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邏輯學的基本功能范文

邏輯學的基本功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邏輯學的基本功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邏輯學的基本功能

第1篇:邏輯學的基本功能范文

提 要:就篇章表達平面的形式層來看,篇章的連貫性體現語句間的一種結構關系,這種關系以思維的邏輯形式和邏輯規律為基礎。后者構成篇章連貫的邏輯語境,它以抽象的形式內在地服務于篇章邏輯連貫的需要。邏輯連貫表現為“邏輯接續/復指稱名”之間的對立,兩者分別以線與線的對接、延續和點對點的復指、證同兩種不同的邏輯導向服務于篇章連貫性的需要。文章專門探討邏輯接續及其表達手段。

關鍵詞:篇章;邏輯語境;邏輯連貫

logical coherence and its achieving means

chen yong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luoyang 471003,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ressive plane, the coherence of text is achieved by logical coherence among sentences, which is based on logical forms and logical regularities. logical coherence is manifested through the dichotomy between logical cohesion and nominal anaphor, which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text coherence by the connection among meaning units and by the identification the same referent of referring expressions respectively. thereinto, logical cohesion is mainly achieved by such means as logical connectors, logical modal words, thematic progression structures, rheme coreferring structures and metatextual insersion structures.

key words: text; logical coherence; dominant rheme; metatext

就表達形式來講,篇章的連貫性體現語句間的一種結構關系,這種關系以思維的邏輯形式為基礎。對于篇章連貫性在結構形式上表現出來的類型,不同學者有不同的劃分。在我們看來,邏輯連貫表現為“邏輯接續/復指稱名”之間的對立,兩者分別以線與線的對接、延續和點對點的復指、證同兩種不同的邏輯導向服務于篇章連貫性的需要。文章專門探討邏輯接續。

н. и. жинкин指出,“對于構成每一單個的句子而言,語言就足夠了,而對于篇章的發展來說邏輯是必需的。這兩種語言的相互作用組成篇章的形成機制”(попов, трегубович 1984:109)。а. с. ахманов在談到思維的基本形式時強調問題、判斷、推理、概念、促請行動、請求、命令等幾種形式的重要性(зарубина 1981:44)。其中,問題、判斷、推理在論述類篇章,概念、判斷在描述類篇章,判斷在敘述類篇章中均有典型體現,而促請行為、請求和命令則是對話交際中指向聽話人的思維形式成分。這些形式間的關系構成篇章連貫的邏輯基礎。具體說來,作為連貫性表達平面的形式體現,邏輯接續主要依靠以下幾種手段。

1 邏輯連詞和邏輯語氣詞

外部世界的對象和現象之間最為普遍的關系是加性關系(аддитивность)、可選性關系(альтернативность)、對立關系和依存關系,這些關系在語言中由連接詞表現,相應的連接關系表現為合取關系(конъюнкция)、析取關系(дизъюнкция)、矛盾關系(контраюнкция)和從屬關系(субординация)。俄語表達這4種關系的典型連接詞分別是и;или,либо;но,а;так как,тогда,в то время,как等。這4種基本邏輯關系構成語句間邏輯接續關系的基礎,在具體運用中可能表現為列舉、增補、轉折或對比、解釋或說明、等同、結果、推論、總結、轉題、原因、讓步等多種邏輯關系,由邏輯連詞和邏輯語氣詞等外部手段表示。

連詞的基本功能是實現語言單位間的聯系,上升到篇章,連詞則成為語句間本來已有邏輯聯系的指示器,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語句間的這種固有聯系。因此,《俄語語法》寫道,“大多數連詞和關聯詞與其說是標示出聯系,還不如說是使之具體化了”(ан ссср 1980: 713)。表面上看,連詞只是補充和加強語句間的聯系,似乎可以省略而不影響連貫性,但事實上,作者使用連詞是有其用意的,那就是使事件的聯系為所有讀者所認識,并賦予這種聯系唯一可能的解釋。

在為語句間的聯系起到外觀裝幀作用的同時,連詞還不同程度地指示語句間的具體聯系類型,并以自身的附加意義強化這種聯系。值得說明的是,連詞作為連貫性手段在篇章中具有雙重功效:一方面指出語句間的相互銜接和關聯性,是語句非自主語義(синсемантия)的指示標志;另一方面由于它用在前一語句的句號后,因此它又決定語句聯系的斷續性和離散性。(дымарскаябабалян 1988:46)同時,連詞的語義非自主性和多義性特點決定它不同于單義的形式邏輯中的連接詞,在具體上下文中可能起著不同的銜接作用。這樣的邏輯連詞很多,如и,да,да и,либо,а,но,да,однако же,зато,а не то,а то,тоже,также,и то,то есть,поэтому,наряду с,в то же время,раньше,еще раз,еще,затем,позже等。邏輯連詞и能表達列舉、并列、因果關系、結果關系、對比對別關系或讓步關系等多種語句間的邏輯關系類型。例如:

①и вот они снова трясутся в кузове грузовика. и свистит ветер в ушах. и гдето краем неба проходят вражеские бомбардировщики. и тревожно шутят попутчики … (ю.бондарев)(列舉關系)

②было жаркое августовское утро. небо ясно, море ласково и пустынно. и на прибрежный песок одна за другой с грустным плеском вбегали зеленоватые волны. (м.горький)(并列關系)

③лучше всего положиться на случай. и он все ходил по улице и около забора и поджидал этого случая. (а.чехов)(因果關系)

④вскоре пули начали свистеть около наших ушей. и несколько пуль вонзились в частокол. (п.нилин)(結果關系)

⑤он сидел в концлагере вместе со мной. а мы ничего не можем забыть. и все забыли. все! (ю.бондарев)(讓步關系)

2011年 陳 勇 邏輯接續及其表達手段 第1期

т. м. николаева指出,“有語氣詞的語句可以看作擁有連接器(коннектор),它指出該情景和更廣泛周邊事件的聯系”(華劭 2003:287)。邏輯語氣詞是另外一種重要的語句連接手段。даже,только,тоже,же,ведь等邏輯語氣詞通過自身隱含的意義潛勢將語句間的表層銜接結構同預設意義統一起來,從而建立起篇章的連貫性。關于邏輯語氣詞在篇章中具有的預設意義,т. м. николаева用“影子句”(фразытени)加以描述。所謂影子句,是指運用邏輯語氣詞時所隱含的一些判斷,一般表現為存在預設和期待預設(пресуппозиция ожидания)。(николаева 1982:47)邏輯語氣詞能代替表現為預設的這些過渡性判斷,這使得語氣詞加強和強調的作用本身弱于這些語氣詞背后的預設對于篇章連貫性的影響。例如:

⑥ну, везде чтото живое, подвижное, требующее жизни и отзывающееся на нее … а там ничего этого нет … даже нет апатии, скуки, чтоб можно было бы сказать: была жизнь и убита—ничего! (и. гончаров)

邏輯語氣詞даже隱含著兩種預設,正是這兩種預設意義的存在使得篇章前后連貫起來:нет апатии, скуки … тем более—жизни;ожидалась, могла быть жизнь. только,тоже,же,ведь等邏輯語氣詞也有類似的用法。

2 主位推進結構和述位共相結構

傳統邏輯學對邏輯思維形式之一的判斷,側重于靜態描寫。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關系問題局限于判斷內部,判斷被視作認識結果,與具體言語的存在形態沒有多大聯系。而隨著現代邏輯學開始確立動態研究判斷形式的原則,語言學對于連貫篇章的研究才開始從邏輯學中獲取新的營養。п. с. попов指出,“我想,邏輯學唯一可以接受的……就是把主項和謂項解釋為思想和言語的兩個活的、靈活的中心。傳統的、不靈活的邏輯主項和謂項早該送進博物館去了:它們已僵干,蓋滿著灰塵”(索爾加尼克 1989:24)。這樣,將判斷置于言語環境,凸顯出判斷之間的緊密聯系,判斷的主項和謂項與語句中已知信息(主位)和新知信息(述位)的對應關系顯示出判斷的動態構成特點,語句間的邏輯聯系因而與判斷間的邏輯聯系(表現為主、謂項結構之間的關系)之間具有一定的對應性。因此,對于語句間的連貫性來說,主位和述位無疑是解釋邏輯接續的兩個重要的參考變元。

主位對邏輯接續的作用在于它確定語句的出發點,而該出發點在篇章中與前面語句和后面語句具有一定關聯性。這樣,語句主位間表現出的各種復雜聯系構成篇章的主位推進結構。г. я. солганик將主位推進模式區分為篇章中的3種句間聯系類別:鏈式聯系與判斷的鏈式聯系相對應,體現思想的線性鏈式發展,表現為主項和謂項的漸次更替;平行聯系與判斷的平行聯系相對應,體現思想的平行發展和對比性質,表現為主項或謂項的多角度透視;接續聯系體現思維的自我補足性特點,即可以通過后面的語句補充和加強前面語句未竟的意思。f. dane提出5種主位推進模式:延續型,即第一小句的述位作第二小句的主位;連續型,一組小句的主位相同,而述位各異;派生型,第一小句的主位派生出若干次主位分別充當后面小句的主位;框架型,一個較高層次的小句述位的分項成為以下幾個小句的主位;跳躍型,主位推進程序中省略一節或多節主位鏈,省去的主位鏈在上下文或情景中得到補充。(張德祿 劉洪民 1994:27)黃衍在f. dane5種模式基礎上增加兩種模式:交叉型,上一小句的主位成為下一小句的述位,同時主位發生變化;并列型,兩種主位交替出現,同時述位發生變化。華劭在語句的交際接應框架中結合俄羅斯語言學界的一些觀點和說法,將f. dane提出的這5種主位推進程序分別稱為單線鏈條式主位推進程序、連貫平行式主位推進程序、分枝平行式主位推進程序、分枝鏈條式主位推進程序、跳躍(中斷)鏈條式主位推進程序,并在此基礎上增加第6種主位推進類型——整體包含式主位推進程序,指前一小句的主位和述位一起整體上作為第二小句的主位(華劭 2003:294-296)。顯然,華劭將г. я. солганик與f. dane的觀點融合在一起。我們認為,上述這6種主位推進程序可以歸并為鏈式聯系、平行聯系和整體包含聯系,這種處理與華劭談到語句間語義接應在內容上的具體表現時概括出來的三種關系相統一:邏輯上相互制約的關系;邏輯上平行、對等的關系;邏輯包容關系。這樣,可將這三種邏輯層次上的聯系類型視為上述所有聯系類型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全面體現語句間的邏輯接續類型。至于這三種基本邏輯聯系的下屬變體(如黃衍所說的并列型無非就是平行聯系的變體,即兩對平行聯系的語句在位置上互相穿插形成的產物),事實上也不是上述5種、6種或7種模式所能完全包括的。因此,主位的推進過程體現的仍然是語句間的邏輯制約或邏輯推演關系、邏輯平行或對等關系以及邏輯包容關系,分別表現為:后一語句的主位是對前一語句述位的線性發展或邏輯推演,手段是整體或部分重復或分拆兩種操作;后一語句的主位是對前一語句主位的對等并舉或平行發展,手段也是整體或部分重復或分拆;后一語句的主位是

前一語句主位和述位的綜合,手段是合取操作。例如:

①(он) смотрел вслед чудовищной машине, где гроб … машина поднялась на взвоз и уехала в улицу, скрылась. (в. шукшин)

②анна все утро провела с долли и с детьми. она только послала записочку к брату, чтоб он непременно обедал дома. (л. толстой)

③я восхищаюсь вашей независимостью в одежде и поведении, но к сожалению, не нахожу в себе сил вам следовать. такой комплимент от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умного человека перекрывает тысячи обид от пошляков. (д. гранин) 就某種具體的篇章類型而言,一定主位推進結構可能會占據主導地位。л. б. волкова對篇章材料的分析顯示,科學篇章語句內部較為復雜,但語句間的聯系結構比較簡單,多數為鏈式結構,情節性篇章語句內部較為簡單,但語句間的聯系結構較為復雜,描述性篇章則居于兩者之間。(мурзин,штерн 1991:120-121)而в. а. патрушев的研究表明,同樣是政論性篇章,采訪類篇章、政治人物或記者有準備的講演稿、電視臺的播音稿和報刊上的消息報道,其主位推進結構的復雜性程度依次呈遞增趨勢。從統計學來看,語句間的邏輯制約關系與判斷的鏈式聯系對應,常見于以論證或描寫為主的篇章中,在公文事務類、科學類、政論類篇章中占據主導地位,在文學類篇章中也較為常用,但表現更為復雜。平行或對等關系常見于以描寫或敘述為主的篇章,表現為語句的對等或平行鋪展。邏輯包容關系是分析和綜合兩種思維方法的體現,因而在所有的篇章類型中都廣泛存在。

述位則以語句述位體現出的語義共相來影響篇章連貫性,我們把在一個篇章片斷中由述位的共同語義特征構成的結構稱為述位共相結構。系統功能語言學從“過程”概念出發探討述位共相結構對篇章連貫性的意義。m. a. k. halliday認為,人們思想中要反映的主客觀世界不外乎6個過程:物質過程,表示做某件事的過程;表示“感覺”、“反應”和“認知”等心理活動的過程;關系過程,指各實體之間相互關系的過程;行為過程,指生理活動過程,如笑、哭、做夢等;言語過程,指通過講話等言語活動交流信息的過程;存在過程,表示關系的存在,只有一個參與者(存在物)(胡壯麟 1994:28-43)。一個篇章總會包括多種及物性過程,就使用概率而言,物質過程無疑占據第一位,因為物質世界是第一性的,人類改造物質世界的活動是人類存在的根本保證。某種過程在篇章中的相對增多是構成篇章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心理過程在小說中使用較多,關系過程在描寫人或事物的篇章中使用最廣,行為過程難以單獨構成篇章,言語過程在新聞報導類篇章中或在小說從敘述描寫轉入人物對話描寫時使用較多,存在過程常常出現在景物描寫中,等等。“過程”包含的統一宏觀語義導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篇章的連貫性語義,可以視為篇章連貫性的反映,體現篇章類型特征。

優控述位理論對于理解述位共相結構對篇章連貫性的作用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述位有雙重功能上的著力方向:在句子內部它與主位對立,把原有的和新有的、即交際上重要的信息聯結在交際行為之中;在句子外部,一個句子的述位和鄰近句子的述位形成意義關系,構成篇章段落的優控述位(рематическая доминанта),它提示該篇章段落有語義共性,并有助于篇章的切分。”(золотова 1982:317-318,華劭 2003:298)在此基礎上,г. а. золотова區別出6種優控述位類型:描寫某一處所、地方的實物特征類述位;對人物、事物進行評述的描寫評述類優控述位;表行為動態的動態類優控述位;表自然景物、環境及人物狀態的靜態類優控述位;表由靜態過渡到行為動作的靜動結合類優控述位;表對事實情況的主觀評價的印象類優控述位。(золотова 1982:315-316,鄧軍 1997:105,валгина 2003:80)因述位的整體聚焦作用而形成的主導語義對于確定篇章片段的類型和語義核心具有明顯提示作用,從而統轄和整合語句間的邏輯語義聯系。例如:

④ это было чистое, синее озеро с необыкновенным выражением воды. посередине отражалось полностью большое облако. на той стороне, на холме, густо облепленном древесной зеленью (которая тем поэтичнее, чем темнее), высилась прямо из дактиля в дактиль старинная черная башня. (в. набоков)

該描述性片段的述位部分主要由客體名詞озеро,облако,башня充當,除一些方位狀語起銜接作用外,語句間連貫性的實現與靜詞述位形成的主導語義“描寫某一處所的實物特征”之間具有內在聯系,同時述位所示靜物間的空間并置關系清楚提示這是一段景物描寫。

3 元篇章-插入結構

通常以插入結構形式出現的元篇章成分也是邏輯接續的重要手段。元篇章(метатекст)有兩種理解:(1)關于篇章的篇章(текст о тексте),即用來描寫、詮釋其他篇章的篇章(如對某部文學作品的評論性文章),文學翻譯理論將譯文視為與原篇章(прототекст)對應的元篇章;(2)篇章中本身存在著的異質成分,指作者對篇章作注釋的所有情況,包括表現說話人和聽話人言語策略的各種手段,即篇章生成過程中的信息組織手段和篇章理解過程中的信息加工手段,主要體現為各種元篇章成分。巴爾特否定的元篇章概念就屬于第一種理解,因為:“關于篇章的話本身應當僅僅是篇章……是篇章活動,因為篇章是這樣的社會域……在那里,無論哪一個說話主體都不是處于裁判、主人和分析家的角色”(чернейко 1999:445)。巴爾特的意思是,個人關于任何一個文學篇章的篇章無論如何也不應當受話語約束,即不受文學和語言學話語規定的符號(術語、詞)選擇及其組合規則約束,這一點適用于所有學科語言。而а. вежбицка和т. м. николаева理解的元篇章概念相當于第二種理解。а. вежбицка認為,“元篇章線索可以完成最不相同的功能。它們解釋基本篇章的‘語義紋路’,聯結、加強、固定基本篇章的不同成分。有時可以刪去這些元篇章成分而不損害其他,有時則不能”(вежбицка 1978:421)。т. м. николаева則認為,“元篇章成分功能上一方面可以同‘他人話語’、對‘他人話語’的態度、情態性等篇章范疇相聯系,另一方面又與名稱近似性和不確定性范疇相聯系,并通過后者與存在性和導入性相關”(николаева 1987:133)。我們采用第二種理解,側重于關注篇章中的元篇章成分,認為元篇章成分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將篇章結合為更為緊密的整體,以達到高度連貫性的程度,元篇章成分是篇章重要的構筑成分。因此,н.к.рябцева認為元篇章“實現著對篇章言語空間及其命題結構的指稱,創建第二性的指稱環境,該環境的意思借助于引述得以體現并意味著與前后語境有聯系”(ростова 2000:53)。

元篇章成分表達作者思維的邏輯轉向,又稱為向導詞、聯結詞、元篇章操作詞、篇章元組織成分、篇章中的元結構等,是“一種特殊連接手段,本身并沒有信息內容,通過指明篇章的布局和邏輯發展特點、作者對信息的態度和作者分析問題的方法而實現篇章的交際指向”(голубева 1985:275)。這里包括各種輔助詞或詞組,表達各種邏輯接續意義:開始陳說新的觀點;轉向新的言說對象;陳說觀點時列舉和補充;標示觀點陳說的完結;通過補充以加強證明力;總結所述內容;解釋所述內容;通過換說進一步說明;轉向所述內容的對立面;等。元篇章成分作為篇章的異質成分,表面上似乎妨礙篇章的線性鋪陳,割斷連貫敘述線索,但其明顯的邏輯語義提示功能事實上有助于篇章的前后貫通,加強篇章的邏輯連貫。概言之,元篇章成分的篇章連貫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揭示篇章的布局結構,如перейдем к вопросу,рассмотрим,вопервых,вовторых,далее,наконец,остановимся на главном,кроме того,должен оговориться等;揭示篇章的邏輯發展特點,如по этой причине,тем не менее,поскольку,поэтому,таким образом,подобным образом等;指明思維發展和話題轉換的進程,如кстати,кстати говоря,между прочим,к слову,заметим,следует сделать одну оговорку等;指出作者對篇章信息真實性的評價態度和主觀情感態度或立場,如на наш взгляд,естественно,якобы,кажется,вполне понятно,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к счастью,интересно等;指出作者分析問題的方式,如в сущности,в частности,в целом,в этом смысле,иначе,иными словами,короче говоря等;強調重點以引起讀者注意,如прежде всего,существенно,немаловажно отметить,подчеркнем,самое главное等;元篇章贅語,如говорю,повторяю,напоминаю,подчеркиваю,добавляю等。

應當強調,這里列舉的眾多元篇章成分和結構雖然有一部分涉及到主體態度和意圖等內容,但只是元篇成分行使邏輯連接功能時的附屬意義,其最根本的功能在于使前后篇章成分在相互區別的同時能有機連接起來,因此這并不妨礙我們將這些元篇章成分視為邏輯接續手段。總的說來,元篇章成分體現作者生成篇章的策略,反映連貫性邏輯思維特點,其使用頻率與一定篇章類型和篇章結構復雜性程度相關。結構組織更為復雜的篇章需要元篇章注釋手段加強篇章的結構化程度,元篇章成分因而在科學類和教材類篇章中更為常見。一般而言,在論戰性、說教性、證明性的篇章中元篇章成分的數量大大超過敘事性篇章。例如:

① в этом определении интересна попытка формализовать средства когезии, представить их как некие сущности, не связанные непосредственно с содержанием. попутно замечу, что в этой работе все же многое дано в плане чисто грамматическом, т.е. относящемся к структуре предложения, а не текста. (гальперин 1981:85)

② тексты же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е, публицистические обнаруживают стремление разнообразить наименования в потоке речи, обновлять словесный инвентарь. однако возможность замен и здесь имеет определенные текстуальные ограничения. кроме того, отсутствие замен (при лексическом повторе) может повысить семантикостилистическую напряженность текста и, следовательно, усилить его выразительность. (валгина 2003:53)

文學篇章常常將元篇章作為一種文學手法使用,其前提是作者傾向于反映深層的心理狀態并將其言語化,試圖體現言語思維的分析性風格,承擔對于讀者的責任,追求美學上的適宜性和可信性;其基本功能則在于創建作者形象,反映作者的世界觀(ростова 2000:69)。此時,元篇章成分往往體現為插入情態詞,直接反映作者對篇章信息可信度的認識,間接反映作者的觀念和看法,分為兩類:(1)表示絕對可信的情態意義,如конечно,бесспорно,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等;(2)表示可信度未確定的情態意義,如возможно,видимо,похоже,вообще等。這樣的元篇章成分常常用在文學篇章敘述者的語句中,此時情態插入語的作用在于標示作者和人物的身份差異;將敘述者納入事件參與者之列,賦予其直接觀察者的地位;展現敘述者與讀者的內在對話;在闡明作者立場的基礎上反映敘述者同人物的復雜關系等等(пляскина 2000:134)。這些元篇章成分發揮其審美功能的根本機制仍然在于其邏輯銜接作用。原因在于:插入情態詞引出的作者的看法源于當前所述事件或現象的刺激作用,此時,作者的解釋、確認、贊同、反對、感慨等反應與上文構成了刺激-反應、原因-結果、具體-抽象等相對聯系,而這種聯系就是靠插入情態詞等言語標志來體現的。例如:

③ 《и вот моя жизнь!》—подумала лизавета ивановна.

в самом деле, лизавета ивановна была пренесчастное создание. горек чужой хлеб, говорит данте, и тяжелы ступени чужого крыльца, а кому и знать горечь зависимости, как не бедной воспитаннице знатной старухи? (а. пушкин)

如果省略в самом деле,盡管語句中的其他成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第一語句和第二語句間的語義關系,但兩者之間的邏輯聯系事實上已弱化了,甚至被破壞了。

應該補充,情態詞的選用一方面服務于作者表達需要,與作者主觀意圖、價值觀念、情感態度等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也體現作者個人喜好和語言個性。如м. в. пляскина統計普希金的《повести белкина》(《別爾金小說集》)中情態詞的使用情況時發表,在51頁的篇章全文中,情態詞共出現46次。其中,表示絕對可信意義的情態詞有:правда… но (1),взаправду (1),право (2),вестимо (1),разумеется (5),в самом деле (3),конечно (4);表示可信度未確定意義的情態詞有:кажется (4),казалось (9),верно (2),вероятно (4),видимо (1),видно (2),может быть (1),может статься (1)。(пляскина 2000:124)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普希金的語言特點。

報刊-政論類篇章因為指向具有一定社會標記性的受眾,作者為自己的話承擔高度責任,因此會追求最大限度的可證實性,盡可能清楚解釋自己的立場,這為元篇章手段的運用提供廣泛的可能性。и. в. тубалова的研究表明,報刊-政論語體中各種體裁的篇章使用元篇章成分的數量和頻率并不相同:特寫和報道比采訪更多地使用元篇章成分,而社論和新聞簡訊則基本不太使用元篇章成分。政論篇章中的元篇章成分有組篇功能、篇章注釋功能、美學功能、代碼調整功能、定位功能、接觸功能等。其中,組篇功能是首要功能。作為引入主題或展開主題的手段,“元篇章……形成側面的述謂線索,突出篇章的大容量性和多維性,同時,并不破壞篇章的線性和連貫性特點”(ростова 2000:70)。

參考文獻

鄧 軍. 篇章的邏輯語義分析[m]. 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1997.

胡壯麟. 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2.

華 劭. 語言經緯[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

索爾加尼克. 俄語句法修辭學(復雜句法整體)[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9.

張德祿劉洪民. 主位結構與語篇連貫[j]. 外語研究, 1994(3).

ан ссср. 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б.т.1[m]. м.:наука,1980.

第2篇:邏輯學的基本功能范文

中國的高等教育在過去十幾年間發展非常迅速,大學的數量和在校生規模突飛猛進地增長,一躍成為高等教育大國。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一般本科院校從一開始就以國家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在學校的功能定位、專業結構、課程設置乃至管理體制等諸多方面都與傳統大學不同。國內學者在呼應國際上回歸大學之道的潮流的同時,也對中國的一般本科院校的發展提出質疑。政府部門一方面要求一般本科院校立足地方,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又在資源配置上,將一般本科院校置于最末,但在衡量標準上則使用傳統大學的尺度。一些用人單位在人才招聘時人為地設置了一些對一般本科院校有明顯歧視的障礙。面臨以上種種壓力,一般本科院校不甘人后,紛紛以傳統大學為建構模板,亦步亦趨地往其目標努力,千方百計地去追求所謂標志性的學位點、流動站、研究基地、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重點課題等。

于是,大學是什么,大學應該做什么逐漸成為學界和業界熱議的話題。本文試就大學的范式、進化軌跡、生存邏輯、存在價值等方面進行初步探討。

一、大學是否有范式

大學濫觴于800多年前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在不同發展時期形成了不同的辦學理念和模式。被學界奉為圭皐的有約翰·亨利·紐曼的都柏林大學模式和威廉·馮·洪堡的柏林大學模式。紐曼把大學作為“一切知識和科學、事實和原理、實驗和思索的高級保護力量”,強調傳授知識和“為了知識而知識”的學者精神,注重大學的非功利性和大學教育的普適性。洪堡則認為“研究和為人類創造知識是大學的一個基本功能”,強調以研究為中心。基于紐曼和洪堡的大學理念,人們把大學的屬性概括為“人類的精神家園”和“研究高深學問之所”,并依此來規范現代大學,紐曼的《大學的理想》、德國哲學家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的《什么是教育》、美國教育家約翰·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等也成為了學界所尊崇的經典。在中國,的“重學輕術”的主張和梅貽琦的“大師說”,也常被人們掛在嘴邊。

不可否認,大學作為現代社會最古老的機構之一,共性特征是其基業長青的根基和發展壯大的價值取向。然而,無論哪種大學模式或者哪位大師的主張,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都只是大學歷史的一部分,可以作為現代大學的經驗參考,但不應該成為現代大學的范式。有學者就曾毫不客氣地對紐曼的觀點提出批評:“如果說大學是傳授普遍知識的地方,那么不符合這一理念的不僅僅是現代的大學。紐曼曾在牛津大學求學,主要學習了古典課程和邏輯學,另外學了點數學。但是,他從未對總是被他奉為典范的培養模式表示不滿”。實際上,正像美國教育家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Abraham Flexner)所說:“大學像其他組織一樣,總是處在特定的社會結構之中而不是之外,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大學,期望大學適應一種單一的模式是很荒謬的。”眾所周知,美國的大學是最沒有范式的,不僅沒有一個統一的大學標準,大學與大學之間千差萬別,而且連統一的學位標準都沒有,各校自己發學位證書。正是這樣一個沒有任何大學范式標準的國家,卻成為全世界公認為大學辦得最好的國家。

二、大學的進化軌跡

大學在過去800多年的進化過程中沒有刻板地遵循統一的范式,而是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不斷地改造自己,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在進化過程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使自己始終屹立于社會發展的前沿。歷史事實證明,與時俱進才是大學基業長青的秘訣所在。

歐洲中世紀大學是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具有行會性質的組織,最早進行的是“七藝”教育,后來從單科教育發展成為文、醫、法、神綜合性教育。

早期大學的唯一功能就是傳授知識,為社會提供法學家、公務人員、教師、醫生等。由于大學不組織科研活動,許多科學家在大學校園以外謀求發展的機會,為科學作貢獻。尤其是在17世紀科學發展的黃金時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與當時的大學沒有太大的關系。直到柏林大學設立專門的研究組織“習明納”(seminar),形成學術自由和注重研究的風氣,吸引了大量的科學家和研究者到大學工作,才使科學研究成為大學的重要職能。

20世紀初,威斯康星大學校長查爾斯·范海斯提出,一所州立大學必須考慮每一項社會職能的實際價值,換句話說,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都應該考慮州的實際需要。后來,范海斯提出了威斯康星計劃,賦予威斯康星大學幫助州政府在全州各領域開展技術推廣教育與函授教育,以幫助本州公民的重大使命。從此,為社會服務成為現代大學一項重要職能。

縱觀大學的進化歷史,其使命并非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為適應社會發展而產生的。從自由教育到專業教育,從精神教育到實用教育,從以傳播知識為唯一目的,到傳播知識與創造知識雙箭齊發,再到傳播知識、創造知識和為社會服務三位一體,大學的每一個歷史進步都是突破傳統的結果。無論單項職能或綜合職能都不是大學的本質范式,過分強調大學的單項職能或者用綜合職能來對大學求全責備都缺乏歷史依據和事實基礎。

三、大學的生存邏輯

和其他社會組織一樣,大學是社會的產物,任何一所大學的創立都有著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正如英國學者阿什比所說:“大學像一個有機體,是遺傳和環境的產物。”因此,大學不是遺世獨立的空中樓閣,也不是自我封閉的俱樂部,而是根植于社會土壤、深受社會環境影響的社會機構。

大學的生存與發展既要考慮自為自在的內在邏輯,更要考慮與之互生互動的他為的外在邏輯。猶如生物的基因對機體的作用,大學的內在邏輯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參照他人的經驗決定大學應該是什么,應該干什么,使大學成為大學而不是其他的機構。如前所述,盡管大學已經有近千年的發展歷史,但是仍沒有形成統一的生存范式,每一所大學都有其獨特的基因特性和表型,因此,預先為所有大學設定一種模型或者用一個似是而非的所謂范式來要求所有大學應該是什么、應該做什么都是缺乏邏輯依據的。

大學的外在邏輯可以理解為環境對大學的影響,包括大學所處的時代特征、大學所在的國家或地區的狀況、大學生存的社會需求等。只有適應時代、國家和社會的需求,大學才有存在的價值,才能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壯大自己,脫離環境而生存的機體是虛弱而缺乏持久生命力的。

內在邏輯與外在邏輯的統一是大學生存與發展的辯證法。大學的內在邏輯是決定大學“是”的因素(如前所述,此“是”仍似是而非),外在邏輯則是決定大學“在”的關鍵。“存在先于本質”,脫離事物的存在條件而一味追求事先設定的樣式范本,不論其立意有多么高雅,邏輯多么嚴密,學理如何充分,得到的只是事與愿違的桃花源式結局。

四、大學的存在價值

2007年7月1日,哈佛大學第28任校長德魯·福斯特在發表就職演講時說:“一所大學的精神所在是其要特別對歷史和未來負責,而不完全或者主要對現在負責。一所大學,既要回頭看,也要向前看,這種看的方法必須也應該與大眾當下所關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對立。”此言一出,國內很多人如獲至寶,奉若圣經,紛紛撰文批評國內大學“缺乏大學精神,不會思考人生的意義,失去大學的尊嚴,突破了大學的底線”,一句話,中國的大學已經不像大學。且不論福斯特作為新任大學校長,其就職演說中關于大學的責任是否一語中的抑或僅僅是一家之言,也不論對國內大學的批評是否中肯,僅就大學的價值而言,站在不同的言說立場就會得出迥異的結論。布魯貝克把大學賴以存在的哲學基礎分為以認識論為基礎和以政治論為基礎兩種言說立場,認識論立場認為大學以閑逸的心情來傳遞和創造高深知識,不涉及價值問題;而政治論者則認為大學不可能遺世獨立,強調國家干預和大學為國家服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兩種言說立場爭論的實質,是把大學當作“象牙塔”還是“社會機構”。如果說在紐曼和洪堡時代,大學可以像認識論者所期待的“彼是”,那么,處在社會發展現實中的大學,無論其身份是多么的“高雅”,都不能脫離社會的需要而存在,一切大學都是政治論者所言說的“此在”。即使是純粹的私立大學,也要把國家和社會的需求放在學校存在和發展的價值體系中去,更遑論那些依靠政府支持的公立大學。脫離現實而懷念過去和侈談未來,實際上都陷入了絕對化的思維困境,不過是書生氣的一廂情愿罷了。

第3篇:邏輯學的基本功能范文

關鍵詞:數學哲學 直覺主義 傳統邏輯 布勞威爾

一、 “存在必須是被構造”——直覺主義的產生

直覺(intuition)一詞意為未經充分邏輯推理的,直觀的,直接領捂事物本質的思考。與H.柏格森、B.克羅齊、E.胡塞爾等人的直覺主義不同,我們這里所研究的“直覺”并不是指主體對于客觀事物的一種直接把握能力,而是指思維的本能上的一種心智活動。在這里,直覺主義提倡的直覺,并非辯證唯物主義的“直觀的感覺”,其本意是“先驗的心智構造”,以此為出發點,形成了對數學對象“存在性”與“可構造性”等同的要求。[1]直覺主義哲學是一種反理性主義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潮。數學研究中的構造主義是一種有關數學基礎的觀點,它主張自然數及其某些規律和方法,特別是數學歸納法,是可靠的出發點,其它一切數學對象和理論都應該從自然數構造出來。[2]“存在必須是被構造”,這是直覺主義派最著名的口號。也因此,直覺主義是一種構造邏輯。直覺派認為,數學中的概念和方法都是必須可以被構造的,非構造性的證明不是直覺主義者能接受的。在數學領域中,集合論悖論的問題不可能通過對已有的數學作某種局部的修改和限制加以解決,而必須依靠一些可信的標準對已有的數學進行全面的審視和改造。直覺主義認為邏輯依賴于數學,而非數學依賴邏輯。數學建立在直覺的基礎上。同時,直覺主義認為哲學、邏輯甚至計數等概念都比數學復雜得多,不能作為數學的基礎,數學的基礎需要更簡單、更直接的概念,它就是直覺,直覺是心智的一項基本功能。[3]一位直覺主義數學家阿倫特·海廷(Arend Heyting)在他的論文《數學的直覺主義基礎》中指出:“立即處理數學的構造也許是符合直覺主義者的積極態度了。這個構造的最重要基石是一(unity)的概念,它是整數序列所依賴的構造原則。整數必須作為單位(units)來看待,這些單位僅僅由于在這個序列中的位置而相互區別。”[4]61

直覺主義者認為,數學的基礎在于數學直覺,在他們看來,建立在數學直覺之上的理論能使“概念和推理十分清楚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即“對于思想來說是如此的直接,而其結果又是如此的清楚,以致不再需要任何鑄的什么基礎了”(A·黑丁:《直覺主義導論》)。任何數學對象被視為思維構造的產物,所以一個對象的存在性等價于它的構造的可能性。這和經典的方法不同,因為經典方法說一個實體的存在性可以通過否定它的不存在性來證明。對于直覺主義者,這是不正確的;不存在性的否定不表示可能找到存在性的構造證明。正因為如此,直覺主義是數學結構主義的一種;但它不是唯一的一類。直覺主義的基本哲學立場是,數學是人類心智“固有”的一種創造活動,是主體的自身的活動,而不是對外在的描述.數學概念是一種自主的智力活動的結果,智力活動則是研究自明定律所支配的思想構造。[5]

二、顛覆傳統邏輯,形式主義的逆襲——直覺主義的特點

直覺主義不承認實無窮,拒絕實際無窮的抽象。也就是說,它不考慮像所有自然數的集合或任意有理數的序列無窮這樣的無窮實體作為給定對象。數學上的實無窮思想是指:把無限的整體本身作為一個現成的單位,是已經構造完成了的東西,換言之,即是把無限對象看成為可以自我完成的過程或無窮整體。數學上存在著潛無窮與實無窮之爭,就如同哲學上存在著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爭。而且必將長時間的持續的爭論不休。數學上的潛無窮思想是指:把無限看作永遠在延伸著的,一種變化著成長著被不斷產生出來的東西來解釋。舉個形象點的例子就是,構成一條直線的點有無窮個,并且這條直線永遠延伸著,不會有終結的一天。它永遠處在構造中,永遠完成不了,是潛在的,而不是實在。按照全稱和條件量詞的標準直覺主義,一個證明就是這樣的潛無窮結構,這可能是合理的。(達米特《直覺主義邏輯的哲學基礎》)[4]142按照此觀點,所有的自然數可以構成一個集合,因為可以將所有的自然數看做是一個完成了的無窮整體。很顯然,直覺主義支持潛無窮的觀點,即把無窮集合看成無限延伸著的序列。

直覺主義反對排中律,這意味著直覺主義者可能和經典的數學家對一個數學命題的含義有不同理解。排中律和同一律、矛盾律并稱為形式邏輯的三大基本規律。傳統邏輯首先把排中律當作事物的規律,意為任一事物在同一時間里具有某屬性或不具有某屬性,而沒有其他可能。排中律同時也是思維的規律,即一個命題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沒有其他可能。例如,說A 或 B, 對于一個直覺主義者,是宣稱A或B可以證明。但是,對于排中律, A 或 非 A, 是不被允許的,因為不能假設人們總是能夠證明命題A或它的否命題。

直覺主義主要對抗的是形式主義。多個世紀以來,對數學規律的無懈可擊的精確性的信念的依據是數學哲學研究的主要對象。直覺主義表示,精確性存在于人類心智之中,形式主義者認為,存在于紙面上。[4]90

直覺主義具有非邏輯性和整體性。數學直覺是作為邏輯的對立面而介定的一種認識方法,因此非邏輯性是數學直覺的最主要特性。可以說數學直覺的其他特性都是由它的非邏輯性所決定的,這是許多哲學家、科學家的共同見解。[6]直覺主義認為,數學是心靈的創造活動,心靈是豐富的,邏輯則是貧乏的。因此,堅決不能用貧乏的邏輯規則來全面準確地規劃豐富的心靈活動。直覺主義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阿倫特?海廷(Arend Heyting)說:“邏輯屬于應用數學”。在對于直覺主義整體性上,一個日本數學家有如下精辟的解釋:當一個人已經長期而持續地從事了研究并已成為一個完全成熟的研究人員時,他就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知識體系。經過他自己的努力,這種知識體系已被綜合成為一種特殊的,確定的形式。而且自己綜合的工作當然本身就是一種極有價值的經驗。[7]

彭加勒在《數學中的直覺和邏輯》一文中寫道:

哲學家告訴我們,純邏輯永遠也不能使我們得到任何東西;它不能創造任何新東西,任何科學也不能僅僅從它產生出來。在某種憊義上,這些哲學家是對的;要構成算術,像要構成幾何學或構成任何科學一樣,除了純邏輯之外,還需要其他東西。為了稱呼這種東西,我們只好使用直覺這個詞。可是,在這同一諭后,潛藏著多少不同的意思呢?比較一下這四個公理:(1)等于第三個最的兩個量相等;(2)若一定理對數1為真,假定它對N為真,如果我們證明它對N+1為真,則它對所有整數均為真;(3)設在一直線上,C點在A與B之間,D點在A與C之間,則D點將在A與B之間;(4)通過一個定點僅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所有這四個公理都歸之于直覺,不過第一個闡明了形式邏輯諸法則中的一個法則;第二個是真實的先驗綜合判斷,它是嚴格的數學歸納法的基礎;第三個求助于想象:第四個是偽定義。直覺不必建立在感覺明白之上;感覺不久便會變得無能為力。[8]

值得注意的是,直覺主義不是神秘主義。直覺的“不可解釋性”并不等于直覺的“神秘性”,盡管直覺是“不可解釋”的,但它卻有著確定的本質。我們認為,直覺是認識過程中的一種飛躍,因此它就不是一種經驗的認識,而是原來的思想路線的中斷,不可能按照通常的思維方式,用結論和推理的環節把它連接起來,所以直覺是“不可解釋的”。[9]

三、從Kant到Dummett,直覺主義派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直覺主義是由哲學家康德開始的。1755到1770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教物理和數學,他認為我們所有的感覺都來自于一個預先假定的外部世界。雖然這些感覺不能提供任何知識,但是被感知到的物體間相互作用就產生了知識。心智將這些感覺梳理清楚,得到對空間和時間的直覺。康德說,感性直覺有兩個純形式,它們是先天知識的原則,這兩個純形式就是空間和時間。空間是外直覺的純形式,而時間是內直覺的純形式,它們都不是從外鄰經驗得來的,而是必然的、先天的觀念。空間和時間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心智的創作。心智理解經驗,經驗喚醒心智。雖然康德的思想有著直覺主義的影子,但是依舊沒有直觀地提出直覺主義,就數學基礎的方法而言,直覺主義是現代的。[10]

亨利·彭加勒(常譯作龐加萊,Henry Poincare,1854-1912),當代語境中的數學直覺主義的先驅。后人評價為數學哲學與當代數學直覺主義之間的一座橋梁。邏輯主義對于數學基礎的理解是虛幻的。它使數學失去基礎。然而數學的基礎是存在的,它就是我們的直覺。它賦予數學以意義,從而給數學以對象。彭加勒指明了一座(本來就)架在人類精神和數學存在之間的橋梁,那便是我們的數學直覺。[11]彭加勒主張自然數是最基本的直覺,認為數學歸納法是一種包含直觀的思維方法,是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邏輯的。他主張使用有限個詞能定義的概念,主張數學對象的可構造性。他還在另一種意義上理解和強調數學直覺,將其看做選擇和發明的工具。彭加勒認為,我們有多種直覺。然而,最重要的可以歸結為兩類:一是“純粹直覺”,即他通常所說的“純粹數的直覺”、“純粹邏輯形式的直覺”、“數學次序的直覺”等,這主要是解析家的直覺;二是“可覺察的直覺”,即想象,這主要是幾何學家“形”的直覺。對于這兩類直覺,他認為都是必要的,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他認為,這兩類直覺“似乎發揮出我們心靈的兩種不同的本能”,它們像“兩盞探照燈,引導陌生人相互來往于兩個世界”。[12]

布勞威爾(L.E.J.Brouwer,1881-1966),直覺主義真正的創始人和奠基人是布勞威爾。布勞威爾在數學上的直覺主義立場來源于他的哲學。1907年他在博士論文《數學基礎》中提出直覺主義觀點,認為數學的基礎是先驗的初始直覺。數學是起源于和產生于頭腦的人類活動,不存在于頭腦之外,因此,是獨立于真實世界的。布勞威爾認為數學思維是智力構造的一個過程,它建造自己的天地,獨立于經驗,并且只受到必須建立于基本的數學直覺之上的限制。[10]布勞維爾發表的《數學基礎》表明直覺主義的立場是強調“直覺”,這并不是說否認數學的邏輯性和嚴謹性,而只是突出直覺、靈感和創造力在數學中的地位。直覺主義者認為數學不僅是最講究嚴格性的科學,也是最富有創造性的科學。布勞維爾認為數學的基礎是先驗的初始直覺,他和他的學生說他們所說的直覺正是人心對于它本身所構造的東西的清晰理解。[13]布勞維爾修改了康德的先驗時空學說,放棄了“外直覺的純形式”的先驗時空概念,以適應非歐幾何的發展;池把數學的基本直覺建立在“內直覺的純形式”的先驗時間概念的基礎之上。[14]布勞威爾還提出了“二·一原則”(tow-oneness)。他認為這是數學的基本直覺。即假設N成立,則N+1成立。這個過程可以無限重復,創造了一切有限序數,因為“二·一原則”的元素之一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新的“二·一原則”。布勞威爾認為,在這個數學的基本直覺中,聯通和分離、連續和離散得到統一,并直接引出了線性連續統的直覺,即“介于”(between)的直覺。(布勞威爾《直覺主義和形式主義》)[4]93

阿倫特·海廷(Arend Heyting,1898-1980),他是布勞威爾的學生。繼承了布勞威爾有關數學直覺主義的思想。他認為,直覺主義是從一定的、多少有點任意的假設出發的。它的主題是構造性的數學思想。這使得它處于經典數學之外。形式主義和直覺主義的差別在于,直覺主義的進行獨立于形式化,形式化只能追隨在數學構造的后面。邏輯不是直覺主義的立足點,數學構造在頭腦中是很直接的,結論也應該是很清楚的,所以不需要任何基礎。海廷主張,在描述直覺主義數學時,應當在日常生活中去理解。比如,在注視那邊樹木時,我確信我看到樹木,而實際上光波達到我眼中,使我構造出樹木這一信念需要相當的訓練。這種觀點是自然的。兩個人說話,我向你灌輸意見,實際制造了空氣的震動。這是理論的構造。(阿倫特·海廷《論辯》)[4]77-88

邁克爾·達米特(又譯米歇爾·杜麥特Michael Dummett,1925-2011),當代數學直覺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達米特認為,數學首先是先驗的,然后是分析的。達米特曾經從語言學角度和意義理論角度為直覺主義辯護。直覺主義關于數學陳述意義的解釋避免了以真概念為核心概念的意義理論的不足,它把說話者關于數學陳述的理解與說話者使用這個陳述的實際能力結合在一起,因此具有很大的優點。從直覺主義關于數學陳述的意義說明出發,達米特提出了以證實為核心概念的新的意義理論的構想。[15]202達米特指出:“對于直覺主義邏輯來說,排中律的雙重否定是有效的語義原則,就像二值邏輯認為排中律本身是有效的一樣:斷言任何陳述既不真也不假是不一致的。”[4]132

四、直覺主義的意義以及合理性

直覺主義對古典邏輯中的排中律和雙重否定律等原理中的部分原則以及非構造性的結論持否定態度,也不承認數學中的實無限的對象和方法。數學的歷史也表明,數學知識與理論不僅無法脫離對外部世界的永恒的依存關系,而且數學的錯誤不是通過限制數學,如排斥非構造數學和傳統邏輯而得到克服的。數學真理的積累以及對謬誤的拋棄是通過數學知識的不斷增長和理論的不斷完善獲得的。一句話、數學的生命在于生生不息的創造過程中。慶幸的是,直覺主義由十其思想體系中某種先天的弱點而末成為數學的統治思想。但也應看到其構造思想的重要價值。[16]123-124可以說,直覺主義學派在本質上是主觀和荒謬的,以直覺上的可構造性為由來絕對的肯定直覺派數學是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但是,直覺主義揭示了經典邏輯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在具體的數學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數學哲學中的直覺主義學派高度認可直覺和個人的創造性思維在科學實踐中的作用,推動了現代遞歸函數論的建立和發展,這無疑對數學的進步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其次,直覺主義者倡導的構造性的能行性的研究方法,促進了人工智能和計算機科學的發展。這種積極探討可行性方法在計算機數學以及計算機科學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第三,直覺主義數學哲學的思想方法在素質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上,具有寶貴的參考價值。在數學教育中,邏輯的作用很明顯,其特征為,從已知知識出發,依據邏輯規則進行推導和演算,一步一步地達到對研究對象的認識。而直覺主義可以跳躍式地認知,雖然能一步得到正確答案,卻無法說清楚其中的步驟。直覺主義雖排斥傳統邏輯,但與邏輯關系十分密切,對培養良好的數學邏輯觀念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另外,直覺主義有助于培養數學教育中大膽猜測的思維習慣。這種創新和探索精神有利于數學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傅敏.直覺主義數學哲學研究及其對數學素質教育的啟示[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1).

[2] 諸葛殷同.對傳統邏輯的有力挑戰——評《經典邏輯與直覺主義邏輯》[J].哲學動態,1990(4).

[3] 柯華慶.直覺主義數學哲學的兩個階段[J].學術研究,2005(2).

第4篇:邏輯學的基本功能范文

關鍵詞:元語言;元認知;主觀化;情態功能

中圖分類號:H1-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2-0076-05

一、概述

(一)元語言

元語言(metadlscourse)是近幾年來語篇分析研究中經常使用的一個術語。它是1933年波蘭邏輯學家Tarski為了解決“說謊者悖論”問題而提出的一個命題。在語言學界Williams(1981)是首次使用metadiscourse一詞的人,并定義為“關于話語的話語,包括所有不涉及話題內容的東西”。此后,“元語言”一詞被語言學界廣為接受,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元語言進行研究。Crismore(1989)認為,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言語交際,都包括兩個層面:基礎話語(primarydiscourse)和元語言(metadiscourse)。基礎話語表達關于話題的命題信息,由主題和指示意義組成;元語言告訴讀者如何理解、評述關于話題的命題信息,由主觀態度、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等組成。

隨著對這一語言現象研究的深入,目前語言學界對元語言這一概念性質的認識基本趨向一致,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指關于話語的話語。即對某個語篇或理論進行評注性解釋或闡述;二是指語篇中表達概念意義之外的意義成分,即指發話人組織語篇、吸引聽話人、或表示對命題內容態度、意見、個人情感的顯性語言手段。

(二)元語言存在的理據性

元語言的存在是有理據的,首先,語言具有自稱性(self-referentiality)即:語言符號的意義可以指向語言符號或語言系統自身。這是語言元語功能的最直接表現。再者。元語言的各種表現形式是元認知在言語層面留下的“語言痕跡”(linguistic traces)。人們使用語言的過程是一個不斷作出語言選擇和順應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受到元認知的指導和監控。最后,元語言是說話人的主觀性在話語中留下的自我印記。言語交際中說話人會表現出對話題態度、評價以及對聽話人的關注,這些主觀性認識要通過元語言形式表現出來。

二、元語言的表現形式

元語言在言語交際中起到組織、支配和調控的作用,它對語言的指導和調控最終會在語言運用和語言結構的各個層面上體現出來。元語言表現形式范圍比較寬泛,這里我們只談句法層面的,把標點符號、視覺和篇章等元語言表現形式排除在外。句法層面的元語言表現形式主要有詞匯、短語、小句、固定格式和句子。元語言表現形式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隨時都可能有一些新的詞、短語、小句等加入進來,所以在此我們不可能做窮盡的列舉,只是對各個層面的表現形式做一個概括性總結。

(一)詞匯層面

在詞匯層面元語言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副詞(如:就、好、不、果然、可惜)、連詞(如:不過、因為)、助動詞(如:能)、介詞(如:關于、至于)、提頓詞(如:啊、吧)、焦點標記(如:是、連)、序數詞(如:第一、第二)等。例如:

(1)碩士畢業時,他來到北京狂投了一通簡歷,等了好幾個月也沒有消息,最后又回縣城的原單位工作了。

例(1)的“好”是對客觀量的一種主觀強調。它都反映了說話人的一種主觀認識,是主觀量標記,去掉它們不影響句子的命題意義。

(2)a張剛回來了,因為他還愛小麗。

b張剛還愛小麗,因為他回來了。

沈家煊(2001b)認為,“因為”有兩種用法,a表述一種客觀的因果關系:張剛還愛小麗是他回來的原因。b的意思不是“張剛回來是他還愛小麗的原因”,而是“說話人知道張剛回來了,這是說話人推斷張剛還愛小麗的原因”,b是“因為”的元語用法。

(3)關于孩子們的出路,家長們心里已經有數了。

(4)這號人啊。咱們平民老百姓可惹不起。

在例(3)中“關于”只起到介引話題的功能,例(4)中的“啊”主要作用是體現說話人的心理停頓,強調“啊”前面內容是談論的話題,它們都是話題標記,去掉它不影響句子的真值語義表達,這里體現的是它們的元語功能。

(5)我們是后天出發去參觀生態植物園。

“是”在此是焦點標記,標記它后面的成分是焦點,焦點標記詞不負載實在意義,是羨余成分,去掉后句子依然成立,而且不影響句子的真值,所以這里是它的元語用法。

(6)買房時要考慮以下問題:第一、房子的質量,第二、房子的價位,第三、房子周圍的環境。

例(6)的“第一”、“第二”、“第三”在句中表示邏輯關系,起到銜接功能,不表示命題意義,這里體現的是它們的元語功能。

(二)短語和小句

本部分我們把短語和小句放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在句法上它們有共同特征,即可以獨立,與句中其他部分用逗號隔開。再者,它們的主要功能基本相同都是作話語標記,它們不改變話語的命題內容,而是提供話語命題內容之外的與說話人的主觀因素有關的一些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引導和制約聽話人對信息的加工處理。

1 短語。表達元語功能的短語主要是指那些意義已經虛化或結構已經固化了的結構,例如:你看、我看、我想、看你、別說、據說、據統計、你知道、看起來、看樣子、說實話、不好說、叫我說、要說、這樣吧等等。這類結構在言語交際中常常做話語標記,不表示命題意義,只表示程序意義,但對話語的生成和理解起制約作用,這里體現的是它們的元語用法。例:

(7)(老同學之間聊天語境)

a你知道,我本來想工作兩年后考研究生的,可是一結婚生孩子什么都放棄了,很羨慕你們這些單身貴族。

b我們還羨慕你有個幸福的家庭呢。

例(7)“你知道”,該結構的“你”已經從第二人稱代詞虛化為不定代詞,“知道”的基本詞匯義也已經虛化,因此該格式在句子中已經不表達命題意義,它在交際過程中起到的是元語功能,“你知道”在交際中表現了說話人對聽話人的關注,是說話人交互主觀化的表現,同時也能吸引聽話人的注意力和開啟話輪的功能。

(8)看你,這么不小心,走路還讓自行車碰了。

例(8)的“看你”也是意義已經虛化、結構已經固化,它并不是表示用眼睛看對方,它不表達命題意義,它表達了說話人的主觀情態,認為對方事情做得不好,帶有輕微的責備之意,一般用于關系比較親密的人之間,常常帶有親昵、心疼、關心的語氣。

2 小句。表示元語功能的小句本來都是篇章中一些具體的句子,在篇章成分語法化的作用下,目前正在逐漸趨向凝固化,在句子中已經不表示命題意義。以表示關聯功能和情態功能為主,例如:話是這么說、話不能這么說、話又說回來、你還別說、不是我說你、換句話說、理論上來說、我想講

的是、遺憾的是、看你說的、你聽我說、老實說、老實告訴你、實話對你說、說句實話、不瞞你說、也就是說、順便說一句、總而言之、令人吃驚的是、出乎意料之外等等。

(9)近些年,諾貝爾文學候選人里面竟然沒有中國作家,我想不是因為別的原因,別人看不起我們,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不過,話又說回來,中國作家當前創作狀態很急功近利。沒有任何一位作家會耐心去琢磨任何一部作品語言是否精妙,然而大部分作家卻會冥思苦想地考慮作品如何地去暢銷,如何地炒作宣傳作品。

例(9)的“話又說回來”一是表示對句子前半部分說話人自己觀點的修正:二是起關聯作用。它使得句子前后更加連貫;三是增強了交際活動的互動性和協商性。

(10)你以為我想這么早結婚啊?實話對你說,這是被老的。

例(10)的“實話對你說”并不表示“按照實際情況如實說來”的意思。在此它起到的是關聯和強化功能,它的使用一是能密切前后話語之間的內部聯系,顯明前后話語之間的層次邏輯關系。二是強化后續句話語的分量,進而加大說服對方的說理性、動情性。其目的在于取得對方的認同。

(三)框架結構

框架結構主要是指那些在句子中不表示命題意義只起到關聯、銜接、強調、標記、情態功能的結構,在句子中這些框架結構在功能上屬于元語用法,去掉它們句子的命題意義不變。也有人稱其為框架標記詞(frame markers)。例如:連…都/也、還…呢、還有…也、不/不是…呢嗎、不是…嗎、才…呢、如果…就、與其…不如、雖然…但是等。例如:

(11)a你怎么認識吳老師的?

b上個月不是有個語法化會議嗎,吳老師給我們作報告了。

例(11)的“不是…嗎”在此既不表示否定也不表示疑問,而是用反問的語氣強調肯定的事實。同時也為下面要說的話作一個鋪墊,也就是說在這個條件下,出現了某個結果。

(四)構式

有一些已經固化的構式常常出現在口語中,例如:愛誰誰、愛昨咋地、愛啥啥、x就x。它們不做句子成分,不表示命題意義,充當話語標記,一般出現在回應句中,表達說話人對前面人所說事實的主觀態度。例如:

(12)a據說,明天高考成績就出來了。

b出來就出來吧,反正我也考不上大學,愛咋咋地。

(13)a我們單位打算派小王出國進修半年,大家有什么意見?

b小王就小王吧。派誰去我都沒意見。

例(12)、(13)中的“出來就出來吧”、“愛咋咋吧”、“小王就小王吧”在句中充當話語標記,表達了說話人無所謂和不在乎的態度。在此表現的是它們的元語功能。

(五)句子層面

漢語中的施為句、歇后語、直接/間接引語句、回聲問句、非信息探尋疑問句等,在其交際使用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語言使用者的元語用意識,所以具有元語功能。

1 施為句。有一類施為句的使用條件是:一是主語是第一人稱、二是謂語是言說類動詞,如:宣布、告訴、保證、通知、恭喜、許諾、建議、命令、答應等。例如:

(14)我向你保證明天我一定準時到達。

(15)我建議大家出發時帶好隨身物品。

這類施為句的使用等于在實施以言行事行為。即說話人就是在用語言做事情,表現了說話人在實施某一言語行為時的元語用意識。屬于語言的元語用法。

2 歇后語。從結構上看,歇后語由“引注”關系的前后兩個部分組成。冉永平、張新紅(2007)指出:“歇后語中前一部分對后一部分的引述,實質上是對后一部分的一種描述。對后者來說,前者起到了一種引導、描寫工具的作用。發揮了一種元語功能。對前者來說。后者注釋、評價了前者的含義,又是前者的元語言。由此可見,每一條歇后語中前后兩個組成部分在結構上相互依存、在意義上進行引注。這體現了語言使用者的元語用意識,同時相互充當元語言。實施元語功能。”例如:

(16)孔夫子搬家――盡是輸(書)。

(17)隔門縫吹喇叭――名(鳴)聲在外。

例(16)和(17)的前后兩部分都是互為元語功能,前半部分對后半部分起描述功能,后半部分對前半部分起評注功能。

3 疑問句。一般疑問句:一般疑問句的主要功能在于詢問,說話人的目的是想通過疑問旬的形式,獲得有關某事或某物的有關信息。但是我們通過探尋疑問句的語用功能,發現疑問句在一定語境下可以不表示疑問,而表示說話人的情感態度、推進言談、確認信息、喚起同感等元語功能。

(18)a今天我過生日,請大家今晚到我家吃飯。

b是嗎?那我們一定買些禮物,好好慶祝慶祝。

(19)a大爺,你們家的果園每年收入怎么樣?

b別談收入了,年年不是旱災就是蟲災。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像我這歲數的才來果園走走,種果樹虧本。誰種?

例(18)的“是嗎”在此不表示疑問,說話人b沒有懷疑說話人a所提供的信息,“是嗎”在此一是口語中的一種回應方式,表示對對方話語的確認,二是為后面推進言談起到引導作用。例(19)中的“誰種”也不表示疑問,它表達了說話人無奈的情感,起到喚起同感的功能。“是嗎”和“誰種”在此都不表示命題意義,表現的是它們的元語功能。

附加疑問句:漢語附加疑問句常采用“x不x”格式,例如:好不好、對不對、是不是、信不信、行不行、知道不知道等諸如此類,這類格式一般放在說話人所表述話語的尾部是附加式的提問。由于說話人在提問之前已經把說話意圖表述完畢,提問本身已經不再含有新信息內容,不要求對方給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所以這類附加式疑問句在一定語境下可以表示非命題意義,主要用來表示說話人的語氣、態度、情緒、尋求認同或確認等元語功能。例如:

(20)大家都在午休呢,你們安靜點。好不好?

(21)我官是不大,但你這種私搭亂蓋行為,我手里這點權就能把你關起來。信不信?

例(20)表達了說話人的不耐煩情緒,例(21)表達了說話人對前面所說話語的確認,它們都不表示命題意義,在此表達的是附加疑問旬的元語功能。

4 引語。引語是說話人在向聽話人傳遞原語的信息,聽話人會把接收到的信息認為是原話語的再現。它不傳遞新的命題意義。但是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可以表達說話人對所傳遞信息的態度和認識。例如:

(22)a你女兒對我送她的生日禮物滿意嗎?

b1她說:“我非常喜歡阿姨送的禮物”。

b2她說她非常喜歡你送的禮物。

例(22)的b1和b2傳遞的都是原話語信息,沒有增加新的命題內容,這里體現的是引語的元語功能。

三、元語言的功能

人類語言的元功能是語言的基本功能,元語言是一個范疇和內容寬泛的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涵蓋面,所以表達元語言的形式在功能上存在多樣性和交叉性,在此。我們對元語言的功能做一個大概的概括,元語言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標記功能、關聯功能、情態功能、交際互動功能、語篇構建功能。

(一)標記功能

在一些話語中,有時所使用的副詞、連詞、語氣詞、提頓

詞、焦點標記等如我們在前面第二部分提到的詞和短語,它們并不表達命題意義,僅僅是作為說話人表示主觀認識的輔助手段,是說話人在表述客觀命題時主觀情態的自然流露,在句子中它們只起到標記作用,這屬于它們的元語用法。在句子中去掉這些標記詞,句子的命題意義不變,但是句子的語用含義就會有所不同,有標記詞的主觀性強,沒標記詞的只是一種客觀敘述。例如:

(23)我很驚奇于澗表妹能有這樣的心境,但我也沒順著她的話題跟她往下聊,不一會兒(~一會兒)她也就跟我聊上服裝設計方面的事了。

張誼生(2006)指出:“在此句中‘不’所起的作用顯然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邏輯否定,因為加上‘不’該數目的實際數值并沒有變化,而去掉‘不’句子的基本語義也不會改變。從實際表達功用看,它是表示說話人主觀情態的典型量標記。其作用就是對客觀量進行減量的主體評價,以表示說話人的一種認識。‘不’已經由語義真值的否定轉向了對整個事件所占時間和數最的主觀性弱化評判。”

(二)關聯功能

在話語中有一些詞,如我們在前面第二部分提到的連詞、序數詞和副詞以及短語和小句,如:你想、總而言之、也就是說等,在句子中起到關聯功能,這里的關聯不同于邏輯意義上的關聯,它不對表示真值條件和命題內容產生多大影響,但在語言交際中發揮重要的認知導向作用,主要起到對信息的確認、補充、闡釋、概括總結或表明時間順利和因果關系等,為人們提供命題信息的走向,幫助建立話語之間的各種關聯,是交際者認知思維在話語中留下的痕跡。這些起關聯作用的詞語和小句,能夠縮小說話人的推理范圍。減少和理解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具有語用上的制約作用。起著認知向導的作用。

(24)別人有困難我們大家都應該伸出手來幫一把,話又說回來了,誰沒個大事小情需要別人幫忙呢。

“話又說回來了”在前后話語間起關聯作用,后面話語是對前面話語的補充說明,以便傳遞的信息更加清晰明了。

(25)他是不會輕易搬家的。你想,拆遷政策已經下來了。這塊地一年內就將開發,馬上房價暴漲,他會那么傻放棄這掙錢的機會搬走嗎?

“你想”在這里起到對前后話語關聯的效果,“你想”之前為說話人的判斷。后面是對判斷的解釋說明,中間借助“你想”的關聯作用,顯明了兩者的主從關系,也強化了“你想”前后話語內容的因果關系。

(三)情態功能

情態是說話人的主觀態度和觀點在話語中的表現。說話人在交際中說出的話語不但要傳遞命題意義,還要傳遞說話人對語句內容的主觀情態。話語交際中的情態主要有預測、推導、態度、報道、感知、承諾、意愿等,這些情態在話語中常常以短語、小句等形式表現出來,如:我看、我猜、老實說、實話對你說、確切的說、其實、遺憾的是、以我之見、慶幸的是、太巧了、愛咋咋等等。例如:

(26)實話對你說吧,我今年炒股票賠了一百多萬,這次真是經濟上亮紅燈了。

(27)現在房價有下降趨勢,以我之見,現在不要急著買房,再觀望一段,看看形式再做決定。

例(26)“實話對你說吧”體現了說話人的主觀態度和看法:例(27)“以我之見”表示說話人的主觀態度。它們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存在于說話人元認知中對命題內容的認識、態度通過語言表現出來。以避免聽話人在理解他們的話語時出現偏差。這類話語如果被去掉,雖然不影響話語的命題意義,但從總體上聽話人會很難判斷說話人對話語內容的態度和話語的可靠程度。

(四)交際互動功能

在話語交際中。說話人常常會表現出交互主觀性(intersubiectivity)。即說話人用明確的語言形式表達對聽者自我關注,這種關注可以體現在認識意義上,即關注聽者對命題內容的態度;但更多的是體現在社會意義上,即關注聽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轉自吳福祥,2004:22)。說話人為了表現交互主觀性在話語中常常用一些能體現語用緩和和婉轉的詞語。如:我們、好不好、吧等詞語,來縮短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距離。增進他們之間的親密度,改善人際關系,從而達到說話人所期待的效果或目的。例如:

(28)讓我們再來一次吧。

(29)(媽媽喂小孩吃藥語境)

寶寶,咱們把藥吃了,好不好?

例(28)的“吧”具有緩和語氣的作用,說話人以商量或建議的語氣表示對對方的禮貌和尊重,如果去掉“吧”祈使語氣就很強烈,不利于維護對方的面子。例(29)用“咱們”和“好不好”是為了拉近與小孩的距離。使得小孩從心理上接受吃藥這件事。句中雖說用了“咱們”。但吃藥的還是小孩自己。“好不好”在此是商量的語氣,比祈使語氣更容易讓小孩接受。

(五)語篇建構功能

在交際過程中。說話人和聽話人為了使得交際能夠順利進行,會采用各種銜接手段來組織話語結構,使得話語交際能夠過渡自然、連貫有序。最常用的一些表示銜接和過渡詞語有:好、好了、好吧、行了、這個、那個、那么、嗯等。它們的功能是充當調節語篇銜接連貫的輔助手段。例如:

(30)(語境:上課鈴響后,有些學生還在打鬧,教室環境比較亂,老師走上講臺。)

王老師:好了,現在我們開始上課,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主要是關于詞類劃分的問題。

這里的“好了”不表示命題意義。它在此起到銜接和過渡作用。首先是結束課堂上比較亂的環境。再是標記著下面話題的開始。

(31)語境:一個職員打電話給經理請假。

職員:經理,我感冒了想請一天假在家休息。

經理:這個,好吧,今天本來想派你出差的。

職員:嗯,那么,能不能換個時間再去啊。

經理:嗯,你先好好休息,那個,我看能不能換個人去。

例(31)中的“這個”、“那個”、“嗯”、“那么”在句子中不表示命題意義,它們是在邊想邊說時為了使話語連貫所采取的一些表達手段,在談話時如果邊想邊說會出現信息短缺或過長的停頓。這樣不利于交際的順利進行,所以說話人常常會使用一些詞語來填充空白,以保持話語的連貫并保持繼續說話的機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又猛又黄又爽| 伊人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在线看| 交换美妇94系列部分| 久久精品国产乱子伦| a毛看片免费观看视频| 香港特级a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1024永久免费视频| 男和女一起怼怼怼30分钟| 日韩一级黄色影片| 国产高清av在线播放| 午夜网站免费版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给合综合久久| 97青青草原国产免费观看| 美女浴室被爆羞羞漫画|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自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美女裸体网站|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vr| 男女拍拍拍免费视频网站| 热99re久久国超精品首页|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第一页| 亚洲第一综合色| www.seyu.av| 97色偷偷色噜噜狠狠爱网站97| 永久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忘忧草日本在线播放www|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麻豆|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www.91色.com| 欧美视频亚洲视频|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想毛片| 喝丰满女医生奶水电影|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欧美日韩亚洲第一页| 在线观看免费大黄网站| 免费扒丝袜在线观看网站|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