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骨質疏松的癥狀及治療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 目的 研究中西醫結合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骨密度、骨鈣素、尿吡啶酚水平變化及癥狀改善情況。方法 160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隨機分為中西藥組、中藥組、西藥組和空白組,每組40例。均經6個月治療,觀察各組治療前后骨密度、骨鈣素、尿吡啶酚值、癥狀改善率,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與空白組比較,中西藥組、中藥組治療后骨密度、骨鈣素顯著增加(P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絕經后骨質疏松癥;骨密度;骨鈣素;尿吡啶酚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絕經后骨質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OP)發病率明顯上升,被稱為無聲的流行病,世界衛生組織(WHO)將POP列為四大老年病之一。激素替代治療(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 對改善絕經期婦女更年期癥狀、防治骨質疏松、降低血脂、減少心血管疾病等方面有確切的療效,但是長期使用增加了子宮內膜癌及乳腺癌的風險[1,2]。本文旨在通過觀察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前后骨密度、骨鈣素、尿吡啶酚值的變化情況,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在治療POP中的作用。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60例患者均為本院門診病例,按照就診順序隨機等分為4組,即中西藥組、中藥組、西藥組和空白組,每組40例。4組年齡及絕經時間見表1,各組間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參照中國老年學會骨質疏松委員會骨質疏松診斷標準學科組1999年制定的《中國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試行)》[3],以BMD低于峰值密度M-1~2SD(均值減去1~2個標準)為骨量減少;低于M-2SD為骨質疏松。表1 各組可比性比較
1.2 病例選擇
1.2.1 納入標準
(1)年齡≥45歲,絕經6個月以上的婦女。(2)應用雙能X線骨密度測量儀檢查,股骨上端骨密度與20~30歲的女性相比減少≥25%。(3)臨床主要癥狀為自發性腰背痛和(或)負重性疼痛,次要癥狀為形寒肢冷或手足心熱、腰膝酸軟、耳鳴、納呆、腹脹、大便干或溏泄、小便頻數、夜尿多、舌淡紅、苔白、尺脈弱等[4,5]。
1.2.2 排除標準
(1)不符合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2)代謝性骨病。慢性肝、腎疾病及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等干擾骨代謝的疾病。(3)繼發性骨質疏松患者,如患嚴重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內分泌性疾病;肝、腎功能明顯異常;曾摘除過卵巢;類風濕關節炎;骨腫瘤或Paget’s病。(4) 半年內曾使用過雌激素、鈣劑、二膦酸鹽、維生素D等抗骨質疏松藥物或其他影響骨代謝藥物者,服用過糖皮質激素、非甾體類抗炎藥、免疫調節劑等影響細胞因子產生的藥物。患有其他低骨量代謝性疾病及其他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5) 合并子宮乳腺疾病者[6]。
1.3 治療方法
中西藥組每次口服實骨飲(主要成分:熟地黃10g,狗脊5g,羊藿10g,補骨脂5g,牡蠣10g,山藥10g等[7],采用韓國產自動煎藥機制成200ml的軟包裝)每次200ml,每日2次;鈣爾奇D600片(江蘇惠氏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片600mg)每次1片,每日2次。中藥組口服實骨飲,每次200ml,每日2次。西藥組口服鈣爾奇D600片,每次1片,每日2次,療程均為6個月。空白組6個月內未服用任何治療骨質疏松癥的藥物。
1.4 療效觀察
1.4.1 骨密度檢測
用雙能X線骨密度測量儀檢查測量治療前后股骨上端同一部位骨密度。
1.4.2 血清骨鈣素
用RIA法測定。
1.4.3 尿吡啶酚
用ELISA法測定。
1.4.4 主要癥狀改善情況
根據主癥腰腿疼痛程度進行癥狀評分。重度:疼痛嚴重、持續痛,影響日常生活、工作,為3分;中度:疼痛時輕時重,反復發作,為2分;輕度:疼痛較輕,偶爾發作,為1分;無疼痛,為0分。治療前后下降2分為顯效(顯著改善),下降1分為有效(輕度改善),下降0分為無效(無改善),評分上升為惡化。
1.5 統計學處理
測量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率比較用χ2檢驗。
轉貼于
2 結果
見表2。與空白組比較,中西藥組、中藥組治療后骨密度、骨鈣素顯著增加(P
3 討論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POP)是臨床最常見的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其發病機制為絕經后雌激素分泌不足,破骨細胞過于活躍,骨轉換增加,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影響骨膠原的成熟以及骨礦化,尿鈣排泄增多,腸鈣吸收下降,導致骨質疏松。在臨床上表現為腰背痛和病理性骨折,絕經后婦女中發生率高達60%以上。骨質疏松的嚴重后果是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病人的病殘率和死亡率。積極有效的治療對于提高老年婦女的生命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藥物治療是目前臨床上針對POP的主要治療方式,雌激素、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降鈣素、雙膦酸鹽都是目前常用的抑制骨吸收的藥物。對于絕經后婦女予以補充雌、孕激素及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等藥物,可有效預防骨質疏松癥的發生,但激素的使用有刺激子宮內膜及乳腺的危險,且可能出現血管收縮癥狀(潮熱、盜汗等)及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的危險。臨床上應用雌激素在防治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方面效果顯著,但目前常用的天然雌激素或半合成雌激素的衍生物均有一定的副作用,不宜長時間應用。因此,能夠長期應用、副作用小、療效較好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成為探討的熱點。
中醫認為,腎虛是骨質疏松癥發生的根本原因。實骨飲由熟地黃、狗脊、羊藿、補骨脂、牡蠣、山藥等中藥組成,既可補腎陰,養精血,溫腎陽,強筋骨,抑制破骨細胞分化,促進骨形成;又能健脾以補后天,使腸鈣吸收增加,尿鈣排泄減少,防治骨質疏松。近年來中醫藥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其相對于西醫治療方法有顯著優點:(1)既可以抑制骨吸收,又能促進骨生成的雙向整體調節作用;(2)避免激素替代療法可能導致乳腺癌、宮頸癌等副作用。作用機制:中藥對骨質疏松癥的調節作用是多方面的,大體歸納起來有:(1)直接促進成骨細胞增殖;(2)類激素樣作用;(3)升高體內激素水平;(4)抑制破骨細胞生成;(5)加強腎羥化酶系統,使1-25-(OH)2D3的合成增加,促進腸黏膜對鈣、磷離子的吸收;(6)調節體內環境微量元素的平衡,使骨結構力學特征得以加強[7]。
本文也證明了中藥在POP治療中的作用,中藥科學地配伍能提高療效,利于長期服用。鈣爾奇D600片主要含碳酸鈣、維生素D,幫助身體對鈣的吸收,有益于降低缺鈣癥狀的發生。中藥與西藥鈣劑合用,能彌補中藥補鈣的不足并提高鈣的利用率。當然,中藥與西藥鈣劑合用也存在需要長期服藥及止痛效果不理想等不足,如與降鈣素等新一代防治骨質疏松癥的西藥配合,療效可能會更好。本研究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婦女絕經后骨質疏松癥,能增加骨密度,促進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改善臨床癥狀,可用于防治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療效顯著。中西藥組療效顯著優于中藥組,臨床可考慮中藥及西藥配合服用,以提高療效。
【參考文獻】
1 Nanda K,Bastian L,Schulz K,et al. Hormone replacementtherapy and the risk of death from breast cancer.A systematic re-view.Am J Obstet Gynecol, 2002,186(2):325.
2 David FA. The effect of the duration of progestin use on the occur-rence of endometrial cancer in postmenopausal women.Menopause,2001,8(4):245.
3 劉忠厚,楊定桌,朱漢民,等.中國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試行).中國骨質疏松雜志,1999,5(1):1-3.
4 伍鳳莉,吳宜勇,史紅巖.利塞膦酸鈉防治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的對照試驗.中國新藥雜志, 2006,15(8):17.
5 馬文松,劉磊,朱小弟,等.骨質疏松血清IL-6與骨代謝生化指標的變化.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2,8(4):326.
[關鍵詞]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老年;中西醫;治療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6(b)-0130-02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是臨床上十分普遍的一類并發癥,可使得患者骨組織顯微結構發生改變,全身骨量減少,增加骨脆性,增加骨折危險性等[1]。祖國醫學認為,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與骨萎癥、骨痹[2]等癥狀較為相似,容易造成腰膝酸軟、疼痛、不能久坐等情況,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了沉重的心理壓力,因此,加強該類疾病的臨床治療十分重要,該次研究旨在分析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的臨床療效,為今后的臨床研究提供相關的參考意見,詳情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的病例資料
擇取該院2012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性骨質疏松患者50例設置為該次的觀察對象,所有患者經過臨床診斷后疾病均獲得明確診斷,納入標準: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年齡區間為60~75歲之間;排除標準:年齡范圍在60~75歲之外,排除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癥、長期給予對骨代謝有影響的藥物的患者、合并心衰、中風、腎衰、肝功能異常、惡性腫瘤等嚴重疾病、妊娠期女性、具有消化道活動性出血傾向或者消化道活動性潰瘍患者等。按照拋硬幣的方式進行分組,共分為常規組與實驗組兩組,每組患者均占據25例。常規組:男女患者分別占據14例,11例,年齡區間為62~74歲,中位數年齡為68.7歲;患病時間為3.2~22.1年,中位數病程為15.6年;實驗組:男女患者分別占據15例,10例,年齡區間為61~75歲,中位數年齡為69.3歲;患病時間為3.5~21.8年,中位數病程為14.9年。分析實驗組與常規組患者的病例資料后顯示無明顯差異,P值大于0.05,說明兩組患者可進行統計學分析。
1.2 疾病治療方法
常規組:單純采用西藥治療方案。每次給予1片達美康進行臨床治療,每片藥物劑量為30 mg,1次/d,6個月/療程,并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及時對藥物劑量進行調整,其中達美康的生產單位與國藥準字分別為施維雅制藥有限公司與H20044694。實驗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其中西醫治療方案與常規組相同,中醫治療方案:選用益生健骨湯進行治療,選用藥物方劑包括黃芪10 g,丹參10 g,桑寄生20 g,補骨脂20 g,杜仲20 g,羊藿20 g,并依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加減治療。對于痰濕困脾型患者,即飲食不振、肢體沉重、脘腹脹滿、舌淡、苔厚膩、大便溏泄等癥狀的患者可加用適量的蒼術、陳皮、白術、厚樸等;對于脾虛致瘀型患者,即伴有納呆腹脹、肢體倦怠、苔白、舌質紫暗、脈細弱等癥狀的患者可加用適量的白術、川芎、桃仁、赤芍、蒼術等方劑;對于虛兼瘀型患者,即失眠健忘、腰膝酸痛、眩暈耳鳴、舌見瘀點或者瘀斑、脈沉細無力的患者可加用適量的生熟地、丹參、鎖陽、葛根等方劑。將所需方劑加水煎服至250 mL左右即可服用,2次/d,2次共1劑,早、晚各服用1次,連續治療6個月。
1.3 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項,其中治療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顯效表示血糖指標水平均恢復至正常狀態,明顯改善了腰背痛、局部疼痛、形寒肢冷等癥狀;有效表示上述指標與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表示病情無改善甚至加劇。骨痛程度:給予VAS評分法[3]對兩組患者的骨痛程度進行判定,評分范圍在0-10分之間,分數越高表示疼痛感越顯著,其中7-10分表示疼痛感劇烈且難以忍受;4-6分表示疼痛感較為顯著但是可以忍受;1-3分表示疼痛感輕微;0分表示無痛感。
1.4 統計方法
將該次研究涉及的相關數據均納入SPSS 21.0的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臨床治療效果用百分比、率表示,χ2檢驗比較,骨痛評分與骨痛緩解時間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t檢驗比較,當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用P小于0.05進行表示。
2 結果
2.1 臨床治療效果
實驗組與常規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2.0%與72.0%,比較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骨痛程度評分
術前兩組患者的骨痛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實驗組患者的骨痛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P
3 討論
2.3 骨痛緩解時間
實驗組患者的骨痛緩解時間明顯短于常規組,P
3 討論
糖尿病是臨床上一種十分常見的代謝性疾病,主要臨床特征為血糖水平升高,且該類疾病在我國常年居高不下,糖尿病可并發多種血管疾病,同時還會損害患者的骨骼系統,臨床研究顯示[4],2/3的糖尿病患者中均伴有BMD下降情況。發生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的相關因素包括骨吸收增加、高血糖改變膠原物理特性、抑制成骨細胞表型表達等,且活性氧代謝情況與糖尿病的發生發展聯系十分緊密,若出現大量的活性氧物質將使得線粒體功能遭受損害,導致氧化應激反應等。祖國醫學認為,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與骨萎癥、骨痹等癥狀較為相似,其發病機制包括腎虛、腎精漸虧、氣血不足、腎氣虛弱等,容易造成腰膝酸軟、疼痛、不能久坐等情況,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負擔,因此,對該類疾病加強臨床治療十分必要。中醫師認為對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需采取補腎療法進行治療。該次研究對實驗組患者選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其中中醫所選方劑為益生健骨湯,選用方劑包括黃芪、丹參、桑寄生、補骨脂、杜仲、羊藿等藥物。其中羊藿與補骨脂可起到溫補腎陽、筋骨強的治療效果;丹參可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的臨床療效;黃芪可起到補益氣血的臨床療效,杜仲、桑寄生可起到益補肝腎、強筋骨、祛風除濕的臨床療效,多種藥物調和使用可起到滋補肝腎、除濕止痛等治療效果,并有效促進鈣吸收,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改善臨床癥狀,緩解腰背痛、局部疼痛等效果[5]。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對實驗組患者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后,該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2.0%,明顯高于常規治療組,P
[參考文獻]
[1] 徐雋斐,陸灝.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癥的中西醫治療進展[J].老年醫學與保健,2012,18(4):249-252.
[2] 趙曉玲,牟英,單鳴,等.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的中西醫護理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4):297-298.
[3] 繆冬梅.老年骨質疏松癥與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11):365-366.
[4] 劉敬旺.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46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2,28(5):378-379.
[關鍵詞] 骨質疏松癥;治療;補腎祛瘀;中西醫結合
[中圖分類號] R68[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4(b)-112-02
現代醫學認為,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低骨量及骨組織顯微結構破壞,骨礦成分和骨基質比例減少,導致骨強度降低易引起骨折的全身代謝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骨質疏松癥發病率日趨上升,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2005~2007年,我們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取得較滿意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86例,男30例,女56例,年齡最小56歲,最大88歲,平均71歲。患者均有腰背、四肢疼痛或全身骨疼痛、下肢乏力等癥狀。影像學檢查見骨質疏松,骨密度減低,骨皮質變薄,以脊柱、下肢較明顯,椎體出現楔形變等。骨密度分級:輕度16例,中度40例,重度30例。病例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
1.2治療方法
1.2.1中藥內服以補腎填精配合活血去瘀通絡為基礎,藥用鹿角,羊藿,當歸,雞血藤,補骨脂,杜仲,山萸肉,狗脊,熟地,寄生,菟絲子,川斷,川芎,紅花,澤瀉 。臨床根據四診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服,30 d為1個療程。
1.2.2口服補鈣劑及維生素D鈣是骨骼中的重要礦物質,是骨生長的先決條件。日常膳食中鈣的攝入量不足者,應給予鈣劑藥物補充,通常每日鈣量應在1 g左右(雌激素治療者,劑量可適當降低),老年人合成維生素D的功能比年輕人弱,需同時給予小劑量的維生素D。常用鈣劑口服的有碳酸鈣、枸櫞酸鈣、乳酸鈣、葡萄酸鈣以及活性鈣等,制劑品種、規格很多,多數屬于非處方藥,應用歷史悠久,是目前預防骨質疏松的最常用藥物。由于其含鈣量各有千秋,服用時應加以折算,為保證療效,應保證老年人每日鈣的攝入量有1 g(高血壓患者的鈣補充劑應在醫生、藥師的指導下進行),鈣劑通常選用鈣爾奇D、樂力鈣片等。
1.2.3肌注骨肽注射液產地:黑龍江江世藥業,每次2 ml,每日1次,30 d為1個療程。
2結果
2.1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顯效:腰背四肢疼痛癥狀消失,骨密度檢查顯示骨密度增加;有效:腰背四肢疼痛癥狀明顯緩解,骨密度無增加;無效:和治療前比較無改善。
2.2 療效評定結果
本組86例,治療時間最長7個月,最短2個月。于治療3個月后評定:顯效63例,占73.25%;有效16例,占18.60%;無效7例,占8.13%;總有效率91.86%。
3 討論
骨質疏松一般分為原性骨質疏松與繼發性骨質疏松。老年人骨質疏松癥多為原發性骨質疏松,對于本病的治療,現代醫學多采用補鈣,補維生素D及雌激素代替療法。中國傳統醫學認為,骨質疏松屬“骨痿”范疇,中醫理論認為“骨痿”為本虛標實之證,腎虛是本,瘀血阻絡是標。故治療上標本兼治,以補腎填精、活血通絡為原則。
中醫認為“腎主骨”,對于骨質疏松多從腎虛角度入手,補腎壯骨、益精填髓兼以活血化瘀、益氣養血,并根據脾虛及肝郁等臨床癥狀進行辨證分型論治。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腎虛者有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的減退,性激素水平下降,進而引起骨功能下降,使單位體積內骨含量減少,發生骨質疏松[2]。應用補腎中藥治療骨質疏松特別是絕經后骨質疏松已得到普遍的公認和肯定[3]。本組患者大量運用補腎中藥,經現代藥理實驗研究證明,上述大多數藥物對免疫機能有很好的調節提高作用。在植物藥中羊藿等滋養腎虛藥物,在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臨床防治中療效已得到肯定,在動物實驗研究中也證實,羊藿等對破骨細胞有直接抑制作用,同時又促進成骨細胞的生長,使鈣化骨形成增加。羊藿、熟地黃歸肝腎二經,補腎壯陽,益血填精。菟絲子具有明顯的促性腺機能作用,骨碎補亦具有促進骨對鈣的吸收、骨質的形成作用[4]。現代醫學證實,鈣調節失衡與骨質疏松和血瘀息息相關[5]。血瘀造成血液中的鈣及營養物質不能正常地通過哈弗系統進入骨骼,導致骨骼失養,破骨細胞更加活躍,加重已形成的骨質疏松。傳統醫學認為,氣血對骨骼的滋養是骨骼維持正常形態和功能的關鍵,而一旦瘀血阻滯脈絡不通,骨失滋養,不通則痛,必發“骨痿”,故治療中補腎不忘去瘀,補瀉兼施,標本兼治,扶正祛邪。
骨質疏松不是缺鈣,是代謝性骨病,不能單純補鈣,本組患者治療中肌注骨肽注射液,骨肽是有調節骨代謝,刺激成骨細胞增殖,促進新骨形成,以及調節鈣磷代謝,增加骨鈣沉積,防治骨質失疏松的作用。根據臨床運用,對骨質疏松引起的疼痛具有明顯抑制作用。
由于對骨質疏松產生的原因尚不清楚,理想的藥物仍未出現,目前研究藥物中,多數是抑制骨的吸收,而對骨質形成作用差,因此,對骨質疏松在預防和穩定上比恢復骨質量方面的作用要大,單一藥物無法取得理想療效。臨床證明針對骨質疏松癥進行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可顯著減少疼痛,改善生活質量,其療效明顯優于單一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56-360.
[2]村上元孝,龜山正邦著,鄒元植澤.老年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11.
[3]許建安,楊挺,邸振福.壯骨益髓湯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療效觀察[J].中醫正骨,2000,12(5):17-18.
[4]邵敏,劉慶恩,莊洪,等.補腎中藥對骨質疏松大鼠性激素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1995,5(4):23.
【關鍵詞】骨質疏松癥;中醫療法;益腎活血湯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低骨量和骨組織顯片結構破壞為特征, 導致骨的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險性增加的一種全身性代謝骨骼疾病 。隨著社會人口的老齡化, 其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威脅著越來越多中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嚴重影響著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筆者自2010年5月—2013年09月觀察治療65例骨質疏松癥患者,年齡40~75歲;病程1個月~21年不等,均攝X線片確診,選用益腎活血湯加味辨證論治,取得滿意療效。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齡40~75歲,病程1個月~21年不等。
1.2 入選標準 參照WHO骨質疏松癥標準(外院骨密度檢查結果)及中國老年學學會骨質疏松委員會制定的《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二稿),凡確診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者列為治療觀察對象。
1.3 臨床表現 腰背疼痛,腰膝酸軟,四肢關節疼痛、麻木、酸軟無力、活動受限,肌肉酸痛及周身骨痛,脊柱生理曲度發生改變或關節變形。X線攝片表現為:骨骼密度減低,骨質透亮度增加,骨皮質變薄呈線樣變或蔥皮樣改變,髓腔增大,骨小梁變細、稀少或消失。
1.4 治療方法 以益腎活血湯為基礎方:熟地黃、覆盆子、枸杞子、五味子、沙苑子、續斷、骨碎補、丹參、牛膝、當歸、紅花、益母草、黨參、黃芪、淮山藥、茯苓。頸肩臂痛為主者加葛根、桑枝;胸背痛者加桔梗;腰背痛者加狗脊、杜仲;腰腿痛者加獨活、牛膝加量|。每天1劑水煎服,復查,1周為1個療程,一般1~3個療程即可好轉或痊愈。之后隔1~2天服1 劑,堅持3~6個月,以鞏固療效。3個月后復查X線片。
2 結果
2.1 療效判斷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關節活動自如,恢復日常生活,骨質疏松明顯改善;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活動劇烈時病變部位仍感不適,骨質疏松有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
2.2 治療結果 所選病例完成療程后,按前述標準判斷療效,65例中,痊愈41例,有效17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9.2%,平均2個療程。隨訪6個月~5年無復發,全部病例無不良反應。
3 討論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單位體積的骨量減少和骨組織顯微結構與載荷功能異常,繼而引起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險性增高的慢性、系統性骨骼疾病。
現代醫學對骨質疏松癥的治療措施主要有鈣制劑、雌激素、降鈣素、維生素D及二磷酸鹽等,雖然取得一定的療效,但由于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及費用的關系不易為每個患者所接受。筆者選用益腎活血湯加味辨證論治,取得滿意療效。本方是根據補腎、健脾、活血養血止痛的原則選藥組方。
中醫學沒有“骨質疏松癥”這個病名, 骨質疏松癥歸屬于“骨痿”、“骨枯”、“骨痹”的范疇。中醫學認為骨質疏松癥根本原因是腎精虧虛。腎為先天之本,主骨、藏精、生髓,髓藏于骨而養骨。腎精充足則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骨髓的滋養而堅固有力。腎氣不足,腎精虛少,骨髓化源不足,不能營養骨骼,而出現骨質疏松,骨骼則脆弱無力。腎精的盛衰與骨的代謝有密切關系,腎虛是骨質疏松發生的重要因素。臨床研究發現,通過中醫的方法補腎不但可以穩定和提高人體內的性激素水平,還能增強成骨細胞的活性,促進骨的形成,因此骨質疏松者須補腎。方中熟地黃、覆盆子、枸杞子、五味子、沙苑子、續斷、骨碎補、淮山藥補腎填精。
脾失健運是骨質疏松癥的重要病機。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虛則運化失司會影響胃腸對鈣、磷、微量元素、氨基酸與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肝為血海,主筋脈,肝血足而筋脈始柔。方中黨參、黃芪、茯苓、淮山藥健脾益胃、養血和血。
氣滯血瘀則是骨質疏松癥的促發因素,血瘀痹阻脈絡,氣血津液不能濡養筋骨,筋骨失于濡養便易疏松脆弱。活血化瘀中藥不僅可以改善微循環和血液流變學, 間接治療骨質疏松癥, 丹參、牛膝、當歸、紅花、益母草等都具有類雌激素樣作用, 通過調節體內激素水平及其受體表達來治療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癥是慢性頑固性老年性疾病,治療服藥要做到持之以恒。該病起病、發展都是個緩慢的過程,絕大多數患者都是因疼痛而就診,經攝片等而確診,因此運用益腎活血方,可加用蜈蚣、全蝎等味辛走竄,通絡止痛力猛性雄的蟲類藥加強止痛,緩解癥狀,取得患者信任,配合長期堅持用藥治療,是達到療效的關鍵。
通過益腎活血湯諸藥配伍,組成補腎、健脾、活血養血止痛之方劑,以奏治療骨質疏松之效,取得滿意療效。因此,認為是益腎活血湯中醫治療骨質疏松癥的一個有臨床應用價值的方劑,也突顯了中醫治療骨質疏松癥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劉忠厚.骨質疏松癥.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2,169-170.
[2] 李躍華,董元龍.老年人骨質疏松患病率與腎虛證型關系的調查.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5,6:366.
中圖分類號:R58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3)03-0028-02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自2010年1月~2010年10月本科共觀察了符合診斷標準的老年原發性骨質疏松癥住院患者20例,其中男4例,女16例;年齡65~84歲,平均年齡74歲。
12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主癥:周身骨痛,腰背酸軟疼痛,常易抽筋,下肢萎軟,不能持重,多汗。次癥:乏力,畏寒肢冷,頭暈眼花,食少納呆,肌膚甲錯,舌淡暗或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苔白,脈沉細無力。辨證分型:肝腎不足型,脾腎兩虛型,脾腎兩虛兼血瘀型。
13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 2006年制訂的《骨質疏松及骨礦鹽疾病診療指南(討論稿)——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
2治療方法
21辨證論治
211肝腎不足型主癥:周身骨痛,腰背酸軟疼痛,直立后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或日輕夜重,常易抽筋,畏寒喜暖,下肢萎軟,不能持重,多汗。次癥:腰膝酸軟,頭暈眼花,或視物昏花,發脫齒搖,耳聾耳鳴,小便清長或夜尿頻,舌質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治法:滋補肝腎,壯骨生髓。方藥:勁骨堅1號(偏陰虛者:骨碎補、生地黃、龜板、山萸肉等);陽和方(偏陽虛者:熟地、補骨脂、炮姜炭、肉桂等)。加減:便秘者加決明子、蘆薈;腹脹者加厚樸;失眠者加炒棗仁。
212脾腎兩虛型主癥:周身骨痛,腰背酸軟疼痛,常易抽筋,下肢萎軟,乏力,不能持重,多汗。次癥:肌肉枯萎瘦削,漸致緩縱不收,神疲倦怠,食少納呆,食后腹脹,便溏,或久泄不止,或排便無力,面色白,心悸失眠、畏寒肢冷,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質淡,脈細弱無力。治法:補腎健脾,壯骨生髓。方藥:玉屏補腎湯(防風、黃芪、羊藿、補骨脂、肉蓯蓉等)。加減:陽虛怕冷者加細辛;骨痛重者加制川草烏;自汗盜汗者加煅龍骨、牡蠣。
213脾腎兩虛兼血瘀型主癥:周身骨痛嚴重,腰背酸軟疼痛明顯,疼痛部位固定,直立后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日間疼痛輕,夜間和清晨醒來疼痛重;彎腰、肌肉運動、咳嗽、大便用力時疼痛加重,易骨折,身長縮短,易抽筋,下肢萎軟,不能持重,多汗。次癥:肌肉枯萎瘦削,行走困難,甚則臥床,神疲倦怠,乏力,食少納呆,便溏,或久泄不止,或腹脹便秘,面色白,畏寒肢冷,肢體麻木,肌膚甲錯,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質暗,或有瘀點瘀斑,苔白,脈沉細無力。治法:補腎壯骨,健脾活血。方藥:骨疏湯(熟地、杜仲、骨碎補、羌活等)。加減:口干口渴加石斛、花粉;腹脹者加厚樸;便秘者加蘆薈;失眠者加炒棗仁。療程:3個月為1療程,共服藥觀察1個療程。
22觀察指標(l)中醫臨床證候:周身骨痛,腰背酸痛,下肢痿軟,腿抽筋,畏寒肢冷,多汗。(2)骨密度指標。(3)骨代謝指標:雌二醇。
23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組內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骨質疏松癥療效判定標準參照1992年第一屆國際骨代謝學術會議資料《骨質疏松》制定。(1)疼痛的評定:顯效:腰脊酸疼等癥狀基本消失,疼痛癥狀積分下降≥2/3;有效:腰脊酸疼等癥狀明顯好轉,疼痛癥狀積分下降≥2/3;無效:腰脊酸疼等癥狀無好轉,疼痛癥狀積分下降≤1/3。(2)證候療效標準:按評分法(尼莫地平法)即;減分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臨床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減分率≥90%;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減分率≥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減分率≥30%,
32治療結果
321疼痛的療效治療后,顯效1例,有效13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70%。
32中醫證候療效有效1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75%。
33骨密度變化見表1。
4討論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是以骨量減少、骨組織顯微結構退化(松質骨骨小梁變細、斷裂、數量減少;皮質骨多孔、變薄)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險性增加的一種全身骨病。骨痛及腰背痛、駝背、易發骨折為其3大主癥。其在老年人尤其是絕經后婦女中發病率很高。隨著我國進入老年化社會,骨質疏松及骨質疏松后骨折已嚴重威脅我國老年人健康。傳統醫學治療該病有較大的潛力。
老年骨質疏松癥相當于中醫“老年骨痿” 范疇,也叫骨枯、骨痹、骨縮病,是由于腎氣虧虛,腎精虛少,肝精血不足,脾失健運,骨髓失養,骨枯髓減,氣血不暢,血脈瘀阻,痹阻不通所致。該研究將老年骨痿分3型:肝腎不足型、脾腎兩虛型、脾腎兩虛兼血瘀型。在本研究中,20例患者肝腎不足型11例,脾腎兩虛兼血瘀型6例,脾腎兩虛型3例。不論何種分型均有“腎虛”病機貫穿其中。根據中醫理論“腎主骨”,結合國內文獻報道和本研究結果,認為腎虛是發生骨質疏松癥的主要病因,肝、脾的虧虛多伴隨腎虛[1]。有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腎虛證的發生率逐漸升高,人體骨骼中骨礦含量卻逐漸減少,腎的盛衰和骨礦含量密切相關[2]。飲食五味也影響骨的生長,同時與脾胃功能關系密切。健脾養胃中藥可促進小腸對維生素D的吸收,促進1,25(OH)2D3的生成,提高腸道Ca2+吸收,防止鈣的大量丟失,可達到防治骨質疏松的目的[3~5]。骨質疏松的發生與肝有密切的關系,腎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筋病常涉及骨。肝腎兩虛,則筋骨失養,骨脆弱不健,肝腎兩虛往往會導致骨質疏松的發生[1]。
“老年骨痿(老年骨質疏松癥)診療方案”,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老年病重點專科的研究課題,本院參與該課題的研究。中醫藥治療老年骨痿有很好療效,其特點是辨證論治、整體調節,體現中醫的整體觀念,其達到的效果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源化的,通過多環節、多途徑、多靶點作用,既可以抑制骨吸收,促進骨形成,增加骨密度,增加骨膠原和韌性。能明顯改善骨痛,腰背酸痛,下肢痿弱,乏力,腿抽筋,畏寒肢冷,多汗等臨床證候,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未發現中藥辨證治療能提高骨質疏松癥患者雌激素水平,可能與樣本量小等因素有關。
參考文獻:
[1]葛繼榮,陳 可,王和鳴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中醫辨證分型研究[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5,15(1):9~11
[2]趙玉堂,劉凱軍,李金花,等骨礦含量與腎虛、腎主骨關系的研究[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1996,2(3):19
[3]蔣位莊,王和鳴中醫骨病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5~258
[4]許書亮,張永保骨質疏松的辨證分型與治療[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5,3(4):30~32
[關鍵詞] 社區;居民;骨折;骨質疏松
[中圖分類號] R580;R68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3-0007-03
老年人是骨質疏松的高發人群,據統計,全球骨質疏松的患者大約有2億。研究顯示,年齡超過50歲的人群中,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會出現骨質疏松。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越來越嚴重,隨著時間推移,老年人的比例越來越高,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老年骨質疏松可導致疼痛、骨折、骨骼變形等,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1,2]。本研究調查分析社區居民對骨質疏松及其骨折的認知程度,為預防老年骨質疏松提供理論依據,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2012年7~12月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選取多個社區居民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1 000份,回收917份,回收率91.7%。其中有效問卷833份,有效率為90.51%。所選擇的調查對象為社區居民、年齡超過18歲,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能夠順利完成調查,無認知障礙等。
1.2 調查方法
采用骨質疏松知識評價問卷[3]進行調查。第一部分為指導語以及卷首語,第二部分為主要調查對象的一般社會學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等。第三部分是主體部分,有7個判斷題和21個選擇題。選擇題有4個選項,所有題型均有“不知道”選項,正確選項得1分,錯選、漏選、選“不知道”為0分。最高分28分。
1.3 質量控制
所有調查人員經過統一培訓。調查時由居委會人員陪同上門拜訪居民發放調查問卷,并定期收回調查問卷。無效問卷標準:問題應答率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見表1。
2.2 骨質疏松知識得分情況
社區居民對骨質疏松及骨折認知的相關知識得分情況中,預防跌倒的答對率最高,其次為骨骼與運動和日常飲食,對診斷和治療知識的答對率最低。見表2和圖1。
2.3 不同一般資料總分差異
女性、年齡小、文化程度較高、專業技術人員的總分、危險因素、診斷與治療的得分較高。見表3和圖2~5。
3 討論
骨質疏松是一種代謝性病變,可由多種原因引起,特點是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下降,而鈣鹽和基質呈正常比例[4]。骨質吸收增多是多數骨質疏松骨組織減少的主要原因。骨質疏松主要表現為骨骼疼痛、容易發生骨折。老年人是骨質疏松的高發人群。有研究顯示,女性的危險因素有年齡、初潮年齡、首胎年齡、分娩次數、體重身高比、絕經時間、缺乏鍛煉;男性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飲酒、吸煙、體重身高比、缺乏鍛煉[5]。骨質疏松的發病率較高,有研究顯示,美國每年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高達150萬次,其中椎體骨折最常見,其次為腕部骨折和髖部骨折,達30萬次。骨質疏松導致骨折的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并且增加了住院率、手術率,增加了護理、殘疾等帶來的高昂的醫療和護理費用,給社會及家庭造成極大的經濟負擔[6-8]。骨折導致長期疼痛、活動障礙、患者自理能力下降、生活質量下降。
骨質疏松早期患者可無明顯癥狀,隨著時間延長,鈣不斷流失,一般出現癥狀時,骨鈣丟失常常已超過50%,治療效果較差。骨質疏松的患者半數以上患有疼痛,其他常見癥狀有骨骼變形、骨折。脊椎、腕部、髖部骨折是常見的骨折部位。骨質疏松性脊椎骨折多為壓縮性、楔形骨折[9,10]。骨質疏松性骨折明顯增加老年人的致殘率及病死率[1,11,12]。有調查顯示,骨質疏松性骨折后1年內31%的男性和17%的女性死亡。骨質疏松性骨折中最嚴重的是髖部骨折,多需要外科手術,術后25%~3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只有少數患者能夠完全恢復到骨折前的功能水平。髖部骨折后1年內有20%的患者死亡,20%的患者再次發生骨折。
骨質疏松通過控制飲食、改變生活習慣、調整飲食結構、合理體育鍛煉等得到預防和改善[13,14]。本調查了解社區居民對骨質疏松以及骨折的認知程度,從而為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提供理論依據。在本次調查中,社區居民對骨質疏松知識得分的總分較低,平均只有17.9分。在各項目中,預防跌倒的答對率最高,其次為骨骼與運動和日常飲食,說明社區居民對這幾個方面的相關知識認知程度較好,診斷和治療的答對率最低,說明人們對這方面的認知程度較低。考慮診斷和治療屬于專業方面的知識,普通人接觸較少,在生活以及日常信息渠道得到的相關知識較少。而其他方面,在日常信息渠道上均能得到相關的知識,并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自身保健也越來越重視,平時也會主動獲取一些相關的知識。不同性別的調查對象在骨質疏松認知總分、危險因素、診斷和治療得分情況存在差異,女性得分顯著高于男性。這可能是女性與男性相比,更關注健康以及保健知識有關。不同年齡段的受訪者在骨質疏松總分、危險因素、診斷和治療的得分方面存在差異。青年人在這三方面的得分顯著高于老年人,而在診斷和治療以及認知總分上得分高于中年人。一方面,青年人的學歷普遍較高,平時獲得知識的渠道也更多,而且學歷高者其接受能力也較強,并且也更注意主動去獲得一些相關的知識。另一方面,老年人本身記憶力以及認知能力也會有所下降,影響其對相關知識的掌握。不同學歷的被調查者在骨質疏松總體認知、危險因素、診斷和治療的得分差異顯著。學歷越高,則得分也越高。高學歷的人學習能力以及遇到問題主動尋求答案的能力更強,并且接受能力較強,獲得相關知識的渠道也更多,因此就更容易獲取相關的知識。研究生的得分沒有顯著高于本科的受訪者,這可能是研究生學科專業強,對其他知識的關注度可能相對較低。不同職業的被調查者在骨質疏松認知總分、危險因素、診斷和治療的得分也存在差異。其中專業人員的得分最高,這是因為專業人員中包括醫生職業,醫生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自然對骨質疏松相關知識、預防保健等了解程度高于其他職業。并且醫生職業者普遍學歷較高,多為本科或研究生。其他教師、公務員、學生均分也較高。一方面這類職業人群與社會的接觸較多,在社會上獲得相關知識的渠道較多。另一方面,教師、公務員、學生也屬于學歷較高的人群,這也是其得分較高的一個原因。本研究中軍人的得分較低,但在本次研究中軍人的人數較少,需要增加例數才能確定其準確情況。工人、其他職業等學歷偏低,這類人群學習的積極性也較低,因此其得分較低。
綜上所述,社區居民對骨質疏松及其骨折的認知程度較低,其中對預防跌倒的認知較好,而對診斷和治療方面知識的了解較差。女性、學歷高、青年人在骨質疏松認知總分、危險因素、診斷和治療方面的得分較高。
[參考文獻]
[1] 孫強,梁慶晨. 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外科治療方法[J]. 醫學綜述,2013,19(5):895-897.
[2] 馬芳遠,高青房,朱秀華.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臨床藥物治療新進展[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3,11(1):48-49.
[3] 宋佳明,程志安,郭新峰,等. 骨質疏松知識評價問卷的信度、效度研究[J]. 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0,16(5):356-359.
[4] 馮乃清,路慎國. 老年骨質疏松股骨頸骨折患者圍手術期健康指導[J]. 中國傷殘醫學,2013,21(3):220-221.
[5] 張德宏,李晶. 老年骨質疏松癥的病因病機及防治原則探析[J]. 西部中醫藥,2013,26(3):90-92.
[6] 陳曉依,劉峰,陳紅方,等. 老年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自我感受負擔與生活質量的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2013,28(6):486-489.
[7] 徐文婧. 多元化健康教育對骨質疏松骨折患者術后療效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4(2):317-319.
[8] 吳麗華,葉學麗,田慶顯. 健康教育對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120-122.
[9] 王棟琪,汪兵,賀寶榮. 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行單雙側椎體后凸成形術的對比研究[J]. 脊柱外科雜志,2013,11(1):8-12.
[10] 劉伯昊,黎澤森,李美軍,等. 經皮椎體成形術與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臨床分析[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5):357-358,361.
[11] 陳峰,白衛東,孫云偉,等. 廣州市蘿崗區老年性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2013,51(2):13-14.
[12] 王翔宇,郭亮兵. 掌側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質疏松性骨折臨床療效分析[J]. 中國實用醫刊,2012,39(21):36-38.
[13] 吳敏,莊建華,王堯杰,等. 社區干預對骨質疏松性骨折高危人群的效果評價[J]. 浙江臨床醫學,2013,(3):394-395.
【關鍵詞】骨質疏松;葡糖糖酸鈣;骨肽注射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82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773-01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全身性骨量減少性疾病,該病主要有兩種,一是原發性骨質疏松,二是繼發性骨質疏松[1]。該病的主要特征為患者骨量低下、易發生骨折、骨微結構損壞、骨脆性增加[2]。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腰背疼痛、骨折、畸形現象。該病的誘發因素主要有內分泌因素、遺傳因素、藥物因素、營養因素、疾病因素等幾種,通常是由于受到幾種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疾病,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我院為提高老年骨質疏松的治療效果,對收治的96例患者行不同的治療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具體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次研究選取的是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96例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男58例,女38例,最小年齡56歲,最大年齡81歲,平均年齡67.8歲;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酸痛、腰背疼痛癥狀,且負重時癥狀加重;其中75例患者伴有駝背、身高縮短現象,41例患者伴有呼吸困難、胸悶氣短癥狀。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方法患者伴有骨折現象,且部分患者伴有功能障礙、疼痛、腫痛現象。部分患者伴有股擦音、畸形現象,身高縮小,駝背或脊柱側凸。將X線片檢查,患者骨密度下降,骨髓腔增大、骨小梁稀疏、骨皮質變薄。經骨密度檢查,患者骨密度降低。
1.3治療方法給予對照組患者口服葡萄糖酸鈣片治療,每日三次,每次500mg。并在此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骨肽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其滴注液應為250ml生理鹽水加80mg骨肽注射液的混合液,每日一次,連續治療30天。經X線檢查治療骨折發生情況,并經QDR-200型雙能X線線吸收骨密度儀檢查患者髖部骨和腰椎正位骨密度。
1.4療效判定顯效:患者骨密度變化率上升大于2.5%,且患者疼痛癥狀顯著緩解,關節活動靈活;有效:骨密度變化率上升小于2.5%或無變化,患者疼痛癥狀有所減輕,關節可進行活動;無效:骨密度降低,患者疼痛癥狀未減輕,關節活動存在障礙。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P
2.1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1.7%,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7.1%,P
表1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組別1例數1顯效1有效1無效1總有效率觀察組148121(43.8%)123(47.9%)14(8.3%)144(91.7%)對照組148115(31.3%)122(45.8%)111(22.9%)137(77.1%)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骨密度對比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髖部骨密度及腰椎骨密度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髖部骨密度及腰椎骨密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
3討論
骨質疏松是一種全身骨折代謝障礙性疾病,患者骨量低下、易發生骨折、骨微結構損壞、骨脆性增加是該病的主要特征,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呼吸困難、骨折、胸悶氣短、身高縮小、畸形、駝背等現象[3]。由于受到內分泌失調、藥物、遺傳等因素的影響,患者往往會出現破骨細胞和成骨細胞失衡現象,使得成骨細胞作用小于破骨細胞,破骨細胞大量的吸收骨質,同時釋放骨鈣,造成骨密度降低,導致患者出現骨質疏松癥狀[4]。因此,臨床上通常在對患者補充鈣質的同時,對骨質吸收現象進行抑制。現階段臨床上治療骨質疏松癥的藥物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骨吸收抑制劑,比如降鈣索、雙膦酸鹽等,該類藥物的主要作用是對患者的骨吸收現象進行抑制[5]。二是促骨形成劑,比如甲狀旁腺激素、氟化物等,該類藥物的主要作用是促進骨形[6]。三是改善骨質量的藥物,比如維生素D活化劑等。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及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臨床上逐漸開始應用骨肽注射液來治療骨質疏松癥,該藥物不僅能有效的促進骨細胞分化,同時還能有效的對骨細胞吸收進行抑制。其主要是由氨基酸、多肽類骨代謝因子、無機鹽、有機鈣、微量元素、無機鈣、磷等多種成分構成,且該藥中還含有少量的甘露醇。其能有效的對節骨代謝進行調節,促進成骨細胞增殖,從而達到促進新骨形成的目的,此外,該藥還能對磷、鈣代謝進行調節,增加沉積的骨鈣含量,從而有效的對患者體內破骨作用增加現象進行改善,使骨代謝逐漸處于平衡狀態,從而在根源上改善患者骨質疏松癥狀。此外,現階段臨床上通常將骨密度作為診斷骨質疏松癥的一項主要指標,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骨密度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患者均未出現腎功能、肝功能、血常規、尿常規異常現象,因此,給予老年骨質疏松患者骨肽注射液治療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針對伴有嚴重骨質疏松癥狀的患者,可將100毫克骨肽注射液溶于生理鹽水,給予患者靜脈滴注治療,一日一次,連續治療30天。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1.7%,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7.1%,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髖部骨密度及腰椎骨密度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髖部骨密度及腰椎骨密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
[1]孔祥波,節曉光,高楊,田林濤.復方骨肽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骨關節骨性關節炎等退行性病變和骨質疏松癥疼痛臨床效果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3,8(05):126-128.
[2]錢學淵.骨肽注射液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64例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1,8(10):132-134.
[3]康靖東,陳娟,徐偉軍,光.鮭降鈣素與注射用骨肽聯合超聲藥物透入治療老年骨質疏松腰背痛的臨床比較[J].頸腰痛雜志,2012,9(06):34-36.
[4]N.B.Melnikova;A.E.Bolshakova;M.V.Sidorova.et.Development of the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micephosphone containing dimephosphone and its study by modeling osteoporosis[J].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Journal,2012,Vol.46(No.8):498-503.
[關鍵詞] 腰椎管狹窄并骨質疏松癥;手術;治療;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 R68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8(c)-0050-02
腰椎管狹窄癥的發病原因為腰椎管、神經根管或者椎間孔狹窄將馬尾神經擠壓,而導致了許多的癥狀,如腰腿疼痛、嚴重的間歇性跛行,甚至導致患者喪失行動能力而臥床不起。治療該疾病的重點在降低椎管的壓力,緩解馬尾神經的壓迫,保持脊椎的穩定性,并且避免出現并發癥。該疾病的發病人群一般年齡較大,許多患者本身存在骨質疏松的情況,或者合并各種基礎性內科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梗塞等,因此在治療上存在許多實際的困難,其也是需要醫療人員研究的課題[1]。為探討腰椎管狹窄并骨質疏松癥采用手術方式治療的效果,該研究回顧性分析了該院于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32例腰椎管狹窄并骨質疏松癥患者進行的手術治療過程,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并總結治療經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2例腰椎管狹窄并骨質疏松癥患者,男21例,年林偉55~75歲,平均年齡為(61±2.4)歲;女11例,年齡為57~76歲,平均年齡為(62±1.8)歲。上述患者的病程為(3±12)年,平均病程為(3±1.2)年。在對病情進行診斷時,患者均進行了磁共振或者CT檢查,拍攝到了其腰椎正側位和雙斜位的具體情況,患者的腰椎管狹窄的部位均超出2個。根據腰椎管狹窄原因的不同,上述32例患者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①先天性原因 由于先天性的生理缺陷,出現的先天性椎弓峽部不連接及滑脫、先天性脊柱裂的患者8例;②骨病或創傷原因 其他骨病或者創傷累及脊椎而引起的腰椎管狹窄的患者5例,如腰椎間盤突出、強直性骨炎湖綜合其他創傷等;③退行性原因 由于關節突增生、肥大,并逐漸向椎管內部聚集,黃韌帶肥厚,椎間盤退化、或相關機能退化、后縱韌帶鈣化、椎管后壁及側壁的骨及周圍的纖維組織出現增生而引起的腰椎管狹窄的患者19例,在總數中占有較大額比例。
上述患者的均存在情況較為惡劣的腰骶部酸困情況,無法長時間站立,或者在行走之后,病情更加嚴重,并表現出雙腿酸脹、腫痛、麻木、感覺遲鈍、發涼等癥狀,在臥床休息后癥狀及有所緩解,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則會出現雙腿感覺功能退化、肌力逐漸弱化,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現象[2]。
1.2 治療方法
在進行手術之前,患者需要進行CT掃描或者其他影像學的檢查,醫生制定好合理的手術方案。手術時需要檢查好設備是否處于正常狀態,醫療耗材到位。對患者做好消毒工作后,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或者靜脈復合麻醉。患者的胸、髂部需要使用軟墊高度稍微抬起,并取俯臥位。在病變節段的中心位置為入路,行切口,將估摸剝離,并出棘突椎板、小關節突及橫突根部,確認腰椎狹窄的具置。在情況較為嚴重、狹窄程度較深的一次,將黃韌帶切除,并將椎板內增生的部位和已經出現內聚、增生、肥大的關節突一并清除。再對主板后壁以及側壁中已經變厚的纖維組織、腰椎間盤突出和后縱韌帶的骨化部位進行徹底清理,擴大根管,以降低壓力。在椎板后方的正中部位需要使用專門的椎板咬合鉗在追內進行潛行擴大操作,使馬尾神經的壓迫解除。再將切口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設置負壓引流管。在縫合時,需要將腰背肌筋膜與棘上韌帶進行縫合;將側椎板與上下關節突軟組織徹底剝離,在使用骨鑿在其表面進行粗糙處理,并沖洗干凈,再已經切除的同種側椎板骨質足量的移植于該部位,將腰背筋膜與棘上韌帶仔細縫合,避免移植的骨塊位置移動,而積壓到脊髓,最后對手術的外部切口進行常規縫合。手術結束后,患者需要臥床靜養,靜養時間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而定,一般約為3個左右,經過CT掃描或者其他影像學檢查證實植入的骨質已經與組織完全融合,才可以進行一般的日常活動[3]。
2 結果
32例患者的手術切口均1期愈合,恢復情況良好,沒有切口感染的情況,植骨質移植后,沒有出現較為明顯的排斥反應,愈合時間為2個~4個月,平均愈合時間為(3±0.5)個月。在經過手術治療后,使脊椎的穩定性增強,消除了病因,32例患者中,腰部及下肢的疼痛、酸腫、麻木等癥狀完全消除的患者28例,癥狀明顯改善的患者4例,治療效果較為理想。
3 討論
3.1 治療的基本原則
患者在診斷后,確診屬于腰椎管狹窄并骨質疏松癥時,需要進行CT掃描、磁共振或者X線等影像學檢查,以確認椎管狹窄的情況,并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在原則上,一般先實施保守治療,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確認無效后可以轉為手術治療。常規的治療方法較為豐富,如椎管減壓、釘棒系統固定、椎間盤摘除、椎間隙及椎體周圍植骨術,但是其缺陷在于手術操作較為復雜,患者適應性不佳,身體損傷大,且手術成本較高。也存在許多不適合手術的情況,如患者存在全身性的關節退變,則不適合進行創傷較大的手術[4]。
3.2 該組實驗中手術方式的優點
該組實驗中進行的手術具有以下優點:①適應廣泛:該手術方適用該病情發展的各個階段,對患者自身體質也沒有特別的要求;②操作簡單: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一側,進行椎板切除,并對椎管進行潛行擴大,再切除已經骨化的椎間盤及后縱韌帶等,有效降低椎管所受到的壓,從而形成完善的神經通路[5];③對患者的身體損傷小:手術過程所需的時間及麻醉時間均較短,出血少,平均出血量約為300 mL,對患者的身體損傷也較小;④成本低:手術過程中不需要通過拍片進行定位,無固定,不僅降低手術傷口的感染率,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手術的成本。
[參考文獻]
[1] 郭含軍,郁有來,朱亞平,等.雙側腰椎板間環形減壓治療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96例[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0(10):45.
[2] 葉斌,陳友燕,馬輝,等.不同方法治療老年型骨質疏松癥患者轉子間骨折療效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0,35(11):1096-1098.
[3] 尹書東.老年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53例手術治療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72-73.
[4] 張慶林,馮彩燕,李江,等.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的手術治療[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2):46-47.
[關鍵詞] 鮭魚降鈣素;鈣爾奇D;髖部骨折;骨密度
[中圖分類號] R6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6(a)-0017-02
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數量逐年上升,此類患者容易發生骨折,髖部骨折是常見部位。由于種種原因仍有一定數量的患者采取臥床、患肢牽引制動的方法保守治療。而臥床后可導致骨質進一步流失,即廢用性骨質疏松,加重原有病情,從而增加骨折的風險。本研究聯合應用鮭魚降鈣素和鈣爾奇D來治療此類患者,發現腰椎骨密度降低不明顯,取得了良好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8年5月~2010年11月收治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6例,女24例;年齡61~75歲,平均69.7歲。包括股骨頸骨折7例,股骨粗隆間骨折23例,均為傷后1周內的新鮮骨折,且無神經、血管損傷癥狀。將3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1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和受傷部位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 0.05)。以上患者均自愿要求采用臥床、患肢脛骨結節骨牽引的方法保守治療。本資料經我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患者知情同意。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行患肢脛骨結節骨牽引術,牽引重量為體重的1/10~1/7,定期復查髖部X線,調整牽引重量,針孔區無菌包扎,每日消毒處理。治療組患者在就診后4周起應用鮭魚降鈣素針劑(意大利利沙大藥廠生產)50 U皮下注射1次/d,4周后改為2次/周,療程共8周。同時應用鈣爾奇D片(美國惠氏-百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600 mg 口服 1次/d,連用8周。對照組患者未接受上述治療。另外囑所有患者早期開始患肢肌肉等長收縮鍛煉預防廢用性肌肉萎縮及深靜脈血栓形成,加強護理,注意皮膚情況,預防壓瘡形成。
1.3 骨密度測定
兩組于治療前、后分別應用美國NORLAND公司生產的X-36R型雙能X線骨密度儀(DEXA)行腰2~4椎體骨密度(BMD)測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治療前、后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骨折愈合情況
X線定期觀察顯示所有患者均處于愈合過程中,治療12周后均達到骨性愈合,無骨折不愈合出現。所有患者均未出現皮膚壓瘡、靜脈血栓等并發癥。
2.2 藥物不良反應
治療組15例患者中有4例于應用鮭魚降鈣素早期出現輕度發熱,1周左右癥狀自然消失,均能堅持治療。
2.3 骨密度情況
應用鮭魚降鈣素治療后8周發現治療組腰2~4椎體BMD與治療前比較無明顯變化(P > 0.05)。而對照組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3 討論
目前世界范圍內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我國人口眾多,同時也擁有大量的老年人口。老年人骨質疏松癥發病率高,目前對于骨質疏松癥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確[1-2]。脆性骨折是骨質疏松癥患者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輕微外力即可造成。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常見部位是前臂、脊柱和髖部,臨床上髖部骨折患者屢見不鮮,研究表明全球范圍內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人數逐年增加明顯,且骨折后病死率為高達5%~20%[3]。髖部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頸骨折和股骨粗隆間骨折,對于老年患者目前主張早期手術治療以減少臥床時間,避免并發癥的出現,促使患者盡快恢復自理能力,減輕社會和家庭負擔。但是由于身體狀況、本人意愿和資金等方面的原因仍有一部分患者采取長期臥床和患肢骨牽引、制動的方法保守治療。老年人長期臥床并發癥多,主要包括墜積性肺炎、壓瘡、泌尿系感染和廢用性骨質疏松等。
長期臥床后骨骼承受的重力和應力減少而抑制了成骨細胞介導的骨形成過程,導致破骨細胞介導的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形成、骨吸收脫耦聯,出現骨量的負平衡,即廢用性骨質疏松。目前對于廢用性骨質疏松的具體病理機制仍不十分清楚,長期的臥床、制動和癱瘓等都是廢用性骨質疏松常見原因,可使骨量減低及骨組織微結構退變,骨小梁變稀疏,骨強度下降,從而發生廢用性骨質疏松[4]。據研究臥床后3~10個月時廢用性骨質疏松發病率可達42.9%~46.9%[5],骨量的進一步流失加重了原有的骨質疏松,增加了以后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6],從而進入惡性循環,因此對于廢用性骨質疏松的防治需要臨床醫師予以重視。
骨質疏松癥的常用治療藥物有雙磷酸鹽類和降鈣素以及各種鈣劑,前二者常分別聯合鈣劑應用,雙磷酸鹽類臨床上常用口服劑型,因其服用方法的特殊性,要求保持上身直立30 min以上,故不適合臥床患者,因此筆者選用了鮭魚降鈣素的針劑,聯合應用鈣劑。降鈣素是調節鈣代謝,抑制甲狀旁腺素的激素之一,其能顯著地降低骨質疏松癥和其他一些骨病的骨鈣丟失,適用于骨質疏松癥,變形性骨病和痛性神經營養不良癥等,其能抑制破骨細胞活性,同時刺激成骨細胞形成。鮭魚降鈣素對其受體結合部位具有很高的親和力,具有十分良好的臨床效果并且比合成的哺乳類(包括人)的降鈣素作用持續的時間更長[7-8]。鈣爾奇D同時含有碳酸鈣和維生素D成分,是臨床常用的鈣劑之一,作為骨質疏松癥的基礎治療[9]。鮭魚降鈣素和鈣劑聯用是臨床治療骨質疏松癥的常用方案。
本研究中,筆者發現對照組患者臥床12周后出現腰椎BMD減低,與治療前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即出現了腰椎廢用性骨質疏松。而治療組患者12周后的腰椎骨密度數值較治療前未見明顯變化。筆者分析,鮭魚降鈣素通過抑制破骨細胞活性和刺激成骨細胞的生成作用而抑制了廢用性骨質疏松的發生,從而可以避免未來發生病理性骨折的風險。
綜上所述,鮭魚降鈣素聯合應用鈣爾奇D可以改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臥床后腰椎骨密度的丟失,預防廢用性骨質疏松,可為臨床治療此類患者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WHO. Obesity,preventing and manging the global epidemic[R]. Report of who comsultation on obesity genera,1997.
[2] Poor G,Atkinson EJ,O Fallon WM,et al. Prediction of hip fracture in elderly men [J]. J Bone Miner Res,1995,10(12):1900-1907.
[3] Magit DP,Medvecky MJ,Baumgaertner MR.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and subtrichanteric geriatric gractures. Techniques in orthopaedics [J]. Hip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2004,19(3):153-155.
[4] 孫客.廢用性骨質疏松癥臨床實驗研究現狀[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1,16(2):125-126.
[5] 孫海飚,劉強.廢用性骨質疏松癥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骨科學分冊,2005,26(5):300-301.
[6] 劉禮金,許永武.骨密度測定對預測老年人骨質疏松骨折價值的相關研究[J].江西醫藥,2008,43(3):248-250.
[7] 張捷,陳永茂,沈朝東.低頻脈沖電磁場聯合鮭魚降鈣素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3):32-34.
[8] 黃建新,楊升平,葉宇.鮭魚降鈣素噴鼻劑對絕經后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圍術期的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