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保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兒童保健;中醫
【中圖分類號】R 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3-0125-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的不斷進步,家屬對兒童的健康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不但要求進一步控制對兒童生命和健康構成威脅的各種疾病,而且要求兒童有更加健康的體魄,為兒童的生長發育提供更全面的服務。中醫在幾千年的知識積累過程中,有許多相關知識需要發揚光大,下面就簡單的從幾個方面介紹一下。
1.哺乳
小兒脾胃不足,腐熟運化功能不足,所以對于兒童的合理喂養十分重要,輔食添加不宜太早,喂養又不宜太飽,并且對乳母也有一定要求。
《備急千金方?少小嬰孺方》中就曾講道:“新生三日后,應開腸胃,助谷神……,當用意小增之。若三十日而哺者,令兒無疾。兒哺早者,兒不勝谷氣,令生病,頭面身體喜生瘡,愈而復發,令兒弱難養。三十日后,雖哺勿多。若不嗜食,勿與之不消,復生疾病。”就是說兒童喂養,在出生不久就應該喂米谷等厚食,以開腸胃,但應從少到多,并且輔食添加亦不能過早。
《儒門事親?過愛小兒反害小兒說》講:“今人養子,不察腸胃所容幾何,但聞一聲哭,將謂饑號,急以潼乳納之兒口,復知量,不吐不已。及稍能食,應口與。夫小兒初生,無伎倆,惟善號泣為良耳。此二者,乃百病之源也。”意思即是喂養嬰幼兒不能聽到小兒哭鬧就考慮饑餓所致,給予哺乳,這樣很容易造成小兒飲食過飽,引起嘔吐,甚至會引起疾病。
2.養護
2.1 洗浴
小兒衛生意識差,并且對玩耍很有興趣,身上經常是臟兮兮的,所以洗浴問題就讓許多家長非常關心。
《備急千金方?少小嬰孺方》中講到:“凡浴小兒,湯極須令冷熱調和。冷熱失所,令兒驚,亦致五臟疾也。凡兒冬不可久俗,浴久則傷寒;夏不可久浴,浴久則傷熱。數浴背冷則發;若不浴,又令兒毛落。”[1]《萬病回春?洗浴論》中也講到:“冬不可太熱,夏不可令冷,須調停得宜,乃可用之。兒自生之后,須依時洗浴,以去垢污,又不可數數。”這其中就是講小兒洗浴,水的溫度非常重要,過冷過熱對兒童都不好;洗浴時間亦不能過長,間隔時間亦不能過久,如果注意了這些,小兒就會身體舒適,血脈通暢,少生疾病[2]。
2.2 調護
小兒肺常不足,臟器清靈,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故在日常生活中預防外邪侵襲,以及對學習的引導都非常重要。
《奇效良方?初生說》講到:“小兒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則令筋骨軟弱。常宜見風日,若愛惜不見風日,令兒肌膚脆軟,便易傷損。又當消息衣服,無令衣多,多則令兒汗出,汗多則致虛損,風邪易感。”《備急千金方?少小嬰孺方》中也講到:“兒衣棉帛,特忌厚熱。慎之慎之!凡小兒始生,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衣令筋骨緩弱。宜見風日。”[3]就是講小兒肌膚發育,衛外功能不完善,穿衣服不應該過于暖和,過暖則會使小兒筋骨軟弱,易患疾病;并且在天氣好時應多到戶外活動,以增強小兒體質,抵御風寒。
3.治療禁忌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容易生病,家長往往在兒童生病后,急于治愈,只要求盡快治愈,而不顧用什么方法,什么藥物,其不知對于孩子治療也是有禁忌的。
《育嬰家秘》中講:“小兒周歲有病者,勿妄用藥,調其乳母可也。不得已而用,必中病之藥,病衰已,勿過其則也。”《保嬰金鏡錄?論初生用藥》講:“愚謂凡小兒在月外者,調補之劑,每服亦不過二三匙。若表散攻伐之藥,則每服只可匙許而已,過多則反傷元氣。余當量大小虛宜加。若乳母之疾,致兒為患,當治母為主,子少服之。”這些都是講對于小兒患病時,不能急于就診治療,特別是不能亂投醫,生活中注意護理喂養就能避免許多疾病;如果患病,也有病情治愈后立即停止服藥,不能長時間的服藥。
《世醫得效方?灸法論》講小兒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之。如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脈,因易成病。《育嬰家秘?小兒不宜妄針灸》講:“芽兒嫩小不耐傷,針灸湯丸莫妄當。”[4]小兒患病時更不可妄加針灸治療,如果不小心就會損傷小兒經脈,反而使小兒疾病加深。
4.分析
以上內容僅僅是中醫書籍記載的很少一部分,還有很多很多關于兒童保健的知識,現代兒科疾病出現年齡越來越小,并且反復發作的疾病越來越多,治療療程越來越長。而中醫有“治未病” 的治病理念,像以上內容中還有很多很多,例如:小兒洗浴時的水溫、洗浴時間、洗浴次數等都有要求的,并不是臟了就洗或者隨心的;還有,小兒穿衣,不能太暖,小兒肌膚腠理發育不完善,如果穿的太多,少見風日,則很容易生病。所以,中醫在兒童保健中,有自己的特色及優勢,要發揮自己的特色,更好的為社會服務,更好的為世界的將來服務,在新的醫療社會中,擁有自己的獨特地位,使我們的中醫事業走向輝煌。以上僅僅為個人淺識,希望同仁們給予指正。
參考文獻:
[1] 朱錦善.兒科心鑒[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0:351~359.
[2] 張印生,韓學杰.孫思邈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1:87~91.
在社區衛生工作中,兒童保健工作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社區工作者通過近幾年的兒童體檢工作了解到,平均80%的家長很重視兒童的身體健康,而忽視了心理保健,甚至有大部分家長對兒童身高、體重未達均值表現出緊張、焦慮情緒,但從未咨詢過醫生關于兒童心理保健的方法,一些家長對于兒童不配合檢查的行為,不是恐,就是物質誘惑,或是強迫;一些10歲左右到醫院打針的孩子,一直哭鬧不停,這也是幼兒期沒有教育好的緣故。對此,作為社區工作者,有必要呼吁廣大醫務人員及家長,重視兒童的心理發展,并適時引導,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才能達到國民素質的真正提高。
在人一生的身體發育過程中,有兩個比較重要的發展時期:嬰兒期和青春發育期。如果在嬰兒階段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不重視,將造成孩子心理發展的問題,導致難以彌補的創傷。下面,就兒童發展期中的嬰兒期,提出一些心理保健方法,以饗讀者。
嬰兒期(出生后到滿一周歲),這是孩子第一個成長發育的迅速期,也是人生的起始階段。在這一階段,嬰兒40-80%的時間在睡覺,除了睡覺,另一項任務就是吃飽,在這個時間段似乎看不出他們有什么心理活動,但實際上,這段時間是他們情緒情感形成和心理發育的重要時期,是人生安全感基礎形成的重要階段。不要認為他們什么都不懂,只要吃飽穿暖就行。這一時期,如果養育者缺乏與嬰兒交流,忽視他們的要求,將造成嬰兒愛哭、難帶、膽小等缺點,對將來的性格形成埋下不利的種子。如喂奶時不與嬰兒眼神對視、而是看電視或作其他;孩子啼哭時,不及時尋找原因和安慰;孩子睡著時,把孩子獨自留在家里,孩子醒后找不到大人;帶孩子去檢查或注射疫苗等,不事先告知孩子,強行按倒或突然放到床上;孩子正在專注的吃手或拿大人認為不該拿的東西,被粗暴的打斷或是強行拉開、抱走;諸如此類行為都是對嬰兒良好性格形成的巨大障礙。正如一枝幼苗,剛剛生長,只有精心呵護,給予愛心、耐心才能讓他茁壯成長。
出生至1月:嬰兒因不適應宮外環境,情緒消極,愛哭鬧。此期在滿足嬰兒生理要求的前提下,盡量多撫觸、摟抱嬰兒。盡量母乳喂養,哺乳時雙眼注視嬰兒。日常護理過程中,告知嬰兒將要做些什么、如吃奶、洗澡、穿衣等。平時多哼唱輕柔歌曲給嬰兒聽。可做的游戲:用嬰兒手握住母親的小手指、搖鈴、聽音樂。
1月至2月:此期嬰兒積極情緒增多,對清脆的鈴聲敏感,有面部表情,能微笑。如果家長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此期嬰兒會用不同的哭聲向媽媽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還會發出“啊啊”等聲音,如果媽媽也能愉快地以孩子的節奏來回應孩子,與孩子溝通,那么母子之間就產生了快樂的交往。父母應多用欣賞、喜愛、關注的目光看著孩子的眼睛,還可以用夸張的表情、悅耳的疊聲跟嬰兒交流。可做的游戲:用色彩鮮艷的玩具給嬰兒看,讓孩子觸摸不同材質和性質的物品、抱孩子到空氣清新的地方,告訴他(她)看到東西的名字。
2月至3月:此期嬰兒能從仰臥位變為側臥位,用手摸東西,能咿呀發音,頭可隨看到的物品或聽到的聲音轉動180度,并注意自己的手。如果前期嬰兒能得到好的照顧,到這個時期,就顯得好帶,愛笑。父母應經常給嬰兒做按摩,鍛煉嬰兒,用物品逗引嬰兒轉動頭部,給孩子創造一個五彩繽紛的環境。可做的游戲:在寶寶的視線內擺放一些色彩鮮艷,能發出悅耳音響的彩球、玩具等,充分利用色彩和聲音對寶寶進行視覺和聽覺的刺激。
3月至4月:此期嬰兒脖子能漸漸挺立,可以在俯臥位時用兩手支持抬起胸部,手能握持玩具;能笑出聲,能抓面前物體,自己弄手玩,見食物表示喜悅。孩子開始關注自己的手,并把手送進口中,父母應理解孩子,這是孩子在用嘴在探索世界,時寶寶發育過程中的自然現象,父母不能粗暴的打手或大聲呵斥,應注意積極引導。可做的游戲:舔舐各種東西、帶孩子外出呼吸新鮮空氣,看奔跑的小狗、盛開的鮮花,逗孩子笑,讓寶寶處于愉悅的狀態。
4月至5月:此期嬰兒扶腋下能站得直,能喃喃地發出單調音節,能伸手取物,能辨別人聲、望鏡中人笑。寶寶開始對母親表示出特殊的黏密。母親應盡快滿足嬰兒的要求,盡力讓孩子保持快樂,讓形成的黏密關系是安全型的。可做的游戲:逗逗飛、照鏡子、使用毛巾秋千培養嬰兒的平衡能力。
5月至6月:此期嬰兒漸漸能獨坐一會,用手搖玩具,能認識熟人和陌生人,自拉衣服,自握足玩。父母應微笑著與孩子講話。可作的游戲:拉拽東西、舉高高、扶腋下跳等。
6月至7月:此期嬰兒會翻身、自己獨坐很久,將玩具從一只手換入另一手。能聽懂自己得名字,自握餅干吃。保證每天3個小時的戶外活動。盡量與嬰兒多說話,如到醫院注射疫苗或接受治療等,事先一定告知嬰兒,切忌哄騙、強迫,以免造成嬰兒恐懼。可作的游戲:敲鼓、雙手打拍、坐姿的練習。
7月至8月:會爬,會自己坐起來,重復大人所發簡單音節,開始認識物體,模仿能力增強。多訓練嬰兒的爬行能力,協調能力,對于孩子的模仿行為,時刻記住給予足夠的關注。可作的游戲:用勺子吃飯(不要怕弄臟衣服)、用手指出五官、撕紙、投擲、看色彩鮮艷的水果、蔬菜、動物圖畫。
8月至9月:試獨站,會從抽屜中取出玩具,能懂“再見”。教會嬰兒與他人的日常交往。多贊賞、鼓勵嬰兒。可作的游戲:藏起玩具讓孩子找、插入吸管。
9月至10月:能獨站片刻,拇、食指對指拿東西,能摹仿成人動作。訓練嬰兒行走能力,對嬰兒的好奇心給予支持、鼓勵。可作的游戲:搭積木、撿拾細小物品、站立、邁步練習。
比較常見的兒童保健品大體可以分為:健腦益智類、補充常量和微量元素類、增強免疫類等。
朋友的兒子半歲了,可是經常腹瀉,胃口也不怎么好。朋友很擔心,覺得兒子體質較弱,又怕營養跟不上,所以心里思量著要不要給兒子吃點增強免疫力的保健品。那么,兒童保健品能想吃就吃嗎?
成員一:健腦益智類
1 主要食物介紹
母乳:母乳是最佳的補腦食物。母乳喂養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重要營養保證。
動物內臟、瘦肉、魚: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及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深海魚油是DHA的重要來源。
水果:常吃水果,特別是蘋果,不僅有助于孩子身體的生長發育,而且可以促進智力的發育。
豆類及其制品:孩子常吃,有益于大腦的發育。
堅果類食物:如核桃、花生、杏仁、南瓜子、葵花子、松子等均含有益于大腦思維、記憶和智力活動的腦磷脂和膽固醇等,因此可以適量讓孩子吃些堅果類的食物。
健腦食物選用應適量、全面,不能偏重于某一種或是以健腦食物替代其他食物。食物種類要廣泛,否則易致孩子營養不全甚至營養不良,不僅影響身體的發育,也會影響智力的發育。
2 益智產品選用
由于DHA和EPA二者很難分離,而且代價高昂,所以我們現在所用的腦黃金實際上是DHA和EPA的混合品。但EPA進入人體后不能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因此EPA并不是腦營養品,更不能被稱為“腦黃金”。
專家認為,DHA雖是重要的腦營養品,但并非越多越好,若長期過量服用,可引起精神過度興奮,不易入睡。而EPA非但沒有增進智力的作用,不適當地應用反而會抑制嬰兒智力的發育。一般來講,作為保健,兒童每天補充DHA的劑量以15~20毫克為宜,EPA用量應控制在每天4毫克以內,也就是說,DHA與EPA的比例應為4:1左右。
目前,市售產品中,有的DHA與EPA的比例不當,有的只標有DHA的含量而省去了EPA的含量,還有的片面強調自己產品的高含量,甚至有的宣布自己的產品DHA和EPA含量高達70%甚至80%以上,這樣的含量比作為藥品的多烯康、膠樂康中DHA和EPA含量還要高,用這樣的產品來給兒童健腦,有可能引起嚴重副作用,必須慎重從事。家長要為自己的孩子選擇腦保健品,應特別注意辨別,最好先去請教有關專家。
成員二:常量與微量元素類
在兒童發育成長過程中,一旦某種元素的攝入量不足,就會影響孩子身體的正常發育。但所有的元素在人體內都有一定的含量和比例,盲目給孩子補各種元素可能會造成不良后果。最好在平時的飲食中注意均衡攝入。如果孩子有微量元素缺乏癥或營養不良,應在醫生的幫助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常見的兒童易缺乏的元素包括鈣、鐵、鋅、碘等。
1 補充鈣劑注意
鈣劑不可與植物性的食物同吃,同食會妨礙鈣劑的吸收。豆腐和豆制品也不宜與蔬菜一起烹制。
鈣劑不可與油脂類食物同吃。
由于奶制品當中的脂肪酸影響鈣劑的吸收,因此補鈣最好安排在兩次喂奶之間。
補鈣應注意適當劑量,通常2歲以下的小兒每天需要400~600毫克,3~12歲每天需800 1000毫克。
適當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的吸收,常用的就是魚肝油。但維生素D的劑量不可過量。為每天400個國際單位,否則會引起中毒。維生素D攝取的最佳來源是曬太陽。
事實上,每個能自行咀嚼進食、能吃塊狀食物、能在太陽底下自由奔跑的孩子,一般不需要額外補鈣。兩歲以內的小孩子因為咀嚼和消化能力有限,食物比較單調,戶外活動也比較少,最好補充一定量的鈣劑和魚肝油。
2 補充鐵劑注意
多吃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有利于鐵的吸收。
適當吃些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維生素C可以促進鐵的吸收。
補鐵期間忌用茶、咖啡,茶、咖啡等可抑制鐵的吸收。
鐵劑不宜過量服用,藥劑服量一定遵醫囑。如果用量較大,可刺激胃腸黏膜,引起腹痛、腹瀉等癥狀,嚴重者可發生昏迷。甚至死亡。
3 補充鋅劑注意
口服鋅劑最好在飯前1~2小時,有利于吸收。
服鋅同時應增加蛋白質攝人及治療缺鐵性貧血,可使鋅缺乏改善更快。
注意季節。夏季往往食欲欠佳,鋅攝取減少,而且出汗多,鋅流失多,因此夏季補鋅量要高。
不宜過量。鋅的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相距甚小,使用不當,很容易導致過量,造成中毒。因此,家長切不可盲目地給予口服含鋅的各類制品,一定要經過醫生確診。
成員三:增強免疫類
說起免疫,人們自然會想到維生素C和蛋白質。維生素C和蛋白質都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素,不可或缺,但一般無需特別添加。
1 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維生素C是人體免疫系統所必需的維生素,其對免疫系統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提高具有吞噬功能的白細胞的活性,促進吞噬殺菌功能,促進機體內干擾素的產生,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增強動物對病原體的抗感染能力,明顯降低感染性疾病發病率。
蔬菜、水果
維生素C廣泛存在于新鮮的蔬菜水果中,尤其是黃綠色的蔬菜和水果。如:鮮棗、沙棘、獼猴桃、柚子,每100克中的維生素C含量超過100毫克;青椒、桂圓、番茄、草莓、甘藍、黃瓜、柑桶、菜花,每100克中維生素C含量超過50毫克;白菜、油菜、香菜、菠菜、芹菜、莧菜、菜苔、豌豆、豇豆、蘿卜,每100克中維生素C含量超過30~50毫克。蔬菜中西蘭花含維生素C最多,水果中獼猴桃含量最多。
薯類食品
在各種薯類食品中,尤以紅薯特具營養價值。薯類食品的好處在于,不論煮、炸、烤等料理方法皆不會損傷其中的維生素C。如果你每天享用薯類食品,再吃些水果,定能保證身體每日所需的維生素C。
Tips:維生素C攝取注意
(1)雖然維生素C沒有明顯的副作用,但一般情況下不建議補充藥劑維生素C。尤其是大劑量服用維生素C一段時間后,如果突然中斷或恢復到很小的劑量,這時個體的免疫能力就會減弱。維生素C藥劑應是作為某些疾病治療的手段,不應作為保健品。
(2)在眾多維生素中,維生素C是最容易受損的,尤其是蔬菜水果中的維生素C,所以烹調制作中要盡可能減少損失:
盡量保證蔬菜水果的新鮮;
因為維生素C是水溶性的,應避免長時間浸泡水中,蔬菜先洗后切,不舍棄菜湯,可以勾芡收汁;
盡量減少受熱的損失,因為維生素C在加熱的情況下易損失,蔬菜能生吃則生吃,盡量不焯,炒菜時急火快炒;
加醋忌堿,維生素C在堿性環境下易被破壞,在酸性環境下易保存,所以涼拌菜可以適當放醋。
2 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
作為人體中一種重要的營養素,蛋白質是構成一切
生命的物質基礎,與人體免疫力的提高關系密切。人體如果缺乏蛋白質,會給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但是對正常人而言,只要堅持正常的膳食,蛋白質缺乏這種情況一般是不會存在的,也沒有必要靠食用蛋白粉來補充蛋白質。
動物性食物
必需氨基酸含量豐富,且易吸收的是優質蛋白,如瘦肉類:魚類、禽類、畜類;奶類:牛奶、羊奶、馬奶等;蛋類:雞蛋、鴨蛋、鵪鶉蛋等。
大豆及其制品
食用大豆,最好是豆漿和豆腐,吸收利用率高。
Tips:蛋白質攝取注意
攝入不足固然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但過量攝入蛋白質會增加肝、腎負擔,同樣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蛋白粉的補充是有特殊的適用人群,一般人群是不必要的。
保健品的選用原則
健康兒童一般無需再額外攝取保健營養品。因為在孩子的生長發育中,主要的營養還是應當來自日常的合理飲食,不能以保健品為主,更不能長期依賴某些保健品。
選擇保健品時,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實際需要。如發現某種營養素缺乏,遵循“缺什么補什么”和“藥補不如食補”的原則,盡可能避免服用含有激素類的食物和藥物。至于體弱多病兒應在兒童保健專家的指導下,選擇有針對性的保健營養品服用,適可而止。
另外,某些保健品對一些營養不良或缺乏某些微量元素的孩子來說,確實能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但功用畢竟有限。家長千萬別盲目崇尚,否則可能導致營養失衡,反而把健康“補”掉。
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整體把握,來促進寶寶的健康成長。
1 平衡膳食
小兒提倡母乳喂養,注意輔食的合理添加。1歲以后逐漸向平衡膳食過渡。
堅持食物的多樣化,保證各種食物的攝入。
合理搭配三餐一點。即早餐占25%~30%,午餐占30%~40%,午點占10%左右,晚餐占25%~30%。
食物種類搭配要合理,做到粗細搭配、葷素搭配、干稀搭配等。
2 適當戶外運動和鍛煉
運動和鍛煉是增強小兒免疫力的良好途徑,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小兒,都應該多運動,增強體質,多享受陽光。
3 充足的睡眠,作息有規律
充足的睡眠對小兒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家長應該從小幫助寶寶形成良好的生活規律。
4 做好計劃免疫
【關鍵詞】兒童保健;臨床研究;進展分析
【中圖分類號】R1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110-01
1 缺乏VitD佝僂病
缺乏VitD佝僂病主要是由于兒童體內的VitD缺乏導致其體內的磷、鈣代謝失常,從而使得兒童產生慢性營養性的骨骼病變,這也是我國兒童保健研究領域的重點防治病之一[1]。近幾年來,我國的佝僂病發生率呈現出明顯降低的情況,不過在氣候偏冷的北方地區,輕微佝僂病仍然較為常見,特別是對于1周歲以內的嬰幼兒。
何瓊[2]通過對嬰幼兒出現佝僂病的原因進行分析發現,嬰幼兒出現佝僂病的原因不僅與他們的年齡以及出生季節有關,而且還會受到預防投藥、母親的文化程度、經濟條件、家庭環境、孕期保健以及喂養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為了降低兒童出現佝僂病的概率,其關鍵內容就是對兒童進行全面的早期綜合防治。在對患兒出現佝僂病的情況進行早期綜合防治時,對VitD預防投藥法進行推廣時對佝僂病進行預防的最佳途徑,在對該病進行預防的過程中,最好從孕婦的妊娠期開始。以往在對佝僂病進行VitD預防投藥時,通常是在妊娠的中晚期來進行的。
陳曉燕,傅桂英,楊霞等[3]通過對河北某地的1650例年齡在1周歲以下的兒童進行嬰兒佝僂病體檢、分析發現,在所有體檢兒童中,出現佝僂病體征以及癥狀的兒童占到了62.0%,在月齡未達到3個月的兒童中,曾服用過VitD的兒童僅為5%左右,而每天堅持使用VitD的兒童僅為1.3%。雖然部分嬰兒在出生后就開始接受系統性的保健管理,不過對于新生兒的體檢基本上是在其月齡達到三個月之后才開始的,所以,在新生兒出生后就必須對其進行定期訪視,并根據事先制定好的計劃來對佝僂病進行適當的防治,通過對兒童進行早診斷、早治療,以此來避免兒童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出現骨骼變形的情況。
2 兒童營養
趙亞茹,馬學梅[4]在報道中指出,當嬰兒的月齡達到6個月時,最好對其添加一些動物性食品、水果、蔬菜以及奶及其制品,這樣做對嬰幼兒的體重以及身高的增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就我國農村的嬰幼兒喂養情況而言,兒童生長發育情況改善在很大程度上與嬰幼兒喂養政策的改善以及農民收入的增加有著密切的聯系。從另一方面來看,絕大部分農村婦女進入城市打工,這就造成了過早嬰幼兒過早斷奶,且得不到足夠的母愛,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兒童出現生長以及體重延緩的危險因素。有研究資料表明,我國5歲以下的兒童出現貧血的概率達到了16%―20%,且在每年的調查研究中,基本上沒有出現改善的情況。兒童出現貧血情況的主要年齡段為6個月―12個月,貧血不僅會導致兒童由于經常腹瀉而影響其生長發育的情況,而且當兒童出現缺鐵性貧血時,就有可能對兒童的神經系統發育以及行為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所以,為了兒童使兒童能夠健康的成長,就必須對其母親貧血以及兒童貧血的情況進行及時的改善。
3 睡眠障礙
隨著兒童臨床保健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兒童睡眠醫學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睡眠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者的高度關注。睡眠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兒童社會適應性、認知、情緒以及體格等各個方面的發育。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進一步推進,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社會競爭的日漸激烈化,導致了人們的心理壓力也隨之增加,對于兒童來說也不例外,這就使得兒童的行為問題以及心理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
從相關的調查數據來看,睡眠障礙的分布還存在一定的性別差異,一般情況下,男童用口呼吸、磨牙的發生率相對較高,而女童的夜驚以及夢游的發生率相對較高。通過對導致兒童出現睡眠障礙的情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引起兒童出現睡眠障礙的主要原因有教養方式、家庭環境、睡眠習慣、兒童性格、圍產因素、疾病、遺傳等一系列因素綜合作用而形成的。在這些因素中,引起兒童出現睡眠不良的關鍵因素就是不良的睡眠習慣,此外,需要安慰方可入眠的兒童出現睡眠障礙的幾率也相對較高,與成人同床睡眠也會對兒童的睡眠質量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呼吸道類疾病也會對兒童的睡眠質量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這也是導致兒童出現呼吸睡眠障礙的關鍵因素。
目前,關于睡眠障礙與兒童白天的認知、精神以及心理的影響均與睡眠質量之間的關系,國內外的相關專家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情緒問題、行為障礙、記憶力下降、創造能力下降、多動以及注意缺陷等。為了改善兒童的睡眠質量,促進其健康成長,就必須對國內的兒童睡眠障礙以及影響其睡眠質量的相關因素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 屈麗.泡泡浴水療法在兒童保健門診中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5):30-31.
[2] 何瓊.臨床路徑應用于兒童保健門診的效果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2,25(9):931-93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2013年兩年在我院接受保健服務的0-3歲兒童,2012年接受服務的兒童有1056人,其中0~1歲兒童有378例,1歲~2歲兒童有354例,2歲~3歲兒童有324例;男性兒童有576例,女性患兒480例;2013年接受服務的兒童有1072人,其中0~1歲兒童有386例,1歲~2歲兒童有330例,2歲~3歲兒童有356例;男性兒童596例,女性兒童476例。
1.2管理方法
采用兒童保健管理的相關資料進行全面分析,將0歲~3歲的兒童人數當做基數,按照操作程序將兒童人數記錄在兒童系統的管理人數中,相反則為非系統管理人數。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各年齡組之間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2.結果
通過表1可以看出,2012年的系統管理人數有384人,占36.36%,非系統管理人數有672人,占63.64%;2013年的系統管理人數有856人,占79.85%,非系統管理人數有246人,占20.15%。
3.討論
兒童保健的管理工作已成為婦幼保健的一項重要工作,但0-3歲兒童因家庭、社會等各種因素復雜,且0-3歲兒童保健的系統管理也是整個兒童保健服務的重點的服務性項目,在管理過程中還存在多種多樣的問題,因此,應加強對兒童保健的系統管理。通過表1可以看出,我院的兒童保健系統管理在2013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從2012年的系統管理人數占總人數的36.36%上升到2013年的63.64%,系統管理率大幅提升。但兒童保健系統的管理過程中依然存在多種問題,為此我們應加強管理,確保通過提高兒童保健系統管理,降低兒童的死亡率。
(1)領導應重視兒童保健。院方領導應調派經驗豐富的醫師來充實兒童保健工作[2],通過醫師的帶動提高兒童保健的服務水平。也可將臨床與保健相互結合,完善兒童保健系統管理;院方應制定獎懲措施,對兒科醫生進行不定期的培訓,提升醫生對兒童保健系統服務重要性的認識,提高醫院涉及到兒童服務科室的服務能力。加強對兒童保健醫生的繼續教育,提高兒童保健醫生的保健知識以及素養;加強對兒童保健系統管理的資金支持,確保兒童保健系統的正常運行。
(2)全方位、多層次的開展好兒童保健系統網絡的使用率。醫院鼓勵各科室之間進行不定期的交流,增強各科室之間的溝通能力,鼓勵各科室加強科室之間的相互配合與支持。如兒童保健醫生應加強與婦產科醫生的溝通交流,婦產科醫生在婦女懷孕期間就應加強對兒童保健檢要性的宣傳,也可在產婦分娩后加強對兒童檢查時間、地點的通知等;加強與社區等基層婦女工作者的聯系[3],及時掌握各個社區及村的新生兒情況,提前填寫登記表,確保提前采取相關資料工作。應完善居民健康檔案的管理系統,掌握完整的兒童家庭信息,因每個家庭受經濟條件及家庭情況的影響,對于兒童保健服務的接受能力存在差異,在兒童保健系統的管理中,非系統管理人數仍然占據較大比例,而之所以出現非系統管理人數,大多是由于家庭對兒童保健系統的認識不清,因此應加強對兒童家庭情況的掌握。應加強與計生部門的橫向聯系,確保基礎數據的準確性。特別應加強與疫苗接種部門的聯系,促使多方宣傳、監督,在給患兒接種疫苗時提醒家長關注兒童保健,提高家長對兒童保健的正確認識。
(3)加強宣傳教育。加強對兒童保健知識的宣傳與教育,特別是要在兒童保健知識的宣傳中注重對家長的健康教育,可以通過舉辦知識講座、義診等方式加強對兒童保健知識的宣傳,也可通過進村入戶、街頭免費發放宣傳冊等方式,充分宣傳兒童保健知識,提高家長自覺參與健康保健檢查的主動性。
(4)對兒童保健管理系統實行信息化管理方式。實施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院方對兒童保健的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效率。利用信息化管理,可以及時進行兒童保健管理的更新、統計以及核實工作,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與改進,從而提高兒童保健管理系統率。
【關鍵詞】兒童保健;鄂爾多斯市【中圖分類號】R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1-0302-01
兒童保健工作是我國公共衛生服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鄂爾多斯市婦幼保健院開展兒童保健工作是從1993年開始的,自開展兒童保健工作以來,為進一步探討保健對兒童健康水平評價與分析,我們隨機調查了一個小型幼兒園的498名兒童。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調查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2012年3月對一小型幼兒園兒童進行調查,共調查498名兒童,其中入保兒童248名,未入保250名。
1.2調查方法
對入保和未入保兒童分別從兒童體格發育情況和健康水平進行調查,對資料進行X2檢驗分析。
2結果
3分析
喂養最佳年齡
不少孩子患有程度不等的“厭食癥”,父母為此苦惱不堪,原因之一就是忽視了進食關鍵期的喂養。所謂進食關鍵期是指出生后5~7個月間,此間若能合理添加水果、蔬菜、蛋黃、米粥等輔食,給其食欲的發展以良性刺激,則可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
預防近視最佳年齡
研究表明,10~13歲的幾年間是近視形成的高峰期,宜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防范:一是補充營養,除蛋白質、維生素外,鈣、鉻等元素已被證實為眼球發育的必需物質,牛奶、豆制品、動物肝、牛肉等也是兒童的必需食品;二是限糖食,糖為酸性食品,可消耗體內的鈣,誘發近視;三是睡眠充足,維持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平衡;四是多鍛煉,如放風箏、踢踺子、打乒乓球等體育活動,促進眼組織的血液供應和代謝。
健美牙齒最佳年齡
牙齒發育取決于兩個階段:一是從胎兒期2個月到出生,此為乳牙發育期;二是從出生后到8歲,為恒牙形成期。這兩個階段宜多安排豆制品、奶類、魚蝦以及各色蔬菜,保證牙齒強壯堅實。此外,多接觸陽光,勤刷牙漱口。糾正“吃手指”、“咬嘴唇”、“舔舌頭”等不良習慣,也是健美牙齒的關鍵。
防治口吃最佳年齡
口吃俗稱“結巴”,多在2~5歲期間發生,故2~5歲為防治該病最佳年齡。措施有:注重對幼兒的語言訓練,以掌握更多詞匯,增強表達能力;父母本身應注意語言表達,給孩子以正確的學習表率。
語言發育最佳年齡
語言有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種,小兒口頭語言發育的關鍵期是2~3歲,4~5歲則進入書面語言發育的決定性階段。寶寶一般從8~9個月開始牙牙學語,1歲竟能掌握900~1000個單詞,發展迅速。此期應勤與其對話,教其識字,以增強其背誦能力、對話能力,為入學做好準備。
矯治斜視最佳年齡
健康孩子在2~3歲時接受檢查,可及早發現弱視、斜視等,以便及早矯正。奧妙在于小兒視力發育的關鍵年齡是1~3歲。以內斜視為例,一組手術治療資料表明,超過2歲再做手術者,均留有不同程度的視功能損害。
思維發育最佳年齡
思維能力是人的核心智力之一,在兒童時代有兩個發育高峰:一個是小學四年級,另一個是初中二年級。抓住這兩個階段,設法讓孩子勤觀察、多提問、多思考,會使其更加聰明。
品德發育最佳年齡
小學四年級和初中二年級也是品德發育的最佳年齡,父母、教師不僅要施以良好的教育,尤其要樹立榜樣。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閔行區0~3歲流動兒童。
1.2方法
查閱門診個人健康檔案獲取保健管理信息。按照上海市0~6歲兒童系統健康檢查要求[1],兒童滿2個月均在相應社區兒保門診或保健院建立體檢卡并開始健康體檢[2],規定1周歲內完成4次體檢。滿6個月時開始驗血,此后每半年驗血1次;滿9個月時聽力篩查;滿1周歲時智力篩查和尿常規檢查,此后每年智力篩查和尿常規檢查。
1.3統計學分析
兒童數為統計年度內在閔行區接受免疫接種的0~3歲兒童數;保健管理數為該統計年度內接受1次及以上體格檢查的總人數。常住兒童數為統計年度內在閔行區住滿1年的0~3歲兒童數;系統管理數為該統計年度內常住兒童按年齡要求完成規定檢查項目的總人數。保健覆蓋率為保健管理數除以兒童數;系統管理率為系統管理數除以常住兒童數。率的差別比較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進行分析。
2結果
2.1流動兒童總數
閔行區2008年、2009年流動兒童的計劃免疫率分別為99.5%和99.7%。流動兒童的總數近似為在計免科進行免疫接種的兒童數。閔行區2008年、2009年0~3歲兒童數分被為38959人和42941人。
2.2流動兒童保健管理情況
2009年閔行區流動兒童保健覆蓋率和系統管理率均較2008年有大幅增長(見表1)。表12008年、2009年上海閔行區流動兒童保健管理情況
2.3驗血率情況
2009年度內滿6個月兒童驗血率與滿12個月兒童驗血率均較2008年度有增長(見表2)。表22008年、2009年上海閔行區流動兒童驗血情況
3討論
3.1流動兒童管理現狀
閔行區地處城鄉結合部,流動兒童人數多,為戶籍兒童的2倍,且流動性大,對兒童保健缺乏認識,保健依從性差[3]。通過信息化建設,閔行區推動了流動兒童管理。2009年流動兒童保健覆蓋率94.7%,較2008年明顯提高,說明有更多的流動兒童參與到保健管理中來。同時,流動常住兒童的系統管理率為84.9%,滿6個月驗血率和滿12個月驗血率分別為88.1%和84.9%,提示保健管理質量也有提升。
3.2信息化建設
2008年1月,閔行區作為“衛生部應用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推進居民健康管理信息化試點區”開始了信息化的建設。構建了覆蓋衛生局、區域醫療中心、專業站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點、村衛生室、居(村)委的網絡體系[4]。不同于傳統的健康檔案,eHR具有一點(源)采集,多點綜合利用;在線、實時、連續、整體、捷便的特點。2009年初,在完成了前期的規劃、試運行后,閔行區兒童保健實施了全面的信息化建設,建立從出生開始的信息為基礎的管理流程。區內每個兒童(包括戶籍和流動兒童)均建立了“個人電子健康檔案(eHR)”。轄區內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婦幼保健院的兒保門診應用統一的兒童保健信息模塊。同時,兒保信息與計劃免疫、孕產婦管理、計劃生育等部門相互鏈接,實現資源共享。社區兒保工作者可以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及時建立兒童保健卡,在區內實行網絡化管理。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婦幼保健院網絡一體化,區內兒童可以在任何一家單位完成系統保健管理。一旦出現兒童未按照預約時間來進行兒童保健時,系統會及時提供相應的信息,社區基層兒保醫生會通過催訪等多種形式提供保健服務。
3.3信息化建設對流動兒童管理的推進
個人電子健康檔案(eHR)的建立為兒童保健工作提供了便利。兒童保健工作是通過三級婦幼保健網絡運轉來開展工作的。社區兒保醫生作為網底是兒童保健工作的具體操作者,婦幼保健院承擔保健網絡之間的樞紐功能。這一模式為兒童保健事業的普及、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5]。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人口流動更趨便利,給基層兒保工作者帶來了諸多的困難。信息化的建設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服務形式,兒保工作者轉被動為主動,完善了社區流動兒童系統管理服務模式,建立了疾病、生長發育的科學檢測體系。使流動兒童的保健管理覆蓋率高、控制效果好、可拓展性強、滿意度高[6]。
一、基本情況
區面積752平方公里,轄區內共10個鄉鎮、2個街道、179個行政村、20個社區,總人口約42多萬人,其中0-6歲兒童約3萬人。全區現有9個區直醫療衛生單位(醫院、平民醫院、華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新農合管理中心、消殺站),10個鄉鎮衛生院,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81個村衛生所。區婦幼保健院編制40人,現有在職人員32人,各鄉鎮衛生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婦幼保健人員26人,村級婦幼保健人員215人。
年我區上報總人口數為428698人,出生數為4136人,出生率9.65‰。其中7歲以下兒童保健率96.18%;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94.69%;6個月母乳喂養率94.15%;5歲以下兒童死亡上報27例,死亡率為6.53‰;嬰兒死亡上報20例,死亡率為4.84‰;新生兒死亡上報15例,死亡率為3.63‰;新生兒破傷風死亡率為0。
通過貫徹實施“一法兩綱”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我區的婦幼保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照新“兩綱”要求,目前我區兒童保健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1、婦幼保健人員不足;2、服務意識不夠強,兒童保健觀念滯后;3、兒童系統保健管理不夠規范,服務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工作的目的和指標
通過實施規范兒童系統保健管理項目,加強政府職能部門合作,加強醫療保健機構兒童保健規范化建設,加強常住人口、流動人口0-6歲兒童系統保健服務管理,提高兒童系統保健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提高人口素質,努力完成“兩綱”婦幼衛生目標。
具體工作指標:
1、7歲以下兒童保健管理覆蓋率達95%以上;
2、3歲以下兒童系統保健管理率達90%以上;
3、高危兒篩查率3%以上;
4、高危兒管理率100%;
5、嬰兒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控制在7‰和9‰以下,降低流動人口中的嬰兒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6、控制兒童常見多發性疾病和艾滋病、梅毒、結核病、乙肝等重大傳染性疾病;
7、5歲以下兒童貧血患病率控制在12%以下;
8、兒童生長發育遲緩率降低到7%以下,低體重率降低到5%以下;
9、低出生體重兒發生率控制在4%以下;
10、托幼機構衛生保健合格率達100%;
11、6個月內嬰兒母乳喂養率達90%以上;
12、出生缺陷發生率8‰以下;
13、新生兒破傷風發生率1‰以下;
14、區級醫療機構新生兒疾病篩查率達95%以上;
15、區級醫療機構新生兒聽力篩查率達85%以上。
三、項目的組織領導
成立區規范兒童系統保健管理項目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如下:
項目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成員由有關部門安排人員組成,負責項目活動的具體實施。
四、項目的職責分工
(一)職能部門的職責分工:區婦兒工委辦職責:研究制定項目實施方案,提出有關政策及措施,協調有關部門根據實施方案認真組織實施,定期開展調研,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組織各級婦聯做好相關知識宣傳,組織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區財政局職責:為做好項目執行提供資金保障。區教育局職責:負責做好托幼機構衛生管理,組織開展師生健康體檢、安全防范、疾病防治工作。區民政局職責:把好婚前檢查關,開展貧困兒童民政困難救助。區人口計生局職責:重點掌握流動人口對象,及時了解流動人口服務對象的流向。區衛生局職責:(1)管理本轄區內的兒童保健工作,負責制定區兒童系統保健管理實施方案,并監督實施;(2)抓好各醫療保健機構產兒科建設和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童保健門診規范化建設;(3)組織區圍產協作組對婦幼保健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技術指導和監督評估工作;(4)向廣電中心和報刊等新聞媒體提供宣傳和公益廣告內容。區廣電中心職責:每月免費播出一期有關兒童保健知識,結合有關事例,定期開展兒童保健方面的宣傳。區公安局職責:依法保障兒童生存權、發展權和保護權,打擊侵害兒童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
(二)醫療保健機構的職責分工
1、區直各醫院:
(1)按照《省孕產婦系統保健管理規范》要求,設立高危孕產婦門診,由主治以上醫師負責診治,接受基層高危孕產婦的轉診,重度高危孕產婦須由副主任以上醫師診治,按規定完成好填寫孕產婦系統保健卡,分娩后應及時完整記錄孕管卡的分娩情況,并立即將出生信息錄入電腦,將孕管卡寄到區婦幼保健院或當地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便基層婦幼保健人員進行產后訪視。發現危重孕產婦擅自離院,應立即通知區婦幼保健院協助跟蹤追訪。
(2)建立多學科參與的產、兒科危重病人搶救小組,負責院內外重癥孕產婦、兒童的搶救,危急重孕產婦應由醫務科上報區衛生局。
(3)協助區衛生局開展圍產協作組活動,協助衛生局做好產科質量檢查及產兒科人員業務培訓學習、業務技術指導等工作。
(4)積極開展新生兒疾病篩查和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
(5)區醫院要建立孕產婦救治中心和NICN病房,負責接收全區危重孕產婦和危重兒童的搶救工作,降低孕產婦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2、區婦幼保健院: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
(1)按照《省孕產婦系統保健管理規范》、《省兒童系統保健管理規范》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標準》等有關規定,負責全區孕產婦和兒童系統保健管理的業務領導。
(2)協助區衛生局組織開展圍產保健協作組活動和助產技術質量檢查。
(3)每季度召開婦幼保健工作例會,組織開展業務培訓學習。
(4)協助區衛生局根據上級有關規定做好全區孕產婦系統保健和兒童系統保健工作的督導考評工作。
(5)做好全區婦幼衛生信息資料的收集統計、分析和上報工作。
3、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1)按照《省孕產婦系統管理規范》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標準》,免費為孕產婦提供孕期保健、產后訪視及產后42天健康檢查等服務,主動與村(居)、婦聯和計生等部門聯系,盡早發現轄區內育齡婦女孕情,及時建立孕管卡,督促其按時進行產前檢查和產前篩查,負責高危孕產婦篩查、評分及專案管理。
(2)承擔轄區內兒童系統保健工作,按照《省兒童系統保健管理規范》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標準》的要求,為7歲以下兒童免費提供兒童健康體檢、生長監測、營養評估和健康教育等保健服務。負責高危兒篩查及專案管理。掌握轄區內兒童健康詳細情況,完成各項兒童保健服務與信息資料數據的收集統計、上報和反饋。
(3)每季度召開一次村衛生所、社區衛生服務站婦幼保健人員例會,組織開展相關業務知識學習等。
(4)對村衛生所、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兒童保健服務、信息資料收集、相關監測等工作進行督導檢查。
(5)區婦幼保健院、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照省《托幼所、幼兒園衛生保健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做好集體兒童衛生保健管理工作。
(6)做好本轄區流動人口(包括外地流入和本地外出)0~6兒童的調查、摸底、追蹤、隨訪工作、流動人口遷入遷出的登記、委托管理備案和保健信息交換,做到資源共享。
4、村衛生所、社區衛生服務站
(1)積極主動與村(居)、婦聯、計生等部門聯系,及早發現孕婦,動員孕婦到當地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卡,承擔本村(居)婦幼保健工作,掌握村(居)孕產婦數、出生數、兒童數,協助調查村(居)孕產婦、圍產兒、新生兒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等有關線索數據收集,按規定上報當地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2)協助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做好產后訪視和母乳喂養隨訪,督促產婦產后42天到當地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母嬰健康檢查。
(3)協助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社區進村入戶,做好流動人口兒童健康體檢的動員,引導其自覺接受婦幼保健服務,提高流動人口兒童家長婦幼保健知識知曉率。
(4)參加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召開的婦幼衛生工作例會。
五、工作措施
1、加大經費投入。按照工作目標要求,落實增加財政投入,改善三級衛生保健機構的兒保基礎設施,區婦幼保健院、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建立兒保科和兒童保健規范化專用門診,配齊兒童保健各項基本設備,確保兒童保健工作能夠正常開展。
2、加強兒童保健隊伍建設。一是配齊區鄉村三級婦幼保健人員,區婦幼保健院配備4名以上兒保醫生,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2-3名兒保醫生,每個行政村配備1名婦幼保健員;二是要加強婦幼保健人員的業務培訓,舉辦鄉村婦幼保健人員培訓班,安排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婦幼保健人員參加省婦幼保健院舉辦的兒保醫師培訓班學習,區婦幼保健院加強對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婦幼保健業務督導,促進兒童保健服務質量全面提高。
3、加大兒童保健宣傳力度。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墻報、發放宣傳手冊及上街開展義診咨詢等活動形式,廣泛開展《母嬰保健法》等法律法規和婦幼衛生知識宣傳,提高群眾的自我保健意識。
4、加強圍產協作,加強產兒科建設,加強急救設備、藥品配備。要建立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搶救通道,提高搶救能力,降低嬰幼兒死亡率。
5、拓展服務項目,轉變服務摸式。堅持以保健為中心,保健與臨床相結合,以保健促臨床,從院內走到院外,進村入戶,從疾病預防擴展到兒童生理、心理保健,廣泛開展母乳喂養宣傳、健康體檢、生長監測、營養評估、五官保健、心理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務,強化服務意識,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
6、加強流動人口兒童保健管理服務。流動人口兒童保健以現居住地管理為主。各街道、村居委會保健人員要配合公安、工商、勞動、計生等部門做好流動人口登記,完善流動人口兒童的基本資料,加強流動人口兒童保健宣傳,讓流動人口兒童得到基本衛生服務,提高保健覆蓋面。
7、建立健全流動人口兒童保健檔案。鄉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月應與村、街道流動人口管理員聯系,做好流動人口兒童保健的信息管理工作。掌握流動人口基本資料、服務指標和生命指標。凡常住一年以上非本地戶籍人員可列入常住人口統計范疇,按照市兒童保健常規開展保健工作。
8、加強組織管理,提高兒童保健質量。區婦幼保健院要加強對基層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婦幼保健業務指導,責任到人,每季度進行一次督導檢查、考核和評估,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及時改進,確保項目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