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文化產業概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003年,環縣道情皮影被文化部列為全國首批10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單位之一,以此為機,縣委縣政府從資金籌措到法規制訂,從皮影普查到數據整理,從戲班、傳承人保護到產品開發等,實施了一系列樸實而有效的保護措施。他們的理念和經驗均已引起國家、省、市各級新聞媒體、官員和學者注目,并先后數十次對其進行專題報道、參觀學習、調查研究。2006年10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試點工作經驗交流會”在甘肅省慶陽市召開,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在會議總結發言中明確指出:“環縣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環縣的經驗,值得推廣;環縣的精神,值得學習。”①
一、保護方略
(一)以合理的保護機制為前提
1.政府主導
“政府主導”不是環縣縣委縣政府對“國家要求”②的簡單政策回應,而是自始至終落實在保護工作中的自覺行為。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提供資金保障。環縣地處甘肅省東部,地廣人稀,交通不便,是一個國家級扶貧重點縣,縣財政年收入僅三千多萬元。但自“試點”以來,政府在有限收入之內,高度重視"試點"工作資金保障,經多方努力、爭取,至2007年底,已累計籌集皮影保護專項資金近千萬元,從根本上保證了皮影普查、古舊皮影收購、皮影藝術博物館建設及部分傳承人生活補助等基礎工作的全面開展。
第二,設立專門保護機構。“試點”起始,環縣縣委、
縣政府即成立了環縣道情皮影試點工作領導小組。2005年,又專門成立10人編制的科級事業單位――環縣道情皮影保護中心,下設道情音樂研究室、皮影藝術研究室、道情劇目研究室和檔案資料室,全面負責道情皮影的保護工作。
第三,制訂保護政策。自“試點”審批之后,縣委縣政府在沒有任何可以參照的前提下,多次赴省進京,請教專家,咨詢主管單位,首先制訂出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環縣道情皮影保護試點實施方案》。在“實施方案”的相關要求下,當地政府請中國藝術研究院喬建中、西北民族大學郝蘇民和西北師范大學張君仁等教授作學術指導,相繼出臺了《環縣道情皮影普查方案》、《環縣道情皮影普查手冊》、《普查范本》、《環縣道情皮影普查內業整理方案》等。2005年經縣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環縣道情皮影保護傳承工作暫行規定》和《環縣道情皮影保護傳承工作暫行規定實施細則》。《暫行規定》不僅為保護工作提供規范化、程序化操作,更重要的是使環縣道情皮影保護工作在財政、政策、方式等方面有了行政保障,從而使環縣道情皮影保護逐步進入了規范軌道。
2.學者參與
在2006年環縣縣委縣政府的試點經驗匯報中,他們自己的總結是:“做好保護試點工作,必須要有專家學者的參與指導。”③
保護需要系統研究的理性成果作指導,研究需要在保護過程中不斷深化,自環縣道情皮影保護試點之初,就因學者的廣泛參與而使研究與保護相伴而行。2003年秋,中國藝術研究院喬建中教授帶領中國音樂學院幾名碩士博士到環縣實地考察,他們為保護伊始的環縣道情皮影帶去了專業化的發展建議,使保護工作有了良好的起點。2003年末,“試點”審批之后,環縣縣委、縣政府即刻成立了環縣道情皮影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并聘請成立了包括郝蘇民、喬建中、喬曉光教授等音樂、美術、民俗、戲劇、文學界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和皮影藝人共同組成的專家組(22人),以對試點工作進行全面指導。這些專家、學者多年來從不同角度對環縣道情皮影的保護獻計獻策,使保護工作始終在理性的軌道上前行。2005年,成立中國環縣道情皮影研究會,形成涵蓋音樂、文學、民俗、美術四個方向各一位學者支持的常規機制。此外,目前已有四所大學在環縣設立教學研究基地,以環縣道情皮影為研究對象的碩士論文和期刊文章已有二十余篇。這些論文不僅是學者參與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為環縣道情皮影保護工作提供了較為堅實的資料基礎和理論依據。
(二)以堅實的普查為基礎
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對“為何保護”已有基本認同,但在“保護什么”的問題上,多以保護者(大多為政府官員或學者)的權威話語先驗命定,而非在實際調查中先“摸清家底”,后確定保護內容。環縣道情皮影“試點”工作之初,就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在《環縣道情皮影保護試點方案》中,所列“主要任務”第一條就是“對環縣道情皮影的歷史淵源、發展現狀、民間音樂、戲劇及民間美術傳統等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普查,建立全面反映環縣道情皮影基本面貌的檔案資料數據庫,準確掌握環縣道情皮影的家底。”④如果“試點方案”中“第一要務”只是操作層面的安排,那在普查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環縣道情皮影普查方案》之“目的意義”中則是非常清醒的觀念表達:“普查是環縣道情皮影保護試點工作的首要任務,是保護試點工作的基礎。”⑤為此,從普查人員培訓,相關表格設計,普查內容選擇,后期數據處理等方面均有周詳安排。
1.專家培訓普查工作人員
為確保普查工作有效、深入,縣里特聘請西北師范大學張君仁教授對抽調的普查工作人員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作了全面培訓。理論包括普查原則、道情皮影基礎知識、設備使用、訪談技巧、普查道德等;實踐部分是跟隨普查隊員在試驗性普查中進行現場示范、指導。最后以“環縣道情皮影普查人員基礎理論知識”閉卷考試和設備操作技能實踐測試檢驗每位工作人員,確保普查人員擁有相對專業的知識與技能。
2.科學設計普查提綱及相關表格
“調查提綱是調查工作的行動指南,也是調查形式和內容的總體規劃,它引導調查人員按步驟、依次序、成系統、有針對性地去開展工作。”⑥環縣道情皮影普查前設計有九份提綱,涵蓋藝人、戲班、劇目、影件、民俗、音樂、表演等所有相關內容,并細化為十五份表格。這些“條條框框”如一份詳盡“地圖”,保證了普查“按步驟、依次序、成系統、有針對性”。
3.展開全面詳盡普查
自2004年3月起,17名普查工作人員分為道情音樂、劇目、民俗美術三個組,以文字、錄音、攝像、攝影、實物、測繪、拓片等方式全面記錄影人、影件、影戲、影俗、影史的歷史與現狀。整個普查地跨19個鄉鎮,42個行政村,76個村民小組,410多個農戶,累計行程萬余公里。普查期間還前往甘肅省蘭州、西峰,陜西省定邊、臨潼,寧夏鹽池、銀川,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等地核查相關內容。共完成47家戲班和282名藝人、知情人普查任務,填寫藝人、戲班、音樂、皮影等調查表格及傳承報告16120份,拍照15570張,錄制MD光盤65盤,磁帶82盤,拍攝本戲和折子戲47部,收集復印劇本124本,征集手抄劇目20本⑦。歷時10個月之久的普查在2005年元月結束,因行程、歷時、成果之“壯舉”,調查人員都戲稱此次普查是皮影保護的“”。
4.數字化方式整理普查資料
普查結束后,保護中心迅速與西北師范大學聯合,著手開發《環縣道情皮影數字化管理系統》電腦查詢軟件,以為下一步深入研究、科學存取、高效應用提供數字平臺。此軟件包括六個模塊,目前已錄入大部分普查資料,使音、像、圖、文能夠以全息化數字方式原貌永久保存,為多維角度的全面研究提供了技術保障。閱讀、檢索、歸類、統計的方便,使無論對管理者還是研究者,“環縣道情皮影數字化管理系統”都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工作助手。
(三)以傳承為保護的關樞
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中強調的是“代代相傳”⑧,記譜、實物、錄像、錄音、圖片等方式只是在靜態保存已逝的過去,面對活態的現時,選擇保護道情皮影的承載者――傳承人和戲班,就成為保護之關樞,于此,才有可能延續道情皮影之未來。
1.用規章保護傳承人和戲班
《環縣道情皮影保護傳承工作暫行規定實施細則》是環縣道情皮影保護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和地方規章,共有十一項條目:(1)工作體制。(2)傳承人認定。(3)“藝術家”命名。(4)藝術傳人培養。(5)傳承人生活補助。(6)規范戲班的基本條件。(7)頒發證書。(8)戲班補助。(9)表彰獎勵。(10)道情皮影資料出版發行管理。(11)經費管理和使用⑨。
從以上標目即可看見,“實施細則”是以道情皮影的行為主體――藝人和行為單位――戲班為中心的。“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他們以超人的才智、靈性,貯存著、掌握著、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類別的文化傳統和精湛的技藝,他們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的寶庫,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的‘接力賽’中處在當代起跑點上的‘執棒者’和代表人物。”以傳承人和戲班為中心的“暫行規定”是環縣政府的保護決心,也是皮影藝人的福音!
2.培養觀眾與潛在傳承人
“政府主導”固然有力,但如果完全依靠政府長年持續努力,而沒有藝人的自覺傳承與觀眾的積極參與,道情皮影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被“博物館”式靜態儲存。任何一名藝人都是從普通觀眾開始的,所以培養年輕一代的觀眾就應當得到保護者的高度重視。鑒于此,“暫行規定”明確提出“道情皮影的傳承要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并落實為“道情皮影進課堂計劃”。2005年秋季,《道情音樂欣賞》與《皮影欣賞與制作》兩本鄉土教材及配套光盤下發到全縣各中小學,同時由教育局與文化局聯合簽發《環縣道情皮影知識鄉土教材進課堂實施辦法》來保障計劃的有效執行。
環縣洪德鄉三十里鋪小學是道情皮影進課堂的一個典范,目前本校五年級學生已能夠演唱七八個板路與曲牌。這種普及性的影響,使道情皮影演出現場多了一些兒童“知音”,這些“知音”讓我們升起了“重整山河待后生”的憧憬。
(四)在發展中保護
“發展是硬道理”,針對經濟是如此,針對活態文化也有其道理。自2001年起草《環縣皮影藝術開發方案》始,環縣就將皮影發展問題擺在了重要位置。近年通過拓展演出空間,開發皮影產品,增強了道情皮影面對工業文明的自身調適力,在創新中保證了其可持續發展。
1.適當拓展演出空間
環縣道情皮影的生存基礎是儀式性活動中的有償演出,隨著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鄉民敬神祈福意識的淡化及農民經濟收入的不景氣,導致道情皮影的主要演出――廟會演出大大縮減。據箱主谷天鵬向筆者介紹,谷家班在上世紀80年代每年能演出三百多場,而2007年只演唱了206場戲。鑒于此,縣委縣政府提倡各戲班春節期間進縣城或到其它地區給各單位演出,以拓展演出空間,保護自主生存能力。自2002年以來,進城演出的戲班已從三四家增至去年(2007年)的19家,平均每家戲班演出十余場。如敬登坤戲班去年共演175場戲,其中85場戲是在環縣、陜北、寧夏及甘肅平涼等地各單位演出⑩。而2003年環縣道情皮影赴北京演出,2007年赴歐洲四國演出,則屬政府拓展演出空間的更大“壯舉”。
2.積極開發皮影產品
從政府層面來看,保護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開發則能更多發揮道情皮影自身的經濟價值。2001年,縣文化館就意識到開發對保護的重要性而起草了《環縣皮影藝術開發方案》。2005年,又制訂了系統開發皮影產品的“八個一工程”計劃,形成保護與開發相互促進、互動雙贏的良好局面。目前環縣龍影文化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已實現了以皮影為基礎、多樣化產品開發為特色的產業布局,開發出包括掛歷、桌歷、皮影戲光碟、磁帶、畫冊、撲克、口杯、工藝地毯、書簽等8大系列60多種產品。年加工銷售皮影10萬件,年產值120余萬元。當地藝人們深感“演皮影不如賣皮影”正是對開發工作最通俗的注解和認可。
二、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其一,近年來隨著政府提倡藝人進城演出后,皮影演唱空間得到拓展,單位娛樂性演出和堂會演出增加,藝人經濟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各單位演出費支付能力與戲班數量之間,傳統表演形態與城市觀眾觀念之間,皮影演唱習慣、劇目內容與城市觀眾欣賞心理之間都存在諸多根本性的“不兼容”。所以,政府對這種演出空間只能倡導并“適當拓展”。另一方面,皮影進城演出,在增加藝人收入的同時,卻漸漸遠離了道情皮影負載的諸多傳統價值觀念,而這些傳統價值觀念當是環縣道情皮影的靈魂所在。
其二,筆者在環縣曾采訪了將皮影演唱、皮影雕刻、陰陽先生、秦腔演唱等技藝集于一身的一位箱主,他早年主要唱秦腔,后來做陰陽先生(皮影廟會演出中的念經是他的主要陰陽活動)。但近年皮影保護如火如荼,他又自購戲箱,以皮影戲箱主作為主業。因為“切片”式保護的導向,在一個個體身上就已經出現“挑肥揀瘦”式的主業轉換。如果從整體皮影文化生態來看,“切片”式保護也必將促成“皮影孤島”,隔斷皮影與原生態背景的聯系。皮影演唱,民眾敬神、看戲,陰陽先生念經,商貿交易等多種因素編織了一個完整的文化生態景觀,任何人為分割后的文化“切片”都會因缺乏生態背景而窒息。近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討論中,無論是劉魁立先生提出的“整體性”原則{11},還是陳勤建先生論及的“綜合性”問題{12},都在強調生態背景保護的重要性,環縣道情皮影的突出特點也正在其綜合性(文學、音樂、美術、民俗、宗教、戲劇等)和整體性(皮影演唱與儀式過程、信眾敬神與日常娛樂、商品交易與情感交流等)。所以,在下一步的保護工作中,希望能看到環縣道情皮影的文化形態與生存背景皆能得到重視,價值觀念與物質載體同樣得到關注,如此而行,環縣道情皮影保護工作定會展現出新的面貌。
參考文獻
[1]陳華文《民間世界:理論與存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版。
[3]甘肅省環縣道情皮影志編纂委員會《環縣道情皮影志》,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4]甘肅省環縣《環縣道情皮影》編委會《環縣道情皮影》,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版。
[5]環縣縣委縣政府文件《環縣道情皮影保護試點實施方案》、《環縣道情皮影保護傳承工作暫行規定》、《環縣道情皮影保護傳承工作暫行規定實施細則》等。
[6]張旭《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試點工作經驗交流材料匯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版。
[7]北京市文化局社文處、北京群眾藝術館、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縱橫談: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級研討班論文集》,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①周和平《總結經驗,相互借鑒,全面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張旭《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試點工作經驗交流材料匯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版,“代序”第5頁。
②文化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通知》(2004)中有“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明確要求。
③甘肅省環縣縣委、環縣人民政府《求實創新,積極探索,全力推進道情皮影保護傳承工作》,張旭《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試點工作經驗交流材料匯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頁。
④環縣人民政府《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環縣道情皮影試點保護方案》,環政發[2003]83號。
⑤環縣人民政府《環縣道情皮影普查方案》,2003年11月28日。
⑥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頁。
⑦環縣道情皮影試點領導辦公室:《中國民族民間保護工程環縣道情皮影試點工作信息》,第四期,2005年2月1日。
⑧劉錫誠《傳承與傳承人》,北京市文化局社文處、北京群眾藝術館、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縱橫談: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級研討班論文集》,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⑨環縣人民政府《環縣道情皮影保護傳承工作暫行規定實施細則》,環政辦發[2005]88號,第2頁。
⑩據筆者2008年2月采訪筆記。
{11}劉魁立《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性原則》,陳華文《民間世界:理論與存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