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秋天的戰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一日三秋:意思是一天不見面,就象過了三個季度。比喻分別時間雖短,卻覺得很長。形容思念殷切。
3、望秋先零:比喻體質弱。也比喻未老先衰。
4、平分秋色:比喻雙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5、社燕秋鴻: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鳥,但在同一季節里飛的方向不同。比喻剛見面又離別。
6、望穿秋水: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對遠地親友的殷切盼望。
7、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8、秋月春風: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歲月。
9、秋荼密網: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網眼細密的魚網。比喻刑罰繁苛。
10、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一天不見,就好象過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11、萬古千秋:形容延續的時間極久。
12、秋風過耳:象秋風從耳邊吹過一樣。比喻與己無關,毫不再意。
13、千秋萬歲:千年萬年。形容歲月長久。
14、千秋萬代:一千年,一萬代。指世世代代,時間久長。
15、老氣橫秋:形容老練而自負的神態。現形容自高自大,擺老資格。也形容缺乏朝氣。
16、葉落知秋:比喻從細微的變化可以推測事物的發展趨向。
17、一葉知秋: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
18、月旦春秋:比喻評論人物的好壞。
19、秋扇見捐:見:被;捐:棄。秋涼以后,扇子就被拋在一邊不用了。舊時比喻婦女遭丈夫遺棄。
20、秋色平分:比喻雙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21、秋毫之末: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毛的尖端。比喻極微小的東西或極細微的地方。
22、秋毫無犯:秋毫:鳥獸秋天新換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犯:侵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23、秋高氣爽:形容秋季晴空萬里,天氣清爽。
24、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25、春生秋殺:春天萬物萌生,秋天萬物凋零。(好詞好句 )
26、暗送秋波:舊時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凈的水波一樣。指暗中眉目傳情。
27、落葉知秋:看到地上的黃葉就知道秋天來臨。比喻通過某一跡象便可預測形勢的發展變化。
28、秋風團扇:秋風起后,扇子就用不到了。舊時比喻不再受男子寵愛的女子。
29、秋風掃落葉:秋天的大風把落葉一掃而光。比喻強大的力量迅速而輕易地把腐朽衰敗的事物掃除光。
30、皮里陽秋:指藏在心里不說出來的言論。
31、皮里春秋:指藏在心里不說出來的言論。
32、琨玉秋霜:比喻堅貞勁烈的品質。
33、百歲千秋:一百年,一千載。形容歲月漫長,歷時很久。
34、冰壺秋月:比喻潔白明凈。多指人的品格。
35、春蚓秋蛇:比喻字寫得不好,彎彎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跡。
36、春蛙秋蟬:春天蛙叫,秋天蟬鳴。比喻喧鬧夸張、空洞無物的言談。
37、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只看到小處,看不到大處。
38、明察秋毫,不見輿薪:目光敏銳,可以看清鳥獸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為人精明,只看到小節,看不到大處。
39、利析秋毫:形容管理財務極細心、精明。
40、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價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長處,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41、疾風掃秋葉:比喻力量強大、行動迅速,象暴風掃除落葉一樣。
42、洞察秋毫: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43、春去秋來:春天過去,秋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44、春秋無義戰:春秋:指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我國西周的一段歷史。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45、春秋鼎盛:比喻正當壯年。
46、春秋筆法:指寓褒貶于曲折的文筆之中。
47、春露秋霜:比喻恩澤與威嚴。也用在懷念先人。
48、春蘭秋菊:春天的蘭花,秋天的。比喻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49、春華秋實: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現也比喻學習有成果。
我的家在江蘇的云港,連云港四面環山,四面靠海,形成獨立的風景。
在港城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還真有點不習慣,港城的秋風不勝涼意,在街上,你可以看到全副武裝的人們,可不,是與秋天的戰爭。說起秋天,象征物是光禿禿的樹木,和遍地的楓葉,樹葉在土地中被稀化,蘊含著新生。春天枝繁葉茂的樹木,這時失去光采,楓葉落在土地中,他卻依然挺拔直立,一陣風吹過,象征性的向右刮去,風過后,便又挺拔如松。
天空陰沉沉的,偶爾幾只飛鳥飛過,估計鳥兒有人也畏懼現在的天氣,我坐在窗前,期待秋雨的到來,雨,終于在我的期盼中降臨,美得像個天使,一滴滴打在窗戶上,那雨即逝,不留痕跡,天越發陰沉,大雨在我的期盼中落幕,像奏一曲交響曲一樣,氣勢磅礴,雨打在屋檐上,吧嗒吧嗒,煞是好聽。
這就是連云港的深秋
江蘇連云港連云港市海寧中學初一:曾經的諾言
一、信息技術與小語整合,拓展學生的創新思路。
在我們的小語課文中,有很多課文所描述的內容,我們很難真切地感受到,但是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技術,就能幫助孩子近距離地感受文本的內容,努力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重視形象感染,使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發揮協協同作用。而信息技術以其直觀、動態的特點和演示效果,能刺激學生的感官,啟迪學生積極思維和創造,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如在講《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中,我首先引導學生觀看伊拉克戰爭錄象,激發學生情感,從而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教師借機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使學生情感得以深化。此時教師出示課件,播放“國際人物維和”錄象,激發學生創作靈感,學生的思維又一次被激活,開啟了心智,教師隨即拋置疑問:“為了制止戰爭,維護和平,我們能做點什么?”學生眾說紛紜,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信息技術進行創作(設計幻燈片、畫圖等,構建心中的和平藍圖,書寫和平……)。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監控功能,掌握學生創作情況,并進行個別指導。幾分鐘后,學生思維躍于電腦屏幕上,可謂百花齊放,各有創意。這都是運用多媒體技術而產生的生命活力,運用這樣的技術,不僅充分理解語了言文字的內涵,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而且提高了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二、信息技術與小語整合,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們將通過觀察所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識相結合的結果,也是人腦對已有的表象再造加工形成新形象的過程。教學中創設想象情境,就是加強了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信息技術融聲、光、情、景為一體,能借助文字、圖像、音樂等信息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形成堅實的想象基礎。
由于信息技術能沖破時空限制,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材料,擴大學生直接經驗范圍,形象具體地表達教學內容,反映事物的固有屬性,所以,能為學生的認知活動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由感性向理性飛躍。
如《秋天的雨》一課,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他們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十多張關于秋天花兒、水果等誘人圖片,結合圖片教師引導學生感悟:“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紅色是給果樹的,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著要人們去摘呢!”那么,秋天的雨還把什么顏色給了誰?因為學生根據圖文已經有了感性的認識,所以,寫起話來真是輕而易舉: “它把紅色給了大棗,顆顆大棗就像一個個小鈴鐺,搖呀搖,搖出了秋天的喜訊。”——毛玉閣
“它把紫紅色跟了高粱,高粱就像一支支燃燒的火把,傳遞著秋天的信息。”——張思佳
它把紅色給了高粱高粱像燃燒的火把,把豐收的道路照亮。——郭紅月
它把黃色給了柿子,紅紅的柿子像一個個小鈴鐺,搖呀搖,搖來了秋天的喜訊。——毛玉閣
它把黃色給了鴨梨,黃黃的鴨梨就像一個個小鈴鐺,唱呀唱呀,唱出了秋天的歌謠。——郭滌凡
它把黃色給了橘子,黃黃的橘子像一個個小球,滾呀滾呀,滾出了秋天的涼爽。——王瑞哲
它把紅色給了蘋果,紅紅的蘋果像同學們張張笑臉,笑呀笑呀,笑出了秋天的喜悅。——王國森
它把翠綠色給了葡萄,翠綠的葡萄像翡翠,在樹枝上閃呀閃呀,閃出了秋天的豐收。——曹原
……
這就是多媒體的魅力,這種魅力能夠激起孩子們內心巨大的潛能,能夠挖掘出孩子們內心不曾預約的精彩來。我發現孩子們的語言新穎而獨特,充滿了童真童趣。
三、信息技術與小語的整合,培養學生的補續想象力。
補續想象就是對語言文字的“藝術空白”進行想象填補,或對言猶未盡的語段結尾進行想象延續。補續想象能夠培養學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對學生學習語言知識,掌握語言運用技巧等都有幫助。對于一堂課,老師往往要依托文本,結合自身的體驗,不斷地去尋找、挖掘“空白”,創造空白,并為學生留下空白。如《風箏》一課就有許多空白點值得挖掘,透過這些空白點能夠找到課文的切入點,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的內容。在課文的結尾: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這個“……”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于是,我提議續寫風箏,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同。此時,看著大屏幕上的這張引人深思的圖片,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下子就打開了:
他們看見“幸福鳥”掛在水磨坊的大樹上,于是,他們齊心協力,把“幸福鳥”取了下來,這時,孩子們的臉上多云轉晴,拿著風箏到田野上,把繩子掛好后,風箏再次飛起,田野上的歡聲笑語連綿不斷。——毛玉閣
到了水磨坊,他們找到了“幸福鳥”,又高興又傷心,高興的是風箏又找到了,傷心的是風箏濕了,他們照著又做了一個,叫“克隆幸福鳥”。——岳怡飛
到了水磨坊,他們看到“幸福鳥”在房子上亂飛,飛了幾圈后,“幸福鳥”被風吹到了村子里,他們變跟著“幸福鳥”回到了村子,他們大驚失色的心情一下子變得平靜了。——吳可心
風停了,可是“幸福鳥”還沒有找到,忽然,一只養從這里經過,背上馱著“幸福鳥”,他們高興極了,忙把“幸福鳥”拿了下來,便又歡天喜地地放起了風箏。——曹原
他們帶著希望飛快地跑到了那里,向磨坊主說明了情況,磨坊主被感動了,決定幫助大家找,大家齊心協力,找呀找呀,終于在水磨坊一個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找到了他們的“幸福鳥”,他們謝過磨坊主,來到田野上繼續放起風箏,田野里飄蕩著他們的歌聲。——袁雙鳳
他們到處找都沒有找到,便垂頭喪氣地回到了家,忽然看到“幸福鳥”就掛在家門口的樹枝上,他們把風箏夠下來后,把線接好,又開心地放起了風箏。——張思佳
……
夏,旋轉著,踮著腳尖,輕舞飛揚地飄走了。秋天,轉眼已經來了好久了。一年中,最喜歡的季節是冬,第二喜歡的便是秋了。不知道為什么會愛上這個季節,只是覺得它像櫻花那樣唯美,似玫瑰那般浪漫,紅楓搖曳,金蝶枯葉,懷舊,帶著淡淡的憂傷,類似于那種發黃的舊舊的老照片,給人一種凄美的感覺。
中秋節,那個月圓人團圓的日子——2004年9月28日。或許在很多人心里,都在勾勒著一幅美滿的畫面:薄煙籠罩的明月,玉盤一般,柔和的光幸福地灑在全家每一個人的臉龐,他們品嘗著月餅,閑聊著家常,溫馨,和諧。可中秋節對于我來說,并不是那么開心的。記事以來,一家人在一起過節的次數屈指可數,我的爸爸,他是個工作狂,一心撲在事業上,又不在寧波,除了電話,我一星期又能見他幾面?能和爸爸在一起過中秋節簡直就快成了我的奢望了。那天放學回家,看見桌上放著一大盒月餅,我的心又一下子降到了谷底:這一定是爸爸送來的,看來今年的中秋節,他又要缺席了。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我不想看到,卻也無力改變,人是命運的主宰者,同時卻也是命運的服從者。中秋節的月亮也許特別圓,可在我眼里,它是一彎殘月。
無獨有偶。姐姐也有著和我一樣的痛苦,甚至比我更深,更疼。她,永遠地失去了她的父親。距去年初秋已經有一年了,眼看著姑丈去世一年了。姐姐很堅強,在我面前她從沒流過一滴淚。她學會了用面具,戴著歡樂的假面具來偽裝她內心的無助,偽裝她的傷痕。難以想象,中秋夜,對于姐姐和姑媽來說會是什么感受,任憑那夜的月亮再大再圓再亮,黑暗降臨后的夜,屬于她們的也只剩下憂傷和思念了……
最近學了好多有關有關于戰爭的內容,我知道戰爭是殘酷的,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親人失散,骨肉分離,多少人流離失所,多少人撕心裂肺,真是悲劇中的慘劇。可是,擁有親人卻不能與親人團聚的感覺又何嘗不讓人傷心呢?
雖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可是,難道就不能讓“悲”、“離”不再出現,讓諸如“天下無不散的筵席”之類的話從此消失嗎?讓人間不再有生老病死,分別離散!這只是一個遙遠的夢吧,我只能在心中暗暗祈禱:愿明年的秋天不再傷感!
——題記
寒冬里梅花的傲立讓我驚嘆,那么多的姹紫嫣紅也比不過它的驚嘆。
我愛我的高一,但似乎他也只不過是一縷清風拂過我的生活,像閃電閃過,不留痕跡。那時的我,在那年的夏天像一只蝴蝶飛入萬花叢生的花園,找尋了一季又一季最美麗的花,最終也累死了,在這年的夏天被埋葬,再也不存在。我在尋找自己可以附著的肉體,可我還是投奔了植物。當我看到僅存的梅花枝完好無損時,我決心要讓它在這年颯爽的秋天站立起來。
高二,如期而至。
沒有惶恐的我反而有一種期待與希望,附著在梅花肉體里的靈魂還能再次存活么?我在努力。我的決心已經撂下,到底我是否能成長,只能靠意念的堅持。
我是一枝梅,我帶著人的意志進入高二的班門,我帶著靈魂給我的寄托開始了平凡的學習生涯。一個起點,只是一個開始。這是一場無法逃避的戰爭,況且我是一枝梅。
我是一枝梅,那么特殊的一枝,我要感謝“自己”,是“自己”給了我重生。一種不可回避的力量將我喚醒,我可以有人的生活,人的思想,但畢竟,我是一枝梅,沒有風雪的摧擊,又怎么可以生存。那些必需的,“自己”有沒有在意?一枝梅,不可能順利地活下去。
我是一枝梅。我意識到,必定會有好多坎坷,高二的學習道路很漫長,很難熬,但我還是一枝梅。風雪一定會有,對手很強大,但“自己”知道,植物往往比人類堅強,“自己”很慶幸找到了我做寄托,我會做到最好,做好那一枝最獨特的梅。
高二,并不陌生。我擁有“自己”的思想,在高一里,我被灌輸了好多關于高二學習的重要性。現在,我真正進入了高二,面臨的又會是高三的沖刺,我也該從現在開始拼搏了吧。
梅花的堅強,無人不曉;梅花的傲立,讓人羨慕。而我,也將會是讓人驚嘆的對象,我愛“自己”,更愛這個秋天。
這個秋天,我要讓這枝最獨特的梅花綻放。
信仰在現實下潛逃 顯示在信仰下湮滅 理性終止于無能 戰爭起始于空虛
曼蒙蒼白的微笑 筑起無邊的幻境 巴吉利斯庫的沙漠 利瓦伊阿桑的海洋 我們矛盾的呼吸 眼睛不見了
『十一月,約定你的季節 秋露,打濕了昨日的希望 就差黎明了,等待二胡的弦 你的笑聲,沸騰 徐徐開往幸福
摘 要:戰爭,尤其是反戰,一直是美國文學作品中的永恒主題。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但無論哪一種都會帶給參戰者與人民身心的極度傷害。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要和平,不要戰爭,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關鍵詞:戰爭;反戰;永恒主題;和平與發展
Abstract: War, especially anti-war,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an eternal theme in literature. There are just wars and unjust, but no matter what kind of people will bring combatants and the extrem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arm. Peace and development are two major themes in today"s world. Want peace, not war, is the common aspiration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Key words: War; Against the war; Eternal theme; Peace and development
作者簡介:王文,女,(1977-),遼寧阜新人,講師。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0)-20-0180-01
著名法國作家雨果從人性的角度把戰爭分為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在他看來,戰爭,至少是那些代表著先進的將來反對落后的過去的戰爭,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當戰爭扼殺公理、進步、理性、文明和真理時,它才是可恥的,應當盡力避免的。如果是正義的戰爭,人們值得為之捐軀。在正義的戰爭中,保家衛國、抵抗侵略、建功立業、渴求功名是人的本性和內心的需求,所以,在文學作品中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壯烈殉國、英勇就義、慷慨捐軀的英雄,我們呼喚那些英雄的存在,歌頌他們的功績美德。如海明威1940年創作的《喪鐘為誰而鳴》這部小說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作家對筆下的主人公喬丹的死描寫得非常輝煌。大段的敘述鋪陳、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詳盡完整的背景烘托,無不讓讀者感到一種壯烈的情懷,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在非正義的戰爭中,參戰者的生命意識危機、求生的本能以及悲劇情懷都無比悲愴地反映在文學作品中。
二戰被普遍認為是代表正義的盟國與代表邪惡的法西斯軸心國之間的戰爭。為了配合戰爭,美國的媒體和訓練營不斷地對美國人民和軍人進行宣傳,向他們灌輸敵軍殘害婦女兒童的暴行,以激起他們對敵人的仇恨。許多年輕人正是由于受宣傳媒體的影響,認為他們是在為正義而戰,為國家的利益而戰,所以他們才不顧家中親人的勸阻,滿腔熱誠地奔赴戰場。但在他們來到戰場親身經歷了戰爭后,內心感到的卻是與當初入伍時的熱望、激動截然不同的感觸與反應。如《紅色榮譽勛章》這部堪稱美國戰爭小說的原型的主人公亨利,由于對戰爭的奇妙幻想,渴望過軍旅生活。他不顧母親的勸阻,毅然報名參加了北方軍。在戰場上,在士兵們的眼里,無論將軍還是少尉,都是一群無能、愚蠢的人。他們完全無視士兵的辛苦,雜亂無章的指揮令士兵們十分氣憤。在亨利看來,那些當官的都是白癡。他們強烈地感到他們被自己的國家、被統治階級和那些宣傳媒體給出賣了,欺騙了。《永別了,武器》無疑是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優秀、最具代表性的小說。小說中士兵和軍官之間的沖突也是愈演愈烈。對普通士兵來說,與德國人的戰爭已經失去了意義。生存的最好辦法不是與戰場上的敵人短兵相接,而是逃跑。《永別了,武器》里的弗雷德里克、亨利逃往瑞士,他以為在那里能帶給他夢想的幸福,能和自己相愛的女孩永遠呆在一起;《第二十二條軍規》里的尤索林希望逃到瑞典,因為“那里的女孩那么甜美,人們那么進步”;《追尋卡西艾托》里的卡西艾托收拾起行裝,從越南戰場上逃走,希望到巴黎去享受和平的陽光。然而,除亨利幾經艱險逃跑成功外,其他人的逃跑均因各種原因而以失敗告終。除了硝煙焦土、血肉橫飛的戰爭場面的描寫外,作家們更多地把筆觸探入到士兵們的靈魂和心靈深處,描繪刻畫士兵們在戰爭中遭受的除身體之外而負載的沉重的心理、精神和靈魂的內在的災難。參戰者們即便是有幸逃過了炮彈,也還是被戰爭給毀滅了。這種毀滅,除了肉體的傷殘外,就是人性的毀滅、精神的摧殘以及心理的折磨。海明威在其短篇小說《在另一個國家》中就為我們詳盡描寫了秋天意大利米蘭某醫院里那些戰爭幸存者心中的精神傷痛。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詩歌總集,《詩經》向我們展現了兩三千年前先民們的生活,再現了他們勞動和生活的場景,這里有說不盡的愛情故事,有游子思鄉之痛,有戰爭的激烈殘酷,有對社會不公的抗爭。這些生活畫卷,對我們了解古人的思想,品味詩歌的意蘊很有啟發意義,不過,由于時間的久遠,理解起來難度很大,各家解釋也有差異,所以給老師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選自《詩經?小雅》的《采薇》一課以四言詩歌體的形式,以回憶的方式寫了被遣戍邊的戰士從出征到回家的經過。教這一課,識記重點詞語當然很重要,流暢翻譯各節內容也是重點之一,為讓學生識記和理解教師可采用的方法也多彩多樣。下面就這首詩中的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對第三節中“歲亦陽止”的“陽’的理解 我們來看看文中的注釋,第一節中的“歲亦莫止”中的“莫”應為通假字“暮”,那當然就指年終了。可是第三節中的“歲亦陽止”的“陽”課文解釋為“陰歷十月”。陰歷十月已是冬季,那也算是年末了,這樣一來,從時間上講,它們應是重復了。而參考書上是這樣解釋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這是寫春天,薇菜剛剛綻出嫩綠的芽尖;‘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這是寫夏天,薇菜的葉片肥嫩;‘采薇采薇,薇亦剛止’,這是寫秋天,薇菜的葉莖老而粗硬。”為何同是在冬季,薇菜的葉子一會還是嫩芽,一會就老得粗硬呢?我查閱了一下資料得知,豌豆在北方是越冬植物,十月左右月播種,次年四五月收獲。文中所寫的故事是和北方的獫狁作戰,那么文中的解釋就更讓人覺得奇怪了。我的理解是,“莫“通”暮“指年終沒錯,此時薇菜剛好才發出新芽,而“陽”不應該指陰歷十月,應指“溫暖”,“歲亦陽止”指的是春夏之交,此時薇菜長得又老又硬。這樣才符合常理,學生理解起來也容易。
第二、關于本詩的主旨 一般的說法都是“本詩抒發了久戍在外的戰士思念家鄉的情懷和強烈的愛國之情”,或“詩中的抒情主人公非常思念家鄉,內心痛苦至極。不過,他在戰斗中毫不懈怠,對己方的裝備大加贊賞,表現出一種自豪感。牽掛親人的情感與抵御外敵入侵、保家衛國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分不清孰重孰輕”(《教師教學用書》),對此我有不同的的理解。詩歌的前三節采用了重章疊唱的手法,抒發的是濃郁的思想之情,詩歌的第六節融情于景,寫出了戰士歸途孤獨愁苦的形象,引發了讀者內心無比傷痛的情感,讓飽經戰爭之苦、思念親人的戍卒形象更鮮明,也更具感染力。而中間的四五兩節的確寫出了武器的精良,戰馬的強壯和訓練有素,將帥的威武莊嚴,可是為什么“一月三捷”還要“豈不日戒,獫狁孔棘”?為什么戰馬肥壯而士兵們卻要采摘野草充饑?為什么高大的戰車上坐著的是將帥,而士兵卻只能靠它來掩體,更多的士兵得用身體去抵擋敵人的刀與箭?戰士們的愛國自豪感是怎樣產生的呢?對此我是這樣理解的。本詩選自《詩經?小雅》,“雅”是正樂,是宮廷貴族們的音樂,那當然要表現出周王朝的神勇之姿,英武之態。我們的先民內心只有一個思想,那就是我是子民,我聽從安排,為王事而戰是我的職責。可他一定希望戰爭趕緊結束,他好早日過上安定的生活,他就能和朝思暮想的親人團聚。所以我認為,這里對戰爭的描寫,明顯帶有粉飾的成分,貴族統治者們當然希望展現他們的王者之風,體現自己裝備的精良,突出士兵們作戰的英勇和對國家無比的忠誠與熱愛。而從詩中真正的主人公――一個底層的窮苦戰士的角度來看,全詩充滿的是對戰爭的厭惡和強烈的思鄉之痛。據此,我認為,此詩的主旨是抒發了戍邊戰士對戰爭的厭惡和強烈的思鄉之情。
新課標指出,文學閱讀必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魅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因此,在教學中不管是體會感情,品味語言,還是賞析藝術特色,教師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雖然本詩是早期的文言詩歌,學生在語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難,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對詩歌情感的把握,只要教學中我們多思考、勤探究,課堂內容一定會越來越豐富,學生的自我賞析能力一定會增強。
作者單位:西安市戶縣第二中學。
風不是很大。
嘆息聲,一陣、一陣的從院子里傳出。其中,還夾雜著幾聲機杼的聲音。走進一看,才發現原來是一位少女在嘆息。秋風吹過他兩鬢的頭發,兩片紅落下,飄在她的頭發上,落在她的肩上。她仍在嘆息,她在沉思,她很憂傷,她仍在想著昨日的那一幕。
她叫花木蘭,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里,昨夜路過父親的房間時,看見征兵文書,得知單于大犯邊疆,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書,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什么兄弟,她隔著窗子,看著父親臉上那股神情,木蘭仿佛隨時都感覺到,她會隨時失去她的父親,她的心在痛。
“不,我不想失去父親,我要待父從軍。”木蘭在心里默默嘆道。
自從有了這個信念,她就從沒有放棄過。她站了起來,跑到各個市集去買了一些必要的裝備,她買了馬,買了馬鞍,買了轡頭,買了長鞭。回到家,盤起自己的長發,換上男裝,留下了一份信,又悄悄地拿走了那把,昨晚父親擦拭了好久的陪伴了他多年的寶劍。
這時,天色已經晚了,誰知又下起了大雨,但她什么也不顧,騎著馬,冒雨沖了出去。
風很大,雨點就像石子一樣,打落在她的臉上,身上。但他的臉龐,總會露出那份毅然的面孔。她可以想象到,想象著父親看到那封信時,會是什么樣的心情,那是一股悲傷。可以想象到自己的母親,是如何含著淚,呼喚自己的。但她也是為了自己的父親。為了整個家庭。一想到這些,她 便會抬起頭來,毅然向前。
大約奔了兩天,她抵達了軍營。在這軍營里,可能有人是為了國家而戰,可能有人是為了自己的榮耀而戰,但她卻是為了自己的父親。
時間很快。
十年過去了。
花木蘭已經打了大大小小上百場戰役,她也真正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回想起與敵人交戰的場面,回想起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的勞累,至今想起來還心有余悸,有時晚上還會做惡夢。但是,一切都過去了,她都挺過去了。因為他們勝利了。現在的花木蘭,正率領著全軍,前去面見圣上。她現在可不再是什么無名小卒,她已經是鼎鼎大名的花將軍。
皇上給人的感覺,都是威嚴,肅穆的。但是這一位,說話間,卻帶著幾分激動,因為他實在是太感謝花木蘭了。“你說,你想要什么?只要是朕有的,統統都給你。”花木蘭笑了笑,說道:“下官一無所求,只因辭鄉多年,勞家中父母掛念,甚是不孝,故欲辭官回鄉。”雖然皇上再三懇求,但還是被木蘭婉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