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藝術類專業學生社會服務路徑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校大學生社會服務中,藝術類專業大學生開展社會服務活動有其特色和優勢,易取得較好的服務效果,但社會服務實踐過程中,存在著諸如積極性不高、服務項目單一、服務頻率偏少等現象和問題。本文結合浙江財經大學藝術學院美術設計類專業社會服務的實際情況,對社會服務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和探討,以尋求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在社會服務中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長,更好的服務人民、服務社會。
【關鍵詞】高校;藝術類;社會服務;路徑
一、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社會服務的意義
(一)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社會服務的理論意義
在我國大學社會服務功能的明確定位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直到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學校應以培養人才為中心,開展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保證教育教學的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我國高校社會服務的職能才得到了政策和法律的保障。[2]藝術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社會服務是藝術類專業的本質屬性,高校藝術類專業社會服務實踐符合我國《高等教育法》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精神,在校藝術類大學生服務社會是實現高校藝術類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
(二)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社會服務的現實意義
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社會服務有助于大學生自我成長。浙江財經大學藝術類專業的學生生源均來自浙江省內,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較為優越,這些同學的思想較為活躍和自由,很多時候都是從自我角度出發,做事情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很難考慮到他人和集體的因素。讓學生參與到服務社會的活動中,不僅能將課堂上學習到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同現實的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而且能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淡化自我意識,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從而不斷地在社會服務的過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并在服務社會的實踐中端正思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社會服務的優勢
藝術來源于生活,反過來又作用于生活。與藝術創作允許藝術家完全以主觀意志為創作指導不同,藝術設計把創造性從藝術中解放出來,轉移到日常物品中,從而使日常生活審美化。[3]藝術類專業最大的特點就是服務性,同時具有社會服務的天然屬性。藝術類專業服務人類生活、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藝術學科是綜合性和專業性都強的學科,它涉及到社會、科技、文化、市場、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其審美標準也隨著這諸多因素的變化而改變。藝術學科將先進文化的理念傳播給社會,提升整個社會的生活品質和精神品質,從而實現引領社會進步發展的目的。[4]
二、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社會服務存在的問題
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在社會服務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表現為如下幾方面:
(一)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社會服務意識不足
我校藝術類專業學生在社會服務實踐過程中表現出社會服務意識不夠強烈,積極性不高的現象。大多數同學認為他們大學生首先作為學生還是應該以學習為主要目的,只要把自己的專業知識搞好了,其他方面都問題不大。至于參加社會服務活動,那完全是分散自己的精力和浪費自己的時間,有這個時間和精力,還不如玩個游戲啥的。所以,真正愿意參與到社會服務活動中并在活動中發現價值、體現價值的同學很少,大部分同學是隨大流或在組織的要求命令下才被動的參與到其中來的,導致在社會服務過程中出現服務意識不足的情況,社會服務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學生服務態度不夠端正,功利性強
我校社會服務活動作為學生評獎評優和入黨推優的一項重要指標,每參加一次院校社會服務活動都加相應的德育分,如志愿服務一個小時可以加德育分0.1分,參加一次暑期社會實踐可以加德育分0.5分。這樣一來,學生們往往是帶著功利性而被動的地參與到社會服務活動中,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態度不夠端正,往往是應付式的完成任務,而忽視了社會服務的重要目的。每次參加社會服務之前,學生關注的是加不加分、加多少分,而不是活動的目的和意義,當他們評獎評優的活動結束后,他們對于社會服務活動的熱情也逐漸談去。
(三)社會服務活動單一,缺乏創造性
高校藝術類專業社會服務主要側重于到慰問敬老院,看望留守兒童等,社會服務活動缺乏創造性,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大學生社會服務活動作為高校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影響著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受到了學校相關領導的高度重視。為了能夠保證社會服務活動的順利進行,往往社會服務的相關內容在事前被策劃好、安排好,學生只需按照事前安排被動地參與,這樣就使得社會服務活動變得形式化、程式化,嚴重阻礙了學生們創造性發揮。[5]我校藝術類專業學生社會服務活動創造性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社會服務活動的內容老套。他們開展的活動主要停留在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到街道公園清理垃圾、為貧困地區的學校捐贈或支教、到幼兒園看望小朋友這些活動上,缺少創新性的活動項目。其次,學生參與社會服務活動形式單一,時間較為固定。在校學生往往只能通過學校在某些固定的時間段參與到社會服務活動中去,而不是根據他們的需要,有選擇的進行。
(四)社會服務次數偏少,缺乏連續性和持續性
高校藝術類專業社會服務活動管理相對缺失,社會服務缺乏連續性和持續性。雖然我校藝術類專業學生社會服務活動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但是,目前還沒有成立專門的機構或者組織對社會服務進行管理,僅僅是由掛靠在學院學生會下面的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負責相關活動的通知和實施,學校層面也沒有開設相關社會服務的課程對學生社會服務進行系統的教育和培訓,沒有規劃好社會服務組織的運行和發展,使得社會服務組織管理缺失、組織不夠到位、辦事效率偏低。此外,大學生社會服務局限于體力勞動,與自身專業結合度不大,忽視了藝術類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滿足不了藝術類學生社會服務活動的需求。
(五)社會服務活動人員、經費不足
社會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相關經費的支持。現目前高校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大多數還依靠學校劃撥的學生活動經費。由于高校學生活動和社團較多,相關學生工作管理部門不可能也不能將全部的經費投入到社會服務活動,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會服務活動的有效開展。又由于學生社會服務工作人員變動較大,加上現如今有部分學生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會認為自己付出勞動、精力外,有時候甚至還需要承擔一些費用,是得不償失的事情,從而導致社會服務活動開展呈現一定的困境。[6]我校的學生活動經費一般是按人頭撥發的,每個學生60元,我校藝術類專業學生人數偏少,在校生總人數600人左右,一年的學生活動經費是36000元左右,而真正用于社會服務活動的費用少之又少。我們可以算個賬,畢業晚會、新生晚會、十佳歌手晚會三個晚會支出近2萬,學院特色品牌活動展賣會支出近1萬,運動會、五四舞蹈大賽、一二•九大合唱、新生辯論賽、籃球賽等大中型活動幾乎沒有多余的經費使用,學生社會服務活動的經費基本所剩無幾、無處可取。
三、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社會服務路徑探索
(一)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社會服務意識
在平時的學生活動中,應加強對社會服務意識的宣傳和教育,讓藝術類學生能深刻認識到社會服務是一種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首先,通過校園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現代網絡新媒體平臺進行社會服務意識的宣傳;其次,組織社會服務系列活動,通過開展相關專題講座、志愿服務活動、第二課堂活動等方式調動廣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的積極性;最后,通過樹立模范典型,用學生身邊的榜樣給予激勵和引導。例如,邀請在社會服務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先進個人為其他同學講述事跡,發揮在校學生干部及學生黨員的影響力,[7]用他們帶動身邊同學們的熱情,使社會服務的意識逐漸深入廣大藝術學子的心中,從根本上調動廣大藝術學子服務社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加強自我提升,端正社會服務動機
高校在進行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應加強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削弱他們的功利性思想,引導他們參與社會活動的正確意識。高校應完善評獎評優辦法,避免社會活動帶有濃濃的功利色彩,使大學生自發的主動的參與到社會服務活動中來。同時,學校在組織學生社會服務的同時,需要加大對大學生社會服務的內容、行為、效益等方面做好重點宣講,讓大學生認識到社會服務的意義,轉變大學生對社會服務活動的觀念,鼓勵更多的大學生投身到社會服務活動中去。
(三)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創新社會服務方式
不斷完善學生社會服務體系,加強學生社會服務管理。浙江財經大學藝術學院將社會服務作為發展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過程的必要環節,想成為入黨積極分子或者預備黨員,必須在發展前期參加至少一次社會服務活動。同時,創新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社會服務內容。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社會服務活動不應局限于學校、敬老院等傳統范圍,應大力開展多元化的服務。例如博物館講解服務、展覽館服務、社會調研服務、鄉村振興服務等。浙江財經大學藝術學院社會服務活動應根據浙江省具體情況,從民眾所需的角度出發,創新社會服務的內容,拓寬社會服務的領域,增加活動的內涵,如為美麗鄉村拍攝宣傳片,積極參與“五水共治”,進行環保宣傳,墻繪活動等,使老百姓能有越來越多的機會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從而推動學生社會服務活動進步和發展。
(四)積極創造社會服務機會,充分發揮大學生社會服務作用
高校學生服務社會的渠道主要是提供志愿服務和有限的文化服務。隨著社會對社會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學生服務社會的范圍和內容也在不地變化和擴大,而學生作為社會服務的重要力量也日益體現出來。因此,學校應當加大經費支持力度,積極為學生創作社會服務計劃,充分發揮學生社會服務的作用。第一,加強管理,成立相應的學生社會服務專門組織,由校團委領導,教學、科研、學生工作辦公室相關部門指導,有組織地開展學生社會服務活動。第二,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為學生社會服務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第三,學生因參加有組織的社會服務活動在適當的時候應允許請假,并做好調課,參加重要社會服務項目并獲得一定業績的可免修一定數量的選修課。[8]葺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肖倩.上海高等教育為社會服務的模式和途徑探析.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1(1):139—141.
[3]陋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94-100.
[4]張萌.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社會服務的基本路徑[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125.
[5]毛文靜.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存在的問題及思考[J].青年科學:教師版,2012,(11):51.
[6]芮明珠.青年公益性微組織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困境與創新——以大學生服務社會為例[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111.
[7]邱丹葉.論加強藝術院校學生服務社會意識的理論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4,(72):167.
[8]陳立紅.高校學生服務社會的意義、路徑和政策建議[J].龍巖學院學報,2010,(06):54.
作者:陳寶明 單位:浙江財經大學藝術學院