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子生物學是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重要的修習課程。傳統分子生物學課堂教學方式培養的人才大多缺乏創新精神,難以將知識運用到日后的臨床研究中。有鑒于此,基于學生學情,結合學校現有條件,在學習態度引導、課堂教學方式及考察手段三方面對醫學分子生物學教學進行了一些改革嘗試。結果顯示這些改革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效果。本文將對這些改革的實際效果進行反思及分析。
關鍵詞:醫學分子生物學;中醫學專業;教學反思
一、中醫專業開展醫學分子生物學專業選修課的現狀
根據醫學科學發展的需求,高等中醫藥院校把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中醫人才作為發展目標。這就要求現在的中醫學專業學生在學好中醫課程的同時,必須具備專業的分子生物學知識,具備將所學分子生物知識理論與醫學相關問題結合并開展研究的能力。面對這一客觀需求,我校有針對性的開設了醫學分子生物學這門專業選修課。從近年選課結果上看,我校中醫學專業的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興趣也極為高漲,每年選修此門課程的人數都超過500人。這一數據說明用分子生物學研究技術武裝自己的大腦,開展更為精細的中醫藥研究已成為學校和學生的共識。但是,面對這樣迫切的供需壓力,開展好醫學分子生物學的教學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難關需要攻克。從過去幾年的教學體驗來看,在中醫學專業醫學分子生物學課程的教學中,學生普遍認為這門課程理論深奧抽象,似乎與日常臨床相關度低,研究對象比較微觀,難以理解,因而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學習熱情。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中醫與微觀的分子生物學相沖突,分子生物學課程與中醫臨床沒有關系。帶著這種態度進行分子生物學的學習,即使教師投入再多精力,學生的獲得也非常有限。基于以上教學中面臨的實際問題,為了更好的開展醫學分子生物學的教學,筆者對教學內容、學時安排、教學方式及手段進行了不同的嘗試和改革,取得了較好的反饋。
二、針對我校中醫學專業的醫學分子生物學教學嘗試
1.消除學生對分子生物學的誤解,端正學習態度與目的。經課上觀察與課后分析后,筆者發現學生對于醫學分子生物學存在較大畏難情緒。出現這樣思想的根源一方面在于近年中醫學專業學生文科生比例非常高,而大部分文科生在高中階段只為應付會考,學習生物和化學課程的時間非常有限,大多知識也都遺忘,故而在還沒開始接觸這門課程的時候就已經帶有畏難抵觸情緒。另一方面在于有限課時限制教學內容的深入,沒有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課堂討論、研討會教學等,使許多學生感到這是一門枯燥乏味且很難啃的課程。最后,社會輿論對于中醫與西方科學對立的爭辯,誤導學生認為分子生物學與中醫學對立。為解決這些原因導致的學生學習態度差,投入少的問題,筆者嘗試通過以下手段改善教學:(1)在醫學分子生物學課程開課的前三周主要對之前學習的生物化學課程相關內容進行復習,這樣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彌補以往知識漏洞。(2)加強課時規劃,通過對比、歸納等手段節約少量課時用于學生的自主學習使用,開展互動教學,案例分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3)在開課的第一節緒論教學中就糾正中醫學與分子生物學對立的觀念,通過實例闡述分子生物學與中醫學一樣也是研究生命規律的學科,只是研究的出發點不同。從實際教學效果上看,大部分學生能夠接受以上觀點,可以主動的代入到學習情境中。
2.合理應用教學手段。PPT目前已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相對于傳統板書教學模式,其主要優勢在于能以更大的容量和靈活的組織形式,方便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增補修改。然而,在日常教學后的問卷調查中,學生普遍反映多媒體課件節奏太快、內容多,實際掌握知識程度不如黑板書寫等。為了解決以上問題,筆者嘗試通過以下手段進行:(1)在以PPT為主的教學中,加入板書、模型、動畫、紀錄片等教學,豐富教學手段,使得學生從多角度感知所學內容,再以眼、腦、手聯動來加深印象。(2)少量課時用于學生的互動學習,例如基因診斷及治療章節以學生討論、研討會等形式進行,可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從實際教學反饋上看,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學生準備及查閱文獻的能力和程度難以把控,故而實際教學質量差異較大。(3)在腫瘤分子生物學等貼近臨床的章節中,選擇以病案為出發點的教學,通過學生討論,教師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分子生物學在當今醫學領域的應用,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4)在較為難學的信號轉導章節,通過教師本人的研究內容,幫助學生形成分子生物學與中醫藥研究交融的思維體系。以上教學方式的運用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無疑會為教學目的的達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臨床實例教學是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學生綜合思考能力的一種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