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鹽城市水環境及景觀設計綜合評價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立足水生態文明建設視角,調研鹽城市水環境現狀,探究污染原因,評估景觀設計,提出優化策略,助力鹽城市水環境及其景觀的綜合治理,營造鹽城市流動的水適應性景觀。
關鍵詞:水生態文明;鹽城市;水環境景觀;綜合評價
水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廣義上指自然環境中水的分布、生成、轉化所處的空間環境,由地下水環境和地表水環境構成;狹義上指以土壤為邊界、相對穩定的水體存在的空間環境。[1]水生態文明是深刻反思當下水生態環境危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和基礎保障。鹽城湖河水網縱橫密布,譽為“百河之城”,為再現水秀、岸綠、河清的美景,提出“河海安瀾、碧水暢流、岸綠景美、水韻鹽阜”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2]
1鹽城市水環境概況
鹽城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東臨黃海,地勢平坦,擁有江蘇省最長的海岸線(總長582km)、最大的沿海灘涂(總約683萬畝)、最廣的海域面積(共達1.9萬km²),有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即丹頂鶴保護區和麋鹿保護區),被稱為“東方濕地之都,仙鶴神鹿世界”。鹽城市境內水網密布,河渠縱橫,由通榆河、蘇北灌溉總渠、串場河、淮河入海水道、新洋港等組成“兩縱九橫”主干河網,共計骨干河道110余條、河渠20萬余條。全市屬北亞熱帶氣候向南暖溫帶氣候過渡地帶,盛行季風,雨熱同季,雨水充沛,年降雨天數為96~113天,年降水總量為785.2~1309.5mm,汛期過境水量約為150億m³,年用水量達60億m³,總體上為“夏秋水多、春冬水少;南部水多、北部水少;總量水多、人均水少;過境水多、本地水少;污染水多、優質水少”的概況。[3]隨著鹽城市快速發展,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凸顯。居民隨意傾倒生活垃圾,部分建設單位與河爭地,一些施工單位隨意堆棄廢棄物,“天然垃圾場”隨處可見,水環境點源污染嚴重;老河湖水環境淤泥沉積,生態自凈能力降低,部分水體環境長時間干涸,生態功能喪失,水體景觀破碎化較高,黑臭水體仍在城市蔓延,水環境面源污染范圍廣。
2鹽城市水環境污染成因分析
2.1水環境污染形式雜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水的產出量及排放量逐漸增多,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隨意排入水環境中,嚴重污染水質。主城區及建湖、射陽等周邊縣城工廠眾多,工業廢水總量較高,因建設污水處理成本較高,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部分工廠偷排工業污水,促使水環境污染加劇。因追求農作物的高產、穩產,大面積的農業用地多使用無機化肥和農藥,經雨水沖刷流入河道,致使水體富營養化,磷、氮等元素含量較高,水草和藻類迅速繁殖,進一步加深水環境惡化。
2.2水環境保護意識弱
近年來,鹽城市的城鎮及道路建設迅猛,城市整體上呈現“舊貌換新顏”,但全市水生態環境的總體規劃欠妥,濱水景觀建設不足,特別是青年路往北的老城區。法律宣傳不到位,居民對水體環境保護意識薄弱,沒有充分認識到水環境污染的危害性,隨意傾倒生活垃圾和排放生活污水,農村地區水環境內的固體廢棄物隨處可見,農作物秸稈隨意丟棄在河道內,缺乏對水生態環境保護的自律行為。法律監管及社會監督不力,個別建設單位與河爭地,部分施工單位隨意堆棄建筑垃圾和廢棄物,水環境點源污染與日俱增。
2.3水環境修復能力差
因水環境污染未得到及時處理,對水環境本身的生態系統及生態安全格局造成惡性循環,愈演愈烈。市區及周邊地區河渠兩岸被硬化,水體下滲阻斷,水土流失加重,河岸貧瘠植被稀疏,水生植物難以生長,水環境自我生態修復能力和河流自我凈化能力差。農村地區及老河道水環境綠色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河湖淤泥沉積,河流雨洪調蓄能力弱。水體封閉形成死水,阻斷水環境連通,水環境干涸加速,雨水景觀的適應性降低。
3鹽城市水環境景觀設計評價
3.1景觀空間設計簡單
基于鹽城市水環境景觀設計的實地調查,其景觀空間結構單一、布局簡單,“斑塊—廊道—基質”生態結構不完整,雨水景觀生態安全格局不穩定,景觀空間設計的整體性與連續性較低,空間的延展性不強,景觀破碎化程度高。如市區的串場河小洋河段、城北新洋港和通榆河交界段、潘黃鎮小馬河、城北串場河先鋒島段等。此外,鹽城市水環境景觀空間的功能規劃不足,原定的環城水上游覽旅游規劃未認真落實,未給居民提供休閑、健身、生態、科普等空間功能,缺乏親水性游線,市民無法與水環境景觀空間進行互動體驗,水環境景觀空間的參與性較低。
3.2景觀水體設計單調
鹽城市內大型水體水質差,水色呈淺黃綠色,水體之間相對連通;支流河道水質更差,顏色多為深灰色,連通性較差,局部出現封閉死水,水網拓撲連接性弱,如串場河各支流較為明顯。市區內水體景觀設計整體上單調,缺乏多樣化,未利用地勢、河流走向設計多級水體循環、凈化空間,濱水景觀缺乏雨水花園、下沉式綠色等生態環境,自身納污能力及凈化能力較弱,特有的“百河之城”精神風貌及地域文化未能展現。
3.3景觀地形設計欠缺
鹽城市主要水體地形多為原河堤造型,未根據水體環境承載力及雨水適應性來設計地形,景觀異質性較弱。市區內的濱水景觀地形多依附于城市公共綠地,未考慮水環境點源景觀及市民行為活動等,形式感設計欠缺,每逢夏季暴雨來襲,水土流失嚴重,雨水下滲能力差、短排壓力大、緩排功能弱,雨水景觀生態功能喪失,景觀美學質量降低。
3.4景觀植物設計匱乏
水環境景觀中植物多樣性低,植物分層配置設計欠缺,多受裸露土壤或硬化的水泥駁岸影響,未形成完整的植物自然生態體系。城區周邊的水體濱水景觀雜草叢生,缺乏有效規劃和治理,加上水質污染,挺水、浮水等植物難以生長,植物凈化能力較低。市區內濱水景觀植物品種單一,植被稀疏,植物斑塊未合理鑲嵌于自然生態景觀基質中,未形成河網的生態廊道,沒有水生植物,藻綠較多,缺乏生機,混合式植物環境少,蓄水能力低。
3.5景觀駁岸設計單一
市區內河道水環境駁岸多為水泥、塊石等硬質化駁岸,如串場河迎賓公園段、城東通榆河等河道及歐洲風情街水體景觀等,嚴重破壞水環境生態系統,造型設計單一,導致水體蒸發加速、水土流失加快,雨水下滲存儲能力弱。農村區域的農田水利(如射陽、阜寧等縣城的農田區域),為便于灌溉,也全建設為硬質化駁岸,完全阻礙農田周邊的野生植物生長,農田中動物、微生物的生存環境被破壞。同時,與駁岸設計相結合的能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的景觀小品設計也幾乎為零。
4鹽城市水環境優化發展策略
4.1暢通水系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鹽城市水環境及其景觀優化第一要務就是要打通水系,疏通河道,整改封閉水體,杜絕盲目填河和非法侵占,退還河流空間,恢復城市水體環境,保護水面,必要時應開挖人工河道,做到水系內部貫通,地表徑流暢通,進水排水順通,構建鹽城市水環境流動的水生態安全格局。
4.2凈化水體
樹立標本兼治的理念,嚴查工業污水偷排河道,杜絕生活污水不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嚴格治理污染源,利用物理及生物等手段進行全流域水體共同治理,進行雨污分流,再現清水長流、魚躍草茂的美景。合理利用水生植物,來進行水環境凈化,如“水體凈化冠軍”——水葫蘆,能快速吸收生活污水中的氮、磷元素,對重金屬、無機鹽有較強的凈化能力,對苯、酚、多環芳烴等有毒有害物質有強烈的吸附和降解作用。
4.3軟化水岸
營建立體化、自然式的生態駁岸,改善鹽城市水環境中的大量鋼筋混凝土、塊石等硬質化駁岸,利用網格狀混凝土外覆土與植被種植綜合駁岸或無混凝土的土體護岸,建設生態護坡,軟化濱河水岸,增進水體、植物與土壤之間的密切交流,構建水體環境與外界空間共生共存的流域生態系統,提升水環境自身的凈化能力和納污能力。
4.4美化水景
立足鹽城市總體規劃,基于水生態文明建設,運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運用“多級化”水環境景觀設計方法[4],以水造景,合理開發水環境景觀空間的健身、科普、休閑等功能,優化配置濱水景觀中的堤岸植物、邊坡護岸植物和水體綠化植物,分層搭配沉水植物(如水草)、漂浮植物(如水葫蘆)、浮葉植物(如睡蓮)、挺水植物(如蘆葦)等,建設富有情趣、文化的水環境景觀,打造開放式親水性人文活動空間。
4.5完善水制
利用大數據、GIS及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完善鹽城市水環境的信息化采集和檢測,建造水環境數據中心,建設信息化管理系統,構建水環境及其景觀空間的保障體系。同時,健全水環境綜合治理及其景觀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宣傳,普法教育,提高居民的環保意識,鼓勵公眾全員參與監督、保護和治理。
5結語
基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調研鹽城市水環境現狀,綜合評價其景觀存在空間設計簡單、水體設計單調、地形設計欠缺、植物設計匱乏、駁岸設計單一等問題[4],提出水環境及其景觀發展的“暢通水系、凈化水體、軟化水岸、美化水景、完善水制”優化策略,加強鹽城市水環境及雨水景觀的綜合治理,促進鹽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陳梁擎,樊寶康.水環境技術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7:12.
[2]王小軍,耿直等.江蘇省水生態文明建設框架探析[J].地下水,2016(01):73-74.
[3]陳紅衛,陳蓉.策應生態文明建設的鹽城水利發展對策[J].人民長江,2013(06):197-200.
[4]方美清.基于“海綿城市”構建的鹽城市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16(09):19.
作者:方美清 單位: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