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膝關節內骨折術后中醫手法治療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觀察膝關節內骨折術后行中醫手法治療的效果。方法:76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甲組和乙組各38例,術后兩組均接受常規治療,乙組加用中醫手法治療。結果:術后功能障礙發生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乙組均低于甲組(P<0.05)。膝關節功能評分、平衡量表評分乙組優于甲組(P<0.05)。結論:膝關節內骨折手術后行中醫手法治療可降低功能障礙幾率,改善膝關節功能,減少并發癥。
[關鍵詞]膝關節內骨折;術后;中醫手法
1臨床資料
共76例,均為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接受治療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甲組38例與乙組38例。甲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25~62歲,平均(42.01±3.13)歲。乙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26~63歲,平均(42.03±3.15)歲。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簽署同意書,無精神疾病,無全身性感染。排除標準:伴有心、肝等重要器官疾病。
2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常規治療。指導科學飲食,指導正確運動。乙組加用中醫手法治療。仰臥位,將左手于患側肢體膝窩位置放置,右手放置在踝關節上方位置,確保膝部以及髖部完全,然后慢慢的施力,結合實際情況調整力度,出現關節輕度脹痛為宜。維持1min左右,然后膝關節完全伸展,此為1個循環,每次治療行30次,每日2次。此外,保持俯臥位,然后患側肢體向后伸,直到到達伸屈曲位,在患側肢體小腿肚位置放置右手,并漸漸發力,左手保護骨折部位,確保膝關節屈曲角度達到最大狀態,停留約1min,活動次數約30次。活動之后輕拍大腿以及小腿部位肌肉,幫助促進血液循環。
3觀察指標
膝關節功能評分Lysholm,總分100分,低于70分表示功能狀態很差。平衡量表評分用Berg平衡量表,最高分56分,分值越高表示平衡能力越強。用SPSS21.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治療結果
5討論
膝關節骨折內固定術后易出現功能障礙等并發癥[2]。通常表現為膝關節屈曲功能受限,膝關節伸直位時僵直。此外,還可能會有股四頭肌攣縮,活動度隨之減弱[3]。膝關節內骨折術后病患膝關節部位往往是伸直狀態(被動),且時間較長,加上膝關節及其周圍屈曲血液循環情況較差,易肌肉筋膜攣縮、漿液滲出等,導致功能障礙[4]。另外,如果骨折損傷部位的軟組織在愈合時處于短縮狀態,可能畸形愈合,關節內組織粘連。中醫手法治療主要是幫助關節液正常流動,減輕疼痛感,增加自身感覺反饋等,從而恢復膝關節功能。此外,適當施壓有利于骨母細胞生長,促進關節功能恢復[5]。膝關節內骨折手術后行中醫手法治療可降低功能障礙幾率,改善膝關節功能,減少并發癥。
作者:盧云紅 李珍 單位:四川省都江堰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