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康復護理干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5.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5-0085-03
顱腦外傷是臨床常見嚴重意外損傷,病情兇險,致死率與致殘率較高,如不及時治療很容易導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嚴重受損,影響其預后,不利于其后續(xù)康復,因此分析影響顱腦外傷患者的預后因素對于指導臨床有效治療有積極意義,是提升患者生存率與生存質量的關鍵[1]。影響顱腦外傷預后的因素諸多,及時正確地進行傷情、預后評估,采取合理搶救、治療措施、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生存質量有重要意義[2]。重型顱腦外傷所致的功能障礙廣泛而復雜,除了意識狀態(tài)、語言認知、感覺功能及精神心理狀態(tài)外,肢體運動能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且這些功能障礙都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3]。為探究影響顱腦外傷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及護理,本次研究選取2015年2月-2016年8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顱腦外傷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臨床診療報告整理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8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顱腦外傷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納入研究患者均經過腦CT或MRI檢查確診,受傷距離入院時間≤2 h,具備顱腦手術指征,排除嚴重合并傷、心肝腎功能障礙、妊娠婦女、精神障礙、手術禁忌證等。8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15~62歲,平均(38.4±4.1)歲,受傷至入院時間0.3~2.0 h,平均(1.58±0.33)h,研究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15~60歲,平均(37.5±3.8)歲,受傷至入院時間0.3~2.0 h,平均(1.61±0.29)h,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做相關檢查與手術準備,手術完成后均實施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護理內容主要包括降顱壓、監(jiān)測生命體征、營養(yǎng)支持、消炎止血、保腦、給氧等。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干預內容如下。
1.2.1 心理方面 了解患者病情、心理狀態(tài)與生活需求,針對患者個人情況進行優(yōu)質溝通交流,增強患者信任感,幫助疏導患者負面情緒,消除疑慮,提升治療依從性。及時了解患者心態(tài)變化與個人需求,為后續(xù)護理干預計劃的實施提供指導。幫助患者及家屬認識康復護理的重要性與有效性,在康復期間給予心理指導,讓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4]。
1.2.2 轉移訓練 為保持患者肢體功能和關節(jié)活動度,改善血液循環(huán),防止肢體攣縮、褥瘡、呼吸道感染及神經壓迫等采取的一種康復性訓練。在患者清醒后指導患者進行適應,緩解頭痛頭暈癥狀,按照臥位-低半臥位-高半臥位-坐位-立位-行走順序進行適應,指導患者每個階段變化護理,對頭部進行左右轉動[5]。在患者頭暈頭痛癥狀逐漸緩解中向下一階段過度,若恢復不理想,則適當延長適應時間,若頭部反應劇烈,則立即聯(lián)系醫(yī)生進行觀察處理,調整適應計劃。
1.2.3 認知功能訓練 對患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在患者住院期間積極進行會談,會談內容以認知干預為主,實施綜合分析能力和記憶訓練的方法[6]。首先理解患者感受,調整自身情緒,其次指導并幫助患者識別思維,幫助患者尋找出錯誤認知并進行糾正,緩解其帶來的不良影響,最后重建合理認知,增強患者信念,并實施認知與行為干預,提升配合度。顱腦外傷患者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制,多數(shù)患者出現(xiàn)的各種消極情緒,采取早期的康復干預、認知功能的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提高患者生活質量[7]。盡可能避免腦損傷帶來的后遺癥,減輕和改善腦損傷所致的認知功能的障礙[8]。
1.2.4 肢體康復訓練 要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神經系統(tǒng)癥狀不再惡化時開始進行,內容包括肢體訓練、床上床下訓練、平衡訓練、行走訓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進食、洗漱、梳頭等)訓練等。運動訓練是臨床護理重點,依靠健側肢體輔助患肢關節(jié)活動,指導患者平衡訓練與減重步行訓練。運動訓練中依據(jù)Orem自理理論指導患者臨床運動實踐,提供知識講解、動作示范等,根據(jù)患者不同階段訓練需求提供不同生活輔助器具,貫穿于日常康復訓練中,需注意盡量限制健側肢體的替代功能。對于平衡較差的患者及偏癱患者要使用手杖或者四腳手杖等改善平衡,緩解偏差癥狀,完成健側與患側的訓練[9]。根據(jù)患者肢體功能表現(xiàn)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提升訓練強度,鼓勵患者自主參與訓練,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1.3 評價標準
患者預后評價選用格拉斯哥預后(GOS)評分,以得分1~3分為患者預后不良,4~5分為患者預后良好,患者得分越高顯示預后越好。臨床護理效果?u估選用神經功能缺損(NFD)評分標準、改良Barthel指數(shù)評定量表(MBI)與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FMA)評價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ADL(日常行為活動)與軀體功能,NFD得分越低恢復越好,MBI得分越高恢復越好,F(xiàn)MA得分越高恢復越好[1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臨床所得數(shù)據(jù)均應用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干預前兩組患者NFD、FMA、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組內比較,兩組患者NFD、FMA、MBI評分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改善效果更為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結、直腸癌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類惡性腫瘤,疾病的發(fā)生與人們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飲食不規(guī)律,導致結、直腸癌的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臨床主要通過手術治療,在治療期間康復護理對患者的病情尤為重要。本次研究旨在探討綜合康復護理千預在其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具體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研究?x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醫(yī)院收治的90例結、直腸癌患者作為這次研究對象,入選患者均給予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手術,根據(jù)患者入院治療的先后順序進行分組,其中常規(guī)組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最大年齡68歲,最小年齡45歲,平均年齡(53.6±2.3)歲;其中合并高血壓患者1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8例。研究組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最大年齡70歲,最小年齡45歲,平均年齡(54.0±2.5)歲;其中合并高血壓患者14例,合并糖尿病患者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合并疾病等基本資料相仿,具有比較意義。
1.2 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2]
納入標準:①患者入院后均給予結直腸癌根治手術,手術完成后經病理切片和腸鏡檢查,確定為結、直腸癌;②患者均未進行化療;③能正常進行溝通;④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配合研究。
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精神疾病或是意識障礙患者;②伴有慢性疾病患者;③癌細胞己出現(xiàn)擴散的患者;④伴有其他胃腸疾病患者。
1.3 方法
常規(guī)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①在術前給患者講解手術中需注意的相關事項,在術前3d,指導患者應用半流質食物,手術前應用抗生素進行感染防控,口服瀉藥,給予灌腸清潔;術前禁食12h,禁水3h。②手術過程中給予補液,補液量在2.5L左右,手術過程中給患者保暖。③術后在患者排氣后給予飲水,進流質食物,對疼痛程度較為明顯的患者給予陣痛藥物,術后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確定是否拔除胃管,在術后一周,口瘺完全吻合后將尿管和引流管拔除,術后根據(jù)患者的病情恢復狀況指導患者合理進行肢體運動。
研究組:在常規(guī)組的基礎上給予綜合康復護理,主要包括:①在術前,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的評估,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的綜合康復護理方案,給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給患者發(fā)放健康宣教資料,有助于患者了解手術和護理的整個流程,給患者講解康復護理對病情恢復的重要性;并給患者詳細講解康復護理理念的具體計劃,有效改善護患關系,獲得患者的信任,有效消除患者的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改善患者的治療和護理的配合度;術中注意給患者保暖。體溫維持在36℃~37℃。②術后康復護理:手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指證,尤其是心、肺功能的監(jiān)測,指導患者適當吸氧,嚴密監(jiān)測血氧、血糖和心電圖監(jiān)測,嚴密觀察患者的排氣情況;術后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給患者講解術后可能遇到的狀況,緩解患者內心的焦慮情緒;指導患者選取合適的,半臥位較佳,有助于患者呼吸順暢,平臥時,將頭部偏向一側,防止誤吸;定時更換,避免長時間壓迫某個部位,出現(xiàn)壓瘡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指導患者進行簡單的翻身、起坐、屈膝鍛煉,逐漸過渡至翻身、下床活動,對于不能下床運動的患者,定時給予退步按摩,防止出現(xiàn)靜脈栓塞。③術后嚴密觀察引流管、輸液管情況,定期更換傷口處的敷料,指導患者正確咳嗽、排痰,給患者拍背,對于排痰困難患者,給予霧化吸入治療。④在患者術后首次排氣后,根據(jù)患者病情進行胃管排除,指導患者少食多餐,多食用高蛋白、富含維生素、低鈉飲食,多食用補氣食物,對于氣血虧虛患者,多食用龍眼等補氣的食物,對于脾氣虧虛患者,多食用山藥、蓮子等健脾食物。
1.4 指標觀察[3]
觀察兩組患者給予腹腔引流、尿管留置時間、排氣、下床活動和住院時間;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在患者出院時應以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對本次護理進行調查。
1.5 統(tǒng)計分析
對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利用SPSS 18.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來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n/%表示,用x2檢驗,檢測P值,如果經檢測P值小于0.05,則提示經比較兩組數(shù)據(jù)間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腹腔引流、尿管留置時間、排氣、下床活動和住院時間
與常規(guī)組比較,研究組患者腹腔引流時間、尿管留置時間、排氣、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比常規(guī)組短,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93.33%)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82.22%),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研究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卒中屬于腦血管疾病中的一種,給患者生活帶來諸多不便[1]。早期康復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方法,其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指導患者進行適當?shù)腻憻挘梢杂行嵘窠浵到y(tǒng)的可塑性,進而實現(xiàn)改善肢體功能的目標[2]。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腦卒中偏癱患者128例,對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療效進行研究,詳細內容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X卒中偏癱患者128例,隨機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64例。試驗組男32例,女32例;年齡33-78歲,平均(55.50±17.27)歲;發(fā)病時間7-72h,平均(39.50±19.04)h。對照組男33例,女31例;年齡33-78歲,平均(55.52±17.97)歲;發(fā)病時間7-72 h,平均(39.53±20.01)h。兩組在臨床資料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guī)護理,護理內容包括用藥指導,健康教育和日常生活護理等。試驗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詳細內容如下。①患者患病期間比較容易出現(xiàn)煩躁、焦慮和恐懼等負面情緒,在患者出現(xiàn)上述情緒時護理人員需要及時進行開導,將腦卒中偏癱疾病的相關知識以及主要治療方法等講述給患者及其家屬,讓其對此種疾病產生更多的認識,進而提升其自信心,能夠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接受后續(xù)治療;與此同時在患者病情較為穩(wěn)定且心情愉悅時護理人員可以使用和藹可親的語氣同其進行溝通,讓患者對護理人員產生更多的信任。②在患者人院后護理人員需要對其患側肢體進行合理擺放,避免因擺放位置不當導致患者患側肢體出現(xiàn)麻木或者患側病情加重的情況,為后期康復訓練奠定堅實的基礎;并且護理人員需要對機體整體方面的知識進行講述,讓患者以健側帶動患側進行相應的運動,提升康復訓練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需要根據(jù)其病情制定相應的肢體康復訓練方案,在制定完成后逐項進行講述,讓患者有所了解。如果患者發(fā)生任何問題,護理人員需要盡快做出解釋,避免其產生不信任的心理,之后便可展開肢體康復訓練。護理人員需要指導和協(xié)助患者進行肢體按摩、屈伸,內旋以及外展等,2次/d,每次時間0.5h左右。并且需要告知家屬每天用溫水給患者泡腳,在訓練一定時間后根據(jù)患者病情加大訓練強度,讓其下床拄拐進行走動,在此期間護理人員或者家屬需要全程進行陪同,避免患者出現(xiàn)摔倒的情況。③在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需要對其進行護理,當患者患病位置在下方側臥位時護理人員需要對其頭部和頸椎位置進行調整,使頭部和頸椎上部處于彎曲的狀態(tài),對下頜進行內收處理;將患者患側的肢體向前方伸出,使肩關節(jié)彎曲度
評價標準:使用Barthel指數(shù)對患者日常生活能給力進行評估,內容涵蓋吃飯、洗澡、穿衣服和行走等,滿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強;使用Harris評分對患者肢體功能進行評估,內容包括疼痛,活動度和畸形等,滿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肢體功能恢復的越好;使用HAMA和HAMD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程度進行評價,分數(shù)越高代表焦慮和抑郁程度越嚴重。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
結果
護理前后Barthel指數(shù)、Harri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的Barthel指數(shù)、Harri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患者Barthel指數(shù)、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護理前后HAMA評分、HAMD評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HAMA評分、HAMD評分均有所降低,試驗組患者降低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討論
【摘要】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影響,以便為護理人員提供可參考的護理依據(jù)。方法 選擇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21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61例和對照組60例,分別采用常規(guī)治療和常規(guī)治療加康復護理,評價其效果。結果 在經過常規(guī)治療及康復護理后,康復組的DDNF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
腦卒中癱患者的自我癥狀提供一定的臨床指導。
【關鍵詞】康復護理;干預;腦卒中;偏癱
Abstract: Intention : In order to researchwhat effects rehabilitation nursing will have on hemiplegia caused by acute cerebral stroke ,and in order to provide data for nurses to refer to. Approach: To randomly pick out 121 hemiplegia patients of January 2008 to January 2010 in our hospital , and divide them into two groups-61 ones of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60 ones of control group. Then apply to the R-group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but to the C-group only conventional therapy .Finally carry out an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Results: After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 the defect degree of neruodefect(DDNF)of the R-group is remarkab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led(p
腦卒中在我國很常見,致殘率極高,偏癱是其最多的致殘之一。隨著我國逐漸老年化,康復醫(yī)學又起步較晚,人們缺乏康復意識,特別是近幾年腦卒中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并趨向年輕化。大部分腦卒中患者還不能及時得到康復治療,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而,腦卒中后的早期康復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們對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21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了早期康復護理,收到很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21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男72例,女49例,年齡43-83歲,平均年齡65.8±9.6歲。選取標準為:①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1];②腦CT或MRI提示有腦出血或腦缺血的證據(jù)。將選取的病例隨機分為康復組61例和對照組60例,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兩組病例入院時和入院治療后1個月分別進行功能評定。兩組病例的藥物治療和常規(guī)護理基本相同。康復組的康復護理內容包括:
1.2.1早期:讓患者處于良肢位,良肢位是為防止或對抗痙攣姿勢的出現(xiàn)、保護肩關節(jié)及早期誘發(fā)分離運動而設計的一種治療。①仰臥位:頭下置枕不宜過高,患側肩后墊一比軀體略高的枕頭上,肩外展50°,內旋15°,屈40°,肘腕、手指諸關節(jié)均伸展,髖、膝于屈曲位,踝關節(jié)位于中立位,背屈90°,伸髖、膝,足下放置T型枕,防止髖內、外旋。②健側臥位:健側在下,患側在上,頭枕不宜過高,患側上肢下墊一枕頭,使患側肩部前伸,肘關節(jié)伸展,前臂旋前,腕關節(jié)背伸。③患側臥位:患側在下,健側在上患側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確保肩胛骨的內緣平靠于胸腔,肘關節(jié)伸展,手指張開,掌心向上。做翻身練習,定時翻身,從被動變?yōu)橹鲃樱戎饾u加大,雙腿橋式練習,患側起坐訓練等,預防壓瘡。
1.2.2痙攣期:隨時保持肢體功能位,對肢體進行按摩,特別加強患側手臂、下肢的按摩,輕柔緩慢進行,對拮抗肌肉予以安撫性的按摩。如果患者的體力允許的話,鼓勵患者進行自我按摩,健側帶動患側運動。必要時采取相應的措施改變肢體的緊縮程度。如:偏癱患者處于緊縮階段時,可采用毛巾卷置于偏癱側的手掌中心中,以矯正指關節(jié)的攣縮。
1.2.3恢復期:針對患者的功能障礙特點,采用醫(yī)學的、社會的、教育的、職業(yè)的治療手段,讓患者適度活動。鼓勵患者利用健手或健手帶動患手進行洗臉、刷牙、吃飯、更衣,盡量減少他人的幫助,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讓患者手指互相對指、畫圖、寫字等加強手的精細、協(xié)調、控制能力的訓練。鼓勵患者多說話,多唱歌,既可防止舌頭攣縮又可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患者的信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確保生活質量。
1.3 效果評價
采用全國第四次腦血管學術會議提出的方法評定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DDNF) [2],最低0分,表示臨床神經功能正常,最高為45分,表示功能缺損嚴重。對選區(qū)病例在入院時和康復護理1個月后各評定1次。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 ±s)表示,采用t檢驗的統(tǒng)計學分析方法,P
2 結果
康復組與對照組在入院時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DDNF)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經過常規(guī)治療及康復護理后,康復組的DDNF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
復醫(yī)學起步較晚,康復意識缺乏,還有其它的社會因素及經濟原因,絕大部分腦卒中患者還不能及時得到康復治療,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而,腦卒中后的早期康復越來越受到重視。所謂早期康復,是指病人在患腦卒中后只要生命體征穩(wěn)定,神經系統(tǒng)癥狀不再惡化,48小時后即可進行的康復[3]。早期良好的康復護理訓練可使手功能評分明顯提高,有效地預防廢用綜合征、廢用綜合征的發(fā)生。給予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和功能訓練能明顯提高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殘率。 有助于患者早期回歸家庭和社會,康復護理是必不可少的。
腦卒中后遺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早期治療和護理對提高患者肢體功能,減少后遺癥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重大意義。近幾年來許多學者通過多年實踐,在常規(guī)康復護理訓練的基礎上,又創(chuàng)造了多種特殊康復護理措施,并取得了明顯的臨床療效。陳曉紅[4]等研究的音樂床上體操在腦卒中偏癱患者軟癱期給予高亢、雄偉、鏗鏘有力的音樂;痙攣期給予沉靜、悠揚、舒緩的音樂;恢復期給予熱烈、活潑、歡快的樂曲。研究結果表明該方法對腦卒中早期偏癱肢體功能恢復和心理障礙治療有明顯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介入能提高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可塑性,促進相關神經細胞軸突形成新的突觸,從而促進大腦功能的恢復。今后,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研究應致力于從眾多的康復方法中提煉出有效的因素,探索出最為有效的提高患者康復效果及生存質量的康復護理措施。
參考文獻
1.王寧華,劉宏亮,李玲,等。康復醫(yī)學―腦卒中的康復〔J〕2008,6(4)158-168
2.于永紅,中華臨床護理研究雜志--三級網絡模式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預后的影響〔J〕2009,4(14)
3 .鞏玉秀,鄭修霞,姚嵐,等。社區(qū)護理學-腦卒中〔J〕2007,12(20)228-241
4.胡巍巍.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 安徽醫(yī)藥〔J〕,2005,9(4):306-307.
【關鍵詞】 腦卒中 ; 吞咽障礙; 康復護理
【中國分類號】 R26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44-5511(2012)02-0483-01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病人常見的并發(fā)癥。吞咽障礙可造成營養(yǎng)成分攝人不足,且易出現(xiàn)吸人性肺炎、窒息,同時易引起患者悲觀失望的心理,致使自我生存信心下降,影響腦卒中整個治療過程[1]。因此盡早實施康復介入,改善其吞咽功能,對腦卒中患者的康復顯得尤為重要,我科對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00例腦卒中伴吞咽障礙患者,有計劃地進行系統(tǒng)有效地以吞咽飲食訓練為中心的康復護理,效果明顯,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均為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住院患者,均符合全國第四界心腦血管會議診斷標準[2],并經顱腦CT或MRT確診的急性腦梗死與腦出血患者。入選標準:經過篩查有卒中相關的吞咽困難,無明顯智障或感覺性失語等影響患者理解指令情況,并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兩組,康復護理組100例,男 56例,女44例,年齡為39~76歲,平均為年齡為51.4±l0.1歲;對照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齡為34~78歲,平均為年齡為51.8±9.8歲。吞咽功能評價標準參照日本洼田氏飲水試驗:讓患者按習慣飲下30ml溫水,根據(jù)飲水結果進行分級:1級:能不嗆地一次飲下30ml溫水;2級:分兩次飲下,能不嗆地飲下;3級:能一次飲下,但有嗆咳;4級:分兩次以上飲下,有嗆咳;5級:屢屢嗆咳,難以全部咽下。康復組中評價結果是5級26例,4級40例,3級20例,2級14例,對照組5級28例,4級38例,3級18例,2級16例。兩組在性別、體重、病情程度差異無顯著意義(P >0.05)。
1.2 方法:① 兩組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guī)治療護理,康復護理組入院后第一餐即進行以吞咽飲食訓練為中心的康復護理訓練。②心理護理 腦卒中發(fā)病急,致殘率高,且伴有多種障礙并存,尤其合并吞咽障礙時,患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影響,易出現(xiàn)煩躁、易怒和抑郁情緒,甚至拒食等心理。有效的溝通與良好的護患關系、適時的健康教育和舒適的住院環(huán)境可以使患者增強自信心,配合治療。③ 吞咽功能障礙的訓練 (1)功能康復訓練:一般安排在飯前,每日三次,每次20分鐘。訓練時,先清潔口腔,再用蜂蜜按摩口腔粘膜及舌。頸部活動度訓練,即做頭頸部前曲、后伸,左右旋轉,左右側頭;呼吸訓練,深吸氣-憋氣-咳出;面頰、唇等吞咽相關肌群的功能訓練,即做吸允動作,張口、閉口、鼓腮、吐氣動作;咀嚼動作,即舌運動訓練:舌向前、左、右、上、下各方面的主動運動,訓練者用紗布包住患者舌頭,各方向牽拉的被動運動,舌在口內將兩側面頰頂起,也可以在面頰稍加阻力;下頜向兩側運動,逐漸加速。唇力量訓練,包括閉唇、撅唇和嘴角上抬,每個動作維持5s。冷刺激,即在患者吞咽前用冰凍的棉棒沾少許水,輕輕、長時間觸碰軟腭、舌根和咽后壁,然后做吞咽動作。(2)發(fā)音運動:發(fā)音與咽下有關,先利用單音、單字進行訓練,讓患者從“你、我、他”開始每字每次兩遍,通過張、閉口動作,聲門開閉促進口唇、肌肉運動和聲門的閉鎖功能;(3)特殊的吞咽技巧訓練:空吞咽、側方吞咽,當患者吞咽時,咽喉上提,讓患者在上時停止吞咽動作,保留5s。④ 攝食訓練 (1):可抬高床頭30~90度,頸部墊一靠枕,使頭頸輕度20度向前,這種可以到達最大的氣道保護[3];偏癱者以墊枕起,身體也可傾向健側30度,使食物由健側咽部進入食道,若患者頭部能轉向癱瘓側80度,此時健側咽部擴大[4],使食物容易進入,防止誤咽;(2)食具選擇:宜用薄而小的勺子從健側喂食,盡量把食物放在舌根部;(3)入口量:先以3-4ml開始,然后酌情增加至1湯勺大小為宜,約10-20ml;(4)食物的形態(tài):根據(jù)患者吞咽障礙程度選擇,原則是先易后難。糜爛食物最易吞咽,固體食物最難吞咽,糊狀食物不易誤吸,液狀食物易誤吸。患者如能夠咀嚼,但不能向口腔深處送進食物,可用湯勺每次少量將食物送至舌根處,讓患者吞咽,偏癱患者應向健側送食。如為中度吞咽障礙者,可將少量稠粥至健側舌后方,指導患者用舌攪拌食物,抬起舌頭,舌頂向上腭。教患者先有吞咽意識,后做吞咽動作。重度吞咽障礙者及早實施鼻飼。進食環(huán)境安靜,少說話,不能進行任何處置,避免分散注意力而引起嗆咳。患者食物應食細、軟、易消化、密度均勻、有適當粘性而不易松散、易變形為原則。煮好的粥用攪拌機攪勻,可以擴大食物范圍,同時避免了因為骨刺、大的菜丁不能吞咽的問題。喂食者要耐心,應為患者提供足夠的進食時間,進食后清潔口腔。禁食辣椒、芥末等刺激性食物。⑤ 觀察指標 每天記錄進食后疲勞感及程度,是否存在嗆咳、誤咽及程度,每次進食所需時間,進食后口腔殘留食物的數(shù)量,每次進食食量及種類,需幫助程度等。⑥療效評定 根據(jù)吞咽功能恢復狀況及日本洼田飲水試驗等對吞咽功能訓練療效進行評價。顯效:吞咽障礙癥狀基本消失飲水試驗提高1~2級,營養(yǎng)狀況良好,無并發(fā)癥;有效:吞咽障礙癥狀明顯改變,飲水試驗提高1級,營養(yǎng)狀況好;無效:吞咽障礙癥狀改善不明顯或無變化,飲水試驗無變化或在3級以上。⑦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檢驗水準a=0.05,以P
2. 結果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治療14 d后康復組、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8%、62%,其總有效率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討論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獨立危險因素[5],其發(fā)生率可高達30-65%[6]。正常吞咽分為口腔、咽、食道三個時相。食物入(口腔相)時,需要舌上舉,使食物沿著硬腭從舌尖被推至舌根,抵達誘發(fā)咽反射的部位,隨之發(fā)生吞咽動作。吞咽困難的康復訓練越早越好,此時患者還沒忘記自己的咽下習慣,咽下肌群還未發(fā)生廢用性萎縮,及早進行發(fā)音,舌及咽下肌群的的鍛煉,細致耐心地教會患者正確的吞咽方法,不但能有效的防止誤咽,而且對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大有益處。腦卒中患者早期進行康復干預是最大限度降低殘疾的方法,同樣對于吞咽障礙進行早期康復鍛煉亦能取得令人滿意的臨床效果,我們的臨床實踐也證明了這點。
參考文獻
[1] 賈海燕,肖愛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評估和治療進展[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2,21(1):12―15.
[2] 中華神經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雜志,1996,29(6):379―380.[3] 張連菊.腦卒中患者攝食-吞咽障礙的康復護理[J].2007,22(20):1911-1913
[4] 朱小玲,何紅.循證護理在腦卒中吞咽障礙康復中的應用[J].護理雜志,2009,26(11A):15-16
【關鍵詞】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急性腦梗死
急性腦梗死為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具有發(fā)病高、致死率高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以及生活質量水平。筆者選取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給予乙組患者在入院24h實施康復護理干預,護理效果顯著,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盲選我院從2012年10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8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均分為甲乙兩組,男45例,女37例,年齡為46-72歲,平均年齡為59±1.2歲,平均發(fā)病時間12.5h,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P>0.05比較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選取標準
納入標準:經常規(guī)檢查、MRI或頭顱CT檢查診斷確診患者疾病。
排除標準:排除嚴重高血壓疾病患者;出血性疾病;出血傾向疾病患者。
1.3 方法
8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均分為兩組,甲組患者在入院第7天開始接受康復護理干預,乙組患者在入院24h內接受護理干預。根據(jù)患者的具體血糖以及血壓等情況給予患者必要的降糖以及控制血壓治療,根據(jù)患者顱內壓升高情況給予患者抗血小板類、脫水劑藥物,促腦細胞代謝藥物治療。具體的康復護理方法包括日常生活訓練、肢體運動功能鍛煉以及心理護理。
1.3.1 日常生活鍛煉
醫(yī)護人員引導患者進行床椅轉移、更衣動作、個人衛(wèi)生、飲食動作、家務勞動以及外出散步等日常生活運動。醫(yī)護人員應根據(jù)患者身體情況,制定具體的訓練技術,幫助患者正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有利于患者康復后更好適應社會。1.3.2 肢體運動功能鍛煉
進行肢體的被動運動、按摩以及擺放,健肢進行正常的行走、坐臥等鍛煉,并根據(jù)患者身體恢復情況,結合給予患者實施必要針灸治療。
1.3.3 心理護理
在患者發(fā)病后,患者或多或少會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情緒,這些均影響著疾病的治療以及預防。因此,醫(yī)護人員應有針對性地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給予患者疏導、支持以及鼓勵,增強患者接受疾病治療的信心勇氣,讓患者正確認知的疾病,有利于積極主動配合康復治療,減少疾病的復發(fā),有利于患者身體健康早日恢復。
1.4 療效判定
根據(jù)衛(wèi)生院規(guī)定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評價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分值范圍0-45分,輕度為0-15分,中度16-30分,重度為31-45分。根據(jù)Barthel指數(shù)(MBI)評定ADL情況,滿分為100分:60-100分為正常,生理可自理;生活部分可自理,仍需他人的幫助,為40-60分;癥狀無明顯變化,不能自理生活,低于40分[1]。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情況
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情況,具體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兩組患者治療后第6天評分無明顯差異,治療第12天、第24天有明顯差異,P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ADL評分情況
治療前,甲組患者低于40分22例,40-60分16例,高于60分3例,乙組患者低于40分21例,40-60分17例,高于60分3例,治療后,甲組患者低于40分10例,40-60分 15例,高于60分16例,乙組患者低于40分3例,40-60分10例,高于60分28例,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的ADL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乙組患者的評分與甲組相比差異顯著,P
3 討論
腦梗死為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是指局部腦組織因缺氧、缺血、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而出現(xiàn)的一種軟化壞死。其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復發(fā)率,嚴重者會加大中風率。為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質量,臨床在給予患者常規(guī)治療同時,多結合采用康復護理干預,效果顯著。隨著臨床護理水平的不斷進步發(fā)展,康復護理不斷被應用到臨床護理中[2]。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應根據(jù)患者身體功能恢復情況,給予患者必要的治療以及康復訓練兩者相互結合,同時注意給予患者必要的心理護理,有利于增強患者疾病治療的信心勇氣。做好與患者家屬的溝通交流,有利于患者家屬積極配合,協(xié)助患者身體健康的恢復,減少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命質量[3]。
綜上所述,實施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有助于急性腦梗死疾病患者的康復,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療效顯著,值得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季惠娟.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J].吉林醫(yī)學,2013,34(25):5250-5251.
結果:兩組患者MMSE、ADL評分干預前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MMSE、ADL評分均顯著改善(P
結論:早期康復護理可顯著提高老年癡呆患者的智能,并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廣應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37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203-02
老年性癡呆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神經退變性疾病,主要包括三大癥狀群,即認知障礙、精神行為異常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1]。每個患者所表現(xiàn)的癥狀并非完全相同,呈現(xiàn)出癥狀的個體化。照顧癡呆患者不僅需要愛心、耐心,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護理技巧 [2]。本研究重點探討老年癡呆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74例老年癡呆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37例。對照組包括男20例、女17例,年齡為72-83歲,平均年齡為77.58±12.04歲;觀察組包括男21例、女16例,年齡為71-84歲,平均年齡為78.71±13.1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基本生活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康復護理,具體如下:
1.2.1 定向力障礙的護理。①可能保持患者生活環(huán)境的穩(wěn)定,不要經常發(fā)生變動。室內擺設不要過多,盡量簡單、整潔,常用的物品要放在固定的地方。②為方便病人辨別臥室、衛(wèi)生間等,可在房間門口做一些簡單醒目的標志,幫助病人認識周圍環(huán)境。需要時可以帶患者反復辨認,說明房間的特點。③應注意患者居住環(huán)境的安排,及時排除可能引起其摔倒的危險因素,如易滑的地板或地磚、不平的地面等。
1.2.2 記憶障礙的護理。①癡呆患者雖早期就有近記憶力喪失,但遠期記憶仍保持良好,因此常會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此時應盡量配合患者的思維,與其談論他所感興趣的往事,以保持患者良好的心情。②與家屬溝通在病房放置一些老照片,如患者本人的或者家庭合影,經常與其一同翻看,鼓勵其追憶往事,認識家庭成員。③有意識地對患者的記憶能力進行訓練,如讓其看電視新聞,然后提問新聞的大致內容,可以經常提問,讓其回答。
1.2.3 語言障礙的護理。①談話時要注視患者,表示對他的關注,常叫他的名字或正確稱呼,使其注意到照顧者。②交談內容要正面、直接。③盡量用簡單易懂的詞語,一次只說一件事情,并給其留出足夠的時間回答問題。④可借用手勢、圖片或其他非語言溝通方法,來弄懂患者的意圖。同時,應注意觀察患者的肢體語言,包括音調和身體動作等。⑤對患者說話聲調要溫和,放慢語速,使之感到是在一種平靜的環(huán)境中,安心聽你的講話。
1.2.4 認知功能訓練。①選擇與生活有關的事件進行問答和日常生活操作能力的訓練。如讓患者按順序敘述做飯與吃飯過程中的每一環(huán)節(jié);讓其先說出最常吃的幾種蔬菜和水果,然后再說出自己最愛吃的幾種蔬菜和水果;在照顧者的指導和幫助下進行吃飯、洗漱、更衣、大小便及洗浴能力的實際訓練等。②讓患者說出家庭住址,按街道、門牌號、單元、樓層的順序回答,還可以提問患者目前所住醫(yī)院與家之間的距離,沿途經過的主要建筑物和路口。③讓患者說出當天的年、月、日、農歷日期及節(jié)氣。④讓患者自述親身經歷的十件大事,其中要說出近三年來最重要的三件事和最高興的三件事(按時間順序敘述)。⑤進行語言功能訓練。要從簡單到復雜,多開展聊家常、讀報、讀書等活動,多練多說很有必要。
1.3 觀察指標。評估采用簡易智能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MMSE量表選取≤17分作為癡呆的陽性分界線。ADL量表采用4級評分法,1=自己完全可以做;2=有些困難;3=需要幫助:4=完全不能做,得分范圍14~56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配對資料的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設P
2 結果
兩組患者MMSE、ADL評分干預前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MMSE、ADL評分均顯著改善(P
表1 兩組MMSE、ADL評分比較
注:與干預前比較,aP
關鍵詞:康復護理干預;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恢復
腦卒中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具有致殘率、高死亡率及高發(fā)病率等特點[1]。隨著近年來腦卒中發(fā)病率的不斷上升,80%左右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嚴重者生活不能自理,偏癱是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功能障礙,其致殘率非常高,對患者的工作、學習及生活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同時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2]。腦卒中偏癱患者在病情穩(wěn)定后續(xù)及早進行康復護理,以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減少患者致殘率,提高其生活質量。為研究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我院對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干預,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經CT及MRT檢查確診符合我國1995年制定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3];病情穩(wěn)定、神志清楚的患者。排除標準:伴有嚴重的心、肝、肺、腎等臟器疾病;有嚴重的自理障礙;病情惡化,出現(xiàn)新的出血及梗死;雙側病變患者;非極性期,在院外進行過康復訓練的患者。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45~83歲,平均年齡為(61.4±2.6)歲。對照組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齡46~81歲,平均年齡為(61.2±2.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給予康復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入院后由責任護士組織患者與家屬、護工一起觀看中國康復中心錄制的腦卒中康復與預防錄像[4]。由責任護士及醫(yī)生依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康復訓練程序,責任護士負責具體的知道。患者需在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48h~7d內立即進行康復訓練,一般可分為臥床期、坐位期、離床期及步行期四個階段進行康復訓練[5]。被動訓練主要包括:①在床上良肢位擺放,可取仰臥位、患側位及健側位三者交替,每隔2h變換1次,主要以側臥位為主,減少仰臥位,以免受頸部緊張反射及迷路反射的影響導致異常反射活動增強[6]。②進行關節(jié)被動運動,創(chuàng)傷活動主要以被動活動關節(jié)與患側肌肉按摩為主,直上直下,先進行大關節(jié)活動,在進行小關節(jié),主要包括肩胛帶、腕關節(jié)、指間關節(jié)、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趾關節(jié)等,活動幅度以不造成關節(jié)疼痛為宜。③進行床上橋式運動,主要用于鍛煉腰背肌、臀肌及肱四頭肌,有利于防止拖步、甩髖等病理步態(tài)的出現(xiàn)。④進行床上移行,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且體力恢復到一定程度后可指導其向健側及患側翻身。
在患者意識狀態(tài)允許的情況下,當運動障礙停止進展時,可進行坐位期訓練。偏癱對患者的平衡感產生嚴重影響,因此,患者第一次做起時,應將床頭適當搖高,以支撐患者患側,尤其是其頭部與背部,應慢慢抬高,以免出現(xiàn)直立性低血壓。幫助患者建立定向感及安全感,以利于其學習恢復平衡。如患者可做起并使用患側手時,可鼓勵其完成自我照顧活動,如在床上翻身、移動、吃飯、梳洗等,經過鍛煉,除了手功能靈巧度,患者其他功能均可基本恢復到發(fā)病前的狀態(tài)。
患者快速指鼻、對指、拍手等訓練達到30min以上后可進行離床期訓練,主要包括坐位平衡訓練及耐力訓練;患者下肢進行屈膝及浮腫屈伸訓練等。如廁、系鞋帶等日常生活可由患者自己解決,以提高其日常生活功能。
當患者下肢負重能力得到提高后可進行邁步訓練,越過不同障礙物并繼續(xù)擰上下樓梯訓練,2次/d,持續(xù)45min/次左右。患者出院后需囑其在家進行康復訓練,護士進行定期隨訪指導。
1.3評定標準 參照Barthel指數(shù)[7]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該指數(shù)包括洗澡、進食、穿衣、修飾等十項內容,共分為四個等級,最高分為100分,表示患者可基本自理日常生活;超過60分則表示有輕微的功能障礙;41~60分則表示有中度功能障礙;低于40分表示重度功能障礙,絕大部分生活無法自理。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文所有數(shù)據(jù)均通過統(tǒng)計學軟件包SPSS19.0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用χ2進行檢驗,P
2結果
觀察組患者痊愈11例,生活基本自理26例,不能自理3例,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2例痊愈,生活基本自理21例,不能自理17例,總有效率為57.5%。兩組患者總有效率的比較差異顯著(P
3討論
人體內潛伏著神經傳導通路及突觸,經過核實的訓練方法可使其發(fā)揮相應的功能,進而對損傷的傳導通路及突觸進行彌補。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具有極大的改善,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大腦的可塑性,以利于調動腦組織內參與細胞發(fā)揮作用,幫助損傷組織重構及細胞再生,極大的預防了腦神經萎縮,大大促進了患者各項功能特別是運動功能的恢復,有效降低了該病的致殘率。相關研究表明,我國65%的腦卒中患者在病情穩(wěn)定后未堅持進行康復訓練,而選擇出院回家,腦卒中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約為15d[8]。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居民平均收入偏低,患者雖有進一步接受康復治療及訓練的愿望,但是因經濟條件的限制,不得不選擇出院回家。為此,醫(yī)療機構需在患者住院期間對其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及指導,保證患者的康復時間,規(guī)范康復內容。鼓勵患者進行持之以恒、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本組研究中,通過合理的康復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達92.5%,顯著高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干預以康復訓練為中心,充分發(fā)揮腦卒中偏癱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以達到改善和恢復患者運動功能的目的,康復護理干預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復發(fā)率及致殘率,促進了患者生存質量及生活質量的提高,有利于家庭和社會負擔的減輕,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席向朝,陳金春,李剛,等.腦卒中偏癱患者Lokohelp機器人階梯減重下肢康復訓練效果分析[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03):231-232.
[2]陸琦.黃芪湯聯(lián)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骨骼肌含量及肌力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J].2014,36(02):149-150.
[3]陳梅花,藍瓊好,李敏紅,等.協(xié)同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強化步行基本功能訓練的效果觀察[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4,29(04):364-366.
[4]鄭螢螢,張宏斌,李寶石.神經肌肉本體感覺促進技術在腦卒中康復中的應用進展[J].使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02):1-3.
[5]程秀燕.以任務導向的治療模式對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礙的治療分析[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4(05):184-185.
[6]張秀梅,曾詩紅,戎燕,等.老年腦卒中偏癱女性患者早期行康復護理的效果分析[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4(01):97-99.
【關鍵詞】康復護理;腦出血;偏癱患者
高血壓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是急診常見腦血管意外,具有發(fā)病急驟,病死致殘率高等特點。近年來國內外對其手術進行了多種研究改進。我科使用超聲術中定位后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并采取早期、系統(tǒng)的康復治療與康復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選取我科自2008年1月-2010年1月,使用術中超聲定位顯微手術治療的42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實驗組,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常規(guī)手術組取50例患者,男性27例,女性23例,見表1。
2方法
康復護理措施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康復護理訓練計劃,生命體征平穩(wěn)、神經缺陷癥狀不再進展、48H-72H即開始康復護理訓練,以患者能耐受為度。
2.1保持良肢位,定時翻身變換為了預防將會出現(xiàn)的上肢屈曲和下肢伸展性痙攣,無論是仰臥還是側臥位,都應該取其拮抗位,即讓患者上肢伸展,下肢屈曲,足底平放在床上,以防足下垂。急性期患者應協(xié)助翻身,每2h一次,在各種下設定良好的肢置,避免肩后撤、上肢屈曲、骨盆后傾、下肢伸展、足下垂內翻等異常模式,翻身時禁止牽拉患側上肢,以減少上肢合并癥的發(fā)生。
2.2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按照被動運動一助力運動一主動運動循序進行。
早期在護理癱瘓患者時,要以患者舒適為目的,開始應2-3H變換一次,以后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動移動時,可適當延長間隔時間。為維持正常關節(jié)活動,每日對患者采用手法治療,按摩癱瘓肢體,由遠端開始,逐漸向近端按摩,手法需輕而柔和,逐漸增強到一定強度,并維持一段時間后,再逐漸減輕強度,以利于改善肢體血液循環(huán)、消除腫脹、緩解疼痛,預防褥瘡的發(fā)生。按摩后協(xié)助患者做被動鍛煉,進行各個關節(jié)的被動訓練,根據(jù)病情依次活動肩、肘、腕、指、髖、膝、踝、趾各個關節(jié),以防止攣縮與粘連。同時可配合運動療法及針灸、推拿、低頻脈沖電治療等方法,進一步提高療效。
肌力在0-3級時,給予被動運動,其方法:按關節(jié)活動的方向和范圍做被動運動,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大到小的順序進行。上肢活動肩、肘、腕、指關節(jié),使患肢行上、下、左、右、伸屈、旋轉運動,患側上肢訓練的次序為外展、內收、內旋、外旋,肘關節(jié)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關節(jié)背伸、腕屈、內旋、外旋,指關節(jié)屈伸、內收、外展、拔伸等,每日數(shù)次,每次5-10min,逐漸增加活動的次數(shù)和時間,囑患者主動伸屈健肢,并以健側上肢幫助患側上肢活動;下肢活動髖、膝、踝、趾等關節(jié),使髖膝關節(jié)伸、屈、內外旋轉、內收外展、足背屈等,首先護理人員雙手用力抬起偏癱下肢,使髖關節(jié)內收、外展、內旋、外旋,其次握住患者小腿,使其下肢屈膝、屈髖,每日數(shù)次,每次lOmin。最后活動踝關節(jié),使其背屈、左右旋轉,每日數(shù)次,每次5min,逐漸增加活動的次數(shù)和時間,并配合肢體拮抗肌的按摩患側下肢訓練。訓練過程中應注意上肢著重伸肌,下肢著重屈肌的按摩。對病情穩(wěn)定者3周后,可加行坐位訓練,如無頭暈不適感,可每天逐步抬高坐位角度及延長坐位時間,鼓勵患者移動和更換,可先將床頭搖起,使患者保持坐位姿勢,以利日后向站立或行走過渡。如能達到保持良好的坐位能力,可進入下一步(床邊-下床)的康復訓練。在協(xié)助患者進行步態(tài)訓練時,首先應做好心理輔導,避免患者情緒緊張,在幫助指導下進行各種訓練,如平行杠內邁步訓練、室內行走訓練、上下臺階訓練、助行器的使用等。在訓練以外的時間,要求患者按正確的步態(tài)來完成每一個動作,對患者出現(xiàn)的異常步態(tài),護士應及時予以糾正。
后期日常生活活動(ADL)能力康復訓練:鍛煉患者手的精細活動和雙手的協(xié)調應用,讓患者練習對掌、對指、轉球、抓握、捻動、扣紐扣、用匙筷、翻報紙等動作。采用適應和代償方法訓練和鼓勵患者練習洗手、洗臉、穿衣、握筆、寫字、洗澡、如廁、洗衣等ADL訓練,循序漸進,先從簡單動作做起,逐步訓練精細動作,提高ADL能力。
3觀察指標
4統(tǒng)計方法
5結果(見表2)
6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而且死亡率、復發(fā)率及致殘率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我國“十一五”攻關課題研究已證明,規(guī)范三級康復治療對于卒中發(fā)病后6個月內的腦卒中患者各階段神經功能的提高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肢體功能恢復主要在發(fā)病后6個月內,尤其是前3個月內。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主張在發(fā)病后病情穩(wěn)定48-72h開始進行康復治療[3],因此早期康復治療護理尤為重要。本研究通過對高血壓腦出血偏癱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目的是,運動訓練可通過提高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內有利于功能恢復的各種細胞因子的表達,促進缺血性腦損傷的修復[4]。其主要作用:①提高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緊張度,防止因長期臥床而引起的全身生理機能衰退。②活躍癱瘓肢體的血液循環(huán),刺激神經營養(yǎng)功能,從而防止或減輕肌肉、骨骼、皮膚的廢用性萎縮。③可使大腦休眠狀態(tài)的突觸活化,突觸發(fā)芽、再生,促進大腦功能重組。早期康復有助于抑制和減輕肢體痙攣姿勢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能預防并發(fā)癥、促進康復、減輕致殘程度和提高生活質量。
對于偏癱后遺癥期患者,護理和訓練的理念應始終貫穿于患者全部的生活中[5],護理人員及治療師教會患者掌握了的動作,并盡可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鼓勵患者在非治療時間進行實際的功能任務練習,如使用患手擺放餐具、吃飯、撥打電話等;同時也強調家屬和看護人員的參與。這樣有利于提高患者訓練的積極性,有利于將治療效果轉移到實際生活中[4]。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能重視患者的認知、行為、和心理因素,使患者從被動接受治療、護理轉為主動參與治療及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恢復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并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使肢體運動功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較快的提高,預防和減少了廢用綜合征的發(fā)生,降低患者的致殘率,另外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改善其生活質量,增強其信心,使其最大限度地適應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黃松波.急性腦卒中偏癱的康復評價[J].現(xiàn)代康復,1997,3:7.
[2]KochS.RomanoJG,F(xiàn)ortezaAM,etal.Rapidbloodpressurereductioninacuteintracerebralhemorrhage:feasibilityandsafety.NeurocritCare[J].2008,8(3):316-321.
[3]方示枋.實用康復醫(yī)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