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養殖水產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水稻;播種方法;秧苗素質;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1.04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6)11-0065-04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uitable sowing method for strong, long-age and dry nursery seedlings of rice to raise yield, the field trials were conducted with Lindao 16 as material. Three treatments were designed, including T1 (irrigating pre-sowing water sowing seeds covering 1.0 cm of soil once covering film), T2 (irrigating pre-sowing water sowing seeds covering 3.5 cm of soil twice retaining 1.0 cm of soil before seedling emerging), T3 (sowing seeds covering 1.5 cm of soil once irrigating fully).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was used according to the seedb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edling quality of T1 treatment was the best and its yield was the highest with the average tiller number per plant of 1.42, root number of 44.6, fresh weight per hundred seedlings of 259.5 g and yield of 10 459.2 kg/hm2. The seedling quality and yield of T3 treatment was the second, and its average tiller number per plant was 0.89, the root number was 37.2, the fresh weight per hundred seedlings was 224.8 g and the yield was 9 178.7 kg/hm2. The seedling quality of T2 treatment was the worst and its yield was the lowest with the average tiller number per plant of 0.75, root number of 35.5, fresh weight per hundred seedlings of 219.1 g and yield of 8 495.2 kg/hm2. There were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treatments. In conclusion, the method of irrigating pre-sowing water sowing seeds covering 1.0 cm of soil once covering film could raise temperature, keep water, prevent birds, improve the emergence rate and the seedlings were strong so that they could grow early and quickly after transplanting thus adding the number of grains per spike and spikes per unit area and raising the yield.
Keywords Rice; Sowing method; Seedling quality; Yield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在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中,水稻是單產最高的作物,全國有60%的人口食用稻米[1,2],因此水稻生產在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3]。山東省地處黃淮北部,屬華北單季稻作帶,光熱資源充足,夏季雨熱集中,境內黃河橫貫東西,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湖泊水庫面積較大,自然條件優越,為麥茬夏稻高產栽培奠定了基礎[4,5]。自建國以來,山東省水稻生產隨著品種改良和栽培技術革新,單產水平發生三次飛躍,由解放初期的1 110 kg/hm2左右提高到近年來的8 400 kg/hm2左右,但近十年來單產變化不大,增產困難[6]。要實現山東水稻單產再次飛躍,需要從品種和栽培技術兩個方面入手,也就是說需要良種良法配套。
山東省在高產品種選育和引進方面已經取得可喜成就,但在栽培技術方面的研究相對滯后,特別是旱育秧技術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苗弱一直是制約水稻更高產的技術瓶頸。農諺曰“秧好半年稻”,秧苗對產量的影響之大可見一斑,也就是說要想獲得高產,培育壯秧至關重要[7]。為獲得高產,華北黃淮區域麥茬夏稻多采用的是旱育長齡大秧,多年實踐證明,在水育秧條件下,難以培育出50 d以上的長齡壯秧,周潔等[8,9]研究總結出“二次覆土、厚蓋淺長”的旱育秧方法,這也是目前廣泛應用的育秧方法,但該方法主要是針對黑粘土地易失墑、鳥害重、難立苗提出的,由于覆蓋土層厚,出苗過程中地中莖長、出苗弱,秧苗素質差,產量低。近年來,廣大稻農在生產實踐中又總結出“一次覆土后灌蒙頭水”的輕簡育秧方法,但該種方法易形成土壤板結層,導致種子發芽生長時氧氣供應不足,致使苗弱,產量降低。本試驗旨在研究總結出能夠培育旱育長齡壯秧的播種方法,為進一步提高水稻單產提供技術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5年在臨沂市河東區太平鎮永平水稻研究所試驗基地進行。黑粘土,常年稻麥兩熟,保肥保水能力強,灌溉條件良好。土壤有機質含量9.6 g/kg,堿解氮 83.6 mg/kg,速效磷25.8 mg/kg,速效鉀76.9 mg/kg。常年降水量700 mm左右,年平均氣溫13℃,無霜期200 d左右。
1.2 試驗材料和設計
試驗品種為臨稻16號。5月10日播種,播種量為37.5 g/m2。小區面積為6.0 m2,3個處理見表1,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其它管理同一般旱育秧田。本田試驗對應秧田進行設計,同樣設3個處理,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面積15.0 m2,長5 m,寬3 m,栽插12行。6月25日插秧,行距25.0 cm、墩距13.0 cm,每墩4苗。
1.3 試驗栽培管理
水稻收獲后進行冬耕凍垡,于次年播種前20 d再次耕耙并做畦,同時將豬糞30.0 t/hm2全層施入,播種時將復合肥(N∶P2O5∶K2O為15∶15∶15,總含量為45%)600.0 kg/hm2、尿素(含N量為46%)150.0 kg/hm2、ZnSO4 15.0 kg/hm2施入到10~15 cm土層內,淺翻整平,土肥混勻,然后分區播種。播種后噴除草劑封閉除草,2.5葉前不澆水,2.5葉時結合澆“走馬水”追施尿素75.0 kg/hm2,5葉期結合澆水追尿素120.0 kg/hm2。病蟲草害防治與一般秧田相同。
大田試驗栽培管理與一般大田相同。
1.4 測定項目
秧田調查出苗時間、出苗率,拔秧時調查其苗高、葉齡、單株分蘗數、單株根條數、百株鮮重。秧田調查時用邊長為10 cm的正方形鐵絲框,在每小區對角線取樣3點,測定其各項平均值。
大田每小區定1個調查點,每個調查點定雙行20墩,每墩定4苗,調查分蘗動態和主要生育時期。收獲后進行考種測產,各小區單收單打、單計產量。
1.5 統計分析
試驗數據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DPS v7.05數據處理系統進行統計分析、作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播種方法對出苗的影響
由表2可知,不同播種方法對播種至出苗天數、出苗率和秧苗地中莖長度都有明顯影響。從出苗速度看,T1最快,從播種至出苗僅需6 d,而且出苗整齊;T2和T3都較慢,從播種至出苗分別需要10 d和9 d,其中T3的出苗最不整齊。從出苗率來看,T1最高,為92.7%;T2次之,為87.4%;T3最低,僅為71.8%。從秧苗地中莖長度看,T1最短,為0.2 cm;T2最長,為0.7 cm。總之,地膜覆蓋能增溫保墑、縮短出苗時間、提高出苗率,淺播能縮短秧苗地中莖長度、減少種子出苗過程中的養分消耗,使苗健壯。
2.2 不同播種方法對秧苗素質的影響
由表3可知,不同播種方法對秧苗素質影響較大。從苗高和葉齡來看,T1出苗生長較快,苗高為28.2 cm,葉齡為8.1葉;T2和T3出苗生長都較慢,而且兩者之間差異不大:T2苗高為27.5 cm,葉齡為7.8葉,T3苗高為27.2 cm,葉齡為7.7葉。從單株分蘗、根系生長和百株鮮重來看,T1都明顯高于T2和T3。T1的平均單株分蘗數為1.42個,平均單株根條數為44.6條,百株鮮重為259.5 g;T2的平均單株分蘗數為0.75個,平均單株根條數為35.5條,百株鮮重為219.1 g;T3的平均單株分蘗數為0.89個,平均單株根條數為37.2條,百株鮮重為224.8 g。總之,淺播并覆膜,出苗生長快,前期生長旺盛,分蘗早,根系發達,秧苗健壯。
2.3 不同播種方法對本田群體變化的影響
由圖1可以看出,T1由于秧苗健壯,比T2和T3返青分蘗快,群體大,分蘗高峰時期提前,分蘗成穗率高(82.9%);T2返青分蘗最慢,群體最小,分蘗高峰時期和T2基本相同,分蘗成穗率最低(78.0%);T3群體略高于T2,分蘗高峰時期與T2相同,分蘗成穗率(80.9%)介于T1和T2之間。總之,秧苗素質是移栽后生長發育健壯與否的重要基礎,秧苗素質好,插秧后能早生快發、個體健壯、群體充足,為爭取穗大粒多打下基礎。華北黃淮區域稻麥兩熟,季節爭奪矛盾突出,水稻移栽后本田營養生長時間短,如果秧苗素質差,移栽后返青分蘗慢,很容易導致群體不足,穗小粒少,產量降低。為促進本田前期早生快發,構建適宜的群體結構,爭取穗大粒多、獲得高產,就必須培育壯秧。
2.4 不同播種方法對產量及其構成要素的影響
由表4可知,不同播種方法對單位面積穗數、穗粒數和產量有明顯影響,但對千粒重影響不明顯。從單位面積穗數看,T1最多,為372.0萬/hm2;T3次之,為355.5萬/hm2;T2最少,為334.5萬/hm2,三者之間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從穗粒數來看,T1最多,為106.5粒;T3次之,為97.8粒;T2最少,為96.2粒,T1與T2、T3之間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T2和T3之間差異不顯著。從千粒重來看,T1、T2、T3均為26.4 g,三者之間差異均不顯著。從產量來看,T1最高,為10 459.2 kg/hm2;T3次之,為9 178.7 kg/hm2;T2最低,為8 495.2 kg/hm2,三者之間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總之,淺播覆蓋地膜,能顯著增加單位面積穗數和穗粒數,從而提高單產。
3 討論與結論
采用“澆底墑水撒種一次覆土1.0 cm 覆膜”的播種方法,能增溫、保墑、防鳥,提高出苗率,出苗快,苗全苗齊,分蘗早、蘗位低,秧苗素質好,移栽后早生快發,群體適宜、個體健壯,增加單位面積穗數和穗粒數,提高單產。采用“澆底墑水撒種二次覆土3.5 cm出苗前退土保留1.0 cm土層”的播種方法,雖然能夠保墑、防鳥害、出苗齊,但由于覆土較厚,在出苗過程中地中莖加長,種子養分消耗多,出苗慢、出苗弱,秧苗素質差,移栽后返青分蘗慢,容易導致群體不足、個體發育差,單位面積穗數和穗粒數減少,產量降低。“撒種一次覆土1.5 cm澆蒙頭水”的播種方法,由于大水漫灌出現板結層,加之覆土較厚(覆土過淺容易出現落干),種子供氧不足,出苗慢、出苗弱,秧苗素質也較差,單位面積穗數和穗粒數也較少,產量也較低。
秧苗素質差一直是制約華北黃淮區域麥茬夏稻高產的技術瓶頸,傳統育秧采用的“澆底墑水撒種二次覆土3.5 cm出苗前退土保留1 cm土層”和“撒種一次覆土1.5 cm澆蒙頭水”兩種方法都難以培育出優質壯苗。本試驗確立了培育壯秧的適宜播種方法,即“澆底墑水撒種一次覆土1 cm 覆膜”,探明了淺播、覆膜、壯秧與高產之間的內在聯系,覆膜保墑是淺播的保障條件,淺播是培育壯秧的關鍵措施,壯秧是獲得高產的基礎。該播種方法簡便易行,增產效果明顯,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參 考 文 獻:
[1]峰,張玉屏,陳惠哲,等. 中國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創新與實踐[J]. 中國農業科學,2015,48(17):3404-3414.
[2] 牛兆國. 我國優質水稻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2010(23):343-344,347.
[3] Peng S B,Tang Q Y,Zou Y B.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rice production in China[J].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09,12:3-8.
[4] 崔太昌,陳峰,李華東,等. 山東省水稻產業發展現狀與科技需求分析[J].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5,32(6):24-26.
[5] 袁守江,楊連群,宮德英,等. 山東省優質稻米產業化現狀及發展對策[J]. 山東農業科學,2004(6):65-67.
[6] 吳修,楊連群,陳峰,等. 山東省水稻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 山東農業科學,2013,45(5):119-125.
[7] 張旭,劉彥卓,黃秋妹,等. 高產水稻秧苗生長特性[J].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1999(S1):1-7.
關鍵詞:全程管理;水產;健康
水產健康養殖的最初內涵是在養殖生產過程中預防和控制養殖病害采取的改造生產條件、改善生態環境和提高水產養殖生物自身健康狀況的綜合技術的概括。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特定水產養殖對象特性展開;實現養殖系統的完全有效控制,而我們在這里講的水產健康養殖系統內容是指養殖設施、養殖品種、養殖環境。
1 水產健康養殖全程管理系統分析與規劃
水產健康養殖全程管理系統需求相對明確。水產品生產工藝流程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要對水產健康養殖全程進行深入細致分析,以科學的生產工藝將各個生產環節有機地聯系,規劃出系統的主要功能和目標。咨詢聽取水產養殖專家的意見,突出通用性,特別是水產品的生態養殖,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來保證水產生產線的運轉和水產品的質量安全,要根據具體內容充分分析水產品生產工藝,然后認真地規劃出系統的主要功能和目標,以有效地構建水產健康養殖管理系統關鍵技術,確定一個選擇、分析和決策需求變更的過程,實現水產養殖過程中的各項生產管理、用藥管理、飼料管理的數字化工作,并設置優先次序,達到現代化養殖的實際需要。
水產健康養殖全程管理系統主要功能和目標。水產健康養殖信息包括基礎信息的建立、各種相關日常管理信息的便捷維護、以及歷史信息的簡便查詢,還有個性化與各極用戶權限的設置,當然還包括系統日志的管理。管理員采取網絡方法對后臺數據庫的管理等。其模塊中可以包括以下幾個子模塊:
水產健康養殖基本數據維護。這部分所實現的功能是建立養殖企業集團公司、水產養殖分公司,水產養殖戶、水產健康養殖技術管理員及池塘,它還包括水產健康養殖證的有效性以相關的有效范圍,還有具體養殖所用的池塘承租人、承租時限、承租細則,當然還有各種水產的苗種、飼料、漁藥出處,以及各種銷售渠道,當系統的相關數據發生變化時,要對各種已經修改好的水產數據進行實時維護。
日常數據維護。它能夠讓操作者特別方便和有效地錄入和維護各種與水產養殖相關的日常管理信息。如,水產養殖的苗種放養、蝦池清塘、各種水產的投飼與管理、水產健康養殖施肥與用藥、水產健康養殖環境的水質檢測和水產品的捕撈與銷售等各種與水產健康養殖相關的日常數據。
養殖信息匯總、查詢、打印。其中數據匯總可以按一定的索引來進行,比如可以按月份和年度對水產健康養殖的投飼、施肥、用藥、注換水等各種相關的日常數據進行分類匯總,并保存到各種數據表中;其中的數據查詢是指按照各種關鍵字進行的檢索,可以通過SQL建立專用檢索程序對養殖基本信息和日常數據進行各種檢索,當然以此還可以查詢到匯總結果;關于水產健康養殖信息打印包括能按池塘方便地打印池塘日志、能打印證明每批水產品合理用藥的供貨商證書以及各種報表等。
系統功能模塊按照農業部《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水產養殖生產日志》的相關標準進行認真仔細地水產健康養殖全程管理的總體設計。
根據實際情況,本系統開發模型是瀏覽器/服務器模式,數據庫采用SQLSEVER2005,操作系統采用WINDOWS2005 SEVER。
SQLServer2005界面友好、易學易用、可靠性高。我們通過收集大量水產健康養殖數據,得出數據庫概念模型,經分析設計,得到水產健康養殖全程管理系統數據表。
在開發中所涉及到的關鍵問題包括研究養殖過程和生產工藝,管理模式智能化設計和養殖過程各階段之間存在先后性和制約性。要認真分析學習我國《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通過需求分析,確定有效的方案以實現養殖生產過程的大量日常記錄添加,并確定健康養殖整個過程的標準化工藝。根據水產健康養殖池塘狀態,進行檢測各階段添加數據的合法性。
2 水產健康養殖全程管理系統管理
水產健康養殖全程管理系統開發的進度管理常見問題是活動持續時間估計過長、項目活動很少提前完成、忽視了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所以要進行項目進度計劃編制與優化。控制和節約時間,協調平行的任務并且組織這些工作,活動持續時間估算我們多采用類比估算,按用戶方養殖公司要求,必須進行進度壓縮,用Project進行項目進度跟蹤控制,將當前項目計劃及執行情況進行比較。
水產健康養殖全程管理系統開發的質量管理。首先是關于軟件方面的具體質量管理,通過項目管理把隱含需要轉變成明確需要,提高軟件的質量特性和運行的可靠性,并進行軟件測試管理,測試管理的目的是控制和改進。軟件測試的基本流程包括計劃,設計,執行,驗證。軟件測試原則是盡早和不斷地測試,請水產養殖專家、專業設計人員、普通用戶一起進行測試,考慮合法的輸入和不合法的輸入,需要指出的是,在重復測試時,必須要引起我們充分的重視,測試完成后,妥善保存相關測試文檔。
總之,根據水產健康養殖全程管理系統實際特點和情況,經過認真調查和分析,并通過項目管理的方法,對水產養殖場使用,實施水產健康養殖的全過程進行科學的系統管理,實現養殖信息入庫,水產健康養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水產養殖水域環境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3-0154-01
一、水產養殖及水域環境的概況
1、水產養殖的概況
目前,我國養殖的品種極多,青、草、鰱、I,以及鳊魚、鯉魚、鯽魚等為普遍養殖的淡水品種。此外,還有特種品種等。同時,污染的數量和種類也多種多樣。我國水產養殖主要采用高密度、高投餌率、高換水率的傳統養殖發,不僅浪費水資源造成自身養殖環境污染,而且最終污染周圍環境。許多養殖場所通過增大放養量以獲得高產和高效益。由于放養密度和投餌量大,養殖水體中排泄物和殘餌的積累極易使水質惡化,從而誘發各種水產動物疾病和水域環境污染。雖然我國已制定很多有關水產養殖的行業標準,但是由于缺乏正確的觀點和執法不嚴不力,致使水域環境遭到破壞。
2、水域環境的概況
(1)近海水域環境概況
據我國農業部、國家環保總局的《中國漁業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看,中國漁業生態環境總體狀況保持兩個,但局部漁業水域污染嚴重,主要受到氮、磷、石油類和部分重金屬(銅)等污染物的影響,漁業資源和漁業生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近岸海水魚蝦類產卵場、索餌場及自然保護區的部分水域仍然受到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石油類和銅的污染。
(2)內陸水域環境概況
江河、湖泊、水庫等魚類產卵場、索餌場、洄游通道及自然保護區主要受到總氮、總磷、高錳酸鉀指數、揮發酚和銅的污染。七大水系中,黃河部分予以水域中非離子氨、總磷、有機物和重金屬銅的污染相對較重;黑龍江等部分予以水域中非離子氨、總磷和有機物的污染較為嚴重;遼河、鴨綠江等部分予以水域中石油類的污染相對較重。
二、水產養殖對水域環境的影響
1、水產養殖對水質的影響
(1)溶解氧下降溶解氧是衡量水體水質必要的指標之一,也是水產養殖生存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水質,其溶解氧量必須保持在5~10mg/L左右。
(2)總氮與總磷升高
(3)BOD與COD增多
2、對底質的影響
我國飼喂水產的技術比較低,經常出現飼料的超量投喂,這樣很容易造成飼料的過剩,大量的飼料沉入水體底部。水產養殖所排出的代謝產物以及糞便等也相繼沉入水體底部。經年累月,水體底部的東西越來越多。水體有機質的增多,使水中微生物的活動更加頻繁,進而消耗水體底部更多的氧氣,底部缺氧,致使大量的有毒物質出現,這些毒物不僅污染水體環境,而且導致水體底部生物大量死亡。
3、化學農藥、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三者的不合理使用對環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1)化學農藥和抗生素在殺滅病源生物的同時,會使水體環境中的有益生物群落受到抑制,造成水體環境微生態失衡;2)頻繁使用化學農藥或抗生素可能導致病蟲害的抗藥性增強,天敵數量劇減;3)化學農藥、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的殘留,可能會在一些水生生物體內產生累積并通過食物鏈放大,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潛在危害;4)進入水體中一些難降解的化學農藥,以及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會以原形化合物或代謝產物的方式從糞、尿等排泄物進入環境并可能構成二次污染源,在水體環境中反復循環,破壞生態平衡,造成水體污染。因此化學藥品、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的不合理使用嚴重地威脅著水體環境的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以及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并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
4、對水產品質量的影響
近年來,市場對水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廣泛,養殖戶在計算收益時發現入不敷出,許多養殖戶面臨著各種窘境,所以一味的依靠養殖新品種來增加效益的辦法也不奏效了,而常規魚類養殖業不一定無利可圖,主要對管理技術有較高的要求,合理的管理是水產養殖成功的標準。
三、防治水產養殖對水域環境影響的對策
發展水產養殖不但要加強對水產養殖的監控,盡力減少水產養殖自身污染的產生,更要注意周邊水域環境的保護,尋求水產養殖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1、科學規劃水產養殖的面積
我國水產養殖主要采取密集的形式,二密集養殖是飼料過剩的重要原因,飼料的大量過剩遠遠超過了水體自身的凈化功能,對水域環境造成的污染不容置疑,因此,必須對養殖面積進行科學的規劃。
2、強化生物修復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由于水產養殖中殘餌、糞便排泄物等養殖廢物容易造成嚴重的沉積污染,傳統上一般都是通過化學或物理的方法來對沉積物進行處理,但化學或物理的處理方法存在成本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點。近年來逐漸興起的生物修復技術是利用培育的水生植物或培養、接種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對水中污染物進行轉移、轉化或降解,從而使水體得到凈化的新興技術,與傳統的化學、物理處理方法相比,具有修復時間短、處理操作簡便、成本低、不產生二次污染等優點,強化生物修復技術在我國水產養殖中的應用有利于緩解漁業水域環境的不斷惡化,促進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7]。
3、加強對水產養殖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教育長期以來,我國從事水產養殖的人員總體受教育程度較低,不但養殖技術較低,而且環境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欠缺,導致漁民養殖收益低,人為造成環境污染的現象較為嚴重。近年來,政府通過地方水產技術推廣站等單位舉辦如各種形式的培訓班或講座,及時將各種最新的養殖技術和環境政策法規傳授給漁民,不但從一定程度提高了漁民的養殖收益,而且也有利于漁民認識到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加強漁民的環境保護和法律意識。
2006年2月財政部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規范了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生物資產的確認、計量和相關信息的披露。但是,該準則僅對生物資產進行概括性的規定,其中對生物資產中的特殊資產——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如何計量沒有明確,從而無法反映企業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的真實價值,無法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相關可靠的信息。
一、 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的特性及分類
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是水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食物的重要來源。將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定義為:水域中可供捕撈的經濟動、植物種類和數量的總稱。水產養殖對象大部分不是靜止不動的,且與非生物環境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這也加大了其確認和計量的難度。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更是依賴于養殖水域的空間、質量等條件生存。依據國際會計準則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可以把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劃分為消耗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和生產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兩類。一般來說,用于出售用途的屬于消耗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范疇,而成熟的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處于繁殖期時,是屬于生產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范疇。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既與企業的存貨、固定資產等一般資產不同,也與其他生物資產存在差異,具有特殊的自然增值屬性,因此導致其在會計確認、計量等方面存在著特殊性。
二、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的初始計量及賬務處理
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生物資產應按其成本進行初始計量,即以取得生物資產并使之達到預定使用狀態而發生的全部支出作為生物資產的成本。對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來說,獲取的來源不同,其初始成本構成也有所不同。
(一)外購的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
無論是消耗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還是生產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其外購成本都應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運輸費、保險費以及可以直接歸屬于購買該資產的其他支出(包括捕撈費、裝卸費和勞務費等)。
企業外購的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按照應計入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成本的金額,借記“消耗性生物資產——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或者“生產性生物資產——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貸記“銀行存款”、“應付賬款”等科目。
(二)自行培育的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
1.自行培育的消耗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對于自行培育的消耗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其成本應該包括在出售或入庫前耗用的苗種、飼料等材料費、人工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包括培育所需要的水電費、捕撈費以及管理費等)等必要支出。企業計量自行培育的消耗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時,應按出售前發生的必要支出,借記“消耗性生物資產——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科目,貸記“銀行存款”、“原材料”、“應付職工薪酬”等科目。
2.自行培育的生產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自行培育的生產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的成本,包括其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成齡)前發生的飼料費、人工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必要支出。其中,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是指生產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進入正常生產期,可以多年連續穩定產出農產品、提供勞務和出租。對生產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的計量,則應按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前發生的必要支出,借記“生產性生物資產——未成熟生產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科目,貸記“銀行存款”、“原材料”、“應付職工薪酬”等科目。未成熟生產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時,按其賬面余額,借記“生產性生物資產——成熟生產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科目,貸記“生產性生物資產——未成熟生產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科目,未成熟生產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已計提減值準備的,還應同時結轉已計提的減值準備。
(三)投資者投入的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
對于投資者投入的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的成本,應當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確定,但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不公允的除外。在投資者投入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時,應按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借記 “消耗性生物資產——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或者 “生產性生物資產——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科目,貸記“實收資本”科目。
三、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的后續計量及賬務處理
(一)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費用化后續計量
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在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后,為了維護或
提高其使用效能,需要對其進行管理、維護、飼養等。此時的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能夠產出農產品,帶來現實的經濟利益,因此所發生的這類后續支出應當予以費用化,計入當期損益。對于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費用化后續計量,應按實際培育過程中發生的飼料費、人工費等,借記“生產成本”科目,貸記“銀行存款”、“原材料”、“應付職工薪酬”等科目。并且,在期末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配計入生物資產的成本,借記“消耗性生物資產——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或者 “生產性生物資產——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科目,貸記“生產成本”科目。
(二) 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計提折舊后續計量
企業對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的生產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應根據其性質、使用情況和有關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本文由收集整理合理確定其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按期計提折舊。可選用的折舊方法: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產量法等。生產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的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即當對生產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計量折舊時,借記“生產成本”、“管理費用”等科目,貸記“生產性生物資產累計折舊”科目。
(三) 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計提跌價準備或減值準備后續計量
由于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的自我生長性,有時短暫的減值可能會因為自我生長性得以恢復其價值,因此企業至少應于每年年度終了對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進行檢查,有確鑿證據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災害、病蟲害、動物疫情侵襲或市場需求變化等原因,使消耗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的可變現凈值低于其賬面價值的,或者生產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應當按照其差額,計提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跌價準備,并計入當期損益。即按可變現凈值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或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借記“資產減值損失——消耗性生物資產”或者“資產減值損失——生產性生物資產”科目,貸記 “消耗性生物資產跌價準備”或者“生產性生物資產跌價準備”科目。消耗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減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的,減記金額應當予以恢復,并在原已計提的跌價準備金額內轉回,轉回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即按照轉回金額,借記“消耗性生物資產跌價準備”科目,貸記“資產減值損失——消耗性生物資產”科目。與消耗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不同的是,生產性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減值準備一經計提,不得轉回。
(四) 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公允價值模式后續計量
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有確鑿證據表明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應當對其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在公允價值模式下,企業不對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計提折舊和計提跌價準備或減值準備,應當以資產負債表日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估計銷售時所發生的費用調整其賬面價值,其與原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四、水產養殖業生物資產的收獲及處置
關鍵詞:綠色核算;水產養殖;模型;亞熱帶海灣;羅源灣
亞熱帶海灣是一種寶貴的稀缺性天然海洋資源,但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僅對生產成本和生產產出進行核算,忽略了對資源環境價值的核算,對其開發利用十分不利。我國海洋資源資產化管理尚處于起步階段,人們的無償索取觀念、貪利行為和掠奪性開發導致了對亞熱帶海灣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浪費、海洋環境污染和海洋生態環境破壞等現象十分嚴重。為達到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和開發利用凈效益最大化,本文在邊際機會成本和國民經濟評價理論基礎上,構建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綠色核算模型。
羅源灣屬典型口小腹大的亞熱帶海灣,擁有豐富的魚類資源,水產養殖是其最為普遍和重要的開發利用方式,是福建省重要的水產養殖基地。近幾年來羅源灣水產養殖業發展迅猛,但養殖業的過度發展,也給羅源灣海域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致使其外部不經濟明顯。同時由于海洋資源具有多樣性和多宜性的特點,海灣兼有養殖、捕撈、港口、圍墾、濱海旅游、鹽業等多種開發功能,故而機會成本顯著。因此本研究選擇羅源灣作為實證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綠色核算借鑒的兩種核心思維
傳統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核算方法單純從經濟角度出發,不考慮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以及資源和環境成本,存在著偏頗和不足。針對于此,筆者選擇邊際機會成本理論和國民經濟評價理論作為此次綠色核算的主要理論基礎。
(一)邊際機會成本理論
理論上合理的資源價格應該是能真實地反映其社會總成本、資源稀缺性、資源價值的價格。邊際機會成本即是根據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觀點,從經濟學角度對資源開采使用后果或從社會學角度對經濟活動后果的一種抽象與度量,它反映了由社會負擔的自然資源耗竭代價。從理論上資源使用者所付的資源價格也應等于邊際機會成本,低于邊際機會成本的價格會刺激過度開發利用資源,而高于邊際機會成本的價格則會抑制人們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當前該理論已被廣泛應用于資源的綠色定價體系。
(二)國民經濟評價理論
國民經濟評價最初是作為國外評價公共事業部門投資的一種方法而發展起來的。該方法試圖以社會效益來代替一般的財務收益,以社會成本來代替財務成本。其主要特點是將擬建項目對社會的全部影響進行分析,包括那些間接的、無形的和難以計量的影響。在各方案全部費用和效益加以比較的基礎上,從中選擇出凈效益最大的方案。
二、水產養殖綠色核算模型的構建
(一)模型建立的技術路線
亞熱帶海灣水產養殖綠色核算模型建立的技術路線是建立在邊際機會成本理論和國民經濟評價理論的基本框架之上的。其主要思想是將水產養殖的邊際機會成本(MOC)視為總成本(C),同時分解成邊際生產成本(MPC)、邊際使用者成本(MUC)和邊際外部成本(MEC)三個部分,并分別對其進行貨幣化計算,再將三者相加所得即為C;與之相對應的是,把水產養殖國民經濟總效益分成直接效益(DI)和間接效益(IDI),對其所涉及的各方面都盡可能進行定量或定性的計算和描述,二者相加得出國民經濟評價的總效益(I)。最后將所得總效益值(I)扣除總成本(C),所得年純收益(NI)即為亞熱帶海灣水產養殖綠色核算的結果(如圖1)。
(二)綠色核算模型公式
根據上述技術路線,我們可知亞熱帶海灣水產養殖開發的綠色核算模型公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
NI=I-C①
I=DI+IDI②
C=MPC+MEC+MUC③
MPC=∑(PC1,PC2,……,PCn)④
MEC=海域生態損害值*海域使用面積⑤
MUC=Max(NI’1, NI’2……NI’n)⑥
DI=∑(各水產品影子價格*各水產品年產量)⑦
IDI=f(X1,X2,……Xn,t)⑧
式中:NI――水產養殖年純收益;
I――水產養殖總效益;
C――水產養殖總成本;
DI――水產養殖直接效益;
IDI――水產養殖間接效益;
MPC――水產養殖邊際生產成本;
MEC――水產養殖邊際外部成本;
MUC――水產養殖邊際使用者成本;
PCi――水產養殖各項生產成本;
NI’i――亞熱帶海灣用于其他功能可能產生的最大純收益;
Xi――水產養殖間接效益函數變量;
t――時間。
從前面分析可知,若NI≥0,表明社會所得大于所失,在該區域布局水產養殖項目或方案在總體效益上是可取的;若NI<0,說明該區域不宜布置水產養殖項目,改變開發利用方式或者暫時不進行開發利用保存原有的生態環境更為妥當。
三、羅源灣水產養殖綠色核算實證研究
(一)羅源灣概況
羅源灣位于福建省東北部,是一個典型口小腹大的半封閉海灣,四面環山,僅一個狹長的可門水道與外海相通,灣內的水體交換主要靠潮流來完成。水域面積20620hm2,現已開發利用10628hm2,占總面積的49.80%。其中淺海面積8870hm2,已開發利用3816hm2,占淺海面積的43.02%;灘涂面積11750hm2,已開發利用6452hm2,占灘涂面積的54.91%。主要養殖的品種有:海帶、紫菜、大黃魚、真鯛、魚、美國紅魚、牡蠣、貽貝、花蛤、縊蟶、泥蚶、鮑魚、對蝦、鋸緣青蟹、梭子蟹、大彈涂魚等幾十個品種。據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統計2004年羅源灣各種水產品產量達230187噸,產值逾15億元。灣內海水養殖產量占全市海水養殖產量的25%,是福州市海水養殖業的重要基地。
(二)水產養殖綠色核算基礎數據選擇
根據福建省淺海、灘涂水產養殖容量課題組依據羅源灣營養鹽、初級生產力等有關資料對灣內水產養殖容量進行科學計算后得出的結果:灣內貝類產量應控制在85000噸,理論上年可產藻類560000噸。然而,據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羅源灣的貝類養殖產量已超過170000噸,藻類總產量卻只有35700噸,顯而易見羅源灣目前的養殖現狀已嚴重偏離可持續發展方向。若依此進行核算,核算出的結果將不再具有預見性和代表性。與之相對,羅源灣2001年海水養殖規劃為羅源灣目前最新的養殖規劃,它是以羅源灣總體功能區劃、水產養殖品種生產技術標準、淺海灘涂養殖容量調查項目的科研成果為依據制定的,其目標是通過對羅源灣海水養殖區域的規劃調整,初步解決灣內海水養殖布局不合理,養殖品種搭配不協調以及網箱養魚與貝類養殖生產中普遍存在單位體積養殖密度過大的不良狀況,使羅源灣各類海水養殖生物容量趨于合理。顯然,選擇羅源灣2001年海水養殖規劃方案作為羅源灣水產養殖合理性評價的核算基礎要比羅源灣水產養殖現狀更具科學性和代表性,因此筆者選擇該規劃方案中水產養殖的空間布局、養殖面積、類別和數量等基本數據為該研究的基礎。
(三)羅源灣水產養殖規劃方案概要
羅源灣2001年海水養殖規劃方案共分10個區(如圖2),各區具體養殖規劃如表1。
(四)水產養殖綠色核算成本效益分析
1、水產養殖總成本分析。依據邊際機會成本理論,一種資源產品的合理價格應包含資源開發的生產成本、資源開發產生的外部成本和資源使用者成本。(1)邊際生產成本。水產養殖年邊際生產成本指水產養殖每年必須投入的各項生產成本,具體可分為原材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經問卷調查及統計資料所得,當地年原材料成本網箱養殖約為3450元/箱、貝類養殖16000元/hm2、藻類養殖18975元/hm2、池塘綜合養殖26150元/hm2。將上述各養殖成本乘以規劃區各養殖類別面積,相加得到羅源灣水產養殖年原材料成本為65755.12萬元。據問卷調查,閑時一個成年勞動力平均可照看網箱25個、貝類養殖0.3hm2、藻類養殖0.4hm2、池塘綜合養殖1.7hm2,則共需勞動力17339人。以當地勞動力人均年收入7409元計,閑時年勞動力成本為12846.5萬元。另在分苗收成時節一般需雇工,以年雇工費用平均6500元/hm2計算,忙時需另投入年勞動力成本4466.99萬元。羅源灣水產養殖年邊際生產成本為年原材料成本加上年勞動力成本,總計83068.61萬元。(2)邊際外部成本。邊際外部成本是指資源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失,或者說是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損害。水產養殖邊際外部成本表現為水產養殖所造成的用海海域生態損害,可用海域生態損害補償值乘以海域使用面積來計算,而海域生態損害補償值可用海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乘以損害系數來計算。不同的海域由于其區域性特點,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是不同的。根據彭本榮、Costanza等海洋與海岸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研究結果,2004年廈門市海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6.49元/m2.a。參照廈門市海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福建省海洋環境與漁業資源監測中心應用特爾斐法估算全省海域生態系統服務平均價值折算系數,進而計算出全省海域生態系統服務平均價值為2.11元/m2.a(如表2)。不同的用海類型會對海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造成不同的損害,如填海用海,改變海域屬性,資源全部掩埋,海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完全喪失;相對應的,旅游/浴場用海則對海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損害就小得多。各類用海損害的海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估算值見表3。經計算得出羅源灣水產養殖年外部成本為2580.88萬元。(3)邊際使用者成本。邊際使用者成本主要指海洋資源用于水產養殖功能時所放棄的用于其他功能可能產生的最大純收益。羅源灣水產養殖規劃區域若不用于養殖,絕大部分可發展捕撈業,故可將捕撈業產值作為邊際使用者成本。計算方法為首先運用Tait模式估算出研究區的漁業資源年自然生產量(為可捕撈量),然后根據當前市場近海捕撈水產品價格計算其產值。Tait研究結果表明:沿岸海域初級生產力轉化為第三級生物(漁業資源)的效率為0.015。羅源灣初級生產力多年平均值為134.25mg/(m2.d),則年漁業資源產碳量為125.555噸。據廈門大學測試中心研究結果,1噸有機碳換算漁獲物鮮重為8.1037噸,估算出羅源灣水產年產量如下1017.46噸。據市場調查,以捕撈水產品平均價格40元/千克計算,水產品價值估算為4069.84萬元。因此羅源灣水產養殖年邊際使用者成本為4069.84萬元。
2、羅源灣水產養殖的總效益分析。按照國民經濟評價理論的思想,水產養殖項目產生的年總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兩部分。直接效益就是水產養殖獲得的各類水產品總產值,間接效益是指由水產養殖項目產生的外部效益和無形效果。(1)直接效益。據問卷和市場調查分析,羅源灣網箱養殖年均毛收益9200元/箱、貝類養殖31500元/hm2、藻類養殖63000元/hm2、池塘綜合養殖135000元/hm2。根據以上數值分別乘以各類別的養殖面積,共計195399.5萬元,此為羅源灣水產養殖的直接效益。Ⅰ區至Ⅹ區年直接效益依次分別如下:16310.25萬元,27086萬元,34758.35萬元,1283.4萬元,10297.55萬元,36679.05萬元,14404.5萬元,13329.9萬元,778.05萬元,43236.45萬元。(2)間接效益水產養殖的間接效益,其變量大致有以下幾項:IDI=f(Xw,Xs,Xe,Xht),t表示時間。就業保障方面(Xw):羅源灣有幾萬勞動力直接從事水產養殖行業,在保障勞動力就業的同時,也使許多以水產養殖為生的家庭能夠幼有所依、老有所養,很大程度上維護了當地社會的安全與穩定。社會經濟方面(Xs,Xe):除水產品養殖、出售對社會經濟作出的直接貢獻之外,另還有依靠水產品為原材料進行二次加工或多次加工的產業即水產養殖產業鏈所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以及這些效益對當地社會經濟各方面所起到的促進推動作用。居民健康方面(Xh):水產品蛋白屬于優質蛋白,羅源灣出產大量優質廉價的水產品,這有利于提高當地居民的身體素質,對當地居民健康水平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限于所得的材料,以及時間、精力和水平,無法將羅源灣水產養殖項目所帶來的間接效益貨幣化,實為遺憾。
(五)羅源灣水產養殖綠色核算成果
1、羅源灣水產養殖總成本核算。根據邊際機會成本的計算公式,即C=MOC=MPC+MEC+MUC,計算得出羅源灣水產養殖Ⅰ區至Ⅹ區年總成本依次為:6102.04萬元、10914.84萬元、15570.27萬元、661.97萬元、4224.28萬元、15780.09萬元、5505.96萬元、10723.38萬元、623.75萬元、19612.75萬元,累加得出羅源灣水產養殖年總成本為89719.33萬元。
2、羅源灣水產養殖年純收益核算。年純收益就是將亞熱帶海灣水產養殖的總收益減去其總成本所得的值。當所得值為正時,說明水產養殖在該海域所產生的總效益大于其生產、資源損耗以及對環境所造成的損害三者相加形成的總成本,在此布置水產養殖項目是合理可行的,對其應該進行提倡或保留;當值為負時,結論相反。由于無法將羅源灣水產養殖的間接效益貨幣化,因而此處的核算只能將直接效益作為總效益來扣除總成本,各區年純收益分別如下:10208.21萬元、16171.16萬元、19188.08萬元、621.43萬元、6073.27萬元、20898.96萬元、8898.54萬元、2606.52萬元、154.3萬元、23623.7萬元,累加得到羅源灣水產養殖年純收益為105680.17萬元。
3、羅源灣水產養殖效益費用比。利用國民經濟評價理論中的效益費用比來進行分析,將各區總效益除以各區總成本,所得為其效益費用比a=I/C。經計算,區至區的效益費用比分別如下:2.67、2.48、2.23、1.94、2.44、2.32、2.62、1.24、1.25、2.2;整體費效比為2.18。
4、羅源灣水產養殖綠色核算成果分析。(1)從前面外部成本的計算過程可看出,羅源灣圍墾養殖的成本明顯要高于海水開放性養殖,因此在同等條件下,開放性海水養殖的總體效益要明顯高于圍墾養殖。(2)從養殖品種的平均效益來看,網箱養殖>池塘綜合養殖>藻類養殖>貝類養殖。值得注意的本次核算是建立在羅源灣海域合理生態容量基礎上的,因而外部成本十分低廉。但事實上位于圍墾區內封閉式池塘綜合養殖污染是非常嚴重的,餌料的大量投放使其底質嚴重惡化,底棲生物破壞殆盡,環境價值損失巨大;同時由于水體的嚴重污染而又交換周期長,致使其防治病害的成本非常高,本文所計算出池塘綜合養殖的平均效益只適合于養殖初期,對于長期從事池塘綜合養殖的墾區而言則有相當虛高的部分,因此從長遠來看,筆者還是認為不宜在羅源灣內提倡圍墾養殖。(3)規劃各區的產值在扣除其生產成本、環境成本和使用者成本之后,各區純收益也均為正值,效益費用比超過1,說明規劃各區總效益大于總成本,該規劃方案設計比較合理,有利于羅源灣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4)從核算的最終結果來看,純收益>0,即在上述規劃方案被合理實施的情況下,羅源灣水產養殖整體效益為正值,說明羅源灣總體上適宜進行水產養殖項目的布局,社會整體所得大于所失,同時整體費效比較高,產出效益較好。但應該注意的是此次核算的總成本較低,原因有二:沒有將資金成本計入邊際生產成本;由于此次核算是建立在羅源灣合理海域生態容量基礎上的,其外部成本十分低廉,所以總體效益會較高。(5)從以上收益的絕對數額看,Ⅹ區最大,Ⅸ區最小。究其原因,Ⅹ區為此次規劃最大的淺海養殖區,規劃養殖絕對面積大、養殖數量多,且網箱養殖收益明顯高于其他養殖類別;Ⅸ區規劃養殖絕對面積小,養殖數量少,無網箱養殖。(6)從各區的效益費用比看,Ⅰ區最高,Ⅷ區最低。其中Ⅷ區為傳統的貝類、藻類養殖區,也是羅源灣最大的灘涂養殖區(墾區除外),其近年來貝類養殖數量過多,致使外部成本加大,經濟效益不佳,故其效益費用比值較低。
四、羅源灣水產養殖的對策與建議
基于羅源灣水產養殖綠色核算成果,同時針對現狀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開放性海水養殖的總體效益要明顯高于圍墾養殖,羅源灣內不宜提倡圍墾養殖,不過可考慮在灣外風浪較大的海域進行適當圍墾。
第二,針對現狀,應遵循規劃對羅源灣內海水養殖實行總量的控制,不盲目追求養殖面積,在海域合理生態容量上提倡效益多元化,如藻類養殖,可在原有海帶養殖基礎上套種江蘺,每年僅多出江蘺苗種的成本,效益可翻一倍;另池塘綜合養殖視情況可套養少部分彈涂魚、青蟹或橈足類,若套養彈涂魚、青蟹,每年每公頃可多產出9000元,若套養橈足類,每年每公頃可多產出約4500-7500元。
第三,網箱養殖的效益最高,羅源灣淺海地區在保證海域合理生態容量的基礎上提倡網箱養殖,但應注意防止水體富營養化;藻類養殖的平均效益要高于普通貝類養殖,建議在適宜海區退出部分貝類養殖,改為效益更高的藻類養殖,但藻類養殖特別是海帶養殖前期投入較大,政府應重點扶持。
第四,作為資源所有者的政府應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科學合理征收海域使用金、完善審批制度。可將水產養殖的使用者成本和外部成本內化在灣內資源的利用過程中,即由政府根據資源總量、生產和市場情況向水產養殖者征收一定的資源使用稅(費)和環境稅(費)等,以此抑制資源使用的外部性,同時各類水產品價格應包括邊際生產成本、資源使用稅(費)和環境補償費(稅),才能確保資源的最優生產水平及效益。
參考文獻:
1、王晶等.邊際機會成本與自然資源定價淺析[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5(3).
2、陳志敏.關于投資項目中的國民經濟評價[J].基建優化,1999(2).
3、羅源灣2001年海水養殖規劃方案[Z].福州市羅源灣海水養殖協調領導小組,2001.
4、彭本榮等.填海造地生態損害評估[J].自然資源學報,2005(5).
5、Costanza R.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J].Nature,1997(387).
6、福建省海域使用分類定級及海域使用金征收標準制定研究報告[R].福建省海洋環境與漁業資源監測中心,2005.
7、沈國英,施秉章.海洋生態學[M].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8、洪麗玉.幾種頭足類含碳率檢測報告[R].1996.
9、福建海區蝦類資源探捕調查及捕撈技術研究報告集[R].福建水產研究所等,1986.
*本文為基金項目:福建省科技廳重點項目(2005I008)――海洋資源價值綠色評估及其應用。
關鍵詞:中等水產養殖特色專業;建設;目標定位;策略
中圖分類號:S9-4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由于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越來越迅速,專業化分工也越來越細,水產養殖業對人才的需求層次也有了更加細致的要求。只有培養多類型、多層次的復合型人才,才能夠有效地滿足水產養殖業對人才的需求。現階段,中等水產養殖特色專業建設的關鍵是做好專業建設目標定位工作,采取科學的建設策略,提高特色專業建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 目標定位——專業建設的首要環節
2.1在建設中等水產養殖特色專業的過程中,辦學主體應當尋求自身的發展特色
在自身優勢資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水產養殖專業改革,完善水產養殖專業教學。建設水產養殖特色專業需要將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依據,貫徹落實教育部頒布的特色專業建設、教學改革工程和教學質量提升等文件,密切圍繞國民經濟發展和市場經濟對水產養殖專業人才和技術的需求,根據學校的整體目標和發展方向,制定科學的特色專業建設目標與思路。作為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建設中等水產養殖特色專業應當進行全方位變革,而變革的首要環節就是合理的目標定位。培養特色人才是建設水產養殖特色專業的目標指向。制定建設水產養殖特色專業的目標應當根據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中的人才需求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水產養殖特色專業的教學活動內容也應當符合水產養殖業生產和經營的需求,以此為基礎大力培養具有求真務實精神和扎實理論基礎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復合型技術管理人才,有效解決建設水產養殖特色專業中遇到的一系列矛盾,促進水產養殖產業的科學管理和開發。
2.2培養特色人才是建設水產養殖特色專業的重點目標
不同的中職校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如師資情況、人才地域差別、學校基礎設施等,采取相應的措施確保水產養殖特色專業建設目標的實現。在具體的教學中,培養水產養殖管理人才、水產動物飼料和營養方向人才、水產經濟動物病害防治方向人才、水產增養殖方向人才等是建設水產養殖學特色專業的目標定位。
2.2.1在素質結構上
不同細分專業方向的人才應當具有相應的專業素質,不但要牢固掌握水產養殖學科的基礎知識和相關技術,而且要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養成求實創新意識、價值效益意識、環境意識、競爭意識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從而能夠勝任水產養殖產業的相關工作。
2.2.2水產養殖特色專業應當重點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基礎理論和生產實踐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從而提高自身的水產養殖管理能力、技術開發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將所學的知識、技能靈活的運用到水產養殖產業的相關工作當中。
2.2.3建設水產養殖特色專業應當突出本學科特有的專業知識
通常水產養殖專業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水質分析、生態學、水生生物學、水產微生物學等知識。水產養殖特色專業不但要重視培養學生水產經濟動植物增殖養殖、病害防控、飼料和營養等方面的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掌握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現狀、趨勢和前沿研究,賦予水產養殖特色專業更加鮮明的特色,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時代性強的復合型人才。
3 中等水產養殖特色專業的建設策略
3.1 創新建設中等水產養殖特色專業的理念
建設水產養殖特色專業的靈魂與先導式創新教學理念。教學理念對建設水產養殖特色專業的績效與方向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需要重新評估傳統的以職能、技術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構建能夠符合水產養殖產業發展趨勢的新型教學理念。建設水產養殖學特色專業的理念應當具有層次性,不但包括知識、技能、能力的培養,還包括專業精神的指引,實現教學形神統一。
3.1.1建設水產養殖特色專業需要重視運用科學精神的引導作用
培養水產養殖專業學生建立科學的價值觀,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不斷加強自我修養。學生在掌握水產養殖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掌握一些相關的自然科學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樹立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在利益與沖突、經驗與反思中不斷發展。
3.1.2建設水產養殖特色專業需要重視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理念
改革水產養殖傳統的以教材、教室和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促進學生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與實踐創新能力。
3.2 改革建設中等水產養殖特色專業的管理機制
完善激勵性管理模式是改革建設水產養殖特色專業管理機制的重要目標,通過鼓勵學生和教職工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和教職工的內在動機與需求,以充分發揮廣大師生在建設水產養殖特色專業中的重要作用,促進水產養殖特色專業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建設水產養殖特色專業的管理機制應當從過程式管理向目標式管理轉變,從行政化管理向民主化管理轉變。積極推行教師、學生、社會、專家多方結合的管理互動機制,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構建開放式的管理體系,促進水產養殖特色專業建設朝著高效率的方向發展,增加學科教學的活力。總而言之,建設水產養殖特色專業應當從創新教學管理機制的高度出發,積極探索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素質教育相適應的專業教學方法。
3.3 重新構建建設中等水產養殖特色專業的模式
為了實現水產養殖特色專業的目標,就必須采用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重新構建建設水產養殖特色專業的培養模式。
3.3.1以水產養殖產業的人才需求為導向
合理確定水產養殖的專業方向,并制定相應的課程體系。在綜合考慮學生素質、從業能力、崗位需求等諸多因素后,合理確定水產養殖特色專業的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課程體系,將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融入到水產養殖特色專業培養模式的構建當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優勢,提高水產養殖學特色專業的針對性。
3.3.2將專業教學和實踐緊密結合
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水產養殖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在構建水產養殖特色專業時,應當采用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根據水產養殖特色專業的專業特點和培養方向,找準科研項目和生產企業,以到場地實習或項目實驗的形式開展專業教學,提高教學的靈活性。
3.4 調整水產養殖特色專業的師資隊伍
強有力的師資隊伍是建立水產養殖特色專業的重要保證。在建設水產養殖特色專業時,必須根據水產養殖專業發展需要,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調整師資隊伍結構,注重教師的職稱、學歷、年齡等的互補,在人才培養、人員配備和人才引進方面,注意向水產養殖特色專業上適當傾斜,為建設水產養殖特色專業做基本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水產養殖專業的教師必須不斷補充、吸納新的知識,以適應現代水產養殖特色專業教學的需求。教師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到工廠、企業進行掛職鍛煉,提高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
4 結語
終上所述,建設中等水產養殖學特色專業是我國水產養殖產業迅猛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滿足水產養殖業對人才的需求,相關中職校就必須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通過建設水產養殖特色專業,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技能水平以及能力水平等,使水產養殖專業畢業生盡快適應專業崗位要求。
參考文獻
[1] 李文紅,程光平,馬瑞寧.水產養殖學本科專業課程改革途徑初探[J].高教論壇,2012,04(20).
[2] 劉煥亮,劉長發.水產養殖學專業實踐教學創新體系的構建[J].高等農業教育,2004,01(20).
[3] 丁淑荃,魏建忠,鮑傳和,等.水產養殖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9(30).
關鍵詞:水產養殖;技術推廣;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91
1 水產養殖技術推廣中面臨的困難
1.1 水產養殖戶的科技意識不夠和養殖專業知識不足的問題
由于水產養殖戶的學歷不高,他們的科技意識薄弱,養殖專業知識不足。這些不足導致他們學習能力低,讓他們對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對較低。
1.2 技術的學習與培訓問題
當通過技術的推廣讓養殖戶意識到水產養殖技術帶給他們巨大的效益之后,養殖戶還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該怎么學習和使用這項技術?按照以往的慣例,養殖戶們碰到自己不會的問題通常是請教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根據他們提供的辦法來實施解決,具體到為什么要用這種辦法,這種辦法為什么有效則很少去關注。
1.3 示范園區的建設和銷售問題
水產養殖示范園區的建設和宣傳在一定意義上能夠讓水產養殖戶看到努力的成果、實際的效益,從而提高他們對學習新技術的熱情,但是目前的示范園區的建設不足,推廣有限,導致它所應起到的帶動作用成效甚微,社會效應發揮嚴重縮水。
2 水產養殖技術有效推廣的策略
2.1 加強對養殖戶水產養殖技術的培訓與指導
如上文分析,水產養殖戶的科技意識不夠,專業知識的不足是影響技術推廣的障礙,那么對他們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在實踐中對他們進行實際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和必須。水產養殖技術難以推廣的原因與政府對養殖技術方面的投入存在關系。由于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和運用關系民生,因此,由政府進行主導,委托相關技術部門進行培訓可行性和可信度會更好。
2.2 積極建立和推廣示范園區的成功經驗,做好水產養殖示范工作
在重點的水產養殖區建立示范園區,并且定期的對外開放,做好養殖示范區項目的支持和推廣工作,最大限度的做好將養殖科技送到家這樣一個利民惠民的工程,輔助科技下鄉政策、措施的實行。將園區的成功經驗向周圍進行傳播,提升園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養殖戶到園區進行參觀和咨詢,增加他們向園區學習的途徑。讓養殖戶真正的學習到示范園區的技術,看到實實在在的產量提高和經濟效益,是提高周邊的水產養殖戶自身素質的重要方法。
2.3 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拓寬銷售渠道,解決水產養殖戶的銷售顧慮
如果通過養殖技術的推廣,養殖戶的水產養殖的產量提升了,但是銷售卻遇到了困難形成滯銷,那么,他們是絕對無法安心的使用新技術的,畢竟產品只有賣出去才能解決前期的投入,才能對以后的投資更有信心。所以,從根源上解決養殖戶的銷售問題,拓寬他們的銷售渠道,銷售產量提高了,提高生產的熱情也會更加高漲的,水產養殖技術的使用估計不用太多的推廣他們就會主動的找尋和改進的。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物流產業的發展,養殖戶的銷售渠道更加廣泛,技術推廣人員在推廣水產養殖的同時對這些新的銷售渠道也一并講授和指導,解決水產養殖戶的后顧之憂,應該比單純的推廣水產養殖技術更加有效的。
3 小結
水產養殖技術的提升是水產養殖技術不斷向前發展的結果,但是只有真正的獲得水產養殖戶們的認可和實施,它所創造的價值才能被真正的體現和實踐。所以,在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中,通過不斷的發現問題,切實的解決面臨的問題,對以往成功的經驗進行總結,讓廣大養殖戶進行學習和培訓,進而提高養殖戶的學習熱情和激情,使先進的水產養殖技術得到大力的推廣,才能讓水產養殖技術獲得更好的推廣,讓水產養殖產業走上規范化的專業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我國信息化技術發展不斷加快,信息化逐漸的被應用在各行各業中。本文介紹了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利用信息化技術獲取信息的技術,分析了信息化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具體應用,并闡述了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水產養殖;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現狀;趨勢
1水產養殖信息獲取技術
1.1遙感技術遙感技術的應用
主要是用來對于水產養殖區域的信息采集,實現整體上的信息收集,從位置區域與地理信息等方面進行信息的收集與歸納。通過水產養殖遙感技術能夠對于水域養殖的動態發展進行實時的關注與了解,確保能夠及時得到準確的信息,從而對于水產養殖進行實施的管理。當然遙感技術在應用上還是存在一定缺陷,其無法對于水產養殖時的水質狀況以及具體的參數數據進行收集,遙感技術更多的是實現空間上的養殖密度與養殖面積的監控。
1.2知識收集技術
在進行信息的收集與獲取時可以以很多的方式來實現,一般而言,可以通過對養殖信息的記錄來創建養殖日志,實現對于養殖情況的系統化分析與了解。此外還可以查閱文獻來獲取需要的信息資料。這些信息在收集之后均可以整理為信息化的技術資料將其納入信息庫之中,這樣方便對其進行一定的歸納與整理。
1.3網絡傳感技術
在進行水產養殖的過程中往往會應用傳感器來及時的收集相關的參數信息,在水產養殖過程中應用較多的是水質傳感器,通過水質傳感器來對于水質進行及時的監控,從而及時進行相應的處理。魚類傳感器,這一類傳感器多是通過對魚的形狀、顏色以及紋理來實現對于魚種的分辨與識別,從而及時的對于養殖的魚的種類數量進行及時的收集。
2信息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
2.1對于水質的監控管理
在水產養殖的過程中,水質是保證水產養殖的重要因素,只有確保水體的質量才能夠確保魚群的數量及質量。因此在水產養殖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水體的質量。應用信息技術可以來實現對水體的實時監控與管理,在對水體進行監控時主要是對水體的溫度、酸堿度、含氧量以及電導率等進行檢測,在檢測過程中通過信息的收集建立一個預警系統,一旦發現在養殖過程中水體指標出現異常就立刻進行示警,以便于及時處理,避免因為水質的因素影響養殖質量。
2.2疾病的預防與診斷
水產養殖不同于牲畜養殖,在養殖過程中水產養殖疾病具有復雜多變的特性,并且水產養殖的疾病傳染性較強,一旦發生較難處理,容易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目前,我國水產養殖由于很多養殖人員的不規范操作,過分的追求經濟效益,一般均是過量養殖,魚類的數量超出了養殖區域的合理容納量,這樣以來就容易導致疾病的種類更加的復雜多變,并且因為魚類的數量過多導致了魚群一旦爆發疾病會難以控制。而應用信息技術能夠有效的對于養殖區域進行管理,科學的規劃養殖的數量與種類,從而最大程度上確保養殖魚類的健康。并且一些水產養殖專家開發出來的系統能夠有效的實現對于魚群疾病的檢測與診斷,例如:UML魚病遠程監測預警與診斷系統,能夠有效的實現對于魚群疾病的監測與診斷,實現疾病的預防與診斷,提高水產養殖的質量。
2.3水產養殖飼料的配置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飼料的種類以及喂養的具體時間會直接影響到魚群的質量,因此一定要科學的調配養殖飼料。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可以對于養殖飼料的種類進行有效的分析,從而對于飼料中所添加的營養成分對于魚群的生長造成的影響進行一定的預測,并且預測出魚群的生長趨勢,準確的預測出飼料中所缺少的營養成分,從而來對于飼料進行合理的配置。在養殖過程中,還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來建立養殖模型,通過模擬養殖對養殖的具體情況進行控制判斷,實現養殖效率的最大化。
3水產養殖信息化的發展趨勢
3.1信息獲取的自動化
以往在水產養殖的過程中,在需要收集養殖的數據時往往是由人工來進行的,但是以人工來進行水產養殖的信息獲取一方面是獲取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人工收集工作量較大,有時候會導致信息收集時發生偏差,導致信息的不準確。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收集信息速度較慢,需要較長的收集周期,而水體環境的復雜多變往往會導致信息的時效性不強。應用信息化收集技術就能夠較好的實現對于數據的實時收集與整理,這樣以來不僅僅能夠確保信息的準確可靠,還能給確保信息的時效性。
3.2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是信息獲取范圍、廣度、精度和質量的不斷提高
傳感技術和集成傳感的發展,遙感和3S技術在農業領域水產養殖的應用日漸成熟,這些應用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與水產養殖特性的不斷結合,使其對水產養殖信息獲取的精度和質量不斷提高。同時提升了水產養殖基礎數據的水平,保證了水產養殖數據的準確性與可信度。
3.3信息處理向模型化、智能化和多元化方向發展
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等計算機算法在信息處理中的應用,較傳統的處理方式更高效,時效性和準確性更高,能夠有效解決水產養殖環境復雜多變、影響因子較多的問題,并且組合模型、復合模型和三角形法等的使用使模型的構建方法更多元化。
4結語
水產養殖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地促進我國水產養殖行業的飛速發展,在水產養殖的過程中需要控制養殖的水體環境以及魚群生長狀況等一系列因素,而以往的人工控制多少都會存在一定的不足,而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則能夠有效的改變這一現狀,通過對水體的有效控制與魚群的狀態監控能夠有效地提高養殖的質量,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國水產養殖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劉皓,李灝,任涵瑋,等.芻議水產養殖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現狀與趨勢[J].生物技術世界,2016(01):35-35.
[關鍵詞]:水產養殖專業 實驗教學 科研 提高
當前,各國都把培養優秀的創新型人才作為教育改革的方向,而我國現行的大學本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重”理論、“輕”實踐能力培養,近日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對于高校教育提出了“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要求。因此,作為應用性很強的水產養殖專業,必須強化實驗教學水平,以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目前,水產養殖專業的老師都承擔著許多國家級、省部級以及企業的課題,內容有基礎的研究、有應用性研究,如何把這些科研項目和成果轉化設計成本科的實驗內容和方法,為此本人就依托科研項目來強化水產養殖專業實驗教學能力,達到提高實踐教學水平的目的進行探討。
一、目前水產養殖專業實驗教學的現狀
由于,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形成的一套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思想觀念,是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實驗教學處于從屬地位,培養出的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及創造能力,水產養殖專業的教學也不例外,因此,這種教育模式已經不適應二十一世紀人才培養的需要,特別水產養殖創新人才的培養。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目前,水產養殖專業的實驗內容主要以驗證實驗為主,而綜合型、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偏少。教學方法是指導教師先講解具體的方法和步驟,學生按照規定的實驗方法與步驟得出結果。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實驗結束后,很多學生不會設計實驗,也不會觀察、分析問題,根本起不到對水產養殖創新能力的培養,實驗效果不佳。
2.水產實驗教學本身沒有建立適應水產養殖需要的教學體系,由于水產養殖品種繁殖和生長發育季節性很強,不同的季節情況是不同的,因此,對于水產實驗教學計劃中很少做全面、系統、科學的考慮和安排,缺乏完整而又相對獨立的實驗教學計劃。也造成實驗在取材和實驗安排上處于被動。在整個教學計劃中對實驗教學很少做全面、系統、科學的考慮和安排,缺乏完整而又相對獨立的實驗教學計劃。
3.對實驗質量和成績的評價,主要是看結論是否和書本一致,沒有一個完整的實驗質量、實驗效果及實驗成績的評價體系。起不到開發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作用。
4.科研內容和實際生產中存在問題作為實驗教學內容和研究內容的實驗不多。目前,我院教師承擔水產養殖方面的課題較多,工作量都比較大,如何讓學生參入到科研中去,培養他們的實踐操作技能和創新精神。同時,對水產養殖生產中存在實際問題如何以課題的形式發給學生供學生進行研究,以增加對水產養殖行業的接觸和興趣的內容不多。
5.缺乏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指導,目前,具有豐富生產實踐能力的教師參與和指導是實驗教學的較少。雖然實驗的主體是學生,但是實驗的開展離不開指導老師的認真指導。然而就目前情況來看,高校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不高,參與指導實踐教學的人較少。
6.生產實踐氛圍不濃,缺乏有效的吸引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一個濃厚的學術氛圍,不僅為具備創新能力的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同時也能激發學生潛在創造力的發揮。因此,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生產實踐氛圍很重要。缺乏定期聘請知名水產方面的企業家和專業技術專家進行講企業的發展史和個人的創業史,參觀知名企業的生產車間和生產工藝,激發熱愛水產養殖專業的吸引力。
二、依托科研提高水產養殖業的實驗教學水平
科研項目主要是指經過國家、省市各級部門立項的政府資助縱向科研項目和高校與企業合作的橫向科研項目。這些科研項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要進行科學實驗研究或技術創新以解決現實存在的理論問題或者技術難題,具有特定的背景和研究內容,有一定科研經費的保證,需要有創新的思想和實驗才能完成科研的目標和任務。加強科研與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發揮科研在實驗教學中的潛力,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發揮作用,具體措施如下:
1.將科研成果和科研課題作為實驗教學內容
依托科研開展以真實內容為主的專業實驗實踐教學。這種結合專業科研成果來開展的實踐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而且也為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了動力。《牡蠣三倍體育苗與養殖技術研究》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我們將科研成果分解成不同的實驗如“貝類染色體制片及核型分析研究”、“貝類三倍體誘導技術研究”和“貝類三倍體新型誘導劑的研制”作為專業實驗課的教學內容,內容新穎,應用性強,實驗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
近幾年我們根據課題組教師承擔的多項國家、省市項目的課題和成果作為水產養殖專業綜合與創新技能實驗課程的內容。這些與教師科研和水產養殖密切相關的實驗,明顯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而且通過這樣的實驗,學生對目前很多水產科學研究領域的熱點與關鍵問題有了初步的了解,對專業課的學習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較好地實現了科研的依托作用。
2.依托科研開展創新性、研究性實驗教學
將實驗教學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結合,利用實驗室的先進的設備,將教師的科研內容設計成綜合創新實驗、研究性實驗及SRDP項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參加,可以建立本科生的創新觀念,促進其創新欲望。科研項目的完成過程強調的是科研主體的主動性、創新意識和探究問題的能力,這樣有利于本科生真正地表現出其創新能力,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團結協作精神得到很大提高,真正實現水產養殖專業實踐教學水平的提高。
根據教師的科研課題,選擇適當的題目,讓學生和教師進行雙向選擇,實施程序為學生根據需要完成的內容和要求,制定工作計劃,自行收集資料;在充分交流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交老師審閱;審閱通過后,學生制定實施方案,并按實施方案進行實驗研究;分析實驗結果,寫出實驗研究報告和結題報告并進行驗收。
3.依托科研重組實驗教學內容及方法,改革實驗教材水平
依托科研對以往的實驗內容進行了優化、組合,減少驗證性實驗內容,增加了研究性實驗內容,以逐步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強化實驗教學的能力。同時,根據水產養殖技術更新快的特點,我們及時把教師承擔的水產養殖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最新研究內容,及時補充到相關各科實驗教學和實驗室,及時補充到實驗教材中,豐富實驗的方法和實驗操作手段,以出版內容新穎、方法先進的新實驗教材,提高學生對實驗愛好和興趣,以利于學生特長的發揮及實驗能力的培養。
4.依托科研項目建立實踐教學基地
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們以科研項目為依托建立了鰲山衛的實踐教學基地,作為學生校內實習基地已很好完成了水產養殖專業的生產實習實踐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普遍反應效果很好。實習教學環節中,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布置的任務來查閱文獻,對實習內容,相關工藝做到心中有數;實習過程中通過學生親自參與水產種苗的生產工藝過程,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實習報告中,學生普遍認為這樣的實習目的明確,能夠將課堂所學的知識與生產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同時提高了查閱、整理資料,撰寫報告的能力,為畢業設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且初步具備了科學研究能力,能夠真正學到一些非常實用的實踐知識。
5.畢業論文選題與科研密切結合
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應重視結合最新的科研方向和應用性,選題來源于國家、省部級及其他課題占80%以上,保證了選題的質量。這些做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有利于畢業論文成績的提高,其中有多名學生的畢業論文相關內容已在核心期刊上發表。
6.依托科研改變傳統實驗教學的考核制度
由于與科研相結合的特殊性,采用傳統的實驗報告的方式,顯然不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參與程度,所以一般采用實驗報告(或者小論文)加平時表現的評分辦法。在完成實驗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以專業水準隨時記錄反映實驗進展的實驗日志,包括準備工作、設計思路、流程說明、測試方法以及實驗中的數據記錄、現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學生提出的實驗計劃或方案、實驗記錄的完整性、真實性、科學性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成績評定的重要依據。此外,鼓勵學生積極總結,撰寫,目前已有學生的開放性實驗內容發表在核心期刊上。
總之,依托科研引導學生求是創新,強化實踐教學水平既符合國家培養人才的需要,又切合現代大學教育的目標,為培養復合型的創新型人才做了重要準備,有實事求是的進行實踐,高擎創新的旗幟,才能讓實踐教學在大學校園中花開不敗。
參考文獻:
[1]靳天玉,呂振肅,加強實驗教學建設培養創新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9):94-95,129.
[2]宋風琴,朱昌平,改革實驗教學培養創新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8):96-97,140.
[3]于瑞海,王昭萍,溫海深等.強化水產創新技能實驗,培養水產養殖創新才的探討[J].現代農業科學,2009,(12):295-296.
[4]于瑞海,王昭萍,溫海深等,強化水產養殖專業實驗教學水平,培養水產養殖創新人才[J].現代農業科學,2009,(7):273-274.
[5]于瑞海,王昭萍,溫海深等.加強水產養殖專業校外實習基地合作的有效途徑[J].中國海洋大學高教研究,2009,(1):39-42.
[6]郭繼強,陳曉藝,李長吾等,以科研促進教學: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1):76-78.
[7]王偉祖, 鄭旭明,建立綜合設計實驗平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3(8):74-75.94.
[8]楊曉波,馮冀寧,劉瑞濤,加強實踐教學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5(2):47-48.73.
[9] 劉德強.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J].大學時代,2006,(04):131-132.
[10]董社英.以科研項目為依托構建多層次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5(2):91-93.97.
[11]李俊,論高校教學與科研之互動關系[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7(3):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