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音樂教育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戈登在音樂教學領域進行了深入和系統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包括著述44部、論文79篇、研究報告16篇、測試工具和手冊9套,他的主要著述已被譯成多國文字。由于戈登的音樂教學理論和實踐是在汲取當代教育理論的基礎上,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在大量的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許多創新之處,因此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對美國等西方國家音樂教育領域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首先,眾所周知,教學法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音樂教學領域主要關注柯達伊、奧爾夫、達爾克羅茲和鈴木等音樂教育學者提出的教學理論和方法。這些教學理論和方法為音樂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了良好的指導,其共同點主要是從教師的角度,也就是從“如何教”的角度出發,而較少以學生為出發點。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戈登的教學理論更加注重作為音樂學習主體的學生,強調要以音樂學習者為主體來探討音樂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著重了解兒童是如何學會音樂的。他積極探索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提出為了發展兒童的音樂潛能,教師要去了解為什么教(why)、如何學(how)、教什么(what)以及何時教(when)。戈登將自己的音樂教學理論稱為“音樂學習理論”,凸顯了學生的學習在其教學理論中的突出位置,也顯現出他看待“教與學”關系的獨特視角。
正因為如此,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以戈登本人名字命名的“音樂教學理論”所架構和指導的音樂教學實踐活動逐漸成為國外中小學音樂教學的主要模式之一。美國《音樂教育工作者雜志》(Music Educator Journal)1986年第6期出版了以“音樂教育的主要方法”為主題的專刊,將戈登與柯達伊、奧爾夫、鈴木和達爾克羅茲等人所倡導的音樂教學理論和方法并列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五大音樂教學理論。③ 1996年,邁克爾?馬克(Michael L. Mark)在《當代音樂教育》一書中列舉了當代世界最為著名的八種音樂教學方法,其中也包括戈登的“音樂學習理論”。④
其次,戈登的音樂教學理論是建立在對音樂“教與學”過程長期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汲取心理學研究的相關理論,應用心理測量和分析統計等科學的研究工具,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和實證研究提出的。例如,作為戈登音樂教學理論的重要基礎和出發點的音樂能力傾向理論,就是將科學測量和評價理論運用于音樂教育實踐的一個典型范例。戈登主持編制的數套具有廣泛影響的音樂能力傾向測驗,被看作是迄今為止最為深入和全面的,代表著20世紀美國音樂能力傾向及其測驗研究的最高水平,為音樂教育提供了科學的手段和依據。以戈登的《音樂能力傾向測驗》(MAP)為例,根據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施萊特(Stanley L. Schleuter)的分析,自1965年由美國著名的霍頓?米夫林(Houghton Mifflin)公司出版以來,還沒有任何其他一種音樂測驗工具超越它。⑤ 再如,戈登關于音樂“聽想”的研究,也同樣是以心理學和語言學等學科理論為依據,對音樂學習過程進行的科學探索,這種探索為音樂教育研究方法論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樣板。
再次,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教學和研究過程中,戈登對音樂教育進行了深入和系統的研究,在音樂能力傾向、音樂聽想、音樂學習理論、早期兒童音樂學習等方面建樹頗多,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戈登本人撰寫的音樂教學理論與方法的著述達三十多部,其中最為著名的有:《音樂教學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Music Teaching,1971)、《音樂學習的順序與模式》(Learning Sequence and Patterns in Music,1976)、《音樂學習的順序:技能、內容與模式》(Learning Sequences in Music: Skill,Content,and Patterns, 1980)、《音樂能力傾向的本質、描述、測驗和評價》(The Nature Descript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ic Aptitudes,1987)、《兒童音樂學習理論》(A Music Learning Theory for Newborn and Young Children,1990),以及《音樂學習的順序:技能、內容與模式,當代音樂學習理論》(Learning Sequences in Music:Skill, Content and Patterns, a Contemporary Music Learning Theory,2007),等等。這些著作所提出的關于音樂教學的理論和方法已經成為音樂教學的模式之一,在美國中小學和早期幼兒教育中得到逐步推廣和應用。此外,戈登的許多著述已被翻譯成日文、意大利文、韓文和中文等多個國家的文字。其影響已經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的傳播。
最后,戈登以音樂能力傾向研究的成果為依據,長期以來致力于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在該領域享有盛譽。1984年,已在音樂教育界取得很高成就的戈登親臨實踐一線,擔任幼兒園教師,教授兒童學習音樂,并對幼兒音樂教師和家長進行培訓。這一舉措在美國等國家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今日美國報》刊登專文介紹戈登的幼兒音樂教學理論與實踐,他還經常亮相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 的“今日秀”(Today Show) 節目。從此,戈登的名字不但在音樂教育界,也在美國的普通家庭中廣為人知。
上述四個方面說明,戈登是國際音樂教育界值得關注的人物,對其音樂教學理論和實踐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國外對戈登的研究已有較為豐碩的成果,而從國內,特別是大陸地區的情況看,無論對其本身,還是他的音樂教學思想,都還較為陌生。
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戈登的音樂教學理論和方法首先在美國引起音樂教育界的關注,隨后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逐步得到傳播。自20世紀80年代起,國際上主流音樂教育雜志發表的有關戈登音樂教學理論研究的論文達數百篇。其中,僅碩、博士論文就有一百余篇。其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關于戈登音樂教學理論的傳播、介紹和評價;關于戈登編制的音樂能力傾向(也有人稱為音樂才能、音樂能力傾向等)測驗工具的研究;關于戈登的音樂教學理論在音樂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研究等。縱觀國外有關戈登音樂教學法的研究,呈現出以下態勢:第一,研究內容上,關注核心理論。“音樂聽想、音樂能力傾向、音樂學習順序”是戈登音樂教學理論中的三個關鍵問題,國外的大量研究集中探討了以上內容并試圖深入探究這些理論背后所蘊含的理論基礎及其價值意義。第二,研究方法上,重視實證研究。大量成果采用實驗法、調查法、統計法等科學研究方法,通過數據驗證戈登音樂能力傾向測驗工具的有效性、戈登音樂教學理論對學生音樂能力傾向發展的作用,并進一步探討其在跨文化背景下運用的適切性。第三,研究類型上,注重應用研究。大量文獻表明,國外音樂教育工作者注重將戈登音樂教學理論與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教學改革實踐緊密結合,借鑒該理論并運用于中小學音樂課程及鋼琴、聲樂、管樂等多種課程中,并關注到其教學理論對不同國家音樂課程價值取向的影響,以及對不同國家音樂教學實踐的價值與局限。
臺灣地區對戈登的關注和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二十年來經歷了從引入、傳播到結合其理論進行應用研究和推廣的過程。戈登《幼兒音樂學習理論》(2000)及《即時投入》系列教材(2004)的出版,標志著戈登的音樂教學理論在臺灣進入了實踐應用階段。諸多學者及一線教師嘗試將戈登音樂教學理論運用于臺灣地區音樂教學實踐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大陸地區對戈登音樂教學理論的引入,可追溯至1989年其論著《論兒童音樂才能的發展基礎》的翻譯出版,此后約二十年間,對戈登其人及理論進行研究的成果數量很少,呈現出零散性、以介紹為主的特點。2007年10月,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音樂與智能研究中心主辦了“2007年國際音樂智能教育研討暨‘世界音樂教育之父’戈登首次學術訪華”活動,表明戈登的音樂教學理論已經引起我國音樂教育界的初步關注。此后,學界陸續出現一些關于戈登音樂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其音樂“聽想”理論、音樂能力傾向理論及戈登音樂教材研究等。總體而言,大陸地區現有的對戈登研究成果中,平面敘述多于縱深研究、介紹述評多于實證檢驗、理論探究多于一線實踐,尚缺乏對戈登的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進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此,對戈登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有進一步拓展和深化的必要。
任何一種科學研究活動,其目的不外有二:一是發展理論,二是指導實踐,研究戈登的音樂教學理論亦然。就發展理論而言,對戈登音樂教育理論及實踐進行研究的意義在于以下方面。
放眼世界,拓寬音樂教育研究視域 音樂教學理論研究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外國音樂教學理論研究就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領域。對外國音樂教育家、重要的音樂教學模式和方法以及教學改革等進行深入研究,可以補充和豐富我國的音樂教學理論。我國當代音樂教育學主要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在音樂學研究領域中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對外國音樂教學理論的研究廣度和深度均有欠缺。以對外國音樂教學理論代表人物的研究為例,長期以來主要關注柯達伊、奧爾夫、達爾克羅茲和鈴木等,對其他的重要教學論代表人物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當代音樂教育理論的研究,不僅應立足國內,更要放眼世界,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的音樂教育成就和經驗,進而開展自己的研究。大量資料表明,戈登的音樂教學理論已經具備公認的國際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戈登音樂教學理論的研究,無疑有助于拓寬我國對外國音樂教學理論的研究領域。
借鑒國外,構建音樂教學理論體系 世界各主要教育強國的具體國情差別很大,在發展教育的過程中采取的措施也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長期以來都是“無不一方面自力更生,一方面從別國汲取經驗教訓”。⑥ 當代音樂教學理論的研究,不僅應重視立足國內,總結音樂教學經驗,開展實證研究,更要放眼世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收國外音樂教學理論研究成果中有價值的成分,進而開展自己的研究。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需要學習和效仿世界教育強國的先進音樂教育經驗,為我國教育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指導。作為20世紀成長起來的美國音樂心理學家和音樂教育家,戈登的音樂教學理論和方法以其獨特的視角,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并被列入當代西方最具影響力的音樂教學理論之一。因此,了解和把握戈登的音樂教學理論有助于我們提高對音樂教學活動和過程規律的認識,為我國音樂教學理論體系的構建提供參考和借鑒。
就指導實踐而言,音樂教學理論研究的價值在于指導廣大音樂教育教學工作者的教學實踐活動。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為音樂課堂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戈登的音樂教學理論建立在認知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理論基礎上,通過大量實證研究、教材編寫、教學實驗等,使其成果具有科學性、實踐性、系統性等特點,不僅在美國中小學教學實踐中得到廣泛推廣,也大量運用于其他國家和地區。全面深入地研究戈登音樂教學理論,并取其精華,適當引入到我國中小學音樂一線教學實踐中,可以為當前我國音樂教育改革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為兒童音樂學習提供科學依據 將科學的研究方法引入音樂教學研究,是戈登對音樂教學理論的最大貢獻之一。學校音樂教育的成效如何,需要通過一定的測量和評價來體現。音樂測驗的結果,不僅僅是為了發現和甄別具有音樂天賦的兒童,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兒童音樂方面的個體差異,使得音樂教學更具針對性。音樂教育的測量和評價是我國當前音樂教育研究中的薄弱環節,而戈登在音樂測驗方面所做的貢獻迄今無人超越,深入了解、研究、引進和借鑒其研究成果,有助于編制適合我國學生的音樂測驗工具,為兒童音樂學習提供科學的依據。
《埃德溫?戈登音樂教學理論與實踐》一書以理論研究為主體,借鑒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運用心理學、歷史學、教育學和音樂學等學科的研究思路,對戈登的音樂教學理論與實踐進行跨學科、多視角的綜合研究,希望能為我國的音樂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本文為《埃德溫?戈登音樂教學理論與實踐》一書序言,
該書已由人民音樂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發行)
注 釋:
① “音樂學習理論”是戈登本人對其理論體系的命名。在戈登的著作中,廣義上的“音樂學習理論”包括音樂能力傾向及其測驗、音樂聽想理論、音樂學習順序三大重要組成部分,狹義上的“音樂學習理論”則等同于音樂學習順序。為便于讀者理解并避免混肴,本書將戈登的理論統一稱為“音樂教學理論”。
② 詹燕君著,《淺議埃德溫?戈登博士的兒童早期音樂教育思想―略記“2007年國際音樂智能教育研討會”》,第64至 66頁。
③ 帕特里夏? K.舍漢(Patricia K.Shehan)著,《音樂教育的主要方法概述》(Major Approaches to Music Education: An Account of Method),第26至31頁。
④ 其他的音樂教學法分別是: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鈴木的天才教育、曼哈頓維爾音樂課程研究、綜合音樂感教育、卡拉博-科恩教學法。參見邁克爾? L.馬克著,管建華、喬曉冬譯,《當代音樂教育》,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出版。
⑤ 斯坦利? L.史勞特(Stanley L.Schleuter)著,《有關音樂能力傾向測驗研究的書目》(Research Studies Relevant To the Musical Aptitude Profile:A Bibliography),第78至85頁。
(一)在音樂欣賞中納入流行元素當前的高職院校音樂欣賞中,內容多是一些經典曲目,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對其內容不感興趣,容易產生厭倦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音樂欣賞教學的質量。對此,教師要注重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納入一定的流行元素。學生往往對于當下的流行音樂比較感興趣,這也符合其審美特點,教師根據這一點可以因勢利導,以流行音樂中的積極元素來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如在欣賞經典民歌《康定情歌》時,可以讓學生先對鳳凰傳奇改編的《康定情歌》進行欣賞,進而回歸傳統的曲調。在欣賞過程中還可以讓學生對兩個版本進行對比與評價,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二)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音樂欣賞對于音樂的欣賞不能簡單地從聽覺方面進行,還要注重學生的接受能力。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音樂氛圍,可以幫助其更好的理解音樂,感悟音樂中的情感。教師在平常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可以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的特點,從視覺、聽覺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能夠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性認識,進而更深入地體會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內涵。如在欣賞音樂《白毛女》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介紹故事發生的背景,進而使學生對白毛女可憐的身世有所了解,這對學生融入音樂欣賞中有極大幫助。
(三)加大音樂欣賞中的文化知識教師在音樂欣賞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教育,借助音樂的欣賞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是當前高職音樂欣賞教學中需要重視的一個方面。對于音樂的欣賞不能僅僅停留在曲調與歌詞層面,每一首音樂的產生都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不了解與之相關的文化知識,就無法進一步了解音樂中的內涵。如在欣賞名曲《思鄉曲》時,教師要對學生明確此曲創作的背景,讓學生感受到在那個山河破碎的年月里,這首音樂帶給國人情感上的共鳴。學生只有對與音樂相關的文化知識有了一定了解,才能真正進入音樂欣賞的環境,實現精神世界的升華。
二、結語
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乃是一種使人迷戀善良、美和人道主義的最美妙、最精細的手段……”
我愛音樂、孩子們更愛音樂,他們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潑開朗的個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樂的美,產生愉快的心情。一直以來,我對幼兒音樂教育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以趣引趣:
興趣是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兒年齡小,學習動機與活動本身就有著更為直接的聯系,因此,我經常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使音樂活動充滿情趣,尤其在教材趣味化、設計趣味化、教法趣味法上下功夫。
1、教材趣味化
我在選擇教材時,總是盡量選擇從歌詞到音樂、從體裁到形式、從結構到風格都能貼近幼兒生活、體現兒童情趣的教材。有些教材要經過改編、加工以后才有趣味,如:《手指歌》原來五段歌詞最后兩小節的節奏都是┃┃-┃,就顯得很枯燥,經過改編,我就增加了四分、八分、十六分等節奏,如“媽媽洗衣服┃嘩-┃嘩-┃”;“姐姐拍皮球┃嘭嘭嘭嘭嘭┃嘭嘭嘭┃”等,孩子們感到十分有趣,這樣既是唱歌,又有游戲,同時還能培養幼兒的節奏感。
2、設計趣味化
教育活動設計的好壞,往往決定著這次活動的成敗,因此我對每一個音樂教育活動,都要根據教材對結構內容進行精心設計,使之情節化、承上啟下、自然過渡,這樣就能使幼兒從一個音樂意境走向另一個意境。[本文轉載自-找文章,到]
孩子們隨著老師簡練和游戲性的語言進入了音樂的意境,在音樂意境中孩子們不僅感受了音樂,而且表現音樂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通過老師的精心安排,使幼兒感到有趣味。
3、教法趣味化
“好奇”是幼兒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兒的思維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使我的教育方法力爭生動形象,充滿情趣。
二、以情育情:
達爾克洛有句名言:“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是情感過程”。因此我將音樂教育的重點著眼于引導幼兒對音樂情感因素的體驗。那么,怎樣利用音樂手段達到情感交流、讓幼兒輕松愉快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呢?我認為關鍵是一個“愛”字,因為老師的感情對幼兒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我接觸過的人都說我非常愛笑,確實我是個很快樂的人,尤其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我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我在事業、孩子和生活中總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在音樂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努力創造一種平等、寬松、和諧的氣氛,以此來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比如說在活動中經常看著幼兒的眼睛講話和示范;用表情、動作等去調整幼兒的心理狀態(如:當孩子們很興奮時,我就說:“天黑了,小動物要睡覺了。”并帶頭假裝睡覺。)同時,我還以各種不同的身份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在音樂活動中,我不僅僅是老師,還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鴨媽媽、小鳥、風等,通過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兒帶入到音樂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在每一次音樂活動前,我對教材都要做詳盡的研究和分析,領會每首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內容。如:在《娃娃家》這首歌,我就根據歌詞內容分析出歌曲所要表達的自豪、溫柔、高興、自信等幾種感情。由于我對教材的感情做了詳盡的分析,并將這些感情充分表現在其中,所以使一首簡單的歌曲有了豐富的情感體現,使一首較為平淡的歌曲顯得耐人尋味了。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這些情感的投入,只是老師說輕就輕、說響就響,通過反復練唱來把這些要求強化下來,那效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學前教育音樂課程并非是純粹的音樂知識講授,更重要的是人的培養過程,因此我們往往將音樂作品的感受和體驗視為學前教育階段音樂欣賞課教學的核心目標,旨在更好地引導幼兒理解音樂中蘊藏的情感。作為生活和情感的一種反映,音樂在情感表達方面有著突出優勢,這正是音樂感召力的體現過程。比如在欣賞《搖籃曲》時,幼兒或懷抱娃娃、或手扶搖籃,這樣寧靜唯美的畫面是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這足以證明情感教育在幼兒音樂欣賞中的重要性。
二、通過兒童生活經驗輔助他們對音樂的感受
指導幼兒學會傾聽聲音和切實感受音樂的表現力是學前教育階段音樂欣賞課的宗旨所在,這對于幼兒音樂欣賞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學會傾聽音樂可從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入手,比如對各種動物聲音的傾聽都是幼兒感性認知的重要積累過程,這對于幼兒音樂感受力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可設計特定的音樂場景,在舞蹈、游戲和表演等方式的推動下更好地加深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學前教育階段幼兒已然能夠從音樂作品中分辨出音樂速度與節奏的變化,因此音樂欣賞的過程可將音樂作品與幼兒生活經驗相結合,在肢體動作和語言的配合下突出直觀教具的教學優勢,幫助幼兒在音樂作品中發現情感,并運用自我想象將畫面情景表演出來。這不僅與幼兒年齡特征及心理特征相符,同時也能夠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滲透必要的音樂情感,有利于幼兒對音樂作品的全方位感知。
三、通過想象力激發促進幼兒自主欣賞音樂能力的提升
故事體驗是幼兒在學前教育階段最為明顯的特質,這時我們可以將故事與音樂欣賞相結合來體現音樂教學本身的趣味性,與此同時對于幼兒音樂感受力的培養也有積極的促進意義。幼兒對于音樂結構和風格的理解也可借助故事的方式得到呈現,然而這一過程中需要首先加深幼兒對音樂內容的理解,并在故事情節中滲透音樂的內容。在全面理解和掌握音樂結構與風格之后,教師可針對幼兒對于音樂內容的理解進行繪畫、故事或是表演的編排,通過直觀形象來滿足幼兒心理需求,并且在相互欣賞與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提高音樂欣賞課教學的實效性。可見,借助想象力激發來促進幼兒自主欣賞能力的提升對于幼兒綜合音樂審美意識培養意義重大。
四、以多種感官輔助下提高孩子音樂整體感受力
多種感官輔助下的音樂欣賞過程可完善幼兒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感受與想象,在情感因素的影響下提高自我音樂認識和體驗,這對于幼兒心理水平和認知能力的發展極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學前教育階段幼兒的欣賞水平還相對淺顯,因此音樂作品的選擇及教師的指導就顯得至關重要,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和感受音樂的美感。比如在音樂欣賞課教學時若是播放一段節奏緩慢、聲音低沉的音樂,幼兒的注意力很難被吸引,但若是配之以笨狗熊走路的畫面并指導幼兒隨著音樂一起模仿狗熊走路他們就能夠很快記住音樂,并且印象深刻,這正是音樂感受力培養的重要過程。不難發現,一段描繪動物的音樂僅僅是播放很難激起幼兒的主動性,但若是配合對應的舞蹈動作,則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見,多種感官配合下的音樂欣賞過程不僅是學習興趣的有效激發,同時對于提升幼兒音樂感受力也大有裨益。
五、結語
1引入情景故事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并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達爾文曾說過;“就我記得,在學校期間的性格來說,其中對我后來發生影響的,就是我有強烈而多樣的興趣,沉溺于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深入了解任何復雜的問題和事物。”可見,興趣對學習是很重要的,語言在音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音樂藝術的造型基礎與創造核心。如果在音樂教學中失去了優美、生動的語言、就會使其變得枯燥、無味,失去了藝術的魅力。俗話說“言為心聲,音為心語。”。如:《抬花轎》這首歌用的是流行歌曲的旋律,我們給它配上一個有趣的故事,歌詞是“八只小狗抬花轎,老虎坐轎把扇搖,一只小狗跌一跤呀,老虎狠狠踢一腳……小狗抬轎到半山腰呀,……一二三,向上拋,老虎跌個大老跤……”孩子們邊聽故事邊學歌曲,學的可認真了,并且孩子們自發的加上了相應的動作,很快的就學會了這首歌曲。
2設計打擊樂伴奏促進幼兒學習
教完歌曲的詞曲后,我一邊讓孩子們演唱,一邊用打擊樂器伴奏。這樣增強了幼兒的參與意識,不但能主動地去參與音樂實踐,去直接感受音樂,并克服了音樂課以唱為主的枯燥乏味,使活動氛圍生動活潑;同時也鞏固了節奏概念,增進了幼兒對音色的了解,掌握了樂器的使用方法,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如中班活動《加油干》中,孩子們學完這首歌后,重點讓孩子們用鈴鼓、碰鈴、圓舞板合奏這首歌,孩子們興趣十足,在愉快地勞動中都能較熟練地掌握節奏,并引導幼兒不斷地完善創新,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會初步感知節奏、音色、情緒的不同變化,進而把這些體驗逐步升華并加以理解。幼兒從內心品味著成就感,漸漸對用打擊樂來為歌曲伴奏更有興趣了。
3歌曲表演激發幼兒情感表達、體驗
幼兒天生好玩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往往是喜歡通過各種動作表現出來。所以,要提高音樂活動的質量,就應根據孩子好動好游戲的心理特點,把孩子的音樂學習與游戲、舞蹈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孩子通過自身的活動,在音樂世界里蹦蹦跳跳、輕輕松松的獲得知識、技能。如《找小貓》是小班幼兒非常喜歡的音樂游戲,在游戲中我扮演“貓媽媽”、孩子們扮演“小貓們”,躲的時候提醒他們可以躲在小椅子后面。而當游戲進行的時候,我發現孩子們不滿足于僅僅藏身于椅子后面,有一部分孩子一唱到“找個地方躲躲好”的時候,就已經往邊上的小桌下、鋼琴后面躲藏了。見此狀況,我也未加阻止,依舊扮演媽媽嗎“鎮定地”去找小貓,而被我摸到頭以后,小貓們也乖乖地回到了座位上。可見孩子們在游戲中會有自己的想法和創意,他們的興趣很可能會轉移到躲藏的地點上去。針對這樣的狀況,我覺得可以適當滿足孩子們的需要,讓他們在遵守規則的情況下,有所創意的游戲。通過有趣的“找小貓”游戲,培養了幼兒聽聲音迅速躲藏保護自己的能力,幼兒在愉快歡樂的游戲中學習音樂,發展音樂聽覺能力和節奏感。
4通過創編歌詞激起幼兒創編興趣
讓幼兒給熟悉的歌曲增編新的歌詞或改變部分歌詞,這既能提高幼兒唱歌的興趣,也有利于幼兒創造力的培養。在活動中,我把注意力放在保持和增強幼兒對創造型活動的興趣方面,如小班音樂《小手爬》里唱“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頭頂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小腳上”。這首歌曲的音樂以它特有的活潑、輕快的節奏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活動中采取邊唱邊和幼兒一起玩的形式,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歌曲和動作。在我發出“我們還可以把什么變到歌里去?”的問題后,孩子們的思維一下子就打開了,孩子們大膽地創編:“臉蛋、辮子、肩膀、膝蓋、小背、小腿”等都跑到我們的歌里來了,孩子們越唱越高興,都愿意到前面表演給大家看了。這個活動在孩子們愉快的情緒體驗中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這首趣味無窮的歌既激發了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又開闊了幼兒的眼界,還打開了幼兒思維的窗戶,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思維想象能力。因此在大量的音樂活動中,幼兒的智力得到了很大地發展。
5音樂在一日活動中的滲透,讓幼兒潛移默化受熏陶
我將音樂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之中,早晨來園時,播放一些輕松活潑的音樂,讓孩子們高高興興地來園,使孩子一進園就進入一個快樂的氛圍中;在每次集體活動前我都會彈一首小律動歌曲,讓孩子們做律動安靜下來,告訴孩子們活動馬上就要開始了。在午餐時輕聲播放一些悅耳的世界名曲,給孩子一個安靜、舒適的氛圍,陶冶幼兒的情操,豐富幼兒的生活內容;組織幼兒洗手時,一邊放《洗小手》歌曲一邊組織幼兒排隊,“伸出小手比一比,看看誰的最干凈”,既杜絕了等待的現象,又達到了培養良好生活衛生習慣的目的。
(一)對幼兒語言發展的價值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可以很好的促進其語言能力的發展。由于在幼兒音樂教學中會涉及到許多幼兒歌曲,而歌曲中的歌詞就像是兒歌一般促進著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在這里面,有著豐富的詞匯,可以強化幼兒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及靈活運用的能力。
(二)對兒童情感開展的價值音樂審美活動往往是通過情感直接抒發和體驗來實現其目的的。學前兒童處于個人感受向高級不斷發展的重要階段,在成長的這個特殊的時期,提供豐富情感的音樂活動,可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在情感感知世界,幫助孩子構建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權利。尤其是一些好音樂,音樂教師通過教育活動,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和情感。
(三)對幼兒個性發展的價值所謂個性是指個人與其他人所不具備的情感、思想等。個性化是人格發展的過程中構成心理自我成長的過程,它是個性建立過程的一個方面。在學前教育階段,音樂教育有助于圍繞培養孩子的生活和事物的興趣,發揮了積極的影響。在音樂教學中,通過創建一個舒適的音樂環境,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具,幫助兒童積極參與音樂教育活動中來,讓孩子們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認識,更加有益的是音樂老師為幼兒開拓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探究精神。因此,良好的音樂教育可以幫助孩子積極推進個體意識的發展。
二、學前音樂教育要遵循的教學原則
(一)遵循審美原則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它可以讓人們得到美的經驗和感受。在幼兒音樂教學時期,教師應當遵循審美教育,教師把音樂的美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們感受音樂中的內涵。音樂作為一種聲音藝術,聲音可以傳遞美,所以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的審美情感,讓孩子理解音樂的內在美,獲得審美體驗。
(二)遵循感性原則不同的音樂作曲家的作品含有不同的情緒,所以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要使他們注意各種音樂作品出現的時候,會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從而真正理解音樂作品的含義。音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感性的原則,根據兒童的認知特點來設計教學模式。音樂是一種抽象和具象的藝術,由于小齡兒童認知能力是比較低的,所以老師需要使用感應式的教學方法,讓孩子得到情感的理解,從而有音樂的一個形象化的理解,并最終從音樂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實現理性獲得知識的目的。
(三)遵循全面發展原則與多種教學屬性不同,學前音樂教育不僅要求教師專注于教學和演奏的技巧性,還需要教學和統一的認識,以此來全面促進幼兒的發展。作為一種聽覺藝術,音樂是一種極富表現力的藝術,所以,幼兒音樂教育要充分發展兒童的聽覺能力和表現能力。教師應多設置一些音樂教學環節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培養兒童的創新意識,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
三、結語
興趣指的是興致,是對事物喜好或關切的情緒。它直接表現為人們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一種積極的情緒反應。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不僅僅是學生愿意學習音樂、認真學習音樂的先決條件,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樂感的重要的前提條件。當學生對自己所學的音樂產生了好奇與興趣時,他們就會通過各種途徑來了解與音樂相關的各種知識與背景,在對音樂相關知識的積累的過程中,他們的成就感就會不斷的得到滿足,使他們的樂感得到極大的提高,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上可以有長足的進步。相反,如果學生對音樂產生了厭煩感、排斥感,那么就會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對相關的音樂知識產生排斥,讓他們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無法獲取到滿足感與成就感,而且還會在不斷的挫折中使得他們的音樂素養、樂感的發展受到阻礙。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有很多影響因素,例如校園廣播、電視音樂表演、音樂會、音樂比賽等等,而教師對學生的音樂興趣是影響最大的,教師優美的歌聲、生動的作品分析以及豐富的音樂素養,都能夠激發出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二、多聽、多看、多思考提升樂感
要讓學生的樂感得到提升就需要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多聽、多看、和多思考的習慣,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一)需要多聽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語言的藝術、聲音的藝術。聲音的藝術指的是將樂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的對比、變化進行有規律的組織,并形成特定的音樂形象,通過聽覺器官來感受的一種聽覺藝術。人對音樂進行感知最直接的就是聽覺,因此,要讓學生通過多聽,在頭腦中樹立起一個正確的審美標準。這對初中生有著較高的要求,它需要學生學習音樂時,能夠用心去感受音樂,建立起內心的聽覺。學生要大量的去聆聽各種音樂,通過對音樂的反復聆聽,從而產生出良好的內心聽覺。在培養內心聽覺之初,學生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分辨能力,此時就應該讓他們盡量的多接觸優秀的音樂作品。在學生聆聽音樂時,教師要通過引導的方式來增強他們的樂感。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聽一些自己所喜歡的音樂作品,以此來幫助他們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層次理解與掌握,這樣可以帶來很多好處,提升學生的樂感。
(二)需要多看
對于音樂,不僅僅需要多聽,還需要多去看,看那些專業人士的表演,可以建議或指導學生去多讀多看音樂家的傳記、訪談錄,從這些東西去了解音樂大師是以怎樣的方式來思考問題的。例如樂圣貝多芬、音樂神童莫扎特、歌曲之王舒伯特、交響樂之父海頓、圓舞曲之父老施特勞斯、圓舞曲之王小施特勞斯等等。同時,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摩一些高質量的音樂VCD,大師們的現場演奏等。如果可能還可以讓學生到現場感受演奏的氛圍及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與表現。
(三)多聽、多看的基礎上還需要多思考
樂感的提升不僅僅需要多聽、多看,還需要多思考。在音樂教學中,要讓學生能夠成為音樂學習的有心人,讓音樂成為學生平時生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學生在聽、看的過程中還應該將自己對作品的感受記錄下來,時時思考。通過思考,讓聲音及音色在學生內心形成一定的內心聽覺和要求,從而直接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思考能夠讓學生對音樂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提升自己的樂感。
三、視唱練耳訓練鞏固樂感
想要讓學生保持良好的樂感,還需要重視音樂學習中的視唱練耳的培養,通過視唱練耳訓練來鞏固樂感。
(一)聽覺訓練
聽覺訓練應該要從小就開始,但是很多地方都不具備條件。然而必須要明白盡早接觸音樂對于樂感的鞏固十分的重要。只有聽覺能力逐步提高,才能夠促進學生學習音樂的效率,鞏固樂感。聽覺的提高應該從音程著手,因為各種旋律、和弦都是由音程構成,掌握了音程就已經掌握了視唱練耳的基本核心。
(二)視唱訓練
視唱訓練與聽覺訓練相輔相成,能夠很好的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但是初中生有的“五音不全”、有的是從來沒有訓練過,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面對這些難點,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訓練。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從節奏逐漸的過渡到視唱。相比而言,節奏更好掌握一些,但是也應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進行科學訓練,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特別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初中學生。在學生學習視唱時,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節奏的把握,如果能夠掌握好節奏,再過度到視唱,學生就能夠更容易的學習。在視唱學習的過程中則應該從唱準單音過度到旋律。想要擁有良好的樂感,學生不僅要會聽,而且要會唱。唱與聽都是音樂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在進行視唱訓練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唱準音階,然后再逐漸開展級進、跳進的練習,讓學生能夠從多變的音階中更好的對每個音的音準進行把握,同時還應該要將聽唱兼顧訓練,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對音準的掌握。在進行教學時,遇到那些比較難的節奏,可以先引導學生對節奏進行分解的訓練,然后在進行過渡。這樣可以有效的為學生降低難度,讓他們能夠感覺到容易并能很快貼切的表達出來。對于那些樂感不好的學生,如果能夠引導他們通過自身體態律動來表現出音樂,那樣也能夠有效的提高他們對音樂的感覺。要讓學生掌握好視唱,就要讓學生養成從視新譜開始就把各方面做到位的好習慣。學生應該對自己的音準、節奏、發音都要有嚴格的要求,即使無法做到完美也要做到一絲不茍。當出現錯誤時就要立刻停止下來,從頭再來,將每一個細小的問題都解決好,才能夠提高視唱水平,從而進一步的鞏固樂感。要讓學生明白旋律中的音并不是孤立的,音與音之間是有著各種聯系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視聽練耳的學習雖然復雜,但是確是幫助學生鞏固樂感的重要手段。因此,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樂感,必須要重視對學生視唱練耳。
我國的傳統音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千百年來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關于其分類,一般把其分成民歌、歌舞音樂、曲藝音樂、戲曲音樂和民族器樂曲等五大類。但是有專家提出同屬于中國傳統音樂范疇中的諸如福建南音、西安鼓樂和一些宗教音樂并不能完全歸于這五大類音樂中。因此,杜亞雄在《什么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將中國傳統音樂劃分為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四大類,這樣有些學者提出的不能被“五大類”包含進去的音樂便得以準確的劃分進來。當代的學校音樂教育中,由于種種原因,中國傳統音樂一直處于音樂教育的邊緣。“一項對來自廣西各地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的1700多名學生進行的‘有多少學生會唱家鄉的歌’的問卷調查顯示,僅有3%的壯族學生,5%的瑤族學生,27%的苗族學生和31%侗族學生會唱自己家鄉的歌。”①這一調查充分顯示,熟悉和會唱自己家鄉的歌的學生越來越少。民聲藝術是學院派較為系統地研究我們民族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教學讓我們的學生系統科學地學習民族聲樂,高師是民族聲樂藝術傳播的重要陣地,而高師的民聲藝術教育模式也多是采用示范練習的模式,而對于民族音樂背后的傳統文化意義的講解少之甚少,這也造成了傳統音樂文化的流失。
二、高師聲樂教學中應增加本土音樂作品內容
高師是培育中小學音樂教師的重要途徑,因此,高師音樂教學中要適當的添加中國傳統音樂的內容,重視培養學生了解并熱愛傳統音樂的情操。通過培養學生對傳統音樂的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真正做到對傳統音樂的繼承和發展。首先在教學內容上,目前高師院校的教材主要是《聲樂曲選》(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出版)、高師聲樂教材《聲樂曲選集》(徐朗主編、上海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1世紀高師音樂教材”叢書之一《聲樂曲選集》(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等幾套高師聲樂試用教材。②這些教材多涉及的是藝術歌曲以及經過改編的民歌作品,而對于高師院校當下的典型的民族作品及原生態藝術作品均未能涉及,而對于學習者來說,受當地人文熏陶以及民風影響多種因素,對于當地的民族音樂或原生態音樂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因此在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本地民族特色音樂作品的注入和講解,讓學生接觸多種風格的聲樂作品,融入真正“原汁原味”的原生性傳統劇目。如東北地區最傳統的東北小調,山歌、歌舞曲和薩滿調。如徵調式的《東北風》、《放風箏》、《翻身五更》、《小看戲》、《回娘家》、《搖籃曲》等,宮調式的《丟戒指》、《賣餃子》、《小拜年》等,再如羽調式的《茉莉花之二》、《正對花》等等,樂曲表達了東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勞的作風及火熱的情懷,東北人民破樸實的生活情懷,生動活潑的熱情性格均通過作品像我們訴說。這些作品源于學生生活環境,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同時也使得本土的音樂作品得到了切實有效地傳承。
三、高師聲樂教師教學思維和知識的及時更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將自己長期以來的表演經驗和理論經驗傳授給學生,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避免了錯誤的方式和方法,將這些經驗消化理解并運用到實踐中去,由聲樂教師和觀眾檢驗學習的水平,這使得聲樂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教學技能和理論修養,如果教師缺少對傳統音樂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也必然造成其教學過程中對傳統音樂的重視度不夠,影響了學生的傳統音樂文化素養的養成。而我國早期的音樂師范教育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響,教學體系和理念上深深烙上了西方音樂文化的印記,在結構上西方文化偏重而傳統音樂文化偏少,在鋼琴、視唱練耳、和聲、作曲等方面知識的學習上側重的較多,而缺少對戲曲、說唱等“原生形態”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系統練習。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應注重自己的知識結構調整,在思想認識上提升傳統音樂文化運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調整學習結構,多接觸傳統音樂深化自身知識,提升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審美能力,教師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度決定了學生在傳統音樂文化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四、結語
1、對課程的目標定位進行明確
學前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前教育音樂課程的目標定位,高校在確定學前教育音樂課程目標之前需要對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一定音樂專業技能復合型人才還是培養音樂專業人才進行科學確定。培養全面發展的、能夠滿足學前教育事業發展需要的、具有一定幼兒教育專場的學前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定位。根據這一培養目標可知在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整體方案中的音樂教育應當將專業技能、專業能力實踐運用、自主學習和研究能力作為培訓重點。學前音樂課程的教育目標應當服從于培養全面發展的幼兒教育人才這個整體目標。
2、對課程體系進行完善
實現學前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就是合理的設置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高等院校應當以國家教育方針和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為依據,在對音樂學科教育的特殊要求和各學科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協調功能進行充分考慮的情況下,對學前教育音樂課程進行科學設置。在具體的設置學前教育音樂課程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當充分協調音樂課程的特殊性和學前教育專業的特色,讓設置的課程既能夠滿足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學習的需求,又能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和提升。
3、對課程實踐進行強化
與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理論和技能的學習相對應的是成為一名合格幼師應當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所以高等院校應當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進行強化,進而提升學生教育能力并且為未來的工作積累經驗。培養合格的具備實踐操作和自主研究能力的幼教工作者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在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通過在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課程教學中融入幼兒園課堂實踐的教育內容,有機結合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與幼兒園課堂中專業技能的實踐運用,從而推動我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堂改革的核心任務的實現。
4、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
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學方法,而學前音樂課程教學相對于其他音樂課程教學具有特定的規律,所以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師教學中應當在對基礎問題、常識問題進行充分考慮的基礎上,對針對學生的不同能力基礎怎樣進行因材施教進行深入研究。在具體教學中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教師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對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充分調動,在對技能表現的方式方法進行切實掌握的基礎上,對音樂活動的組織教學方法進行深入學習,進而使得未來幼兒園課堂實踐的運用需求得到不斷滿足。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教師應當對傳統的教師主導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變革,從當前學前教育的特點出發,對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索。如可以由能力較強的學生對分課堂的小組教育模式進行組織;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聯合評價模式,通過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提升學前教育音樂教學的效率和水平。
5、對課程評價標準進行完善
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課程評價,它以教學目標為核心,通過對有效評價手段的運用,實現對教學過程和結果的測定、分析,進而做出最終價值評價。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堂教學改革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評價能夠正確有效實施,具體音樂課程教學圍繞課程評價展開,同時對學前教育音樂教學質量的監控也有賴于此。在具體教學活動評價中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堂教職人員應當充分貫徹評價方式多元化原則、知識和能力并重的評價原則、綜合性原則、實踐性原則。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教師應當在設置音樂課程教育評價標準的過程中,對學前教育轉的本質和特點進行深入了解和掌握,不僅要對學生的音樂專業技能能力進行評價,還要從學前教育實踐運用和崗位需求特點出發有機合格課程評價和人才培養目標。
二、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