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西醫結合的作用范文

中西醫結合的作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醫結合的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醫結合的作用

第1篇:中西醫結合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醫療; 以患者為中心; 可及性

New Thinking of Patient-centered Integrated Medicine/ZHANG Qiu,LI Da-p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8):096-099

【Abstract】 As the birthpla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about integrated medicine is much lower than expected.Debates on integrated medicine have been present,the modern medical model encourages that man is not just an organism,the patients’ interests and autonomy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most.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omplement and perfect the concept,existing ques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n “patient-centered”.

【Key words】 Integrated medicine; Patient-centered; Accessibi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8.035

在2014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獲進步獎6項,其中5項都是關于中國傳統中藥的理論方法創新和研發技術突破,如中成藥二次開發核心技術體系創研及其產業化(進步獎一等),源于中醫臨床的中藥藥效學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應用(進步獎二等)和調肝啟樞化濁法防治糖脂代謝紊亂性疾病基礎與應用研究(進步獎二等)等,這說明國家對于發展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視和支持。在這些項目當中,中西醫結合醫療的思維對于研究方法的建立和新藥品的研發都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但是國內關于中西醫結合的爭論和質疑一直都存在。現代醫學模式認為:人不僅僅是一個生物體,更重要的是一個具有心理、社會、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綜合整體,所以更強調病患的利益和自,筆者就嘗試圍繞“以患者為中心”這個主題對中西醫結合醫療的概念,就現存問題及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進行新的補充和完善。

1 中西醫結合醫療之爭論

WHO在2002年發表《2002-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療及替代醫療全球策略》,建議各國將傳統醫療納入現有的醫療服務之中。至目前為止,全球應用中醫藥的國家已經達到一百四十余個。無論在東方或西方,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都已成為當前全球醫療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但是,作為傳統中醫的發源地,我國“中西醫結合”的發展和應用還遠低于預期,多數情況屬于“中西醫的并存”而非“中西醫的結合或者融合”。而且在國內,關于“是否廢除中醫”的網絡討論及中西醫打賭“論戰”的新聞卻時有發生。參考國內文章,我國學者和公眾對于中西醫結合醫療的爭論主要在于中西醫結合的出發點本是“西學中”還是“中學西”,以及中西醫結合的結果是“否會消融傳統中醫的存在和發展”。無論是哪一種該觀點,都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這種新的醫學模式是為誰服務的,是滿足誰的需求為前提的。“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of Cos,460-377 B.C.)誓言:我一定會用自己的能力及判斷力來醫治和扶持患者……且永遠不會傷害他們。中國的“醫圣”張仲景道:上以療君親之疾,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下以救貧賤之厄[1]。由此看見,醫道的本質無論中西都是相同的,醫師盡己所能來醫治患者。所以,只要本著“以患者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很多的爭論和研究就會更有建設性。

2 中西醫結合醫療之概念新解

中西醫結合這一概念從被提出來,就一直沒有一個內涵確定、外延清晰的科學定義:這期間,有的把懂得一些中醫又懂得一些西醫的人稱之為中西醫結合;有的把臨床上中西藥并用稱之為中西醫結合;有的把教學上中西藥并用稱之為中西醫結合;有的把用西醫還原性研究方法對中醫理論體系進行驗證、解釋、改造稱之為中西醫結合;有的把管理西醫的方法照搬到中醫管理上來稱之為中西醫結合;近年來有的更把中醫西醫化、中藥西藥化稱之為中西醫結合[2]。

2.1 WHO對中西醫結合醫療的定義 定義為:結合科學知識和方法融合傳統醫藥和西方醫學的一個可持續的過程。定義中包含了三個部分:(1)這是傳統中醫持續發展的過程,認為中西醫結合是中醫未來的方向;(2)方法上,涉及到現代科學知識和測量方法;(3)中西醫結合是傳統中醫和現代西醫的重要交融結果。

2.2 國內的代表性觀點 在20世紀40年代即提出主張:中西醫一定要結合起來。在倡導西醫學習中醫的基礎上,提倡用現代科學方法整理研究中醫藥。這是官方首次界定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和途徑。陳士奎[3]在“中西醫結合定義探析”一文中,對“中西醫結合”定義為:把中醫中藥的知識和西醫西藥的知識結合起來,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王振瑞博士“中國中西醫結合史論”則認為:中西醫結合,就是在中西醫團結合作的基礎上,主要由中西醫兼通的醫學人才,用現代科學方法,發掘、整理、研究祖國醫藥學遺產,豐富現代醫學科學,發展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統一的新醫學的過程。這兩種提法,都是以新醫學體系為目標。李致重[4]的定義是:中、西醫工作者相互合作,中、西醫學術相互配合,以提高臨床療效為目的的實踐過程,謂之中西醫結合。這一觀點強調了臨床療效的重要性。楊云松博士在總結各家的觀點基礎上,認為中西醫結合研究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發展人類科學醫學,中西醫結合的目標指向應該是為人類科學醫學增添新的內容,包括新的理論認識、新的治療觀念和操作措施,此觀點認識到了人類醫學的目標導向。

2.3 筆者關于中西醫結合醫療概念之見解 上述定義,都強調科學方法和合作,就是中醫、西醫、中西醫兼通的醫學人才一起合作,發掘中醫和西醫的新內容,最后形成新醫學,而且是具有民族特色,統一中西醫的新醫學或者人類醫學。筆者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思想的進步,雖然網絡偶有爭論或者民間醫者偶有論戰,但大部分學者都贊同兩種醫學的融合,對傳統醫學的新發展,雖然到現在,由于臨床、研發、教學和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制約,新的醫學體系并未形成,但由于中西醫的結合,在新藥的研制、疾病的控制、臨床的療效等方面都取得了絕大的進步[5]。例如這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項目―調肝啟樞化濁法防治糖脂代謝紊亂性疾病基礎與應用研究,貢獻在于運用現代實驗方法發現肝在糖脂代謝病發病中的關鍵作用,研制出兼具降糖、降脂、抗炎、保護內皮等綜合調控作用且成分與機制明確的創新中藥,并構建國際先進的糖脂代謝病中西醫結合研發平臺,打開了防治糖脂代謝病研究通路,改善了人類的健康,這就是中西醫結合醫療代表性的成效之一。

所以筆者認為,中西結合的定義應強調以下四個方面:(1)“以患者為中心”的前提,如何讓患者得到更好地治療效果和更高的生存質量,這是中西醫結合的存在基礎和研究的前提;(2)多層次人才和醫療機構的合作,這是中西醫結合可行的必備基礎,如果沒有通曉傳統醫學、現代醫學及兩者兼備的人才通過交流和嘗試,沒有醫療機構作為研究平臺,新的藥品及治療方法則不可能產生;(3)科學方法的建立,主要在于兩者融合成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這是中西醫結合的常態模式和轉化途徑;(4)以增進人類健康為最終目標,這是中西醫結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只有滿足人們健康改善和提升的需要,兩者的結合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和市場基礎。

3 中西醫結合醫療之現存關鍵問題分析

3.1 中西醫結合醫療的就診可及性差 關于中西醫結合醫療的可及性差表現在三個方面:(1)就診的醫療機構比其他西醫門診或者中醫門診相對較少且地處偏遠,國內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建立大多由綜合性醫院或中醫醫院翻牌而來,以廣州市及周邊為例,有三家中西醫結合醫院: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地處花都區),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地處佛山),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地處廣州),數量少,就醫偏遠等都影響了患者對于中西醫結合醫療的選擇;(2)現實中,中西醫結合醫院不僅缺乏領軍的名老中醫和知名的西醫高級專家,高端的中西醫結合人才更是難得和匱乏。從中西醫結合醫師執業資格準入工作看,雖然現在增加了中西醫結合醫師這一類別,但這是附屬在中醫師大類下的。從上海出臺的規定看,只有屬于中醫師類別的人員,才能申請中西醫結合醫師的執業資格,如果一名醫師原來的執業資格是臨床西醫,就不能申請中西醫結合的執業資格,同樣,如果是中醫職業資格,則不能申請西醫的臨床職業資格。這樣就剝奪了許多已取得西醫執業證書、長期以來學習研究中醫并在西醫科室從事中西醫結合的專業人員申請中西醫結合醫師的資格[6]。同時因為人才流動機制不完善,缺乏良好的研究平臺和晉升渠道,以廣東省為例,大部分的優秀畢業生都愿意留在廣州及周邊城市的三甲醫院。缺乏競爭力的領軍人物和青黃不接的人才梯隊使中西醫結合醫院無法獲得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本;(3)可獲得的關于中西醫結合醫療的信息比較少。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報紙新聞對中醫藥新聞的報導內容多是養生、保健、美容、醫療常識性等議題,對中醫臨床治療疾病方面的報導相對較少,即便有,也存在中醫藥新聞報導的范式,諸如強調西醫的科學優越性,西醫的診斷非常必要;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的平衡報導;或是用邊緣化及瑣碎化來處理中醫藥新聞。大眾媒體處理中醫藥新聞所偏重的角度,無形中便會影響公眾對中醫藥的認知,公眾自然而然地將中醫藥定位在養生、食補及治療跌打損傷的醫療照顧,即便中醫已發展到臨床治療重大疾病的階段,一般對中醫陌生的民眾對中醫依然停留在過去的刻版印象,將中醫視為較不科學,另類的治療,對中醫抱持不信任且懷疑的態度,唯有在西醫宣布棄守的疾病領域,其他范型的醫療照顧始有機會介入[7]。

3.2 中醫藥醫保政策的報銷范圍和比例有限 國家政策規定由物價部門制定了收費標準的診療項目納入醫保報銷范圍,而《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2011版)中納入診療項目9574項,其中中醫醫療服務327項,僅占3.41%。許多安全有效、費用適宜、易于推廣、符合國家納入標準的中醫診療技術尚未納入醫保范圍,增加了參保人員的醫療費用負擔,影響患者的就醫選擇及治療,并導致一些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不利于中醫的傳承延續。而且目前中醫診療項目收費標準基本上套用西醫診療收費價格,其定價未能體現中醫診療的特點和價值,同時收費價格過低,無法體現中醫技術價值[8]。而且藥品收入占中醫醫療機構門診業務收入的比重過高,屬于中醫診療項目較少,同時使得醫務人員的技術價值沒有得到相應體現。不僅范圍有限,而且能夠報銷的比例也受限制,比如山西省醫保政策中有這樣的規定:參保患者單次住院費用中物理治療與康復,中醫及民族醫診療類費用占住院患者比例,三級醫療機構不超過15%,對于定點中醫專科醫院,三級醫療機構不超過20%,這給患者增加了很大負擔,都不利于發揮中西醫結合醫療在提高臨床療效,同時降低單病種、次均費用,提高參保人群健康水平,和降低醫保統籌基金的支付額度的優勢作用[9]。

3.3 傳統醫療療效評估與質量保證的工作尚未制度化 安全性是中藥應用與推廣的基礎和關鍵。中醫治病強調“因人、因時和因地”,以疾病反應為情報,是不脫離現場和具體的患者個體進行的治療,中醫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就是隨機性治療的典型案例。但隨機性冶療存在局限性,如治療手段和技術比較落后,治療過程上中醫主觀性較強,客觀性不足等。根據證候分類理論和“有故無殞”的思想,對證應用是避免或減低毒性的關鍵[10]。因此,基于對證進行安全性評價才是客觀的。但是,基于動物模型的研究,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很難建立既具有特異性、又有廣適性的證候模型。而且中醫藥實驗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對象的特異聯系,否則結論就難以說明問題。這就造成中醫藥的使用很難有一個規范的用藥標準和技術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西醫結合醫療的使用和發展[11]。

3.4 中西醫結合的科研支持力度不足 中西醫在很長時間,沒有得到預期的發展,除了文章之前講過的一些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得到的扶植力度不足,以2008年和2012年為例,廣東省中醫藥局科研課題的立項課題經費只有0.5萬元,在2012年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課題清單中,中藥和中西醫結合的項目所占的總數比重和資金資助比重都非常少,而傳統醫藥和中西醫結合所涉及到的項目都因為實驗手段和條件以及對象的限制,所需要耗費的時間和費用都很多,這都不利于中西醫結合醫療研究成果的發現和轉化。

4 中西醫結合醫療未來發展建議――緊緊圍繞“以患者為中心”這個發展前提

4.1 從人才培養、多種資本參與和信息宣傳等方面提高中西醫結合醫療的可及性 為方便患者就醫,更多的享受到中西醫結合醫療的治療優勢,國家應當從人才的培養,機構的建立和評價,資本的參與以及信息的宣傳方面給予政策的引導和支持。

在中西醫結合專業學制方面,加強部門的協調,促進和完善中西醫結合學歷教育,擴大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規模,進一步加強中西醫結合學科帶頭人和學科骨干的培養;在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審批和監督方面,要考慮到傳統中醫藥同西醫的不同,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同時鼓勵更多的醫療機構設置中西醫結合門診,鼓勵民營資本參與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建立,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因為預算不足而導致的優秀人才不到位和流失的現象,而且民營醫院的管理更具有彈性和科學性,可以為現在發展緩慢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提供新的模式。

4.2 將中西醫結合醫療手段更多納入全面醫保范圍 在確保治療效果的同時,為了降低患者就醫的醫療成本,國家應將中醫適宜技術和合適的醫診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報銷范圍。組織中醫藥專家和醫療衛生機構對部分未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的中醫診療服務項目和適宜技術進行研究論證和篩選,將已發展為臨床診療必需、符合基本醫療保險診療目錄有關規定的中醫診療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和住院支付范圍。同時實行中醫診療項目登記制度,促進定點醫療機構加強內部管理,規范醫療服務行為,確保醫保基金安全有效運轉。

4.3 科研方面的大力支持 要想讓患者接受更好的治療手段,中醫學結合醫療就需要不斷地創新和發掘,但是因為實驗手段和條件以及對象的限制,項目進程轉化所需要耗費的時間和費用都是很多,這就需要政府及科研部門對中西醫結合醫療的項目在評審方面以及資金資助方面,給予更多的支持,包括中醫藥局的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重大攻關課題等。

4.4 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推廣和疾病末期的安寧治療 無論在疾病的哪個階段,以“患者為中心”,增進住院病患的舒適感都是護理工作的重心所在。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主要是通過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中醫護理理論和臨床護理實踐的作用機理進行深入的研究,使其標準化與客觀化。中、西醫學是風格不同的兩種理論體系,中醫學是建立在整體、立體思維基礎上,強調從宏觀整體揭示人體生命活動規律,以辨證、宏觀、定性、自然療法為特點。西醫學是建立在直觀、線性思維基礎上,注重探析人體微觀結構和功能,以辨病、定位、定量、對抗性治療為特點。所以中醫護理更側重于以“證”為中心,西醫護理則側重于以“病”為重點。兩者有機結合,使護理發展更趨完善[12]。

尤其在疾病末期階段,積極地侵入性地治療已不能改變生命的結束進程,反而會加重患者的病痛,降低其生活質量,此時輔以溫和的中醫料理,反而能緩和其情緒,增加其舒適感,例如:惡性腫瘤的末期病患,可以采用安寧治療,其目標是為患者提供積極的支持,通過減輕疼痛或緩解其他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3]。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改善癥狀及證候,除傳統的姑息性手術、放療、化療外,還包括疼痛控制、介入治療、置管引流加藥物灌注化療及心理支持[14]。中醫藥安寧治療從整體觀念出發,扶正祛邪;結合現代科技,中藥劑型的多樣化給患者更多的選擇。姑息治療在疾病不同階段,側重點不同,早期治療癥狀及緩解根治性抗癌治療副作用,保持生活質量;中期減輕痛苦,改善生活質量;晚期提供臨終關懷及善終服務。

全球已經有140多個國家采用中國的傳統醫學,中西醫結合的趨勢已經非常明朗,但是作為中醫的發源地,我國中西醫結合的發展遠低于預期[15]。所以本文,試圖通過一種新的思維模式來考慮中西醫結合的模式和中西醫結合的關鍵問題所在,希望可以為國家的新醫學發展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楊云松.中西醫結合研究史論[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09.

[2]陸金國.中西醫結合專題文獻的計量學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7.

[3]陳士奎.中西醫結合定義探析[J].江蘇中醫藥,2005,26(l):5-10.

[4]李致重.再論“中西醫結合”的定義[J].湖北中醫雜志,2003,25(6):3-4.

[5]陳可冀,宋軍.病證結合的臨床研究是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重要模式[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6,8(2):1-5.

[6]王旭,陳天明,楊大鎖,等.中西醫結合醫院人才隊伍建設現況及對策[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08,19(4):30-32.

[7]陳可冀,呂愛平,陳士奎,等.中國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狀況調查報告[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26(6):485-488.

[8]劉興方,韓學杰,信富榮,等.中醫藥在醫保醫療服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衛生經濟,2012,31(8):36-38.

[9]蔡曉麗,張捷,楊發明,等.中醫藥特色技術醫保地位及對策研究[J].醫學信息,2002,27(9):412-413.

[10]馬家忠,張洪雷.融貫論視域下的中西醫結合[J].醫學與哲學,2012,7(33):65-66.

[11]彭靜.對當代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思考與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30):130-132.

[12]王偉,陳可冀.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思路與方法[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2):136-137.

[13]許成貴.中西醫結合治療中晚期惡性腫瘤的臨床觀察及抗腫瘤中藥的發展[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8):141-142.

[14]宋軍.中西醫結合醫學在中醫藥創新發展中的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29(4):354-356.

第2篇:中西醫結合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學科特色;結合途徑

【中圖分類號】

R197.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7-096-01

醫學應當是無國界的,在當今世界更應當注重醫學之間的融合發展,從而更好的造福全人類,為世界醫療衛生事業做出一定的貢獻。中西醫結合學科主要就是以增強治療效果為出發點,以中醫學和西醫學的相關醫學治療理論和方法為基礎,重點關注中西醫之間內在聯系,建立一種全新的臨床治療方法和手段,并在世界范圍內重塑對中醫的認識。我國一直以來都很重視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建設,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經將中西醫結合設置為醫學類的一級科目,并且不斷完善中西醫學科的理論體系,眾多醫學人才也將中西醫結合看作是未來醫學的重要發展方向,紛紛投入到中西醫研究項目中來,可以說,中西醫結合學科有著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在此基礎上,要更加重視對中西醫學科內容的完善,不斷探索創新中西醫結合的途徑,提升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的實效性。

1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特色

1.1治療方法的有機統一

中西醫結合學科的一大特色就是實現了中醫學與西醫學治療方法的有機統一。我國傳統的中醫學治療方法講求辨證,對患者采取望聞問切等治療手段對疾病進行整體把握,重在疾病的外在表現與身體內部之間的關聯。西方醫學的治療方法講求實驗,即通過對患者使用先進的醫療設備進行病理檢查,明確發病原因,重在對疾病的微觀分析。這兩種治療方法都具有各自的優點,而經過中西醫結合學科的融合,能夠將這兩種方法合二為一,汲取各自的長處使之完整的用于疾病的治療,通過這種有機統一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臨床治療方法。

1.2治療理念的和而不同

中醫學和西醫學體系都有著各自的發展環境和歷史淵源,在這兩種學科長期演變的過程中,形成的醫學治療理念存在本質的區別,中醫學理念的精神內核是以人為本,西醫學理念的發展基礎來源于近代科學。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目標不是要將這兩種理念進行融合,也不是單純的尋找兩種理念中的共同點,而是要發現中醫學與西醫學之間的不同,尋找兩種理念存在的矛盾。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中西醫結合學科不是對中醫和西醫的簡單總結,而是要通過對矛盾的轉化形成中西醫理論基礎上的新的理論認知,從而更加全面的認識疾病,拓寬疾病的治療空間。

1.3治療手段的推陳出新

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在對一些重大疾病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要想取得突破,就不可能只考慮一種治療方向,而是要轉變治療思路,實現治療手段的推陳出新。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為探索多種治療手段提供了可能,指明了發展方向,近年來很多國外的醫學專家通過對中醫理論的研究發現了很多可借鑒之處,這在促進中西醫結合學科發展的同時實現了治療手段的創新,還為世界醫學作出了相應的貢獻。

2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途徑探討

2.1疾病診斷的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結合學科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就要重視對發展途徑的研究,只有找準了研究方向,才能真正發揮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在進行疾病診斷的過程中,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能夠有效提升治療效果。在診斷階段,首先通過先進的儀器設備對病人進行科學的病例分析,獲得更為直觀的診斷依據,再通過一定得中醫理論對疾病進行整體的把握,分析患病癥狀與病人內在身體狀況之間的聯系,在獲得較為完整的認知的基礎上給予相應的治療,最終能夠達到既治標又治本的效果。

2.2臨床實驗的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結合學科要想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就要重視相應的臨床實驗,在組織臨床試驗的過程中驗證中西醫結合療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一般的臨床試驗是在動物身上進行的,在實施實驗的過程中要根據實驗目的合理的設置實驗過程,將中醫理論知識與西方醫學解剖方法結合起來,在中醫的用藥指導下,觀察實驗動物的治療效果,或者結合西醫治療理念,創新中醫的用藥方法,最終達到辨證診治和綜合治療的統一。

2.3治療手段的中西醫結合

治療手段的中西醫結合是中西醫結合學科的一大創新。傳統的中醫學對人體的經脈有著較為清晰和全面的認識,所獨創的針灸療法具備重要的醫學價值,西方醫學則通過解剖學和病理學對人體的微觀組織有著科學認知,將其與中醫針灸療法進行結合是治療手段的一大突破,在此基礎上已經產生了較為完善的針灸麻醉等的治療方法。

2.4人才培養的中西醫結合

要想實現中西醫結合學科的長遠發展,就要重視人才的作用,培養專業的中西醫結合學科人才。中西醫結合專業需要中醫和西醫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的學習,在對病人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能夠綜合的運用治療方法,即能夠實現同一個醫生既能采用中醫的方法也能采用西醫的手段對患者進行治療,通過培養這種綜合型人才能夠使中西醫結合工作獲得新的發展。

第3篇:中西醫結合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醫學療法;新看法

中醫中藥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瑰寶,至今仍在保障人類的健康中發揮重要作用。西醫興起并傳入我國以后,中醫的地位和影響力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甚至有人在網絡上主張廢除中醫,目前中醫的發展前景令人擔憂。正確的中西醫結合研究方向直接決定著中西醫結合健康快速發展,能有效地減少在中西醫結合探索過程中所走的彎路,能更快地提高臨床療效,更好地為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現就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方向進行理論上的探討。

一、醫學的產生與發展

1.1醫學的產生

1.1.1醫學的產生醫學不是原創學科,它是將當時其它學科的相關知識應用到人體,研究人的生命現象,疾病的產生、發展及防治等,從而形成的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它是當時將其它學科的相關知識與人體相結合的產物。在我國古代,將當時的哲學、數學、天文學、歷法學、地理學、氣候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應用到人體,經過長期大量的醫學實踐,形成了具有完整理論體系和診療規范的中醫學。西方文藝復興之后,將當時的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應用到人體,產生了現代西醫學。

1.1.2中醫與西醫的區別中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主要是“氣”和“象”、整體思想、天人相應、取類比象等;西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主要為機械還原論、線性因果決定論、實證思想等。中醫與西醫的世界觀、方法論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從而導致中醫與西醫的理論體系、診療技術等截然不同,最終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醫學,這就是中醫與西醫的本質區別。

1.2醫學的發展

醫學發展的內容其發展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內部的發展內容:主要包括原有的醫學理論、診療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深入;新的醫學理論、診療技術的不斷創立等。②外部的發展內容:主要包括影響力的增強,應用范圍的擴大,民眾認可度的不斷提高;對外交流范圍的增大,交流頻率的增多,交流水平的不斷提高等。內部的發展內容是內在本質,代表著醫學的發展水平,外部的發展內容是外在現象,受內部的發展內容的影響。

二、中西醫結合的現狀

2.1中西醫結合的層次

中醫與西醫的世界觀、方法論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從而導致中醫與西醫的基本理論體系截然不同,在理論層次上是無法結合在一起的。但各自的研究對象與研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治病救人,因此在技術應用層次上是可以結合的。這種在技術應用層次上的結合是目前的結合層次。

2.2中西醫結合的現狀

目前中西醫在臨床實踐中相結合,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由于沒有統一的醫學理論的直接指導,還是處于實踐摸索階段,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的摸索:①中醫的介入階段。中醫在病情的哪個階段介入最合適。②中藥的介入途徑。面對某個病人的具體病情,中藥以哪種途徑介入最合適。③中藥的介入依據。中藥在何種理論的指導下介入,是以辨證論治的方式介入還是以西醫的藥理醫理為指導進行介入。④中藥介入的時間。中藥介入多長時間獲得的效益最大。⑤中藥與西藥的協同作用。

從上可以看出,目前中西醫在臨床實踐中相結合的目標是避免單一醫學的不足,更好地提高臨床療效,做到兩種醫學在臨床實踐中優勢互補。但是這種在技術應用層次上的結合需要長期大量的探索,且不能上升到醫學理論上的結合而形成新的統一的醫學理論,其根源在于兩種醫學體系的世界觀、方法論截然不同。

三、中西醫結合的目標 途徑及新醫學的特征

3.1中西醫結合的目標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醫結合的目標應該是從目前技術應用層次上的結合轉變到中西醫世界觀、方法論的結合;從目前臨床實踐中的優勢互補轉變到中西醫世界觀、方法論的劣勢互消。中醫世界觀、方法論的劣勢是忽視人體的細微物質結構和功能,西醫世界觀、方法論的劣勢是忽視人體的普遍聯系及整體功能。如果各自克服自己的劣勢,保留自己的優勢,那么就可以發現,這兩種醫學在世界觀、方法論上就融合成為一種醫學,這種新醫學同時具有中西醫的優點、又同時去掉了中西醫的不足。在研究局部時,將局部的物質放到整體中去研究,不忽視整體;在研究整體時,充分考慮各個局部的相互作用及影響。因此,中西醫結合的真正目標是在世界觀、方法論的層次上相結合,從而產生新的醫學理論體系和診療技術,產生新醫學,這與20世紀50年代提倡的“把中醫中藥的知識和西醫西藥的知識結合起來,創造我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的方針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3.2中西醫結合的途徑

目前中醫與西醫的世界觀、方法論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分別代表著兩種對世界的認識方法及思想,是無法直接結合的。因此,需要對各自的世界觀、方法論進行改造,保留各自合理的部分,同時積極吸收新的世界觀、方法論成果及其它所有學科可以利用的成果,將其有機地整合到一起,產生一種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新的世界觀、方法論的指導下,對現在的醫學理論進行改造,保留合理的部分,同時吸取相關學科,特別是一些橫向邊緣學科的理論、技術,將其應用到人體,產生許多新的醫學理論和診療技術。這樣,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在世界觀、方法論上,在理論體系、診療技術上都被統一起來,成了一種醫學,這就是新醫學。

四、結束語

總之,目前中醫應該在世界觀、方法論層次上發展,而西醫的發展雖然迅速但不是全面的發展,中西醫結合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中西醫在技術應用層次上的結合需要長期大量的探索,且不能上升到醫學理論上的結合而形成新的統一的醫學理論。中醫的世界觀、方法論博大精深,有待我們去重視和挖掘;一些新的世界觀、方法論已經出現,有待我們去吸取和利用。因此,在世界觀、方法論的層次上進行中西醫結合的研究,作為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方向,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美好的發展前景,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莫鎮濤.方永奇教授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炎癥經驗[J].吉林中醫藥,2012,32(4):31-32.

第4篇:中西醫結合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研究方向;世界觀;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R2-0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3-7717(2008)11-2497-03

An Exploration on Research Direction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U Xiaoxio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With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as the beginning of study,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at there are many shortcomings in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of both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after respectively discussing their different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TCWM),it points out the real goal of ITCWM is to produce a new unified theory system and technolog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and to produce a new unified medical science.By further pointing out the method of ITCWM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new unified medical science,it suggests that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ITCWM based on the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has a wide space to develop and a good prospect.

Key words: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research direction;worldview;methodology

中醫中藥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瑰寶,至今仍在保障人類的健康中發揮重要作用。西醫興起并傳入我國以后,中醫的地位和影響力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甚至有人在網絡上主張廢除中醫,目前中醫的發展前景令人擔憂。中西醫結合是中醫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經過了幾十年的臨床實踐,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目前中西醫結合在結合層次、方法、目標等方面還處于實踐摸索階段,還未形成統一的新理論,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美好的發展前景。正確的中西醫結合研究方向直接決定著中西醫結合健康快速發展,能有效地減少在中西醫結合探索過程中所走的彎路,能更快地提高臨床療效,更好地為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現就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方向進行理論上的探討。

1醫學的產生與發展

1.1醫學的產生

1.1.1醫學的產生醫學不是原創學科,它是將當時其它學科的相關知識應用到人體,研究人的生命現象,疾病的產生、發展及防治等,從而形成的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它是當時將其它學科的相關知識與人體相結合的產物。在我國古代,將當時的哲學、數學、天文學、歷法學、地理學、氣候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應用到人體,經過長期大量的醫學實踐,形成了具有完整理論體系和診療規范的中醫學。西方文藝復興之后,將當時的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應用到人體,產生了現代西醫學。

1.1.2醫學與當時其它學科的聯系和區別在醫學產生過程中所借助的其它學科的相關知識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①當時的世界觀、方法論;②當時其它學科相關的理論、技術。這些相關知識是先于醫學而產生的,是醫學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否則,醫學不可能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憑空產生。因此,醫學是在當時世界觀、方法論的指導下,借助當時其它學科相關的理論、技術,以人體作為研究對象,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診療技術,從而形成的獨立學科。它與當時的其它學科有著共同的世界觀、方法論,但由于各自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不同,所建立的理論、技術也不同,這是醫學與當時其它學科的本質區別。

1.1.3中醫與西醫的區別中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主要是“氣”和“象”、整體思想、天人相應、取類比象等;西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主要為機械還原論、線性因果決定論、實證思想等。中醫與西醫的世界觀、方法論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從而導致中醫與西醫的理論體系、診療技術等截然不同,最終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醫學,這就是中醫與西醫的本質區別。

1.2醫學的發展

1.2.1醫學發展的內容其發展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內部的發展內容:主要包括原有的醫學理論、診療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深入;新的醫學理論、診療技術的不斷創立等。②外部的發展內容:主要包括影響力的增強,應用范圍的擴大,民眾認可度的不斷提高;對外交流范圍的增大,交流頻率的增多,交流水平的不斷提高等。內部的發展內容是內在本質,代表著醫學的發展水平,外部的發展內容是外在現象,受內部的發展內容的影響。

1.2.2影響醫學發展的因素其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世界觀、方法論直接決定著醫學的發展方向。中醫的世界觀、方法論決定了中醫向宏觀方向發展,以整體聯系的觀點來研究人體;西醫的世界觀、方法論決定了西醫以研究微觀物質的結構和功能為主,使西醫向微觀研究的道路上發展。②醫學在其產生的過程中借助了其它學科相關的理論、技術,同樣,醫學的發展也離不開其它學科理論、技術的發展。在世界觀、方法論沒有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其它學科理論、技術的發展不斷地為醫學的發展注入新的血液,不斷地促進醫學向前發展。

2中醫的發展前景

2.1中醫發展的里程碑

在中醫悠久的發展史中,中醫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3個里程碑階段:①秦漢時期。在這個時期,《黃帝內經》與《傷寒雜病論》的問世,標志著中醫理論、診療規范的確立,使中醫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被建立起來。②金元時期。在這個時期,多個中醫流派的形成及學說的建立,使原有的醫學理論、診療技術不斷完善和深入。③明清時期。這一時期創立了溫病學這一新的醫學理論及相應的診療技術,填充了中醫學理論體系、診療技術的一大空白,同時也使原有的醫學理論、診療技術更加完善和深入。因此,中醫學其內部的發展內容已相當完善,即理論和診療技術已相當完善,中醫的發展已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這些發展均是理論、技術應用層次上的發展。2.2中醫的發展前景

在世界觀、方法論方面,中醫的世界觀、方法論一直沒有改變,中醫一直在宏觀的道路上前進,但是,沒有微觀方面的內容,其發展是不全面的。在中醫相關學科方面,隨著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我國古代的相關學科已被西方近代自然科學所替代,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臺,唯獨只有中醫學存活下來,還在繼續發揮光和熱,繼續為人類的健康做貢獻。因此,在失去了中醫相關學科發展的情況下,在現有中醫理論、診療技術應用層次上的發展已相當完善的情況下,中醫發展應該提升到世界觀、方法論層次上的發展,這樣中醫才能顯示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美好的發展前景。

3西醫的發展前景

3.1西醫發展的直接動力

目前,西醫相關學科不斷地向前發展,這直接促進了西醫向前發展。新的理論、應用技術不斷地被應用到西醫中來,使西醫原有的理論、診療技術不斷地完善和深入,新的理論、診療技術不斷地被建立,同時其外部的發展內容也不斷豐富。可以說,西醫相關學科每前進一步,西醫也會前進一步。

3.2西醫發展的方向

西醫的世界觀、方法論決定了西醫主要向微觀的方向發展,主要體現在還原論思想上。在研究人體這樣的復雜系統時,總是盡可能將人體分解成最小的組成部分,研究這些最小的組成部分的結構和功能,然后用這些最小的組成部分的結構和功能的總和,或者干脆用某些組成部分的結構和功能,來說明或替代人體這一復雜整體的結構和功能。在其指導下,西醫對人體最小組成部分的研究已經深入到分子水平,下一步將會達到原子、量子水平,這是人類的巨大進步。但是,在已經進入到分子研究水平中的西醫,還有許多細胞水平、組織水平、器官水平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總是希望能在更微細的水平上去解決。西醫的這一還原論思想,忽視了人體各個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等不同層次間以及同一層次的不同物質之間的網絡立體結構及其相互間的影響,不重視人體的系統調節和整體調控,結果會導致只能解決一部分醫學問題,還存在一些問題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的。因此,西醫目前的世界觀、方法論決定了西醫是不全面的發展,是一條腿的發展。

4中西醫結合的現狀

4.1中西醫結合的層次

中醫與西醫的世界觀、方法論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從而導致中醫與西醫的基本理論體系截然不同,在理論層次上是無法結合在一起的。但各自的研究對象與研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治病救人,因此在技術應用層次上是可以結合的。這種在技術應用層次上的結合是目前的結合層次。

4.2中西醫結合的現狀

目前中西醫在臨床實踐中相結合,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由于沒有統一的醫學理論的直接指導,還是處于實踐摸索階段,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的摸索:①中醫的介入階段。中醫在病情的哪個階段介入最合適。②中藥的介入途徑。面對某個病人的具體病情,中藥以哪種途徑介入最合適。③中藥的介入依據。中藥在何種理論的指導下介入,是以辨證論治的方式介入還是以西醫的藥理醫理為指導進行介入。④中藥介入的時間。中藥介入多長時間獲得的效益最大。⑤中藥與西藥的協同作用。

從上可以看出,目前中西醫在臨床實踐中相結合的目標是避免單一醫學的不足,更好地提高臨床療效,做到兩種醫學在臨床實踐中優勢互補。但是這種在技術應用層次上的結合需要長期大量的探索,且不能上升到醫學理論上的結合而形成新的統一的醫學理論,其根源在于兩種醫學體系的世界觀、方法論截然不同。

5中西醫結合的目標 途徑及新醫學的特征

5.1中西醫結合的目標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醫結合的目標應該是從目前技術應用層次上的結合轉變到中西醫世界觀、方法論的結合;從目前臨床實踐中的優勢互補轉變到中西醫世界觀、方法論的劣勢互消。中醫世界觀、方法論的劣勢是忽視人體的細微物質結構和功能,西醫世界觀、方法論的劣勢是忽視人體的普遍聯系及整體功能。如果各自克服自己的劣勢,保留自己的優勢,那么就可以發現,這兩種醫學在世界觀、方法論上就融合成為一種醫學,這種新醫學同時具有中西醫的優點、又同時去掉了中西醫的不足。在研究局部時,將局部的物質放到整體中去研究,不忽視整體;在研究整體時,充分考慮各個局部的相互作用及影響。因此,中西醫結合的真正目標是在世界觀、方法論的層次上相結合,從而產生新的醫學理論體系和診療技術,產生新醫學,這與20世紀50年代提倡的“把中醫中藥的知識和西醫西藥的知識結合起來,創造我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的方針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5.2中西醫結合的途徑

目前中醫與西醫的世界觀、方法論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分別代表著兩種對世界的認識方法及思想,是無法直接結合的。因此,需要對各自的世界觀、方法論進行改造,保留各自合理的部分,同時積極吸收新的世界觀、方法論成果及其它所有學科可以利用的成果,將其有機地整合到一起,產生一種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新的世界觀、方法論的指導下,對現在的醫學理論進行改造,保留合理的部分,同時吸取相關學科,特別是一些橫向邊緣學科的理論、技術,將其應用到人體,產生許多新的醫學理論和診療技術。這樣,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在世界觀、方法論上,在理論體系、診療技術上都被統一起來,成了一種醫學,這就是新醫學。目前,一些新的世界觀、方法論已經出現,比如“老三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和新三論(混沌學,協同學,耗散結構理論)等,這些理論和應用技術已經產生,其在工程應用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是還沒有被應用到醫學中來,至少它們的出現已為醫學吸取新的世界觀、方法論提供了源泉。

目前,中醫的世界觀、方法論已漸漸地被人們淡忘,其發揮力量的舞臺正越來越小,其真正博大精深的內容只有越來越少的人所知道,因此,發展中醫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吸取中醫世界觀、方法論中的合理內容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對中醫的世界觀、方法論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挖掘其可取的合理的部分,為新醫學的世界觀、方法論的產生打下堅實的基礎。西醫世界觀、方法論還處于其發展的強盛時期,在西醫相關學科不斷發展的情況下,還能促進西醫更多的發展,其不足雖已被部分認識但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想改造西醫的世界觀、方法論也并非易事。應該客觀、全面、準確地認識西醫的世界觀、方法論,重視其不足,同時重視系統論知識,加強對系統論方面的研究,爭取早日實現新醫學。

5.3新醫學的特征

第5篇:中西醫結合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中西醫;胃潰瘍;療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 R573.1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胃潰瘍是指胃黏膜局限性損傷穿透到黏膜肌層的常見消化性潰瘍疾病之一,包括胃和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常由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引發,臨床常以胃脘部位疼痛為主要癥狀。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胃潰瘍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并且該病的復發率較高(甚至一年內可達50%)[1]。另外,胃潰瘍往往能夠導致患者出現胃穿孔、出血等嚴重并發癥,因此加強對胃潰瘍的臨床研究就顯得至關重要,所以我們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60例符合《中西醫臨床消化病學》胃潰瘍診斷標準[2]的患者,同時排除存在有心、腦、肺、肝、腎等器官嚴重疾病以及血液疾病和因言語障礙、智能障礙而無法溝通交流者。另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然后將入選的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基本資料見表1所示。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西醫治療(抗HP、胃黏膜保護和抗酸治療的三聯療法),即克拉霉素片0.5g和阿莫西林膠囊1.0g、每日兩次、飯后服用,同時服用奧美拉唑膠囊20mg,以上藥物連用一周;另外,還需服用雷尼替丁0.1g、每日兩次、共用八周。

中西醫結合組則在上述基礎上加用中醫藥治療,即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對基礎方進行加減(海螵蛸20g、黨參20g、茯苓15g、白術10g、砂仁10g、沙參20g、重樓10g、烏梅肉15g、三七10g、貝母15g、白芍15g、元胡15g、木香15g、莪術10g、甘草6g),例如對于虛寒型的患者則可加用黃芪15g、桂枝15g,而對于氣滯型的患者來說則可加用柴胡15g、香附10g等,若患者為食積型者可加用保和丸等。以上中藥給予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溫服,連用八周。

1.3療效評價標準 療效標準[3]參考衛生部《消化系統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評定,分為臨床治愈、顯效和無效。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與分析。

2 結果

2.1 療效結果見表2所示。

2.2 不良反應及隨訪結果見表3所示。

3討論

西醫認為胃潰瘍的發病機理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襲作用和胃黏膜的保護作用之間的平衡失調,所以根據此種理論,西醫則以抗酸和抗幽門螺桿菌、保護胃黏膜為主的三聯療法為原則采取相應治療,但是臨床觀察發現西醫治療的近期效果較為滿意,而遠期則易復發(從表3中對患者的隨訪情況也可看出)。因此若在西醫基礎上加用中醫療法,那么臨床效果就會大大提高、而且復發率也會降低(從表2及表3中可以看出)。究其原因,我們認為是:胃潰瘍屬于中醫“胃脘痛”、“痞滿”、“腹痛”范疇,其機理主要為飲食不潔、七情內傷及身體虛弱等致使患者脾胃損傷、氣虛無力、則運化失常、進而氣血不暢、氣滯血瘀,而瘀則傷陰;若患者飲食不節、則生濕熱、而熱郁則血瘀。故而根據此種中醫理論,我們辨證施治,方中黨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沙參益胃生津,莪術、三七活血化瘀通絡,元胡解痙止痛,海螵蛸中和胃酸、止痛與收斂、促進潰瘍面愈合,而烏梅肉則能抑制幽門螺桿菌的繁殖與生長。所以通過以上中西醫結合的有效治療,患者的臨床療效與復發率均較單純西醫組患者好(p

綜上所述,在西醫常規干預治療基礎上加用中醫治療能夠標本兼治,不僅可以提高臨床療效、還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周天羽,周學文.中西醫結合治療胃潰瘍的臨床應用[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3(11):675.

第6篇:中西醫結合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 腎病治療 發展方向

所謂的中西醫結合并不只是簡單地對病人使用中藥或中成藥,中西醫結合是一個完整的醫療體系。但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仍有一定的缺陷,有大量的問題需要被解決,而且其還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1. 中西醫結合的特點

中西醫結合從字面上進行理解就知道是將中醫與西醫的治療方方結合在一起對病人進行治療的一項治療的方法。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最早起源于我國的明末清初時期,當時西醫治病的方法剛剛流入我國,但它的一些理論與中醫存在矛盾,兩者互不相容,于是就產生了折中的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因此中西醫結合可以說是一種邊緣學科。而中西醫結合更加追求的是實用主義,并不會偏向于某一學科,而是吸收了兩方的長處。因此在用藥方面大多是兩者相互結合,中藥西藥共同實用,并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發現,中西醫結合用藥反而會產生更好的療效。眾所周知,中醫具有悠久的歷史,主要講究望、聞、問、切,通過這四個步驟對病人進行治療,找出病癥所在。而西醫則主要藥物與手術而著稱,最顯著的特點便是起效快,而中醫治療需經過一段時間后才會出現效果,但西藥與手術仍存在一定的風險與副作用,對人的身體會造成危害,因此將中西醫結合反而會起到獨特的優勢。將中西醫進行結合其優勢還在于標本兼顧,在快速緩解癥狀的同時,還可對病人身體進行一定的保養,降低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因此中西醫結合具有其獨特的優勢,但目前仍須進行大量的臨床實踐,以此用它來治療其他對人體有著極大危害的、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如腎病等。

2、腎病治療中存在的問題

2.1 有價值的案例較少

目前所能在各類文獻上找到的關于腎病治療的資料較少,且在找到的資料中有價值的資料較少,這些資料最記載的治療方法大多較為簡單,且缺乏一定的創新性,因此并沒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而且試驗方法并不科學,一些步驟甚至缺少對照組,因此數據缺乏可信度,并不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這也為現在對腎病的研究提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因此真對腎病的治療一直鮮有突破。

2.2 病癥分類不明確

雖然目前國家對腎臟疾病制定了一定的分類標準,但由于不同的病癥之間極易出現相似的病狀現象,因此這一分類標準仍存在極大的漏洞,在實際的應用中那個被使用的并不廣泛,缺少信服度。因此在實際的臨床治療中很少有人使用這一分類標準,幾乎每一位醫生都有一套自己獨特的辯證標準,很難達到統一,因此對經驗的重復驗證提高了難度,然而這一現象也對經驗的總結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進一步影響到了腎病治療方法的研究。

2.3 藥品存在毒副作用

正所謂是藥三分毒,不論中藥、西藥都是如此,藥物會對腎臟產生極大的毒副作用,這一問題近幾年也是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重視。青木香、防已、木通等一些中草藥對腎的損害已經被證實。但很多人對此不以為意,尤其是一些并不具備行醫標準的江湖術士,對此不以為意,仍然勸解病人大量食用該類藥物,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病人的病癥。還有一些人惡意夸大重要的毒副作用,危言聳聽,勸阻病人不去使用中藥。其實這兩種想法都是錯誤的,任何藥品都是具有雙面性的,只要我們合理的對他們進行食用并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什么嚴重的危害。合理用藥幫助我們減緩病癥,也可保護我們的身體不受傷害。

2.4 中成藥濫用

目前中成藥濫用已經成為了臨床上普遍存在的問題,并已經威脅到了病人的身體,這一現象的出現與醫生的專業只是不過關有著一定的關系,同時還與目前專業用于治療腎病的藥物種類過少有著直接聯系,但也有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金錢的驅使。濫用中成藥不但不能對病癥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甚至可能威脅到病人的身體健康,對病人造成二次傷害,反而適得其反,弄巧成拙。

3、發展方向

3.1 探索最佳治療方案

要先探索出治療腎病的最佳方案首先要做的應該是找出致病的原因,如感染、疾病相關、免疫紊亂、藥物中毒等,首先從病因入手進行研究,找到導致腎病的各類原因,并以此為根據研制出各類治療方案。在對各類腎病進行治療時也要注意將中西醫的知識進行融合,將中藥與西藥進行合理混用,以此使中藥與西藥都發回去其長處,對腎病的治療都能發揮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并應結合現代藥理的知識,以此幫助探索出治療腎病的最佳方案。

3.2 查明發病原因

傳統的中醫辨證治療方式對腎病的治療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并且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所取得的效果遠遠超過了西醫治療腎病的效果,但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所得出的結論可以看出中醫治療的效果要明顯優于西藥。這不僅使我們產生了一個疑問:中藥的作用點應該并不完全在已經明確的疾病機理之中,而是針對全身進行理療,因此腎病的治療應不僅僅專注于腎臟部位?針對這一疑問我們應當進行系統的調查,以此查明腎病的真正發病原因,以此為基礎制定出合理的治療方案,為腎病的治療做出巨大的貢獻。

3.3 探索藥物作用機制

針對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至今已有數十年的歷史,自中西醫結合后對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更是被視為重中之重,一直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眾所周知,重要的藥理成分十分復雜,遠超西藥,科技也在不斷的進步當中,因此對中藥有效成分的測定也一直處于發展之中,隨著科技的進步對中藥有效成分的測定也一直處于不斷完善之中,但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然而只有真正的了解好各類重要的作用藥理才可對腎病的治療做到對癥下藥,加強對腎病治療的效率,減輕病者的負擔與痛苦,可謂十分重要。

3.4設定中藥使用規范

雖然依據目前的研究一些對腎臟會有毒副作用的中藥已經被發現,但被發現的畢竟只是少數,還有許多對病人的腎臟存在危害的中藥仍未被發現。許多以往被認定為無副作用的中藥可能對病人的腎臟仍存在一定的危害,因此為了保護病人的生命安全應當嚴格設定中藥的使用規范,避免濫用藥情況的出現,對病人的身體做出保障,避免病人受到二次傷害。

4.結語

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對腎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幫助,腎病已經成為了困擾居民的一類主要疾病,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是十分必要的,雖然目前這一方法并未產生明顯的效果,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將為腎病的治療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 吳啟相.淺論匯通學派的形成及意義[J].中醫臨床研究,2010,2(14):121-122.

第7篇:中西醫結合的作用范文

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4

【摘 要】目的:探究在急腹癥合并膿毒癥的臨床治療中,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予以治療,其臨床應用效果分析。方法:選取2013 年6 月-2014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急腹癥合并膿毒癥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劃分為研究組和對比組,每組各38 例,對比組病人予以常規方式治療,研究組病人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實施治療,對比兩組病人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病人在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后,其CRP 水平得到極大降低,由治療前的(249.3±137.5)mg/L,經過治療1 周后下降到(6.8±2.9)mg/L,同時在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方面,其只有2 例(5.26%)病人出現并發癥;對比組病人在經過常規方式治療后,其CRP 水平出現一定程度的降低,由治療前的(247.6±138.2)mg/L,經過治療1 周后下降到(25.3±16.8)mg/L,同時在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方面,其有15 例(39.47%)病人出現并發癥。在以上方面研究組病人的情況都要明顯好于對比組病人,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急腹癥合并膿毒癥的臨床治療中,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予以治療,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能有效的降低CRP 水平,改善病人身體狀況,減少炎癥的發生,同時其還能極大的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因此該治療方法在該病的臨床治療中,有著積極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急腹癥;膿毒癥

下文將選取2013 年6 月~~2014 年10月本院收治的76 例急腹癥合并膿毒癥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在急腹癥合并膿毒癥的臨床治療中,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予以治療,其臨床應用效果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 年6 月~2014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急腹癥合并膿毒癥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劃分為研究組和對比組,每組各38 例。研究組中,男21 例,女17 例,年齡從19~75 歲不等,平均年齡為(40.3±5.5)歲;對比組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齡從20~76 歲不等,平均年齡為(40.8±5.7)歲. 兩組病人在年齡、性別及病程病癥等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病人都采取相同的外科手術治療,同時給予相應的抗生素藥物治療,對比組病人使用生理鹽水實施灌腸處理。研究組病人在以上治療的同時,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其所用中藥藥物為通腑瀉熱灌腸劑,其藥物配伍主要有18 克芒硝,55 克地膽頭,18 克萊菔子,55 克忍冬藤,28 克梔子,以及28 克龍膽草等,用藥時間為術前及術后八小時,用藥方式為借助肛管從處灌注,肛管插入深度達到22 厘米,藥物用量為每次200 毫升,每次持續時間為45 分鐘左右,每天3 次,直至通暢為止[1]。

2 結果

研究組病人在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后,其CRP 水平得到極大降低,由治療前的(249.3±137.5)mg/L,經過治療1 周后下降到(6.8±2.9)mg/L,同時在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方面,其只有2 例(5.26%)病人出現并發癥;對比組病人在經過常規方式治療后,其CRP 水平出現一定程度的降低,由治療前的(247.6±138.2)mg/L,經過治療1 周后下降到(25.3±16.8)mg/L,同時在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方面,其有15例(39.47%)病人出現并發癥。在以上方面研究組病人的情況都要明顯好于對比組病人,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腹癥是一種具有高發病率及高致死率的疾病,由于該病發作迅速,一旦出現較為明顯癥狀,其病情已惡化到一定程度,加之該病容易并發膿毒癥,兩者的并發,極大的提升了疾病的治療難度,因此該病嚴重的威脅著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及阻礙病人生活質量的提升,加大對該病治療的研究,有著積極意義。當前在該病治療中,主要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然而兩種治療方式單獨使用,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經過多次臨床實驗研究發現,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該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不僅能有效改善病人癥狀,降低炎癥對病人的危害,還能極大的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因此該法在該病的治療中,有著良好應用前景[2]。本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對該病進行治療,中醫認為該病為毒熱壅盛內結腸腑,認為其治療應清熱解毒,通里攻下,由于該病病人由于嘔吐等,給予內服藥物的方式不太合理,本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則采用灌腸方式,讓藥物直接由腸道吸收,提升了藥物的利用率。通腑瀉熱灌腸劑,其對該病可起到清熱解毒,及通腑瀉熱的功效,尤其是病人在接受手術治療后,其可能有效應對郁熱壅滯等證候,從而改善其胃腸功能。中藥治療結合電針治療,能有效疏通中焦氣閉,避免出現郁久化熱情況,從而提升疾病的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后,病人的CRP 水平得到極大降低,同時并發癥發生情況也得到極大降低。因此該法在該病的治療中,有積極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第8篇:中西醫結合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 西醫; 中西醫結合; 胃潰瘍

中圖分類號 R57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4-0035-01

胃潰瘍是消化系統常見的一種慢性病,多發于青壯年男性[1]。胃潰瘍的發生與胃液的消化、黏膜屏障作用的減弱以及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密切相關[2]。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加等原因,胃潰瘍的發病率也逐年增加[3]。現在治療胃潰瘍的藥物種類比較多,但是治療存在著一定的復發的概率,為縮短治療時間,增加治愈率,減少復發率,筆者從祖國醫學出發,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胃潰瘍,并與單純西醫治療進行了比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2012年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90例胃潰瘍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23~62歲,平均(44.0±2.5)歲。對照組男31例,女14例,年齡25~63歲,平均(43.0±3.2)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患者反復發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一般具有節律性,多在餐后1 h內出現,伴有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等癥狀;體征多不明顯,在潰瘍活動期可有上腹部的輕壓痛;胃鏡檢查可見潰瘍基底部白苔,周邊黏膜充血水腫等,幽門螺桿菌檢查陰性或陽性[4]。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奧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0 g,克拉霉素0.5 g,2次/d,8周為一療程[5]。觀察組患者在服用西藥治療的基礎之上,服用中藥治療,組方:川桂枝15 g,杭白芍15 g,黃連6 g,細辛3 g,蒲公英30 g,黃芩15 g,柴胡10 g,姜半夏10 g,陳皮6 g,佛手10 g,枳實殼15 g,炙甘草6 g,烏賊骨先煎30 g。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服用,連服8周[6]。

1.4 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患者潰瘍面消失,無炎癥反應;顯效:潰瘍面消失,但有炎癥反應;有效:患者潰瘍面積縮小大于一半者;無效:潰瘍面積縮小小于一半者[7]。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

1.5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胃潰瘍是消化內科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多見于青壯年。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及工作壓力的增加,胃潰瘍的發病率也有所提升。本組對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與單純西醫治療進行了比較,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胃潰瘍的發生與胃液的消化、黏膜屏障作用的減弱以及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密切相關。一般來說,胃潰瘍胃液分泌正常或減少,但黏膜屏障功能減少,而十二指腸潰瘍胃液分泌一般高于正常。且近20年來的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是導致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本組的治療中加用了抗生素治療。

從治療方法上來講,對照組選用質子泵抑制劑加用抗生素治療,觀察組在服用西藥的基礎之上,加用中藥治療。從結果來看,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對于患有胃潰瘍的患者來說,在服用質子泵抑制劑、根治Hp治療的基礎之上,配合中藥治療,可以明顯改善患者治療的效果,縮短治療時間,而且復發率也較低,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韓玉廷.胃潰瘍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5):187-188.

[2]馬杰.中西醫結合治療胃潰瘍48例臨床觀察[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5):869-870.

[3]王強.中西醫結合治療胃潰瘍80例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3,29(2):102-103.

[4]王雅楠.中西醫結合治療胃潰瘍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2,2(8):61-62.

[5]唐德芝.中西醫結合治療胃潰瘍的臨床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2,4(8):91-92.

[6]尹廣軍.中西醫結合治療胃潰瘍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8):218-219

第9篇:中西醫結合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腫瘤;中西醫結合;護理;綜述文獻

惡性腫瘤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我國每年的惡性腫瘤發病人數都呈上升趨勢,已成為常見病和多發病。目前腫瘤的治療越來越重視綜合治療,越來越重視中西醫結合,中西醫結合護理的優勢和互補作用,深受廣大腫瘤患者的歡迎。現將有關護理措施及進展綜述如下。

1中西醫對腫瘤的認識

1.1中醫對腫瘤的認識由來已久,早在商周時代的甲骨文上就有“瘤”字的記述,《靈樞?刺節真邪》[1]有“筋瘤”、“腸瘤”、“昔瘤”的病名。在《黃帝內經》及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金貴要略》中提出了腸覃、積聚等一些腫瘤病名和許多診治腫瘤性疾病的行之有效的方劑。《衛濟寶書.癰疽五發篇》[2]首提“癌”這一病名。隨著中西醫結合、現代中醫對惡性腫瘤的認識也不斷深入,如錢氏在《腫瘤的辨證施治》中歸納腫瘤的發病機制為“氣滯、血瘀、痰凝、熱毒、濕聚、正虛”六個方面[3] ;郭氏在《現代中醫治療學》認為“在發病方面,各種腫瘤病因病機不盡相同,從總體來說,主要是正氣不足,邪毒乘虛而入,致氣滯、血瘀、痰凝相互交結,久而漸成腫塊 [4] ;張氏則提出了“癌毒-正虛”致病學說,認為“癌毒內生是惡性腫瘤始動之因,正氣不足是惡性腫瘤的內在依據[5]。

1.2現代醫學認為 惡性腫瘤是機體在各種致瘤因素長期作用下,某一正常的組織細胞發生異常分化和過度無限增生的結果,這種現象一旦形成,具有向周圍組織乃至全身侵蝕和轉移的特性,最終患者因為腫瘤的不斷生長造成原發或所侵襲的臟器功能破壞、出血、梗阻、繼發感染、全身衰竭等而死亡。從分子生物學角度,惡性腫瘤基本上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其核心是細胞遺傳特性的改變,如原癌基因被激活,抑癌基因突變等[6]。

2中西醫結合護理腫瘤的優勢

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方法已被被國內外腫瘤專家和患者廣泛采用,并得到了國際上學者的接受和認可。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模式在祖國醫學整體觀念、辯證施護的基礎上,運用耳穴埋豆、穴位指針等方法減輕放化療的副反應,提高放化療的效果,并且可以減少復發,防止轉移,延長生存時間。療效滿意,操作簡單,經濟實用,顯效迅速,患者安全無痛苦,不僅可使手術造成的損傷早日康復,利于接受其他治療。

3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的主要方法

3.1辯證施護 辯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特點之一,是中醫護理的基本法則[7]。辯證施護的過程,就是認識和護理腫瘤疾病的過程。韓琳、劉鳳麗[8]觀察中醫辨證護理肺癌術后患者的臨床效果,根據不同的病癥分型護理,結果顯示,經辨證施護后,明顯調動了患者主觀能動性,使之在心理上、生理上處于接受治療的最佳狀態,對疾病的康復具有促進作用。辨證施食增進患者的食欲,改善臨床癥狀,降低“食復率”,增加療效,給藥護理使藥效發揮最大效用,藥毒性降到最小。

3.2情志護理 中醫認為,情志所傷對腫瘤的發生與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明?張介賓《景岳全書》[9]云“噎膈一證,必以憂愁思慮,積勞積郁”。明?陳實功《外科正宗》[10]認為乳巖的病因是“憂郁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愿不得,致經絡痞塞,聚積成核”.由此可見,腫瘤的發生與精神情志活動密切相關。七情內傷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機升降不暢,久則臟腑虧虛,氣滯血瘀,痰濕阻滯,則成癌瘤。張智風,李際君[11]等在惡性腫瘤的中西醫結合護理中將心理護理方法分為以下5種。

3.2.1情志相勝法 情志相勝,是以中醫五行相克為理論依據,用一種情志糾正另一種情志所致疾病的方法,即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喜勝悲、悲勝怒。《丹溪心法》云:“怒傷以憂勝之,以恐解之;喜傷以恐勝之,以怒釋義;恐傷以思勝之,以憂解之;驚傷以憂勝之,以恐解之;悲傷以喜勝之,以怒解之。”

3.2.2移情法 移情法是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思想焦點從病所轉移于他處,腫瘤患者注意力往往在疾病上,如果整天胡思亂想,就會陷入痛苦憂愁之中不能自拔。醫護人員對患者要善于疏導,使之忘卻病情,克服緊張、煩悶之感,保持愉悅歡欣的積極情緒。《理瀹駢文》中指出:“七情致病者,看書解悶,聽書消愁,有勝于服藥者矣!”

3.2.3暗示法 包括心理暗示和治療暗示。心理暗示指醫護人員運用語言、行為、情緒等給患者以暗示,從而使患者解除精神負擔,堅信疾病可以治愈,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部分患者,對疾病失去治療的信心,形成十分頑固的偏見,正面說理開導及心理暗示不易接收時,可施以治療暗示,通過某種場合某種情景施予一些治療,暗示其病因已解除,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3.2.4開導法 是護士通過解釋病情,闡明道理,讓患者了解致病原因、后果及危害性,從而消除疑慮、恐懼等消極情緒,糾正不良行為,以獲滿意療效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對惡性腫瘤患者應闡明真理、剖析病因、消除誤解,才能破疑釋惑,放下思想包袱,從苦悶中解脫出來。《靈樞?師傳》中指出:“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

3.2.5集體心理治療 這是針對具有共同問題的特殊人群同時進行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集體訓練、集體教育、成立各種問題小組等。患者之間互助、互勉,變消極被動的治療為積極主動地參與治療,可提高了生存質量。同時要樹立關心、體貼、愛護癌癥患者的社會環境,營造和諧美好的氣氛,醫、患、親、朋都進入角色,使患者樂在其中。

3.3飲食護理 中醫飲食護理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根據食物的“四氣”、“五味”及疾病的證型,采取“寒則熱之”、“熱則寒之”、“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原則,強調飲食有節、清潔、合時令,以及脾胃的調補。腫瘤的中醫飲食護理主要體現在3方面,即根據臨床分型指導飲食宜忌;佐以中草藥制成藥膳,增進治療效果;指導食用具有抗癌功效的特殊食物和藥物。譚芳[12]根據腫瘤的病因病機和臨床表現,將其分為氣滯血瘀、濕聚痰凝型,陰虛內熱、熱毒內蘊型以及氣血兩虧型3大證型。分別采用行氣活血、化痰祛濕、清熱解毒、滋陰、益氣、養血功效的飲食。代表的食物分別有海帶、大蒜、山楂、柚子等食物, 攻堅消積,健胃消食,活血祛瘀;冬瓜、赤小豆、鯉魚、黃豆芽、薏苡仁等,取益氣化痰祛濕癌功效;無花果、甘蔗、西瓜、苦瓜、河蚌、茄子、蘿卜、薏苡仁、芝麻、莼菜、獼猴桃等滋陰、清熱、解毒;牛奶、甲魚、烏龜、木耳、鴨、海參、鮑魚以及黑糯米等乃滋陰補血、止血之品;番茄、黑木耳、藕、絲瓜、茄子、苦瓜、馬齒莧乃涼血止血、生津止渴之品;進食牛肉、雞肉、海參、銀耳、香菇、牡蠣、蘆筍、菱角、芝麻、龍眼肉、胡蘿卜等食物,以燉、煮法為宜, 其治則為益氣養血。

3.4中醫護理技術 李少芳[13]通過對106例惡性腫瘤晚期患者實施艾灸、穴位注射、中藥穴位貼敷、耳穴、中藥灌腸、中藥泡洗濕敷等中醫護理技術,改善惡性腫瘤晚期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及生活質量。同時也極大提高了護士的工作主動性和創造力,體現了護理人員在臨床工作中的價值。張瑞香、王萍等[14]對于腫瘤食欲不振、惡病質綜合征的護理采用按摩上、中、下脘穴,3次/d;脾胃虛弱時艾灸足三里;有食積時針刺三脘,采用針刺瀉法,均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4中西醫結合護理腫瘤的研究現狀

4.1促進手術早日康復,預防腫瘤復發和轉移:毛喜蓮,張春虎[15]探討胃腸道腫瘤術后化療患者輔助中醫治療及辨證施護的效果。將101例早期胃腸道腫瘤術后化療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常規予化療和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輔助中醫治療及辨證施護。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毒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卡氏評分)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陸金英[16]對高齡結腸癌手術后胃癱患者中西醫結合護理經驗進行總結,加香砂六君子湯滴注和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明顯縮短了康復時間,良好的護理對保證其成功實施具有重要作用。

4.2幫助患者順利度過化療期 李玉華[17]在肺癌化療期的40例患者中開展了中藥藥膳、針灸、穴位貼敷、足浴及中醫情志等方面的護理;根據化療后患者出現的中醫四診資料又可將其分為脾胃虛弱、肝胃蘊熱、肺腎兩虛等3型,并進行辨證施護。研究結果顯示,運用中西醫結合護理觀察組的毒副反應發生率、骨髓抑制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化療通過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

4.3并發癥處理 腫瘤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下降有關,容易引發皮膚及皮下組織感染, 張潔,孫愛云等[20]在4例惡性腫瘤并發丹毒的護理中,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除藥物干預外,加強飲食調護及心理狀態的調整,予以金黃散加冰片調敷,有清熱解毒、燥濕化痰、散瘀化結、消腫止痛、圍聚之功效。4例患者經綜合治療與護理,均予痊愈,收到了較理想的效果。王靜、田玉英[21]對惡性腫瘤并發帶狀皰疹的患者進行護理觀察,發現及早給予全身與局部結合的護理干預,并配合圍針及艾灸治療,可明顯縮短病程,提高生活質量。胡喜蘭、樓望丹[22]對35例頭頸部惡性腫瘤放射治療的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措施,在減輕和緩解胃腸道反應,口腔、鼻咽、咽喉等部位的粘膜反應,照射野皮膚反應等方面取得了滿意效果,有利于放射治療的順利進行。

4.4介入治療 陳月華、曾永軍等[23]探討原發性肝癌介入術后中西醫結合治療護理的方法及效果。將確診原發性肝癌患者98例,全部行肝動脈插管灌注化療栓塞術,術后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的一系列護理措施。通過治療和護理后,98例患者中癥狀改善72例,肝腫瘤病灶縮小20例,無死亡病例。結論:原發性肝癌行介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護理,能使部分腫瘤患者癥狀消失,病灶縮小,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減少副作用發生,延長生存期。

5研究進展

吳勝菊,楊海燕[24]探討乳腺癌改良根治手術患者應用中醫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采用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充分發揮中醫情志護理和中醫飲食調護的特點,優化組合電針止痛、中藥外敷預防靜脈炎、耳貼及沐足等中醫特色護理措施。比較對照和觀察兩組患者住院時間、靜脈輸液時間及住院費用,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及滿意度。結果觀察組較對照組住院時間、靜脈輸液時間均縮短(P

6廣闊前景

中西醫結合護理腫瘤的廣闊前景是根據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和病程特點,將整體觀念和辯證施護的方法引入護理實踐,強調心理護理、辯證施食,運用中醫技術減輕患者臨床癥狀,制定出適合患者的最佳護理方案和客觀評價標準。中西醫結合護理腫瘤的研究,必須立足繼承和發揚,通過有組織的凝聚各種積極力量,進行中西醫結合護理腫瘤骨干的培養,提高科研素養,擴大科研隊伍,為腫瘤護理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黃帝內經靈樞譯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467.

[2]宋?東軒居士著.衛濟寶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1956:16.

[3]錢伯文.腫瘤的辨證施治[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12.

[4]郭子光,等.現代中醫治療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343.

[5]張成銘.惡性腫瘤病機初探[J].遼寧中醫雜志,1988,(12):9.

[6]湯釗猷主編.現代腫瘤學(第三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1-2.

[7]徐桂華,池建淮.內科護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3-4.

[8]韓琳,劉鳳麗.肺癌術后患者辨證施護46例[J].陜西中醫,2009,30(6):694-695.

[9]明?張介賓.景岳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4:263,277.

[10]明?陳實功.外科正宗[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173.

[11]張智風,李際君,陳春霞,等.惡性腫瘤的中西醫結合心理護理[J].現代中西醫雜志,2007,16(35):5379-5380.

[12]譚芳.淺談腫瘤患者的中醫飲食護理[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9(19):64-65.

[13]李少芳.中醫護理技術在惡性腫瘤晚期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6):81,102.

[14]張瑞香,王萍,范宏宇.惡性腫瘤的常見癥狀及其辨證施護[J].光明中醫,2009,24(3):550-551.

[15]毛喜蓮,張春虎.胃腸道腫瘤術后化療患者輔助中醫治療及辨證施護效果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5,20(23):33-34.

[16]陸金英.高齡結腸癌術后胃癱綜合征的中西醫結合護理[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5):890-891.

[17]李玉華.肺癌化療期的中西醫結合護理體會[J]. 湖南中醫雜志,2008,24(3):71-72.

[18]趙宏,高麗萍,陳利平,等.中藥治療減輕消化道腫瘤化療毒副反應85例觀察與護理[J]. 中國中醫急癥,2009,18(12):2087-2088.

[19]韓作芹,鄧永蓮,徐鯤.中醫護理干預對CAF方案治療乳腺癌患者胃腸道反應的影響[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7,14(17):1358-1359.

[20]張潔,孫愛云.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并發丹毒的護理[J].全科護理,2009,7(10):2555.

[21]孫愛云,王靜,田玉英.惡性腫瘤并發帶狀皰疹的中西醫結合護理體會[J].中國中醫急癥,2009,18(9):1566-1567.

[22]胡喜蘭,樓望丹.頭頸部惡性腫瘤急性放射反應的中西醫結合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1999,14(8):27-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 夜来香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女人高潮内射99精品| 国内一级毛片成人七仙女| 国产超碰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 | 色就色欧美综合偷拍区a| 白丝美女被羞羞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扒开粉嫩的小缝开始亲吻男女| 国产色xx群视频射精| 噜噜影院在线视频在线观看|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 亚洲精品第二页|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专区蓝色区| 欧美黑人两根巨大挤入| 国产热の有码热の无码视频| 2022男人天堂|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网av| 91精品天美精东蜜桃传媒入口| 大香人蕉免费视频75| avaaddamshdxxx| 外国一级黄色毛片| 99爱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mba| heyzo加勒比高清国产精品|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舔| 99精品久久99久久久久| 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一区| a级黄色毛片视频| 在线精品免费视频无码的| 99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精品| 91久久国产情侣真实对白|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日韩成人一区ftp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手机观看 |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