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字體設計和藝術設計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探討李少波先生的字體設計藝術特色和理論建樹,推介他的藝術設計教育理念。通過研究李少波的字體設計作品、閱讀其相關的設計理論文獻,從“設計實踐——‘方正俊黑’字體設計”“設計理論——字體設計方面理論建樹”“設計教育——全面分段和開放式教育”等三個方面闡述李少波先生在字體設計和藝術設計教育方面做出的貢獻。學識精深,與時俱進,李少波可謂是湖湘設計教育界的領軍人物之一。
關鍵詞:李少波;字體設計;藝術設計教育;黑體字;教科書字體
1背景
今天漢字的發展已突破傳統的紙質載體,走向與視覺傳達、數字媒體、環境藝術、服裝設計等多元載體相交融的新時代,有從紙質載體傳媒向屏幕數字傳媒的發展趨勢。在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字體除了單一的閱讀功能,更是平面設計的一個重要元素。不同造型的字體在不同語境之中的運用,都能碰撞出不同的視覺反應,或清新、或肅穆、或理性、或活潑,這都是字體所傳達出的不同情感和意境。字體設計師以自我的藝術表達和對文字的設計理解,創作出具有特定服務對象的字體。曾經鮮少有學者問津的“字體設計”,現在已發展出豐富的中文字庫。特別是今天的網絡時代,漢字的字體設計走向了產業化和數字化,漢字已經從單純的紙媒轉向屏幕媒體的數字化階段,中文字庫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移動互聯網改變了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賦予了中文字庫設計的無限創意,現在除了專業字體設計師的研發,“明星手寫體”(如方正開發的明星導演徐靜蕾的“靜蕾”體)也為字庫設計開發出新的途徑并受到廣泛的使用,甚至人工智能已經介入字庫設計領域,將字庫設計工作的時長大大縮短。在字體設計領域,湖南師范大學的李少波可謂集大成者。在設計實踐中,其“方正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學習,師從王敏教授,展開其博士課題研究并兼任平面設計專業教師,2008年(36歲)獲得博士學位。李少波現任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湖南省設計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中國文字設計與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文字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方正字庫和華文字庫設計顧問、湖南省青年聯合會第十屆常委委員。2011年,湖南省文聯授予其“湖南十大創意設計人物”稱號。在科研方面,李少波主持過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漢字字體設計演進研究》、教育部課題《中國教科書專用字體研究與設計》以及《字之城——中國城市文字字體研究》等縱向課題。在設計實踐方面,主持中國國家大劇院形象空間導視系統設計、中南出版傳媒集團企業整體形象系統設計、海南博鰲國際旅游論壇視覺形象系統設計、中國郵政2012郵品設計、方正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委托項目《新黑體字庫研發》等眾多大型項目。李少波作品曾榮獲中國設計藝術大展全場大獎、日本森澤國際字體設計評審委員獎、奧運會青島帆船競賽海報銀獎、紅點至尊獎國際品牌標志競賽第三名、北京國際商標雙年展評審獎、世界設計大會中國設計工作坊成就獎俊黑體”項目字體設計,展現出簡潔現代、新穎獨特的視覺風格。在理論探索中,考究其對“中文黑體字”“教科書字體”的研究,從字體演變中尋找字體設計的意義和價值。除了潛心于字體設計的研究,在設計教育方面,李少波更是對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傾注了不少精力。對于國內教育現狀他有著自己獨到的見地,并提出適宜學院發展的教育方針,更是通過系列活動推動學院逐步走向國際化。學識精深,與時俱進,李少波可謂是湖湘設計教育界的領軍人物之一。
2李少波個人簡介
李少波(1972~,圖1),籍貫湖南郴州,1994年(22歲)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任職兩年后,他意識到只有豐富的設計實踐才能更好地支撐設計教學。于是他前往當時的設計前沿之都——深圳,進一步錘煉自己的設計能力。在設計公司里取得了一定成就后,他卻沒有留任,而是心系學校和教學,于1999年(27歲)回到課堂并任湖南師大美術學院設計系副主任。2003-2004年(31歲-32歲),他成為國家公派丹麥設計學院訪問學者、課程教師,并加入五角創始人平面設計大師麥文•科蘭斯基1(MervynKurlansky)工作室,擔任其助手。2005年(33歲)進入中等60余項國內外專業獎勵[1],李少波領銜設計的湖南彩車獲得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服務保障和群眾游行指揮部頒授的“華美獎”。其作品被多家海內外博物館收藏,成績斐然。
3李少波字體設計及設計教育
李少波從中學時代獲得第一個書法專業獎項,到大學時代對設計產生興趣并逐漸入門,字體設計對于他似乎便有著莫名的磁場,吸引他不斷地探索、挖掘字體設計的深度和廣度。為了推動字體設計在中國的發展,李少波在設計實踐中,主持了方正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委托的項目《新黑體字庫研發》《字之城——中國城市文字字體研究》等,設計了“方正俊黑系列”字體。在理論研究上亦是筆耕不輟,對黑體字鉆堅研微并開創了中國“教科書字體”的研究先河,結出了藝術理論的碩果。在設計教育方面,他對當下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一語中的,并提出了“全面式”“分段式”“開放式”的教育方針,尤其重視“國際化”對于設計教育的影響。
3.1設計實踐——“方正俊黑”字體設計
考古和文獻記載說明,大約在4000年之前,漢字已經誕生并日趨成熟。早期漢字多是通過整個民族集體觀察自然物象,逐漸提煉、總結,并創造性地發明了一個象形文字體系,這個過程大約經歷了近2600年[2]。漢字以象形甲骨文為基礎,經歷了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3]等字體的不斷修改、進化,形成今天所看到的各種漢字形態。漢字屬于象形文字系統,象形文字不是漢民族特有體的黑白空間布局上,“方正俊黑體”的纖細筆畫使得文字所占空間少,留白多。以少許勝繁復,虛實相生,在字體視覺意境的傳達上達到了形意相同的奧妙。第四,在字體的視覺重心上,“方正俊黑體”呈現垂直的基本結構,筆畫弧度、筆畫距離都顯得略有節制感,在視覺上呈現出穩定的特征。正所謂“一沙一世界,一字一乾坤”,字體所蘊含的文化情感、語言形式近乎于無窮無盡。“方正俊黑體”可以總結為適讀性與審美性的和諧統一。一方面,雖然“方正俊黑體”沒有書法筆畫的揮毫之感,但筆畫的起承轉合盡顯整潔、簡約,其強烈的構成幾何感不僅展現出“適讀”的優勢性,同時也能夠將視覺信息清晰傳達。另一方面,“方正俊黑體”筆畫的遠近距離、結構、視覺灰度上都給觀者以平靜和秩序之感,字體的設計上具有強烈的人文氣息和空靈的哲學意蘊。正是基于上述功能性與美感性的相得益彰,使得“方正俊黑體”在字體設計中具有應用的廣泛性和日常性(圖3)。
3.2設計理論——字體設計方面理論建樹
文字作為一種信息的載體,不僅可以傳遞其文字內容本身,還可以映射不同階段的社會背景文化。于是,文字所蘊含的社會學意義引起了李少波的關注,他以字體的應用方向為出發點,并結合社會的時代背景,對字體的傳播、場景和需求等方面進行了理論探索。中國黑體字的源起問題一直存在爭議,可以大致歸納為兩種觀點:一是認為黑體字是受到西方無襯線體的影響而產生;二是認為黑體字是由日本傳入[6]。李少波在其論文的創造,但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很多民族都放棄了象形文字改用了拼音文字,漢字變成了至今還在沿用的極少數的象形文字系統,承載了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4]。我們今天的屏幕漢字表象上是象形文字,實際上在鍵盤輸入上體現的還是拼音文字,是用拼音文字對應的象形文字符號而已。由于漢字獨特的“象形”特性,使得漢字的字體設計與字庫建設尤為復雜且重要。具有中文意境的散文或詩歌,適合雋永清秀的宋體;富含理性或吸人眼球的標題,適合橫豎等粗的黑體。每一種字體都具有其自身的基調和文化氛圍,如何創建一個規范的字庫系統并自然地傳達其對應的文字內容,是考驗一個設計師對漢字構形關系的掌控程度以及設計師個人審美素養的體現。在中央美術學院師從王敏教授學習期間,李少波也深受其導師的影響,他在博士期間開始為國家大劇院設計專用黑體字,經過五年多的調整和深化之后,原初的創意最終演化成為包含粗、中、細、纖等6種字體的俊黑系列(圖2),并于2014年由方正字庫全面推向市場[5]。李少波的“方正俊黑體”在視覺特性上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在字體的結構上,其字瘦長,“方正俊黑體”在字形的上下結構整體呈矩形走勢,并以左右完全對稱的手法來處理字形對稱的文字,如“山”“八”“古”等字,而字形復雜、不能左右對稱的文字也盡量呈對稱和諧的狀態。第二,在字體的粗細處理上,“方正俊黑體”打破了傳統黑體字的粗壯筆畫印象,而是也可以筆畫纖長,既具有中國古典的柔麗婉約之風,又不失黑體字的清新知性之時尚。第三,在字《中國黑體字源流考》中,將黑體字的體系、時間、地點、樣式等逐一列舉。通過歷史文獻資料的考證、商務印書館的印刷黑體字和日本哥特體的字樣進行活字提取和對比,得出了“印刷黑體字以宋體為字的框架結構進行參照”的結論。而美術黑體字則來自外來文化,其中受到西方和日本美術字的影響,并逐漸發展成熟。這篇文章確證了黑體字的創制時間,并對印刷黑體字和美術黑體字的源起進行了考證,為中國黑體字的背景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學術參考資料。二十世紀早期的中國受到外來文化傳入的影響,在文化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李少波通過對中國二十世紀早期的文化和歷史研究,進而展開字體是如何在歷史洪流中逐漸演化的。在《從上海到延安:大眾美術洗禮下的字體演變》論文中探求藝術與文化、歷史和教育背景之間的關系,揭示字體在文化傳播及商業價值之外所蓄含的深刻政治意蘊[7](P.124)。以二十世紀早期的上海和三十年代末的延安為研究對象,由于當時現代工業產品的大量涌現,上海美術字由傳統式樣的裝飾字體轉變為幾何特征的新字體(圖4)。而長征時期的延安,由于大批城市知識分子帶入新奇的字體風格,使得延安傳統的書寫刻畫字體轉為具有西方審美風格的黑體美術字(圖5)。從以上兩個城市的字體演變中表明,新的社會現實必然要求與之相適應的新的藝術形式[7](P.125)。這一研究不僅翔實了中文字體的發展史,更是為文字學的發展添磚加瓦。李少波對于教科書專用字體的研究也頗有深度,研究初期,李少波在《教科書專用字體設計研究的幾個向度》這篇論文中提出少兒漢字必須區別“習字教學”和“書法教學”的特征,明確“字體的工具化”這一目的,由字體的形式向功能轉化,突出“以少兒為中心”的原則,從而結合少兒視覺認知的科學角度、心理認知角度等設計出兼備美與實用的教科書字體。在《再議教科書專用字體設計》論文中,李少波提出新的觀點即“漢字傳統書法在教科書字體中的過度使用將成為兒童習字的掣肘”,在教科書字體使用中過度提倡書法,而忽視少兒對于傳統書法的接受度,這將違背兒童的生理和認知發展規律。中國教科書專用字體設計核心應“以少兒為本”、并產生科學和美學的交融,針對使用群體的需求以及文化教育目標進行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設計。理論研究的意義在于說明與詮釋,從而為實踐提供理論支撐。中文字體經歷了不同時代,綿延不絕地發展出現如今的字體盛況。隨著多媒體數字化的推進,中文字體也將隨之變化,如何將具有人文思想的精髓和智慧融入漢字的設計中是每個時代的字體設計師都會面臨的課題。通過梳理不同時期的字體發展演變,李少波對黑體字、教科書字體進行比較分析,從中總結出字體設計的變化規律,可以為當代中文字體設計的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3.3設計教育——全面分段和開放式教育
隨著國內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教育事業的日漸重視,新媒體行業的推進以及信息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我國藝術設計教育事業取得了飛躍式的進步,處于蓬勃發展的狀態。藝術設計作為高等教育學科門類中一門相對較年輕的學科類別,已逐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關系國計民生的學科專業,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8]。而在一片繁榮發展的景象中,也不得不承認藝術設計教育當前出現良莠不齊的現狀。李少波結合當下中國時代背景及社會結構,指出了中國設計教育院校的痛點:第一,設計院校教育模式同質化嚴重。目前全國2000多所院校除了優劣、大小之分,無論在教學理念、課程安排還是師資配備方面基本都是一樣的,所傳授的知識體系基本上也是一體化的[9](P.50)。這無異于是“同一所學校”,這樣的教育模式所教育的學生不能形成獨特的風格,在專業上不具有強烈的區分度。第二,行政對教育體系的過度干預,這一行為會促使學校自主創新意識薄弱,創新空間狹窄。第三,學校教育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眼光。部分院校“被社會引領,被技術反推”[9](P.51),對學生的發展和設計趨勢的發展缺乏前瞻性,急于將學生或學生成果變現,這樣急功近利的心態將導致支撐性的專業門類或者說課程被取消以及教育、人才資源的浪費。針對以上弊端,李少波領導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發展出獨特的地方院校特色。其教育理念可以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全面式教育。李少波認為應該模糊藝術專業的邊界,不應將專業劃分得太細、太專,這與“通才”教育的意識不謀而合。在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系的同學在大一、大二期間也需要兼修設計課程,如三大構成、標志設計、書籍裝幀設計等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素質型人才,才能盡可能地避免被當下迅速更迭的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軟件技術更新所淘汰,使得學生更加具有競爭力。二是分段式教育。李少波認為教學要因時制宜,根據不同的階段輔以不同的教學模式。在本科階段,側重于加強學生思維和方法層面的培養、素質型人才的培養。在研究生階段,借鑒包豪斯工作室的模式,側重于對學生強化技能技巧的專業性培養。針對社會對不同學歷人才的需求從而進行分段式教育。三是開放式教育。李少波以國際化引領的開放辦學思路為指導,將“引進來”和“走出去”齊頭并進。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引進五位專職外教及多次聘請國外一流院校的客座教授。建立國際化的課程體系,學院每年舉辦的國際工作坊(圖6)、海外大師班、線上交流課程等國際課程總數超過200天,如“藝術中的審美思考”“探索‘親自然’”等課程,要求所有專業學生都能享受到國際一流專家的現場教學[9](P.51)。學院還舉辦了一系列重要國際活動,例如2019年紀念包豪斯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圖7)、2018年中國文化年首場活動——西班牙馬德里“湖南文化創意展”、中法文化之春長沙站、波蘭藝術圈中國行等。同時,學院積極與國外一流藝術院校開展夏令營、工作坊、交流展等活動,2018年在德國、英國、韓國建設了3所中國藝術研究中心,為加強中國設計文化的海外傳播貢獻出了一份力量。李少波敏感洞悉當前的設計教育形式和現狀,并施以學生“全面式”“分段式”的教育方針。他重視國際化交流,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并通過國際工作坊、國際化課程等方式開闊學生眼界、提升學生審美思辨能力,將國外優秀資源“引進來”的同時,更是將學院“走出去”,達到“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他認為設計師最重要的就要有視野,這也是設計教育 的重心所在[10-12]。
4結語
隨著數字技術在字體設計上的應用,使得字體設計的創作空間更為廣闊,除了其功能性的傳達信息,其視覺上也具有強烈表現力。字體設計在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下,對字體設計師的要求也更為全面,除了對字形的掌控,在理論基礎、文化情感、視覺表現上都有更高的需求。李少波近年來在平面海報、品牌形象、包裝設計、當代藝術等領域均有所建樹,其中以字體設計領域碩果最為突顯。在對字體的設計實踐中,李少波通過對字體內涵的深入,進一步地提取對于字體設計的個人表現途徑和設計創新,他設計的“方正俊黑體”打破傳統黑體字,其筆畫嚴謹、字體中的“橫豎撇捺”剛柔并存、風格前衛,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字體設計典范。在對字體的理論研究方面,他以社會學的視角,綜合時代背景、文化、實用需求等方面對字體的意義或改進提出真知灼見的看法,站在前人的創作上,洞見字體的演變,完成理論的闡釋。李少波以“進行時”的狀態堅持推動中國漢字字體設計的進步,以匠人般的精神研究精深的理論,為當下漢字字體設計這個冷門的研究領域增添了幾筆濃墨重彩。在設計教育的辦學方向上,精準定位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發展模式,以“全面式”“分段式”的教育方針務實規劃學院發展,“開放式”的教育理念引領學院放眼世界,推動了學院的中西藝術交流溝通。弦歌不絕的岳麓山下,李少波將攜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繼續開拓奮進,進一步建設特色鮮明的藝術高地。
參考文獻:
[1]王敏.我的學生李少波[J].創作與評論,2016(12):84.
[2]劉釗.漢字印刷字體發展、設計與應用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07:8.
[3]徐忠凱.漢字演變及發展規律簡析[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04):83.
[4]張瑜.意象思維在漢字字體設計中的表現研究[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大學,2019:10.
[5]周博.視野開闊學養精深——關于李少波的設計實踐和研究[J].創作與評論,2016(12):86.
[6]李少波.中國黑體字源流考[J].裝飾,2011(03):39.[7]李少波.從上海到延安:大眾美術洗禮下的字體演變[J].裝飾,2017(07):124-125.
[8]井新新.信息環境下我國高等院校設計教育現狀分析[J].設計,2019,32(23):121.
[9]李少波.李少波:傳承包豪斯精神,讓更多人在更深層次上共享設計藝術成果[J].設計,2019,32(24):50-51.
[10]李云.開拓視野,展望未來——殷正聲教授訪談[J].裝飾,2019(05):33.
[11]王鑫.基于超星網絡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以字體與版式設計課程為例[J].湖南包裝,2019,34(02):122-125.
[12]張倩玉,黃素涌,席雪冬,等.東巴文字在現代書房家具設計中的運用[J].林產工業,2019,46(4):51-56.
作者:黃芷雋 黃艷麗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