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研究性學習建議范文

研究性學習建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研究性學習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研究性學習建議

第1篇:研究性學習建議范文

關鍵詞:研究性 病原生物 免疫 教學

研究性教學是指教師正確引導學生依據所學知識進行研究、分析,并且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解決策略,從而使學生們有效的完成知識積累,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的能力。本文將簡單闡述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中開展研究性教學模式的重要性及意義,同時,將目前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并提出有效的改進建議與對策。[1]

一、研究性教學模式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中的作用地位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社會對病原生物與免疫學領域研究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培養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成為了相關院校教育活動的重點目標。雖然傳統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地將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相關內容傳授于學生,但是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創新性思維得不到有效拓展,使得學生畢業后鮮有人能滿足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下的人才需求。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不僅要提高學生們的認知水平,即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同時還需要落實素質教育政策教學目標,即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綜合素質能力,從而使得學生們更好地滿足于當今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研究性教學模式的開展就能夠很好的實現上述教學目標,使學生們具備較高專業知識水平的同時綜合素質以及主觀能動性也得以顯著提高。[2]

二、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現狀及問題分析

1.課時嚴重不足

以高職高專護理專業教材為例,《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共三篇,包括醫學免疫學、病原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共計35章節,課時的安排為36至72學時,課時不足嚴重影響學生知識的積累和綜合能力水平的提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關于醫學微生物與免疫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漸豐富,而較短的授課時間勢必限制學生們的認知水平。但是,如果增加該課程的授課時間則會影響其他課程正常開展。因此,只有對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教學時間以及其內容進行合理的規劃與優化,才能有效解決課時不足的問題。[3]

2.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目前,該課程常見教學模式是由任課教師傳授理論知識,同時指導學生按照相關實驗課計劃進行實驗操作。這種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以及探究問題的能力。但由于課程本身較為抽象晦澀,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學生表現出對所學內容缺乏興趣,甚至課后不愿意主動復習,并且對理論知識不進行深入思考,以至于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質量呈直線下降趨勢。同時,在開展實驗課程活動中,學生們因沒有全面掌握相關理論知識而束手無措,甚至有些學生對實驗的目的以及研究對象均不明確,嚴重影響到整體教學質量及水平。[4]

三、應對策略

1.根據專業學科體系調整教學內容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為一本教材,由醫學免疫學和微生物學兩部分組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免疫學的相關研究成果日益豐富,其作為獨立學科已逐漸滲透于其他學科領域,與此同時,免疫學原理、免疫實驗技術逐漸在相關研究過程中得到廣泛應用。然而當今的醫學微生物免疫學教材內容相對陳舊,加之授課時間嚴重不足致使課堂教學無法滿足學科發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在不影響其他學科教學時間以及教學內容傳授的基礎上,對本課程的教學時間以及內容進行重新調整與優化,從而使學生們既能夠了解免疫學研究的新進展,又能夠提高其專業水平。微生物部分,可將微生物課程中的生物學特征以及醫學微生物的分類進行系統的概述,合理的刪減微生物學各論內容,從而實現醫學微生物學內容概述性、綜合性目的。同時,教學教師需要改變教學思路與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微生物的免疫性、致病性與防治原則的講授,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5]

2.改變教學模式

教師需要積極響應國家素質教育政策的相關規定,以培養學生們主觀能動性以及綜合素質能力為教學重心,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與創新,應用新的教學方式作用于課堂活動。以研究性教學方法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們設立一個研究題目,然后指導學生2-3人組成一個討論小組,要求每組學生自主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或者圖書館文獻來搜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信息,然后對所搜集的資料信息進行整合匯集,每組選出一個代表以論述或PPT的形式在班級內進行公開答辯。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將其中發現的問題指出并幫助學生們改正。此方法的應用不僅有效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動力,而且使得學生們的綜合素質能力得到了全面發展。[6]

四、結論

綜上所述,研究性教學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們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下的學生交際能力以及探索問題能力均得到明顯改善。因此,研究性教學模式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活動中的應用與推廣,必將為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的教育教學提供良好的契機和平臺。

參考文獻:

[1]董艷芬,梁燕玲,孟金蘭,邢德剛.開展大學生科研活動 提高綜合素質的方法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7(11):48-50.

[2]張宇燕,楊潔紅,黃燕芬.研究性學習在中醫院校中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3,6(12):77-79.

[3]劉爽,魏巍,朱金玲,張金波,張淑紅,楊昕艷,吳祥紅,王英敏,姚海濤.醫學遺傳學實驗教學中實施研究性教學的探索實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1,8(10):45-46.

[4]Dong Wei Zhang Junfeng Zhan Qin. Study on research-based teaching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for undergraduates of Chinese medicine[J].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2014,12(4):78-79.

第2篇:研究性學習建議范文

【關鍵詞】社會性軟件 移動學習 影響因素 策略

社會性軟件是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它融合了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等多種技術手段。社會性軟件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學習以及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互助、知識分享、情感交流等多種關系。正是因為有了社會性軟件的網絡化,使得人們的網絡行為具有了明顯或者本質的社會屬性。傳統學習模式或者班級授課制雖然有幾百年的歷史,但是它仍然有著與生俱來的缺點和不足,而基于社會性軟件的移動學習恰好能從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些不足。

大學生使用社會性軟件學習的現狀

本文以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前教育系、教育科學學院、環境與資源管理系等8個院系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通過掃描微信二維碼或者加入專門的微信賬號,然后進行問卷答題的研究形式。調查內容包括社會性軟件的類型、使用人數、使用最早時間和使用頻率以及使用社會性軟件所做的事情(例如聊天、學習、娛樂、瀏覽信息、信息)等,具體的題目見表1所示:

截至本次調查活動結束,一共有850名學生參與其中,答題有效性為100%。通過對問卷的整理和統計發現,幾乎所有學生都在自己的手機上安裝了QQ和微信兩種主要的社會性軟件。其中QQ的使用時間相對較早,大部分學生在上初中的時候就已使用QQ,那時候主要利用QQ和同學交流家庭作業等方面的信息。大家使用微信的時間都比較晚。從對社交軟件的喜好看,47%的學生平時喜歡用微信,48%的學生喜歡用QQ,3%的學生喜歡用微博,2%的學生喜歡用飛信等其他軟件;從在線時長看,有82%的學生將微信和QQ都時刻掛在網上,只有18%的學生分時間段連接網絡;另外,較多的學生更愿意以微信朋友圈的形式分享和瀏覽信息,而利用QQ空間的學生人數相對較少。大學生利用QQ和微信進行學習,主要有這樣幾種情況:學習資源的共享(QQ郵箱非實時資源傳輸、QQ在線或者離線的資源傳輸)、組建QQ群或者微信群開展小組協作學習。通過調查發現,幾乎所有學生都有過利用社會性軟件進行學習的行為,以傳輸學習資源的形式最多,而開展小組協作學習比較少。

影響大學生使用社會性軟件進行移動學習的主要因素分析

1.學習任務不明確

大學生在學習經典知識的基礎上更加應該掌握知識的結構、體系以及和專業相關的知識,而這些學習任務僅依靠課堂時間或者教師的講解是不夠的。在信息時代,知識的獲取更多依靠的是互聯網。研究發現,大學生沒有很好地利用社會性軟件補充自己的學習方式,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沒有學習任務的驅動。多數大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無意識的,而且沒有形成系統的、計劃性的學習。

2.上網資費較高限制了大學生的移動學習行為

移動學習的基本條件之一是無線網絡的連接,在校大學生基本上采用中國移動的TD-SCDMA(3G網絡)以及TD-LTE(4G網絡)或者中國電信的聯通WCDMA(3G網絡)、電信CDMA2000(3G網絡)等登錄網絡。學校一般會和當地移動運營商合作為新生辦理移動號碼,學生入學后激活就可以使用。目前,兩家運營商的資費情況各有優勢,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如果要進行移動學習,特別是涉及多媒體信息,那費用就很難承受了。

3.基于社會性軟件的學習資源不足

一般的學習系統大多包括多種格式的學習資源,包括文本、圖像、音視頻等,其中又以flas、音視頻等多媒體類型資源居多。智能手機對學習資源的格式、類型等有不同的要求,導致這些資源在手機上有時候不能正常顯示和播放,從而導致移動學習資源的缺乏,影響學生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基于社會性軟件的學習協作能力不足

協作學習是一種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協作學習的開展與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有著密切關系。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很少利用協作學習方式。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乏協作學習的任務驅動;二是不具備利用QQ和微信等軟件協作學習的能力;三是學生缺乏探索精神,學習新事物的惰性較強。

基于社會性軟件的學習策略

1.“翻轉課堂”,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翻轉課堂是先學后教,讓學生帶著問題和疑惑參與課堂,學習的目的就非常明確,能夠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這其中,預習成為了翻轉課堂的基礎。在信息技術條件的支持下,解決任務的首要方式便是基于計算機互聯網的在線學習或者移動學習。

2.提高協作學習能力

(1)增強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看似是一種學習方式,事實上也蘊含著每個參與者是否具有集體榮譽感,責任心是不是強烈的深刻問題。社會性軟件本身的內涵就在于人際關系的建立和人與人之間的協同一致,在分工中協作,在協作中又分工,共同完成一個學習任務。

(2)提高自身修養。信息社會,每個人都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才能適應時代的節奏,同時還必須具備與他人共事的能力,因此自身素質得以全面發展和提高是非常關鍵的。這些素質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斷提升和鍛煉。

(3)多實踐、多參與。大學生缺乏與他人合作的信心及心理素質,這與他們平時的學習方式有很大關系。高等教育需改革傳統教學方式、優化課程設置、轉變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協作意識、協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3.建立能夠方便、快捷訪問的移動學習平臺

QQ和微信等主要的社會性軟件應與百度和谷歌等搜索引擎聯姻,擴充其功能,從而給人際交往、協作學習和工作帶來更多便利。首先,移動學習平臺的開發和建立需在互動和協作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社會性軟件;其次,遵循以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協作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現代教育理念;再次,移動學習平臺應該是一個多項功能的集合體,學生能夠通過它獲取知識信息、提高能力、分享知識成果等。

4.加強自控意識,不沉溺于社交娛樂

作為一種新潮的通訊娛樂工具,QQ、微信本身的功能能夠滿足大學生對社交娛樂和通信等的需求,深受大學生的青睞。但是,面對QQ、微信,當代大學生應該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樹立一個客觀理性的認識,主動利用其學習功能讓自己的校園生活變得更加充實。

參考文獻:

[1]許玲:《大學生接受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現代遠程教育》2013年第4期,第61-66頁。

[2]郭際:《移動學習及其特點――移動學習和教學革命(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年第3期,第74-77頁。

[3]趙嵬、張波、孫喻婷:《師范生基于手機的移動學習:應用現狀與發展對策》,《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年第23期,第45-47頁。

第3篇:研究性學習建議范文

研究性學習重探索、重參與、重育人的教學理念,與常規教學相比,它更重知識的實用性和可生成性,更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職業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幫助學生樹立能夠學好的自信,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筆者在近幾年職高建筑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了研究性學習的方法,作出了初步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老師。”學習興趣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產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是學好建筑專業理論知識的最佳營養劑和催化劑。在興趣的推動下,學生的注意力最為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識,思維也最為活躍,富有創新動機,為課堂教學營造了良好的氛圍,為創新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建筑專業課程許多規則規范要求,原理工藝比較復雜、艱深,尤其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引導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消除厭學心理,真正讓學生學得輕松,學生主動。如在執教建筑構造中“基礎分類、形式”時,本人設計的過程是:首先運用了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我們南通國貿大廈效果圖,挺拔雄偉,在燈光映照下,光彩奪目,使同學眼球一亮,沉浸在感染贊美之中。然后,適時提問:“這個建筑物重量一定很大,什么樣的基礎才能承受呢?”學生回答:用石頭來做基礎,用磚頭來做基礎,用混凝土來做基礎等。再后,繼續提問:“如何來做?請你結合你家樓房基礎形式或你在生活中所見所聞”思考,學生邊思考,教師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多層磚混結構房屋基礎、常見磚基礎、混凝土條形錄像,帶領同學回顧思考。基礎為什么要這樣做呢?能承受建筑物上部的負載嗎?然后教師從地基、基礎材料、受力特點通過多媒體動畫來展示基礎受力變形、破壞形式,從而來講明基礎形式、規則規范要求。最后再來展示我們上海國際大都市高樓大廈近二十多年變遷。通過以上的過程,學生的了解發生巨變,萌發了強烈的愛國情感,達到以德激趣、以趣啟智的效果。教導同學們自覺地肩負起文明傳承和光大的職責,激勵學生在充滿智慧和神奇的建筑知識寶庫里去不斷追尋,從而啟動學生的主動激情。

二、討論互動,深度探究

“討論互動”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圍繞教學中某一中心問題,教學組織方法,參與性強,能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為學生服務的思想。討論在獨立鉆研基礎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新問題,師生間、生生間相互交流評價。本人在“某教學樓大梁斷裂事故分析”的教學中設計了如下程序,讓學生在討論探索中汲取知識,加深理解,獲得了深刻的印象。

1.根據現象探討并提出假設

教學樓大梁開裂的原因可從三個方面考慮:首先是結構設計方面是否存在問題?在大梁設計使用壽命內能否承受外力作用。其次,材料質量方面是否存在問題?材料性能是否符合國家規定的要求。再次,施工工藝是否規范?

2.基本情況調查,收集資料

學生能根據現象,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自我初步推斷,并急于知道自己的推斷是否正確。我把推斷結論相同的分在一組,形成三個不同方向的調研組,分別查看相關設計圖檔、材料檢測報告、施工記錄及驗收報告,并進行結構及材料的復核。

3.集體會審,形成調查報告

各組同學帶上資料集體會審。集體討論時,同學們頓時群情激昂,議論紛紛,以事實為依據,以專業理論為基礎,共同分析,互相啟發,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出根本性的問題,最終達成共識,并寫出調查報告。這一過程既能讓學生搞清大梁斷裂實質,又培養了學生嚴肅扎實的工作態度,活躍了思維,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內驅力,并使他們從中深刻領悟到:從表觀現象入手,進行調查分析,尋找問題的根源,抓住問題主流的嚴謹治學方法,并懂得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只有在討論探究中才能使所學到的知識得到升華的真諦。這一過程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方向:重過程、重發現、重探究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教學理念。

三、適時點撥,突破難點

俗話說:“理不點不明,燈不撥不亮”。適時點撥是指學生在積極學習、認真思考、熱烈討論中,思維遇到了障礙和矛盾,教師迅速捕捉,采用藝術化的點撥,防止誤入歧途,及時幫助學生開拓思維,突破難點,深入下去,向更高層次進發,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本人在建筑制圖的教學中,研究由形體兩個投影作出第三個投影時,要求同學們首先能根據兩個投影想象出空間形體,許多同學思維模糊,因為某一局部影響他空間想象,此時及時點撥,抓住形體特征圖形分析,有些學生就忽然開朗,如還有同學困惑,進一步從任何組合形體都是由最基本形體切割、疊加而成來點撥,進行思維引導,同學們就迎刃而解。組合形體中如存在一般位置平面時,部分同學無從下手,即使做了,也不知道是非正確,教師這時應進行適時點撥:找出一般位置平面在兩個視圖中的投影,再由平面的兩個投影作出第三投影。這樣,同學們抓住問題的關鍵,有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情緒高漲,展開了熱烈討論,互相點撥,完成面的第三投影就水到渠成。因此,適時點拔,能使學生的求知欲再度被點燃,信心百倍,增添了更進一步的勇氣,個體潛能得到充分挖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四、激發鼓勵,促其成功

第4篇:研究性學習建議范文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校園網;課程;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1-0085-02

教育部在2000年月10月頒發了“關于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指導意見”之后,各地有條件的學校紛紛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并在公開課和觀摩課上采用了計算機輔助教學,有些學校還開展了教師計算機應用基礎培訓,這無疑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會起到推動作用。說明,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作為當代教學改革的必備技術工具已受到廣大教育志士的認可,并得到了各級各類學校領導的重視。我們學校在運用網絡技術開展學科課程整合及研究性學習的實驗與研究方面進行了探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將我們的做法整理如下:

1 學生研究課題的自主確定

研究型課程著重培養學生自己在現實生活和學習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首先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自主地發現問題并確定研究課題,然而對于廣大中學生來說較難,因此,教師和學生應該充分地運用校園網和Internet上的資源,正確使用“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并貫徹以下四方面的原則。

1.1 研究方向的開放性:研究方向的開放性是指,學生在眾多研究方向中自主地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而研究方向既可以由教師提供,也可以由學生自己確定。

1.2 信息交流的開放性:信息交流的開放性是指,要為學生提供廣泛的交流對象、通暢的交流渠道、及時的信息反饋。

“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為所有學生提供了諸多課題研究方向供學生參考,由學生自主地圍繞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開展資料的收集、分析、研究工作,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必然會產生有關這些研究方向的疑問需要解答。對同一班級而言,不同的學生就有不同研究方向的問題。對同一研究方向而言,對其開展研究的學生則來自不同的班級。 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能提供單一的教師與單一班級學生之間以及同一班級學生之間的交流途徑,缺乏在不同班級學生之間、不同教師與不同學生之間以及不同教師之間開展交流的機制。沒有一個教師能對這么廣泛的問題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難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召集不同班級的學生進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隨時隨地提出問題和交流討論,由于時間有限,也不可能對有關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及時的交流。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適應研究型課程對信息交流的開放性要求。“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為師生的交流討論提供了一個完善的場所,使得參與信息交流的人員更加廣泛,參與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饋更加及時。

通過“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師生就能隨時隨地針對研究方向進行交流討論,較好地解決了“生――生”、“師――生”和“師――師”之間在開展研究性課題過程中的交流障礙,有利于學生充分地了解課題研究方向的有關知識,從而為他們最終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研究課題打好扎實的基礎。

1.3 研究資料的開放性:研究資料的開放性是指,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開展課題研究所需的資料,教師和學生可以平等地提供有關的研究資料。

1.4 研究課題的開放性:研究課題的開放性是指,學生自主地確定研究課題,并且通過交流、共享其他同學的研究課題逐步完善自己的研究課題。

通過對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的資料收集、整理、分析、綜合,通過與指導教師、同學的討論交流,學生對研究方向有了較深刻的了解,從中發現了問題,并初步確定自己能夠研究的課題。

2 學生研究課題的互動研究

一般來說,當確定了研究課題后,在開展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主要經歷三個階段,即“開題”、“研究”、“答辨”。在這三個階段中,需要分別撰寫“開題報告”、“研究報告”和“答辯報告”。

學生在開展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指導教師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將從事相似課題研究的學生組織成課題小組,在課題小組中開展討論交流,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指導,而學生更多的時間則可以繼續利用“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上資源進行交流討論、查找資料。如果學生對課題有什么問題需要解答,可以在BBS上求助,指導教師和同學可以予以幫助,自己也可以上網查詢。

3 課題研究成果的科學評價

對語文研究型課程學習的評價,必須把握評價的過程性和全面性原則。

3.1 研究型課程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原則。研究型課程學習,是一種形似“研究”,而實質上仍是“學習”的一種綜合性的學習活動。這種活動更多地是強調研究活動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

我們把課題研究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即“預研究階段”、“開題階段”、“研究階段”、“結題階段”和“答辯階段”。

3.2 研究型課程學習的全面性評價原則。研究型課程學習的全面性評價主要體現在,參與評價的人員除了指導教師以外,還包括學生本人、同課題組的同學、其他教師和其他同學。全面性評價還體現在評價的范圍涉及校內和社會兩部分,除了組織校內教師和同學參與評價外,還可以請社會上的有關專家對課題研究的成果進行鑒定。

在“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中,教師和同學通過“成果評價”對每位學生課題的研究成果分別進行評價,課題研究者本人可以通過“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了解教師和同學對自己課題研究成果的評價,也要對自己的課題研究成果作出自我評價。

4 幾點體會

4.1 經過兩年的實踐,我們形成了一系列質量較高的學生研究課題,每位學生都完成了一個課題的研究,學校匯編了一本研究型課程學習的學生課題論文集,有關教師的經驗論文在上海市教育刊物上發表,并在全市大會上進行了交流。通過這些研究課題的研究,著重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4.2 通過研究型課程的教學實踐,廣大教師的教育理念發生了變化,教師在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作用從傳統的傳遞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

4.3 研究型課程的順利實施,必須要有完善的技術支撐、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科學的教學設計。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因特網的興起,為研究型課程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保證,根據研究型課程和因特網的特點,我們要精心設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加強對教學的管理,以保證每位學生都能進行課題研究的親身體驗,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課程目標。

4.4 校園網和研究型課程都是新生事物,運用校園網技術,開展研究型課程的學習的研究還處于試驗探索階段。還有較多的困難需要我們克服,還有不少問題需要我們研究解決。

首先,教師的教育理念需要進一步更新。

第5篇:研究性學習建議范文

[關鍵詞] 急性髓系;白血病;流式細胞術;免疫表型

[中圖分類號] R7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5(a)-0174-02

急性髓系白血病包括所有非淋巴細胞來源的急性白血病,是一種具有高度異質性特性的疾病群,可由正常的髓系細胞分化發育過程中不同階段的造血祖細胞惡性變轉化而來[1]。其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相對復雜,目前世界臨床醫學界普遍認為,大多白血病引發因素是由于環境因素與細胞遺傳物質相互作用造成的。由于AML患者本身白細胞質量差,自身抵抗力底下,患者被感染幾率高,治療困難且并發癥多。而且常伴有皮膚黏膜出血最常見為眼底、球結膜的出血現象。流式細胞術(Flow Cytometry,FCM)是一種在功能水平上對液流中單列的細胞或者是其它微生物粒子快速逐一的進行篩選以及定量分析的檢測手段[2],同傳統的熒光鏡檢查相比,其具有高速、精準、多用途等優點,在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被廣泛的運用,且在細胞生物學、血液學、免疫學、遺傳學及臨床檢驗等各領域各學科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探討流式細胞術檢測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診斷中的意義,該文回顧2006年6月―2012年6月在該院就診初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08例,采用流式細胞術CD/SSC雙參數散點圖設門的方法進行骨髓細胞的12種抗原監測,并結合FAB法則分類對不同亞型中抗原表達差異進行比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就診初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12例,其中成人104例,男68例,女36例;兒童8例,男3例,女5例。年齡均在13~75歲之間,平均年齡48歲。根據FAB法則標準進行分類:M患者30例,占總數的26.8%;M患者20例,占總數的17.8%;M患者26例,占總數的23.2%;M患者36例,占總數的32.2%。

1.2 試劑與材料

抗體髓系:CMPO、CD、CD、CD、CD、CD;T系列:CD;B系列:CD、CD、CD、CD;干祖細胞標志:CD。標本骨髓2 mL,使用肝素抗凝;激發光選擇氬離子(480nm),流式細胞儀器選用EOICS XL,24 h內行常規方式檢測;CY5熒光設置在FL-4,藻紅蛋白設置在FL-2,異硫氰酸熒光設置在FL-1,對熒光微球嚴格進行標準校準后再行檢測。

1.3 檢測方法

該研究該院采用流式細胞術CD/SSC雙參數散點圖設門的方法對患者骨髓細胞進行12種抗原監測。首先對所有患者均采集骨髓,在6 h內完成流式細胞術檢測。肝素抗凝骨髓液1~2 mL,在每個試管中分別加入20 L有4種熒光標記的抗體,以及100l骨髓。在室內避光進行培養,培養時間為20 min[3]。加入2 mL紅細胞裂解液,混勻后在室內避光條件下無菌培養10 min。離心后棄上清液取沉淀物并用磷酸鹽緩沖液洗滌1次,加入0.5 mL的磷酸鹽緩沖液,上機等待檢測。

1.4 判斷標準

結果以胞質抗原表達抗原表達>10%、白血病細胞表面表達>20%為陽性。

1.5 統計方法

將所有相關數據,全部采用SPSS14.0數據處理系統進行處理并對組間比較采用配對四格表資料的χ2檢驗。

2 結果

11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均表達2個以上的髓系抗原,其中CD的陽性率最高,占100.0%,其次為CD、MPO,陽性率分別為94.5%和84.2%。CD的表達指數最高為30.5%,其次為的CDl926.9%、CD的16.7%。見表1。

3 討論

做為髓系白血病的特異性標CD、CD、MPO,其表達率的的檢測是臨床髓系白血病的鑒別的標準之一。此次檢測中他們的表達率分別為100%、94.5%、84.2%與很多報道文獻相符合。而在淋系抗原中,CD的表達指數最高為30.5%,其次為的CDl9 的26.9%、CD的16.7%。且其常見于M2和M3中[4]。髓系白血病細胞特異性表現在原始細胞上正常抗原不同步表達,非相關系列的抗原如CD、CDl9、CD2 異常表達以及正常髓系抗原的異常表達。而大多數的白血病是由環境因素與細胞的遺傳物質相互作用引起的。傳統的形態學檢測由于敏感度水平較低很難準確反映患者體內白血病細胞的水平。而流式細胞術能夠準確檢測出細胞周期中各時相細胞的百分比[5]。同時可以測定細胞群中個細胞的DNA數量。因此能較為準確定量殘余白血病細胞數,其敏感度可達10,如獲得更高的細胞,敏感度可達到10。目前,免疫分型已經成為診斷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必不可缺的重要標準,并對微小殘留病的檢查和預后判斷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目前,在國內外大多數檢測都用CD/SSC設門法,根據CD的細胞的顆粒度和表達強度,可較為清晰的區別異常細胞群,從而提高免疫分型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該文對患者骨髓細胞進行12種抗原監測,并結合FAB法則分類對不同亞型中抗原表達差異進行比較,有助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診斷和分型的準確性,對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療方案選擇及預后的判斷均具有重要價值,其不但可以對白血病的明確診斷以及分型進行糾正和補充,還能提高某些特殊類型白血病的確診,對判斷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宣柳,沈佐君,李筱青,等.雙表型急性白血病的免疫分型[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07(42):705-706.

[2] 周海燕,千宏偉.朱鐳,等.104例急性白血病流式細胞免疫表型分析及意義[J].中國熱帶醫學,2008(8):1924-1925.

[3] 邢娟娟.流式細胞術檢測雙表型急性白血病[J].臨床血液學雜志,2009(5):275-276.

[4] PaiettaE,GoloubevaO,NeubergD,et al.Asurrogate malter profile for PML/RARalpha expressing acute promyelorytic leukemia and the association of immunophenotypic markers with、morphologie and molecularsubtypes[J].Cytomelry B Clin Cytom,2004,59:1-9.

第6篇:研究性學習建議范文

一、研究背景

在下校聽課和與教師的交流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傳統的“應用題教學”主要是按照“類型”來教學,總結了十一種簡單應用題的類型,如“已知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求這個數”用除法。學生問題的解決需要經過“問題情境問題類型運算意義”這樣的過程。而教學中教師過多地強調“問題類型”,反而造成了學生對“問題情境”和“運算意義”的割裂,不利于學生真正地解決問題。現在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傳統的“應用題教學”變為了“解決問題”,教材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解決問題”也成為了教學的難點,許多教師不知如何把握。大多數教師還存在著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還并不是真的了解學生是如何理解運算意義的,同時在學生學習理解四則運算意義中都形成了哪些“情境原型”?只有當教師真正了解了這些,才能夠更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

因此,我們會將研究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學生身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實證研究,填補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研究空白。那么,學生都形成了哪些不同的“情境原型”?哪些“情境原型”是這些原型中最主要的?學生對哪些原型有困難?這些問題將是我們研究的主要問題。

二、對加減法情境原型的認識

鄭毓信教授編寫的《國際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育》一書,在第10章介紹了由美國數學教師專業委員會組織編寫的《數學教與學的研究手冊》,其中指出: 對正整數加減法現實意義而言,其情境原型主要有四種:聚合、比較、增加性變化、減少性變化。反映在教材中具體如下: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考慮到測試學生的代表性,我們把調研對象確定為北京市遠郊區縣燕山、門頭溝、延慶、平谷、房山這五個區縣的一至三年級的部分學生。并采用了抽樣的辦法,隨機抽取了這五個區縣的各兩所小學的同一年級各兩個班的學生,學生總數為一年級527人、二年級552人、三年級532人。這些學生分別使用的是北京版和人教版的課改實驗教材。

研究后期,我們還對北京市石景山區外語實驗小學一年級和二年級中各一個班的學生進行了追蹤訪談。

(二)研究方法

首先,我們期望通過大樣本的測試,采集一些真實可信的數據,從一個側面了解課改以來北京郊區小學生“情境原型”的建立情況。同時,我們還期望,通過后期對測試情況的分析和個案訪談,進一步了解學生用加減法原型解決問題中的主要困難,探查影響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可能原因。

1.前期大樣本測試的目的

(1)測試北京市遠郊區縣小學一至三年級學生的加、減法情境原型的掌握情況,了解其是否能夠正確解決相關問題。

(2)了解學生熟悉和喜歡的加、減法情境原型主要是什么。

(3)對比不同版本教材、不同年級學生的情境原型建立情況有無差異。

(4)積累學生的錯例,分析發現學生的主要困難。

2.后期訪談的目的

(1)進一步了解學生用加減法解決問題中的原始經驗及遇到的主要困難。

(2)分析學生學習“比較”原型問題的主要路徑。

(三)測試和訪談題目

本次測試我們主要采用看算式編實際問題和解決一步的實際問題兩種類型。

1. 看算式編實際問題

了解學生熟悉和喜歡的加、減法情境原型主要是什么,及對比各年級間有無差異。因此,一至三年級各年級的題目形式基本相同,題目差異不大。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前兩個加、減法算式要求學生畫圖表示算式的意思;而后兩個算式要求學生每個算式編兩個實際問題,主要是想了解學生建立的情境原型是否豐富。題目如下:

(1)請你畫一個圖表示3+5。

(2)請你畫一個圖表示6-2。

(3)寫出兩個需要用“9+4”解決的實際問題。(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

(4)寫出兩個需要用“8-5”解決的實際問題。

2. 解決一步的加減法問題(題目見后面正確率表格)

主要考查學生解決不同的情境原型,如“聚合”“比較”“增加變化”“減少變化”等各種一步加減法實際問題的情況。一、二年級每個年級各出10道小題,各種不同的情境原型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分別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一年級學生主要學習和接觸的是聚合的原型,所以較多地考察了聚合的原型;二年級學生重點學習了比較的原型,因此10道題中有4道是比較原型。同時,同一原型的不同題目在設計中既有用加法解決,也有用減法解決。另外,在設計題目的過程中,也參考了原來我們常說的11種基本應用題類型。比如:已知兩部分的和及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或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等等。通過這樣的測試來了解學生情境原型的掌握情況及主要困難。

3. 試測

為了保證測試的有效性,我們進行了兩次試測。第一次試測選擇了石景山區外語實驗小學一至三年級中各一個班的學生,本次測試的目的主要是檢驗測試題目的有效性和準確性。通過任課教師認定,測試結果符合學生的一貫表現,測試題目達到需要的信度和效度。本次測試我們從中發現學生形成的情境原型的一些基本情況,以及主要的原型。第二次測試選擇了石景山區金頂街第二小學的一至三年級中各兩個班的學生。本次測試由負責正式測試的郊區縣教師進行組織,主要目的是讓他們經歷測試的過程,以保證正式測試中施測程序的正確性。

4. 測試的計分和解釋

本次測試的題目中每一題都體現了不同的原型或類型,因此為了反映各種不同原型的掌握情況,在計分時并沒有采用核算總分的方式,而是對每一題的正確率進行了分別統計。而學生解決某一類型題目的正確率達到了85%以上,就可以評定為學生對這一原型基本建立。(此標準的確定,參照了數學學科考試說明中的小學生的學業評價標準,同時征求了部分一線教師的意見)

5. 訪談

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在解決比較關系原型的問題中的主要困難及解決問題的路徑,我們對學生進行了訪談。

訪談提綱:

(1)讀題,解釋題意。

(2)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3)進一步追問為什么選擇加法或減法。

(4)適時提供一些幫助,如畫圖或舉例子等。

四、學生“情境原型”的測試結果分析

(一)解決加、減法問題的測試結果及分析

1. 各年級題目正確率

(1)一年級測試各題正確率(測試總題數:10道;總人數:527人)。

序號 題目 正確率

1

97.91%

2

96.96%

3

97.15%

4

比多棵。 96.96%

5 小明有6條紅金魚和3條黃金魚,他一共有幾條金魚? 99.43%

6 有8只小鳥,飛走了5只。還剩下幾只? 97.91%

7 要有9人來踢球,現在來了6人。有幾個人沒來? 88.05%

8 有3只蝴蝶,又飛來4只,現在有幾只蝴蝶? 98.48%

9 兩個小組一共有10人,我們組有6人,另一組有幾人? 86.91%

10 一些青蛙在荷葉上,跳入水中3只后,還剩2只,原來荷葉上有幾只青蛙? 92.79%

(2)二年級測試各題正確率(測試總題數:10道;總人數:553人)。

序號 題目 正確率

1 小明有6條紅金魚和13條黃金魚,他一共有幾條金魚? 98.19%

2 樹上有12只小鳥,飛走了5只。還剩下幾只? 97.65%

3 要有16人來踢球,現在來了9人。有幾個人沒來? 94.94%

4 有13只蝴蝶,又飛來8只,現在有幾只蝴蝶? 92.59%

5 小紅有45元錢,比小明少10元,小明有多少元錢? 68.17%

6 數學小組和航模小組一共有35人,數學小組16人,航模小組有多少人? 94.03%

7 某農場今年栽樹88棵,比去年多栽16棵,去年共栽樹多少棵? 88.07%

8 食堂新買來一些大米,一星期吃了46千克,還剩32千克,學校買來大米多少千克? 86.62%

9 期末考試,王芳比李明的數學成績少3分,李明考了95分,王芳考了多少分? 91.68%

10 小軍家養了35只白兔和42只黑兔,他家的黑兔比白兔多幾只? 92.59%

2. 測試結果分析

(1)學生的加、減情境原型基本建立,能夠識別簡單的加、減法情境,并解決問題。從各種加、減法原型的平均正確率可以看出各種原型問題的平均正確率都超過了85%。

(2)學生對于比較原型問題感到比較困難。比較原型問題的平均正確率只有87.49%,特別是對于如“小紅有45元錢,比小明少10元,小明有多少元錢?”這樣的比較原型問題,其正確率只有68.17%。

(3)學生在一年級解決問題過程中有24%的學生用到了類似方程的方法(見下圖);而二年級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沒有學生出現用這樣方法。

(二)看算式編實際問題的測試結果及分析

1.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學生比較熟悉和喜歡的加法原型是“聚合”和“增加變化”;學生比較熟悉的減法原型是減少變化。如下面的實例:

一年級學生的加法原型:“增加變化”。

“合并或聚合”。

2. 使用北京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的學生無顯著差異,而且這一結果和教材中呈現的不同原型問題比例相一致。

3. 發現不同的教學班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反映出受教師教學的影響較大。

4. 部分學生建立了多種原型,即同一算式編出了不同原型的實際問題。一年級:有47人編出了兩種加法原型的題目,有12人編出了兩種減法原型的題目,合計占總人數的11.2%。二年級:有68人編出了兩種加法原型,有22人編出了兩種減法原型,合計占總人數的16.3%。三年級:有54人編出了兩種加法原型,有31人編出了兩種減法原型,合計占總人數的16%。可見二、三年級的學生比一年級學生積累的原型更豐富。

(三)學生的主要困難和錯例積累

學生的主要困難還是在一些反序描述的情境及比較原型的問題上,下面將列舉一些學生的錯例。

錯題舉例:

一年級

二年級

此題正確率只有68.17%。

(四)初步訪談記錄及進一步要研究的問題

在學生紙筆測試后,我們也進行了初步的訪談。發現學生形成了一些錯誤的定式,如“見多就加”“見少就減”“看見還剩就減”“見飛走就減”“看見一共就加”等等。

同時,對于比較不同原型的掌握情況的了解,我們發現學生對于比較原型的問題較大,即使學生到高年級也常常在遇到這類問題時出錯。我們將“比較”原型的問題作為下一步的研究點。通過前后測對比及訪談了解學生的困難原因和學習路經。

五、“比較”原型學生的主要困難和思考路徑

(一)通過訪談了解學生的主要困難

學生困難一:不能理解比較關系。

多數學生的困難表現在不理解比較關系。如訪談學生在理解“小亮跳了30個,小紅比小亮少跳10個”時,學生往往理解為“小亮跳了30個,小紅跳了10個”,說明他們對“小紅比小亮少跳10個”這句話并不理解。一些在前測中列式正確的學生,當被問到算式中的各個數量表示什么時,也不能正確回答。如一支鋼筆15元,比一支簽字筆貴10元,一支簽字筆多少元?學生列式:15-10=5,當問到10表示什么時,學生往往會回答表示“簽字筆”的價錢。

學生困難二:不能把理解的問題用正確的算式表示出來。

例如下面的訪談過程:

生(敘述條件):你有20個松果,我有25個,我比你多幾個?我想就應該用20+25得出結果45。

師:什么叫我比你多幾個?

生(舉例):比如說,我有3個蘋果,你有6個蘋果,6比3大,就是多。

師:怎么列式呢?

生:6+3=9。

師:你能畫個圖表示這個意思嗎?

生(畫圖):小明有3個洋蔥,小聰有5個洋蔥。小聰比小明多。(學生邊畫圖邊描述)

師:哪是多幾個呀?(指圖看,一一相對后多的部分)

生:2個。

師:怎么列式?

生:3+5=8。

師:看圖是多2個嗎?

生:是。

師:3+5不是多2個呀?你想怎么做?

生:應該是1+1=2。

師:為什么必須用加法?(再次指圖進行提示,學生思考)

生:5減3再減2。

師:為什么再減2?5是什么?3是什么?

生:列式5-3=2。

這一位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比較關系,能夠自己舉例進行說明。但當他要把這一關系用算式表示時,他都表示為加法。可以看出他在用算式表示關系的過程中存在著障礙。老師已經引導他對結果進行比較“3+5不是多2個呀?你想怎么做”。學生知道開始的方法不對,但他還是首先想到用加法,“應該是1+1=2。”可以看出他能夠正確理解比較關系,但不能選擇正確的方法進行解答。

學生困難三:受一些錯誤思維定式的影響。

如見“多”加,見“少”減 。如下面訪談過程:

在跳繩比賽中小亮跳了30個,小亮比小紅少跳10個,小紅跳了多少個?

師:怎么列式?

生:應該用減法,30-10。

師:為什么用減法?

生:因為“小亮比小紅少跳10個”,“少”應該用減法。

(二)學生學習的主要路徑

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們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發現學生積累比較關系的經驗很重要,而畫圖和模擬操作活動對學生正確理解比較關系會有很好的幫助。學生只有先正確理解比較關系,再將這種理解和所建立的加、減運算意義進行對接,才能正確解答問題。

下面列舉一個學生對于“小亮有小汽車15輛,紅紅比小亮少5輛。紅紅有幾輛小汽車?”這道題的表現。

學生先拿出15個白棋子,擺成一行。又拿出10個黑棋子,擺成一行。

教師讓學生看著圍棋子,并說明各表示什么。

生:15個白棋子表示小亮的小汽車,10個黑棋子表示紅紅的小汽車。

師:少的5個棋子在哪?

學生正確指出“空白處”,并列式:15-5=10。

此題學生借助操作得出答案,并且“反映”出用減法解決。實際上,學生正是通過經驗、操作、畫圖等方式獨立完成了題目,即使是對于困難較大的第5、6題(實際上,這一內容并不作為一年級每位學生都要掌握的內容),也有部分學生正確列式。

六、研究結論

(一)通過本研究了解學生加、減法原型的建立情況

從所調查的北京市五個郊區縣的情況來看,學生的加減法原型基本建立。學生熟悉和喜歡的加法原型是“聚合”和“增加變化”;學生比較熟悉的減法原型是“減少變化”。而且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長,學生的原型會不斷地豐富。

相比正整數的加減法原型,學生對于比較原型問題會感到比較困難。

在對學生的情境原型建立情況進行差異比較中我們發現:使用北京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的學生無顯著差異,而且這一結果和教材中呈現的不同原型問題比例相一致。而不同的教學班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反映出受教師教學的影響較大。

(二)通過本研究了解了學生用加、減法解決問題中的主要困難

學生用加減法解決問題時的主要困難有:對比較關系的理解,這也是最主要的困難;情境理解和運算意義的對接,即用什么方法解決什么問題;已形成的一些錯誤定式的影響。

(三)通過本研究了解了學生解決比較原型的學習路徑

首先要正確理解題目中的比較關系,可以通過畫圖或模擬操作等方式;接著,再將這種理解和所建立的加減運算意義進行對接;最后選擇方法。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通過多人次的前測訪談了解到,學生的思考過程并不需要套用原來的應用題類型,而且若學生形成了一些機械套用以前學過的類型的習慣,會給他正確分析比較關系應用題帶來障礙。同時,我們要強調的是問題的理解和表征很重要,需要學生積累一定的比較關系的經驗,并且注意在教學中利用好直觀的學具及教具,做好直觀學具與抽象算式的溝通。

(四)通過本研究了解了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

通過對學生進行的訪談活動,使我們真正看到了學生的困難。因此我們提出以下教學建議:

(1)要適時為學生提供多種不同的情境原型。

(2)要重視比較關系的經驗積累。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級教材中已經出現了如下圖的一些比較關系的練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編題練習,幫助學生積累比較關系的經驗。

(3)要注重學生畫圖和模擬操作的活動。

(4)要防止機械訓練使學生形成錯誤的定式。

參考文獻:

[1] 鄭毓信著.國際視野下的小學數學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研究性學習建議范文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專業 實踐教學 體系構建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a)-0062-02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一個十分具有就業前景的應用型學科。我國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速度相當迅猛,社會近些年對高素質的專業設計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于是,各大高校爭相開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以此吸引更多對藝術設計工作有熱情、有追求的年輕人進校深造。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也因此在各大高校中普及開來,成為了熱門專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是,由于沒有實際教學經驗,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教學工作難以展開。如何構建一個健全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成為了各大高校研究探索的熱門話題。

1 數字媒體藝術的特點

1.1 多媒體數字化

數字媒體藝術的藝術形態中包含了各種多媒體技術,并將這些技術整合拼接成藝術創作中的各個不同領域。將藝術數字化能夠彌補傳統藝術形式的不足,使得藝術更加貼近時代,迎合時代的發展潮流。將藝術創作與現代化科技相融合,還能擴大藝術的創作空間,激發創作者的靈感,使各種不同的藝術特色相互交織在一起,繪制成一副更加繽紛絢麗的畫卷,用全新的角度去描繪新的人文精神和藝術審美。

1.2 互動性

數字媒體藝術采用互動性的數字平臺,能夠方便創作者隨時隨地修改作品。根據靈感或自身的情感元素對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可以無限添加或刪改,隨時加入新鮮題材,彌補了傳統藝術完成后難以修改的不足。數字媒體藝術能為創作者和欣賞者之間架起一架溝通的橋梁,幫助他們進行角色互換,體現出極強的藝術同一性。在數字媒體藝術中,創作者只是一個引路人,他們為廣大參與者搭建起屬于他們的舞臺,讓參與者根據自身的想法構建出自己的創作風格,通過大家的力量豐富藝術作品的內涵。在這個過程中,每一位參與者都體會到了藝術創作的,分享到了作品帶給他們的榮譽感。

1.3 虛擬時空性

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為數字媒體藝術創造了無限可能。它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將我們帶入到虛擬時空中,去真實體驗現實世界難以光顧的角落。數字媒體能夠為現代人真實還原古代人民的生活場面,帶領中國人民領略金字塔的雄偉、埃菲爾鐵塔的浪漫,帶領外國人民飽覽我國的大好河山。

2 高校當前數字媒體藝術教學現狀

2.1 課程體系的指導思想不明確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教學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重要板塊:技術和藝術。其中技術板塊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性,藝術板塊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創作靈感和藝術素養。眾多高校在數字媒體藝術教學中,對兩大板塊的比例劃分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往往是根據各大高校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資源的優劣自行劃分。

2.2 招收的學生藝術素養有待提升

一般來說,開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高校多為傳媒類大學、藝術類大學和綜合性的院校和職校。這些高校在招生的過程中,多數是將理工科學生劃分到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只有少數學校招收文史類學生。多數高校在招生時不考慮學生的藝術功底和藝術修養,招收的學生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在入學前沒有受到過專業的藝術培訓,藝術基礎較為薄弱,難以勝任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學習。即便是以技術為劃分依據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就業,符合人才市場的需求,但是,缺乏靈魂的藝術作品發展不會長遠。所以各大高校在招生時要有針對性,不能一味將技術當成數字媒體藝術課程的中心,要注重藝術的培養。

2.3 高校的師資力量有待提高

由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我國的起步較晚,發展不夠成熟,使得許多臨時開設數字媒體藝術課程的高校,一時之間難以找到專門研究該課程的教師隊伍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往往都是臨時將從事藝術設計專業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的兩股師資力量整合在一起,進行數字媒體藝術課程的教學。這樣一股拼湊而成的教師團隊很難給予學生全面的數字媒體藝術知識。他們受到自身專業的影響,在教學中會無意識地將教學重點偏向于從前所教授的專業方向。長此以往,學生難以學到全面系統的知識,對他們的知識構建和能力培養不利。

2.4 學生就業不對口

雖然目前我國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大部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畢業的高校畢業生存在就業難的問題。主要是因為這些學生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過于理論化,缺乏實踐經驗,不符合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而且,學校中所學的知識更新慢、不能迎合快速發展的時代要求也成為了廣大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原因之一。不僅如此,許多高校的數字媒體藝術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缺乏明確、長遠的教學定位,忽略了對學生獨立思考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使他們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

3 構建數字媒體藝術實踐教學體系的方法

3.1 迎合時展的需要,明確制定教學目標

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要迎合時展的需求,與時俱進地結合國內外最新的動態,注重教學的時效性,為學生提供最新的知識信息,為他們今后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眾多的數字媒體藝術教學知識體系中,高校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其中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刪減,使教學工作主次分明,確保學生對知識學精學深。在提升學生的知識存儲量的同時,還應該重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以這些教學目標為出發點,合理安排教學課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有針對性,要給所教授的專業一個明確、長遠的教學定位,致力于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具有良好藝術修養和專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注重對學生獨立思考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使他們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

3.2 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工作

鑒別一個學校教學資源的優劣很大程度上要參考該學校師資水平的高低。由此看來,高校要想提高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教學水平,就應該從提高該專業的師資水平做起。高校要及時引進專門研究數字媒體藝術課程的教師,讓他們為學生構建一個完整的數字媒體藝術體系,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所學專業中的重、難點知識,精準的劃分技術與藝術在學習中的比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教師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與時俱進地跟新自身的知識內容,隨時為學生提供最新的教學內容。高校還可以開設教師培訓班,為專業技能和藝術修養不達標的教師提供一個再造平臺,通過專業的指導分析幫助他們查漏補缺,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不足之處,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逐漸提升整個教師團隊的綜合實力。

3.3 教材的開發

對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而言,教材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由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需要有較高的知識時效性,所以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關鍵渠道之一的教材就必須要及時更新換代。使教學教材時刻保持前沿性和時代性。高校還可以自行編撰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教材,以明確的學校定位突出該校的傳統優勢和特色,結合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編撰的教材更具針對性。由于我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與國外許多國家相比起步較晚,實際教學經驗不足,所以高校還可以通過從國外引進教材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更成熟的數字媒體藝術知識,有選擇性的借鑒國外教材中的可取之處,并適當結合國內的發展形勢和特色,爭取在教學上與國際接軌。

4 結語

綜上所述,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具有廣闊的就業前景。目前我國極度缺乏具有良好藝術修養和專業技能的高素質數字媒體藝術人才,這使得各大高校爭相開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以此吸引更多對藝術設計工作有熱情、有追求的年輕人進校深造。我國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速度相當迅猛,這也為我國各大開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高校提出了挑戰。這些高校或多或少都存在課程體系指導思想不明確、入校學生基礎藝術素養薄弱、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要想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媒體藝術專業的人才,各大高校就必須要隨時迎合時展的需要,明確制定教學目標;注重校內師資隊伍的建設工作,提高教師的綜合實力;通過多種渠道為學生提供最新的教材,爭取與國際同步。

參考文獻

[1] 曹治,郭林森.基于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的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0(35):228.

[2] 賀楠,李木子,趙銳.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動畫專業教學體系的研究[J].藝術研究,2010(2):134-135.

[3] 王曉芬,陸凱,苑鵬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基礎課與軟件課教學新理念[J].電影評介,2009(7):89.

第8篇:研究性學習建議范文

論文摘要:建構主義是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興起的新的認知模式,反映在教育領域,建構主義深刻地改變了包括課程、教法、學法、評價在內的各個教學要素;行動導向教學法則是德國職業教育界適應全球化導致職業領域變化的教學改革,因為符合能力養成的客觀規律和社會經濟發展對勞動者素質的需求,受到各國職業教育界的認可。研究普通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在教學方法上的內在規律,尋找其相似和相異點應通過對兩種教學思想特征、運行模式、評價模式的多維比較,從而概括出兩者可資借鑒的方面。

建構主義學習觀是相對于行為主義而言的,是對人類認知模式的革命,盡管某些流派帶有唯心主義的色彩,但在根本上改變了人類認識世界、自身的方式,在教育學習方面,認知模式的改變導致的是課程、教法、學法的變革。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則是對傳統職業教育學科導向教學模式的顛覆,認識到勞動者職業能力的本質和發展需求,把教學的重點放到跨空間、跨時間、跨專業的能力培養方面,有學科本位轉向能力本位,體現了教育服務社會,職業教育服務于經濟發展的本質。對于這兩種教育教學思想的多維比較,可以發現它們之間的共同之處。

一、建構主義學習觀與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特征比較

建構主義學習觀建筑于認知理論的基礎之上,其關鍵點在于改變行為主義的認知的單向輸人模式和認知活動中人的主體地位以及知識的動態建構特點。建構主義本身的流派眾多,但在教育教學領域中,建構主義思想的特點首先在于師生關系的改變: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不再是灌輸者和接受者。在教學內容方面,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學習群體,強調“協作學習”;注重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教學設計應是針對學習環境的設計而非教學環境的設計;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意義建構,而非完成教學目標。

行動導向的職業教學模式是一項針對實際情況的自覺行為轉變,目的在于改變職業教育面對社會經濟變化的被動局面,以能力為導向,以需求為目標,為受教育者提供寬闊的職業前景和發展平臺,通過行為的引導使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形成關鍵能力;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角色由傳統教學方式中的領導者變為活動的引導者、學習的輔導者和主持人;按照職業活動的要求,以學習領域的形式把與活動所需要的相關知識結合在一起進行學習的開放型教學;教學評價多角度包括老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重視過程性評價,而不是終結性評價。也就是說,注重學生技能掌握的整體性和個人創新精神;它是一個完整的職教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包括獲取信息、制定工作計劃、做出決定、實施工作計劃、控制質量、評定工作成績這樣一個完整的行為模式(見表1)。

通過對這兩者的細節比較,可以發現,這兩者在教育教學的多個環節上,盡管細節上有所區別,但是保持了大方向上的一致。這主要是建構主義思想作為認知方式,更多地是一種指導意義上的教學思想,適應于大教育的領域,體現了一種抽象的教育觀。而行動導向教學模式這是具體于職業教育領域的教學指導思想,更強調能力的培養目標,在教學環節的各方面體現的較為具體的視角。

二建構主義學習觀與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途徑比較

在上文中提到了建構主義思想指導下的三種主要教學方法:支架式教學、拋錨式教學和隨機進人教學,盡管具體的教學實施方法、教材、教學環境等側重點各有不同,但是基本遵循著類似地教學環節(見圖1)。

可以看出,這三種教學法在整體構架上有三點是保持一致的,即創設情境為先,然后進行自主合作學習,最后進行評價。在遵循建構主義教育思想的特點和原則的基礎上,應該注意兩個特點:所有的教學環節在主客體之間,或者說學生與其建構的知識體系之間以及師生之間是雙向互動關系;而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之間則是單向的線性發展關系。

行動導向教學法在教學環節上與建構主義思想教學法區別不是很大,其中,資訊、計劃和決策三個環節就相當于為學習者創設學習情境,為能力培養收集外部和內部信息,設計恰當地行為模擬方案,為能力培養提供平臺。實施環節方面行為導向教學法所遵循的原則是與建構主義的教學原則是近似的,或者說,兩種教學思想有著近似的特點。

行動導向教學在整體性上有一點與建構主義思想有很大不同。與學習領域的教學范圍相對應的行動導向教學方法不再局限于學科體系,打破了學科導向的限制,目標在于培養跨學科的、能夠適應時間空間變化的關鍵能力。正如建構主義所持的觀點,只是不是固有的,而是在人與外界的認知關系中建構而成的,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有職業行為能力的勞動者,他們應該具有這樣的關鍵能力,能夠適應技術、環境和職業的變化。這種能力拋棄了原有的終結式的教育狀態,出現終生教育的需求。所以行動導向教學法不是一個線性的發展趨勢,而是一個循環的系統,以此體現出能力發展的動態性和人的發展的動態性,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全面地自由的發展”(見圖2)。

三、建構主義學習觀與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評價模式比較

由于建構主義認為人的認知不是外部灌輸到認知器官—大腦中去的,而是個體注定積極建構的結果,最終形成的認知(知識)也就具有個體建構的特點,不能夠以單一的外在標準進行衡量,所以建構主義的評價是審視建構過程的一面鏡子,應該基于動態的、持續的、不斷呈現的建構過程以及學習者的進步、教師所采用的教學策略和所創設的學習環境。其目的就在于更好地根據學習者的需要開展教學。

基于建構主義思想評價的多元性和動態性,在進行對建構主義教學效果的評價時應該注意以下標準:①目標自由的評價;②以真實任務的評價;③以知識的建構為標準的評價;④以經驗的建構為標準的評價;⑤背景驅動的評價;⑥依靠學習背景的評價;⑦多種觀點的評價標準;⑧多種形態的評價標準。

相對于客觀主義的評價標準,并不能適合建構主義環境下的認知建構動力、過程和結果。建構主義思想的本質也決定了其評價的多元性和動態性,相對于目前仍然很普遍的目標驅動的評價和標準參照式評價,建構主義的評價觀可以更好地反映出認知建構的效果、效能和效率。

第9篇:研究性學習建議范文

1.什么是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領域。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研究性學習的幾個重要特性

2.1自主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課題,為學生的自主性的充分發揮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學生所選擇的學習目標、方式、內容都是自主的。

2.2實踐性研究性學習活動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發掘課程資源,而非在學科知識的邏輯序列中構建課程。研究性學習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感受和體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2.3開放性研究性學習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它隨著學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研究性學習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其評價標準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動過程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

3.在日常教學中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

初中學生第一次接觸研究性學習,由于受到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的限制,對于問題的思考缺乏深度與廣度,對于研究性學習缺少持久性。針對以上特點,我在日常教學中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研究性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做好前期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興趣、方法培養工作在平時日常教學中常給學生講科學家研究方法和我們要做的研究性學習方法相似,同時告訴學生什么是研究性學習,及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是什么,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有哪些。通過教師的點拔學生對研究性學習有了興趣,知道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為下一階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同時還要將班上同學進行合理分組(考慮男女、經驗、家庭情況、學習態度等),因為有的課題需要獨立完成,有的課題需要合作完成。

3.2做好課題的選擇工作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應該有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過程,興趣還決定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持久度。如果學生選擇了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做了一段時間,卻發現問題多多、無從入手,沒有結果,肯定很沮喪,肯定找不到學習的快樂。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我一般讓學生完成4-6個課題。該課題的優點是:學生興趣高、簡單、素材好找,體現了從化學到生活的課改理念。第二種課題為結合課本知識型。如《結合課本知識探究鐵生銹的條件,并對如何防止鐵生銹提出合理化建議》:根據以下要求準備三組實驗,并完成下列內容(試管可用透明瓶子代,無蒸餾水用熱開水代,將試管放在火焰上加熱片刻即得干燥的空氣)。對于這兩個課題的選取即方便了教學,又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有素材有學習的方向。由于課堂上要提問、表達、交流、展示,學生參與的積極高。本課題學生參與率達96.2%.班上53人有2人沒做。第三種課題為:結合生活、科技、熱點型。我安排的課題為:《什么是低碳,如何養成低碳生活的習慣》,(1)什么是“低碳”;(2)如何養成“低碳生活”的習慣;(3)根據你對“低碳”的了解請對家人、朋友提些建議。因為是熱點課題,電視、媒體、廣告都在宣傳,素材非常豐富,查閱資料非常方便,學生學習興趣非常高,成效好。第四種課題為: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優勢(父母工作單位、家庭環境)提出,教師進行審核、指導。指導方面主要考慮:調查研究的素材、資料是否容易查找,學生是否有能力完成。如:有個家住在三農輕質碳酸鈣廠的學生申請了這樣課題《石灰石的變化,及產品價值的提高》考慮其父母都是這單位職工,調查方便,數據、報表來源準確,我同意這課題,并讓家長配合,效果很好。

3.3做好研究性學習過程的管理研究性學習的過程由學生完成,教師必須抓好過程管理,主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提醒學生時間性,所有的課題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否則會影響學生間的交流、展示、相應課程的學習和教師評價,平時多督促,也能提高學生做研究的積極性。②做好抽查工作,抽查學生完成表格、調查資料的情況,有利于調控研究性學習進度,同時進行階段表揚,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做研究的積極性。如《xx家庭柴改沼氣的調查報告》時間長要認真做好抽查工作,當然在抽查中也容易發現存在問題,教師根據存在問題做好導向工作。如有的資料與課題無關,就無需深入,教師應該提醒學生從哪些方面入手更容易獲取素材、資料。如有次抽查也發現學生5天的生活垃圾都一樣,我就解決學生的思想認識入手。

3.4做好研究性學習結果的評價研究性學習學習課程應有新的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應主張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對自已在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他是一種以“自我反思性評價”為核心的評價體系。因此在教學中常利用2-3節課讓學生展示研究性學習的成果。同時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許多同學對自己在活動的不同階段的不同表現都有反思性評價。常聽到學生說:查閱資料階段很認真,細致。形成結論完成報告階段沒有認真寫。當然教師對能完成研究性學習的同學都應進行鼓勵性評價。

4.開展研究性學習取得的成果與反思

4.1我所任教的兩個班開展研究性學習后,我感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方法更加得當,知識面更廣,學習成績明顯提高。

4.2更可喜的是我任教的班級學生放2個紙箱專門來回收廢紙、塑料瓶了,還向學校要求將垃圾箱分成可回收垃圾箱和不可回收垃圾箱,同時有幾位同學還聯系收廢品的每天將學校收的廢品賣出,并將錢捐給學校家中困難的同學。

4.3初三面臨中考時間緊,開展課題數量不夠,質量上還需提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片91人成在线观看| h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 | 国产裸拍裸体视频在线观看| 强3d不知火舞视频无掩挡网站| 欧美v在线观看| 欧美性a欧美在线| 欧美xxxx极品| 欧美国产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456|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欧美巨大xxxx做受中文字幕| 机机对在一起30分钟软件下载 | 日本一卡2卡3卡4卡无卡免费| 日本久久中文字幕| 成年视频在线播放| 好硬好爽老师再深点| 国产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三级 | 欧美77777| 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在线黄视频网站|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在线| 内射白嫩少妇超碰| 亚洲午夜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heyzo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老公去上班的午后时光| 欧美日韩亚洲成色二本道三区 | 国产麻豆流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片免费看| 亚洲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aaaaaa级特色特黄的毛片|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 国产超碰人人爽人人做人人添|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中宇| 亚洲欧美精品午睡沙发|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精品| AV无码久久久久久不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