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課程游戲化下幼兒園數學教育優化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游戲化教學又叫學習游戲化,通俗來說,就是在游戲中學習。而幼兒園教學是整個教學階段最為特殊的,幼兒的年齡特征、性格特征、行為特征都使得教師教學方法的選擇指向寓教于樂,隨之而來的是課程游戲化成為幼兒園教育的主要方向。數學學科邏輯性較強、知識點較多,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因此,通過游戲化教學的方式將枯燥無趣的數學學習過程變為學生積極、主動投入數學學習就成為教師教學的必然選擇。
一、傳統幼兒園數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數學教育內容設置難度較大
我國以考試成績作為升學依據的教育現狀,致使初高中學生都面臨著較大的學習壓力,很多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在小學甚至幼兒園階段,就十分重視孩子的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成績。而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在數學教育過程中,常將數學知識作為教學重點,這些知識與該年齡段幼兒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不相符,導致幼兒既不能很好吸收掌握,也無法提升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數學教育形式較為單一
幼兒園教育并不屬于義務教育的范疇,園方在展開幼兒教育的同時,也期望能夠獲得經濟效益,那么“一對多”的教學方式,是節約教育成本的最佳方式。大部分幼兒園依然將集體傳統教學方式作為數學教育的主要方式,常常由幼兒教師生硬、機械地講解,帶領幼兒背誦、做題,這種教學方式中規中矩,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無論是借助現代化教學設備與幼兒展開互動,還是關注每一名幼兒的學習狀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質、時間成本,與經濟利益獲取背道而馳的同時,也因當前班級幼兒數量眾多而無法實現。
二、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數學教育的優化策略
(一)注重體現幼兒差異
由于幼兒存在年齡上的差異,不同班型,甚至同一班型不同幼兒個體之間都存在十分顯著的差異,因此需要教師充分了解班里的每一名幼兒,并在此基礎上,將幼兒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性格愛好等特征作為游戲化教學的導向,選擇適配的教學資源、游戲方式。例如,堅持因材施教,注重幼兒個體差異,需要明確幼兒園班型主要包括大、中、小班和學前班,幼兒在各個班型的學習時間為一年,由于幼兒的心智處于迅速變化和成長階段,不同學習階段會呈現出不同的表現,而這些表現則是尋找合適“數學游戲”的依據。那么,首先,針對小班的幼兒,教師可以多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如在學習阿拉伯數字“1—5”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森林的圖片,讓幼兒產生置身森林的感覺,完成森林情境的創設。接下來,在學習“1”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定一名幼兒扮演“樹”,介紹“1”的內涵;學習“2”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定兩名幼兒扮演“鳥”,圍在樹身邊,并以此類推,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1—5”的學習。需要注意的是,角色扮演活動要覆蓋班級內的每一名幼兒,提升幼兒的參與感,使得其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數學知識。其次,針對中班的幼兒,教師則可以選擇規則性游戲,如學習“能根據不同的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教師可以先規定物體分類的具體標準為顏色,再提供一些制作好的不同顏色的“小鴨子”“小狗”等動物形狀的紙制品,在進行物體分類教學的過程中,采取幼兒搶答、教師操作的方式完成分類,并且教師要表揚表現最積極、回答正確次數最多的幼兒,以此激發其他幼兒參與“數學游戲”的積極性。最后,針對大班的幼兒,教師則可以選擇“競賽類”游戲,如學習“認識序數,能夠用自然數表示物體排列的次序關系”。教師可以將班內幼兒分為等人數小組,再通過多媒體播放物體依照規律次序排列的圖片,然后教師隨機指定物體,小組成員可以自由搶答,答對多的小組即為獲勝,這樣既能夠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熱情,同時也能夠使幼兒體會到合作的意義。
(二)豐富數學游戲種類
幼兒數學教育不僅僅指的是課堂教育,還需要滲透在幼兒的日常生活當中,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單一的課堂游戲形式就無法適應生活環節的數學滲透,豐富數學游戲種類就成了幼兒園教師重要的工作內容。但由于教師無法過多參與幼兒生活,因此教師可以提供游戲材料給幼兒家長選擇和使用。例如,教師可以就不同數學知識教學階段準備不同的材料,如學習“10以內的單數、雙數”,教師可以制作單雙數分類小冊子,供幼兒回家與父母互動提問使用;學習“正確辨認常見的平面圖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半圓形、圓形和梯形”,教師可以給幼兒介紹常見的正方形物體,如地磚、小盒子等,常見的三角形物體如房頂等,這樣幼兒在玩耍的時候也可以通過觀察和討論,學習到生活當中所蘊含的數學知識。除此之外,在教師帶領幼兒午間休息和課間活動時,無論是排隊吃飯還是做游戲,其中的點名、報數,都包含了數學知識,教師可以每天指定不同的幼兒清點小朋友數量,讓幼兒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掌握數字的排列順序。
(三)將音樂教學融入幼兒數學教育當中
聽音樂可以促使幼兒保持相對穩定的情緒,提升幼兒的學習能力,促使幼兒健康成長,而很多兒童歌曲在作詞的時候涉及很多數學知識,因此將音樂教學融入幼兒數學教育當中是十分可行的。數學教師要將此教學方法充分重視起來,積極與音樂教師進行溝通交流,選擇合適的兒童歌曲作為“數學游戲”的重要內容。首先,數學教師要通過和音樂教師溝通交流,搜集與數學相關的兒歌,如《數字歌》中的“一二三,爬上山”,《螞蟻搬蟲蟲》中的“一個搬,搬不動;兩個搬,掀條縫”,《一共幾只鳥兒飛》中的“一只小鳥當空飛,兩只小鳥后邊追”等。其次,數學教師要將搜集到的數學兒歌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實現二者之間的緊密聯系,如學習“幼兒的數、計數與運算”的相關知識時,就可以在課堂上播放《數字歌》和《螞蟻搬蟲蟲》,作為學習阿拉伯數字“1—10”的樣本。同時為了使學生能夠獲得視覺、聽覺的雙重感官刺激,教師可以播放兒歌視頻供學生觀看,并引導學生跟唱,這樣學生就能對數學產生更加形象化的了解。
(四)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出發優化游戲設計
活潑好動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對于游戲有著無法抗拒的熱情。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知識的同時,也會得到很多試錯經驗,不僅有利于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能夠使得幼兒的思維得到創造性的發展。當前存在很多課程游戲化的范本,幼兒園教師在數學教育過程中,會參考其中的游戲方式、游戲環節設置等,但與受教育幼兒的實際需求往往存在出入,無法充分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出發優化游戲設計就變得十分必要。例如,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出發優化游戲設計,首先,教師要有意識地記錄采取多種游戲方式展開數學教學的幼兒反饋,如課堂參與度、知識掌握熟練度等,并以此總結出幼兒反響較為積極的游戲方式和游戲環節,作為優化游戲設計的重要依據。其次,同一班型的數學教師可以定期進行溝通交流,總結游戲化教學存在的共性問題,制訂下一階段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同時也可以集思廣益,共同挖掘各種游戲活動中的教學點,將復雜的數學知識以簡單的方式呈現出來。如在“空間方位初步知識”相關的數學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熱愛表現和參與的學習特性,將自身定位成身處迷宮的人,需要幼兒“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的方向指引才能夠走出來。也可以制作動物園小地圖,圖上標注熊貓館、孔雀館等觀賞館位置,教師可以通過虛擬人物“小明”要前往不同的觀賞館卻找不到地方,由幼兒幫助他到達目的地的方式,提升幼兒掌握“空間方位”相關數學知識的熟練程度。綜上所述,游戲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得好,就能夠成為幼兒獨特的學習方式;利用得不好,則在影響幼兒學習效率的同時,使幼兒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因此,幼兒教師在將游戲引入幼兒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將幼兒認知特征及行為特征作為主要依據,把握好游戲的度,將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作為游戲的主要目標,讓幼兒在體驗游戲樂趣的同時,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本文雖然提出了具體的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數學教育的優化策略,但幼兒數學教師依然要將幼兒的實際需求作為策略選擇的第一要素。
作者:田錢輝 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先鋒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