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語言藝術在干部培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干部培訓課堂教學中,語言應當不僅僅單純的看作是傳播交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突出它的藝術感染力。如果說授課內容是整個干部課堂教學的核心,那么語言就是讓學員獲取這些核心的橋梁,好的內容不能恰當運用語言藝術準確有效的表達,就會讓預期的培訓效果大打折扣。近年來,學院基層干部教育培訓在全國知名度、美譽度逐步提升,形成了以城鄉一體化建設、土地流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開放型經濟等為代表的一批品牌化課程,在這些課程的傳授過程中,語言藝術的運用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值得深入細致的研究,本課題主要通過實地聽課、學員訪談、調查問卷等實證方法了解語言藝術在干部課堂教學中的功能,并對不同的語言藝術風格進行歸納梳理,尋找我院師資在干部課堂教學中語言藝術運用過程中的不足,找出問題、思考對策、提出建議,提高我院師資特別是青年教師語言藝術運用方面的能力。
一、語言藝術的基本內涵
語言藝術從學科的角度來講,是語言學與藝術學的完美結合,它是運用語言的手段創造審美形象的一種藝術形式。干部培訓課堂教學相對于普通學校教學來講,具有較強的政策性、專業性和實踐性,要把這些枯燥的內容傳遞給學員,新鮮有趣的導入、天衣無縫的銜接、動靜交錯的起伏、抑揚頓挫的節奏等語言藝術的運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語言藝術從語體來講,可分為書面語言、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按照語言的外在表現形式又可劃分為詼諧幽默型、慷慨激昂型、形象生動型、邏輯嚴密型、平實質樸型等,在這些語言藝術應用的過程中,到底影響其應用表現力的因素有哪些,哪種語言藝術在干部課堂教學中最受歡迎,所取的授課效果最好,必須要根據不同的授課對象、不同的授課內容進行判定,從而決定授課教師所采用的語言藝術形式,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二、語言藝術運用的現狀分析
為準確了解不同層次、不同區域的培訓學員對學院授課師資語言藝術運用的實際情況,本次調查問卷堅持全面與典型相結合的原則,將參訓學員分為縣處級干部、鄉科級干部、村社區干部三個層次,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區域,并隨機從縣處級干部中抽取淮北市培訓班、鄉科級干部中抽取青海省組培訓班、村社區干部中抽取句容培訓班作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進行分析。
(一)問卷發放與回收情況
本次調查在淮北市縣處級干部班、青海省組鄉科級干部班和句容市村社區干部中隨機發放調查問卷75份,回收66份,回收率88%,清除無效問卷1份,剩余65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86.7%。
(二)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1.干部年齡狀況此次參與調查65人,女性17人,男性48人,男性比例占絕對優勢,從年齡結構上來看,35~45歲31人占48%,46~55歲28人占44%,35歲及以下以及56歲以上6人,兩者合計占比不足10%,總體呈現中間高兩頭低的狀態上,無論是從性別分布還是年齡分布,同我國目前的干部教育成長規律大體是一致的。
2.干部層次分布狀況調查問卷數據顯示,在參與問卷的學員中,縣處級干部20人占31%,鄉科級干部21人占32%,村社區干部19人占29%,其他5人占8%,參訓學員層次所占比例大體和學院今年參與培訓學員的基本情況符合。
3.干部學歷基本情況從學歷分布來看,本科31人,占比47%,大專27人,占比42%,研究生、高中及以下7人,合計占比11%,學歷與職務基本上呈正比例分布,具有本科學歷的參訓干部成為主流。
(三)調查結果基本情況分析
在設計調查問卷結果時,共涉及6個選項,根據實際回收狀況,為便于分析統計,就六個問題歸納為三大類別:一是語言藝術的運用對學員的學習效果有沒有影響,二是參訓學員傾向的語言藝術風格有哪些,三是影響語言藝術風格的因素是什么以及當前學院授課師資在課堂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什么,具體問卷的數據分析如下: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無論是縣處級干部、鄉科級干部還是村社區干部都認為語言藝術的運用對于自身學習效果的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在受問卷調查的65名學員中,認為對自己影響很大的為41人,有點影響的為22人,沒有影響或感覺不出來的僅有2人,認為有影響的比例占到受訪人數的96.9%,充分表明授課語言藝術的運用對學員的學習效果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在對喜歡的語言藝術風格類型的選擇上,詼諧幽默型、形象生動型和慷慨激昂型選擇人次排在前三名。在對我院授課師資語言藝術應用的總體評價方面,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學員認為總體運用效果很好,接受調查的65名學員中37名認為好,占比為56.9%,21人認為整體效果很好,占比為32.3%,但是有7名學員認為一般,占受調研學員比例的10.8%。在語言藝術運用存在的主要問題方面,反應比較突出與集中就是普通話不夠標準和存在語句的重復問題,對于影響語言藝術運用表現力的因素方面,大多數學員傾向于表情的豐富與否、語速的快慢節奏及與調度松弛控制,而表情排在影響語言藝術運用的第一位,表明在干部課堂教學中,肢體語言、表情語言的適時運用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語言藝術提高的相關建議
研究的目的在于運用,經過對問卷調研結果和部分學員訪談分析表明,大部分學員傾向于詼諧幽默型、形象生動型與慷慨激昂型的語言藝術風格,原因就在于他們能夠在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學到知識,同時這也應是未來我院授課師資語言風格的一個努力方向,并力求克服學員在調查問卷中所反映出的問題,下面就上述相關問題提出幾點建議措施。
(一)保證授課語音清晰準確
普通話標準是授課語言藝術運用的一個先決條件。但是,源于長期的語言習慣或地域因素造成的普通話不標準,成為學員在聽課過程中反映比較多的問題之一,而且這種長期養成的習慣很難改變。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授課教師,要揚長避短,雖然普通話做不到很標準,但要清晰自然,讓學員聽清楚你在說什么,能聽懂你的表達。
(二)控制教學語言輕重張弛
控制授課教師講課語言的輕重張弛主要應考慮講課內容和受訓學員實際。具體而言,講解內容中的重點或者抽象化的理論內容時,應放慢語速,增強音量;如果是淺顯易懂或本身節奏明快的內容,應加快語速,放輕音量。表現急切、震怒、興奮、激昂、壯烈等基調的內容,可用快節奏的語言;表現寧靜、優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調的內容,可用慢節奏的語言。這樣快慢交替,急緩相間,能渲染出與培訓課程內容相吻合的課堂氣氛,使受訓學員產生情緒、情感上的摹仿,在緊張之中見松弛,激越之中見舒緩,學員才能在張弛相濟、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節奏變化中輕松愉快地獲得更多的知識,大大增強接受的效果。
(三)培養教學語言幽默生動
作為高級思維形態的幽默感語言,要提高,必須具有覺察事物細微而重要特征的能力,同時又要以豐富的想象力對各種形象進行加工、改造和重新組合,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不平常的東西,從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異,從差異中指出共同點和因果關系,這樣才能不斷在生活和教學中創設幽默情景,提高自身的語言藝術水平。社會交往的擴大是培養幽默語言的保障。成功的幽默語言藝術,不僅需要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學、教育學等多方面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而且還要求教師必須密切關注社會,細心體察生活。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師交往的范圍越來越廣,職業的特殊性使教師比常人有更多開拓視野的機會,可以通過參觀學習,外出考察、參加會議等多種途徑,擴大社會交往范圍,這是教師汲取優秀幽默素材的資源寶庫和提高幽默語言藝術的重要保障。
(四)適時恰當運用態勢語言
態勢語是語言藝術學研究的新內容,它是通過講話者的表情、姿態、手勢和動作等非有聲語言進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手段。態勢語在表達感情、情緒等方面要比有聲語言更微妙,也更能感染聽課對象。授課教師在進行授課時,要聲(聲音)、色(表情)、姿(姿態)、情(情緒)緊密結合。以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學員,充分發揮態勢語言的作用。要善于用“體語”“眼語”“臉語”“手語”表情達意,一個恰當的手勢可以以形助聲,能同時給學員以視覺和聽覺信息,它所起的作用往往勝過千言萬語。要更準確地使用好態勢語,首先要掌握它的度,不宜過多。其次,態勢語的運用要自然和諧,真正做到精、準、妥,讓學員容易悟出其中的內在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容。
作者:孟凡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