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學人文精神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醫學人文精神與醫患關系的和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醫患糾紛很多情況下就是因為人文關懷不到位所導致。我國醫務工作者對于人文關懷的投入力度不高的原因有多,醫患糾紛的產生原因也有多,本文試從人文精神著眼,綜合分析了上述兩個問題的主要原因,針對各項原因提出了應對方式,以期啟發醫學從業者及管理者思考。
關鍵詞;醫學人文;人文關懷;醫患關系
醫學本就是與人文精神密不可分的學科,醫患糾紛的產生往往牽扯到人文精神的缺失。我國目前因為國情及制度的限制,醫學領域對于人文關懷的投入力度不夠,醫患關系矛盾重重。本文從人文精神著眼,綜合分析了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以及醫患矛盾中的人文關懷方面的因素,并針對各項原因提出了應對方式,以啟發醫學從業者及管理者思考。
健康、醫學、人文關懷的關系
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的定義:“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可見,健康不僅僅局限于身體上沒有殘缺和疾病,更是要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這幾個方面都健全,才能夠稱得上是完全健康的人。而醫學,是通過科學或技術的手段處理生命的各種疾病或病變的一種學科,促進病患恢復健康的一種專業。可以明確的是,醫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病患恢復健康,因而不能僅僅局限于處理疾病本身,還要更多地關注患者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醫學發展史中,最先只是以疾病為中心,但新時代背景下,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已是廣泛共識,這是對現代醫學的要求。因此,關注疾病的同時關注病人,將患者作為“人”這樣一個整體來對待,是體現人文關懷的最基本要求。人文關懷的本質也就是關注人的地位、關注人性的需求、關注生存狀態及保障,是對人的生存現狀、價值、尊嚴、情感等方面作為一個全人的關心。
醫務工作者缺乏人文關懷的原因
然而目前我國大部分醫學從業者并沒有重視到患者除疾病以外的健康問題,換句話說,部分醫學從業者并未對患者作為“人”本身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人文關懷。其原因可能有多種。
醫務工作者缺乏人文關懷意識
部分醫學工作者并未意識
到要將人文關懷作為自身工作的一部分。長久以來以疾病為中心的傳統思維限制了醫學從業者的思維,認為患者只是疾病的載體,以為只需要將患者的疾病治愈便是完全盡到了自己作為醫務工作者的職責,從而忽略了對患者及其家屬人格的尊重、人性的關注,忽視了除生物因素之外的社會環境、行為認知、個人生活方式等方面對于疾病的影響1。疾病的治愈并不意味著健康的恢復,何況治愈疾病本身就需要對患者的身心社靈的全方位關注,我們的醫務工作者缺乏這種最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這是思維層面認知沒有跟上時代的要求。
制度層面缺乏人文精神
制度及政策層面缺乏對人文關懷的關注。醫療改革過多依賴于經濟管理手段來實現,沒有意識到醫學人文關懷的復雜性。經濟手段雖然強大,但是資本的冰冷本質屬性注定其無法實現對于全人的關注。醫療分配不公、醫療腐敗現象層出不窮、醫療服務提供者管理不嚴等諸多問題,均可歸咎于醫療制度的不健全不合理。制度上強調人文關懷,制定合理的政策,合理經濟及行政手段是改變現狀的有效方式。
高工作負荷使醫務工作者缺乏進行人文關懷的精力
醫務工作者工作負荷高,缺乏進行人文關懷的客觀條件。一項于2015年的基于全國十個省份46家醫院的調查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醫生每周工作時間為54.06±10.76小時,近乎于每天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7天無休2。像筆者所在醫院,普通內科醫生一個上午需要接診100余位患者,平均不到三分鐘一位患者,能夠完成基本的診治都很不簡單,更不用說要關注到患者其他方面的需求。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會導致倦怠的發生3,并且會降低醫生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出現工作滿意度下降4。而倦怠和滿意度的下降又會影響醫生對患者的診治態度和質量,引發惡性循環。通常情況下,一些名專家名中醫的口碑都很高,患者評價其治病用心且能夠體現人文關懷,究其原因,名專家名中醫一般不會像普通醫生那樣一天接診大量的患者,所以他們可以有余力進行除疾病以外的人文關懷。然而目前醫療資源的供需不平衡注定了醫生沒有實現人文關懷的客觀精力。
護士人文關懷優于醫生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國的護理工作者對于患者的人文關懷的程度要遠遠高于醫生,這從數據庫檢索人文關懷時相關文章普遍為護理類文章的數目就可以看出來。護理學科更多地偏向于社會科學,因而對于患者作為人本身的需求關注會更多。而醫學則更多偏向于理工學科,在泛科學化的大背景下,醫生更多地著眼于用技術解決患者疾病相關問題,不屑于對患者人文方面的需求加以滿足。這可能是我們的醫生培養教育方面需要反思的一個問題。
醫患糾紛產生原因與人文關懷的關系
醫患糾紛,很多情況下就是因為人文關懷不到位所導致。歷史上最著名的曹操斬華佗,也可以理解為是華佗對于曹操的人文關懷不到位所致,曹操本就生性多疑,甚至可以理解為存在被害妄想,華佗并未評估曹操對于疾病診療的認知,僅僅關注曹操疾病的治療而沒有進行人文方面的關懷,最終釀成慘劇。一份綜合性文獻報道顯示,我國醫患糾紛產生原因主要有患者因素、醫院管理因素、醫務人員因素、其他如醫保制度法規、溝通、輿論導向等5。
患者因素
患者方面,患者及家屬期望值過高,醫務人員并未對其進行準確評估并采取針對性措施,最終治療效果與期望值的心理落差導致糾紛的發生。有時候患者期望的并不僅僅是疾病的治愈,還有心理上的安慰與其他方面的關心。著名作家六六在《心術》里有過這樣子的情節,醫院里最受歡迎的醫生只是一個醫療水平一般般的醫生,患者說在他手里求醫,就是被醫死了也心甘情愿,這個醫生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就在于他對患者各方面的關心,他的人文關懷讓人心暖,即使最終治療效果并不如期望也心甘情愿。可見人文關懷對于患者的重要性。醫院管理因素醫院管理方面,同制度及法規一樣,其制定要權衡的東西有時候并不利于體現人文關懷。本來稍稍調解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非要按照醫院制度流程來走就有可能將小事擴大化,將簡單事復雜化,最終導致患者不滿而產生糾紛。這是法治和人治的矛盾,有時候很難調和,但是如果在管理時能夠真正考慮到以人為中心,制定出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相信醫患糾紛會越來越少。
醫務人員因素
醫務人員因素,除去技術水平、違規、醫德醫風等原因外,如上文提到的醫務人員人文關懷的信念缺失也是導致醫療糾紛的重要原因。并未將“有時是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牢記于心,大部分的糾紛其實都是可以通過對患者多一些關愛來化解掉的。醫務人員自身需加強人文建設,用共情的方式將自己置于患者的境地,設身處地考慮患者身心所需,主動為患者提供疾病以外的關注,也是避免糾紛的一種可行的方式。
溝通因素
溝通方面,有文獻報道,80%的醫患糾紛與溝通不到位有關,只有20%的糾紛與醫療技術有關6。醫患雙方的信息溝通不暢,對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對等,患者期望得到更多溝通交流的機會,而醫生則由于自身認識或者忙等客觀原因忽略了患者的感受,缺乏與患者的溝通,或者溝通方式不到位導致醫院糾紛發生。醫學中人文關懷的體現方式有多種,其中積極友善的溝通無疑是最重要的方式。“總是去安慰”中的安慰,即是通過溝通去表達對于患者的關懷。一個注重對患者進行人文關懷的醫生必定是懂得用正確的方式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的人。溝通是人文關懷的最重要手段。
輿論因素
輿論對于醫務工作者最多抨擊的點除了醫德醫風之外,便是其人文關懷喪失。經濟導向的醫改致使醫德醫風經受巨大考驗,人文關懷也在醫改大潮中日漸息微。加之輿論長久的歪曲導向,醫務工作者由白衣天使被妖魔化成為白衣豺狼。如何挽回白衣天使的形象,勢必要求醫務工作者加強對患者人文關懷的關注,用自身的實際行動踐行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改變大眾對于醫務工作者的不良印象。
人文關懷對于改善醫患關系的作用
醫患關系的改善需要各方面多管齊下。上層包括國家法規制度的改進,醫療制度的改進與完善,體現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將人文關懷的思想寫進法律法規的范疇,上行下效,方能夠從根源上解決問題;解決醫療資源不合理分布的問題,減少醫生工作負荷,對于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促進患者的就醫體驗有非常大的作用;醫務工作者本身,需加強人文方面教育,將其思想理念從以疾病為中心的舊觀念扭轉到以患者為中心上面來,真正踐行“總是去安慰”的人文主義思想。
小結
醫學實踐中踐行人文關懷的理念,對于患者身心社靈的康復意義重大。目前我國醫務工作者的人文關懷理念還未深入人心,而人文關懷與醫患關系的改善關系密切,需要從制度建設、醫療資源分配、醫務工作者本身多管齊下踐行人文關懷精神,上行下效,是解決我國目前醫患關系尖銳的一種可行的方式。
參考文獻
1.吳冰.醫學人文關懷的制約因素分析[J].醫學與社會,2011(01):62-64.
2.文進,郝天佑,胡秀英.中國醫生工作負荷的現況研究[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5(2):133-136.
4.邵秀貞,陳新,徐東方,等.縣級公立醫院醫生職業生命質量及影響因素[J].職業與健康,2014,30(7):889-892.
5.馮俊敏,李玉明,韓晨光,等.418篇醫療糾紛文獻回顧性分析[J].中國醫院管理,2013,33(9):77-79.
6.彭貞香.從醫患糾紛看醫患溝通[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10):138-138.
作者:唐財興 康賢妹 單位: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