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院校職業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環境存在的問題制約了中國夢的實現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教育夢的一部分、中國夢的一部分,其發展的形勢令人鼓舞,發展的態勢良好,然而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諸如社會的觀念、自身體系的不完善、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匹配等問題制約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從而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制約了中國夢的實現。
(一)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仍然不高,弱化了通過職業教育實現夢想的社會環境
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在政府、學校、企業、學生等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離社會的期望還有一定的差距,社會還沒有完全發自內心對高職教育認同。這種認同度不高,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從歷史上看,“技”是不登中國社會大雅之堂的,其充其量只不過是“雕蟲小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從來就是與“技”絕緣的,與之相對的是“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根深蒂固,這種思想慣性的影響至今還有一定的市場,把接受技術技能等同于將來是“勞力者”而受“治于人”。從現實的角度看,扭曲的高等職業教育價值觀和人才觀是當前造成高等職業教育社會認可度不高的另一重要原因。高等職業教育評價的標準雖然越來越多元,但是目前最重要、最普遍的標準還是用考試分數來衡量,這無疑把“考試不太成功的群體”的評價標準又納入了精英群體的評價標準,造成社會上把成功的標準扭曲為高學歷,以這種標準衡量高職教育,其社會認可度當然較低。社會認可度的不高,影響人們選擇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機會,弱化了高職教育發展環境,勢必引起實現中國夢所需要的人才不足,從而制約中國夢的實現。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需要多層次、多類別的人才。
(二)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存在不匹配的現象,降低了通過高等職業教育實現夢想的期待,從而影響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是要把已經成熟的科學技術、技藝技能和管理經驗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教育,也就是說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直接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應用型、實用型技術人才,因而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特別緊密,在推進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我們不能只滿足于打工經濟,充當世界經濟的加工廠,長期處在經濟產業鏈的下端,也要逐步占據產業鏈的高端。我們要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從“合格制造”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轉變,只有實現了這個轉變才能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實現了。而這一切需要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然而現實是:一方面對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迫切,但是用人單位卻招不到人,這種現象在我國經濟轉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中,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過程中表現得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是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供給雖然在增長,卻找不到工作。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表面上是學校和用人單位信息的不對稱,實際上是高等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匹配造成的結果,也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滯后性與市場需要的超前性之間的矛盾。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不能適應社會經濟建設中瞬息萬變的市場需要,這種不匹配降低了人們通過高職教育實現夢想的預期,從而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影響。
(三)職業教育體系的不完善,影響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
在中華民族逐夢圓夢的征程上,高等職業教育承載著培養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任務。因此,呈現在高等職業教育面前的: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一直是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在求解這問題過程中,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無論是從規模、層次還是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來說,都已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從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到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出臺,再到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我們一直在努力構建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絕不是通過發一兩個文件、開若干次會議就能建成的,其體系必然包括高職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規劃、教育法規等各個方面。然而在職業教育體系構建上存在著:職業教育體系的層次結構不太科學,職業教育的運行機制不太完善,院校設置和專業布局不適應經濟社會的需求,各方辦學主體參與不太積極等問題,制約了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質量。職業教育體系的不完善,使高職學生希望通過接受高質量、高水平、適合自身需求和發展的職業教育和職業訓練,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找到自己施展才華的舞臺,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人生的夢想變得困難。也就是說高等職業教育承載的為實現中國夢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的任務大打折扣,而高職學生的素質和本領直接影響著實現中國夢的進程。
二、優化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環境,助力實現中國夢
高等職業教育雖然處于有史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但并不是說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環境已經盡善盡美了,它仍有優化提升的空間,只有不斷優化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環境,在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發展環境、法制環境、政策環境等方面不斷地努力,才能有效地應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挑戰的需要,才能使我國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才能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也就是說通過高職環境的不斷優化,使從事和接受高等職業教育作為自己自覺自愿的選擇,而不是一個無奈的選擇,只有這樣高職發展環境才能得到真正的優化,才能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持,才能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一)社會環境的優化是高職發展助力實現中國夢的基礎
要想越來越多懷揣夢想的人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就要在社會上形成一種良好的尊重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氛圍,就要營造有利于高職教育發展的社會環境。第一,要實現社會由學歷崇拜向能力本位的回歸。要使人們認識到學歷高不等于能力強。掌握過硬的技術技能才是真本事,才是社會的立足之本。正如總理在內蒙古考察調研時,對赤峰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說的:“技不壓身,學好技術,就有了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本事,這是一輩子都打不破的鐵飯碗。”不僅如此還要在全社會形成一個良好的氛圍,“重視技能、重視技工,要成為全社會的一種文明風尚。我們不僅要尊重那些有理論素養的教授、專家,也要尊重那些自己動手、實際操作,有發明創造的技術專家。”真正在全社會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氛圍。第二,要通過強大的輿論宣傳和政策引導,在全社會形成有利于高職發展的社會風尚。宣傳一些職業教育成功的典型,諸如孔祥瑞、許振超、郭明義等為代表的先進模范人物,他們并沒有高學歷,但是他們的人生很精彩,他們是我們看得見、夠得著的,他們的典型事例更加容易點燃許多人心中的夢想,并激勵大家為中國夢而奮力拼搏,同時他們的事例也生動地詮釋了就加快發展職業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社會形成重視職業教育、支持職業教育的氛圍,才能真正優化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環境。
(二)法制環境的優化是高職發展助力實現中國夢的保障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同樣,高等職業教育健康有序的發展,必須依靠法制。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換代時期,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需要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予以支撐,而成熟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必須依托完善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的保障。但是,目前,同人民群眾對高職教育的期待相比,不僅由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不完善問題,還由于與之相應的高等職業教育法制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職業教育法律法規未能全面反映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法制環境存在著:關于高等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夠完整;而且即使有,現有的職業教育法律也是原則性的多、倡導性的多,操作性條文少等。為此,應優化高等職業教育的法制環境。首先,以修訂《職業教育法》為契機,改變《職業教育法》中更多體現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而較少反映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法規,也就是增加體現高等職業特點的條款,或者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制定《高等職業教育法》,畢竟高等職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相比有著自己的特點和規律,逐步建立高等職業教育法律體系。其次,健全高等職業教育法律法規。高等職業教育法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管理體制、財政保障、師資隊伍以及參與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主體如政府、行業企業、社會團體、學校和公民等的權利和義務有詳細具體的規定。除了原則性的規定外,還應在操作性層面上作具體的規定。對不作為或者違反規定要有明確的處罰規定,這樣才不至于使高等職業教育法律的規定成為一紙空文,法律的權威性才能得到體現,人們除了自覺之外還有一份對高等職業教育法律的敬畏之情。高等職業教育法律環境優化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才能真正有保障。
(三)政策環境的優化是高職發展助力實現中國夢的關鍵
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想和普通高等教育平起平坐,真正撐起屬于自己的一片精彩的天空,必須在相關政策上得到真正的解決,職業教育的配套政策還沒有根本解決或落實,這些政策層面的問題有的已經提上議事日程、有的解決還需時日。這些政策從高職學生的入口、培養、出口等一系列過程中都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從高職學生的入口來說,雖然教育部在2013年出臺了《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教學[2013]3號),指出:“逐步與普通高校本科考試分離,重點探索‘知識+技能’的考試評價辦法…逐步形成省級政府為主,統籌管理,學生自主選擇、學校多元錄取、社會有效監督的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該設計以高考為基礎,同時對單獨考試招生、綜合評價招生、中高職貫通的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試招生等都做了規定。其后北京、重慶、安徽等地相繼出臺了高等職業教育自主招生實施辦法,這些政策的出臺是高職招生方面取得的巨大突破,但以高考為基礎的考試形式還以“分數”論英雄,錄取的順序上仍然安排在最后一個批次錄取,無疑還是從政府政策層面導向上給人感覺就是高等職業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地位低,并沒有完全把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使以可以提前單獨招生的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來說,目前仍然難以吸引到一流的學生,即使偶爾出現,那絕對是另類,所以出現了北京大學周浩棄北大讀技校成了新聞,而高職學生能夠升本讀研絕對是勵志的典型,所以在這點政策上還要進一步完善。其次,在學生的出口上,高職畢業生的就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事實上的歧視,有些崗位技術含量并不高,卻非得要求本科,把高職畢業生拒之于門外;有些單位即使是同樣的崗位,卻同工不同酬,就是因為高職的身份;有些城市對高職畢業生落戶有限制,公務員招考的所有崗位都不允許高職學生報考等等。國家應對消除高職畢業生就業歧視方面做出一些剛性的政策方面的規定,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英雄不問出身”的公平的就業環境。再次,高職教師的評價體系問題。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能夠助力中國夢的實現,必須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而調動教師積極性的一個指揮棒就是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的評價體系。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來源日趨多元,既有專職教師,也有從行業企業聘請的兼職教師,同時這些專職教師到企業鍛煉已經成為常態,教育部、財政部實施了從2011-2015年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包括對高職院校專業骨干教師的培訓。這些增加了教師的專業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從業經驗少的不足,但是在高職教師職稱評價體系的構建上還沒有權威性、系統性的政策出臺,基本沿用了普通高等學校教師職稱評價標準,仍然以論文和完成課題作為最重要的標準,職稱評價體系對教師具有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如果仍然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教師評價體系來要求高職教師,勢必會造成高職教師為了晉升職稱拼命追求論文和科研,而不太注重高職教育發展的規律,最終會影響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因此,建立反映高職特點的教師職稱評價體系就變得尤為重要。第四,經費保障體系。充足的經費保障是高等職業教育助力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條件。高職院校發展的經費大部分依賴財政撥款,撥款是高職院校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質量的重要保障。盡管高等職業院校的生均經費增加幅度比較大,2013年高等職業教育生均公共財政預算經費“9959元,比2005年的2959元增加了7000元,增長了2倍多”。而普通高等學校生均經費投入從2005年的“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5375.94元”,增加到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為15591.72元”,總量增加了10000多元,顯然國家在財政支持方面對普通本科的投入大于高職院校。目前高職院校雖然經費來源呈多元化趨勢,包括企業的贈與、校友的捐助、自己的創收等,但是這些都是有限的,而且不穩定。所以高職院校經費最重要、最穩定的來源還是國家財政的支持,因此要從政策上給予支持。
(四)高職院校自身環境的優化是高職發展助力實現中國夢的核心
高職院校要想在實現中國夢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外在環境的優化固然重要,因為沒有社會觀念的轉變、法律制度的保障以及相關政策的支持,高等職業教育不可能得到更好地發展。但更重要的是高職院校要搞好自身的建設,要通過自身小環境的優化,提高辦學質量,打造令人滿意的高等職業教育,這是高職發展助力中國夢的核心。為此,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現有儀器設備、師資力量、實習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單位等資源,圍繞打造學生核心競爭能力,不斷地優化自身的內部環境,不斷地凝練自己的辦學理念,使自己的辦學定位更加的準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使工學結合的模式真正落到實處。真正建立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的師資隊伍。以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為契機,優化高職的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升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高等職業院校只有自身內部環境不斷地優化,才能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使資源配置合理化,實現資源效益的最大化,從而使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質量過硬。
作者:王良青 單位:天津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