務對象(大型公共建筑除外),主要取決設計者本人和委托人的目標價值取向。
美國城市規劃師伊·沙里寧曾經說過:“通常做設計是要將一棟房子置于周圍的環境中;將周圍的環境置于一個城市規劃中。建筑師在設計單體或群體建筑時,必須考慮建筑的大環境和開發地盤紅線內的小環境問題。”這段話清楚地說明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城市規劃的有機聯系。這種有機聯系體現了城市空間形態(城市設計解決的問題)和建筑空間形態(建筑設計解決的問題)的連續性。
摘要:介紹了城市設計的涵義、內容、特征以及原則與要求,分析了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的區別與聯系,對城市的具體設計具有重要意義,從而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
關鍵詞:城市設計,城市規劃,建筑設計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分異;聯系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city today, and city design and planning issues concerned by the people. In the city to create a new situation of city has also brought many problems to the city, this is contact separating city design and city planning caused b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wo differentiation and hierarchy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and city design, and to "detailed planning" control of Chencang District of Baoji city as an example, guiding role clarity two on c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Keywords: city planning; city design; differentiation; contact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引言
“城市設計”和“城市規劃”兩個概念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也因此有些人認為“城市設計是一門獨立的學科”,這種說法是把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等同列為兩個領域。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說明重視城市設計的思想正日益深人人心,這對提高我國城市規劃設計質量、改善城市空間環境無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片面強調城市設計獨立于城市規劃之外,夸大城市設計的獨立性,破壞了城市規劃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的完善,從而使城市設計失去根基,最終也使得城市設計猶如鏡中花水中月,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1]。本文以《寶雞市陳倉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例,明晰了城市設計在城市規劃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和其發揮的作用。
2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的認知
2.1城市規劃的認知
城市規劃脫胎于建筑學,一直以來都被廣泛地當作一門技術學科來看,但現代城市規劃是為了應對工業革命以來城市所面臨的危機,為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居住環境而發展起來的[2]。工業革命后,人口在急劇的增長,城市在迅速的發展,建筑被大量的建造,相應產生了一些城市問題:人口的擁擠、居住環境的惡劣、建筑的雜亂無序建造、污染嚴重等。讓人們再度意識到城市是他們生活的基本環境,城市的環境應該是有序的、無污染的、較為寬松的、舒適美好的居住環境。人們需要有一種手段對城市的物質空間進行合理有序的安排,以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同時為人們創造美好舒適的生活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城市規劃應運而生。
2.2城市設計的認知
城市設計興盛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主要是針對二三十年代的現代建筑運動影響下的物質空間決定論、城市規劃的主流思想—功能主義和理性主義影響下的秩序性、城市區域特色缺失等,力求從審美、社會文化的角度加以批判[3]。
3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的分異與統一
要想深刻的理解城市設計的概念與內涵,就應該了解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區別與聯系,明確其層次關系,方能良好的運用規劃與設計來正確指導城市的發展與建設。
3.1規劃范圍的分異
在城市空間規劃設計實踐上,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雖然都處理城市空間問題,但是,兩個領域在實踐中所產生的效能差異非常大。
城市規劃所處理的空間范圍較城市設計為大。城市計劃工作的空間尺度,不僅超越城市中的分區,還涉及整個城市的整體構成、城市與周邊其他都市鄉村的關連。城市計劃工作經常需要考慮都市在更大范圍中的定位,此處所指更大范圍,可以指涉都市群、“區域”(以區域計劃專業角度所認定的區域)、省、邦、國家,甚至國際政經網絡,而這些往往是都市設計較少著墨的問題。
當代城市設計的主要處理對象是“城市的一部份”。非常常見的情形則是,城市設計工作被鑲嵌在更大范圍、更長期的城市規劃工作之中。當城市計劃將城市區域中的各種主要機能區域(商業區、住宅區、文教區、自然或歷史保存區等等)予以選址之后,城市設計專業便得以接手城市規劃未能更為詳細處理的工作,即在各個特定區塊之中,建立其空間組織與其所屬建筑量體的整體形構。
3.2空間塑造層面的分異
《中國大百科全書(城市規劃、建筑、園林卷)》中“城市設計”條目稱“城市設計是對城市體型環境所進行的設計“。日本著名建筑師丹下健三對城市設計的解釋是:“城市設計是對人類空間秩序的一種創造。”芬蘭著名建筑師沙里寧在《論城市》一書中對城市設計含義歸納為“城市設計是三維空間,而城市規劃是二維空間,兩者都是為居民創造一個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環境”。于是很多人接受了“城市規劃是一個二維空間的綜合安排,而城市設計是一個三維空間的環境設計”。
3.3設計偏重點的分異
城市規劃是一種空間地域的規劃,其總任務是為協調各種活動提供空間結構。從平面布局上入手,為城市設計所設計到的細節部分構造一個框架;而城市設計在三維空間的塑造與安排的同時,又可反饋回來對城市規劃的平面布局進行完善、補充和調整,從而使兩者都趨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脫節,其交叉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統一,出現設計和規劃之間改動很大的現象,造成時間、人力、物力、財力多方面的浪費。因此,成功的城市設計必須先明確城市設計、城市規劃的關系。
3.4二者的統一契合
應該說,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一直都有著難舍難分的淵源關系,從實際的操作層面上看,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是緊密結合、密不可分的。雖然兩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城市三維空間景觀的塑造與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種互為條件、相互制約的關系。城市規劃在設計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網結構、市政設施等諸方面的同時,必然包含了對城市空間特征塑造的思考,沒有“純二維”的規劃,而且規劃的思想觀念和意圖也必須最終投映在土地和空間中才能得以實現[4]。
在整個城市規劃體系之中,城市設計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手段對城市進行設計。其目的是為了彰顯出城市個性,突出城市性格,來達到人文自然和社會生活的統一,完成城市規劃的任務。
4案例分析—寶雞市陳倉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4.1陳倉區概況
陳倉區為寶雞市中心城市的東部組團,是寶雞市的東門戶。作為城市重要的物流中心以及生態工業示范區,將是未來寶雞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隨著陳倉物流園與科技園和其他城市建設的不斷進行,城市戰略地位必將不斷增加,城市發展急待在有效控制下理性進行。
陳倉區現狀城市建設用地共1243.08公頃,建設用地結構不合理,公用設施用地、道路廣場用地、綠化用地指標偏低。各類公共服務設施數量及規模都不能滿足未來發展的需求。除此之外,城市外部交通和內部交通也都存在較大的壓力,交通系統有待改善。不過,通過開發強度分區建模分析,規劃區范圍內的除了老城和新城西側開發強度稍高,其它地區的開發強度普遍較低,對于城市未來的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不會帶來太大壓力。下文著重以老城區的規劃控制與城市設計來闡述規劃與設計的關系。
4.2規劃內容
規劃將老城區管理單元編號為CC04。規劃強度區劃將CC04管理單元列為強度三區,其中居住用地基準容積率為1.8,商業金融用地基準容積率為2.5,辦公用地基準容積率為2.0,公共設施用地基準容積率為1.2,工業用地基準容積率為1.3。(如表1)
控規對管理單元進行總量控制。管理單元法定文件控制內容主要為五線與公共設施控制,具體內容為:確定了老城區為城市主中心的戰略地位,兼顧商貿購物、行政辦公和生活居住功能;對管理單元內的五線設施個各類公共服務設施進行不同等級的控制,確保區內在總量上的平衡(見圖1)。
指導文件控制內容主要為用地控制和設計引導(見圖2),具體內容為:對管理單元內的建筑高度、后退紅線,環境設計和建筑物布局提出了相應的規定和引導,對城市色彩和風貌給出了建議。城市設計應在規劃的控制和引導下進行合理的空間設計,指導城市合理建設。
表1 管理單元基準容積率
圖1 控規導則法定文件
圖2 控規導則指導文件
4.3城市設計內容
根據控規控制內容和指導內容,在規劃城市設計層面對老城區空間進行了詳細設計(見圖3)。規劃以“環狀”片區從老城中心城區向分區,形成“四核,三軸,四片區”的功能結構,根據規劃內容完成了城市空間布局(見圖4)。其中“四核”為老城中心、民俗文化中心、虢鎮中心廣場、關中文化廣場。“三軸”為東西向陳倉大道軸、南北向北大街軸、南北給向權家巷軸。“四片區”從內向外依次是:中心民俗特色商業片區、關中傳統院落居住片區、“綠環”片區、周邊現代居住片區。
圖3 老城區城市設計總平面圖 圖4 空間結構規劃圖
區內道路系統承接規劃內容,以高密度方格網道路與環路相結合的方式落實了規劃對于紅線的控制,并明確了各級道路斷面;規劃采用“綠核、綠廊、綠斑”相結合的方式對區內綠地系統進行了布置,落實了規劃對綠線的控制;對于各類公共設施,城市設計以合理的服務半徑進行服務點的配置,落實規劃內容的公共設施控制內容。
城市設計對于規劃內容在空間上進行了落實,并結合陳倉區的文化特色和老城區在陳倉區的戰略定位,彰顯出了一定的空間特色,在三維空間層面對城市進行了詳細設計,在規劃過程中,因為城市設計的反饋,又進一步的完善了規劃控制內容,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互為依據,達到和諧統一。
5結語
城市規劃是城市設計的骨骼,城市設計是城市規劃的血液。城市規劃指導城市設計的展開,城市設計在空間上將城市規劃的內容進行落實呈現,二者相互依存,共同為城市發展與建設進行控制和指導,完成規劃內容。所以,為了防止城市設計成為鏡花水月,不能將其脫離出城市規劃體系,須將城市設計融入到其中,城市規劃指導城市設計內容,城市設計明確城市規劃內容,并在空間上進行落實。
參考文獻
[1]宋雅春. 城市設計、城市規劃、歷史文化三位一體[J].大眾文藝,2011(24).
[2]林燕海.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J].中國建設信息,2006(11):43-44.
關鍵詞: 構建;人性化;高校校園;戶外空間
中圖分類號:TU972+.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學的發展,出現了很多不同的高校校園規劃風格,校園的規劃無論如何設計,其都是對建筑群體之間進行的某種空間組織。在進行校區設計的時候,設計師們可能會認為建筑的造型分重要,但是卻忽略了人眼高度上和人們平時穿過建筑之間空間時的感受。在校園中,教師們、學生們都可以進行非常規的即興交流。研究發現,幾乎所有人受教育的機會往往發生在戶外,這與他所就讀的專業和選修的課程關系不大。因此,只有當校園的戶外設計具有人性化,具備能夠激發好奇心、促進隨意交流談話的特質時,它所營造出的校園氛圍才具有真正最廣泛意義上的教育內涵。
1中國高校校園空間發展現狀
如今中國高等教育迅猛發展,高校的新建、擴建和改建項目增多,校園面貌正在發生著快速地變化。受特定的地形、氣候、學校性質規模和校園精神的影響,出現了許多風格不同的校園規劃。但是校園戶外空間卻常常被忽視,這種忽視首先表現在規劃階段,過多注意戶外空間和建筑實體之間的構圖關系,如虛實、開合對比等;接著是后繼景觀設計階段的片面注重視覺效果的“唯美主義”和熱衷于創造所謂校園文化。而校園戶外空間的主要活動,即交通、交流、學習、運動和休閑等沒有得到充分的關注,校園的特色、文化、生態也都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的理解上,這樣的戶外空間設計阻礙了高校戶外空間獨特魅力的形成。
不同于歐美國家的一些“自然生成”的以一個大學為主的大型大學城,我國的校園建設是以一種“主動構建”的模式,大部分是放棄老校區,在城市的郊區重新規劃建設大規模的新校區。這些校園的規模擴大了,可以容納的人數也多了,但是校園的設計上卻任然是陳舊的、機械的功能分區思想,一味地強調分區的明確,與此同時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如:通行距離增大,機動車交通比例上升,校園內車流、人流的交叉干擾。
校園里沒有了下課后邊走邊討論的情景,老師和學生都是匆忙離開。這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校園原來擁有的人性化學術、生活氛圍。
2成都師范學院戶外空間設計的整體結構
成都師范學院校區的戶外空間主要結構體系是一種線形樣式呈現的,是由校園中主要的交通系統、綠化景觀帶和空間發展軸構件而成的。從整個校區的規模上來看,成都師范學院屬于中等規模的校園。但是任何規模的校園,也該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必要性活動:上下課、就餐、學習等,這些活動是大學戶外空間里發生的基本功能活動,對空間的要求各不相同。總體而言,大學校園的戶外空間基本是交通、學習、交流和運動空間的組合;
自發性活動:散步、觀望、沉思等,這些隨機性很強的活動對空間要求有某種模糊和不確定性,可以在任何形式的空間內出現;
社會性活動:社團聚會、球類運動、展示、交友等,是在戶外空間中有賴于他人參加才能產生的活動,是有上述兩類活動發展來的,因此和戶外空間品質有聯系。
3成都師范學院戶外空間評析
3. 1圖書館
作為學院核心建筑的圖書館位于校園規劃的主軸線上,正對北校門隔四、五百米相望,與南校門距離二百米,空間上處于舉足輕重的關鍵場所。整個圖書館的設計新穎獨特、風格優雅,對全局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圖書館的設計不要使現有規劃建筑密度較高的校園更加擁塞,而其讓它在北校門出也能展現出完整的形象,達到整個中軸線空間視覺景觀的完整效果,從而體現特定建筑在特定場合中的真實表達。
3.2教學樓前院
前院通常作為私密空間與公共空間之間的綠色軟質的過渡帶或緩沖帶。學院里面的這個地帶是一片大的綠色空間,師生可以在這里與朋友聊天、曬太陽、睡覺、進餐、學習,或者在開班會之類的,所以這個地帶對人的精神健康和緊張程度都很重要的意義。
(1)合理安排草坪,植物和道路以暗示(而不是強化)前院的存在;
(2)草坪最好能有全露天,半露天和全遮陰的不同區域;
(3)樹木的布置和樹種應考慮各自的特點,避免對使用者造成危險或限制;
(4)在適于草坪上休息以及必須灌溉的季節里,澆水應該在傍晚或夜間進行,這樣到午餐時間草坪就會變干。
3.3教學樓后院
就像每家通常都有一個路人可以看到的半開放前院一樣,大多數住家也有一個全部或部分封閉的后院,用于私人休閑和其他實用功能。一些校園建筑同樣應設有后院――與建筑相連或被建筑部分圍合的空間,師生會比在前院感受到更強烈的領域感,他們可以在此進行一些半私密的院系活動。
3.4 校園廣場空間
幾乎所有的校園里都存在某種形式的中心廣場或者集會場所。這個地方人們可以進行聚會、開辦展覽、舉行集會等。廣場提供了整個校園文化與校園空間結構的機會。
(1)中心廣場周圍應該是一些全天都被高度利用的場所,包括學生中心或學生會,圖書館,劇院,體育館,食堂,行政中心,書店及郵局;
(2)中心廣場還必須位于主要步行人流經過的地方,這樣許多人都可以熟悉該空間,在不同季節里以不同的心情看到它,并逐步有意識的欣賞它;
(3)中心廣場還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心理和視覺上的方向標識,道路都自然地向這里匯聚,并導致許多人聚集到廣場上來;
(4)因為使用者的不同,相應的,中心廣場上座位的實際形式也各不相同,從帶靠背或不帶靠背的長凳,到臺階和護墻,以及噴泉的邊沿等等;
(5) 在氣候適宜的地方,主廣場空間中建造一座可以接觸的漂亮的噴泉會增色許多。
4 總 結
校園是教育學生成才的環境,是培育精神的場所。這就要求校園戶外空間環境為學生提供進行文化活動的條件,以增加學生的人際交往與社會活動能力,養成高尚的品格和具有創新合作的精神。高校校園是產生知識和文化的場所,師生在校園中進行交流,這就對大學校園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為本,真正做到人性化,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們的教育提供更優美的環境和更濃厚的文化氣息。
參考文獻
[1]《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
[2]朱東風,鄭瑞山; 大學校園非正式場所精神探究[J]; 規劃師;2005年01期
城鎮化是伴隨著工業化發展的一個必然過程,內涵相當豐富。中國是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經濟發展相當不平衡,各方面差異較大,因此,各地城鎮化進程、成果、政策、模式也會不一樣。所以中國的城鎮化絕不僅僅是簡單的農民變市民、農村變城鎮的過程。而這其中城市設計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城市設計是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之間不可或缺的環節,因此必須強化它的權威作用。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設計專業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郭恩章提出:城市建設應當貫徹科學發展觀,遵循人性化設計,把以人為本的思想確定為主導方向,通過城市設計,達到方便市民生活、適居的目的,并有力的支撐特色城鎮化的發展。與此同時,自主創新是城市設計的永恒主題[2]。
1城市設計的角色
1.1.城市設計與城市經濟
由于工業發展,使城市經濟效益提高,帶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發展,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活動隨之增多,為城市帶來的外部效益也越大。城市設計對于促進城市開發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至少反映在兩個方面:第一、由于工業開發需要建造大量的廠房和提供工人住房,不僅刺激了設計需求的產生,而且城市開發成為一項資本積累的必需過程;第二、建筑業可以成為主要的經濟支柱,并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間接經濟效益也十分巨大。當然,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又能為城市開發提供良好的條件,如城市有能力投入資金建造基礎設施、交通設施和公用事業設施,然后,這一切又促進了城市設計的進一步發展,這樣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城市設計構成了良性循環。在英國伯明翰(Birmingham)城,歷史性主題的提出表明對傳統的保護,對于緩解從工業化城市經濟向后工業化城市經濟轉變起著重要的作用,它還為城市不斷注入生機活力[3]。
1.2.城市設計與城市文化
文化可以看作是一個很復雜的實體,一個過程,一個產物,一種生活方式,一件藝術品,一種生產模式,一種消費模式(Montgomery,1990)。文化是某種方式和價值的表達,不僅僅是藝術和學問,還包括普通的和法律的行為(Williams,1981)。通過文化來展示城鎮,在場所營銷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它也更好地表明了城市的質量,從而能更好地吸引投資和增強市民自豪感。許多城市只有強調自身與眾不同,突出比其他城市更具優勢,更有特色,才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資,爭取到更多的就業機會,這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是主要面臨的問題,也是城鎮化的關鍵。[4]筆者認為高品質的城市環境的改善是刺激和吸引投資的關鍵。因此,在城鎮化進程中重視城市生存品質,重視城市文化內涵和歷史魅力的前提下,城市設計是連接兩種主體的一個比較好的技術方法,由此,融入了文化因素的城市設計對城市建設的干涉更為有效。
2、現階段我國城市設計存在的問題
2.1、缺乏完整體系
一個設計究竟是一般意義上的建筑外部空間設計還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設計,有無一個相對明確的城市設計大綱的引導是一個關鍵環節,而我國相當一部分建筑師從事的“城市設計”實踐恰恰是在大綱欠缺或大綱的內容尚不十分明確的情況下進行的。在實踐中,規劃和設計往往融合在一起,在大多數的詳細規劃中,或多或少地包含了城市設計的某些內容,如控規中制定的關于建筑形體的一些指導性指標,而總體規劃中的一些分項,如城市景觀、城市風貌的規劃也類似于城市設計,但始終是局部的、缺乏系統性的規劃。
2.2、注重物質規劃,輕實質內容
在大規模特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傳統規劃的工作方法顯現出弊端,城市設計因三維整體形態的模型或圖紙展示易使人產生直觀感和新鮮感而受到推崇。但是將來一塊塊分而開發的基地如何與漂亮的設計模型取得一致,規劃管理如何實施等核心問題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對具體規劃建設指導意義不大。
2.3、無法律效力
城市設計至今未進入我國城市規劃法定體系,仍屬非法定規劃范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法定程序的缺失,因此造成規劃成果無法律效力、難以融入城市規劃體系的局面。其編制審批程序也由各城市自行確定,有的城市報市政府人大、有的報當地城市規劃委員會或城市規劃部門審批。各地方的標準、要求和運作機制五花八門,深淺不一,影響了城市設計的品質,并難以有效推進城市建設。上述問題是我國現代城市設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影響因素很多,克服和糾正的難度也比較大,但筆者對它的未來前景是充滿信心的。
3、對策及建議
做好城市設計就等于給城市建設定了一個調,提供了決策和建設的依據。在現行規劃體制下,當務之急是確立城市設計在我國城市規劃中的體系,根據城市規劃的不同層面內容,相應地開展總體城市設計、分區(組團)城市設計、詳細(重點街道、地段)城市設計等不同層次的工作,并從各個層次對單體建筑設計進行引導和調控。
3.1、城市設計層次的劃分
3.1.1第一層次:總體城市設計城市規劃資料集中將城市設計定義為:在對城市自然現狀特點以及城市歷史文化傳統深入挖掘提煉的基礎上,更具城市性質規模,對城市形態和總體空間布局所做的整體構思和安排。構成城市的物質要素形式紛繁復雜,有街道、橋梁、河流、廠房、住宅、商場、公園、雕塑、辦公樓、教學樓等,在同一時刻城市中還進行著各種各樣的行為活動,有工業生產、商業貿易、家居生活、休閑游憩等,這些要素并不獨立,它們同處于一個時空之中,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形成城市這個復雜的巨大系統。而事實上,這些大量的建筑和景觀都有著各自特殊的功能要求和形象要求,并分別進行設計和實施的過程,無法保證最終的城市整體效果。這就需要總體城市設計來加以整合,確保這些建筑和景觀符合城市的需要,使各要素、各建筑景觀融為一體,共同形成和諧統一的城市整體形態和風貌。3.1.2、第二層次:分區(組團)城市設計分區(組團)城市設計是根據城市局部地段的不同性質設計的。按照規劃對區塊的功能要求,對土地使用、空間布局、建筑體塊、綠化、交通、市政設施等從設計的角度提出要求和具體方案,保證分區內的具體建筑和景觀能夠符合該組團整體形態的需要,使這一局部地段(塊)的各建筑協調一致,并能融于這個城市整體環境之中。如舊城區,一般歷史文化積淀多,社會結構穩定,人口密集,商業繁榮。要盡量保持傳統風格,不要輕易破壞城市肌理,拆改中要精心設計,在改善提升功能的同時,努力保持原有的文化氣息;新區建設中,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格局,在注重社會結構建立的同時,著力體現民族文化傳統、地域特色和時代精神的融合。3.1.3、第三層次:詳細(重點街道、地段)城市設計重點街道、地段的城市設計是當前城市設計的當務之急,也是現實可行的。重點街道、地段是城市標志性開放空間,是展現一個城市形象的重要風景。一個城市中的建筑數量龐大、功能形式多種多樣,城市中一條街、一個標志性地段它所包含的建筑數量、形態和功能也不一樣,這是城市功能和文化多元的表現,也是城市開放包容的表現。因此,詳細城市設計對城市重點街道、地段的空間環境進行維護整合,并融入城市生活的新的功能與要求,通過對街道、地段的空間,包括街道(地段)建筑形式、空間尺度、顏色與符號以及生活方式的人性化設計,為居民提供使用方便、視覺舒適、層次豐富的街道環境和地段風景,喚起市民對城市歷史的共鳴和對城市文化的認同。
3.2、規范引導設計內容
在現階段城市設計注重物質規劃、輕實質內容的普遍情況,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四點作為控制要素來作考慮:基于城市整體風貌控制目標的城市風貌分區,包含建筑風貌分區、建立色彩分區;基于城市整體空間形態控制目標的城市豎向分區控制,包含城市地標形態;建筑高度和密度分區,城市輪廓線控制等;基于公共資源分配和組織目標的城市公共空間網絡建構;基于城市自然生態格局保護目標的城市綠地、水系、景觀系統;為更好的落實上述內容的要求,應以導則的形式作為設計成果的主要形式。導則應清晰、簡單和明確給參與建設的各方以明確的導向性。[5]上述幾點應自上而下地指導各分區建設,同時城市內部各要素之間,也通過同類或不同類要素之間互相協調整合,完善各層面各要素系統的整體建構,避免出現只注重漂亮模型或圖紙而忽視自身特色及在城市中地位的現象。
3.3、確定城市設計法律地位
針對城市設計無法律效力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實施城市設計過程中,應以立法形式確立其法律地位,完善制度建設。強化管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將城市設計實施成為準立法和執法的過程,最大有效地發揮城市設計的作用。通過對城市開發執行、開發控制及對各類設計執行設計控制的操作,以此作為公共利益的開發預期并控制城市開發因素,這些開發預期的設定必須以一定的制度作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