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區民俗節火龍造型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火龍是中國民俗節日中的一種習俗,從古至今就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并且在中國的傳統民俗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川東石橋鎮的火龍,由于歷史地理環境和文化習俗的積淀,使石橋火龍傳統更加獨特,其火龍造型的獨特之處值得我們探討。石橋火龍的造型形態、龍角構型、色彩組合獨具特色,希望社會各個領域的人們能夠重視這一現象,共同保護和傳承火龍造型形態。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龍的意義深遠,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龍文化,而且在龍文化的根蒂上又誕生了火龍這一種類型。火龍作為川東地區寶貴的傳統民俗文化,保護、傳播這一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古時候,川東地區屬“巴國”,巴地山河錦繡,文化底蘊深厚。在封閉地理條件以及巴蜀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川東特有的火龍藝術,表演火龍也成為了川東民俗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川東地區火龍的起源
從遠古時代的幽微火苗到文明之龍,遠古的人類對火的崇拜一直延續至今。眾所周知,中華民族起源于農耕文明,從古時候起,龍就被認為是雨之神。川東地區的錦繡河川,雄奇險要,特殊的地理環境為火龍文化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巴蜀地形為“四塞之國”,這種情況使巴人產生了這樣的想法:迫切需要一種無所不能的神力來突破周圍重重障礙。同時,這也促進了巴人對事物的好奇和寬容,兼收并蓄的思想逐漸根植于巴人的心目中,這同樣是火龍文化的核心。巴地不發達的灌溉技術使農作物的收成愈加依賴天氣,在生產力低下的時期,保護神掌管著農業生產,并且始終與人們的農業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為了能夠人壽年豐而崇拜龍。
二、石橋火龍在川東地區民俗節中的概述
石橋鎮始建于漢代,毀于明末。清朝順治年間,由湖廣移民來到四川重建,石橋鎮“耍火龍”的民俗也始于清代順治時期。每年春節,“湖廣入川”的移民都會表演傳統民俗節目,民間剪紙和造紙藝術家逐漸變多。順治末年,因為干旱,當地人們就用紙制作火龍定于每年元宵節前正月十日至十五日夜間演出,除邪去害,祈求雨順風調。為了天平地安,人們祈求五風十雨,因此逐步產生了流傳至今的“耍火龍”習俗。一直以來,有這樣一個口耳相傳的火龍神話故事流傳于石橋:古代石橋地區飽受干旱之哭,有一年,元宵節期間,東邊的天空一條金龍沖破天際,口吐祥云,使得天空下起了大雨,連綿不斷地持續了好幾天,人們歡喜雀躍,共度旱災之后的第一個元宵佳節。因人們對火龍心懷感恩,在每年的元宵節都會在村里揮舞火龍慶典佳節。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民俗節中的火龍不僅包括祈雨,還蘊含著石橋鎮人民許多美好愿望。火龍象征著團結和進步,象征著一種榮耀和輝煌。川東地區的龍崇拜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器物上裝飾以龍紋,以凸顯威望;民間工藝美術也以龍紋裝飾;關于龍的神話多見于文學作品中等。
三、石橋火龍的發展存在的問題及保護傳承
繼承方式的限制是火龍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民俗節中的游藝活動的傳承主要是依靠人們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傳,石橋地區的火龍亦是這樣。一方面,由于社會的進步以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會制作火龍的年輕人并不多。其實,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和風俗是很有內涵的,需要充分理解和學習。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面對生活的壓力,放棄繼承火龍的事業,而外出打工;而且隨著有的技藝精湛的師傅的離世,不能完整保留火龍造型的記錄。縱然是少量在世的藝術家,由于年邁和記憶力衰退,也無法找到合適的傳承人來接替自己的技藝。以上原因致使火龍傳承斷層。要保護火龍傳統,首先就要保護好火龍的造型技藝,不掌握其內在文化和技術,就不可能繼承和發揚。倘若我們國家的文化和教育部門能夠發揚這個民俗,相信很快就能恢復和發揚這個傳統。政府的宏觀調控是火龍發展的核心因素。政府的努力不僅可以促進當地火龍文化傳統蓬勃發展,而且對地方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有條件的學校,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鄉土傳統的教育。將民俗文化與學校教育相結合,不失為一種良方。
四、石橋火龍造型形態的主要特征
(一)匠心獨運的造型形態由于川東地區火龍造型形態是在特定的時空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它具有自身獨特的歷史屬性和地域屬性,正因為如此,火龍造型形態在很多方面都滿足了當地區域環境、人文環境發展的需要。簡樸的工藝流程是石橋火龍的文化符號在器物方面的展現。火龍由扎龍、請水、燒火龍、吃龍須米飯、清宅、罷龍、分寶等七項組成[1]。在扎龍時,用來制作龍身的竹篾都是用當地的竹子做的,選用較好的竹篾卷成龍身。整個火龍被分成九大節,淳樸的石橋人認為數字“9”寓意的就是龍,“9”是一條正形似蛇,突出它的三角形頭部、張開的蛇嘴和伸出的蛇舌[2]。同時,把火龍分成九節,也寓含了“九九歸原”的意義,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整個火龍包含了龍寶、龍頭、龍身、龍尾四個部分,這樣既滿足了火龍外形的動態延伸,又給人以豐富的視覺印象,凸顯了火龍外形的特殊性。除了寶燈之外,從火龍頭、火龍身到火龍尾整體由麻布相繼連接,大概長十二尺,代表一年中的十二個月,麻布道具造型的使用使得火龍的整體偏輕巧、簡約,并蘊含著一種柔美;再配上龍須,繪上鱗、角、爪等,煞是好看。每條舞火龍隊伍由8—10名青壯男漢組成,頭戴龍帽,腳穿草鞋,赤膊上陣,一人持大紅龍寶,其他人各自托舉著用麻布、竹蔑做成的火龍,沿著街道鑼鼓聲此起彼伏,蜿蜒翻騰。這些特殊的設計模型是石川火龍的獨特之處。
(二)獨豎一幟的龍角構型經過石橋百姓數千年的想象與創造,人們將具有“雄鹿的角叉”的龍形象創造了出來。石橋火龍的龍角不同于其他地區火龍的長角。石橋火龍龍角從頭頂兩邊最寬處長出來,兩邊對稱,長約十五米,微微彎曲,這對龍角在龍首頂部翹起。龍角是左右各兩只,一長一短、一大一小、一粗一細,石橋火龍靠近眼睛的龍角比挨著脖子的龍角更長,這與其他地區的火龍恰恰相反,其造型形態更加的威猛,能明晰地折射出石橋火龍的特性。石橋火龍的形態不是由單種動物而是由多種動物的集合而成,這是地方人民民族精神共生理念的突出體現。
(三)別出心裁的色彩組合石橋火龍的主體顏色像火一般呈金黃色。競技龍可按照要呈現的不同風格和場合,搭配有差異色彩,但石橋火龍在任何境況下金黃色都占據了主導地位,縱然出現冷色調,亦是用于頭部。在東方色調系統中,根據明度與純度的差異,黃也有不同的差異,但無論如何,火龍都必須擁有像熊熊火焰一般的金黃色。而火龍的色彩,在高純度的黃龍皮上,飾以紅色、白色、綠色的鱗片和鰓毛,更加深化了火焰般金黃色聯想。經過這樣的配色,舞動中的火龍呈現出絢麗、奔放、刺激的藝術效果。
五、石橋火龍造型藝術分析的價值
川東火龍歷史悠久,被當地人用來慶祝春節、慶祝豐收、慶祝結婚。在其產生和長期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它體現了巴文化的精髓。同時,火龍的造型制作工藝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展現了川東文化的魅力,對川東精神文明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石橋地區火龍發展要因地制宜,堅持正確的文化方向,為當地人民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產品,豐富了文化建設的內容和形式,極具吸引力,進一步推進了川東革命老區和諧文化建設。火龍是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堅毅品格和凝聚集體力量的綜合性教育素材。民俗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與內存活力,守住民俗的根與魂,可以加深青少年的民族認同感,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傳統,在珍愛和傳承民族文化遺產方面發揮特殊的教育作用。在重視民族文化遺產,在傳承上發揮著特殊的教育作用。火龍無疑是川東乃至全國學校教育資源的最佳素材之一,學校教育一定會以其為它創作題材開創一個新的教育局面。
六、結語
石橋火龍在保持原有形態的同時,將造型的夸張構造、色彩的大膽奔放、龍角的結構獨特表現得淋漓盡致,并在我國火龍史上歷經千百年的積淀,經久不衰。而火龍最為出彩的地方在于龍和火共生共存,火花與火唇齒相依,沒有火就不能稱之為火龍。中國的龍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主導形式既有共性又有個性。處理、協調或解決這一現象引起的矛盾,不是以消除多樣性為基礎的,而是建立在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基礎上。正是在這種求同存異的交流中,讓所有參與者充分感受到火龍整體造型的獨特魅力,使公眾的審美心理得到極大滿足。從現代藝術設計的角度,分析火龍在川東地區存在的原因,這既是弘揚火龍文化發展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了解中國龍文化的現實途徑。在新時期,石橋火龍會以新的形式表現特有的火龍藝術魅力,人們也要配合時代的節奏來傳承發展火龍民俗。
參考文獻:
[1]黃娟.現代民俗傳承途徑的變化及其影響[J].中國民族博覽,2018(12):56-63.
[2]劉雄民.龍與中國龍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2.
作者:余旭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