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健康管理相關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是預防出生缺陷的關鍵環節,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重要舉措,是出生缺陷一級預防中的重要手段,提高各個環節的質量管理已成為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的重要工作,根據國家項目要求進行了相關實踐,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方便目標家庭且適應市鄉兩級技術服務機構高效開展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模式,嚴把流程中各環節質量關,逐步規范,初步形成了分工科學、操作簡便、易于協作、便于管理,工作人員認可、服務對象滿意的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新模式,收到較好效果,以“二、三、四、五策略”抓好環節質控,切實保障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質量。
兩個把關
檔案質控“把關”:通過接診醫師行體格檢查、輔助檢查、檔案填寫完成后,由專職人員對檔案完成情況進行把關,實施專項質量控制,對填寫不規范、評估不科學等問題進行質控整改,對合格檔案送檔案管理人員再次審核后再行上傳。
檢驗質量“把關”:優生項目健康檢查中大部分內容為實驗室檢查,為確保檢驗結果精確,狠抓檢驗室質量控制工作,對標本及試劑的存放嚴格溫控。對大型設備,按照一周一開機,一月一定標,開機必質控,質控必繪圖的檢驗工作原則,檢驗員定期繪制質控圖,監控檢驗域值區間,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確保無偏差,嚴格工作流程,定期設備維護,嚴格掌握各項質控指標,確保檢驗數據真實可靠,每年國家室間質控抽檢均達標。
三個到戶
宣傳培訓是先導,派出專業骨干逐級對基層工作人員進行宣傳教育培訓,充分利用人口學校由宣教技師對育齡家庭進行培訓,在農村開展各類活動中發放優生優育宣傳教育資料,營造良好宣傳氛圍,為將項目工作做到以人為本,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做到“三個入戶”,即宣傳到戶,將國家的好政策宣傳到每一個目標家庭;通知到戶,將活動的詳細內容目的、方法等面對面認真說給群眾聽;隨訪到戶,對參與者做好信息跟蹤調查,提高自愿參與意識和體檢參與率。
四個結合
健康檢查是項目工作的核心內容,從接診、檢查等各流程必須嚴謹規范,讓育齡群眾從服務中感受到國策的關愛。在健康檢查中主要實施了“四個結合”即:門診服務與流動服務相結合,定點服務與巡回服務結合,分類檢查與集中檢查相結合,便民利民與高效惠民相結合。針對我市區域廣,人員居住分散,群眾進城難的實際情況,提前將體檢內容及注意事項告知檢查家庭,做好知情及體檢準備,醫療技術人員組建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流動服務隊,攜帶設備在偏遠鄉場進行便民服務,為確保服務質量,每到一個地區定點服務一天,對B超、婦檢、尿檢等現場即可進行檢查的項目進行分類予以認真檢查,對于上機操作的送檢標本固定容器穩定保存定時帶回進行集中檢查,對檢查結果由專業人員進行電話告知,宣傳員送達。對于到門診固定服務點檢查的群眾,設立綠色通道,開辟專門的接診室,工作人員系統服務,宣傳告知查訊網址,群眾通過上網即可查詢優生知識和體檢報告是否完成。在高危篩查評估中,從客觀、科學的角度對存在的高危因素進行分析,針對受檢人群的多樣性,對高危因素進行逐一分析,科學評估,對每個家庭都做到面對面優生指導,從精神、飲食、健康等多方面進行指導,對初篩異常的患者建議進一步確診,對實質性疾病患者建議轉診,對一般生殖道疾病者即時治療,對存在的顯性風險及時進行干預指導、健康咨詢,給受檢家庭一個科學滿意的答復,使每個待孕家庭科學做好孕前準備。
五個確認
對待各參檢家庭跟蹤隨訪是檢驗項目成效的關鍵,因此,做到“五個確認”即:確認早孕,確認孕期平穩,確認出生健康,確認科學喂養,確認產后避孕。通過公布優生咨詢電話和發揮基層宣傳員哨點作用,認真完成受檢者的跟蹤隨訪。出現停經及早孕反應的及時進行早孕確認,并告知服葉酸至孕3個月,健康教育預防早孕流產;對在孕家庭告知到固定醫療機構定期孕產期檢查,確保孕期順利;出生家庭及時上門確認新生兒健康狀況,并指導科學喂養,灌輸早教理念;科學指導產后避孕節育,預防意外妊娠。通過以上各環節的工作,做到環環相扣,通過主動服務讓群眾滿意。
抓好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質控工作的基礎
規范現場服務流程: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務機構結合實際,以滿足技術流程、方便群眾為原則,科學劃分服務區域,規范現場服務流程;按照優生咨詢-病史采集-宣傳教育-體格檢查-檢驗化驗-影像檢查等流程,參檢夫婦有序參加,充分體現優質服務和人文關懷。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根據《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試點工作技術服務規范》(試行),結合實際,制定《孕前優生健康重點環節質量管理手冊》,加強實驗室管理、風險評估管理、高風險人群咨詢指導、早孕追蹤隨訪、超聲檢查管理、妊娠結局隨訪服務、醫療廢物處置等多方面的規范管理。
【關鍵詞】綜合護理;糖尿病腎病;健康普及
隨著人們生活的改善,腎病的發病率不斷提高,生活節奏快、高熱量飲食、運動少等加速了糖尿病的發生發展。糖尿病腎病(DKD)是一種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尤其是病程較長的病人。其病理機制為病人的糖化蛋白增多,使得腎小球膜的厚度變厚,增加了通透性,由于疾病處于中晚期,所以病死率很高[1]。當前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血液透析等,但其并發癥較多,存活率不高。臨床治療中綜合護理措施具有較大的作用,是提高病人生存率和生活質量的關鍵[2]。本文研究中以100名DKD病人為例,探究綜合護理措施對DKD病人的治療效果和健康知識普及狀況以及相關癥狀的影響,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2010年到2013年DKD病人100例,其中包括男性病人56例和女性病人44例,年齡趨于38歲到75歲之間,平均56.5±2.5歲;平均病程10±3.5年,都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所有病人都符合KDK診斷標準,現將100名病人隨機分成研究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兩組病人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沒有顯著差別,都簽訂知情協議,自愿接受治療。
1.2 綜合護理措施
1.2.1 一般護理
包括檢測病人生命體征(血壓、血糖、腎功等)、清潔衛生等,是護理的基礎工作,一旦發現病人有不正常的表現要及時報告給主治醫師并詳細做好記錄,囑咐病人注意個人衛生。
1.2.2 健康宣教
向病人及其家屬講明疾病的相關知識,在整個護理過程中制定一個詳細的健康教育指引,依照計劃進行工作,使病人及其家屬對疾病能夠充分的了解如疾病的病因、發生發展規律、治療方法以及預后等,努力獲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另外可定期開展知識講座,依照不同病人的心理狀態、身體狀態進行個性化健康指導教育,提高病人對疾病的防治的深入理解以及依從性。
1.2.3 心理護理
這一項目在護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因為DKD疾病的病程較長,病情不易控制,打亂了病人的生活規律并且預后不理想,所以許多病人會產生恐慌、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進而導致消極接受治療,影響血糖的波動。所以醫護人員在診療過程中應積極和病人進行溝通,了解病人心理狀態,為其樹立治療信心,鼓勵安慰病人積極接受治療[3];另外叮囑病人家屬多給與病人關心照顧,令其感到溫暖,舒緩不良心態,積極接受治療。
1.2.4 飲食和運動
DKD疾病的治療是以控制血糖為主,病人應清淡飲食,多吃瓜果蔬菜,并減少食鹽的攝入量;攝入蛋白要以動物蛋白為主,避免食入植物蛋白而加重腎臟負荷,養成少吃多餐的飲食習慣。根據不同病人的特殊情況,制定相應的鍛煉項目,以提高機體免疫力,但運動量要適中,不可高強度運動加重腎臟損害[4]。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病人治療護理后的效果,空腹血糖、尿蛋白、血壓、尿素氮等各項指標,低血糖、出血、感染等并發癥以及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將所得數據錄入SPSS17.0統計軟件,用x±s表示計量資料,檢驗方法為計數資料用x2檢驗和計量資料用t檢驗,P
2 結果
研究組病人治療前后尿蛋白、空腹血糖、尿素氮、血肌酐等各項指標都有明顯改善,具有統計意義(P
3 討論
糖尿病腎病(DKD)是一種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尤其是病程較長的病人。其病理機制為病人的糖化蛋白增多,使得腎小球膜的厚度變厚,增加了通透性,由于疾病處于中晚期,所以病死率很高[1]。其發病因素有很多,可帶有遺傳性,早期可有腎血流量和GFR的增加,尤其是大量蛋白質攝入后,并且病人血糖異常可以加重腎臟損害。此疾病死亡率很高,當前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血液透析等,臨床治療中綜合護理措施具有較大的作用,是提高病人生存率和生活質量的關鍵。
綜合護理措施涉及到心理、飲食、運動、健康教育等多方面護理,從多個角度為病人著想,制定詳細的、個性化的護理計劃。首先要對病人的生命體征進行實時監測,發現異常及時上報并做處理,囑咐病人注意個人衛生。向病人及其家屬講解疾病相關知識,令其充分了解,多和病人交流溝通,引導病人樹立治療信心,消除其負面心理情緒,保持樂觀心態;合理控制飲食,避免高蛋白、高能量、鹽類的攝入,適當進行身體鍛煉等。在本文研究中,研究組病人的健康知識普及情況較好,各項指標在護理前后改善明顯(P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措施能夠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改善病人生活質量,并可提高健康知識普及情況以及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楊曉紅.89例糖尿病腎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11(3):111-112.
[2]李妙玲.護理干預對中晚期糖尿病腎病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2,11(3):29-30.
[3]趙莉莉.淺談30例糖尿病腎病的護理體會[J].醫學信息,2011,28(22):40-65.
關鍵詞:大學生;寢室人際關系;心理健康;對策
黨的十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當代大學生而言,培育和諧友善的價值觀念,需要細化到大學生活的全過程當中去,而大學生寢室則是這一環節中必不可少的環境之一。寢室是大學生在校學習、工作、生活逗留時間最長的主要場所。有研究表明:大學生一天24小時,其中課堂環節占4.0小時,宿舍環節占5.9小時。寢室對大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寢室生活中,起核心作用的當推寢室人際關系。寢室是大學生最直接參與的人際關系場所,寢室人際關系是大學生人際關系中的一種特殊關系,是充分接近的人際關系,也是糾紛矛盾相對集中的人際關系。寢室成員由于其時空的接近性,無論在學習、生活上互相都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構建和諧友善的大學生寢室關系對培育大學生的友善價值觀及成長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代高校大學生的特點及寢室人際關系的現狀
現代大學生以90、00 后為主體,隨著時代的變遷,新一代的高校大學生烙上了獨具特色的個性特征。當今的大學生優點頗多,如具有廣闊的視野和豐富的資訊,關心社會的進步,具有開放的心態,求知欲強,善于獨立思考,敢于不斷
嘗試,興趣愛好廣泛,易于接受新鮮事物,責任觀念比較明確,注重社交與審美,對生活質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等。同時在他們身上也存在著比較明顯的不足,比如意志信念薄弱,自律性不強,缺少堅定的政治理想,個人主義突出,具有實用主義傾向,生活自理能力偏差,困難和挫折的承受力偏弱同時還具有一定的依賴性等等。因此,只有將新一代的大學生的性格特征、行為習慣分析清楚,才可以及時有效開展相關工作,有的放矢、準確到位地指導和處理大學生寢室人際關系問題。
經過對鄭州五所高校大約2500人進行寢室人際關系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寢室中友好型寢室占75.89%,與室友關系融洽的學生占81.4%,人際交往問題在本校咨詢案例中高居首位,而室友關系最難應對。因此,不和諧的宿舍關系,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存在一定的負性影響。
二、高校大學生寢室人際關系存在的問題
(一)自我中心傾向嚴重
大學生群體從家庭生活步入集體生活時,通常會將成長階段養成的習性帶進寢室,而目前的大學生群體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父母的保護比較多,導致他們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相對比較自私,不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見,也很難在潛意識中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這就使得在寢室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與室友產生矛盾,導致寢室人際關系惡化。例如,在產生分歧或安排工作時,經常表現出“憑什么要我聽你的”的架勢;在完成寢室集體事務時,經常推諉,不主動參與,甚至不服從安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忽略自己的行為也許會引起其他室友的不適等等。
(二)“小群體”現象嚴重
目前大學校園的寢室通常為四人間和六人間,雖然人數不多,但隨著對彼此家庭、性格、成長經歷和興趣愛好等的了解加深,大學生經常會找到在某一方面和自己類似的室友,進而與此類室友進行更多的人際互動,而對其他室友則僅限于表面上的交流,導致寢室內部出現“小群體”現象。使得寢室內的個體沖突,在此種群體現象形成的同時演變為群體沖突,嚴重影響了寢室全體成員間的相互交流。此外,“小群體”現象還會對大學生的某些不良習性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果。例如,如今對網絡游戲產生興趣的大學生人數較多,如果以此作為結成“小群體”的基礎,那么大學生就會從中體會到更多的游戲樂趣,進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網絡游戲中,浪費大量美好的大學求學時間。同時,還會使寢室中的現實互動轉化為網絡虛擬互動,使寢室人際關系呈現出虛擬化的趨勢。
(三)非理性競爭現象嚴重
這種非理想的競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活方面,寢室成員大多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因此,寢室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貧富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異。而大學生正處于自尊心最強的人生階段,在與寢室室友長期共同生活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物質攀比的思想和不理性的生活質量競爭,使個體背負沉重的物質負擔和心理壓力。二是學習方面,大學期間的各項榮譽和獎勵都需要通過競爭獲得,這離不開個人的努力,但對寢室成員而言,未能獲得這些榮譽和獎勵的同學就容易產生不平衡心理,甚至出現妒忌的情緒,尤其是在涉及個人經濟利益或者畢業就業等方面的時候。受這些心理因素的影響,寢室室友之間的關系就會迅速惡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大學生寢室人際關系的建議與對策
(一)學校方面
近年來,由于高校擴張,造成大學生群體規模逐年上升,面對學生寢室公寓化的新形勢、新問題,寢室管理也必須尋求突破途徑。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對公寓管理人員業務能力的培訓,另一方面應多聘用一些年輕的管理人員,為公寓管理隊伍輸入新鮮血液。同時公寓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部門要加強合作,及時溝通,在寢室出現問題時,公寓管理人員應及時與輔導員取得聯系,通力合作,齊抓共管,一起將表層現象和深層問題解決,多角度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其次,輔導員作為學生人生的指導老師,也是學生的良師益友,要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要不定期的走近學生寢室,善于傾聽,多和學生談心,要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開導學生的心理偏差,幫助同學做好心理調適,融洽學生寢室里的人際關系;同時,在高校應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機構,采用個體和團體咨詢等多種方式為大學生提供服務,加強心理干預,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心理健康發展的標準和社會適應知識,以及與同性同學交往的技巧。
(二)學生方面
寢室成員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等,長期生活在一起,偶爾的磕磕碰碰不可避免。這就要求加強自身修養,做到寬容和理解,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凡事都斤斤計較,很容易引發矛盾。學會喜歡自己,悅納他人,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是建立健康人際關系的根本途徑;同時,作為大學生應該主動學習和掌握一些人際交往及溝通技巧,交往中的技巧作為人際關系的劑,有助于人們在交往活動中增進相互的溝通和了解,縮短彼此的心理距離,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家庭方面
調查顯示:教養方式為民主指導型的家庭比溺愛型、專制型及放任型的家庭出來的大學生的人際沖突發生頻次要少很多,即使發生了沖突,其應對方式也要理性的多。因此,和諧友善的寢室人際關系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在大學生活中,家長應與子女保持良好的溝通,了解子女的近況,教育他們學會適應和面對新環境,學會尊重和包容他人,不要逃避和畏縮,不斷積累社會經驗,學會獨自處理問題和自我適應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軍科.高職院校學生宿舍溝通方式的調查和分析 [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
【關鍵詞】 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癥狀自評量表
Relationship between SSRS、TCSQ、SCL-90 of the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Liu Yao, Zhang Yonglei, Qiao Yu, et al.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Guiyang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Guizhou 55000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nd analyse the different level of SSRS、TCSQ、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and that three Correlations of the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Every 1000 of the Guizhou Minority and the Han Nati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were assess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SSRS、TCSQ through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Results SCL-90 factor and SSRS scores of th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the Han Nationality while TCSQ scores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m.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sex、sources、economy conditions with the Han Nati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girl students、rural students、bad economy conditions students. Conclusion 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ed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Founding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intervention measures.
【Key words】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SRS; TCSQ; SCL-90
近幾年,國內外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逐步重視起來,對其影響因素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認識到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復雜而多樣的,除生物性因素如個體遺傳特征,以及生理特點所致的神經-內分泌變化直接影響外,國內外研究均表明社會心理因素與大學生心理健康之間有密切聯系[1,2]。應對方式、社會支持作為應激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國內外不少學者從多個角度探討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表明社會支持與應激事件引起的心身反應呈負相關,并建立了緩沖作用假說和獨立作用假說[3]。應對方式有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不同的應對方式會引發不等的應激反應水平[4]。良好的應對方式可以緩解工作壓力,增強適應能力,改善心身癥狀,應對不當則會加重壓力或增加新的壓力,加重應激反應[5]。而社會支持、應對方式作為心理應激的重要中介因素,也必將與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研究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取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貴州大學、貴陽醫學院、貴陽中醫學院、貴州師大、貴州民族學院、遵義醫學院、畢節學院、安順師專、銅仁師專、黔南師專等少數民族和漢族大學生做SCL-90自評量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應對方式量表的測試,獲少數民族大學生有效問卷978人,男生482人、女生496人;經濟狀況較好者368人、較差者610人;來自城市的學生233人、農村學生745人;一年級學生354人、二、三年級320人、四年級304人;年齡19.8±1.20歲。獲漢族大學生有效問卷964人,男生512人、女生452人;經濟較好者421人、較差者543人;城市學生396人、農村學生568人;年齡19.6±1.30歲。調查對象均為自愿參加活動,排除人格障礙及嚴重軀體疾病者。
1.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法現場調查,測試前心理調查人員對協調人員進行培訓,在專業心理調查人員的指導下采用統一指導語,進行團體測試,要求學生獨立作答,完成后當場收回。分別將有效問卷輸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試軟件系統,計算其數據。
1.3 統計學方法 對以上數據進行檢查檢錯后輸入SPSS 11.0系統進行統計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正態檢驗、方差齊性檢驗、u檢驗等統計處理。
1.4 調查工具 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民族、年級、來自城市/農村、經濟情況、文/理。①癥狀自評量表(SCL-90)由Derogatis,L.R編制,共有90個條目,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偏執、精神病性等9個因子。量表采用5級評分(1分=無、2分=輕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嚴重)。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②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該量表共設10個條目,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個維度。③特質應對方式量表(TCSQ)分積極應對(PC)和消極應對(NC)量表分,用以評估個體在生活中對各種條件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應對策略。
2 結 果
2.1 少數民族大學生與漢族大學生比較 SCL-90得分除人際關系敏感、憂郁以外,其它各因子分均高于漢族學生(P<0.05),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者無顯著性差異。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總分有統計學意義(P<0.01),客觀支持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不同性別間的比較:少數民族男生在敵對、恐懼、偏執、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總分上高于漢族男生,有統計學意義。少數民族女生除了人際關系敏感、積極應對、消極應對、客觀支持,其它均顯著高于漢族女生,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不同來源間的比較:少數民族城市學生在恐懼、支持利用度、總分上高于漢族城市學生,而在人際關系敏感、消極應對上卻低于漢族的城市學生。少數民族的農村學生除了人際關系敏感、積極應對、客觀支持以外,其它均高于漢族的農村學生。見表3。不同經濟條件間的比較:經濟狀況較好的少數民族學生在恐懼、消極應對、支持利用度高于經濟好的漢族學生,而在人際關系敏感、憂郁、焦慮、敵對上卻低于漢族學生,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經濟狀況較差的兩者之間的比較客觀支持無顯著差異,除消極應對得分低于漢族經濟差的學生以外,其它各項得分均高于漢族學生,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2.2 SCL-90各因子與消極應對呈正相關,與其它各項呈負相關。見表5。
3 討 論
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我們一系列的研究中發現,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常模,在此次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與漢族大學生的比較中除了人際關系敏感、憂郁以外SCL-90各項得分均有顯著性差異,在主觀支持、利用度、支持總分上亦高于漢族學生,但在應對方式上無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在與同樣大多來自本省的漢族學生相比,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仍低,而生活的單調似乎更能讓少數民族學生主觀上體驗到來自親戚、同學的支持,利用也比漢族學生好,這對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少數民族女生遠離熟悉的環境,來到一個充滿競爭、挫折、陌生的環境時,可能體驗到更多的內心不安、焦慮和軀體不適等,而少數民族男生與漢族學生相比差異就相對較小,而少數民族學生更多的利用社會支持,也許這是他們緩解壓力、有效利用的方法之一。同樣,來自農村的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低,也許這是無助、對現實的無奈壓抑于內心,而后轉化成各種癥狀表現出來所導致的,也許正是他們在消極應對上得分高的原因,他們的主觀支持、利用度、總分也要高于漢族的農村學生。同樣來自城市的少數民族和漢族學生比較時,只有恐懼、精神病性較漢族城市學生得分高,而人際關系敏感得分卻低于漢族城市學生,這就看出同樣來自城市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不大,可能是由于他們之間的生活環境、教育條件上差別不大的原因。而在消極應對得分上漢族的城市學生得分更高,可能是少數民族學生體驗到的優勢更大、對問題解決更積極。然而,經濟條件上的好壞更反應在了心理健康水平上,少數民族經濟差的學生各項得分明顯較漢族學生高,但是在消極應對上的得分卻低。也許正是他們不怕困難、勇敢面對的態度才讓他們考上大學,以致這種態度延續至今。在經濟條件好的少數民族和漢族學生間的比較中,漢族學生有更多的項目得分較少數民族學生高,可能正如前面提到的經濟好的少數民族學生在同其他少數民族學生的比較中可能體驗到更多的優越感,同時更依賴于他人,更多的采用消極的應對方式。在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上和其他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積極應對呈負相關,與消極應對呈正相關。總之,少數民族大學女生、來自農村、經濟條件差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更不樂觀,為此我們應該加強健康教育,增加來自學校、家庭、社會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各方面支持,提供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從而提高貴州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4 參考文獻
[1]戴梅竟,王培,劉新軍,等.大學生健康危險因素分析.中國學校衛生,1995,16(4):281
[2]Takai A, Vemalsu M, Kaiya H, et al. Coping style to basic disorders among schizophrenics. Acta psychiater scand, 1990,82:289
[3]姜乾金主編.醫學心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89
[4]Folkmans LR, Dunkel-schetter, et al. Dynamics of a stressful: cog-nitive appravisal, 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 T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1986,50(50):992-1003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個性化健康管理;社區高血壓;行為模式
[中圖分類號] R54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5)05(b)-0151-03
Influence of treatm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individualized health management on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behavior patter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community
YANG Wei-dong LI Yang-chun RONG Jian-qing
Heshuiko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ming New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1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individualized health management on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behavior patter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community .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our community from June 2011 to May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60) and control group (n=60) by drawing lots method.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whil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individualized health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behavior pattern improvement in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observation group (86.67%)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56.67%) (P
[Key word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Individualized healthy management; Community hypertension;Behavior pattern
我國目前高血壓患病率約為18.8%,高血壓患者已超過1.6億[1],與其高發病率和較廣的患者群體相比,患者自身對高血壓的知曉率低,控制能力較差。高血壓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可能導致冠心病、腦卒中、心力衰竭等高致死、致殘率的疾病,對我國社區群眾的生命造成嚴重威脅[2],因此,尋求正確的治療方法及管理措施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本研究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聯合個性化健康管理對社區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及行為模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社區2011年6月~2014年5月的120例高血壓患者,其中男74例,女46例,年齡52~84歲,平均(70.6±11.5)歲,病程3~21年,平均(11.2±5.6)年,除高血壓外無其他嚴重臟器障礙或疾病。以抽簽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治療包括以下兩方面。①飲食指導:多攝入瓜果、菜葉、根莖等降壓植物,鼓勵患者食用益于控制血壓的食物;②自我保健穴位按摩,肝陽上亢證患者取太沖、合谷,輔以曲池、內關、太溪;心肝兩虛患者取內關、太溪,輔以合谷、太沖、曲池,以大拇指指肚或借助旋轉揉動并向下按壓,力度由輕到重,自我感覺輕度刺激為宜,1~3 min/穴,5~15 min/次,1~2次/d。西醫治療: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包括利尿劑、阿司匹林腸溶片、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個性化健康管理:①定期在社區內開展“高血壓健康知識問答賽”或“社區醫生高血壓防治知識小品比賽”等活動,以趣味性吸引患者前來觀看,并由社區醫生上臺宣講高血壓日常防治注意事項,加強與高血壓患者的互動,由典型案例患者分享治療經驗;②定期在社區內設點監測血壓,對于血壓偏高患者,醫師應與其面對面溝通,強調血壓監測、長期用藥、平穩控制血壓的重要性,對于部分行動不便的患者,社區醫師應上門服務,進行監測血壓和其他生命體征的相關服務,防止并發癥發生;③由醫師帶頭引導患者開展多樣化的運動,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穩定血壓。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參照我國高血壓防治指南[3]診斷標準,評定血壓控制情況,分為良好、一般、不良3個水平。良好:血壓處于正常水平(SBP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血壓控制情況的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的血壓控制總有效率為86.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6.67%,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血壓控制情況的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χ2=13.297,*P
2.2 兩組行為模式的比較
干預后,兩組行為模式各項指標的合格率顯著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近年來,高血壓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已成為誘導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高血壓和其并發癥對心、腦、腎等多器官有損害作用,嚴重可直接導致患者死亡[4-5]。另外,高血壓治療周期長,故患者接受治療過程的行為模式對病情好轉有重要影響[6]。健康管理是基于人性化理念的現代化社區管理理念,其本質是讓醫生走入社區,與患者零距離接觸,完成對患者生活的全方位指導[7-8]。本研究中觀察組在中西醫結合治療基礎上采用個性化健康管理,結果顯示,患者血壓控制情況及治療依從性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社區是高血壓防治的重點,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基層醫院中開展高血壓防治工作對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有重要意義[9]。目前社區以基礎干預為基礎治療方式,中醫應用較少[10],而本研究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中醫飲食及穴位治療,血壓控制效果良好,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在社區高血壓患者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中西醫藥物的治療優點各不相同,西藥起效快,而中醫藥性緩和,聯合使用可強化降壓效果,同時中醫側重機體各方面的調節,可實現標本兼治的治療效果,且無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11-12]。
社區高血壓常用藥物以鈣離子拮抗劑居多,其他包括如復方降壓藥、ACEI等藥物使用率同處于較高水平,而聯合用藥現象普遍存在,缺少有效的健康管理,導致用藥紊亂、重復用藥等情況普遍存在,因此,有必要采取個性化用藥指導,使高血壓患者用藥更加規范[14-15]。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個性化健康管理,消除了社區醫生與患者之間的隔閡,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提高社區醫生在高血壓群體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發揮社區醫生在高血壓防治第一線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社區醫生應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制訂個性化健康管理干預方式,從而提高社區高血壓管理的覆蓋面與實際效果。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聯合個性化健康管理可提高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穩定性和治療依從性,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梁小華,顧東風,張歡,等.社區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藥物治療和直接醫療費用分析[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1, 45(8):732-736.
[2] 李虹,張潔,陳賢梓,等.高校社區高血壓患者個性化健康管理效果評價[J].廣東醫學,2009,30(12):1905-1907.
[3]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7):579-616.
[4] 陸峰,楊傳華,范曉艷,等.山東省縣級社區高血壓與正常高值血壓流行病學調查[A]//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養生學與康復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會議暨第七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179-184.
[5] 常佩芬,王燕寧,周濤,等.知己健康管理對改善社區高血壓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評價[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8(7):868-870.
[6] 馬春紅,馬鵬濤,韓晶穎,等.飲食及運動量化行為干預在社區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1):19-21.
[7] 黃寶華,錢金霞.社區高血壓患者的健康管理[J].中國基層醫藥,2009,16(11):2107.
[8] 王蒙,葉凌佳,李永旗,等.上海市某社區高血壓患者第四醫學行為干預效果[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 47(4):571-572.
[9] 田愛紅.知已健康管理對社區高血壓患者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09,16(9):1677-1678.
[10] 宋艷,耿桂靈,盧海霞,等.基于信息平臺的社區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J].江蘇醫藥,2012,38(12):1483-1484.
[11] 許津,周正n,周菊芬,等.探討綜合防治健康管理模式對社區高血壓患者治療的效果[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1,5(5):284-287.
[12] 梁俊.喀什市高血壓和糖尿病人群基線調查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5):115-116.
[13] 王燕寧.“知己健康管理”在社區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5(8):708-710.
[14] 李美婷,黃志鋼,葉慧玲,等.社區老年女性高血壓患者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09,6(32):117-118.
關鍵詞:健康檔案 高血壓 社區管理 效果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61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377-02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積極構建健康檔案,執行高血壓三級管理模式,開展高血壓隨訪工作,予以患者用藥干預,進行健康教育講座活動,普及高血壓相關防治知識,有助于提高高血壓綜合管理效果[1]。本文主要對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轄區收治的375例高血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相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選擇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轄區收治的375例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同時每位患者均排除重大器質性疾病以及其他干預性疾病。在這375例患者中,男性占有275例,女性有100例,年齡(36-97)歲,平均年齡在(60.2±4.3)歲之間。所有患者均為自愿,開展問卷調查。
1.2 一般方法。
1.2.1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構建健康檔案,依據高血壓三級管理模式,予以強化干預,隨訪3年,建立血壓監測站,隨機檢測患者血壓,控制其量。應用流行病學調查表,開展問卷調查工作,比較患者建檔前后血壓控制、對高血壓相關知識了解程度以及年均費用等方面的變化
1.2.2 干預方法。執行高血壓三級管理模式,定期開展隨訪工作,測量血壓,指導高血壓用藥,定期召開講座、座談會等活動,發放宣傳資料,進行高血壓相關知識的宣傳,講述注意事項,與患者進行交流,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1.3 評價指標。評價患者建檔前后血壓控制、高血壓相關知識了解水平以及年均費等狀況。依據高血壓防治指南,劃分高血壓等級:1級收縮壓為140-159mmHg,舒張壓為90-99mmHg;2級收縮壓為160-179mmHg,舒張壓為100-109mmHg;3級收縮壓為180mmHg,舒張壓為110mmHg。高血壓控制目標血壓值在140/90mmHg以下。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資料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檢驗標準為α=0.05,P
2 結果
2.1 建檔前后血壓控制情況。在建檔前,1級143例,2級287例,3級145例;在建檔后,1級158例,2級87例,3級58例,建檔前后血壓控制變化明顯,差距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2.2 建檔前后患者對高血壓相關知識的了解狀況。建檔前后患者在高血壓相關知識認知水平上差異明顯,差距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高血壓相關知識認知水平綜合比較[n(%)]
注:*與建檔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建檔前后高血壓年均治療費用。在建檔前,患者年均治療費用為(2187±245)元,建檔后達到了(1021±121)元,差距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3 結論
高血壓作為臨床上的一種常見慢性疾病,極其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心健康。根據相關研究資料顯示,當前高血壓患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其中老年人為易發人群,其高血壓患病率逐年增長[2]。由此可知,必須要強化高血壓的防治,積極維護人們的健康,保證生活質量。根據相關報道顯示,積極構建健康檔案,有助于提高高血壓綜合管理效果[3]。健康檔案包括個體與家庭資料、健康問題描述與進展等內容,重點突出,建立健康檔案后,按照高血壓三級管理模式,開展隨訪工作,指導患者調整高血壓用藥,予以健康教育干預,提高患者高血壓相關知識認知水平,改變患者高血壓治療觀念,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血壓急危重癥的發生,預防其并發癥,減少高血壓年均治療費用。本文研究顯示,建檔后患者血壓控制、醫療費用以及高血壓相關知識認知水平均得到改善,充分表明高血壓患者健康檔案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實現血壓控制目的。
在現階段,建檔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資金問題;第二,相關衛生人員缺乏主動性,健康檔案有待進一步完善;第三,部分患者認知水平不高,建檔率欠佳;第四,健康檔案設計智能化水平不高。由此可知,要想完善健康檔案,實現其可持續發展,政府部門必須要加大支持力度,強化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積極引導患者參與建檔工作。同時,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及時更新相關衛生人員知識,充分發揮其積極性以及主動性,做好社區健康教育工作[4,5]。
綜上所述,就高血壓社區管理而言,健康檔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 張玲.社區高血壓糖尿病健康管理工作的體會[J].中國全科醫學,2010(04):234-235
[2] 劉宇婷,杜亞平.高血壓社區管理研究的進展[J].中華全科醫學,2010(04):486-488
[3] 陳春蘭,孫玉花,王樹珍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利用健康檔案管理高血壓患者效果報告[J].中國民康醫學,2010(06):757-758
【關鍵詞】糖尿病;健康教育;多路徑;護理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628―02
早在1996年,國際糖尿病聯盟就將糖尿病健康教育列入了糖尿病治療的五項基本措施之一,由此可見糖尿病健康教育在整個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相對而言,國內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起步較晚,目前整個社會對糖尿病的認知度還相當有限,以至于一直以來糖尿病均為嚴重威脅著我國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并帶給患者及其家庭沉重的經濟負擔。基于此,如何提高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向來都是相關醫療工作者長期以來不斷探索的問題。我院近些年來通過建立多路徑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并應用于部分糖尿病患者護理管理工作中,取得了滿意效果,現結合同期接受傳統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的相關資料行回顧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1年3月~2012年5月期間收治的147例糖尿病患者作為本研究之對象,所有患者均為原發性糖尿病患者,且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1999),同時均排除合并有諸如精神疾病與意識障礙等可對健康教育產生直接影響病癥者。其中包括男81例,女66例;年齡18~81歲,平均(57.4±8.3)歲。將此147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76例與對照組71例,組間患者比較性別、年齡以及入院血糖水平等一般資料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在統一的治療方法下,給予對照組開展傳統模式下的健康教育,即是一般隨機的無時間限制的健康教育以及被動地接受患者咨詢等。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觀察組多路徑模式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1.2.1門診教育路徑 健康教育的課程安排由門診患者的具體特點來確定,如門診患者其病情普遍比較穩定的情況,他們更需要的僅是一般的關于血糖監測以及相關藥物使用方法等知識。但除此之外我們還主要建立了分組與個體針對性輔導的健康教育模式。向所有組員發放宣教資料,每周定期進行1次授課,月底再邀請院內外具豐富經驗與授課能力的醫護專家開展1次大課堂講座,課后組織患者進行小組討論,鼓勵患者提問并發表個人意見,對表現積極者給予小禮品獎勵,同時結合我們對患者的提問以檢測其課堂教育效果,授教者在課后及時總結,旨在提高下次循環授課內容的完善性,以此最大程度讓患者通過門診教育掌握糖尿病相關的各種知識。
1.2.2住院教育路徑 此項教育內容選用固定的教育者來完成,在正式宣教前需首先對組內每位患者開展一次全面性評估,以此掌握每位患者最需要了解與掌握的糖尿病相關知識,同時根據評估結果來規劃教育課程,同時合理設置教育內容的廣度與深度。每周以固定場所開展2次糖尿病小組教育專題講座,30~40min/次,為保證宣講效果,每次講座均將參與患者的例數控制在15人以內。具體的教育形式可選擇播放幻燈片、觀看糖尿病教育視頻以及看圖對話等多種。每次講座均留出大概1/4左右的時間讓患者開展小組討論,最后仍以的方式檢驗效果。
1.2.3院外教育路徑 在我院門診教育中心設立專門的電話咨詢服務,并告知每一位糖尿病患者我們在周內安排的具體接受咨詢問答的固定時間,此項工作均由具有豐富臨床經驗與教育經驗的糖尿病專科醫護人員擔當,以此確保可對居家養病的糖尿病患者提供切實可行的健康指導與幫助,最大程度為患者釋疑。
1.2.4定期家庭隨訪路徑 安排具豐富經驗的高年資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定期的家庭隨訪,隨訪頻率一般1次/月,一并收發病情追蹤卡片,并為每一位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其間需要注意的是,尤其對某些行動有所不便或者是合并有并發癥的患者,在進行家庭隨訪時應根據這些具體情況給予其合理的幫助與指導,并注意提醒每一位患者在家養病期間遵醫服藥與正確自我監測的重要性。
1.3效果評價
詳細記錄并統計兩組糖尿病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前與1年后的空腹血糖水平(FPG)及餐后2h血糖水平(P2hPG),同時行組內與組間比較;另外還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以評估所有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并將得分未低于80分者定義為“了解”,否則為“不了解”,對結果同樣行組內組間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給予處理,其中的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并性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并行χ2檢驗,比較均以P
2 結果
2.1健康教育前后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的FPG與P2hPG均得以顯著改善,與教育前水平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健康教育前后兩組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了解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了解水平均較接受教育前顯著提升(P
3 討論
糖尿病為一種慢性與終身性內科疾病,其不少患者常常會因不能理想控制血糖而導致病情反復或并發癥增多的情況,因此對此類患者行常規藥物治療的同時,給予其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等護理干預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就當前我國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現狀來看,雖然有一定建樹,但仍有相當部分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缺乏足夠了解。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盡可能地提高患者的自我血糖管理能力,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幫助患者更加透徹地了解糖尿病相關知識并由此建立起穩定、持久與科學的養病方式則是一個必要條件。我們給予觀察組患者的健康教育模式并非是一個簡單的周而復始的過程,其進程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并在此過程中適時地對教育課程設置與內容安排不斷完善,使其對患者生活的多方面細節更具指導意義,并逐漸強化其觀念與知識性,最終將對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推向一個長期性的綜合化管理模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們在多路徑模式下給予觀察組患者以糖尿病健康教育后,其組內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程度與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認知度提升效果均顯著優于接受傳統健康教育的對照組,組間相關數據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張申秀,孫新,戴儉慧,等.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的進展[J].臨床護理雜志,2011,10(4):60-62.
關鍵詞 健康教育 糖尿病 相關知識 代謝控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2009年1月~2009年6月對在門診建立系統管理病歷的88例糖尿病患者進行系統健康教育,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月~2009年6月收治建立系統管理檔案的糖尿病患者,未接受過糖尿病健康知識教育,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標準,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行動方便、思維清楚、表達正常者,均記錄有一般信息、身高、體重、BMI、腰臀圍、運動情況、血壓、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脂、尿酸、肝腎功能、尿常規及尿微量蛋白等。所選病例共88例,其中男48例,女40例,年齡31~75歲,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8例,2型糖尿病80例,有嗜好煙酒者44例;合并高血壓66例,高血脂62例,腦梗死20例,冠心病22例,眼病10例,腎病18例,下肢血管病變6例。文化程度:大專以上22例,高中或中專32例,初中28例,小學或以下6例。
方法:開始就診時發自制的糖尿病相關知識的試卷進行問答調查,組織患者每周參加糖尿病健康教育講座。由專人通知其1~2周查血糖、測血壓,每3個月進行糖化血紅蛋白及血脂等檢查,6個月全面記錄病歷資料,進行數據統計,同時再次進行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問卷調查。采用研究對象進行健康教育前后自身對照的科研設計,比較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知識水平和代謝指標控制狀況。本研究采用的調查問卷均為自行設計調查表,調查內容包含糖尿病基本知識(糖尿病概念、飲食、運動、藥物、并發癥、血糖監測、血糖正常范圍、血壓及血脂控制目標、低血糖的表現及防治、胰島素的了解情況)以及飲食治療知識(標準體重的計算法、三大營養物質的分配、食物交換法、每日總熱量計算、水果食用種類、量及時間)共25題。調查組成員發放,患者自行填寫,對年齡較大者由家屬協助完成。健康教育為期6個月,每周1次,每次50~60分鐘。主要采取集體講授與一對一指導相結合的方式,講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識,如糖尿病病因、預防;飲食、運動、口服藥物、胰島素的應用及注意事項;正常的血糖值、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標;低血糖的表現及防治方法;自我監測的項目和方法;糖尿病相關并發癥的防治;體重、血壓、血脂與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關系等,特別強調控制飲食的重要性、原則與方法,以增加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課間休息時可讓患者相互交流,患者可以結合自身病情提問,醫生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數據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
2結果
2.1社康護士對社區高血壓規范管理知識的掌握情況調查結果顯示,有98人接受了高血壓病規范化管理培訓,培訓率為70.0%,101人熟練掌握相關知識,29人基本掌握相關知識,10人未能掌握相關知識,社康護士高血壓病規范管理知識掌握率為92.86%。
2.2高血壓患者的管理情況38個社康中心均開展了高血壓患者的護理管理。但有8個中心的護士對高血壓患者尚未進行有規律的管理,30個社康中心的護士對高血壓患者進行了有規律的管理,但是規范管理(指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分級管理)的患者人數為總患者數的65%~98%不等。未能進行社區高血壓患者全員規范管理的原因中,社康護士人手不足占65.71%(92/140),專項資金有限占55.71%(78/140),管理知識和技巧缺乏占22.86%(32/140),社區居民不能有效配合的占87.86%(123/140)。管理形式中電話管理占70.71%(99/140),預約患者到門診占32.14%(45/140),就診時管理占30.0%(42/140),家訪占28.57%(40/140)。統計見表1。
2.3高血壓高危人群的管理情況高血壓高危人群是指具有高血壓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壓家族史者、超重和肥胖或腹型肥胖者、過量飲酒者和高鈉飲食者等。被調查的38個社康中心均開展了高血壓高危人群的護理管理,但有18個社康中心尚未開展對高血壓高危人群有規律的管理,其他社康中心雖開展了規律管理,但是管理的人數約為高危人群總數的5%~78%不等。未能進行社區高血壓患者全員規范管理的原因中,社康護士人手不足占77.14%(108/140),專項資金有限占68.57%(96/140),管理知識和技巧缺乏占12.86%(18/140),社區居民不能有效配合的占92.14%(129/140)。管理形式中電話管理占77.14%(108/140),預約患者到門診占55.71%(78/140),就診時管理占34.29%(48/140),家訪占20.07%(28/140)。統計見表1。
2.4管理內容調查的社康中心有6家尚未開展高血壓緊急護理處理相關知識,對一般人群高血壓護理管理38個社康中心均針對性開展了高血壓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和飲食運動指導,護理指導的主要形式是散發健康教育文字資料(包括宣傳海報),開展專題知識講座,就診或義診的隨診健康教育宣傳,見表2。
3討論
社區護理管理是以健康為中心的護理,旨在幫助居民主動地改變社會環境,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主動預防疾病,所以預防與治療同等重要。調查資料顯示,社康中心的護士重視對高血壓患者的管理,輕視對高血壓高危人群的管理。由于目前社區護士大部分是從醫院護士轉崗而來,開展社區高血壓患者護理的意識較強,但針對人群開展預防保健的意識薄弱。因此,社康中心要逐步建立社區護士慢性病防治工作管理規范,加大社區護士崗位培訓中高血壓病預防保健知識及技能的培訓力度,積極開展預防保健相關繼續教育,加強社區護理管理服務理念和模式的教育。
西鄉街道社區居民大多為外來勞務,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流動性極大,經濟條件差異性大,社區居民對社區健康服務知曉率高低不同,以及缺乏較強的健康保健意識,嚴重影響了社區護士對高血壓高危人群及高血壓患者的有效管理。本次調查顯示,由于社區居民不積極配合、人力資源有限、相關資金不足和相關管理工作的內容開展不夠全面,使得社區護士對高血壓高危人群及高血壓患者無法實行全員規范化管理。為了提高高血壓病的規范化管理率,首先,上級政府管理部門應加強對社區醫療系統的支持,培養更多的社區護理人才,給予足夠的資金補償,讓社區護理管理能夠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和更好地服務內涵。其次,需要建立一個規范的社區高血壓管理體制,其中對管理的時間、內容和形式應有具體要求,對管理的效果進行量化評價,以利于社區護士開展工作,并不斷改進社區高血壓病的護理管理工作,提高社區高血壓病的護理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