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表達性藝術形式開展健康傳播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索通過表達性藝術形式開展健康傳播的方法,評價健康文化主題活動對于觀眾健康知識水平的提升、生活方式改變的促進和精神狀態調節的影響,為心理健康科普提供實踐經驗。方法:設計一場以心理健康傳播為主題的健康文化活動,并以某公司職員為研究對象,抽取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調查。結果:癥狀自評量表(SLC-90)調研結果顯示,實驗組觀眾情緒狀態得到顯著改變,心理健康狀況得到很好的提升;滿意度問卷調研顯示觀眾對活動整體滿意率高,有助于提高健康知識水平,促進生活方式改變,調節精神狀態。結論:將表達性藝術形式運用于健康科普有助于觀眾知、信、行的改變,較傳統的單向知識傳播方式而言,觀眾的獲得感、參與度、共情力更強。
關鍵詞:表達性藝術;健康傳播;心理健康
作為全國首個省級中長期健康行動方案,《健康上海行動(2019—2030)》將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列為18個專項行動之一,要求廣泛開展心理健康科普宣傳,對青少年、職業人群、老年人、婦女等重點人群普及實用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識,并提出至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提升到20%和30%[1]。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對公共衛生帶來重大影響和考驗的同時,也給人們的心理健康帶來了負面影響。對于職業人群來說,面臨企業發展前景不穩定、行業充滿變數與未知的情況,長時間居家共處又增加了夫妻之間、代際之間的矛盾,有形和無形的壓力使他們的負面情緒無法宣泄,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也隨之備受關注。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近年來一直致力于用人文藝術推進職業人群健康傳播的實踐,將健康科普與人文藝術表現形式創意結合,以系列健康文化主題活動為抓手,探索以融入、參與、互動等形式的立體化宣傳手段,打造健康文化傳播新模式,讓更多科學、通俗、“高顏值”的科普作品走進大眾生活[2]。其中,心理健康一直作為中心健康傳播活動的重要內容,面對新情況和新需求,在傳統講座、沙龍的基礎上,嘗試通過表達性藝術形式開展心理健康傳播活動,為心理健康科普提供相關實踐經驗。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以上海某公司職員為研究對象,在其中抽取100人參加中心組織的健康文化主題活動,作為實驗組成員;另外隨機抽取100人,作為對照組。在活動結束后,對兩組人群進行問卷調查。扣除未收回問卷、不合格問卷,實際獲得問卷183份,其中實驗組98份,對照組85份。
1.2研究方法
1.2.1表達性藝術形式案例的設計。表達,是人類的天性和生存的需求。在人類還沒有形成語言和文字之前,透過藝術的形式展現最直接的情感和意念,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表達性藝術正是源自人類這一最原始和真實的能力,在心理學精神分析理論、認知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常應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療中。心理壓力是外界環境的變化和機體內部狀態所造成的人的生理變化和情緒波動,導致心理壓力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有一個常被忽視的因素是缺乏愛的能力所導致的關系問題,這在家庭中尤為突出。【案例】以愛的名義活動流程:1)小提琴獨奏:2)《梁祝》序曲;3)配樂朗讀:余秋雨《你不懂我,我不怪你……》;4)心理專家訪談:讓我如何懂你;5)配樂朗讀:黃燦然《寫給自己未出生的孩子》;5)心理專家訪談:我該拿你怎么辦;6)越劇表演:《梁祝》選段《十八相送》。愛是永恒的話題,也是家庭成員的粘合劑,家庭里有父母之愛、子女之愛、親人之愛,在外有朋友之愛、同事之愛,更有對國家和社會的大愛。如何處理父母、夫妻、子女、同事、朋友之間的關系,如何正確地去“愛”是大眾共同面臨的一個課題。本次活動以“愛”為題貫穿全程,用大家所熟悉的經典名曲《梁祝》拉開序幕,讓觀眾即刻沉浸在小提琴獨奏所帶來委婉動聽的場域氛圍內;配樂朗誦《你不懂我,我不怪你》讓觀眾感受到微笑面具背后一張傷感的臉,不同語氣“你不懂我,我不怪你”代表不同的含義,即使在夫妻、親人之間也存在不懂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以及如何才能有效溝通的問題;《寫給自己未出生的孩子》讓人思考父母對于孩子的愛是否有對錯,愛和壓力是否就像一個硬幣的兩個面;最后與小提琴《梁祝》相呼應,優美動聽的越劇《梁祝·十八相送》細膩描繪了祝英臺面對前來送行的梁山伯欲言又止的復雜心情,演員展現了八大流派的不同演繹風格,讓梁祝十八相送依戀不舍的畫面伴隨纏綿的旋律在腦海中不停回放,全場觀眾跟著演員學身段,盡情地按照自己的思維和理解去表演、表現。活動全程,專家對于“愛”與“溝通”的解讀和剖析,與觀眾共同探討、分享了如何正確地付出愛、獲得愛、珍惜愛,走出“愛”的誤區;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夫妻、子女、同事、朋友之間的關系和問題,領悟“愛”的真諦;如何表達和管理情緒,理解自己和他人,學會“愛”的方式。1.2.2問卷填寫。問卷采用手機掃碼,電子答卷的形式進行。活動結束后,每位觀眾在現場掃碼、并填寫問卷。與此同時,工作人員去公司辦公區域隨機選擇工作人員填寫問卷,這批同事作為活動的對照組。
1.3使用工具
本次調研工具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活動滿意度調研兩份問卷。現場觀眾(實驗組)填寫兩份問卷,隨機抽樣的同事(對照組)僅填寫癥狀自評問卷。癥狀自評量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之一,通過10個因子來了解測試者的心理健康程度。10個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及其他(睡眠和飲食等)。活動滿意度問卷從活動形式、知識獲得、個人改變等方面對活動進行評估,評分采取5級評分標準,1為低分,5為滿分(即最為滿意)。針對測試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處理。
2結果
2.1對照組與實驗組差異性比較
對照組與實驗組的比較結果如表1所示。測試結果表明,實驗組在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等因子上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實驗組在恐怖因子上得分也低于對照組,軀體化、強迫、偏執、精神病性、其他(飲食和睡眠等)等因子上,兩組沒有顯著的差異。
2.2實驗組觀眾滿意度評分
觀眾整體滿意度較高,對活動總體評價滿意率達到92.85%;對活動的內容安排的滿意率達到92.86%;觀眾對活動形式的滿意率達到92.79%;90.72%的觀眾認為活動現場互動好。健康文化活動的開展很好地促進了觀眾健康,主要體現在對健康知識水平的提升、生活方式改變和精神狀態調節等3個方面。第一,對觀眾健康知識水平的提升,97.96%的觀眾認為通過活動自身的健康知識水平有所提高,其中56.12%的市民認為自身的健康知識水平有“很大提高”,41.84%的市民認為“有一點提高”,認為“無提高”的觀眾比例只占2.04%。第二,對觀眾生活方式的改變,94%的觀眾認為通過活動已認識到自身的生活方式需要作進一步的改變,其中33.67%的觀眾認為自身的生活方式“應大改變”,60.20%的觀眾認為應“改變一點”,認為“不需要改變”生活方式的觀眾比例只占6.12%。第三,對觀眾精神狀態的調節,89.69%的觀眾認為通過活動自己的心情變得好了,其中45.36%的觀眾認為通過活動自己的心情變得“很好”,44.33%的觀眾認為通過活動自己的心情變得“好”了,反映心情變得更不好的觀眾比例為0。由此可見,將表達式藝術形式運用于健康科普有助于觀眾知、信、行的改變。
3討論
3.1表達性藝術形式健康傳播的效果
科學的普及與傳播是一門藝術,需要做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3]。醫學科普不僅要原創、權威,還要有趣、生動、好玩,吸引受眾,使醫學科普好聽、好看、好記、好傳播,讓醫學知識流行起來[4]。表達性藝術形式的健康傳播可以達成這一點。首先,藝術可以用來表達情感,也能夠表達情緒。隨著現代社會科技迅猛發展、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壓力無法排解的原因之一是人們不懂如何表達情緒、釋放情緒。在本次健康文化活動中,通過戲曲、音樂、朗誦、角色扮演表達手段,使得實驗組抑郁、焦慮、敵對、恐怖等情緒狀況得到改善。其次,藝術可以深入地了解自己,幫助理解自身的動機和潛在的欲望。情緒ABC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該理論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及行動后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是誘發性事件A(activatingevent),而引起人們情緒及行為反應的直接原因是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和想法B(belief)[5]。通過表達性藝術形式的健康傳播,讓觀眾在參與和體驗中重新審視自己,看到自己的問題,進行自我療愈。最后,藝術可以激起人們參與的興趣。傳統的健康教育形式如展板、宣傳冊、講座、培訓等形式單調、枯燥,缺少藝術性;互聯網飛速發展,“小屏化”“碎片化”的閱讀習慣的普及,信息觸達的便利性增加,但是信息源和信息本身真偽難辨,缺少互動和參與的問題依然存在。表達性藝術形式的健康傳播則讓受眾既有權威專家的正向引導,又可以通過參與獲得真實體驗。由此可見,將表達性藝術形式運用于健康科普有助于觀眾知、信、行的改變,較傳統的單向知識傳播方式而言,觀眾的獲得感、參與度、共情力更強。3.2表達性藝術形式健康傳播的展望首先,表達性藝術形式健康傳播的本土化。表達性藝術療法在20世紀后半葉在西方發展起來,20世紀80年代后期才開始在我國引起關注,是一門綜合藝術創作、心理治療的跨學科研究,在健康傳播方面,必須要考慮中國人的文化、思維模式,這樣才能更好地讓受眾參與并且獲益。其次,表達性藝術形式健康傳播需要分層次、多維度普及。表達性藝術形式所具有的心理改變意義與藝術本身的特征有關,藝術活動的目的就是將精神轉換成一種具體的客觀的產物,是內在心靈的外在展現。不同時代、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群對藝術內容的要求不一樣,需求也有顯著差異,應當分層次、多維度地設計和實施。最后,表達性藝術形式健康傳播目前多運用于心理健康領域,今后可以進一步探索將其運用到其他健康科普領域,并與其他健康傳播方式相結合,讓人文藝術和醫學科普有序融合、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關于印發《健康上海行動(2019—2030年)》的通知:滬健促委[2019]4號[EB/OL].(2019-09-10)[2019-09-10].
[2]黃曉蘭,李圓圓,李寧.用人文藝術推進職業人群健康傳播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衛生資源,2019,22(5):355.
[3]鄭永春.關于鼓勵青年科學家從事科學傳播的建議[J].科普創作通訊,2016(2):21-24.
[4]王彤,豐睿捷.健康科普的“五個創新”[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17,12(5):504-506.
[5]鄭荔丹.基于情緒ABC理論的大學生培養理性信念的思考[J].商業經濟,2017(7):184.
作者:李圓圓 冷曉瓊 程海銘 單位: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