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畜牧工作意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1對畜牧獸醫工作重視和認識上還存在一定問題
按現行白沙鎮的定位,發展職教、工業和旅游業是其工作的重點。“畜牧獸醫”雖作為農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受重視的程度卻遠不如以上行業。體系內部,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年齡結構相對老化,知識水平相對較低,部分職工對自身工作方向不明,工作盲目,職責和任務不清晰。
1.2作為江津重要中心城鎮,確保安全畜產品的有效供給壓力大
白沙有一個比較規范、屠宰量大、輻射津西片區各鎮的生豬定點屠宰場,該場還是全區僅有的少數準許區外生豬入場屠宰的定點屠宰場之一,搞好生豬屠宰檢疫監管的工作量較大。白沙鎮常住人口量已達到一個中等縣城規模,城區農貿市場多,活畜禽和動物產品交易量大,攤點分布廣,動物及動物產品安全監管難度大。
1.3傳統養殖方式與現代養殖方式并存
隨著重慶主城擴張,二環以內禁養,江津“雙百”大城市建設和臨近重慶主城的雙福、德感、珞璜等鎮街工業園區新建等客觀因素的形成,已導致白沙成為畜禽養殖轉移承接區域的必然。目前,白沙規模化養殖發展迅速,且數量較大。截至2012年5月,全鎮存欄50頭以上生豬養殖大戶51戶,存欄50頭以上肉牛養殖規模戶2戶,存欄100只以上肉羊養殖規模戶14戶,存欄3000只以上林下肉雞養殖戶12戶。存欄5000只以上蛋雞養殖戶10戶,其中存欄10萬只以上蛋雞養殖規模戶1戶。存欄2000只以上肉鴨規模養殖戶10戶,其中年出欄20萬只肉鴨規模戶1戶。此外,1個年存欄母豬600頭、年出欄商品肉豬1萬頭的大型生豬養殖場已基本建成,預計年內投產。以上這些均為白沙鎮如何規劃畜牧業發展和如何搞好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白沙地域廣闊,轄區內除10萬城鎮居民外仍有農業人口5萬余人,因此,農村散養還普遍存在。據2012年度畜牧統計,全鎮現有生豬散養農戶6255戶,存欄生豬8553頭;禽兔散養農戶12965戶,存欄雞73528只、鴨38557只、鵝2538只、兔25766只;牛羊散養農戶355戶,存欄牛羊1068只。對這部分畜禽散養農戶的服務,仍是當前畜牧獸醫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1.4現有畜牧獸醫站的技術實力與現代畜牧業有較大差距
白沙鎮當前畜牧業發展的基本情況是:傳統養殖與現代養殖結合,規模養殖與農村散養交融,其結果要求畜牧獸醫技術人員,既要有傳統服務技能,又必須具備現代養殖技術。目前,白沙鎮畜牧獸醫站從人員方面反映出兩個不相配套:一是人員數量不足,全站編制34人,實有29人,缺編5人;二是人員的年齡和知識結構存在問題,年齡結構中老齡人員多,全站29人中,29歲1人,35~44歲12人,45~58歲16人;知識結構中全日制大學生僅1人,20人為在職專科學歷,8人為初、高中學歷。
1.5前期準備不充分
由于前期準備不充分,服務不到位,導致從重慶、江津等地轉移到白沙的一大批規模養殖場問題較多。主要表現在:一是規模化養殖場建設不規范,場址選擇不合理,如在場鎮周圍、一二級公路沿線、水源邊緣等均建有養殖場;二是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與種植業結合不緊密,排污設施缺乏,污染嚴重;三是圖節省,必要的疫病防控隔離帶缺乏,場內防疫、消毒和無害化處理設施不齊備等。現代畜牧示范園區規劃差,未科學規劃入園企業,隨意性強,未設置養殖場入園所需要達到的條件,導致畜牧園區內養殖場規模化、標準化程度參差不齊。
2建議
(1)加強畜牧獸醫工作重要性的宣傳,切實爭取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對畜牧獸醫工作的重視與支持。
(2)注重調查研究,科學規劃畜牧示范園的建設,制定入園規模、建設標準和排污要求等相關規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保證白沙鎮規模養殖的有序發展。
(3)統籌安排,在搞好畜牧業的同時,著力開展動物重大疫病防控和動物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確保無重大疫病和動物食品安全事故發生,促進全鎮畜牧業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抓好農村散養畜禽仔豬首免、雛禽首免、春秋兩季集中普免和三旬分類補免等工作。協助轄區內每一個規模養殖業主制定科學防控措施,完善駐場獸醫巡查制度,督促業主按程序自主實施免疫等工作,為全鎮動物重大疫病防控打下堅實基礎。合理調配人手,同時抓好轄區內生豬定點屠宰場的檢疫工作和加強農貿市場、超市,以及調進調出的動物及動物產品的檢查、驗證和監管工作。
(4)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畜牧獸醫隊伍服務“三農”的水平。爭取上級的支持,解決缺編問題,選撥年輕大學生到站工作,解決年齡老化和知識更新問題。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策略,選派工作人員參加各類培訓,以全面提升在職人員的各項素質。
(5)爭取各級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切實改善畜牧獸醫站基礎設施建設,如辦公房屋、辦公設施、冷鏈設施、防檢設施和良種繁育體系所需的配套設施等,提高基層畜牧獸醫服務的“硬件”水平。
實現向上爭取到位項目資金1.1億元。完成項目建設108個(其中續建項目3個,新建項目105個),新增養殖建筑面積150萬平方米,全社會投入畜牧業建設資金10億元(各區縣目標任務分解見附表)。
二、工作措施
(一)科學規劃。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真做好項目建設規劃。要認真研究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重點,從國家出臺的政策舉措中挖掘項目,從中央和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中尋找項目,從竣工和續建項目中拓展項目,全力做好項目的規劃編制,加大項目的貯備量,不斷做大畜牧業發展項目盤子。
(二)主動爭取。一是要認真理解、準確掌握國家農業投資政策導向,根據產業發展優勢,認真組織編寫、儲備、申報一批有影響力,對產業發展有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項目;二是要加強與部、省、科研院所、咨詢機構的密切聯系,廣泛獲取項目建設信息,拓寬項目來源渠道。
(三)認真實施。一是要對已批復立項的項目進行認真梳理,嚴格按照項目基本建設程序要求,在完善手續、確保項目質量的同時加快建設進度,力爭早日建成投產。二是要積極鼓勵、支持、幫助社會投資的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對已簽約的投資項目,專人跟蹤,爭取早日開工建設。四是要加快2009年已開工而未完工的續建項目的建設進度,要倒排時間進度表,抓緊組織實施,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盡快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力爭一季度全面竣工投產,實現開門紅。
三、強化保障
(一)加強領導。各區縣要把項目工作作為頭等大事,落實責任,強化措施,多渠道籌措項目資金,創新投融資方式,超前儲備一批,抓緊開工一批,加快完成一批。要加強領導,以項目為抓手,大抓項目,抓大項目,做到“五個落實”(即項目落實、任務落實、人員落實、進度落實、竣工落實)。要層層分解工作責任,具體落實到每一個人、每一個環節,做到有抓手、有標準、有安排、有檢查、有總結、有獎懲。
一、切實搞好狂犬病流行病學調查和犬只免疫注射工作
(一)開展狂犬病流行病學調查
5月15日前對轄區內所養犬只進行全面普查,摸清養犬數量、免疫情況、發病情況等。加強狂犬病防控體系建設,落實狂犬病監控單位和個人,一旦發現疫情,迅速果斷處置。
(二)加強犬只免疫注射工作
1、免疫工作目標
對犬的狂犬病免疫工作,嚴格實行“五個到位”(即:通告到村、社區,責任到人,冷鏈到底,臺帳到戶,標識到畜)和“五個不漏”(即:區不漏街道,街道不漏社區(村),社區(村)不漏戶,戶不漏畜,畜不漏針)。城市犬免疫率要達到100%,農村犬免疫接種率要達到90%以上。
2、免疫方式
采取集中免疫和定點免疫的相結合的方式普及免疫接種。由狂犬病免疫定點單位對犬只進行免疫,發放免疫證和免疫標志,對免疫犬只進行登記、建立免疫檔案。對免疫注射動物配發《市區犬、貓(科)狂犬病免疫證》和免疫牌。牌證由區畜牧局統一組織訂做并發放到各免疫定點單位。以后每年2次集中時間進行免疫,并切實做好加強免疫。
3、加強犬只檢疫
運輸、出售、展覽、演出和比賽的犬類,必須持有區畜牧局出具的有效免疫證明、檢疫證明。對疑似患有狂犬病的犬,養犬人應當及時攜犬到區進行畜牧局檢疫。
4、加強疫情管理,建立疫情通報制度
一旦發現狂犬病疑似病例,在及時上報疫情的同時采取撲殺、強制免疫等有效措施。建立與衛生部門動物狂犬病疫情和人類狂犬病疫情的相互通報制度,定期進行疫情通報,發生緊急或重大疫情隨時通報。
二、加強監督管理
1、對動物門診的監督管理
動物狂犬病免疫實行定點單位免疫制及定點單位備案制和動態管理制。符合條件并經動物門診提出申請、區畜牧局驗收合格的確定為“市區動物狂犬病免疫定點單位”并報市畜牧局備案,由市局疫控中心統一向社會公布。區畜牧局對免疫定點單位每年進行一次審核,并根據情況適當調整。對不服從管理、不及時上報疫情、不按規定程序進行免疫注射、發證、掛牌以及私自購進、使用各種疫苗的單位,按規定處罰或取消其定點免疫注射單位資格。非定點免疫單位,一律不得從事動物免疫活動。
動物狂犬病免疫定點單位建立全區統一的《動物狂犬病免疫注射明示》制度,規范狂犬病免疫注射操作程序。免疫定點單位將《動物狂犬病免疫注射明示》公示上墻。
2、加強對獸用狂犬疫苗經營和使用環節的監督管理
按照《獸藥管理條例》和《獸用生物制品管理辦法》加強對寵物用疫苗經營和使用環節的監督管理,嚴格實行寵物用疫苗由動物防疫機構主渠道供應的管理機制,保證疫苗質量和使用效果。寵物用疫苗由區畜牧局統一從正規廠家定購合格產品供應各定點免疫單位,加貼“獸藥監督疫苗專用”標志。區畜牧局將組織執法人員,進行不定期檢查,一經發現使用無監管標志疫苗的違規行為,沒收全部疫苗,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獸藥管理條例》、《獸用生物制品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為加強社會監督,增強公眾參與及監督意識,區畜牧局設立監督舉報電話。對群眾發現并監督舉報的違法違規行為組織執法人員依法進行嚴厲查處。
為扎實推進全縣畜牧產業化建設,助推“農戶萬元增收工程”,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現就年畜牧產業化建設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農戶萬元增收為主線,以市場為導向,科技作支撐,龍頭來帶動,以草食牲畜和林下養殖為重點,強力實施畜禽品牌戰略,繼續堅持“突破牛羊,穩定生豬,壯大家禽,發展蜂業,擴大加工,強化防疫”的發展思路,努力構建現代畜牧產業體系,全面推進畜牧產業化建設。
二、目標任務
全年實現生豬飼養量186萬頭,出欄115萬頭;牛飼養量26萬頭,出欄5.8萬頭,雪龍黑牛雜交改良1萬頭;山羊飼養量115萬只,出欄62萬只;家禽飼養量1200萬只,出欄1000萬只;存欄蜜蜂5.5萬群,年內新增和改擴建適度規模養殖戶5050戶,實現畜牧產值16.8億元。確保無規模性動物重大疫病發生,全縣清凈無疫。
三、工作重點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抓好養殖小區建設。將畜牧產業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和農戶萬元增收工程同規劃、共部署,按照專業化、標準化、規范化、高效益的發展方向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大力實施雪龍黑牛產業化建設項目,集中建設畜禽養殖示范小區,年內重抓雪龍黑牛產業發展重點鄉鎮10個,新建各類畜禽養殖示范小區30個。圍繞“牛、羊、雞”三朵金花和“豬、鴨、蜂”三大產業,抓好縣級示范點建設。
(二)完善良種繁育體系,推進畜禽品種改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進一步加大標準化、規范化種畜禽場和以豬、牛、羊為重點的人工改配站(點)建設力度,完善基礎設施,配置儀器設備、加強技術指導管理,提高供種能力,不斷推進畜禽良種化、供種本地化進程。年內建成生豬二級擴繁場4個,生豬供精中心1個,山羊二級擴繁場5個,種牛場1個,種鴨場1個,新建豬、牛標準化人工改配站(點)10個。
(三)實施品牌興牧戰略,抓好遺傳資源保護。做好“全國山羊優勢區域優勢縣”、“生豬調出大縣”、“酉州烏羊及麻旺鴨國家畜禽遺傳資源”、“雪龍黑牛產業發展”四大文章,大力提升畜產品品質,加強包裝和宣傳,發展一批名、特、優產品,走品牌興牧之路。加強與市畜科院的合作,建設好畜科院武陵分院,對我縣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酉州烏羊”和“麻旺鴨”進行系統研發,加強資源保護區建設和采取胚胎移植等方式保種擴繁,建立保種場、純繁戶、生產場(戶)三位一體的畜禽品種資源保護模式,實現保護與開發相結合,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加強與大連雪龍產業集團的協作,大力發展雪龍黑牛產業化建設,建成優質、高端牛肉品牌。加大無公害綠色食品創建申報,完成“酉州烏羊”、“麻旺鴨”地方標準的評審工作。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畜牧科技含量。加大對鄉鎮畜牧站技術人員和養殖戶的畜牧科技培訓力度。采取多種形式,廣泛開展科普工作宣傳,讓廣大養殖戶自覺接受和使用科學的養殖方式,加快牛羊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現代養殖技術的推廣應用。從良種、良法、良料、良管入手,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努力提高畜禽規模養殖比重。利用重慶市畜科院專業技術優勢認真開展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
(五)實施種草養畜,建設節糧型畜牧經濟。重抓人工種草和草地改良,大力實施種草養畜,以草定畜,加快草畜配套發展步伐,推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飼草青貯技術,降低養殖成本,建設節糧型畜牧經濟。
(六)發展林下養殖,促進農戶萬元增收。緊緊圍繞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合理開發利用我縣豐富的林地資源,推行林禽、林羊、林牛、林蜂等林下養殖模式,發展林下經濟。年內實現新增林下養雞出欄300萬只,新增林下種草養羊出欄5萬只、養牛出欄0.5萬頭,實現林下養殖戶均增收300元,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林禽、林畜”立體經濟模式。
(七)強化動物防疫,構筑安全屏障。各鄉鎮要嚴格執行動物重大疫病防治工作首長負責制,制定完善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應急預案,加強重大動物疫病、疫情預警預報工作,逐級落實防控責任制,實行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管理。加快建立和完善畜禽標識管理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加強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獸藥和飼料等投入品的安全監控和整治,強化動物衛生執法監督,提高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細化職責。各鄉鎮和縣畜牧產業化建設指揮部成員單位務必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嚴格實行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層層抓落實的責任機制。結合各單位、部門實際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細化任務,認真貫徹落實。
(二)強化職能,搞好服務。縣畜牧主管部門嚴格按照職能職責,切實搞好畜牧生產技術服務、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做好各階段各環節相關的物資調運和供應,做好畜牧養殖項目申報,積極向上爭資立項,努力做好畜禽品種改良、種草養畜、動物疫病防治、科研課題、科學養殖技術的推廣應用。
(三)加強基礎建設,健全服務體系。進一步夯實、完善基層畜牧獸醫站基礎設施建設,配齊設施設備,提升硬件服務能力。加強基層畜牧獸醫站隊伍建設,調整充實專業技術人員,定期開展學習培訓,提高隊伍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加強動物疫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提升動物疫情監測和診斷水平,提高動物疫情應急反應能力。強化村級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健全防疫網絡。
一、要切實穩定生豬養殖的積極性。
各站要深入各村、各養殖場(戶),引導生豬養殖場(戶)優化豬群結構,有選擇的淘汰老齡、劣質、低產母豬,推廣良種豬人工授精技術,適時改良、補充優后備母豬,防止出現集中宰殺母豬現象。要指導各個種豬生產企業,及時采取措施,科學調整良種豬生產計劃,保證種豬市場均衡供給,切實穩定生豬養殖積極性,保持生豬生產能力。
二、加強春季生豬重大疫病防控。
今春,受氣溫持續偏低影響,生豬生長發育緩慢,特別是對散養戶和中小規模養殖戶產生了較大影響。為此,貫徹我市春季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會議精神,排除一切不利因素,落實好春季生豬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措施,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各站要搞好生豬免疫注射,組織防疫隊伍,深入防疫一線,做到村不漏戶,戶不漏豬,保質保量完成免疫注射。同時做好生豬疫病監控工作。二是要做好消毒滅源工作,落實好消毒滅源物資,切實保證消毒滅源不留死角。
三、加大推廣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場建設,開展節本增效飼養管理。
在生豬價格下跌的同時,飼料、勞動力、水電等養殖成本卻高位運行,加劇了生豬養殖虧損。各站要根據諸牧字(2013)18號文件《關于印發2013年鄉鎮畜牧獸醫管理站業務工作崗位責任制的通知》上分配的推廣標準化豬場任務目標,加快推進生豬標準化飼養場建設,提高規模效益。積極組織技術人員深入養殖戶,開展以技術指導、培訓等形式進行技術服務,指導養殖戶合理利用農副產品飼料資源,根據生豬生長發育階段調整飼料配方,降低飼養成本,加強飼養管理,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
2011年上半年大牲畜飼養量23148頭,其中馬6281匹,牛19634頭;羊飼養量51360只;豬飼養量69166頭;禽飼養量596262只,其中雞飼養量552114只。畜禽死亡率分別為:馬0.49%;牛0.48%;羊1.7%;豬1.6%;禽4.9%,均低于國家控制指標。
現就2011年的主要工作情況述職如下:
一、牲畜病防治工作認真落實了“五強制兩強化”的綜合性防治措施,狠抓了兩次強制免疫大會戰工作。根據省防五指揮部的安排和部署,在全區范圍內開展牲畜口蹄疫強制免疫大會戰。集中對豬、牛、羊實施口蹄疫強制免疫接種,全區出動130人,其中獸醫65人,防疫員65人,對豬、牛、羊進行免疫接種,共免疫牛14343頭,羊43351只,豬34578頭。除仔、弱、孕、病畜外免疫率達100%。為了搞好強制免疫工作,在4月18日地區召開了由縣、區畜牧局主管副局長(獸醫站長)參加的縣、區防五會議。會上按省2003年牲畜口蹄疫強制免疫大會戰實施方案安排部署了我區強制免疫工作。地防指強調了強制免疫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一定要周密安排、精心組織、扎扎實實搞好。要落實好目標管理責任制,層層分解任務和指標,逐級分片包干確保免疫質量和免疫密度要加強領導、確保強制免疫工作的順利實施,并要求各縣、區必須做到:
1、充分認識強制免疫工作的重要性,一定要保質保量完成本次工作。
2、明確責任,確保疫苗接種質量,免疫密度達100%,做到“鄉不漏一村,村不漏一戶,戶不漏一畜”。
3、認真準備做好疫苗接收發放工作。疫苗的運輸、保管、使用一定要在冷鏈中循環。
4、按省要求實行免疫標識制度,對免疫接種的牲畜實行一畜一證一標識并登記造冊。
5、加強監督檢查,派人到基層指導實施強制免疫,并對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地區防五辦和各縣區防五辦簽訂了責任狀,責任狀明確了強制免疫工作的各項任務和責任。全區各地成立了會戰領導小組,制定了會戰實施方案,做到有計劃、有部署、一級對一級負責完成這項工作。塔河、漠河、呼瑪、加區等地,召開了強制免疫緊急動員大會,并對強制免疫工作做了具體部署,為確保免疫質量各縣、區畜牧總站對鄉鎮獸醫進行了認真的培訓,要求要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注射,確保免疫接種工作安全有效。在整個免疫注射工作中,各縣區都強調了必須嚴格執行牲畜口蹄疫免疫證制度,做到一畜一證一標識。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冷鏈運輸、保管、使用疫苗,確保免疫接種的安全,并認真向畜主交待注意事項,以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由于各地堅決貫徹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通過強制免疫,保護易感動物群的綜合性防治措施,同時加大了疫情監測力度,保證了免疫效果,目前我區沒有牲畜W病的發生。
二、動物防疫監督工作
1、加大力度,抓好基礎免疫工作。我區的動物防疫工作,首先抓隊伍的建設,鞏固和進一步完善了三級防疫網。為加強動物防疫監督工作,呼瑪縣、塔河縣已將鄉鎮獸醫站三權上收,加區在白樺、加北兩鄉各村均配備了專職防疫人員。防疫工作中,加大了動物防疫工作的宣傳力度,使養殖戶進一步地認識到防疫的重要性;加強了防疫工作的領導,層層簽訂了責任狀,成立了領導機構,使動物防疫工作能按計劃、有步驟、有檢查、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通過舉辦不同類型的學習班,狠抓了動物防疫工作人員素質的提高,掌握了防疫滅病的最新技術,使畜禽防疫工作達到了規范化、科學化。全區共培訓防疫人員138人次。
春季防疫工作,是全年動物防疫的重中之重,全區都將此項工作作為重要工作抓緊、抓實。為了保證工作的按時開展,地區站和各縣、區、局獸醫站在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多方籌集資金。購入防疫用的疫苗、器械、藥品等,并及時下發到各縣、區、局、鄉鎮、林場和村屯,搶前抓早地安排好春秋防疫工作,保障了春防疫的時間和質量。,以確保免疫效果。疫苗管理上按農業部2號令的要求,由各級獸醫衛生防疫站統一采購、統一供苗。結合獸藥藥政檢查,對全區獸藥經營企業(個體)進行了定期檢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共檢查獸藥經營企業(個體)22個次。
主要疫病常規免疫情況為:豬瘟免疫67337頭,免疫率97%;豬丹毒免疫67337頭,免疫率為97.5%;口服肺疫苗65016頭,服苗率94%;接種雞新城疫I系疫苗536239只,免疫率97%;雛雞L系免疫接種221368羽份,免疫率99%;雞馬立克氏病接種157000只。
2、實施動物免疫標識制度寄生蟲的防治,以牛羊肝片吸蟲病、畜禽線蟲、蠅蛆、螨蟲為重點進行藥物驅蟲。在4—5月集中對畜禽進行了驅蟲,牛、羊、豬的驅蟲率達85%以上,馬、禽類的驅蟲率達60%以上。
3、動物防疫監督和動物檢疫工作。按《動物防疫法》的要求,各地都進一步加強了動物防疫監督和動物檢疫工作。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監督管理必須要運用法制、經濟和行政手段,堅持監督與管理、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行為監督與技術監督三并重的原則,使之達到規范化、法制化,各地為了提高監督、檢疫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法制觀念,采取不同形式組織監檢人員學習《動物防疫法》、《黑龍江省動物防疫條例》及其它配套法規。通過學習提高了監檢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建立和健全了地縣兩級動物防疫監督和動物檢疫機構,配置了一定的辦案工具,理順了防、檢、監的工作秩序,按省站要求,為各縣區購入了所需的證、章、標識,共購入產品檢疫證明900本,產地檢疫證明50本,其他證明16本,塑標7萬枚,并按時發放到各縣區,使全區的動物防疫防疫監督檢疫工作達到了規范化、法制化。
動物檢疫工作,全地區縣、區、林業局所在地和大的鄉鎮均已實現了豬的定點屠宰、集中檢疫,在屠宰檢疫中各級動檢站一直嚴格把關,認真實施宰前檢疫和宰后檢驗,保證上市肉類質量。對動檢人員實行定崗位、定任務、定職責、定獎懲的目標管理責任制,做到責任到人,獎懲到位,制定和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使全體檢疫人員在工作中有章可循,違章必究。
全區共活體檢疫馬屬動物242匹,牛374頭,羊647只,豬8532頭,禽21848只,檢出病牛2頭,病羊3只,病豬19頭,病禽100只。檢驗牛羊肉2138頭(只),豬肉33370頭,禽類64008只,檢出病牛羊肉3頭,病豬肉37頭,病禽39只,對檢出的病害肉均按GB16548-1996進行了無害化處理,檢疫消毒車輛8輛,毛蹄骨角60000公斤,皮張930張。
1 遼寧省畜牧技術推廣體系基本情況
遼寧省設立省級畜牧技術推廣機構1個,市級畜牧技術推廣機構14個,縣(市、區)級畜牧技術推廣機構77個,鄉(鎮)級畜牧技術推廣機構703個,已經形成了省、市、縣、鄉四級畜牧技術推廣工作體系,各級畜牧技術推廣機構歸同級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管理。省、市、縣三級畜牧技術推廣機構有110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其中具有中級以上專業職稱的占48%,大專以上學歷的占68%。
2 遼寧省畜牧技術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存在的問題:一是技術推廣工作逐步弱化,二是技術推廣工作還不夠“接地氣”。原因分析:一是飼料、獸藥、養殖設施設備等相關企業做了點對點的售后服務工作,且規模養殖場具備一定的技術力量,客觀上對畜牧技術推廣機構的需求少了。二是基層畜牧技術推廣機構人、財、物薄弱,表現為人少事多、專業技術人員缺乏、主動性不高;工作經費保障不足,少數單位只有“吃飯錢”,沒有“干活錢”;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服務手段、方式單一;三是對現有畜牧技術的發展和新技術的引進相對滯后,一定程度上影響畜牧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
一、規范小區建設,搞好無公害生產
2007年,鄲城縣新建養殖小區23個,鞏固改造養殖小區8個,同時對全縣養殖小區進行排查摸底,找出每個小區的缺點和不足,制訂針對性的整改方案和整改期限,并組織技術人員分包蹲點,逐個進行規范,合格的發放《動物防疫合格證》,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在工作中,鄲城縣畜牧局緊緊抓住無公害生產這個要害,制訂統一標準和各項操作規程,要求各養殖戶做到制度上墻,并嚴格按規程操作,為鄲城縣爭創無公害畜產品生產基地縣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抓好畜禽疫病防治
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和《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辦法》,研究制訂了《鄲城縣2007年動物疫病防治工作意見》、《2007年鄲城縣春季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集中免疫工作方案》和《鄲城縣重大動物疫病監測實施方案》,以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為重點,全面落實動物防疫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建立完善應急機制,加強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狠抓疫情監測、強制免疫、消毒滅源、檢疫監督、疫情控制等綜合防控措施,完成了以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為主的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任務,確保了鄲城縣無重大動物疫病發生和流行,保護了畜牧業健康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
三、強化檢疫監管力度
對出欄的牲畜實行報檢制度;對屠宰的畜禽,派人到場實施同步檢疫,嚴把“四關”,即活畜禽進廠關、屠宰關、產品出廠關、市場關;加強市場檢疫監管,規范檢疫票證出具程序;加強防疫條件審核,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同時,加大對生產、經營染疫或疑似染疫、病死或死因不明動物及其產品、逃避或抗拒檢疫等不法行為的打擊力度,確保了畜產品質量安全。為配合縣食品安全專項治理工作,確保讓人民群眾吃上“放心肉”,與縣商務局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肉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見》,對全縣生豬定點場進行了逐一檢查,對生豬定點屠宰場進行改造升級。制定了《鄲城縣肉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方案》,進一步加強對生豬外調點和肉品經營市場的管理,重點打擊非法收購、經營病死畜禽及其產品的行為。
四、加強飼料、獸藥治理
為了使《獸藥治理條例》及《飼料和飼料添加劑治理條例》落到實處,鄲城縣畜牧局對縣境內的飼料、獸藥生產、經營商進行了拉網式檢查,逐戶宣傳有關條例及文件精神,并重點宣傳“瘦肉精”的危害性。同時對飼料生產、經營戶所生產、經營的飼料進行了抽檢,嚴厲打擊了一部分生產、經營國家明令禁用、淘汰以及未經審定公布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的行為,嚴格查處了一些經營假冒偽劣獸藥的窩點。
五、抓好飼草資源開發
積極推廣秸稈氨化技術,教育群眾增強秸稈利用意識,“一畝秸稈一畝糧”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在青貯氨化季節,畜牧局組織技術骨干深入養殖戶,幫助群眾開展秸稈青貯氨化。全縣累計青貯玉米秸稈41萬噸,氨化秸稈21萬噸,農作物秸稈利用率進一步提高。
六、開展送技術下鄉活動
為進一步提高群眾的養殖水平,鄲城畜牧局組織技術骨干經常在各鄉鎮、養殖場、畜牧小區舉辦培訓班,傳授畜禽良種綜合配套飼養、畜禽疫病綜合防治、無公害畜產品生產等技術,并印制下發學習資料3000余份,舉辦培訓班20余期,培訓人員7000余人次,實現了技術和生產的有效對接,為群眾架起了一座致富金橋。
七、項目建設成果巨大
2007年度投資180萬元的國家級動物疫情測報站續建項目、投資200萬元的鄉級畜牧獸醫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批準在鄲城縣實施。全市首個無公害畜產品基地縣建設項目50萬元補貼資金、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190萬元建設資金也已落實到位。另外,投資300萬元的國家級秸稈養牛示范縣續建項目、投資140萬元的動物衛生監督體系建設續建項目、投資608萬元的無公害產品加工項目等已申報,預計08年將被批準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